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什么有关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1)什么是文化?举例谈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精讲结课作业1)什么是文化?举例谈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1)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2)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第一章:简论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三、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四、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注重和谐中庸3、安土乐天的情趣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
P4-P93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儒释道三教合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美感和乐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第二章:地理概况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众多,区域繁多,民族融合。
A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之基。
B中国地理环境促进中华一统趋势。
C中国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华文化延续,封闭与开放。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地理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保守型的影响2自然地理基本要点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体系、传统习俗、知识技能、艺术创作等各种精神和物质的积淀和表达。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而不断变化和丰富。
文化的特性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可见性: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无法直接观察或感知,只能通过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来间接表现出来。
例如,人们的礼节行为、言谈举止和信仰习惯等都反映了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
2.社会性: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和传承的,具有社会集体的性质。
文化是人们相互交流和沟通的一种媒介,有助于维系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3.民族性:文化与民族关系密切,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特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宗教、审美观念等,这些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可学习性:文化是可以学习和传承的,人们通过教育和社会交往等途径习得并传递文化,保留和发扬文化传统。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不同的文化,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视野,增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5.动态性:文化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随着社会变革、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互相渗透和借鉴,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文化的动态性使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6.人类特有性: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只有具备了思维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的人类才能创造、传递和理解文化。
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重大。
首先,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塑造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重要基础,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和道德支撑。
其次,文化有助于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凝聚力,通过传递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认同感,促使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认知框架和团体身份。
此外,文化还为个体提供了丰富的认知世界和审美体验,培养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提升人们的精神层次。
最后,文化也是民族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友谊。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doc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或掌握如下内容:1.什么是文化;2.文化有哪些特点;3.文化的类型与形态;4.文化与创意策划之间的关系。
导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和留存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万象的总概。
它既包括有形的文字、书法、雕刻、建筑、城市等物质层面的符号性内容,更包括习俗、宗教、艺术、制度等精神层面的观念性内容。
文化具有地理性、主观性、创造性、时空性、框架性等特点。
文化的类型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予以区别。
在不同社会阶段的认知水平下,文化存在于不同的形态之中。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传承推广需要一定的创意策划予以协助,同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也有助于创意策划的展开。
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点一、文化的含义关于文化的阐述一直以来存在仁智之见。
古今中外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清晰地界定出文化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至少有三百种的表述。
从原始的意义上看,中西古代的“文化”观是截然不同的。
(一)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周易·贲卦·彖传》中有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意是说,天生男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
