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

合集下载

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民族歌剧艺术探索——原创民族歌剧《羊角花开》的审美赏析

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民族歌剧艺术探索——原创民族歌剧《羊角花开》的审美赏析

I~II_,十2t R fflI I_RESEFIRLZH 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民族歌剧艺术探索——原创民族歌剧《羊角花开》的审美赏析四川音乐学院/刘芬芳摘要:羌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儿女自古能歌善舞,《羊角花开》是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家团队尊重羌族原生态民歌、舞蹈等民族元素和艺术规律创作出来的一部原创民族歌剧作品。

以流畅的文学叙事手法,丰富的戏剧语言,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注重历史性、价值观、民族观、导向性,展现了羌族儿女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和不屈的精神,呈现了质朴动人的悲壮和正向力量,反映着时代主题,突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带给观众强烈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羊角花开》民族音乐原创歌剧羌族艺术源于西方的歌剧艺术与中国文化艺术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民族歌剧。

中国民族歌剧已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岁月,老一辈艺术家们创作了一批《白毛女》《江姐》等经典民族歌剧,堪称音乐文化的瑰宝。

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家们创作了一批大众认可,专家好评的现代民族歌剧作品,如《伤逝》《呦呦鹿鸣》《玛纳斯》等,众多音乐家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歌剧艺术的民族化,民族歌剧进入了快速发展新时期。

民族歌剧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综合艺术展现,始终传扬时代精神,树立时代形象,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展现炎黄子孙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更是当代音乐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四川音乐学院孙洪斌教授、陈万教授等音乐家团队创作的,源于羌族民族艺术的原创歌剧《羊角花开》正是这样一部彰显音乐之美、崇高之美的多元民族文化歌剧作品,可以说在很多艺术领域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歌剧剧本流畅的文学叙事文学蓝本的语言风格、人物形象、主题阐释、艺术风貌是歌剧创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基石和源泉。

作为一剧之本,剧本是歌剧艺术创作的核心。

通过文学的叙事引发观众对情节的欣赏期待和人物命运的关切是歌剧创作的基本手段。

民族歌剧剧本大多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故事等,用创作的手法唤醒民族的自豪感。

新疆民歌一杯美酒的作品分析及演唱分析精选版

新疆民歌一杯美酒的作品分析及演唱分析精选版

新疆民歌一杯美酒的作品分析及演唱分析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分类号:J642.21单位代码:10452 毕业论文(设计)新疆民歌《一杯美酒》的作品分析及演唱分析姓名范瑞霄学号年级2012级专业音乐学系(院)音乐学院指导教师马芳2016年01月06日摘要《一杯美酒》是众多新疆民歌中的代表作品,不论是在旋律的发展还是节奏的律动,都展现出新疆民歌的特色面貌。

本文通过对这首民歌的作品分析和演唱分析,对这首经典新疆民歌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作品出发,向新疆音乐文化进展,学习地域的音乐文化。

在理论性的分析基础上为演唱乐曲提供了乐曲理论基础,使得演唱有理论可依据,让表达更科学。

关键词:新疆民歌;一杯美酒;作品分析;演唱分析ABSTRAT AGlassofMellowWineisarepresentativeworkamongvariousfolksongsinSinkiang, whichshowsitsfeaturesandappearancenomatterindevelopmentofmelodyorrhythm ofthings.ThispaperanalyzedthisclassicalfolksonginSinkiangdeeplybyworkan alysisandsinginganalysisforthisfolksong,furtherdeepenedunderstandingtos uchwork,aswellaslearnedregionalmusicculturefromperspectiveofworks,devel opmentofmusiccultureinSinkiang.Itprovidesmusictheoreticalbasisforsingin gaccordingtotheoreticalanalysis,whichmakessingingtheory-basedandexpressionmorescientific.Keywords:folkXinjiangsong;"AGlassofMellowWine;Analysisofmusic;Singingan alysis目录四、音乐的出现是人们在社会和生活这些经济、生活条件提升的物质环境之后,在精神世界上获得了又一种满足,逐渐成为了人们的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试论当代羌族声乐作品中的结构特征

