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区考古
成都考古调查报告

成都考古调查报告成都考古调查报告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考古调查工作在成都展开,揭示了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遗存。
本文将对成都考古调查的一些重要发现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看成都的早期历史。
在成都市郊的金沙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这个遗址面积广阔,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等文物,证明了这里是古代人类聚居的重要地点。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技术水平,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另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是成都古蜀国遗址。
蜀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政权,成都是其首都。
在成都市内的金沙遗址和武侯祠遗址等地,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建筑遗址、墓葬和文物。
这些遗址和文物揭示了古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蜀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早期历史,成都还有许多其他时期的遗址和文物。
比如,三星堆遗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制造中心之一。
在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那个神秘的青铜人脸。
这个人脸形象独特,表情丰富,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此外,成都还有许多古代寺庙和宫殿遗址。
比如,武侯祠是中国古代将领刘备的祠庙,也是成都的文化名胜之一。
在武侯祠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刻、木雕和青铜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建筑和雕刻艺术的精湛技艺,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资料。
最后,我们来看看成都的近代历史。
在成都市内的锦里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许多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和民居。
这些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巧,展示了清代成都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
锦里遗址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综上所述,成都的考古调查工作揭示了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遗存。
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进展

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进展三星堆遗址是中国四川省广汉市境内的一处古代遗址,是公认的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遗址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对三星堆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和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
一、遗址概况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平原北部的庙仙山麓,地处沱江与岷江的交汇处,遗址面积约12万多平方米,被认为是公元前13世纪至11世纪的古代城址。
据考古学家估计,三星堆是一座古代城市,曾是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遗址发掘自1986年以来,中国考古学家对三星堆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掘工作。
这些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市核心区域,包括宫殿、祭祀区、居住区和墓葬等。
1. 宫殿发现在遗址的核心区域,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宫殿遗址。
这些宫殿遗址由坚固的夯土墙所围合,内部设有许多不同用途的房间,包括起居室、储藏室和祭祀殿堂等。
考古学家还在宫殿内部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等文物,这些文物的出土为我们揭示了三星堆古人的生活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2. 祭祀区发现在遗址的一角,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一处巨大的祭祀区。
这处祭祀区由一座高大的祭坛和周围的祭祀建筑群组成。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在祭坛下发现了大量的刻有神秘符号的青铜祭器,这些祭器被认为是古人进行宗教仪式时使用的。
3. 居住区和墓葬发现除了宫殿和祭祀区,考古学家们还对遗址中的居住区和墓葬进行了发掘。
在居住区,他们发现了一系列由夯土墙构成的住房和蓄水池,这些住房和蓄水池被认为是古人居住和生活的场所。
在墓葬方面,考古学家们共发现了近千座墓葬,其中既包括贵族的墓葬,也包括普通百姓的墓葬。
这些墓葬中出土的陪葬品,如青铜器、玉器和金器等,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阶层分化和文化水平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研究进展对三星堆遗址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古代文物的发掘,还包括对遗址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问题的探讨。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古代蜀国的历史遗迹之谜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古代蜀国的历史遗迹之谜三星堆遗址是我国四川省广汉市的一个重要考古遗址,其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关注。
这个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古代蜀国的历史遗迹,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于这个神秘文明的种种疑问。
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平原东南部,于1986年被发现。
它是距今约4500年的一处古代遗址,被誉为中国迄今所发现的保存最完好、跨度最大、最为重要的古代遗址之一。
