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选2要点提示
高考语文复习选择性必修上中下文言文课内重点注解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中+下文言文课内重点注解练习选择性必修上(学生版)就有道而正焉人而不仁,如礼何?君子喻于义譬如平地天下归仁焉治天下可运之掌上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自贼者也自伐者无功复众人之所过焉能治之故亏父而自利具此而已矣恶施不孝恶得不禁恶而劝爱?选择性必修中《屈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平属草稿未定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故劳苦倦极信而见疑《国风》好色而不淫3.屈平既绌楚诚能绝齐怀王乃悉发国中兵竟怒不救楚楚大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复释去张仪顾反5.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是以见放而自令见放为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悲其志适长沙未尝不垂涕同死生,轻去就翻译句子: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因厚币委质事楚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选择性必修上》教师版就有道而正焉人而不仁,如礼何? 君子喻于义 譬如平地 天下归仁焉治天下可运之掌上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自贼者也自伐者无功 复众人之所过 焉能治之 故亏父而自利 具此而已矣 恶施不孝恶得不禁恶而劝爱?选择性必修中 《屈原列传》1.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争宠而心害其能 屈平属草稿未定 因谗之曰 平伐其功 故劳苦倦极 信而见疑 《国风》好色而不淫 3.屈平既绌楚诚能绝齐怀王乃悉发国中兵竟怒不救楚楚大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复释去张仪顾反到;匡正 如果;怎样? 明白,知晓形容词作动词,填平 称赞治理;运转 求取;名声 厌恶;这样 伤害夸耀弥补;所犯的过错 于是 使受损失 完备,齐全 怎么 鼓励1.学识;记治:国家安定;乱:国家动荡 嫉妒 撰写 说别人坏话 自夸,炫耀 疲困 被 过度、无节制3. 被罢免官职 如果;断绝关系 全部 终于;到底 困窘 抵挡 当权 说假话使……离开 回来 5.脸色;外貌,模样。
古文选2要点提示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要点提示第一单元宋代文学作品选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识记:这是一首边塞词,开宋代豪放词的先声。
*思想内容:(1)表现了作者御敌守边、建功立业的气概和抱负,同时也反映了边地之苦和思乡之情;(2)上片写景,展现了边塞战地在秋季黄昏之际一派荒凉景象,隐含着两军对垒的肃杀气氛;(3)下片抒情,表现了在“卫国”与“思家”的矛盾中守边将士的真情实感。
*艺术成就:(1)本篇将视野扩展到塞下孤城、千嶂万壑,以悲凉苍茫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开宋代豪放词的先声;(2)在写法上将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相结合,视听结合,表现出边塞风光的荒寒与悲凉;(3)“浊酒一杯”,极言其少,“家万里”,极言其远,两者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
2、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情感认知:这首词抒发了伤春惜春之感,蕴涵“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迁逝之悲。
*名句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1)这是作者的“触著”之句,即所描绘的是暮春的典型景物;(2)此两句能引起读者的美感联想,体悟其象征意蕴,“落花”的衰亡、无情,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燕归”的新生、有情,又给人以希望的慰藉,意蕴颇为丰富;(3)这一对偶句工巧流利,借助虚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艺术美感,自然传神。
3、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主题内容:(1)本篇通过写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抒发了浓重的离愁别恨;(2)上片写行者:游子在早春时离家远去,因春色而生离愁,是实写;(3)下片写居者:思妇在闺中凭栏远望,思念行者,是推想出来的情境,是虚拟。
*表现手法:(1)全篇通过以乐景写哀情、先扬后抑手法,先写春色之美,然后通过“摇征辔”一转,由春色之美转出离愁无穷,先扬后抑,情景反衬;(2)下片写思妇思念游子,从对面写来,以虚拟手法沟通了思妇和游子的闺怨别情,抒情更为深挚;(3)结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运用了递进层深的手法,将情景融成一体,在想象中更进一层;(4)词中暗用典故,翻新旧意,既增加了形象的感情容量,又巧妙无痕,如写梅,令人想起陆凯自江南寄梅给长安范晔之事,有思人之意,写柳,又令人想起古人折柳送别之举,有惜别之意。
新高考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二) 单篇梳理10 课文4 五代史伶官传序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恨”“非”“顾”“负”四字及次常用字“盛”。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 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第1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第2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人事( ) ②原( ) ③所以( ) ④世言( ) ⑤与( ) ⑥其( ) ⑦乃( ) ⑧从事( ) ⑨驱( ) ⑩纳( )答案 ①人的作为 ②作动词,推其根本 ③……的原因 ④世人说 ⑤给 ⑥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 ⑦你的 ⑧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⑨奔驰,快跑 ⑩收进,收藏 2.