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汉语成语的英译
浅析汉语成语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浅析汉语成语的翻译原则与方法摘要:文学语境下的汉语成语英译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保留原成语的文化内涵,保全原文的风格,尽量使译文简洁、流畅,再现原作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
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学名著中的汉语成语英译的实例分析,探讨了汉语成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文学语境汉语成语翻译成语(或习语)、谚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和英语都是有丰富成语、习语、谚语的高度发达的语言,两种语言中的这些固定表达方式有不少相通之处。
有时候,汉语成语英译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借用某些英语成语来翻译,尽管表达的方式不同,描写的事物不同,但表达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然而,成语翻译在多数情况下是较难的。
这是因为各民族的成语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成语所隐含的特定意义,到了另一种语言中会完全消失或部分地消失。
因此,这种成语具有不可译或难译性,即使想方设法翻译了出来,也会失去原有成语所具有的光泽。
下面就汉、英成语翻译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一番讨论。
一、成语翻译的原则1.形象性原则不管是汉语成语还是英语成语,一般都有着生动的形象。
有些成语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来一直为人所运用,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汉语中广泛存在着这些成语。
如:望梅止渴,削足适履,狗急跳墙,张冠李戴,狼吞虎咽,沧海一粟,等等。
因此,在翻译这些成语的时候,必须坚持形象性原则。
在翻译这些成语的时候,有时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如:张冠李戴,译为:put Zhang’s hat on Li’s he a d.有时可以采用以成语译成语的方法,因为在英语中,同样大量存在着形象生动的成语,翻译时完全可以借用这些成语来翻译。
如:狼吞虎咽,译为:to eat like a horse,等等。
2.简练性原则汉语成语一般以四个字为主,有时字数更多些,但其包涵的意义却非常丰富。
在翻译这些成语的时候,应体现简练性原则,切忌拖泥带水,啰里啰嗦。
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不如用一句英语成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更为简练;“杞人忧天”,就不如把它译为:an unnecessary anxiety更为恰当,等等。
英汉成语的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策略

英汉成语的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策略中英文成语的文化背景的比较及其翻译策略
成语是汉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屡见不鲜的谚语、
俗语,还是普通民众的口头语言里流行的比喻语彩,都可以发现它的身影。
近几年来,它渐渐的得到了外国语言里的翻译家的青睐,以致在英汉成语的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策略研究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文化中存在着深厚的成语文化,因此,获得一个准确无误的中英文成语比
较及其翻译策略并不容易,首先,必须理解文化背景下中文成语的深层含义,另外,也要对英语文化中类似的表达作出参照,再根据英汉文化的异同,结合上下文环境选择准确的翻译手段。
从语境的角度出发,可以从一个完整的英汉成语文化背景进行比较,将它们放
在相似文化里进行深层次的比较,以免整句话受到语境影响。
同时,还要考虑语言表达形式,如句法、调侃语等,将中英文散文进行逐字分析,帮助读者理解整句话的真实含义。
若是翻译某一个典型的成语,应当注意译者本身的文化因素、文化来源以及文
化融合能力等因素,这样,译者可以深入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拟定准确的翻译规范。
不同的译员对成语的理解以及对成份进行拆解和综合的能力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一种“地道”的英汉成语比较及其翻译策略。
总而言之,翻译成语不但要考虑文化背景,而且还需要充分综合考虑文化融合、文化背景、语境影响、句法等因素,同时还要发挥译者特有的文化模式,从而获得用英文表达出完美的结果。
借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中英文成语的文化背景的比较及其翻译策略的
重要性和复杂性,并希望今后的更多的语言学家可以以创新的思维模式,解决中英成语翻译存在的难题,让英汉成语的文化背景的比较及其翻译策略从里到外。
浅析汉语四字成语的英译

浅析汉语四字成语的英译浅析汉语四字成语的英译[摘要]:在进行新希望大学英语综合教程阅读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句子如果用直译的方法翻译过来,有些生硬,别扭,相反如果翻译成汉语的四字成语,会感觉到恰如其分,想到这样的对应关系,会让人有心头一喜的感觉。
下面就将所有总结与大家分享,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四字成语汉译英英译汉一、概要汉语中的许多成语,习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通俗易懂,用起来随心应手,尤其是四字成语,最为多见,数量也最多,约占汉语的90%以上。
而英语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语言,最看重清晰明确,最忌逻辑混乱与文字堆砌,不像汉语那样过分借重辞藻来加强文义,烘托氛围,所以将汉语中的四字成语翻译成英文会是一个很繁杂的工程。
许多学者都是从汉语的构成结构为出发点,来研究其翻译的。
