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金版教程》历史一轮复习题库(通史版)专题九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9-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测试 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检测卷·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专题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5·宁波期中检测)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为此开展了()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2.(2016·温州检测)中国共产党提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方针是在()A.1946~1949年B.1949~1953年C.1956~1958年D.1978~1982年3.(2015·嘉兴联考) “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
”基于这种认识,新中国领导集体实行()A.新经济政策B.人民公社化C.社会主义改造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某年,北京市顺义县把全县400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8个大社,分别叫“红旗”“卫星”“七一”“火箭”“东风”“东方红”“先锋”和“红星”合作农场。
这表明() A.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B.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严重C.农业期盼迈上科技发展之路D.农业合作化运动成效显著5.下面是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下列相关说法与该统计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项目粮食棉花钢煤原油时间1952年163亿吨1304万吨135万吨66亿吨44万吨1956年192亿吨1445万吨447万吨110亿吨116万吨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6.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
《金版新学案》高三历史一轮 第9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

•
(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下图启示我国发展经济必 须 ( )
• • • •
A.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B.完善市场调节机制 C.保障外资经济的优先发展 D.保持人民币持续升值
• 【解析】 由图表可知,始终开放与始终 封闭两种类型国家年经济平均增长率相比 照,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因此启示我们要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即A。B项不 符合题意;C项“优先发展”;D项“持 续升值”说法均片面。 • 【答案】 A
• 1.以下统计数字反映了历史现象的变化, 表述正确的是 ( )
1956年国民收入(%) 国营经济32.2 合作社经济53.4 公私合营经济7.3 个体经济7.1 1956年工业总产值(%) 社会主义工业67.5 公私合营工业32.5 资本主义工业0
• A.到1956年,社会主义经济在我国居主导地位 • B.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已经完全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 化 • C.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成分)发生了根本改变,私有制 经济已基本不存在 • D.由四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为两种经济成分并存, 个体经济仍占一定比重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图表中的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以及公私合营经济都属于社会主 义经济的范畴,个体经济虽然存在,但占比例已是很少。 • 【答案】 A
•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 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 (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 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 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 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 活力。
•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 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 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 策。 •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 展,成就举世瞩目。
2017届《金版教程》历史一轮复习题库(通史版)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10-3aW

真题典例1.[2015·江苏高考]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答案 A解析由“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改革开放之初,国人对引进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持怀疑态度,故A 项正确。
浦东开发与开放是在1990年,不存在引入“资本主义”的问题,故B项错误;“南方谈话”解决的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争论的问题,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人对引进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不再持怀疑态度,故C、D两项错误。
2.[2014·江苏高考]下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
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答案 C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图片中的“科教”这一限制词,同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文革’后”这一时间限制词。
A项发生在“文革”期间,从时间上排除;B项中创办“特区”和D项中发表“南方谈话”都属于邓小平在经济领域的活动,与“科教”这一限制词不符,可排除B、D两项。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C项符合题意。
3.[2014·北京高考]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答案 A解析抓住时间信息“1977年”和历史事件信息“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可分析得出A项正确。
【创新设计】2017版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
速度发展。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
解答据图文中“光辉照耀”的信息,说明“左”
倾错误思想仍然有影响,故选C项。从图片材料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路线”说明评价不是很客观,故A项错误;图片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解析
据题干时间信息:1983年及允许私人个体户从
事客货运输等措施,可知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活跃市
场,故选C。材料涉及的是商品流通领域,排除A; 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一直都存在,1992年中央才提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D项。 答案 C
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 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
【考题例证】 (2014· 山东文综,20)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
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 出当时( )
【“大跃进”】dà yuè jì 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
单元自主学习课(九)
认读要领
一个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探索时期与十 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三个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76年)、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解析
解答据题干时间信息“1992年”,联系南
方谈话重要史实来分析,南方谈话带来了一场思 想解放,认识到计划与市场仅是一种手段,故选 A项。B、C两项与题干所处的历史阶段不符;D 项说法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综合提升

【金版学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综合提升[阶段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到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趋势[精要阐释] 新中国成立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的指引下,开展“一五”计划建设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失误,导致国民经济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经济建设的“左”倾得到一定纠正,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带来经济的劫难。
【典题借鉴】1.(2016·湖北省襄阳四校联考)下表反映的是1953—1970年间各时期投资结构变化情况(%),对该表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A.1953—1957年的投资结构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影响B.1958—1962年重工业投资增长受“左倾”思想影响C.“八字方针”调整了1963—1965年农轻重的投资比例D.“文革”并没有影响到轻工业领域的投资比例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文革”影响到了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二、从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道路的探索[精要阐释]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开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制度改革阶段,逐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后,内地、沿边开放,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 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研析人民版真题典例1. [2015 •四川高考]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A. 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 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 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 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答案B解析由题干材料中“无论然否”“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等信息可知,他们并不是完全相信“八字”等命运之说,而是将其看作一种仪式,B项与此相符;A、C两项不符合历史事实,且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 [2014 •课标全国卷H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符合题意。
作者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A、 C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排除D 项。
3. [2014 •安徽高考]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A. 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 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 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 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答案D解析题干文章指出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日常行为的模仿和日常用品的争购上,忽视西方文化的核心——“利权”意识,体现出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的理性分析,故D项符合题意。
2017届《金版教程》历史一轮复习题库(通史版)专题九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9-

