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下什么是山墙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十三天 —— 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三角尖顶 —— 两弧间形成的突起,特别指石造的哥德式窗花。
大乘佛教 —— 相对于小乘佛教,得道度化层面较宽广的佛教。
女儿墙 —— 矮墙,通常用于防御。
小乘佛教 —— 在得道度化层面较狭隘的佛教。
与大乘佛教相对。
山墙 —— 斜屋顶的倾斜平面端构成的垂直三角部分。
升 —— 小方块,多为木造,用在栱上来支撑梁。
反回文 —— 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
天花 —— 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
支柱 —— 木制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
支架 —— 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
支提 —— 佛龛或是其他圣地、圣物。
支提窟 —— 一种佛教佛龛,从会议厅演变而来。
斗 —— 通常为木造方块,于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
斗栱 —— 柱子顶端的斗与栱合称,支撑主梁。
火焰纹 —— 由两个反回文线条顶端相接所构成的形状。
半圆壁龛 —— 半圆或穹窿状空间,特别指位于庙宇一端的部分。
古典柱式结构 — — 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头上,通常由支撑的阑额、装饰的壁缘以及突出的檐口构成。
台基 —— 建筑下突出的平台。
平坐;廊台 —— 出于建筑主空间 (通常为内部 )的上层构造。
光塔 — — 清真寺中的塔楼,用于呼唤回教徒做礼拜。
列柱 —— 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
多柱式建筑 — — 由多根间隔约略均等的柱子支撑屋顶的厅堂。
寺 —— 佛教庙宇。
尖顶饰 —— 山墙或是屋顶顶端的饰物。
曲面屋顶 —— 由尾端弯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头屋顶。
考工记 ——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著述。
佛塔 (STUPA) —— 佛教纪念物,原意为坟冢。
佛塔 (PAGODA) —— 楼阁形的塔,各层大小由下而上递减,每层都有装饰精美的屋檐。
材 —— 依斗的宽度而定的测量单位。
赤陶土 —— 一种用于塑像的建筑或装饰用陶土。
里—— 长度单位,一里约 500 米。
昂 —— 斜出的梁桁。
中国古建筑—山墙

庑殿顶出现的很早,甚至早于歇山顶。在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铜器、汉朝画像石与明 器、北朝石窟中都可发现庑殿顶。汉朝的阙楼和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建 筑。 后来庑殿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常用于皇家建筑以及大型寺院、宫 观。清朝时期,庑殿顶只能用于皇家和孔子的宫殿,其中又以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但闽 东沿海地区的民居因为防风需要也会用平缓的庑殿顶。 在日本,庑殿顶多见于东日本,又有“东屋”的别称。 琉球传统住宅受闽东文化影响,也使用庑殿顶。 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古建筑,例如日本的东大寺大佛殿、正仓院,韩国景福宫的城楼。仿 古建筑例如台北国家戏剧院与大直忠烈祠,香港仿唐建筑志莲净苑的大雄殿等。
囤顶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之一,其特征是屋顶略微拱起呈弧形,前后稍低、中央 稍高,房屋左右两侧山墙有的会凸出于屋顶,凸出部分会被砌成弧形。囤顶房 屋的排水效果较平顶佳,还可以防御风沙。主要是中国东北地区一带常用,由 于在冬天气候寒冷时常会下雪,这样设计的屋顶可避免过多的雪在房顶上堆积, 减少屋顶的载重量。
庑殿顶
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日语称寄 栋造(假名:よせむねづくり)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在中国是 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时 和日本也见于佛寺建筑。但在福建沿海地区和琉球的民居为了防风而采用庑殿顶。
一篇文章看懂南北方古建筑山墙的讲究