试论当代羌族声乐作品中的结构特征

当代音乐2021年第6期MODERN MUSIC 试论当代羌族声乐作品中的结构特征杨育玲[摘要]羌族聚集于岷江上游,生活在群山之巅,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人类演进历史上的活化石”。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羌族人拥有着坚毅敦厚的性格与婉转高亢的歌喉,羌族声乐作品就是如此。

本文中深度探究了羌族声乐作品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着重对其声乐作品的结构特征、布局加以研究,并附以例证。

[关键词]羌族声乐作品;结构特征;时序性结构布局;研究意义;《羌山掠影》[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6-0082-03羌族音乐古老且富有韵味,但是整体看来它的民歌结构、规模相对较小,分句非常自由,且句句之间常常体现出诸多不对称的非方整性结构关系,另外就是其中存在大量延续时间相对偏长的分节歌,它保证不同结构段落的歌词用同一个旋律演唱出来。

当然,偶有的某些段落的局部处理存在细微变化,不过大致上它的作品结构特征都是以主要旋律线条为核心重复演唱出来的[1]。

一、羌族声乐作品的研究现状羌族声乐作品以民歌为主,它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表达形式多样、风味隽永,是古老羌族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如果从音乐类型表达形式上看,它在婚礼、葬礼、集会等场合中演唱,主要为风俗歌曲,例如《祖惹木》;当然也有伴随劳动生产、鼓舞情绪士气的劳动歌曲如《直布勒惹木》;再有在年节、祭祀、婚丧礼庆中所演唱的祝酒歌《西惹木》,另外还有边跳边唱的莎朗舞曲。

就演唱形式与声部关系看来,它其中的表现形式多样,例如独唱、男女对唱、二重唱、多声部演唱等[2]。

羌族是没有民族文字的,他们完全以歌代文,所以羌族声乐作品的结构内里表现特殊,它融入了羌族人的多种生活思维、劳动思维和民族礼仪思维。

其中声乐作品构思巧妙、时代审美表现各有特色、作品风格非常浓烈。

在大部分羌族民歌素材中,其元素创作是关键,被称为众多音乐体裁中的“昆山片玉”[3]。

当代羌族声乐作品中合唱作品较多,且表现类型颇为丰富,例如混声合唱《羌族锅庄舞曲》《云朵上的羌寨》;[收稿日期]2020-12-18[作者简介]杨育玲(1989—),女,成都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试论马山壮族三(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试论马山壮族三(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试论马山壮族三(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是东方少数民族特有的多声部民歌。

它特有的演唱技巧和风格,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承和发展三(多)声部民歌,不仅可以推动马山的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它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标签:三(多)声部民歌传承发展一、三声部民歌的特点和价值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即人与自然相结合而孕育的民族文化珍宝,它历经岁月的洗礼,在壮族山区一代代传承至今。

据《岭南录异》记载:“汉代时期,土民劳作之余,逢年过节,三五成群唱欢为乐。

‘欢’者‘歌’也”。

唐代开始,壮族山区山歌盛行,而且从单声部发展到两个声部;到了明代后期衍化为三声部。

最初它主要聚集在馬山的东部地区的古零镇、古寨瑶族乡、加方乡等地,当地农民群众称它为“欢哈”“三顿欢”或“三步欢”。

总之,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具民族性、独特性、原生与活态性等民族文化生态价值。

壮族三声部民歌包括三个声部,代表主旋律的第一声部、由主唱者演唱,第二声部、第三声部由两人以上合唱者合声附唱。

一声部、二声部独立音调,三声部陪衬和声。

三声部民歌三个声部的独立性及完美结合,在国内外的民歌中比较罕见。

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广西马山壮族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劳动生产情感和文化智慧的结晶。

它的发现,填补了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空白。

2000年11月,《南方日报》记者在采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后,在该报上评价说:广西民歌是全国之冠,马山民歌是广西之冠。

二、马山壮族三(多)声部民歌传承发展现状自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西方国家的文化不断流入中国,特别是流行音乐很受青年人的青睐,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年轻一代的人们不再用山歌传情,也不再欣赏和学习山歌,在年轻人的眼里唱山歌那是“老土”的行为,当前的马山壮族三(多)声部民歌传承现状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

