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国与国之间的地理变迁
战国时代——战国七雄的地理形势

战国时代——战国七雄的地理形势01战国时代,起于赵、魏、韩三家分晋与⽥⽒篡齐,于是中原成为燕、赵、魏、韩、齐、楚、秦七个强国。
晋国在春秋时代原为中原北⽅的第⼀⼤国,其疆⼟西起今陕西省的⽩⽔、洛⽔,中亘今河南省西部崤函渑池与嵩⼭伏⽜⼭脉之地,东有黄河(今之卫河)南北、邢(今河北省邢台)、邺(今河南省临漳县南)及⼤梁(今河南省开封)之地。
三家分晋后,赵、魏、韩三国仍各为中原的⼤国。
为了明晰七国形势,特就其地理要点略述如下:魏国图⽚仅供参考战国之初,以魏国为最强,其地占据晋国的中枢,形势雄要,先建都安⾢,后迁⼤梁。
其地分河西、河东、河内、河外四部。
河西地在今陕西省境内,东距河,西据洛⽔,即今黄河及陕西省洛⽔间地区,北⾄榆林固阳(今陕西省⽶脂)。
河东地在今⼭西省西境,西距河,东据汾,南临⼤河,北⾄汾阳,东⾄晋县阳城等地区。
河内陆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及河北省⼤名附近各地区。
河外地⼜分两部,其⼀在今河南省西部的陕县、灵宝、闵乡、庐⽒诸县,桃林之塞(崤函之险)在焉;其⼆在今河南省汝⽔之阳,舞阳及安徽的⾩阳,北⾄开封及⼭东的荷泽曹县等地区,与宋、卫、韩错壤。
司马迁说:“昔唐都河东,殷⼈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王者所更居也”。
⽽魏畿尽有之,梁启超也说:“三河之枢,魏实绾之,魏之为重于天下宜矣”。
这就是魏国形势的⼤要。
赵国赵原建都晋阳(今⼭西省太原),⾄敬侯徒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
其地跨有今⼭西北部、河北南部之地,⼀部错⼊河南、⼭东两省,嗣后赵武灵王东灭⽩狄的中⼭国,东北驱群胡,扩张⾄⽆终(今河北省涞源地区),北⾯扩地⾄云中(今晋北绥南地区)、九原(今绥远西北五原⼀带),西北略地⾄榆中。
所以苏秦说赵肃侯说:“当今之时,⼭东之建国,莫强于赵,赵地⽅⼆千余⾥,带甲数⼗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数年,西有常⼭,南有河障,东有清河……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赵”。
赵地处中原北部,其形势的优越,有如屋脊建瓴,⾜以瞰制中原,故秦于灭赵之后,燕、魏、齐、楚即继之⽽亡,这都是形势使然。
春秋战国简史(14幅地图)

春秋战国简史(14幅地图)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段最精彩的⼀段时间,在这数百年间,诸侯群雄纷争、⼈才辈出、百家争鸣,展现出⼀幅幅激荡⼈⼼的画卷。
武王伐纣商朝末年,纣王帝⾟拒纳谏⾔,税赋沉重,刑法残酷,穷兵黩武对外攻打东夷诸部,以⾄于天怒⼈怨,众叛亲离。
周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48年在孟津⼤会⼋百诸侯,誓师伐纣,史称“孟津之誓”。
两年后,周武王率⼤军伐商,从孟津渡过黄河,向朝歌进军。
在牧野⼤战商王军队,商军倒⼽溃败,纣王见⼤势已去,于⿅台⾃焚,商朝灭亡。
分封诸侯武王灭商后,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史称“西周”。
周武王封建诸侯,将同姓宗室和功⾂分封各地,建诸侯国,借诸侯之⼒拱卫周王室。
另外,根据当时 “灭国不绝祀”的原则,还封商纣王之⼦武庚于殷商旧地,以管理商朝遗民。
为监视武庚,防其造反,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被封殷都附近邶、鄘、卫三国,史称“三监”。
周公平叛周武王死后,其⼦周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
武庚有复国野⼼,趁机拉拢三监,并联合部分东夷部落,起兵反叛,史称“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
周公率军东征平叛,叛军⼤败,武庚死。
周公趁胜追击,经过三年征战,灭奄国、徐、蒲姑等⽅国,胜利班师。
⽝戎灭西周西周后期,西北的⽝戎逐渐强盛,⽽周王朝恰逢周幽王在位,昏庸⽆⽐,极度宠爱褒姒,为博美⼈⼀笑,玩出烽⽕戏诸侯闹剧。
⽽且废申后及太⼦宜⾅,改⽴褒姒为后,伯服为太⼦。
申侯⼤怒,于公元前771年联合繒国和⽝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
周幽王及太⼦伯服被杀,西周灭亡。
诸侯拥⽴宜⾅为周平王,迁都洛⾢(洛阳),史称“东周”。
春秋争霸东周时期,诸侯势⼒越来越强,周王室逐渐势微,⽆⼒控制天下诸侯。
诸侯为了增强实⼒,彼此之间不断攻伐,激烈争夺地盘及发展资源。
齐、晋、楚、秦、宋五国先后成为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城濮之战为争夺中原霸权,公元前632年,楚、晋两国在城濮进⾏了⼀场激烈的战争。
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成因简析

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成因简析第一个阶段:中国疆域形成的准备时期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疆域形成的准备时期,也就是这个时期还没有疆域的概念。
夏商周时期,中国大地上“万邦林立”,存在着大量的氏族部落。
每个氏族部落的发展程度都不同,有的还处于母系氏族阶段,有的进入了父系氏族阶段,有的进入了城邦国家阶段;有的是游牧的,有的是渔猎的,有的是农耕的,而且还会不断转化。
夏商周,中国文明的核心处于洛阳一带,这里被称为“中国”,夏朝定都于此。
西周时期,完善了分封制,于是逐渐形成一个以宗周为核心的“华夏”“诸夏”,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中国”“中原”。
