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答案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文化常识知识归纳与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文化常识知识归纳与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一)课文文学与文化常识归纳1《春》作者,字,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你我》等。
2《济南的冬天》作者,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剧本《》《》。
3《观沧海》作者,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字,号,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5《次北固山下》作者,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通常每首八句,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第二联为,第三联为,第四联为。
6《天净沙·秋思》作者,号东篱,戏曲作家、散曲家。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天净沙”是,“秋思”是。
7《金色花》作者,作家、诗人,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等。
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8《荷叶·母亲》选自《往事》,作者,9《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
《咏雪》出自《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10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例如,令尊:称对方的;令堂:称对方的;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
例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自己的;家母、家慈:称自己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专题复习(附答案)

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专题复习1.以下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己亥杂诗》的作者是龚自珍,他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
B.《游山西村》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C.《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所作。
D.《望岳》的作者是有“诗圣”之称的杜甫。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紫藤萝瀑布》——宗璞——中国——散文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国——诗歌C.《最后一课》——都德——德国——小说D.《阿长与<山海经>》——鲁迅——中国——散文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写的一首诗,作者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有“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之称。
B.《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思念之情。
C.《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
D.《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台阶》《老王》《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分别是李森祥、杨绛、鲁迅,文体都是散文,都刻画了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
B.普希金是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C.《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其中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
D.《河中石兽》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字晓岚,是明代学者、文学家。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B.萧红(1911-1942),东北作家,代表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土地的誓言》。
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B.下列文言文选自不同体例的史书:《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唐雎不辱使命》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陈涉世家》选自纪传体史书《史记》。
C.“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很多,比如“布衣”代指平民,“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桑梓”代指家乡,“丝竹”代指音乐。
D.“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汉水南岸。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由此可知,淮阴在淮河的南面,洛阳在洛河的北面,衡阳在衡山的北面。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B.中国四大名著是:罗贯中的《西游记》,吴承恩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
C.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现在泛指文章辞藻。
D.湖心亭对联“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和烟台惹浪亭对联“至身瑶台,赏一亭惹浪;心连寰宇,祈四海安澜”都符合对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关的特点。
3.下面相关名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着力刻画米开朗琪罗、贝多芬、托尔斯泰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
B.《名人传》中,米开朗琪罗是一个恨不得把整座山都雕出生命的工作狂,一个舍弃欢乐,享受痛苦的英雄。
C.路遥《平凡的世界》塑造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兄弟,是两个平凡的农民,一个扎根乡土,一个走进城市。
D.《平凡的世界》“他站在脚地上,为这场面感动得忍不住鼻子一酸。
专题05:文学文化常识-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训练(解析版)

专题05 文学文化常识1.(2021·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生”是戏曲行当之一,扮演老年女子。
B.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C.“三吏”指《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D.“鹏”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大鸟,寓意施展抱负,实现宏伟的理想。
【答案】A【详解】“老生”又称须生或胡子生,是戏曲行当之一,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
故选A。
2.(2021·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笔下的大鹏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游记》中的大鹏金翅雕便是取材于此。
B.中国文化崇尚“和”,“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
C.市是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文易的场所,唐代的“宫市”名为交易,实为掠夺。
D.古诗中的意象有其特定含义,如“蓬”喻坚忍不拔之人,“浮云”喻游子行踪不定。
【答案】D【详解】D.有误。
如“蓬”比喻飘泊的旅人。
故选D。
3.(2021·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是道家著作,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
B.鹏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大鸟,由鲲变化而成。
鲲鹏寓意施展抱负,实现理想。
C.马克·吐温,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百万英镑》《汤姆·索亚历险记》。
D.“漏断人初静”句中“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指“深夜”。
【答案】C【详解】C.错误,马克·吐温,美国作家。
故选C。
4.(2021·贵州遵义·八年级期末)下列有关文化常识和名著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一般是叙事兼议论,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B.《小石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文化常识练习题(附答案)