1.传承人老龄化、断层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性,受现在的社会环境和媒介传播的影响。

关于羌族音乐的文献综述

关于羌族音乐的文献综述

关于羌族音乐的文献综述发布时间:2021-09-14T06:52:09.865Z 来源:《文化时代》2021年第2期作者:马翠婷[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保留至今的羌族音乐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详细阐述了羌族地区的民间音乐和羌族音乐。

随着学术思想的不断进步, 实地考察的方法也越来越仔细、研究的科学方法也越来越系统化。

从事民族音乐调查的研究者一定要更加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找到更具有学术价值的音乐事项、更好的传承羌族的传统音乐文化。

引言: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羌族音乐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很受学者关注的,其音乐上的研究大多是依附在羌族的婚俗和苗族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我国的四川羌族音乐研究是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20 世纪中期以后慢慢进入发展及兴盛的时期。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考察研究,羌族音乐才没有被历史的长河淹没。

一、羌族的简介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阡县,大多数羌族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族人民杂居。

其民族语言为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

但由于羌族没有文字,一直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导致了会说羌语的人逐渐减少,羌族的音乐也是如此。

二、羌族音乐的分类(一)民间音乐羌族民间歌曲包括有山歌、劳动歌、风俗歌。

1.山歌羌语称“拉那”或“拉索”,多在劳动场合或山间田野中唱,节拍比较自由。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

传统歌词中苦歌很多,反映了旧社会羌族人民的苦难生活。

1949年以后,羌族人民编了不少歌唱新生活的新山歌。

对民族歌曲演唱风格的把握

对民族歌曲演唱风格的把握

对民族歌曲演唱风格的把握作者:张晓娇来源:《艺术评鉴》2022年第02期摘要:中国民族声乐要求声音线条优美、干净、吐字咬字清晰、情感表达自然又生动,而民族声乐是中国之经典,无论在语言还是音乐风格和旋律上都具有各个民族的魅力。

科学的发声方法就是我们在歌唱时的科学用嗓,即歌唱或说台词的同时避免伤害到嗓子,或者说把伤害降到最低,本文主要概述了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来演唱不同风格民族的原生态歌曲的方法。

学习声乐要知道歌唱的方法是由作品的风格而决定的,本文为把中国的民族音乐风采展现出来,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科学发声演唱技巧民族风格中国唱法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2-0091-04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特色,对演员表演有着不同的要求,只有在掌握科学发声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个民族歌曲的发声技巧,才能传承我国民族音乐,实现我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化发展。

一、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我国民族声乐有着浓厚的民族特点,要求运用相应民族的演唱风格,在咬字吐字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标准,遇有特殊要求的歌曲还要增加一定内容的肢体动作。

再有,演唱不同民族歌曲时,还需与本民族地方特色与音色相一致,上述要求明显区别于国外的美声,国外美声演唱不同作品时应用的音色相同,在咬字吐字方面也与中国民族声乐不同,没有过高的标准。

二、科学的发声方法科学发声方法就是要求演员在演唱作品时做到用嗓科学,用嗓科学包括演员的唱歌与说台词过程中不会伤害到自己的嗓子,或者也可以认为伤害程度最小。

我们的民族唱法也是具有科学性的,科学发声音色优美而又明亮,如:发声方式具有科学性,能够很好的保护嗓子,且音量的可塑性较为舒适;在演唱上,致力于真假声混合来促进演唱的和谐,使得演唱者充分的利用共鸣腔体进行表演,充分突出歌曲的张力与表现力;同时,存在于较多的多声部的合唱曲目之中,一首合唱歌曲的完美诠释离不开各声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羌族传统民歌概述