天文与人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的规律,人文是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
意指治国者必察于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明耕作渔猎之时序;且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以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规范,由此推及,以化成天下。
宋代程颐对此的解释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讲跨文化交际1. 在你的日常活动中哪些是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答:(1)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
(2)日常活动中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有:①中外领导人谈判、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商人谈生意;②和外国旅游者、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交往;③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
2。
你认为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利弊?答: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如下利弊:(1)利: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哪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
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
强调个人的差异,就是在从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来研究不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这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深入开展。
(2)弊:过于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有一定的弊端。
个体只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的具体情况。
根据传统的观念,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个人之间的差异研究只有在把他们当作群体代表时才有意义。
过于强调个人文化之间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变得非常繁琐,实际上取消了跨文化研究的意义。
3. 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是否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答: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性排序如下: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2)地区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多变,由于空间分布差异,各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斯的区域文化.(3)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也构成了地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地区文化从总体上看,特点显著,区别性强,差异性大,值得进行跨文化研究.第二讲跨文化交际学1。
跨文化交际学为什么产生在美国?答:跨文化交际学产生在美国有以下几个原因:(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他人都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文化的定义与特性)【圣才出品】

第3章文化的定义与特性1.为什么文化会有这么多的不同定义?答:文化之所以有这么众多的定义,主要在于:(1)文化本身涵盖面广。
“文化”一词使用的频率很高,使用的范围很广,因此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变得十分丰富,界定它的意义也就变得比较困难。
(2)学者们分属不同的学科。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找到一个全面的能够概括一切的定义。
然而,正是由于他们的定义带有自己学科的特点,因此,别的学科的学者无法接受。
于是,这些学者又提出自己的定义。
结果是定义越来越多。
2.你认为哪几个定义对于你了解文化的内涵有帮助?答:(1)文化的各种定义①《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是这样解释的:a.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b.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c.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②Porter和Samovar对于文化是这样界定的:“文化是一个大的人群在许多代当中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获得的知识、经验、信念、价值、态度、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念的积淀,以及他们获得的物质的东西和所有物。
”③研究实际问题的学者David Brown这样界定文化:“文化是占据特定地理区域的人们共同所有的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集合体。
文化是群体的多数—假如不是全体的话—所接受的生活的指南。
”④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对文化的定义:“文化和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2)通过以上的各种定义,可以得出下面的一些看法①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②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③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④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⑤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第三章 文化

3、对文化的评价——种族 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在苏丹旅行的时候,我吃 了一些当我返回自己的社 会就不会再吃的有趣的东 西。和砍碎的草药一起生 吃小骆驼的肝脏也是很美 味的。在骆驼干燥的粪便 中加工过的骆驼奶酪馅饼 也是一种美味。 ——达斯蒂·弗里德曼
三、文化交流
1、文化传播 一种文化特质可能会从一 个群体传播到其邻近的群 体中去,被他们采纳或接 受,这就是文化传播。
对规范的遵从通过约制的压力 而得到强化。约制可以是正面 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正面约 制是对那些行为正当的人的奖 励,负面约制是对违反重要规 范者的惩罚。 约制有正式的(这种约制由具 有权威地位的个人或群体实 施),也有非正式的(这种约 制由朋友或同辈人实施)
(4)物质文化
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 形源及周围环境的限制所决定,并随 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文化差异与文化普遍性