理解性默写《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第3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第4段)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方()②系()③组()④函() ⑤仇雠() ⑥一夫()⑦应() ⑧抑() ⑨本()⑩迹() ⑪举()答案①当②缚③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④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匣子装⑤仇人⑥一个人⑦响应⑧或者,还是⑨考察,探究⑩事迹⑪全,整个4.理解性默写①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文言虚词含义及其用法+课件

中 国 风
于 其以 而 的 的的 的 用 用用 用 例 例例 例
也者乎 的的的 用用用 例例例
之 的
目
用 例
录
虚词:之
中 国 风
虚词 义项
第三人称代 词
助词,相当 于“的”
助词,用于
之 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 立性。
例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因为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所
以志向坚定不移。
因此使父亲受损失是为了让自己获
利。
而
<语气>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
虚词:以
中 国 风
虚词 以
义项
介词,把
介词,用,表方式、手段
连词,以便,用来,表目的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 缀。如:可以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 调整节奏。
表因果,译为“因 ”知止而后有定“《大学之道》
为...所以...”,需推
理得出。
表目的,译为“为 ”故亏父而自利“《兼爱》
了”。
看见有德行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
没有德行的人更要反省自己啊。 靠近有道德的人,然后匡正自己。
有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
人如果不仁德,他如何对待礼呢?
边敲着船边,打着节拍,边应声高 歌。
而
作为连 词时的 八种用 法。
表顺承,表示时 间先后,且前一 事已结束。
表转折,译为“但 是”“却”。
表假设,译为“如 果”“假若”。
表修饰,表示时 间先后,且前一 事仍在进行。
”就有道而正焉“《论语》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文言文文言词句解析与文言知识归纳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文言文文言词句解析与文言知识归纳目录:1、屈原列传2、苏武传3、过秦论4、五代史伶官传序《屈原列传》一、文言词语解析(第1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学识)强志.(记),明.(明晓)于治乱,娴.(熟练,熟悉)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接..(谋划计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待)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第2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朝列,班列),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制定)宪令..(国家法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强取为己有)之,屈平不与.(同意)。
因谗.(谗毁)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自夸,炫耀)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第3段)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遭遇忧患,“离”同“罹”,遭受)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疲倦困苦),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忧伤,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离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度,无节制),《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规律),靡不毕.(全部)见。
②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辱,被辱)世之滋.(黑)垢,皭.(清白、洁净)然泥而不滓.(污染)者也。
推.(推赞,推许)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第4段)屈平既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亲。
高中语文新教材课内文言篇目重点句翻译(选必下)

高中新教材课内文言篇目重点句翻译『选必下』(练习+翻译)一、篇目及重点句1、《陈情表》·李密·魏晋翻译下列句子1、臣密言:臣以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祚(zuò)薄,晚有儿息。
4、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qióng)茕孑(jié)立,形影相吊。
5、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6、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7、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8、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9、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10、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项脊轩志》·归有光·魏晋翻译下列句子1、项脊(jǐ)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3、借书满架,偃(yǎn)仰啸歌,冥然兀(wù)坐,万籁(lài)有声。