羌族传统民歌概述

一、羌族历史文化背景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 它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延 续。在羌族的各类生活习俗中依附着独具特色的民俗音乐。 现阶段羌族的传统文化表现特征 , 主要是在其传统的民间音 乐和舞蹈上 , 具有活的“文物”价值 , 它集中地反映了千百 年来羌族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和斗争。本文主要从传统民 歌进行阐述。 二、羌族传统民歌 羌族传统民歌按歌词内容分为劳动歌、山歌、风俗歌、 舞歌四大类,接下来对这四类进行简要介绍: (1)劳动歌 劳动歌:羌语称“直布勒惹木”,是羌族人民在从事体 力劳动过程中演唱的歌曲。依据不同的劳动场合和劳动时间, 劳动歌又可分为以下三类:1. 劳动中的“直布勒惹木”:是 羌族男女在犁地、撕玉米叶等劳动时演唱的歌曲。歌者常根 据当时的劳动情况和心境即兴创编。其中,《撕玉米叶歌》 数量最多,特色很浓。2. 劳动间歇的“直布勒惹木”:是羌 民在劳动间歇休息时演唱的歌曲。主要流行在北部方言区, 其演唱形式以男声二人对唱为主,演唱中多用颤音唱法。歌 词内容均无具体含义。3. 收工时的“直布勒惹木”:是在收 工或背粮食回家的路上演唱的歌曲。主要流行在北部方言区, 其演唱形式以男女群体的合唱式对唱为主。音乐旋律活泼, 节奏、节拍规整,调式交替规律,两个声部之间常常有声部 交叉,歌词无具体含义,歌中常以“纳登卡”作为固定衬词。 (2)山歌 山歌 : 羌语称“喔都惹木”,是羌族男女在山野田间演 唱的民歌。根据歌词内容和演பைடு நூலகம்场合,可分为“纳吉纳那”“哈 依哈拉”“尕罗”“娄”四大类。1. 纳吉纳那:是南部方言 区单声部抒情山歌的泛称。根据羌族的习俗,青年男女谈情 说爱不能在家中,表达爱情的歌曲只能在山间田野中演唱。 歌词内容常常表现羌族青年男女逗趣、赞美、思恋等。旋律 悠长,节奏灵活。演唱形式多为男声独唱、女声独唱和男女 对唱。2. 哈依哈拉:是北部方言区羌族青年男女在山上放牧 或山野行走时演唱的二声部山歌。此类山歌音调高亢、旋律 舒展,常有四、五度跳进,节奏较平稳、悠长。歌词内容主 要是对大自然景物的歌咏和自我心境的抒发。演唱形式多为 男声重唱、男女声合唱式对唱。3. 尕罗:是北部方言区不拘 泥于演唱场合的二声部山歌。音乐特点与“哈依哈拉”相似, 但演唱人数限为两人,演唱时常用颤音唱法,音高常带游移性。 4. 娄:是专指北部方言区羌族妇女在地里锄草或结伴而行时 演唱的二声部山歌。歌中常用“勒唔”作衬词,演唱人数为 2-8 人,演唱形式主要采用女声二重唱。音乐充满羌族妇女自由 悠闲的生活情趣。 (3)风俗歌 风俗歌:是羌族人民在婚丧嫁娶、祭祀活动、喜庆节日 等风俗活动中演唱的歌曲。此类歌曲在羌族民歌中的数量最 多,依据演唱场合与歌词内容,风俗歌又可分为酒歌、婚礼歌、 节日歌、丧葬歌等。

简论羌族传统音乐

简论羌族传统音乐

简论羌族传统音乐作者:黄涛来源:《当代音乐》2019年第08期[摘要]羌族传统音乐是流传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地区的音乐艺术,它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积淀起来的民间音乐文化的艺术结晶。

本文通过对羌族传统音乐进行分类简介,从而对其传统音乐所包括的民间歌曲和民间歌舞的概貌进行了解和认识,为今后进一步对其探根溯源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

[关键词]羌族;传统音乐;民间歌曲;民间歌舞[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19)08-0083-02一、民间歌曲(一)劳动歌劳动歌,羌语称“直布勒惹木”。