三星堆是蜀汉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与其他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如仰韶、龙山等遗址并列,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珍贵财富。
在三星堆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和重要遗存为研究古代蜀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出土的文物中包括了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其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是那些呈现出神秘人脸的青铜人像。
这些青铜人像有的形象逼真,面带微笑;有的神秘莫测,眼神灵动。
它们不仅彰显出古蜀人的艺术造诣,更传达出古代社会的信仰和价值观。
此外,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巨大面具更是引人入胜。
这些真实唯美的巫妖面具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极高水平,更是古代信仰、崇拜巫术的有力证明。
面具上的绚丽色彩和精准雕刻令人叹为观止,它们的存在证明了古代蜀国在艺术、宗教和社会等诸多领域的独特性。
除了青铜人像和面具,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器。
这些古玉器精美绝伦,造型独特,与其他地区的玉器风格截然不同。
玉器不仅展示了古蜀人的审美品味,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贵族文化和权力象征。
通过对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我们逐渐了解到古蜀国的一些信息。
根据考古人员的推测,古蜀国是仅次于黄河流域的两大古文明之一,拥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与周边地区有广泛的交流和影响。
古蜀国的政治中心和统一王国的核心地区很可能就位于三星堆遗址所在地。
虽然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是关于古蜀国的历史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例如,古蜀国为何会消失,是因为战乱还是其他原因?古蜀文化和中原文化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这些问题至今未能彻底解答。
三星堆挖掘考古学家发现的珍贵文物

三星堆挖掘考古学家发现的珍贵文物三星堆是中国四川省广汉市的一个古代遗址,被认为是史前文化遗址之一。
自1929年首次发现以来,该遗址一直是考古学家们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三星堆的挖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而且也为考古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一、古代遗址的发现与开挖三星堆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末期,当时有一位名叫杨澜的中国考古学家在广汉附近一座小山上发现了一块用玉石雕刻的神秘面具。
这个发现引起了杨澜及其他考古学家的兴趣,他们开始对这个地区展开深入的考古调查。
随着挖掘的展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遗迹和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青铜祭坛和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这些文物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了当时已知的任何古代文化遗址,使得三星堆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一颗新星。
二、三星堆的文物特点1. 青铜祭坛三星堆的青铜祭坛是其最显著的文物之一。
这是一座四方形的祭坛,每一边都有一对龙形柱子作为支撑。
祭坛上刻有丰富细致的神话图案,包括人物、动物和神兽等。
祭坛的规模和工艺水平表明了当时古代人们高超的工艺技术和宗教信仰。
2. 青铜器除了青铜祭坛,三星堆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包括器皿、武器和装饰品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一把青铜面具,这是一个精细雕刻的面具,以神秘的人脸形象为特点。
这个面具被认为是三星堆文化的代表之一。
3. 玉器在三星堆的挖掘中,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许多精美的玉器。
这些玉器以勾玉和玉璧为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枚玉璧,这是一种古代玉器,通常是用作护身符或权力象征。
这个玉璧的精湛工艺和华丽装饰展示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技术水平。
4. 陶器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刻有神秘符号和图案的陶器。
这些陶器不仅显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还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考古资料,帮助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古代语言和文化。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考古意义揭示古蜀文明的璀璨辉煌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考古意义揭示古蜀文明的璀璨辉煌三星堆遗址是中国四川省广汉市境内的一处重要考古遗址,被认为是揭示古蜀文明的重要窗口。
在对这个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蜀文明的璀璨辉煌,同时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文将通过对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考古意义的探讨,展示古蜀文明的卓越成就。
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三星堆遗址最早于1929年被发现,并于1986年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是由中国考古学家倪宽乐领导的考古团队在对广汉市附近的乡村进行考古调查时偶然发现的。
倪宽乐教授认为这个遗址有可能是古蜀城址,于是组织人员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工作。
经过多年的持续发掘,三星堆遗址呈现出了庞大的规模。
它包括了大量的古建筑、陶器、玉器等文物,展示了古蜀文明的丰富内涵和辉煌成就。
尤其是在1998年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个规模空前的青铜器禁区,其中包括了大量的青铜器和青铜面具,进一步揭示了古蜀文明的独特之处。
二、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意义1. 揭示了古蜀文明的繁荣通过对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古蜀文明在古代中国的繁荣和辉煌。