文学文化常识练习题(附答案)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OA.“不积跄步,无以至千里”中的“陛”相当于现在的半步,而古代的一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跨出两脚)°B.《致橡树》》的作者舒婷是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C.“举酒欲饮无管弦”中“管”代指箫、笛之类的乐器演奏的音乐。
D.“豆蔻”“弱冠”“巾帼”“而立”都是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O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B.文腭鸟,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明末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明湖居听书》。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题目,它揭示词的内容。
D.《琵琶行》中“花朝”是指花朝节,俗称“百花生日”,是汉族传统节日。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OA.朱自清和毕淑敏是当代著名作家,曹雪芹和刘鹦是清代小说家。
B.《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论友谊》的作者是法国哲学家和文学家培根。
C.《周易》既是占筮用书,又是富含哲理的古代哲学名著,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D.“宗庙”是百姓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轩辕”指炎帝,是传说中我国古代的君王。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OA.《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其著作为《饮冰室合集》。
B.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塑造了舍己为人的贝尔门、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的形象。
C.《论语》是孔子的门人及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D.词是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它又名“诗余”“长短句”等。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A.《鸿门宴》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小说《项羽本纪》,《绝品》是当代作家谈歌的短篇小说。
B.《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叙事诗,《阿Q正传》是现代作家鲁迅的人物传记。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古人常常用帝王的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十二月”等。
B.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湖心亭看雪》中“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C. “乡试”即乡一级考试,考中者均称“秀才”,其中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D.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答案】 C【解析】【分析】ABD三项正确。
C项错误。
乡试是古代省级的考试,考中者被称为举人。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第七名以后无固定称呼。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识记。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2.对下列文学常识、语法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定”指每晚八时左右。
B.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C. “我坚信:虽然道路坎坷泥泞,但是曙光就在前方。
”这个句子是单句。
D. “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 D【解析】【分析】“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选项“并列关系的复句”错。
故选D。
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文化常识 选择题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
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畜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
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春秋左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
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参考答案:A、没有考取秀才的考生无论多大都叫童生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
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
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
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参考答案:A、“未冠”不是“弱冠”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
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即公、伯、侯、子、男。
参考答案:D、应为“公、侯、伯、子、男”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
【精品语文】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含答案

【精品语文】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含答案一、初中语文试卷文化常识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高度评价李白的诗句,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被后人称作“李杜”。
D. 《刘姥姥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六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B. 表,古代文体的一种,是古代臣子给君主的上书,内容多是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
它与一般上书奏章的不同在于,上表常含有秉忠陈情、倾诉心曲的意思。
如《出师表》。
C. “二十四节气歌”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D. 《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
3.九年级学生小英想找个微信群,与志趣相投的同龄学友共同探讨一些感兴趣的文学问题。
若有以下四个文学爱好者微信群,她选哪个最适合?()A. 不惑岁月B. 豆蔻年华C. 而立之年D. 弱冠一族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布衣,古代借指穿廉价衣服的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 普希金的代表诗作有《自由颂》等,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发展影响很大。
C.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宋代达到全盛时期。
D. 《儒林外史》《水浒传》是我国明清时期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迁”在古代常常用来表示官职的变动,如“左迁”表示升官,“右迁”表示降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㈠答案
1. A 没有考取秀才的考生无论多大都叫童生
2. A. “未冠”不是“弱冠”
3. D应为“公、侯、伯、子、男”
4. D “母忧”指的是母亲去世。
5. B 迁的含意与授、拜、除不相同
6. 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
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不相同。
7. A 殿试才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8. B “左迁”是降职
9. B 错在“登基时”,庙号只能是皇帝逝后才有。
10. D 丁内艰,是遭遇母亲去世
11. D 庶人之死谓死,大夫之死为“卒”。
12.B “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错,“会试”与“殿试”互换
13.D “致仕”也是指请求辞官归家。
14. C “谥号”不仅仅是朝廷给予的
15.B “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是“役使,奴役”的意思
16. C. 典礼、科举、学校等工作是属于礼部的职权范围。
17. C “人性本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18.A “除”属于授予官职一类
19. D 古代官员为去世父母在家守孝
20. D“拜”“除”不表示官职的升迁。
21. A项,“科举考试由‘六部’中吏部主管”表述不正确,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
22.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的官吏。
23.A 掌管所有官吏的任免不当,吏部主管文职官员事务。
24. D 没有《论语》,应该是《春秋》
25.B 项中六部最高长官不是御史大夫而应是尚书。
御史大夫,官名。
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
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
成帝绥和元年(前8),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
东汉又改为司空。
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
“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
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
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
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
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
26. D项应为“五人为伍”
27.C “明年“指“第二年”
28.B 其中丞相总管行政
29.B “补外”应指“京官外调任职”。
30.C 不是秦始皇是设立的,而是汉武帝时设立的。
31. D 古代被皇帝封为储君的儿子称“太子”;其余的称皇子、殿下,有的封王
32B 选项“‘署’表示授予官职”说法错误。
“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33.D 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
34.B(朔,农历每月初一)
35.A 处于丁忧期间的一些人由于国家需要,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
36. A “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37.B 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就有匈奴与中原征战不休的记载。
比如学生可以从司马迁、苏武牧羊等故事推知汉朝时中原与匈奴就已经征战不休了
38.D “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
39.A 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40.B 将“权臣或辅政大臣”改为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
41.A 不能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
42. C“符”合二为一方生效。
43.选C “西汉”应为“东汉”
44. B 先帝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前皇帝
45.【A】“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
46.B: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
47.D 公、候、伯、子、男
48. B(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对帝王的尊称)
49. D(朔,指农历每月初一。
)
50.D(“出”,离开京城任职,解释为贬官理解偏差。
)
51. C “历代帝王都有年号”错误,是西汉武帝始创的)
52.C 宰指主宰、相指辅助。
53.选C “博士”在古代为官名,现在为学位名称。
54. B(既望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
55.B (“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错,学界一般认为,周礼宗庙制度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56.A (应为“古代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另外“还没有成年”有误,男子20岁称弱冠,此时已经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