西周分封的意义在于将华夏文化传播到周边各族,让南北各大民族集团开始接受华夏文化,为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何尊: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者春秋战国,周王朝崩溃了,但是多个华夏国家崛起了。
这些国家向“四夷”扩张,奠定了中国传统疆域的基础。
该时期主要的扩张方向为:秦国统一西戎和巴蜀;楚国统一长江中下游;齐国统一东夷地区;燕国向辽东扩张;赵国向河套扩张。
最终的结果,就是让华夏和东夷、西戎、吴越、北狄、巴蜀、南蛮等融为一体,为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中国疆域的初步形成时期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标志着华夏文明区首次实现了大一统。
秦朝统一后又收复河套、南征百越,形成了“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的广阔疆域。
这个疆域范围就是之后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我们称为“汉地”或者“内地”。
汉朝版图:黄色部分就是汉地从秦朝到清朝,“内地”的范围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增加了云贵、河西走廊等地。
长期以来,汉地的中央王朝自称为“中国”,是华夏文明的延续,而将周边的民族称为蛮夷。
在汉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候,塞北的大草原也走向了统一,建立了匈奴汗国。
从此,游牧民族和汉地农耕民族的斗争成为了中国的主要脉络之一。
当汉家王朝强盛时,就会出兵大漠,扩张版图,使其臣服。
从地图看中国的历史变迁之

从地图看中国的历史变迁之
夏朝(500年):约公元前2100-公元前1600
商朝(500年):公元前1600-公元前1000
周朝(779年)之东周(229年):公元前1000-公元前771周朝之春秋(294年):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周朝之战国(255年):公元前476-公元前221
秦朝(14年):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秦最大时的疆域为340万平方公里
西汉(211年):公元前202-公元9
西汉最大时的疆域为568万平方公里
新朝(14年):公元9-公元23
东汉(197年):公元23-公元220
东汉最大时的疆域为492万平方公里
夏朝(500年):约公元前2100-公元前1600
商朝(500年):公元前1600-公元前1000
周朝(779年)之东周(229年):公元前1000-公元前771周朝之春秋(294年):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周朝之战国(255年):公元前476-公元前221
秦朝(14年):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秦最大时的疆域为340万平方公里
西汉(211年):公元前202-公元9
西汉最大时的疆域为568万平方公里
新朝(14年):公元9-公元23
东汉(197年):公元23-公元220
东汉最大时的疆域为492万平方公里。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之春秋战国的纷争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之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的纷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许多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时期。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纷争原因以及代表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进行总结。
一、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时间约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是从周朝衰落后的春秋时代开始,到秦朝统一中国的战国时代结束。
二、纷争原因1. 封建制度的瓦解:周朝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致使各国开始争夺王位和领土,导致纷争不断。
2. 地理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地理上被山川河流分割成多个小国,使得各国之间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3. 内忧外患:国内充满了内部矛盾和动荡,而且外来民族的入侵也成为战国纷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1.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倡导儒家思想,将礼仪和道德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
2. 孟子:亦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主张仁政和民主。
3.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守道、无为、无欲的境界。