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如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展示了古蜀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
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当时古蜀人民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制度,也为后人了解古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2. 证明了古蜀文明的独特性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和青铜面具被认为是古蜀文明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
这些青铜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充满艺术感染力。
其中的青铜面具被称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珍品,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神秘的形象引起了广大考古学家的关注。
这些青铜器和青铜面具的出土,证明了古蜀文明在古代中国文明中的独特性和重要地位。
3. 展示了古蜀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从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来看,古蜀文明与其他周边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交流与融合。
有许多文物显示了与外界文明的交往与影响,揭示了古蜀人民的远见和开放心态。
四川地区考古资料

4、大渡河上游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
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遗址是1989~1990 年 在大渡河上游发掘的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出土的陶器以罐类居多,有双耳罐、单耳罐、深腹 罐、高领罐、钵、杯等,揭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更 多的呈现出区域性文化特征,但从该遗址第一期遗 存中仍然可以看到包括彩陶在内的一部分来自岷江 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文化因素。目前看来大渡河 上游的彩陶文化因素并不十分浓厚,但作为一种过 渡,却使得处在它下游的大渡河中游汉源谷地新石 器时代遗存中也见到了彩陶的存在,而且彩陶文化 因素显然要更为浓厚一些。其下限年代为3500年。
址如资阳鲤鱼桥遗址,以汉源富林镇遗址命名的富林文化。 既有江河台地遗址,也有洞穴遗址,前者如鲤鱼桥遗址、富
林镇遗址;后者如攀枝花市回龙湾洞穴遗址、北川县烟云洞 遗址等。 这些遗址都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年代约在距今24000~ 10000 年。1960 年发掘的汉源富林遗址和1987 年发掘的攀 枝花市回龙湾洞穴遗址属细小石器传统,1951 年发掘的资 阳鲤鱼桥则属石片石器传统。 由于四川地形、地貌复杂,形成不同的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 这些遗存的发现对解决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多样性提供 了重要的资料。
嘉陵江流域新时代考古遗址分布图
中子铺遗址
3、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
岷江上游在地域上连接黄河上游和四川盆地, 相邻的甘青地区分布有大地湾、西山坪、师 赵村、傅家门、秦魏家遗址等为代表的新石 器时代中晚期遗存,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史前 文化区域,与之毗邻的岷江上游从上世纪20 年代以来陆续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因 此该区域也被认为是四川盆地史前考古学文 化尤其是成都平原古蜀文化的源地之一。
四川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四川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金沙遗址是在上世纪50年代被发现的,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共发掘了九个文化层,距今约有4500年的历史。
其中最古老的文化层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土坯墙保存较好,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文物,其中以礼器和祭祀用品最为丰富。
此外,还发现了大型的圆形建筑,推测为当时的宗教场地。
在后来的古蜀文化时期,金沙遗址的规模迅速扩大,居民区域面积增加,房屋结构和建筑材料也有所改变。
在这个时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对于研究古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建筑遗迹和墓葬,其中不乏带有社会地位象征的贵族墓葬。
除了以上的考古发现,金沙遗址的研究还涉及到了考古学、人类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对遗址内的建筑结构、陶器样式和工艺等进行研究,可以对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风貌进行推测。
通过对骨骼和土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古代居民的饮食结构和环境状况。
通过对陶器和石器等文物的技术和艺术特点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生产方式和审美观念。
此外,金沙遗址的研究还揭示了四川地区古代文明起源和演化的一些重要问题。
通过与其他遗址的比较分析,可以了解到金沙遗址在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遗址附近的地层和地貌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结论。
金沙遗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较为繁荣的阶段,人们的社会组织和生产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古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四川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古代四川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总之,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我们认识当地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遗址附近的建筑结构、陶器和石器等文物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
通过对遗址内部和周边地层和地貌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四川考古文献