是耕地、收割、运粮等农事活动中,伴随生产劳动过程而演唱的歌曲。

羌语又称作“日布谷勒察”或“织布如”。

其类别有犁地歌、下种歌、积肥歌、薅草歌、背背子歌、收割歌、打场歌、撕玉米皮歌、砍柴歌、打房背歌、拉木歌等。

按不同工种,曲调可分为两类,即直接配合劳动节奏和间接配合劳动节奏,前者节奏轻盈跳跃,情绪炽热红火,后者节奏自由悠缓,曲调明快流畅。

演唱形式常用独唱、齐唱和集体重句对唱。

从其反映的音乐结构、生活内容及表现风格等方面看,这类民歌似是羌民族由游牧转向农耕初期的产物,它的形态至今仍保持着旋律结构短小精悍、音乐节奏鲜明有力、集体性强及紧密伴随生产劳动而生存等古朴原始的特点和风格,如今羌地村寨随处可闻其独特声韵。

[1](二)山歌山歌,羌语称“喔都惹木”。

其中,“喔都”意为山野,“惹木”意为歌曲。

它是一种节奏较自由、旋律多曲折抒情的一类民歌。

以叠溪海子以南颇为流行的“纳吉纳娜”最具代表性。

其歌词大多是四句四言体固定格式,并常冠以“纳吉纳娜,纳玛尤西,尤西惹那,惹那扎沙”(意为“祖先的歌,不能不唱,唱起来吧,别忘祖先”)四句固定歌头,故取其第一句为此类民歌定名。

为二声部歌曲,乐曲节奏较自由,旋律多曲折抒情,主要做上下级进式运动,同时,喜爱在一些长音拖腔位置上慢速向下滑行,构成独特风格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 “ 云 朵 的 民 族 ”。羌 族 人 民 能 歌 善 舞 ,勤 劳 朴 实 , 争 今 已 有 J L 千 年 的 历 史。
羌 族 没 有 本 民族 的 文 字 ,但 是 有 本 族 的语 言 , 所 以羌 族 的 语 言
都 是 口授 - f  ̄ f . ℃ 相 传 ,羌 族 的 方 占比较 复 杂 ,但 是 更 多 的 『 { j 民 歌 来 表
社) , 2 0 0 7 , 2 .
《 哈 卢拉依 》 羌 族 典 型 的 男 女 声 合 唱 对 唱 , 这 是 一 首 田 问 劳
动 和收工时演 唱的歌 曲。这 首歌 曲的特 点主要是 L J 头性 、集体 性 、
传 承 性 和 即 兴 性 。 羌 族 多 声 部 民 歌 男 女 老 少 都 可 以 演 唱 , 男 生 重
部 民 歌 也 町 以按 照 民歌 的 分 类 来 演 唱 , 羌 族 的 民歌 也 是 需 要 按 照 时
注释 :
① 田间劳动 和收 I : 是演唱 的歌曲。 ③ 基 本 乐理 第 六版 第十 一 学 调性 关 系 、 调性 变换 。
间 、地 点 等 要 求 来 演 唱 的 。 比如 说 结 婚 的 时 候 就 能 唱 祭 } 巳 类 的 歌 ,羌族的 “ 羌 历 年 ”和 “瓦尔 俄 足 ” 期 问 , 都 是 需 要 按 节 日的 类


