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案[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认识米》教案

《认识米》教案

《认识米》教案教案主题:认识米教学目标:1. 了解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米的种类和用途。

3. 培养学生对米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米的种类和用途。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白板。

2. 有关米的图片或实物。

3. 米饭或米制品的样品。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米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学生回答“米”。

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平时吃过哪些含有米的食物?”学生回答“米饭、米粉、米粥等”。

教师解释:“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的主要食物之一。

”Step 2:认识米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白板向学生介绍米的概念和特点,包括:- 米是一种谷类作物,是稻谷的果实。

- 米的外观呈白色或黄色,形状为长粒或短粒。

- 米的质地柔软,口感糯或松软,易于消化。

Step 3:认识米的种类和用途(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米的种类和用途,包括:- 大米:主要用于煮饭、做米饭、炒饭等。

- 糯米:主要用于制作糯米饭、糯米团等甜品。

- 糙米:保留了米的外壳和胚芽,比大米更加营养丰富。

- 粳米:米粒较长,适合煮粥、做寿司等。

- 黄米:米粒呈黄色,口感稍硬,适合煮粥、做米饭等。

Step 4:米的欣赏和品尝(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米饭或米制品样品,让学生观察和品尝。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米饭的外观、口感和味道,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欣赏和评价。

Step 5: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强调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们的饮食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米为什么被称为‘粮食之王’?”学生回答“因为米是我们的主要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样化地使用米,尝试不同种类的米饭和米制品。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米的作文,包括对米的认识、喜爱的米饭或米制品以及对米的价值和作用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介绍米

小学数学教案介绍米

小学数学教案介绍米
适用年级:小学
教学内容:米的认识和计算
教学目标:
1. 了解米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 能够用米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米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一袋米或一小袋米;
2. 小黑板或白板;
3. 直尺、尺子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袋米或一小袋米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一下米的实际大小和重量。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说出米是什么,米的用途等。

3. 讲解米的基本概念:简单介绍米的单位和基本概念,如米的大小、重量等。

4. 计算练习: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中进行米的简单计算,如:如果一袋米有5千克,那么3袋米有多少千克?
5. 实际应用: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或重量,并用米来表示,让他们体会到米的实际应用。

6. 温故知新:回顾米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米的认识还比较浅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实际应用的练习,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米的概念。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需要我进行更多的讲解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篇一:《厘米、米的认识》教案】《厘米、米的认识》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老师完整故事内容。

师:谁想把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师:看得仔细,讲得精彩,请坐。

小徒弟很是纳闷。

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3、认识直尺。

(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师:你们用的小直尺是尺子中的一种,来看看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

(板书:0起点)小竖线: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

(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

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cm:学生找不到的: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

(板书:厘米的认识)二、认识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1、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师:这个小朋友在直尺上找1厘米,大家都来试着找找看?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师:从0到1。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

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来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标。

1、教材简析《米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并能用学生尺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1米的实际长度,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建立米的长度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认识米。

难点:形成米的长度表象。

二、慎选教法,重视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

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建立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组成的复名数表达测量的结果。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教学设计
2.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4.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5.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积极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特别是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直尺进行准确的测量,并正确读取测量结果。
3.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将长度单位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测量不同物品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
a.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b.学生分组讨论,记录下组内成员的发言和观点。
c.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员进行补充。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举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度单位的知识。
3.教学过程:
a.解释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上的刻度,理解1厘米和1米的长度。
b.示范如何使用直尺进行测量,并强调测量时要对齐、垂直等注意事项。
c.通过实例,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解。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能正确识别和运用。
2.培养学生运用直尺进行测量,并能准确读取数据的能力。

《厘米、分米、米》教案

《厘米、分米、米》教案

《厘米、分米、米》教案第一节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2页。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长度单位的作用。

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对长度单位进行正确换算。

教具学具1.有大石头、地毯、长方形、布、竹竿的课件。

2.硬币、曲别针、文具盒、橡皮、铅笔、等边三角形纸片、正方体小方块等。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如下几种实物:一块大石头、地毯、一块长方形布、一根竹竿。

