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第3版-03
旅游学概论第三、四章

2011-3-31
22
60年代中期英国一家旅游咨询公司对 60年代中期英国一家旅游咨询公司对
旅游倾向同某些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得出的结论
社会经济因素
对旅游倾向的影响
收入
家庭户主学历 家庭户主职业
带薪假期 户主年龄
家庭生命周期
积极影响(正相关关系) 积极影响(正相关关系) 积极影响(就职业的社会地位而言) 积极影响(正相关关系) (正相关关系)
五、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 1、概念:指产品经开发进入市场后,直到被市场淘汰从而再无生产的 可能和必要为止的全部持续时间 • 2、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 (1)Butler生命周期模型 早期探险—地方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退 • (2)一般形式 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2011-3-31 10
• • • • • •
•
1、按照游客的人口统计特征划分类型 2、根据游客的个性心理特征划分类型 (1)气质及类型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2011-3-31 2
(2)普劳格的个性心理模式
A、游客心理类型
近保守型 保守型 中间型
近开放型 开放型
2011-3-31
3
B、游客心理特点
20
4、文化动机
5、社会和自我表现动机
6、经济动机
2011-3-31
5、影响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 个人因素
1)、心理或性格的差异 美国学者帕洛格的“心理类型模式”(“性格类型模式” )
人数
近自 我中 心型
中 间 型
近多 中心 型
自我中 心型
多中心 型
2011-3-31
心理(性格) 心理(性格)类型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三章旅游者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述

第一节旅游者的概述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者概念的主要说法,熟悉定义旅游者的基本原则,掌握旅游者的类型、特点及旅游者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并能运用所学原理对本地区旅游者的基本类型、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提问]:什么是旅游者?同学们大多都是从外地到江门来念书的,算不算旅游者?为什么?一、国际上关于旅游者的定义1.国家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的定义国际旅游者是指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到其它国家旅行至少24小时以上的人。
具体可包括以下人员:为了消遣、家庭事务及身体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国旅行的人;为了出席国际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为了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在海上巡游过程中停靠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其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以下人员不可统计在内:到某国就业任职者,不管其是否订有合同;到国外定居者;到国外学习,且膳宿在校的学生;凡属边境地区居民及落户定居而又越过边界去工作的人;临时过境而不停留的旅行者,即使其在该国境内时间超过24小时。
2.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1950年,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对国际旅游者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具体包括:(1)在国外学习,且膳宿在校的学生同样被视为旅游者进行统计;(2)到他国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人员被视为国际短途旅游者;(3)途径他国,但不作法律意义上停留的人员被视为过境旅行者。
1963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了由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发起的国际旅行和旅游会议。
会议提出了“游客”(Visitor)的新概念,并将游客定义为“除了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其它一个不是自己常住国家访问的人员”。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游客在一个国家停留时间的长短对游客进行细分,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过夜旅游者(Tourist),简称旅游者,另一类是一日游游客(Excursionist)。
1976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举行第19次会议,通过《国际旅游统计暂行准则》,对国际旅游者的界定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
旅游学概论(第三版)第三章 旅游者83页PPT

(2)属于游客类型:出于娱乐、休闲、宗教、探亲、体育运动、会 议或过境的目的而访问他国的人;中途停留在该国的外国轮船或飞 机的乘客;逗留时间不到一年觉得外国商业或企业人员,包括安装 及其设备的技术人员;国际团体雇佣的任职不超过一年或回国作短 暂停留的侨民。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国际联盟统计专业委员会的定义
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最早的国际旅游者的定义是 1937年由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tatistics Experts of the Short-lived League of Nations)提出的。
旅游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者概念的发展历程;掌握旅游动机和需要的关系; 了解旅游者的基本类型;掌握旅游流的定义和特征; 熟悉和掌握旅游市场客流的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熟悉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掌握提升文明旅游的途径。 能力目标 能准确解释关于旅游者的不同定义;能解释不同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需
求特点; 能分析旅游者在不同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不同旅游动机; 能从宏观层次解释旅游客流的相关特性;能明确旅游者的权力和义务; 能指出旅游者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并提出相应管理措施。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章 旅游者
第一节 旅游者概述 第二节 旅游者需求的激励因素 第三节 旅游流及其运动规律 第四节 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节 文明旅游
目前世界各国在对国际旅游者进行界定和统计时,往 往都是以罗马会议定义为基准的。由此看来目前世界 各国对国际旅游者的界定或定义原则上已经形成共识。
旅游学概论 第三章旅游者.ppt

