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部编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2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关于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第2课时《枫桥夜泊》【课时目标】1.会写“泊、愁、寺”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揭示题目,解字读题1.谈话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后考取了进士。
后来他因安史之乱而羁旅在外,但他在客居漂泊途中写下的这首诗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
(板书题目,指导书写“泊”字,学生齐读)2.理解诗题:“泊”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在哪儿停泊?(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3.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士。
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写作背景,读题解字,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1.自学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
(1)学生自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指导书写“愁、寺”。
“愁”和“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愁”要写得上大下小,“禾”的末笔捺变点,“火”的点、撇要收些,形成避让关系,下部“心”要略扁。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形式和特点。
2.让学生了解古人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枫桥夜泊》这首诗词。
2.让学生能够体验古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描写。
难点
1.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人的语言和思想。
2.帮助学生克服诗词朗读中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等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展示一些自己收集的秋天的图片,或者让他们带来一些枫叶、树叶等自然物品,并请他们朗读一段描写秋天的诗词。
2.学习
(1)听课文录音。
(2)大声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3)使用黑板屏幕或幻灯片展示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词语的含义。
3.讨论
(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
4.训练
(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演绎,然后学生自行表演。
(2)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对朗诵和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5.评价
(1)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成绩。
(2)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很喜欢学唱诗词,但是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朗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表现较好的是表演和朗读,但是诗词理解和表达能力还不够,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不仅能够演绎,还能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含义和意境。
《枫桥夜泊》教案部编版

《枫桥夜泊》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泊、愁、寺”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按照读古诗、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意的方法,学习了《山居秋暝》这首诗,这首诗里有静态和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后初晴山间的清新美好,领会了诗歌的意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就是作者在一座桥边完成的。
就是这座桥,大家请看这张图,这座桥叫“枫桥”,在江南的水乡像这样的桥很多很多,但这座枫桥却因为这位作者的一首诗而闻名遐迩,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学习《枫桥夜泊》1、回顾方法,自学提示本节课,老师希望大家继续用上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先来进行学习——在学习写景的古诗时,我们还可以这样学: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说一说:根据注释,说说诗意。
③划一划:画出诗中的景物名称。
④想一想: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初读古诗,知作者课前我们都完成了预习,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同学们的朗读。
预设平价:你做到了读准字音,注意了诗的的节奏。
谁来帮我们介绍一下作者?诗人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
他的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3、解诗题诗题是什么意思呢?在理解“枫桥夜波”这首诗的题目时,我们要抓住了重点字来理解,这是一个多音字,它有两个读音bó停泊pō湖泊。
在这首诗是“泊”什么意思?在哪儿停泊?“泊”在这首诗当中指的是“停船靠岸,可以理解为,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那么这首诗的内容便是,诗人夜晚把船舶停在枫桥附近时的所见所闻。
题目只有4个字,却点名了时间、地点和事件。
4、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圈画描写的景物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出节奏。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泊”、“愁”。
2、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
一、导入新课,解诗题。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骄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枫桥夜泊》。
2、谁能告诉我诗人是在哪里写这首诗的?3、是的。
谁会来解释一下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枫桥在哪儿?泊是什么意思?这首诗是谁写的呀?二、了解诗人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张继)2、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张继?指名读PPT上内容。
(出示有关张继资料:张继,唐代诗人,湖北襄(xiānɡ)阳人。
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距今约1200年,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枫桥夜泊》。
)三、初读古诗1、弄懂了题目的意思,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读这首诗了。
我们先来把这首诗读熟。
2、出示自读要求:读书小提示:①自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②自读第二遍,读出节奏(提醒:七言诗可以按照4-3来停顿)。
③第三遍同桌互相读,互相听,相互检查一下,生字读音有没有错误,如果有帮助纠正一下。
师:读得好!“霜”“愁”是翘舌音,“寒山寺”翘平转化也读得非常准确!师:读得还不错,要想读出诗的韵味,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好句末的平声字,“天”“眠”“船”我们要读得长一些。
引读:霜满天——对愁眠——到客船——4、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5、比赛读:我们就应该像她这样读,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我们小组之间开展一次比赛,看看哪个组读的好!四个组,一组读一行。
下面男同学和女同学开展一次比赛,看是男同学读的好,还是女同学读的好。
6、同学们,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啊?7、大家都能把古诗读得准确了,但是还缺少了一点情感,此时,就让我们走进古诗。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7单元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部编版)

4.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5.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将诗词中的描写方法运用到写作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诗词朗读技巧: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气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
-创作技巧的内化:学生可能难以将诗词中的创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教师需要提供具体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具体举例:
-教学重点中的“诗句解析”举例: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教师需解释“月落”指的是夜晚即将结束,而“乌啼”和“霜满天”则描绘了一幅寒冷而凄清的景象,通过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学生能更深入地感受诗词的氛围。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枫桥夜泊》,并尝试运用诗词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描绘夜晚景象的短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枫桥夜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增强语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枫桥夜泊》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分析诗句,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诗词背景的介绍,我意识到仅仅通过口头讲解,学生们可能难以形象地理解诗人创作时的情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考虑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更加生动地展现诗词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词的情境。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材简介《枫桥夜泊》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诗,是唐朝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后离开长安途经寒山寺时所创作的。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等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满尽愁绪。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