一篇文章看懂南北方古建筑山墙的讲究山墙山墙,是砌筑于建筑侧面的墙体,以支撑建筑上部的屋山,山墙的下部一般就是方正、坚固的墙体、而上部大多数为三角形,这样的山墙大多是在硬山和悬山建筑中。
在歇山建筑中,山墙一般是山花。
在南方很多民居建筑中,山墙的上部不是一般的三角形样式而是做成阶梯状的防火墙样式。
本期推送就分别为大家介绍南北方不同的山墙。
南方山墙山墙剖面图,出处:三坊七巷官微在明、清代的中式古建筑中墙体的宽度、高度及上部马鞍墙造型等,是由建筑内部平面布局而衍生出的木构梁架予以确定。
不论是山墙还是院墙,结构上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由下至上分别为墙基、墙身及墙帽。
1山墙的营造山墙可分为三部分。
墙基用白石干砌,上下有收分,剖面状似马蹄。
通常的山墙基采用乱毛石干砌(全部用条石砌筑的占少数),前后转角处用条石砌筑,埋在地下部分根据地质而定,通常在50~80㎝之间。
墙基的砌法如图2所示,内外两层乱毛石,用传统的错缝砌法予以干砌,面层须经錾凿一至二遍。
山墙剖面图,出处:三坊七巷官微墙身多为夯土结合青砖的做法。
墙身下部通常为65㎝,上部宽度不一,收分尺寸约为10㎝。
墙身的青砖墙体为主要受力部分,用于转角、中部较高的马鞍墙及门框周边,为节省用料,砖墙内部中空,两侧用单皮浑水青砖垒砌,空余处用垃圾土混合瓦砾、瓷砾予以层层夯筑。
内墙面层粉壳灰,屋面以上粉乌烟灰;外墙面粉乌烟灰,寺、庙等建筑外墙粉红灰。
出处:宝墨园唐卡馆鲎页形墙帽。
在墙身顶部用青砖叠涩(即砖向外出檐)成二层砖拱(底部裸面,侧部抹乌烟灰,起滴水线作用),承托上部的墙帽。
墙帽的样式造型来源于鲎,又称作鲎页形,即在墙头上用黄土堆筑夯实成形后,表层覆七片瓦,帽脊压青筒瓦,各瓦片间用乌烟灰勾缝而形成的墙帽。
2山墙的作用南方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流,以硬山顶与悬山顶为常态,在形制上存在着平面布局宏大、建筑空间高广,利于通风、采光、采阳等特点。
在村落或古城中,一条街巷的两侧由多落并排建筑组成,悬山顶的建筑难以满足结构布局及功能上的要求,为此硬山顶的建筑占据了主导地位。
文化基因-马头墙

一、山墙简介 二、山墙的地域性发展 三、马头墙的哲学思想 四、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山墙简介
源起 作为建筑学大四的学生,去过几个古村落写生
和调研,看到为了商业新建的带有马头墙的建筑,把 它直接照搬,大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给视觉上带来不 舒服的感觉。河坊街、西塘等景点以及打着怀古特色 的一些住区也有此情况,乱安山墙。由此,想探究, 旧时山墙是如何与各地相适应的,怎样才能把它恰当 运用在现代建筑中呢?
山墙的地域性发展
湖北民居封火山墙
湖北民居中做封火山墙的房屋很常见,山墙伸出屋脊, 使得房屋的造型有了很大变化,除了立面墀头处常做装饰 之外,山面的墙头形式也很多样。湖北民问常见的封火山 墙形式有叠落式、云纹式、弓背式等。
(1)叠落式山墙即俗称的而层层叠落,是最常见的“马头 墙”,特点是山墙高出屋面,并随屋面的坡度最普遍的山 墙做法。
有民谣言“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 往外一丢。”徽州山多地少,外出谋生是人们 最常见的选择。老弱妇孺留守家中,对在外谋 生亲人的思念都化成对马头墙的遥望。
山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文化建筑
叠落山墙——苏州博物馆的墙体设计,采用了传统马头墙的元素,组成错落有致的叠落山墙,新馆由于屋顶 与传统屋瓦结构相异而与传统马头墙有所区别,但是它们在这种墙体的动态美表现上是一致的。贝聿铭 对传统的马头墙进行了一些改变,沿用了传统符号特征,抽象变通的运用,追求神似而不是简单地在形式上 模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贝氏马头墙”。
徽州文化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 官商士民对封建风水文化顶 礼膜拜
马头墙特点
轮廓有序且有层次感
徽州因地势原因,“力耕所 因陋就简,就地取材,采 出,不足以供”,勤俭节约 用徽州地方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墙