4、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5、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6、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7、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8、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zǐ)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3、《兰亭集序》·王羲之·魏晋翻译下列句子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5、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
第18课 文言文二则-2022-2023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类文阅读理解(部编版)

知识点: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课内阅读(一)(2021春·河北保定·四年级统考期末)阅读。
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以照书,。
1.回忆课文,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2.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囊萤:_______________恭勤:_______________贫:_________________3.根据课文内容,按提示填空。
《囊萤夜读》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______。
文中句子“___________”说明了他“囊萤夜读”的原因;句子“_______________”,与题目互为解释;句子“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4.按提示填空,展示课外积累。
(1)与《囊萤夜读》类似的,讲我国古代善于勤奋学习的成语故事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昨天,爷爷给我讲起他小时候逃课的故事。
奶奶听完叹了口气,对我说:“少年__________,老来___________。
’你可要从小勤奋学习,不要像爷爷小时候那样贪玩,到老了才后悔当年不努力读书啊!”(3)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副治学名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副对联提醒我们,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顺风船可乘,唯有靠“勤奋”和“潜心”。
【答案】1.博学多通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2.用口袋装萤火虫肃敬勤勉穷3.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恭勤不倦以夜继日焉4.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程门立雪不知勤学苦方知读书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默写能力。
《囊萤夜读》选自《晋书》,原文是: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据此完整补充。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词释义的理解能力。
古文选2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宋代部分(精读)一《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俺1.主旨:本文通过对边塞前线凄清景象的描写,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御敌守边、建功立业的气概和抱负,同时也反映了边地之苦和思乡之情。
2.段落层次: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展现了边塞战地一派荒凉的景象,围绕一个“异”字,道出了将士们身处客地的悲凉心情,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伏笔。
下片着重抒情,一方面功业未成不能归家——“燕然未勒归无计”;另一方面是因思乡而流泪——“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了在卫国与思家的矛盾中守边将士的真情实感。
3.艺术特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上片以写景为主,而在景中生情;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于情中见景。
词人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紧紧地抓住边塞的悲凉特点,使二者浑然一体,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题旨。
(2)在写法上将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相结合。
既写眼中所见,又写耳中所闻;视听结合,表现出边塞风光的荒塞与悲凉。
词中,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综合刻画景物,上片将听觉感知到的“边声”、“连角”与眼前所见的层峦叠嶂、长烟落日、塞上孤城结合在一起。
此处视觉与听觉所感知的事物在格调上是一致,因而能够相来融合,将一幅边地所特有的苍凉景象立体而完整地再现于读者面前。
下片也将耳中所闻的悲凉的羌管之音与眼前所见的清冷的如霜月色融合在一起,综合地展现了边地悲凉壮美的意境。
(3)“一”与“万”的对照。
“浊酒一杯”,极言其少;“家万里”,极言其远,两者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把军中将士们条件的艰苦和对家乡的思念在寥寥数字中贴切地表现了出来。
二《浣溪沙》晏殊1.主旨:晏殊词往往在对事物留恋的同时,流露些许淡淡的哀愁。
本篇抒写了悼惜残春之感,但也蕴含有予人启迪的生活哲理,即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迁逝之悲。