2.抓住诗人笔下的景物,通过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借助、感情朗读、想象,体会张继忧愁至深的情绪。
3.初步学习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抓景,了解背景,想象等方法体会张继的愁苦。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古代的大诗人在夜晚又会做些什么事呢?文人墨客们极具浪漫情怀,他们或与清风为伴,或与明月为友,或与夏蝉和鸣,或与冬雪对话......他们以诗记美景,用诗表情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夜晚故事。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王维《鸟鸣涧》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描写夜晚景色的诗,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设计意图】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很好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
(二)解读诗题,整体感知。
1.诗题是诗的眼睛,通过这双眼睛你能读懂什么?2.将诗人与题目连起来一起说一遍。
诗人张继夜游于江上,随后,他把船停靠在了枫桥边……3.在你的脑海中,又产生什么疑问呢?【设计意图】《新课标》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因此,以简洁的语言,运用将作者与诗题结合概括内容的方法,实现用教材教。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
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教学目标】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1、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愁”的心情。
2、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解诗题:1.师:同学们,在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位落榜学子的一首诗,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时也让他自己名垂千古,这首诗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
(板书课题)2、学生齐读课题。
3、解题。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生:夜晚在枫桥边停泊。
师:有补充的吗?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师:谁停的?生:张继。
师:对,就在那个夜晚,张继把船停在枫桥边写下这首名扬千古诗,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古诗。
二、初步感知,知诗人:1、了解诗人:(课件)张继,字懿[yì]孙,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公元七五三年考上进士, 做过监城判官和祠部员外郎等官职。
他所写的诗不事雕饰, 富有自然美,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2、了解创作背景:师:诗人张继为何半夜将船停泊在岸边,他是在游玩还是在回家的路上停留呢?原来张继仕途不第,赶考归来行至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闻钟声如鼓敲落心头,有感而发,写下《枫桥夜泊》。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古诗三首:枫桥夜泊》。
2.理解古诗《枫桥夜泊》表达的情感。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描绘的景色。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三首:枫桥夜泊》的内容。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进行诗歌朗读和欣赏。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感情。
•能够用流畅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景色。
三、教学准备•备课教师:熟悉古诗《枫桥夜泊》的内涵和背景知识。
•学生:提前完成课前阅读任务,了解古诗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枫桥夜泊的场景,引出《枫桥夜泊》古诗。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夜晚河边的感受。
第二步:学习古诗1.教师朗读《枫桥夜泊》古诗,学生跟读。
2.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涵。
3.分段详细解读古诗,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诗歌欣赏1.学生自由朗读《枫桥夜泊》,发挥情感。
2.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讨论古诗中的文学特点和情感意境。
第四步: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枫桥夜泊的意义和表现手法。
2.指导学生分析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五、课堂作业1.写一段话描述你对枫桥夜泊的感受和理解。
2.背诵《枫桥夜泊》古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枫桥夜泊》应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古诗的欣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古诗让学生进行欣赏和思考,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教授这一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
“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
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
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
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
在教学时,我从诗题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
一、读诗题,谈所得,引出“愁”。
“枫桥夜泊”简单的四个字,交代了地点、时间、事件。
“枫桥”在苏州西北的枫桥镇,诗人夜间在此停泊。
诗题不难解读,学生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准备,能够准确说出生字“泊”的意思。
理解诗题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
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游客怡然自乐,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
此时,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如何?”愁,自然引出。
二、读诗文,勾画面,体味“愁”。
诗人挥不去几多愁,无法入眠。
正因与愁相伴、睡不着,诗人才能看到眼前景,听到耳边声。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诗文,闭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诗中用‘——’画出来。
”学生读完,我先请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这是整体的描绘。
然后,我让学生按顺序说出诗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枫、渔火”,并思考“如果让你来画这些景物,你会选择什么色的画笔,怎样画”。
让学生想象作画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过程。
学生说“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说:“是啊,月亮落下,可不好画啊,那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可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
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
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几个学生在说画“江枫”时选择红色的画笔。
我没有急着否定,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
而是顺着学生的话:“是啊,‘霜叶红于二月花’,枫树是火红的。
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摇摇头。
“是啊,四周黑洞洞的,借着微弱的渔火,江边的枫树在诗人眼里也是模模糊糊的,会透着火红的色彩吗?”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
“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诗人很孤独,在秋天的深夜,会感到瑟瑟寒风,诗人甚至感到了——“霜满天”。
接着,我
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啊。
三、品钟声,抒情感,解落“愁”。
“乌啼”“钟声”是诗人听到的。
乌啼透着凄凉,但是钟声是复杂的。
我播放了钟声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钟声的深远、悠长,并补充了寒山寺钟声的特殊意义:过年时,夜里11点40分寒山寺的钟声都会敲响108下,最后一声敲响正好第新年的0点。
这108声钟声,预示着人的108种烦恼都会随钟声消除。
“这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写话训练水到渠成。
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张继啊,请你不要再发愁了,这108声钟声之后,一切都会好的。
”“张继啊,科举落榜不算什么,你还有机会。
”……
寒山寺的钟声响了千年,你听,在陈小奇在《涛声依旧》中这样写道:“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歌声在教室内响起,孩子们沉浸在音乐声中,此时下课铃已响,可他们坚持要听完这首歌。
我想,“枫桥夜泊”的风景和“枫桥夜泊”的钟声一定会留在孩子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