关于文化普遍性,如烹饪、劳动、民俗、葬礼、音乐、法 律、婚姻、家庭等 所有的人种在生理上都是类似的(需要吃、住,照顾儿童, 处理疾病、衰老等问题,面对死亡) 其他一些文化普遍性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如社 会成员的继替,教育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生产, 分配,维持秩序 文化普遍性与一定的自然环境所允许或所限制的范围有关, 如火——照明、取暖,车轮——圆形 婚姻和家庭是两种重要的文化普遍性
(2)冲突论的视角
文化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保护或促进了某一社会集团的利 益。这一视角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社会存在着,或者说也 许存在着许多相互冲突的文化要素,不同的文化要素代表 着不同利益群体或社会阶级的利益。通过这一视角,社会 学家试图发现哪个集团支持哪种观念和价值观,并试图弄 清原因。 这种冲突论视角的核心概念是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文 化理论认为,意识形态的主要作用和目的就是维护(或挑 战)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级的权利。
余秋雨《何谓文化》

《何谓文化》余秋雨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9 (节选)何谓文化在接受澳科大荣誉博士称号后的学术演讲简目一、文化到底是什么?二、文化的最终目标;三、中国文化的特性;四、中国文化的弊病;五、近三十年的进步;六、当前的文化隐忧。
尊敬的许敖敖校长,两岸三地前来祝贺的教育界贤达,各位教授和同学,下午好!感谢澳科大授予我荣誉博士称号。
这份荣誉,不仅仅来自称号本身,更来自于一起获得这个称号的其他名字。
这中间,有名震国际的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有指导全国抗击了SARS灾难的医学专家钟南山先生,有领导绕月飞行而被称为“嫦娥之父”的航天专家欧阳自远先生,有很早被聘为美国大学校长的华人科学家吴家玮先生,有第一个被聘为英国大学校长的华人科学家杨福家先生。
这些科学家,有的我早就熟识,有的则是新交的朋友,几天来有机会长时间交谈,很是兴奋。
我历来认为,人生最大的享受,不是华宅美食,而是与高人相晤。
但是,科学高人们总是极其繁忙,又星散各地,很不容易畅叙。
为此,我要再一次感谢澳科大为我们创造了这个机会。
与这些科学家不同,我这次获颁的是“荣誉文学博士”,因此我今天的演讲也就推不开文化的话题了。
但是在这里我首先要向科学家们叫几句苦:讲文化,看起来好像比你们讲科学容易,其实并不。
原因是第一,科学有定量定性的指标,文化没有;第二,科学有国际标准,文化没有;第三,科学家很少受到非专业的评论,但在当前中国文化界,非专业的评论者在人数上是文化创造者的几百倍,在言论上都非常激烈。
这三个原因,已经造成文化话语的烟雾迷茫。
本来,社会转型的终极目标是文化转型,但是,正当社会各部门纷纷向文化求援的时候,原来处于滞后状态的文化领域反过来充当起了老师。
结果就产生了一系列反常现象,例如,最需要改革创新的时代却推崇起复古文化,最需要科学理性的时代却泛滥起民粹文化,最需要大爱救灾的时代却风行起谋术文化,最需要发掘人才的时代却重拣起咬人文化,等等。
正是这些反常的文化现象,使国际间和我们的下一代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更多的误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文化是什么?这的确是个很难一下子讲清的问题。
俄国革命大师列宁在一篇文章里也承认,文化是一个谁也说不清的概念。
当下中国对此有两种回答,一种认为,文化就是文化部管的那摊子事。
在这些人眼中,文化实际就是文艺,因此文化通常与娱乐被归在一起。
另一种回答则是泛文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构成文化。
譬如,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甚至我们的大小便都与文化有关,--排泄文化。
据说自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试图给文化定义以来,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300余种,可谓蔚为大观。
如果对这300多种定义作一粗略梳理,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第一种是广义获狭义的定义法,第二种是功能性或主体性的定义法。
第一种定义方法A.广义定义:将文化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之总称,或定义为人类生存方式。
这里要解释一下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大多数人文社科界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物质性、外在性的表现。
一当人类开始使用石器,文化就产生了,但文明的出现要晚得多,一种文化只有在发展出了文字、金属冶炼与宫殿城墙时,才可谓产生文明。
历史学家汤因比、斯宾格勒都属于广义文化论者,他们都认为文化(文明)是一种生命体,有发生、发展、衰亡的不同阶段。
B.狭义定义:仅指精神性、观念性的东西。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庭顿反对文化的广义定义,他认为:"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
因此,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
"(《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版前言第三页)第二种定义法A.功能性定义:笔者在漫话人文系列之四中,将文化定义为一种规则,这就是功能性定义。
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也属于功能性定义。
他提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
"(《原始文化》1871英文版第一卷P.1)英国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属于社会学中的功能学派,他对文化的定义也是功能性的。
沿着这一思路,美国学者克鲁克洪(C.Kluckholn)则提出了更精细的文化定义。
B.主体性定义:所谓主体性指的是文化的"属人性"。
文化的主体性由于隐藏在文化的功能性之中,因此往往容易为人忽视。
进入20世纪后,文化的主体性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
德国学者格奥尔格西美尔首先看到了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的区别。
他批评,自工业革命以来,"客体文化突飞猛进,主体文化却不能增进……外界事物正变得越来越有文化,而人却越来越没有能力从客体的完善中获得主体生命的完善。
"(转引自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版P.87)卡西尔(EnstKassirer)作为西美尔的学生,将文化定义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
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文化的定义上,持有与卡西尔相同的观点,只是比他更激进。
马尔库塞将文化的功能性与主体性完全对立了起来,贬斥文化作为科技的作用,主张"文化"应该与"物化"相对立。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本能的冲动与爱欲,作为科技的文化的每一进步,都是对人本质的压抑,因此他提出,真正的文化应该是人的解放的尺度。
以上是对各种文化定义的粗略分类,此外从中西文字的对比上,也能看出对文化的不同理解。
英语"文化"一词为culture(拉丁语cultura),在初期主要是耕耘、栽培和种植的含义,后来逐步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
中文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对比二者,西方似乎更看重文化内在的生命生长价值,而中国的理解似乎强调其外在的教化功能。
因此从语源学上说,西方对文化的定义偏重于主体性,而中国则偏重于功能性定义。