但是这会出现许多的问题,这也是傅一勤在从《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到《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以中文四字成语的英译为例这篇文章中提到的问题,因中文的四字成语常具有句子的形态,很容易让人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短句或谓语(即无主语的句子)来翻译,因此常造成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问题、而在实际应用上却格格不入的翻译,完全不能适用,必须另起炉灶,重新翻译。
比如明哲保身 use ones wits to ensure one’s own survival(and shirk moral responsibility);be worldly wise and play safe:他一向信奉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He has always believed in the philosophy of self-preservation.所以笔者认为从英译汉的角度来研究汉语四字成语的翻译会更恰当,更实用。
二、英汉四字成语对照喉头哽咽:get a huge lump in one’s throat迫不及待:could not wait for someone to do something出乎意料:Against all expectation, Mike finished high school with top grades.不出所料:The show lived up to all our expectations--- it was so wonderful.梦中情人:Mrs. Green Fields had hoped for a similar romance when she met her love on the Internet.衣着得体仪表堂堂:The man was well-dressed, and she was not disappointed in his physical appearance.和谐相处共度一生:The lonely young woman felt she’d finally found the man with whom she can live with in harmony.如意郎君:Mr. right失声痛哭:Looking at my mom, I almost burst out crying.经济拮据:I knew money was tight.钻石戒指:There was a tiny ring with a diamond chip in the center.言归正传:Let’s get down to business.点头同意:I could only nod my head in agreement.百分之百同意:I’m 100% in agreement with you.温柔和睿智:gentle wise spirit毫无音信:A few weeks went by with no response.收支平衡:make both ends meet毫不例外:I was no different.反过来讲:In return, tugs brought new meaning to the term adoration.形影不离:wherever I went, he wanted to be there too,.病入膏肓:Two men ,both seriously ill, occupied the same hospital room..时机成熟:As soon as it seemed appropriate ,the other man asked if he could be moved next to the window.美丽如画:The novelist’s vivid description made us imagine the picturesque and beautiful scenery at the shores.生机勃勃:I like spring very much because it enlivens all nature.轻而易举:Michael was broke when he started his business,but now he can buy 10 houses for his mother with ease.又惊又喜:At this news, the look on his face was a mixture of surprise and happiness.束手无策:As he was digging, other helpless parents arrived, clutching their hearts, saying:“my son, my daughter!”三、结语从上面可以看出,汉语的四字成语有时候相当于英语的一个名词,形容词,动词,或者相当于汉语的形容词短语,介宾短语,或者无主句等等。
汉语成语英译及其文化意识

汉语成语英译及其文化意识汉语成语的英译让许多译者头痛,为了传达准确的意思,译者必须搞清楚每个成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含义,这也是中国文化精华所在。
因此,探究成语英译及其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汉语成语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日常用语的表达内容非常有限,除了记录一些当时的真实情况和事实,更多的是记录一些星象、自然现象与人们活动经历之间的联系,从而隐喻起对未来和过去的记忆和深刻理解。
这些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成语,它们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语义和文化意蕴。
成语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构建,它们把许多中国古代史上的英雄人物、历史事件和古诗词的内容融入其中,以让解读者能够理解更深层的意思。
例如,“三顾茅庐”一词有着《西游记》中孙悟空三顾茅山的故事背景,它反映出中国人对求学、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精神。
还有诸如“十万火急”《三国演义》中张飞为了营救刘备派遣信使急急忙忙,“化险为夷”把胡蜂放在火里,称其“化险为夷”等成语,都在汉语中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成语的英译和其文化意识密不可分。