国际游客包括国际过夜游客和国际一日游游 客。国际过夜游客指在我国住宿设施内至 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国际一日游游客指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 内过夜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入 境一日游游客应包括乘游船、游艇、火车、 汽车来华旅游,在车上过夜的游客和机、 车、船上的乘务人员,但不包括在境外居 住而在境内工作,当天往返的港澳台同胞 及周边国家的边民。
3.3 旅游者类型及消费特点
一、旅游者类型划分 关于旅游者类型的分化,目前没有统一标准。 人们在对旅游者的类型进行划分时,往往 都会从自身研究的角度和目的出发,采用 不同的标准,因而其划分的结果也必然是 有所差异的。常见的分类方法以下九种:
1.按照旅游目的划分:可分为消遣型旅游者、差旅行旅游者、 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2.按照地理范围划分:可分为国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洲际 旅游者、环球旅游者。 3.按照组织形式划分:可分为团体旅游者、散客旅游者。 4.按照计价方式划分:可分为全包价旅游者、半包价旅游者、 零包价旅游者、非包价旅游者。 5.按照费用来源划分:可分为自费旅游者、公费旅游者、社会 旅游者、奖励旅游者。 6.按照消费水平划分:可分为豪华型旅游者、标准型旅游者、 经济型旅游者。 7.按照旅游交通划分:可分为航空旅游者、铁路旅游者、公路 旅游者、水上旅游者、徒步旅游者。 8.按照旅游距离划分:可分为短程旅游者、远程旅游者。 9.按照旅游活动内容划分:可分为人文旅游者、观光旅游者、 仿古旅游者、会议旅游者、疗养旅游者以及形形色色的专项旅游 者等。
二、旅游者产生的主观条件 (一)旅游需要与旅游动机 当一个人缺乏某种东西的时候,会感到身心不安、 紧张或不舒服,从而产生对这种东西的需要,而 需要一旦出现,也就会使人产生欲望和驱动力, 以消除这种紧张不安状态,这种驱动力就是动机, 它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导致了 行为的产生。动机是为了实现需要的满足而产生 的,这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需要,就有什么样的 动机。
旅游学概论第3版-04

欧洲的旅游教育始于酒 店 教 育 (hospitality education), 课程设置 起初以技能为导向。80 年代,开始设置相关专 业课程,颁发相关专业 的学士与硕士学位,旅 游教育开始步入高等教 育与学历教育阶段。
中国的旅游教育始于 1978 年 改 革 开 放 后 , 中 国第一所旅游中等专业 学校南京旅游学校、第 一所旅游管理高等院校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于 1978 年 创 建 , 中 国 第 一所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于1979年诞生,后持续 蓬勃发展。
生悦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既包括本地的美好生活也包括异地的美好生活, 强调的是游历带给现代人愉悦的体验。
上述游历发展阶段和主要功能的演化过程,既有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又有同 时并存的功能分化。
4.2.3 年轻的多学科体系
4.2 旅游研究体系
从旅游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一个前科学(观察并描述所见事物)——单 一学科研究(早期主要是经济学方法)——多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的过程。
END
根据对全球旅游专业的发展历程的回顾,旅游作为一门独立学问并在大学设置专业, 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Airey and Tribe,2005)。随着产业发展、研究深入和队伍 壮大,课程体系越来越复杂,并且出现了不同的专业方向的分支,如旅游管理、酒店 管理、会展管理、旅游规划等。
旅游学概论(郭胜著)CJ(三)

旅 游 者
一、决定个人旅游的因素
第二节
旅游者需求的激励因素
主观因素:旅游动机与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要 层次理论。这个著名的理论提出了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会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第二章
旅 游 者
一、决定个人旅游的因素
第二章
旅 游 者
修学旅游
第一节
旅游者概述
修学旅游是以研修异国他乡的文化为主要目的旅游活动。
名校校园游(如北大游、清华游、哈佛游等)也可视为修 学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二章
旅 游 者
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是以参加和欣赏国内、国际各类体 育赛事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
第一节
旅游者概述
体育与旅游具有相同的目的:
自从 1936年以后,西方各国都推行带薪休假制度。据一份统计 春节、“五一”、“ 十一”旅游黄金周,就是人们对闲暇时间 资料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带薪休假 (除周末和法定假日)一般在20天 的利用。黄金周旅游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左右。这就是为什么旅游在西方国家很时兴的原因之一。
第二章
研究旅游动机的意义
第二节
旅游者需求的激励因素
主观因素:旅游动机与需要
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直接影响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地区选择、计划安 排、时间顺序、支付动机等。因此,研究旅游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动机对旅游行为的三方面作用
规范作用 启动作用
动机变化对旅 游行为产生影响
第二章
旅 游 者
研究旅游的动机意义
三、不同类型旅游者的特点
第一节
旅游者概述
观光型旅游者的特点
旅游学概论(最新版)精品各章节的练习题-第3章