师: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如何去测量?生1:把两臂伸直测量。

生2:用拃去测量。

生3:用脚去测量。

生4:就是用身体的一部分去测量。

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生1:大石头有2个两臂伸直的长度。

生2:长方形布有5拃长。

生3:竹竿有4个脚长。

师:什么东西最长?(因为测量用的标准不同,所以无法判断谁最长)师:同学们,两臂伸直的长度。

一拃的长度,一只脚的长度,这三者的长度不一样,也就无法判断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的长度谁最长,对吗?生:对。

师: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也知道。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用测量实物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感到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有统一的标准。

并有想要掌握长度测量的正确方法,并正确使用这些单位。

二、探究新知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数学课本的宽)。

(1)选定标准。

①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量数学课本的宽有多长,也就是它的这条边有多长(手势比划),那么我们可以找些什么物品作为量的标准呢?②学生自主选定物品作标准。

如硬币、曲别针、等边三角形纸片、正方体小方块等。

(2)学生测量操作。

(学生分小组用自己选定的物品作标准量数学教科书的宽,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汇报交流。

米的认识教案

米的认识教案

米的认识教案【篇一:最新人教版认识米教学设计】第三课时认识米学习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第8页练习一的3、4、5题。

课标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测量。

学习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米)任务评价:1、通过提问1米大约有多长?检测目标1达成情况。

2、通过量黑板的长度,检测目标2达成情况。

学习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学生尺、米尺、软尺。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知道黑板有多长,谁愿意来量一量黑板的长?比一比,看谁量得快!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分别找学生用不同的教具上讲台量黑板的长,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展示测量的结果。

预设1: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量了很多次。

预设2: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了两次。

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引出米尺)师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

板课题:认识米用米量2、认识米尺,学会用米量。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1米)(1)1米大约有多长呢?在自己的身上量一量、找一找有没有1米。

交流汇报,课件演示。

(2)把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

3、学习例5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用手势比划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

(2)提问: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预设:1米比1厘米长很多;预设:1米里面有很多厘米。

(3)课件出示: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主题为“认识米”。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米的概念,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基本的长度测量和换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1米等于100厘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细心观察和精确测量的习惯。

教学难点1. 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正确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教学PPT、练习题纸。

2. 学具:直尺、彩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些长度测量的场景,如测量书本、桌子、黑板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长度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2. 新授:介绍米的概念,展示米尺,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米的长度。

3. 实践:学生分组,用米尺测量教室内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相互检查,确保测量准确。

4. 巩固: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长度测量和换算的题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回顾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强调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以及准确测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展示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包括:- 米的定义- 1米等于100厘米- 长度测量方法- 米和厘米的换算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1. 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用米和厘米表示。

2. 完成练习册上的长度测量题目。

课后反思本课时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操作准确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在以上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或理解上的困难点,它们通常是教学内容中较为抽象、复杂或需要深入思考的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教案[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米的表象,能够识别生活中的一些常用物体长度。

(2)使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规律,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在计算机探索长度测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能力以及观察、归纳、概括的数学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早日常生活中的魅力,认识到一些测量工具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获得成功的体验。

2. 教学重点/难点
2.1教学重点:
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2 教学难点:
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3.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设备、米尺等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单位:厘米,那么谁能上黑板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呢?
生:学生上黑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师:同学们感觉用刻度尺测量是不是很不方便呢?有没有感觉刻度尺太短,黑板太长呢?
生:刻度尺太短要通过多次移动刻度尺才能够测量出黑板长度。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提供一种新的测量工具—米尺。

生:用米尺测量黑板长度就比较简单了。

师:出示情境图片。

师:图片上面的这个测量工具就叫做米尺。

(多媒体出示图片)
二、探究新知(一)、米的认识
师:前面学习过长度单位厘米,现在我们来看看另一种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厘米符号:cm 长度单位:米符号:m 进制转换:1米=100cm
生:认识米的符号,搞清楚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个题目。

(多媒体出示题目)
一个方桌,长为80厘米,宽为60厘米,那么长和宽是多少米呢?。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换算。