传统的翻译方式,通常是用英语中的固定搭配和习用语,以近似的意思表达出成语的意思,但往往不能恰当地传达汉语中的深层文化内涵,比如“指鹿为马”,翻译成“call a spade a spade”,英语中只有“铁证如山”这样的习语,无法传达出“指鹿为马”中更加隐晦的寓意。
因此,成语的英译不仅要考虑到意思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还要考虑到文化的传承性,这可以通过在英文中添加某些提示性的内容来实现。
例如,把“指鹿为马”翻译为“The spade is mistaken for a deer”,在英文中添加“mistaken”这个动词,以提示读者“指鹿为马”中隐藏的寓意,以便在英文中表达汉语成语中的文化意蕴。
成语有着多种不同的文化理解,它们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激发我们不同的思考,传递历史文化信息的同时,也为世界更多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
成语的英文翻译方法

成语的英文翻译方法成语的英文翻译方法翻译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
就语言而言,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原语中独特的结构形式;就文化而言,莫过于独特的民族特征。
如果独特的语言形式又表现了民族性极强的思想内容,翻译应变得更难了。
汉语中的四字结构,正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结构形式,这种语言结构形式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和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结晶,不但结构工整紧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令人读之悦目,听之悦耳,而且从结构形式上来看,在英语语言中一般找不到相应地的表达方式,从所表达的意义来看,又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具在极强的民族性。
因而,在汉译英时如何将它们正确无误地翻译成英语,对我们中国学生来讲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汉语的四字结构大多为成语,但也有一般性的四字表达方式。
成语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沿习使用的固定短语,它们的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名著作,历史故事片和人们的口头流传,意思是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这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的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上的凝固性。
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
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形式。
汉语成语具有比喻丰富,形象生动的特点,给人一种生动传神,淋漓尽致的感觉。
另外,汉语成语学有言简意赅,琅琅上口的特点,既简洁,又富有文采,是读者所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
成语好比一面镜子,它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个文化的特点。
1. 褒贬同一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褒贬不一。
例如“狗”字在汉语成语中通常含有贬义,而在英语中却不同。
请看以下例子:狐朋狗友:比喻不正派的.朋友。
a gang of scoundrels/a pack of rogues.例如:你也别过于相信那些狐朋狗友。
狗急跳墙:把狗惹急了,能跳越高墙。
比喻坏人穷途末路时不计后果,铤而走险。
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omething desperate/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omething/just as a dog will leap over a wall in desperation. 例如:困兽犹斗,敌人在濒临灭亡的时候,会狗急跳墙的,我们要加倍提高警惕。
汉语成语英译的特点与策略

汉语成语英译的特点与策略汉语成语英译一直是汉英翻译实践中和语言学研究中受到持续关注的问题,以成语英译的特点与策略为研究重点经常出现在语言研究者和翻译学家的论文中。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汉语成语英译的特点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的策略,来探究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最新研究趋势。
首先,本文将从语义层面调查汉语成语英译的特点。
汉语成语既有明确的语义,又具有语法和文化特征。
由于汉语成语的语义特点,翻译时译者经常会面临意义匹配难题。
一般而言,直译有助于英语读者理解汉语成语的意义,但直译也会带来句子句法的不自然和不协调。
另外,译者还必须考虑宏观文化差异的因素,根据不同的阅读背景,将汉语成语映射到英语中,以使译文更自然。
其次,本文将讨论汉语成语英译的策略。
汉语成语英译的策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字类策略,比如直译、转换和重组等;另一类是非文字类策略,比如植入式等。
其中,最常用的策略是直译法,它能够保留汉语成语本身的语义特点,让英文读者理解汉语成语原意;而转换法也是译者常用的一种策略,它能够与文章的表达方式相协调,使汉语成语在英语翻译中更容易被理解。
最后,本文将对汉语成语英译的研究进展以及最新研究趋势进行分析。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关汉语成语英译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出现了许多研究工具,如汉英成语辞典、机器翻译系统和机器学习等,便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成语。
此外,机器翻译技术也出现了新的发展,使得在汉语成语的英译中也有了更多的应用。