四川考古文献一发掘简报综述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渠埝唐、宋、明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5期前西南博物院等:《四川巴县冬笋坝战国和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58年1期王家佑等:《四川新繁、广汉古遗址调查记》,《考古》1958年8期陆德良:《川渝铁路工程中的考古调查》,《考古》1959年8期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牧马山灌溉渠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59年8期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古代墓葬清理情况》,《考古》1959年8期短绠:《四川茂纹羌族自治县考古调查》,《考古》1959年9期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组:《四川理县汶川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65年12期重庆市博物馆:《宜宾地区悬棺葬调查记》,《考古》1981年5期石棉县文化馆:《四川石棉县考古调查》,《考古》1982年2期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资阳等县石器时代文化》,《考古》1983年6期兰峰:《四川宜宾出土铜鼓》,《考古》1983年12期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西昌发现古代火葬墓》,《考古》1984年9期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四川甘孜县吉里龙古墓葬》,《考古》1986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四川乐山市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88年1期马琦:《四川乐山地区崖穴悬棺葬调查报告》,《考古》1988年11期周日琏:《四川芦山出土巴蜀符号印及战国秦汉私印》,《考古》1990年1期凉山州博物馆:《四川凉山西昌发现东汉、蜀汉墓》,《考古》1990年5期黄石林等:《四川江油县发现一批窖藏钱币》,《考古》1990年11期黄石林:《四川江油市青莲古瓷窑址调查》,《考古》1990年1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四川汉源县大树乡两处古遗址调查》,《考古》1991年5期毛瑞芬等:《四川越西县聊家山发现战国西汉铜铁器》,《考古》1991年5期周日琏:《四川芦山县博物馆收集的唐和南明官印》,《考古》1993年8期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97年1期唐志工:《四川广元市古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97年5期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都羊子山第172号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年4期四川文物管理委员会:《成都羊子山土台遗址清理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4期刘志远:《成都天迴山崖墓清理记》,《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鑪霍卡莎湖石棺墓》,《考古学报》1991年2期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四川成都市北郊战国东汉及宋代墓葬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5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等:《重庆云阳县李家坝Ⅰ区水田样子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1期西昌市文物管理所等:《四川西昌市经久大洋堆遗址的发掘》,《考古》2004年10期会理县文管所等:《四川会理县粪箕湾墓群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10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重庆奉节县三峡工程库区崖墓的清理》,《考古》2004年1期《考古》2004《重庆云阳县李家坝遗址1997年度发掘简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等:年6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重庆巫山县巫峡镇秀峰村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10期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西郊外化成小区唐宋墓葬的清理》,《考古》2005年10期黄家祥:《四川平武县白马藏区水牛家寨遗址》,《考古》2006年1期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市巫山县锁龙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3期西北大学考古队等:《重庆云阳县乔家院子遗址六朝及明代窑址的发掘》,《考古》2006年5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等:《四川彭州市青龙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8期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什邡市虎头山成汉至东晋时期崖墓群》,《考古》2007年10期重庆市文化局等:《重庆巫山麦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2期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等:《成都方池街古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3年2期旧石器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四川广元市中子铺细石器遗存》,《考古》1991年4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等:《四川资阳鲤鱼桥旧石器地点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3年3期新石器时代罗永祚:《四川新津县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考古》1957年3期袁明森等:《四川忠县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58年5期四川省博物馆:《川东长江沿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59年8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阳人”是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 早段智人,距今约4万年历史。1951年3月,“资阳人”头骨化 石在资阳九曲河畔发现,是中国发现的唯一早期真人类型,是旧 石器晚期的真人类化石,是南方人类的代表,是古人类发掘中唯 一的女性。
(二) 新石器时代考古
四川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十分丰富,到目前,在 四川省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百处。
址如资阳鲤鱼桥遗址,以汉源富林镇遗址命名的富林文化。 既有江河台地遗址,也有洞穴遗址,前者如鲤鱼桥遗址、富