第三章旅游者第一节旅游者概述1.James 是一名来自美国的南京大学的留学生,他长期寄宿在南京大学,这一行为表明他是一个外国旅游者。
(×)2.Jana 在北京大学留学期间,曾前往观看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
在这次旅行中,他是一名外国旅游者。
(×)3.()将游客的概念划分为在目的地停留过夜的旅游者和在目的地不做过夜停留的短途游览者。
(C)A联合国统计委员会 B 国际联盟统计专业委员会 C罗马会议 D 我国国家统计局4.目前世界各国在对国际旅游者进行界定和统计时,往往都是以罗马会议定义为基准的。
由此看来目前世界各国对国际旅游者的界定或定义原则上已经形成共识。
(√)5.将旅游者按地理范围划分,包括国际旅游者和。
(国内旅游者)6.将旅游者按旅游者的组织形式划分,包括团体旅游者、和自助旅游者。
(散客旅游者)7.将旅游者按消费水平划分,包括、标准型旅游者、豪华型旅游者。
(经济型旅游者)8.将旅游者按旅游费用的来源划分,包括:自费旅游者、公费旅游者和。
(奖励旅游者)9.将旅游者按出游目的划分,包括观光型旅游者、、和。
(娱乐消遣型旅游者,度假保健型旅游者,文化型旅游者,公务型旅游者,家庭事务型旅游者,宗教朝觐型旅游者,购物型旅游者。
7选3,即可)10.简述观光型旅游者的特点。
答:(1)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季节性强;(2)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自由度较大;(3)旅游者兴趣构成的广泛性、多样性;(4)旅游者对产品价格较为敏感,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花费不大;(5)重游率低。
11.娱乐消遣型旅游者的特点为()。
(ABCD)A.所占比例大 B.季节性强 C.选择自由度大 D.停留时间长12.度假保健型旅游者有何特点 ?答:(1)旅游者喜欢去环境质量高的地方,即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质好和远离噪音的地方;(2)医疗保健型旅游的主要参与者是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旅游者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收入较高者,其中以中高档消费水平的中老年人居多,而且多以家庭为单位出游;(3)旅游者在一地的逗留时间长,日消费水平有两种情况:纯粹以度假为目的日消费水平高;以保健为主要目的的日消费水平低,相当数量的是经济型旅游者。
旅游学概论第三章旅游者