4. 韩非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法制和重刑治国,强调君主的权力和法律的严明。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1. 春秋时期:各国争夺霸权,形成了多次的战斗,例如楚国和越国的争霸。
2. 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主要包括秦、楚、齐、魏、燕、赵、韩七国。
五、春秋战国纷争的影响1. 思想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国家制度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由封建制度向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六、总结春秋战国的纷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这一时期的纷争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从170多个国家到秦王一统的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从170多个国家到秦王一统的变迁展开全文春秋初期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馀个,主要的国家有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1.诸侯国林立,尤其是中原核心地区,小国非常多;2.秦,晋,楚,齐,吴等国地处边缘,因而疆域很大,这几个国家有的忙于同少数民族作战,有的忙于内部统一,还没有急于向外扩张。
3.周天子的势力在当时属于二等国家,周围同姓近亲诸侯国环绕,还有一定的实力。
春秋后期春秋后期,很多小国被灭掉,几个大国逐渐崛起。
晋国本来就地盘大,吞并了周天子附近的小国,顺便把周天子也纳入势力范围,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最早的霸主。
秦国闷声发财,打败了西戎,巩固疆域后也吞并了一些小国。
齐国对山东境内的小国进行了整合,然后一直和鲁国较劲儿。
楚国默默将周边姬姓小国全部灭掉,成为了南方的超级大国。
战国初期本来晋国是最有实力的大国,公元前453年,晋国的赵氏联合韩氏﹑魏氏灭掉了智氏,三家分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
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
秦,齐,楚,燕是老牌的大国,而从晋国分出来的三个诸侯表现也很出色。
赵国向东向北发展,吞并了中山国。
魏国向东南发展,干掉一些小国。
最弱的韩国也经过不懈努力,吞并了春秋小霸王郑国。
这一段时期,秦国比较沉默,在打南边蜀国和巴国的主意。
战国末期秦国吞并了巴国和蜀国,国力大增,逐渐了有了统一的趋势。
齐国和楚国两个超级大国这一时期国内问题都很多,齐国经历了田氏代姜,安于现状,甚至一个燕国都差点能够灭了齐国。
楚国占据了南边的半壁江山,再也没有春秋时期北上中原逐鹿天下的雄心。
秦国的统一战争,围绕韩,赵,魏三国进行。
赵国是秦统一过程中遇到的最强烈对手,长平之战后实力大损。
韩国是最弱的七雄,也最早被吞并。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过漫长的岁月发展演变,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早已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
通过对古代中国历史的回顾与分析,我们可以见证中国的疆域范围及其变迁的过程,以及这些变迁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地理状况在中国的古代史中,夏、商、西周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朝代。
据传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首都位于中原地区的河南、陕西一带。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统治地位,但首都则转移至黄河流域的河南一带。
西周时期,首都再度南迁至长安(今天的陕西西安)。
这一时期的中国国土面积较小,以中原地区为主要疆域。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土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割据混乱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丛起。
在这一时期,国土的变迁非常频繁。
诸侯争霸、战争与征服都导致了国土的变化。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等强大国家的诞生与扩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国土的版图开始向北方、东南方和西方不断拓展。
三、秦汉时期的统一国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了六国。
秦朝开展了非常大规模的征伐和战争,此时,中国国土的版图完成了近代中国的基本轮廓。
随即汉朝的建立,中国的国土版图继续得到发展和失去。
汉朝进一步南拓,天山和黑河以南地区基本上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四、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分治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治的时期,南方及江淮流域地区被刘宋、南齐、梁朝等南方朝代控制,北方则由北魏、西魏、北周等北方朝代统治。