100米=0.8米长=80厘米=80÷
100米=0.6米宽=60厘米=60÷
师:现在我们我们分小组来看一个题目,看哪个小组算的又快又好。

(多媒体出示题目)
一个双人床,长为200厘米,宽为180厘米,那么长和宽是多少米呢?。

生:分小组进行计算。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正确答案,看看哪个组做的最棒!(多媒体出示答案) 100米=2米长=200厘米=200÷
100米=1.8米宽=180厘米=180÷(二)、米的感知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题目?(多媒体出示问题)你能给下面的物体找出正确的答案吗?小明爸爸身高 500cm 一个鸡蛋的长度 0.12米一支铅笔长度 0.06m 旗杆的长度 1.75米
生:小组件讨论怎样给左边的物体长度找到答案。

师:同学们要细心感知,米的长度究竟有多长。

生:同学们给问题连线。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师:现在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你能在下面的括号中填上正确的单位吗?。

1、一根手指的长度大约为7() 2、一栋教师的高度大约为3()
3、一个二年级小朋友的身高大约为1.2()
4、你的老师身高大约为176()
5、 __的长度大概为 192(),其宽度为 1.28(
6、一块橡皮的长度为5()生:互相探讨填上合适的单位。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三、米尺认识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米尺有哪些部分构成?生:米尺就是由刻度构成的。

师:米尺有哪些刻度呢?(多媒体出示答案)

师:你知道米尺的一小格代表什么吗?(多媒体出示答案)
师:你知道米尺的5小格代表什么吗?(多媒体出示答案)
师:你知道米尺的1大格代表什么吗?(多媒体出示答案)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米尺的长度?(多媒体出示答案)
四、米尺测量
师:现在我们来测量一下下面这个木块的长。

(多媒体展示测量步骤)第一步:米尺有刻度线的边缘和木块的长边对齐
师:注意: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齐零刻度线,读数的时候一定要平视,不能够斜视。

三、巩固提高
师:现在我们看看哪个测量方法是正确的?各小组抢答(课件出示题目)
生:该测量方法错误,零刻度线没有对齐。

生:该方法错误,没有放到物体上面。

师:现在我们自己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

(多媒体出示题目) 1、蚂蚁的身体长为1m 。

2、房子的高度为3.5cm 。

3、电线塔的高度为25cm 4、一根香蕉长为10cm 。

5、一支钢笔的长度为8m 7、一棵大树高为8cm 。

生:同学们通过前面的练习很快做出答案。

师:多媒体出示正确答案。

师:同学们分小组为下列物体填上正确的单位。

(多媒体出示题目) 1、一个西瓜长为15() 2、一个葡萄长为2() 3、一根黄瓜长为0.14() 4、鸵鸟的身高为3() 5、长颈鹿的身高为350() 6、黄鹂鸟的体长为8()生:各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1、一个西瓜长为15( cm )
2、一个葡萄长为2( cm )
3、一根黄瓜长为0.14( m )
4、鸵鸟的身高为3( m )
5、长颈鹿的身高为350( cm )
6、黄鹂鸟的体长为8( cm ) 7 方法:长度:米(m )米尺使用:
1、和被测物体边缘对齐
2、和零刻度线对齐
3、读数时要平视 8 作业布置
一、给下列动物填上正确的单位: 1、公鸡的身高约0.25() 2、小狗的身高约45() 3、小马的身高约1.4() 4、鹦鹉的身高约15() 5、小猫的体长约22() 6、大象的身高约2.2()解析:
1、公鸡的身高约0.25( m )
2、小狗的身高约45( cm )
3、小马的身高约1.4( m )
4、鹦鹉的身高约15( cm )
5、小猫的体长约22( cm )
6、大象的身高约2.2( m )二、单位转换: 1、25cm= m 2、1000cm= m 3、2.5m= cm 4、400cm= m 5、1.5m= cm
6、20m= cm 解析: 1、25cm=0.25m 2、1000cm=10m 3、2.5m=250cm 4、400cm=4m 5、1.5m=150cm 6、20m=2000cm
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同学们要学会另一种单位长度“米”,要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转换,并能够用米尺探索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规律,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测量长度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内容去解决。

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米的意义以及米尺的使用,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
位。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

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掌握米尺使用的过程。

板书
第2节米的认识长度单位:米(m )米尺使用:
1、和被测物体边缘对齐
2、和零刻度线对齐
3、读数时要平视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