种种不同的文化定义不免使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也许不同的定义都反映了文化的某种属性、某个侧面,犹如盲人摸象,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文化最准确、全面的定义呢?这就必须借用本质属性与从属属性的概念了。
本质属性,相当于形式逻辑中概念的内涵,从属属性相当于概念的外延。
那么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呢?一事物为其自身并使之能与他事物区别开来的规定性,即为该事物之本质(属性)。
譬如,A之为A而不为非A的规定性,就是A的本质。
而从属属性是事物的本质在与他事物发生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性状。
以水为例,水的本质属性是什么?透明的液体?显然不对,因为有许多透明的液体不是水。
水的本质属性是H20,"透明的液体"仅是水的从属属性,是H2O在与可见光、温度、重力等他事物发生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性状。
如果没有可见光,水的透明性就不会存在。
按此定义规则,我认为,文化的本质定义应体现出文化的广义性与主体性--文化乃人的存在方式。
对此定义,有人也许会问--有些人浑浑噩噩,没有文化、愚昧落后,难道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是的。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文化。
在上古时期,当猿人开始使用工具、并对死去的亲人在坟墓中摆上石子等纪念物时,人类最原始的文化就开始了。
欧洲早期的直立人尼安德特人虽然脑容量小于现代人,但他们已经创造了文化--一是有了石器工具,二是死者的墓葬有了一定的仪规。
为何对文化的定义如此繁复多样?就是因为人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性状繁复多样,或说是文化概念的外延宽广。
什么是文化?也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所谓"人化"不过是人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
例如刀剑是人的上肢的强化,汽车是人的下肢的强化,机器仪表则是人体器官的延伸与强化,等等。
有人认为这样的定义还是有问题--如果将人的存在方式定义为文化,那么动物的存在方式为何不能也定义为文化?我们为何不说有老虎文化、水牛文化、细菌文化?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对本能的不同态度。
动物的存在方式之所以不能定义为文化,是因为动物受本能的控制,而人则以自己的创造物来满足本能、指导本能、抑制本能、超越本能。
动物的行为都由基因预先编好程序,而人的基因中并无这种程序。
人要靠后天的学习与创造来实现自己的存在。
一个婴孩被野兽带去抚养,脱离了人的文化,这个孩子即使长大,严格说来已不成其为人,只能说他是"狼孩"、"熊孩"。
一句话,动物是被自然决定了的,在自然给定的本能面前,动物是没有选择自由的;人不是被自然决定的,人在自然面前是有选择自由的。
人类初期,人的自由度低一些,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这种自由度越来越大、越来越高。
因此,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定义为自由,这个自由就是创造与超越--人以创造与超越来实现自己的存在。
文化乃人的存在方式--如此定义的文化又有何特性呢?文化的特性牵涉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仅讨论当下易使人迷惑的三个问题。
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文化决定论--正确还是错误?一个国家,经济落后,社会处于前现代状况。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剥削压迫或自然条件的欠缺,还是文化的落后所致?如果从本文对文化的定义角度来看,显然是文化落后造成的。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列强的剥削压迫或自然条件的欠缺属于外因,自身文化落后为内因。
外因是条件,内有才是根本。
这是从广义文化角度对文化决定论的论证。
从狭义文化的角度而言,思想观念的落后,特别是统治集团思想观念的落后,是一个国家、社会落后的总根源。
要改变一个国家的落后状况,仅靠文化的改造难以奏效。
具体而言,究竟是一步到位的革命还是循序渐进的改良,抑或工业救国、科教救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并不存在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定律"。
但在诸多因素中,政治权力无疑具有最直接、最有力的作用。
因此,掌握政治权力的统治集团的思想观念,就在变革中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文化决定论在狭义文化上的合理性。
塞缪尔亨廷顿与劳伦斯哈里森二人编著的《文化的重要作用》一书,所要告诉我们的也是这个道理,只是没有提到统治集团的思想观念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
先主席毛泽东同志曾谆谆教导我们:"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
"什么是思想路线?唯心还是唯物、辩证还是形而上学,这是思想路线。
有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才能有正确的政治路线,有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中国革命事业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
毛泽东的这一教导显然是其一生革命经验的总结,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文化决定论。
第二个问题,文化有无先进落后之分?有人认为,各种文化都是历史所形成的,都具有其特定价值,比如农耕文化、渔猎文化等,因此不应区分先进与落后,而应该多元文化共存、相互取长补短。
此说显然不对,其错误在于混淆了文化的进步性与价值性。
文化既有先进落后之分,同时各种文化(哪怕是落后的文化)又各具有特定的价值。
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应混为一谈。
对于一定的目标而言,各种不同的文化确有先进落后之分。
对于现代化这个目标来说,工业文化显然比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更先进。
如果我们赞同文化体现了人类的创造、超越能力之说,那我们就应该选择现代化为目标。
当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先进文化不是没有缺点,落后文化也不是没有优点。
在对环境的保护上,农耕文化就比工业文化要好一些,因此工业文化被更先进的科技文化所超越是理之应然。
多元文化共存,相互取长补短是一个不错的口号,但是何者为长、何者为短之标准的确定是一个问题。
西方各国在倡导多元文化共存时,实际上都是"一元为主,多元共存"。
各民族在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后,会形成一种主流文化,"多元共存"实际上是以主流文化为平台对各种文化的吸纳与整合。
文化的价值性与进步性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抹煞对立与抹煞统一都是错误的。
唯我独尊唯我独真、其他文化都是落后腐朽反动文化的观点固然不对,漠视文化之间的先进落后、糟粕与精华比肩共存,也非我们的愿景。
第三个问题,文化的阶级性。
人类社会有阶级存在,文化不可避免地留有阶级烙印、带有一定的阶级性。
但能否就此分出剥削阶级文化和被剥削阶级文化?窃以为此种分法非常错误,即以中华文化而言,实际上并不存在地主文化与农民文化的分野。
唐诗三百首中,哪几首属于地主文化、哪几首属于农民文化?民族以文化分,文化以民族分。
一个统一的民族,内部必然会有贫富、官民、行业、宗教、地域、年龄、性别、气质、禀赋之分,但只要构成一个民族,文化就会成为其成员基本相同的生活方式。
这种基本相同的生活方式包括价值取向,伦理规则,思维方式,审美偏好等。
如果阶级差异大过所有其他的差异,那么这个民族一定会分裂、形成两种互不相干的文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