2.段落层次:词的上片,从对酒听歌起笔,自然触发对“去年”类似境界的追忆,情绪由轻松安闲,转向怅惘,字里行间透露着“太平宰相”在饱食终日之后的闲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要点提示第一单元宋代文学作品选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识记:这是一首边塞词,开宋代豪放词的先声。
*思想内容:(1)表现了作者御敌守边、建功立业的气概和抱负,同时也反映了边地之苦和思乡之情;(2)上片写景,展现了边塞战地在秋季黄昏之际一派荒凉景象,隐含着两军对垒的肃杀气氛;(3)下片抒情,表现了在“卫国”与“思家”的矛盾中守边将士的真情实感。
*艺术成就:(1)本篇将视野扩展到塞下孤城、千嶂万壑,以悲凉苍茫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开宋代豪放词的先声;(2)在写法上将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相结合,视听结合,表现出边塞风光的荒寒与悲凉;(3)“浊酒一杯”,极言其少,“家万里”,极言其远,两者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
2、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情感认知:这首词抒发了伤春惜春之感,蕴涵“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迁逝之悲。
*名句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1)这是作者的“触著”之句,即所描绘的是暮春的典型景物;(2)此两句能引起读者的美感联想,体悟其象征意蕴,“落花”的衰亡、无情,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燕归”的新生、有情,又给人以希望的慰藉,意蕴颇为丰富;(3)这一对偶句工巧流利,借助虚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艺术美感,自然传神。
3、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主题内容:(1)本篇通过写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抒发了浓重的离愁别恨;(2)上片写行者:游子在早春时离家远去,因春色而生离愁,是实写;(3)下片写居者:思妇在闺中凭栏远望,思念行者,是推想出来的情境,是虚拟。
*表现手法:(1)全篇通过以乐景写哀情、先扬后抑手法,先写春色之美,然后通过“摇征辔”一转,由春色之美转出离愁无穷,先扬后抑,情景反衬;(2)下片写思妇思念游子,从对面写来,以虚拟手法沟通了思妇和游子的闺怨别情,抒情更为深挚;(3)结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运用了递进层深的手法,将情景融成一体,在想象中更进一层;(4)词中暗用典故,翻新旧意,既增加了形象的感情容量,又巧妙无痕,如写梅,令人想起陆凯自江南寄梅给长安范晔之事,有思人之意,写柳,又令人想起古人折柳送别之举,有惜别之意。
4、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识记:这是一篇史论,主旨是说明国家的盛衰主要取决于人事。
*写作特点:(1)本文以“成败由人”为中心展开叙事、议论,对比鲜明,抑扬有致: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感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使中心论点发人深省,令人信服;(2)论证严密而抒情意味浓厚,行文中或唱叹,或感慨,笔力雄健,清韵悠然,有很大感染力。
5、欧阳修《秋声赋》*识记:这是一篇文赋。
*思想感情:(1)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作者仕途虽顺,而世事复杂,因而已经淡于名利。
故赋秋声有其用意。
(2)本文借赋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人,而应自我反省。
(3)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作为的郁闷心情,和自我解脱的愿望。
*艺术特点:(1)对比结构:本文以“有声之秋”和“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的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
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害,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2)铺陈秋声:本文借助赋体固有的铺陈手法,多侧面地描述秋天情状,渲染了秋气摧残自然万物的威力,使读者不仅如闻其生,如见其形,而且感受到那种肃杀寂寥的气氛。
如第一段以极为贴切的多重譬喻来描摹秋声,展示了秋声自远而近、自弱而强、自隐而显的动态过程。
又如对“秋状”的渲染,从“色”、“容”、“气”、“意”四方面加以摹写,使秋状包蕴了丰富的内容。
6、苏洵《六国论》*识记:这是一篇史论。
*主题思想:(1)评议战国时期六国对付秦国策略的得失,阐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指出赂秦必然资敌而弱己,最终招致灭亡。
(2)作者本意是以古喻今,针砭时弊,即借六国“赂秦”而亡,暗刺宋王朝买静求安的国策,告诫为国者不能重蹈六国覆辙,有其现实针对性。
*论证特点:(1)论证谨严,环环相扣,前后贯通。
(2)首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随之还提出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3)以下即扣住“赂”与“战”的利弊得失展开论证:第二段论证“赂秦而力亏”,第三段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
(4)第四段借古喻今,对宋朝统治者提出告诫,引而不发,意味深长。
*语言风格:(1)犀利简劲:本篇文笔纵横恣肆,雄辩滔滔,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
(2)生动形象:如以“一夕安寝”说明所得不值,时间短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以喻割地求安只能适得其反。
7、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感情内容:(1)作者曾遭致皇帝冷落,因此离开京城,告别恋人,倾吐离愁之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2)上片叙别情别景,铺叙了时间、地点、分手时难舍难分的场景;下片设想别后相思,伤别而适遇清秋,于是更增伤感。