3. 包框墙,形象如一个镜框。有硬心、软心等。
四、 按砌法 1. 干摆,将砖摆好后再灌泥浆。有时砌砖不用胶结材料也称干摆。
2. 顺砖,按建筑面阔方向砌置的条砖称为顺砖。 丁砖,按建筑进深方向砌置的条砖称为丁砖。 3. 一丁一顺,一块丁砖接一块顺砖,丁顺交替砌置,又称丁横拐、梅花丁。
下碱,山墙下端三分之一处的部分。通常会砌得比上部厚,有利于建筑的稳定性。 3. 墀头,硬山建筑超出山墙檐柱之外的墙体。常装饰各种图案。
4. 廊墙,檐柱与金柱之间的墙体。常装饰各种图案。 5. 扇面墙,大型建筑如宫殿、庙宇中,金柱与金柱之间的室内墙体。
二、 按材料 1. 土墙 三合土墙:由石灰、砂子、卵石等合成建筑材料夯筑成的墙。可用以承重。 竹筋土墙:夯筑土墙时,在墙体内放置竹片以加固墙体。 2. 砖墙 空心砖墙:节约材料,且稳固性不差,还可隔声隔热。 三、 按装饰 1. 清水墙,墙体表面不加粉刷,不加贴面材料。墙面上的砖缝多用泥沙或灰浆勾填,以防止雨水和风的 侵蚀。
中国古代建筑:墙
一、 按位置 1. 檐墙,檐柱与檐柱之间的墙体,在前檐的称为前檐墙,后檐的称为后檐墙。 硬山建筑中直砌到屋檐下的檐墙称为封护檐墙,墙外看不到椽头。
相对的,椽、梁、枋等部分外露的称为漏檐墙。
2. 山墙,建筑物两端的墙体,以支撑建筑上部的屋山。上部高出屋面的称为防火山墙,也称封火墙、风 火墙,有一颗印式、复合曲线式、人字式、猫拱背式、五岳朝天式、叠落山墙、马头墙等。
一丁三顺,一块丁砖接三块顺砖。
一丁五顺,一块丁砖接五块顺砖。
多层一丁,砌置多层顺砖后再砌置一层丁,不是每层都有丁有顺。
(整理)传统民居山墙的研究

传统民居山墙的研究0引言山墙,俗称外横墙,端墙。
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
传统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山墙由下至上分别为下碱,上身,山尖三部分。
山墙上依据地域与民族习惯的不同,开设了门窗,阳台等功能性和符号性的构造,丰富了山墙的立面元素,形成了不同的立面趣味。
一般房屋都是“长条形”的,例如,坐北朝南,则习惯称南北二墙为“大士墙”,称东西二墙为“山墙”。
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屋盖,也就是“坡屋面”,两坡出水的屋檐在南北墙,东西二墙的立面看起来像一个小山尖,故称之为“山墙”。
1 山墙的分类1.1山墙有三种形制,一是人字形,比较简洁实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民间多采用,在墙头上会有些雕塑和装饰性构件。
二是锅耳形,线条优美,变化大,实际上是仿照古代官帽的形状修建的,取意前程远大,因它的形状像铁锅的耳朵,民间俗称锅耳墙。
锅耳墙不但大量用在祠堂庙宇的山墙上,一般百姓的住宅也常运用。
三是波浪形。
造型起伏有致,讲究对称,起伏多为三级,实际上是锅耳墙的变形,更像古代的官帽,百姓基本不能用。
在比较大的建筑群中它和人字形的山墙,锅耳形山墙一起出现在群落里,尤显风姿。
1.1.1人字型山墙又有两种情形:一是山墙高出坡屋面的,其坡屋顶称作硬山;另一种是屋顶伸出来把山墙盖住,其屋顶称作歇山。
南方古建筑和乡土建筑中有一种常见的山墙,位于房屋的两头,墙头高出屋顶之上,其建造过程是先将房屋两边的山墙用青砖向上垒砌,使之高出屋面超出屋脊,然后用水平状的山墙檐封顶,墙脊覆黛瓦,墙体高度循屋顶坡度向下逐层跌落,两侧呈阶梯状,墙面涂抹白灰,墙角微微上翘,形似高昂的马头,人们习惯地称之为马头墙。
它是民众用来防控火患的治火措施,故也称封火山墙。
1.1.2马头墙形制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墙脊的多檐化和座头(马头)的造型方面。
马头墙厚度20—30厘米,砖石垒筑,以小青砖为主,墙体高度随屋顶坡度层层跌落,立面轮廓呈阶梯状,墙脊呈水平带翘角面或圆弧面(图一—二),圆弧面较少。
纵横墙的区分