4.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规定):
凡纳入我国旅游统计的来华旅游入境人员通称 为“海外游客”,包括:
(1)外国人: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 籍的中国血统华人)。
(2)华侨: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 同胞。
(3)港澳台同胞:居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 国同胞。
不纳入“海外游客”统计之列人员:
2、差旅型旅游者:以业务为主要目的,兼顾 观光旅游的人,包括公务旅游者、商务旅游者、 学术教育旅游者等。
1)需求内容上选择轻松愉快的旅游活动。 2)出行次数频繁。 3)消费较高,对服务质量要求高。 4)不受季节气候影响。 5)选择自由度小。
3、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探亲访友、求学、疗 养治病、购物及其他家庭事务和个人事务而外出旅行 的人。特点:
日本心理学家今井省吾指出,现代人的 旅游动机含有“消除紧张的动机”、 “社会存在的动机”和“自我完善的动 机”。
5、郭亚军因子分析分类
郭亚军等(2002)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 国民生活课题组的“旅游度假者动机测 定表”抽样调查所获得的基础数据分析, 发现旅游度假者动机的重要性呈梯状。 同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14项旅游 动机综合变量进行归纳,形成4个大旅游 动机(因子),即社会因子、放松因子、 知识因子和技能因子。
1)具有合家消遣的特点。
2)对出游时间、旅游目的地缺少选择的自由。
3)对旅游价格比较敏感。
二、不同心理类 型旅游者及其特 点
1、理智型
2、冲动型
3、选价型
三、旅游决策 行为的影响因 素
1、感知环境 (1)旅游者对
距离的感知 (2)旅游者对
旅游地形象的感 知
2、最大效益原则
帕洛格以数千美国人为调查样本,对他们的个 性心理特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人们可以 被分为如下五种心理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活动是一种涉及社会、
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综
合性活动,旅游者在旅游
活动中的需要也是涉及多 方面的综合性的需要,旅
综合性
游活动以及旅游者在旅游
活动中需要的综合性决定
了旅游产品的综合性。
不可贮存性
大多数行业的产品可以储存起来以后再销售,而 旅游产品则是不可贮存的。作为和时间消费联 系在一起的旅游服务,如酒店客房、飞机座位或 者会议厅出现空置时,这段时间的租金就永远失 去了。由于这一原因,旅游产品的经营管理具有 独特的自身规律。
旅游产品与供给
● 掌握旅游产品的概念与特征 ● 了解旅游产品分类,掌握旅游产品树分类框架 ● 了解观光益智、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的概念及特征 ● 了解旅游产品供给体系特征 ● 了解旅游业的性质与行业体系
3.1 旅游产品界定
3.1 旅游产品界定
3.1.1 产品与体验
旅游产品(tourism products)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人们进行旅游活动所需的多种 吸引物、设施和服务的组合。旅游产品也常以旅游目的地为单位来划分。
对于以观光旅游为核心的愉悦旅游来讲,旅游资源具有决定性作用。观光益智旅 游(sightseeing and education tourism)依赖于目的地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西方语境下,资源旅游往往是指依赖于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和原住 民旅游(Ewert and Shultis,1997) 在中国,基于资源的旅游仍指向普通观光旅游,国家标准《旅游服务基础术语》 (GB/T16766—1997)将观光旅游定义为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 游览内容的旅游消费活动。
无形性
旅游产品主要不是以物质 形态表现出来的有形产品, 而是以多种服务表现出来 的无形产品。这种无形性 又派生出体验性和不可移 动性。
不可替代性
旅游产品的异质性以及在空间上的独特性(并和 不可移动性联系在一起),使得不同产品之间不可 完全替代。这种不可替代性使得几乎所有地方都 能找到适宜发展旅游的资源,也没有任何一个地 方能够完全垄断旅游产品的生产。
科特勒(Kotler,2003)提出“产品是指任何可以供 给某个市场以满足其欲求或需要的事物。可在市场 上销售的产品包括有形物品、服务、体验、节事、 人物、地方、地产、组织、信息和创意”,继而将 产品分为五个层次,最重要的是产品提供的核心利 益 (core benefit); 外 层 依 次 是 基 础 产 品 (basic product)、期望产品(expected product)、增广产 品 (augmented product) 和 潜 在 产 品 (potential product)。旅游业竞争多发生在产品增广价值层次, 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竞争也可能发生在期望产品层次。
人们进行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多种产品和服务,其重要性和地位是不一样的。有些 产品和服务可能关系到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根本目标,而有些产品和服务只是人们 进行旅游活动过程中的辅助性内容。
史密斯(Smith,1994)认为,旅 游产品由六个同心圆要素构 成,最里面是物质场地,如风 景名胜或度假设施;其外为服 务,包括机场、机组、酒店管 理、餐饮服务等;再外为接待 设施;第四层为自由选择,也 就是说市场有很多种替代产 品可供自由购买;最外层为游 客的参与机会。
众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完全一致的 旅游地并不多,但这些结果并没有否定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特征存在的意 义,可以说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是理想化表述。
3.2 旅游产品分类
旅游产品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考虑 旅游产品吸引物、设施、服务三大要素 及其按照不同的人类旅游活动功能需求 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搭配与各地具备的资 源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背景,基 本上可以将旅游产品以树状图的形式加 以 表 现 , 称 作 旅 游 产 品 树 (tourism product tree)(吴必虎、俞曦,2009)。
○树干代表旅游产品
○树根是形成旅游产品的三大要素:吸 引物、设施和服务
○五个主枝代表旅游产品的五大类型: 观光益智旅游产品、休闲娱乐度假旅游 产品、商务会展节事旅游产品、专项 (主题)旅游产品和特殊兴趣旅游产品
○五个主枝上长出的细枝代表各种具体 的旅游产品
3.2 旅游产品分类
3.2 旅游产品分类
3.2.1 基于资源的观光益智旅游
旅游学概论(第3版)
吴必虎 黄潇婷等编著
目 录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旅访旅旅观 商旅移旅旅旅旅
游客游游光 务游动游游游游
活与产学与
·
目性中接支公
动旅品科度 会的与介待持共
游与
假 展地旅服服行管
需供
吸 与与游务务业理
求给
引 节旅交
物 事游通
活城
动市
03
3.1 旅游产品界定
3.1.3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 旅游产品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of tourism product)最早由克里斯泰 勒在1964年研究欧洲的旅游发展时提出。目前得到学者公认并广泛讨论及应用的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巴特勒(Butler,1980)提出的S形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 型,他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一般经历介入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 滞长阶段、衰落阶段或复兴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标志性特征。
观光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发展的最初阶段产品, 与旅游资源禀赋密切相关,根据旅游 资源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观光益智和人品提供给消费者的最终价值就是旅游体验。愉悦旅游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 一种文化需求,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目的不是获得一般的物品或服务,而是获得某 种精神享受。
3.1.2 产品特征
3.1 旅游产品界定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格鲁诺斯(Grönroos,1984)提出的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认为,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其在接受服务过程中的实际感觉与其 接受服务之前的心理预期进行比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