*艺术手法:(1)上片以景物起兴,铺叙为主;下片以“今宵”两句设想将来,虚景实写,加重别离之情。
(2)善于点染结合,在点染中见情致绵密:“多情”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两句进一步皴染此意。
(3)善于转折,在转折中传情写意:如“留恋处”紧接“兰舟催发”,主客观的矛盾冲突借转折来表现。
“执手”两句紧接“念去去”数句,由眼前分别情状转折至去后前路,更好地抒发了离情。
(4)善用白描:或写景,或叙场面,或写心理神态,都很传神。
8、曾巩《墨池记》*思想内容: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指出学习不能依赖所谓天赋,必须勤学苦练,专心致志,方能取得卓越成就。
*写作特点:(1)双线结构,交错推进。
一条线索是叙事的转换,从墨池旧址写到当今墨池边上的学舍,是从古转到今;一条线索是论点的推进,从缅怀先辈王羲之苦练书法推到勉励当今后学深造道德,是从前贤推到后学。
行文结构严谨而不板滞。
(2)因小及大,小中见大。
全文篇幅短小,所记又为传闻中的墨池旧迹,但由此生发出的议论却颇精辟,肯定了后天勤学苦练的重要,并推及提高道德修养的题旨,思路开阔。
(3)文中多用设问句、反问句和感叹句,无一泻无余之弊,得一唱三叹之妙。
9、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识记:这是一首怀古词。
*主要内容:(1)题旨:谴责六朝君主不修政事,武备废弛,导致亡国,有借历史警戒当朝之意。
(2)上片写风景: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展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景。
(3)下片写人事:以“念往昔”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寄寓警世伤时之意。
*艺术特色:(1)意境壮阔高远,与作者豪放深沉之心绪相合;(2)自铸新辞,笔力遒劲。
10、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识记:这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
*主要论点: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司马光一再致书,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以此信作答,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决心。
*论述特点:(1)观点鲜明,态度坚决,逐条驳斥,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2)措辞委婉得体,寓刚于柔,既出于书信体格式的需要,也由于友情的必然,更表现了王安石政治家的胸怀和自信。
11、苏轼《游金山寺》*抒情特点:借游金山寺,抒发了强烈的思乡归隐之情。
*艺术特点:(1)以思乡为核心,以欲归隐为终局,以江水为纽带贯串全篇。
前8句从江水入手写思乡,中间10句刻画江上奇景,不离羁愁,末4句指江发誓,绾结到家乡、江水,决心归隐,点明主题。
(2)联想丰富:见到沙痕,联想到潮高逾丈的景象;见巨石随波出没,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见到江心怪火,联想到江神的警示。
而这些联想都围?“思乡”的核心,显得十分和谐自然。
*划分层次:可分三层。
(见艺术特点1)1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识记:这是一首悼亡词。
*感情内容:在表现对亡妻深情思恋的同时,流露了仕途多艰的感伤。
*写作特点:(1)以“梦”结构全篇:上片写梦前对亡妻的思念,下片前5句记梦中与亡妻的相逢,末3句抒写梦醒后的哀思。
(2)采用时而合说时而分写的手法:上片起笔“十年生死两茫茫”,关合自己与亡妻两方,是合;“不思量,自难忘”两句,落笔到自己一方,是分;“千里孤坟”两句,合写双方的孤独;“纵使”是合,“尘满面”两句是分;“夜来幽梦”写自己,“小轩窗”两句写亡妻,是分;“相顾无言”两句是合写梦中相见情景。
(3)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如“尘满面”两句,在容貌特征中见出作者仕途坎坷、心力交瘁之苦;“相顾无言”两句是细节描写,却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内容;“明月夜”两句化景物为情思,余味无穷。
白描手法的运用,使词显得情感真挚,意象清新。
1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识记:这是一首怀古词,是宋代著名的豪放词的代表作。
*主题思想:借古代英雄周瑜之少年有为,感叹自身年岁渐老,而事业无成。
结尾似求解脱,其豪迈气概和用世之心仍在。
*内容层次:见教材页70。
*艺术成就:(1)借宾定主:题目是怀古,己心己事应是主,所怀古人古事应是宾,但是词中处处突出周瑜,以衬自己壮志消磨殆尽之意,如“大江东去”三句,是自己与周郎都在内;“故垒”至“灰飞烟灭”,全部是就赤壁写周瑜;“故国”三句是从周瑜写到自己;“人间如梦”两句总结,以照应开头两句。
周瑜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主宾融合,离奇变幻。
(2)具体描写中总写和特写相结合,虚写和实写相结合,概貌和细节相结合。
如:首两句总写江山人物,“乱石”三句特写,正面描摹赤壁风景;怀古为虚写,眼前景为实写;“雄姿英发”是概貌,“早生华发”为细节。
(3)风格豪放:此词气势磅礴,境界宏大,格调雄浑,是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
14、苏轼《前赤壁赋》*主旨:借游览赤壁,探讨宇宙人生的哲理,内心深处有其复杂的思想斗争,终究归于热爱生活,关怀世事,人生态度仍是积极、欲有为的。
*艺术成就:(1)本文作为一篇文赋,对赋体主客问答的传统表现手法有所继承,也有创新。
文中第三段“客”问凭吊历史陈迹,追忆历史人物的成败,慨叹自身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反映了作者贬谪中的苦闷心情。
第四段借“主”答,以眼前流水与当头明月作比,阐明人生宇宙变与不变的道理,指出应当享用眼前清风明月的美景,显示旷达超脱的情怀,悲哀的感情得以解脱。
主客对话,实际上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最后抑客伸主,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一面终占上风。
(2)本赋将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统一,诗情、画意、哲理兼而有之,显得挥洒自如,流畅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