这一时期的国土变迁不大,但南北分治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五、隋唐时期的疆域扩张与疆土稳定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土版图最为庞大的时期之一。
隋朝统一国家后,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控制,中国的疆域得到进一步的扩张。
唐朝时期,国土扩大到了亚洲、欧洲和非洲一些地区,成为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
六、宋元明清时期的国土整治宋、元、明以及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晚期的朝代,尽管国土边界相对稳定,但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些领土调整。
春秋时期各国历史与地理环境分析

春秋时期各国历史与地理环境分析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的开始至结束跨越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在这个时期,各国之间发生了大量的战争,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本文将从历史和地理环境两方面来对春秋时期各国进行分析。
一、历史架构春秋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具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不仅各国之间互相争斗,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化也非常迅速。
战争方面,春秋时期是各国之间争夺领土和资源的时期。
其中,万邦陆续崛起,诸侯之间争霸,主要集中在楚、齐、晋、鲁、韩、魏、燕七个大国之间。
这些大国之间的争斗不仅刺激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的提升,也对社会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政治方面,春秋时期也是一个政治变革的时期。
当时,诸侯之间进行的战争导致了各国政治的不稳定。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出现了一种新的政治力量,那就是诸侯国的国君。
一方面,这些国君号召子民打仗,为自己的国家谋取利益;另一方面,他们也通过加强自己的行政和军事力量来控制各地。
文化方面,春秋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发展时期。
为了向其他国家展示自己国家的繁荣和自信,各国之间不仅进行了大量的文化交流,也联手编写了各自的文化史。
此外,春秋时期还是各种文化元素和宗教风貌交融的时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
二、地理环境分析春秋时期的地理环境对各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当时,中国大地的自然环境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北方地区地势平坦,气候干燥,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
因此,春秋时期的北方各国,如晋、燕、齐等,以农业和畜牧业为基础,逐渐形成了较为繁荣的经济和文化体系。
山区地带是春秋时期的重要区域之一。
这些山区大多数地区山高坡陡,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合林业、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
这也促成了当时山区国家的形成,例如楚国和宋国就是山区国家的代表。
南方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种植稻谷、水稻等水田农作物。
同时,这些地区还有广泛的水运渠道,方便交通运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与国之间的地理变迁。
春秋时期,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穆先后称霸,地处东南的吴、越也先后崛起,这一时期“尊王攘夷”是大旗,谁能扛起来谁就是霸主。
周天子此时还是名义上的“共主”。
韩、赵、魏三分晋国,春秋结束,进入战国时期。
秦国不断崛起,魏国河西之地不断被蚕食,国都安邑越来越靠近边界,不得不迁都大梁,以避秦国。
燕国乐毅取齐国七十二城,齐国险些覆灭。
秦国西取巴蜀,南取汉中,东取河东、宛洛之地,六国不能为敌手。
田单孤城存齐,可谓壮哉!
秦攻占楚国都郢,楚国从此元气大伤,再无力与秦对抗。
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大军毁于一旦,赵括纸上谈兵害国害己!
秦国统一天下大势不可阻挡!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与国之间的地理分界变化可以说是朝夕不同的,因为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战争的结果就是攻城掠地,所以要想详尽描绘每一年各国之间地形图变化情况是比较困难的。
我也只是爱好,希望能有历史学者或者爱好者,完成这一工作。
现在有了电脑的帮助,相信会简化很多工作,但是必须要以扎实的历史地理知识作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