总之,汉语成语英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但是,只要掌握了汉语成语的语义特点及翻译策略,就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译文,使得汉英翻译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体验。
浅议汉英成语的异同及其翻译

沉 闭花 羞 月 ” 英 语 中 的 : 。 例如 :1宁为鸡头 , 为牛 后 b t r b 语 中 的 “ 鱼 落 雁 , () 毋 et e e p i t t e t wn e ( an h o rd 尽情 欢 乐)汉 英成 语 。 () 2近墨者黑 t u h pth a d y u wi 中常 见 的 修 辞 还 有 如借 代 、 比 、 关 、 o c i n o l c l 对 双 委 be e re d f d. i 婉 等 许 多 其 它 修辞 也 同样 给 这 些 成 语 增 添 () i as a d d g 3r n c t n o s倾盆 大雨 a () i o s h t t e g le g s 4k la g oe t a h od n e g l 杀 鸡 取 卵
一
1成 语的语用特点
汉 英成 语 的 结 构 也 并 非 都 是 固 定 结 构 如 译 成 tu t t c a c a d w id al。 r s o h n e n n fls 同 或 有规 律 可 循 的 , 汉语 成 语 逆 水 行 舟 、 如 华 样 , 英语 中tk r n h la e 该成语 源于 ae Fec ev ,
仅 有 利 于 汉 英 成 语 翻 译 , 有 益 于 语 言 交 也 通过 对 比分 析 , 们 可 以更 深 入 的 认知 人 夸 张 是 从 主 观 出 发 , 意 识 地 夸 大 事 际 。 有 实, 以达 到 强 调 重 点 的 一 种 修辞 手法 , 张 汉 英 成 语 的 异 同 , 成 差 异 的 原 因除 了语 夸 造 还 思 同时 还具 有 幽默 、 诙谐 、 刺 等 效果 。 : 讽 如 汉 言 本 身 以 为 , 与其 不 同传 统文 化 , 维 模
浅析汉语成语的英译

浅析汉语成语的英译[摘要]成语结构紧凑、意义精辟,本文就英语翻译成语从五个方面作探讨。
[关键词]成语汉语英语翻译汉语成语具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寓意明确、富有哲理等语言特征,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因此,在翻译时要尽量再现其本族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内涵。
若仅仅以词汇的同义性为前提,采用对等翻译的方法,往往就会词不达意、貌合神离。
本文试图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汉语成语的英译作一些探索。
一、保持原文风格的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从翻译角度来看,直译是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于一致,译文和原文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且产生同样的效果。
直译法不仅能够传达成语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而且能产生较高的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同时还保留了汉语成语的民族色彩和生动形象,使英语读者能更好地感受汉语文化。
这种译法为英语输入了新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英语语言文化。
例如: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女士的英译作品《水浒传》(All Men Are Brothers),深受英美读者欢迎。
她希望把中国名著原原本本地介绍到西方,因此她尽量保持原著的风格,保留中国古代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行文习惯。
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最便捷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
赛珍珠在翻译中尽量使用直译。
比如她将成语“东奔西逃”直译为“ran east and west”,“江湖好汉”直译成“a good fellow of the rivers and lakes”。
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用直译法译成“When a melon is ripe, it falls off its stem and when water flows, a channel is formed.”这一直译既保持了原成语的形象比喻,又保持了原文两部分的对仗形式;既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又保持了原文的结构,一举两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 的及多维透析 , 排斥局部的、 权宜的片面考虑 。 ( 刘宓 庆 , 2 0 0 1 )
在翻译 研究 领域 ,我们首先需要 的是要立足本 国本 民族 的文化 的意识 , 即就是“ 本位观照” 。
拉克利特( H e r a c l i t u s , 5 3 5 — 4 7 5 B C) 和柏拉 图( 4 2 7 — 3 4 7 B C) 都谈 到了词 的起源 、 功能和使用 问题 。所以说 , 无论是西方还是我 国 的古代哲学家都对语言有着与生俱来 的浓厚兴趣 ,同时他们要
“ 参照 ” 通常都是具有求证 的 目的性 。参照还具有很高 的选 择性 , 因为参照本身是一个非 自足客体 , 对 主体不存在归属性 和
制约性 。缺乏“ 外位参 照” 对“ 本位观 照” 的“ 最 大限度的完善加
工” , 则本位观必然无法涤 除, 扬弃其局 限性 。
成 语 的 特 点和 常见 的 翻 译 误 区
在语言哲学 中, 一个基本的命 题就是 “ 本位” 和“ 外位 ” 。 所谓
表面上看 , 汉语成语和英语 习语之间建立 了一一的“ 对等” 关
系, 短语 的意义也没有太大的出入 。甚至有 ^ 会 为此举不但传 达 了短语 的意义而且还消除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障碍。例如 :
虚张声势 : t o c r y w o l f
生死之交 : D a mo n a n d P y t h i s a
“ 本位观照 。 外位参照”
忠言逆耳 , 良药苦 口: T r u h t h u a s .