羌族 民歌的历史
哈 拉 依
羌 族 ,… 个 占老 而 年 轻 的 民族 , ‘ 个 起 源 于 几 年 前 的 民 族 。如 今 ,羌族 主要 聚 居l 在 四川 省阿坝 藏 族羌 族 自治州 的戍 县 、
汶 川 、 理 县 、 黑 水 等 县 。 羌 族 居 住 主要 在 高 山 . f , 所 以 羌 族 被 称
黄河 之 声
2 0 1 6 年第1 6 期
试论 羌族 多声部 民歌 的演 唱
李 娟
( 阿坝师范学院音 乐舞蹈 系,四川 I汶 川 6 I 2 3 0 0 2 )
摘 要: 羌族 ,是, f j 华民族最古老 的民族之 ,羌族 人民勤 劳勇敢, 且能歌善 舞,羌族民歌记载 了这 个民族 的历 史和
承意 义 。■
等 。另外还 可以分为 单声部和 多声部 的演唱 。羌族 民歌的 音高特点
和 他 们 居 住 的地 形 息 息 相 关 , 也 可 以 用 另 一 种 解 释 说 , 只有 嘹 亮 的 嗓 旨或 许才 能 传 递 两 山之 问 的 信 息 , 才 能 ' 止对 方 听 到 他 所 要 表 达 的 情 感 。 所 以 羌 族 民 歌 很 多 都 是 高 音 部 分 居 多 。 羌族 多声 部 民歌 可 以 分 为 单声 部 和 多 声 邮 的 演 唱 ,声 部 最 多 只 有 四 个 声 部 。最 基 本 的 就 是 二 卢 郜 , 声 部 的 演 唱 必 须 是 由 两 人 或 两 人 以上 的 演 唱 。 羌族 多声
灿 烂 史 化 , 羌 族 民歌 是 羌 族 文 化 的 艺 术 灵 魂 。 四 川 省 5 , j - 坝 藏 族 羌 族 自治 州 茂 县 地 区 是 羌 族 的 主 要 聚 居 地 之 一 , 文 章
以羌 族 多声 部 民 歌 的 演 唱 妻 玎 探 为 研 究 对 象 , 蕾重 研 究羌 族 民歌 的 演 唱 方式 和 演 唱 。 关键词 : 羌 族 民歌 : 多声 部音 乐 : 民歌 演 唱
达 自 己 的话 语 。 羌 族 民 歌 分 类 很 多 , 羌 族 民歌 结 构 单 , 但 是 色 彩
大 胆 , 旋 律 流 畅 , 节 奏 节 拍 方 面 自由 悠 长 。对 于 羌 族 人 民来 说 ,唱
歌 就 是 他 们 的 一 种 社 交 方 式 ,可 以 借 助 任 何 事 物 等 J } ] 民歌 表达 自 己 的情 感 。
型 歌 唱 羌族 民歌 的 。
[ 参考 文 献 ]
[ 1 ]耿少将. 羌族通 史f M ] .i : 海 人 民 出版 社 , 2 0 1 0 . [ 2 ]黄初新. 阿坝文化 史[ M ] . 四川 I 出版 集 , 四川 I 出版 社. [ 3 ] 金艺 风. 羌 族 多声 部 民歌 一 男生 二重 唱 [ J ] . 西 南 民族 大学 ( 人 文 出版
二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
莞 族 民 歌 大 致 可 以分 为 酒 歌 、 劳 动 歌 、 l 』 J 歌 、 情 歌 和 叙 事 歌
地卣 ,这 首民歌 也充分的体现 了羌族 民歌 音高特点 。
羌 族 文 化 是 中 国 文 明 的鲜 活 体 现 ,羌 族 民 歌 是 中 国 民 间 音 乐 的 重 要 体 现 , 继 承 和 发 展 羌 族 民 间 音 乐 ,给 后 继 人 创造 更 多 的 音 乐 传
唱 ,女生重Ⅱ 禺, 男 女生 重 唱 。 只是 存 小 同 的 场 合 、 时 间 、地 点 、 不
[ 4 ] 樊 祖 英. 羌 族 多声 部 民 歌 的 种 类 及 其 音 乐 特 征 [ J ] 中 国音 乐学 ,
1 9 92 . 04 .
[ 5 ] 李靖 . 羌 族 民歌 演 唱风 格 [ D ] 。 四 川师 范 大学 , 2 0 1 4 , 3 .
同的人演 唱罢 了。 《 哈卢拉依 》采 用领众 合唱 的歌唱方 式 ,
女 群
[ 6 ]杨碧嫦, 陈远贵. 浅} 斤羌族 民歌演喟 风格 分析 [ J ] .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
学院报, 2 0 0 4 , 0 3 .
体 合唱 式 对 唱 , 情 绪 欢 快 。 羌 族 多声 部 民 歌 在 演 唱 的 时 候 , 第 一 个 啬 ,也 就 是 开 始 , 几 个 声 部 需 要 同 时 演 唱 第 一 个 音 。 等 第 ‘ 声 部 … 来 的时 候 就 分 别 由 第 一 、第 二 、 第 、 第 四 个 声 部 的 部 分 演 唱 , 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