纵横墙的区分
由于中国古代房子端头的墙都是山的形状,所以就叫做山墙,山墙的叫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尽管已经不是山的形状了,但还是管房子端头以及和端头平行的墙都叫山墙。
山墙大多是承重墙。
由于中国古代的房子大多是长条形状的,短方向的墙是山墙,长方向就叫做纵墙了,也就是和山墙垂直方向的墙都是纵墙。
纵墙的叫法也一直沿用到现在。
纵墙大多都是非承重墙。
相对于纵墙,山墙也叫做横墙。
纵墙和横墙是相对的,一般来说,与整栋房屋正面方向平行的为横墙,与整栋房屋正面方向垂直的为纵墙.
沿房屋长度方向为纵墙,沿房屋宽度方向为横墙
由于中国古代房子端头的墙都是山的形状,所以就叫做山墙,山墙的叫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尽管已经不是山的形状了,但还是管房子端头以及和端头平行的墙都叫山墙。
山墙大多是承重墙。
由于中国古代的房子大多是长条形状的,短方向的墙是山墙,长方向就叫做纵墙了,也就是和山墙垂直方向的墙都是纵墙。
纵墙的叫法也一直沿用到现在。
纵墙大多都是非承重墙。
相对于纵墙,山墙也叫做横墙。
什么是山墙?

什么是山墙?什么是山墙?在建筑里,山墙指的是什么墙?山墙分:内山墙、外山墙与排山墙也叫排山。
假如你在乡下你可以知道内山墙是指每个房间与房间之间的墙,它一般与前后墙成丁字形;外山墙是指在外面能看到的墙但前后墙不算,假如你家的房子是门朝南,那东西那两面墙就叫山墙;排山墙就是老式房子,房间与房间是用木头或水泥柱立起来,再用砖进行砌起来的那就叫排山墙。
但所有的山墙都属于是承重墙。
山墙是指房屋侧面的两堵墙.山墙是指房屋侧面的两堵墙, 以为以前的房屋上面是三角行的, 所以下面的墙就叫山墙.山墙指的是房子两面把头的墙,因为房子的主梁搭在山墙上的,是承重墙,如果在墙上开门会使墙的承重能力下降,主梁有跌落的危险。
山墙是指带屋脊房屋开间的左右墙, 其墙的轴线和屋面的排水平行,因为墙的顶部是是三角形的,与山的形状相似,顾名思义称作山墙,是承受屋面重量的承重墙。
山墙俗称外横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
古代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山墙有三种形制,一是人字形,比较简洁实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民间多采用。
二是锅耳形,线条优美,变化大,实际上它是仿照古代的官帽形状修建的,取意前程远大,因它的形状像铁锅的耳朵,民间俗称镬(锅)耳墙。
锅耳墙不但大量用在祠堂庙宇的山墙上,一般百姓的住宅也常运用,绵纶会馆等建筑为典型的锅耳形山墙。
三是波浪形。
造型起伏有致,讲究对称,起伏多为三级,实际是锅耳墙的变形,更像古代的官帽,百姓基本不用。
在比较大的建筑群中它和人字形山墙、锅耳形山墙一起出现在群落里,尤显风姿。
有谚语说“山墙扒门必定伤人”:这是因为我国传统房子的主梁搭在山墙上的,而山墙常是承重墙,如果在墙上开门会使墙的承重能力下降,主梁有跌落的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下什么是山墙、挑檐及女儿墙以及构造分别。
(1)山墙
坡形屋顶房屋的横向外墙称为山墙。
山墙砌到檐口标高后,就要向上收砌成三角形,这叫山尖。
山尖砌到檩条底,开始上檩条,然后进行封山,封山只封到檩条扇面的叫平封山,也叫小封山。
封山砌到高于屋面的叫高封山,亦称大封山、迎风山、上封山。
山墙
(2)挑檐
挑檐指的是房屋前后墙檐口处挑出的部分,用以防止雨淋到墙内。
常用形式的有砖挑檐,砌筑时可以是一层一挑,两层一挑或相同挑出,一般为清水砌,要求平正。
挑檐
(3)女儿墙
女儿墙系指高于屋顶的矮墙。
高封山及女儿墙顶部,经常受雨雪侵袭,应做压顶保护。
压顶常以砖砌或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制成,上面需再抹水泥砂浆。
女儿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