以上这些例子都将汉语成语和英语 习语 画了一个绝对 的等 号。 这种过度重视 “ 外位” , 忽视 “ 本位” 的一概而论的误解看 似可
取, 实际上却忽略了外来 文化读者的真实感受 、 期待心 理和阅读
始 了。 翻译的历史与语 言的历史 同时开始 。 ( 陈福康 , 2 0 0 0 ) 因此 , 翻译和语言的密切关 系 自不待 言。在进行 翻译实 践活动的过程
中,我们可以将哲学 中关 于语 言问题 的认识 和语 言的客观规律
加 以利用 , 研究这种存在和规律借以推动和深化对译学 的研究 。 翻译的语言哲学 , 也可称之为翻译语言学 的哲学视角 , 即借 助语
在 不 同语 境 中 实现 成 语 的 合 理翻 译 。
谢 岩
【 关键词】 成语翻译
语 言 哲 学 文化 对 等
语 言 哲 学和 翻 译
等) 方面问题 。翻译如果 只顾本位 , 不顾外位无异于闭门造车。
语 言无论是在 中国古代哲学还是西方古典哲学都受到 了格
外 的关 注。 早在公元前七世纪 , 我 国先秦诸子最早谈及语言哲学 的基本 问题 即“ 名” 与“ 实” 。 西方古典哲学家认为语言是现实 的反映 。古希腊 的著名哲学家赫
i t s c o v e r .
这 山 望 到那 山 高 : T h e r g a s s a l w a y s l o o k s g r e e n e r o n h t e
o he t r s i d e .
本文论证 从语言哲学 的角度 , 我们不但能够探讨翻译学研究 的认识论 和价值观问题 , 而且更重要的是利用其 中的基本客观规 律和语言逻辑来解决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成语翻译 的难题。
从语 言哲学 的角度看汉 语成语 的英译
【 摘 要】 翻译是一种跨越语 言、 跨越文化 、 跨越社会 的活动。在传 统的翻译 理论 中笔者认 为翻 译的过程 就
是寻求对等的过程。 可事实上, 绝对对等、 完全对等很难实现。成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因而也常
常 成 为翻 译 中 的一 个 难 点 。本 文从 语 言 哲 学 角度 出发 , 讨 论 汉语 成 语 在 英 译 过 程 中如 何利 用语 言哲 学基 本命 题
言哲学 的有关理论 , 铺垫翻译语言学深层结构 的理论基石 。( 刘 宓庆 , 2 0 0 1 ) 我们 可以断定 , 将语言哲 学作为科学 研究手段 应用 于翻译理论 , 一定会进一步深化翻译理论 、 扩充现代翻译语言学
深 层 理 论 和 论 证 手段 。
杀鸡取卵 : o t k i l l t h e g o o s e ha t t 1 a v s h t e g o l d e n e g g s
口蜜腹 剑 ,笑里 藏刀 : H e i s a n e v i l m a n w h o h a s a mo u h t
ha t t p r a i s e s a n d a h nd a ha t t k i l l s .
人 不可貌相 , 海水 不可斗量 : Y o u C n a n o t i u d g e a b o o k b y
我 国著名学者刘 宓庆在其著作《 翻译与语 言哲学》 中, 提出 了“ 本位观照 , 外位参照 ” 的语言哲 学观点 。“ 观 照” ( c o n t e mp l a —
t i o n ) 指人作 为主体对 外在客 体( 物质 的或非 物质 的 ) 全局 性审 视、 剖析 、 思考 、 推断 、 定夺和抉择。 “ 观照” 着 眼于对整体的 、 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