林镇遗址;后者如攀枝花市回龙湾洞穴遗址、北川县烟云洞 遗址等。 这些遗址都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年代约在距今24000~ 10000 年。1960 年发掘的汉源富林遗址和1987 年发掘的攀 枝花市回龙湾洞穴遗址属细小石器传统,1951 年发掘的资 阳鲤鱼桥则属石片石器传统。 由于四川地形、地貌复杂,形成不同的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 这些遗存的发现对解决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多样性提供 了重要的资料。
宝墩文化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宝墩遗址的 第一期,第二期包括宝墩二、三期和紫竹、 双河、芒城等遗存,第三期为郫县古城的早 期,第四期包括鱼凫村三期、郫县古城晚期。
宝墩文化的意义
宝墩文化的发现,初步建立了成都平原新石 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和编年,对于 探索蜀文化的渊源和古城、古国、古文化的 研究以及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发展序列的研 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嘉陵江流域新时代考古遗址分布图
中子铺遗址
3、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
岷江上游在地域上连接黄河上游和四川盆地, 相邻的甘青地区分布有大地湾、西山坪、师 赵村、傅家门、秦魏家遗址等为代表的新石 器时代中晚期遗存,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史前 文化区域,与之毗邻的岷江上游从上世纪20 年代以来陆续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因 此该区域也被认为是四川盆地史前考古学文 化尤其是成都平原古蜀文化的源地之一。
在川西平原、岷江上游、大渡河流域(上游、中 游)、安宁河流域、川北山地和川东峡江地区等区 域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分别发现了众 多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在研究上 述区域性乃至整个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方面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果。
1、川西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存
川西平原地处四川盆地的腹心地带,也是盆 地考古学文化的集中地和发散地,以三星堆 文化为核心的蜀文化盛极一时,而对其渊源 即该区域史前考古学文化面貌(也称早蜀或 先蜀文化) 的认识和探索一直是四川考古学 研究的重要课题。本区域发现的主要新石器 时代文化有三星堆一期文化和成都平原史前 城址群(又称宝墩文化)。
四川地区考古
四川地形多样,可以分为三个区:东部为四川盆地,盆地四周为邛崃山、 大巴山、大娄山等山地,面积约20 万平方公里,海拔300~600米;西北部 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属我国地形中的一级阶梯,海拔约3500米;西南部 地处我国地形一级阶梯向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为横断山的北段,属山地 地形。有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渠江等较大支流。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四川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宝墩文化
1980 年三星堆遗址发掘的发掘中,首次在考古学上确认了成都平原新石器时 代晚期遗存,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较少,器形以镂孔矮足豆 和折沿器为主。1995~1996 年,对于成都平原宝墩古城址、郫县古城址、 温江县鱼凫古城址、都江堰市芒城古城址、崇州市双河古城址及紫竹古城址、 大邑盐点古城的试掘,首次在成都平原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址,进一步完 善了成都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文化内涵,并首次在考古学上提出 “三星堆一期文化(宝墩文化)”。
四川考古概况
最近几十年来四川考古紧紧围绕着古人类、 文明起源、区系类型、文化谱系、地区性文 化特征,在古人类与石器时代文化的探索、 巴蜀先秦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初步构建、秦汉 及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墓葬特征,以及科技、 艺术考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考古发掘成果
(一) 旧石器时代考古 旧石器时代遗存主要发现在四川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 既有人类头骨化石如资阳人的发现,也发现有旧石器时代遗
宝墩文化
考古发掘显示,宝墩人在成都平原上的800年, 并没有明显的进步,有的只是周而复始的迁 徙。
三星堆一期文化(宝墩文化) 的陶器以花边口 绳纹深腹罐、喇叭口高领罐、圈足尊、宽沿 尊、壶、镂空圈足豆为其典型器物。
宝墩文化的器物以折沿敞口深腹为主,陶器有 的有花边口,很多有比较细的绳纹
宝墩文化的古城址
我国的其他地区的早期城址代表
湖南常德澧县城头山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 最丰富的古城址,遗址区内有世界迄今所发现的历史最早(6500年前)、保 存最好的水稻田遗迹。该遗址两次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二十世 纪中国百项重时代晚期遗存主要包括绵阳边堆山、 广元中子铺、张家坡、邓家坪遗址和巴中月亮岩、 通江擂鼓寨等。
2000~2004 年,为探索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文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 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岷江上游先后发掘 了姜维城、营盘山、萝卜寨、波西、沙乌都、 建山寨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组合 为重唇小口瓶、盆、钵、夹砂侈口深腹罐、 缸、镯、环、纺轮等。为全面揭示和研究该 区域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提供了更多新的材料。
其中1986 年发掘的广元中子铺遗址是四川盆地已经 发掘的不多的细石器遗址之一,出土了大量细石器 标本和夹砂陶片,其绝对年代距今6000~7000年, 属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对于探索盆地新石器时代考 古学文化的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87~1989 年发掘的绵阳边堆山遗址、广元张家 坡、邓家坪、通江擂鼓寨遗址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和 特征则比较相近,应是地区不同或存在时代差异的 同一考古学文化系统,而这一考古学文化更多的体 现了四川盆地土著的史前文化。
营盘山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