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固基题组]1.[2016·甘肃联考]1949年到195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动和变革不包括()A.全国领土已基本解放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本题需抓住时间限定“1949年到1952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基本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项时间不符合。
随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全国领土基本解放,A项正确。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
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我国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B、D两项正确。
2.[2015·温州模拟]下列关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④它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④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全部正确,所以A项符合题意。
3.[2016·乐山检测]下面是1954年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表。
这组数据()点击观看解答视频地域性③是研究当时中国阶级状况的第一手资料④是研究当时民主政治特征的重要资料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
从1954年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表可以看出,代表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具有广泛性,故①正确;材料中没有人大代表的地域来源,故②错误;从材料中也无法直接判定出社会人士的阶级属性,故③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故④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提升(九)1.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的争鸣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在许多问题上,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具体如下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要从行政指令型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计划与市场相结观点一合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创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多种形式为基础的商品经观点二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模式经济体制改革要从单纯数量增长型向效益提高型转变,概括为发展模式的转观点三变教材中的表述和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它克服了改革开放前行政指令型的计划经济模式,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向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对开放沿海地区原因的论述有的学者从中国面临20世纪80年代世界第二次重大产业梯度转移出发,提出只有采取率先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才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
“因为内地无论从区位上、与海外的联系上还是从工业基础上、科学技术水平上、劳动者的素质上,都与沿海存在差距。
能较快扩大开放,转换机制,吸引海外资金和技术,吸收和借鉴外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率先接收东亚地区第二次重大产业梯度转移的,还是沿海地区。
”计量史学计量史学,又称历史计量分析方法或历史定量分析方法,是指运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过各种数据关系,揭示和认识历史的一种方法。
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让史学趋于精确。
主要类型包括:历史统计法和历史模拟分析法。
计量史学的适用范围:适用有量或数量概念的历史分析,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帮助揭示事物的性质;适用于对存在某种依赖关系的历史现象的研究;适用于对某些历史结构的分析;适用于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用规律的分析。
定量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定性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性质,传统史学实际上就是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题典例
1.[2015·课标全国卷Ⅰ]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 A
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当时中国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国、英国快很多。
由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所以这些指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由于美国、英国工业基数较大,所以其年均增长速度不如中国,故A项正确,可排除B项。
“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重工业发展没有出现急躁冒进的现象,可排除C项。
仅从统计图中钢、生铁、发电量的数据变化,不能得出美英传统工业衰落的结论,可排除D项。
2.[2015·福建高考]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 D
解析由题干图片信息可知,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此时中国还处于过渡时期,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时期是指1953~1956年,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高于工业总
产值,B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逐渐下降,C项错误;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兴起,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态势,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D项正确。
3.[2014·课标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B
解析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相对短缺时期的产物。
实行该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可以集中有限的粮食以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故选B 项。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粮食计划供应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此时国家并未出现“灾害”,排除C项;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排除D项。
考向分析
(1)从现代化史观等角度考查“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特点、成就及对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影响。
(2)以表格、图片的形式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变化,以此认识三大改造的成果。
(3)高考试题往往从中苏经济体制的异同比较入手,要求认识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4)从现代化史观和整体史观的角度,考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的斯大林体制的异同,总结两者的经验教训。
(5)从综合归纳的角度考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的影响。
仿真练习
1.[2016·惠州调研]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超过原定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
其中,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
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B.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这是一五计划完成后,这一成就的取得正是一五计划建设的成果。
故C项为正确答案。
2.[2016·淮安月考]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答案 D
解析由“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可见其认为自由市场是对高度统一市场是有益的,这和苏联经济模式有所不同,是对苏联经济模式弊端的反思。
故D项为正确答案。
3.[2016·唐山摸底]如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
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
答案 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之前的“大跨进”等左的错误,使中国经济结构畸形发展,工业比重畸形增加,中国出现经济困难。
1960年开始,中国实行八字方针进行调整,使工业畸形发展情况得到改变,其比重下降。
经济调整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1962年后其比重又有所增加。
故是经济政策导致了这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