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库首初期蓄水前后理化因子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初期(2003—2012年)水环境演变特征的“四大效应”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初期(2003—2012年)水环境演变特征的“四大效应”
ZHENG Binghui 2∗
1.Eco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ꎬ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ꎬ Beijing
100012ꎬ China
第 33 卷 第 5 期
环 境 科 学 研 究
2020 年 5 月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Vol.33ꎬNo.5
Mayꎬ2020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初期(2003—2012 年) 水环境
演变特征的“ 四大效应”
王丽婧1 ꎬ 李 虹1 ꎬ 杨正健3 ꎬ 张佳磊4 ꎬ 邓春光5 ꎬ 杨 凡1ꎬ3 ꎬ 郑丙辉2∗
位变幅达 30 m.
2003 年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ꎬ大坝拦截使坝址
基于笔者所在团队连续 10 余年的工作基础ꎬ系
术手段ꎬ从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初期产生的水动力条件
变化过程入手ꎬ探索特大型、高水位变幅运行背景下
物输移 等 规 律ꎬ 形 成 了 以 “ 分 化”  ̄“ 同 步”  ̄“ 胁 迫”  ̄
“ 迭加” 这“ 四大效应” 为代表的理论科学认识ꎬ旨在
of upstream cascade hydropower development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to accountꎬ it is recommended to continue the
follow ̄up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TGR water environment evolution process. In additionꎬ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post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水生态系统动态的初步研究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水生态系统动态的初步研究

收稿日期:2005207231;修订日期:2005209228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 SCX 22SW 21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33014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2C B412300)资助作者简介:胡征宇(1957—),湖北人;博士,研究员。

主要从事水生生物学、藻类分类与生态学研究。

唐涛、刘国祥、叶麟、况琪军、黎道丰、方涛、周广杰、曹明、刘瑞秋、邵美玲、汤宏波、韩新芹、胡建林、徐耀阳、付长营等同志参加野外工作,并提供相关数据资料,谨致谢忱通讯作者:蔡庆华,E 2mail :qhcai @ ;胡征宇,E 2mail :huzy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水生态系统动态的初步研究胡征宇 蔡庆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2)摘要:本专辑登录的论文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三峡水库库区蓄水前后水生态系统变化的研究”的部分研究结果,内容包括1)蓄水前后水体理化参数变化;2)蓄水前后水生生物群落变化;3)三峡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4)春季水华暴发过程的连续监测与动力学;5)对三峡水库生态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三峡水库;水生态系统;群落演替;富营养化;藻类水华中图分类号:Q11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207(2006)0120001206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其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如何在保证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工程最大效益的同时,保证水库生态系统健康,实现其生态系统服务的最大价值,并最终实现库区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特别是大坝建成蓄水之初,正是库区水生生物群落和水生态系统发生剧变的关键时刻,这种变化将直接影响三峡水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状态,并对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对这一阶段库区水生态系统特征进行跟踪研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香溪河氮磷污染状况研究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香溪河氮磷污染状况研究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香溪河氮磷污染状况研究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香溪河氮磷污染状况研究
分别于三峡水库蓄水前的上世纪1996-1997年及蓄水后的2004年采集了香溪河水样及沉积物样,研究了蓄水前后香溪河氮磷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蓄水前上游总磷浓度低于0.05mg/L,下游在0.22-0.34mg/L之间,其浓度与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排放有关;总氮浓度变化不大,在0.7-1 1mg/L之间.蓄水后磷、氮浓度明显升高,但总磷在回水区由于沉降作用反而低于蓄水前.蓄水后下游氮磷比普遍高于10,加之水流变缓,使香溪河库湾发生"水华"的可能性增加.香溪河沉积物磷污染严重,总磷含量高达1221mg/kg,主要以无机磷污染为主.三峡水库蓄水后,对上游库湾水环境的不利影响已开始显现出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环境的恶化.
作者:方涛付长营敖鸿毅邓南圣FANG Tao FU Chang-Ying AO Hong-Yi DENG Nan-Sheng 作者单位:方涛,敖鸿毅,FANG Tao,AO Hong-Yi(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 付长营,FU Chang-Ying(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武汉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武汉,430079)
邓南圣,DENG Nan-Sheng(武汉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武汉,430079) 刊名:水生生物学报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6 30(1) 分类号:X142 关键词:氮磷香溪河沉积物。

成库初期三峡库区河段水位变化研究

成库初期三峡库区河段水位变化研究

成库初期三峡库区河段水位变化研究作者:张璠刘陈来源:《中国水运》2013年第12期摘要:为分析三峡成库后对航道水深的影响,收集了大量水文资料,建立了一维数学模型,对三峡成库后正常蓄水期(139m、156m、175m)上游出现99%保证率流量以及防洪限制水位(135m、145m)上游出现平均流量以及出现常遇洪水(P=50%)两种情形的计算得到:139m、156m、175m分别影响至涪陵李渡、铜锣峡及江津,防洪限制水位时当上游出现平均流量与常遇洪水(P=50%)时, 135m、145m蓄水期分别影响至丰都和扇沱长江大桥。

关键词:三峡水库水位变化平均流量航道条件2003年6月三峡工程蓄水后,改变原来天然航道的水位变化情况,枯水期上游来水偏少,坝前水位抬高,航道水深增加,坝前水位影响范围上延,汛期上游来流量增加,坝前水位降低,坝前水位影响范围随上游来流量的增加而后退。

不管汛期还是非汛期,水库回水末端皆受坝前水位和上游来水影响而变化,水库回水范围充分体现出三峡工程河道性水库的特点。

三峡水库调度过程三峡工程2003年6月实现首次蓄水,坝前水位按135m运行,汛后坝前水位按139m运行;2004年至2006年9月,库水位按135~139m方式运行(枯季坝前水位139m,汛期坝前水位135m);2006年9月开始,三峡水库按156~144m方式蓄水;2008年汛后三峡进入175m试验性蓄水阶段,具体蓄水过程见图1。

图1 蓄水以来坝前水位过程图水文资料的收集天然情况下:2003年6月三峡为成库之前,河道仍处于天然状态,为了获得三峡成库前库区河段沿程水位、流量、比降等情况,收集了2001年清溪场到寸滩6个水位站水位资料,用于天然情况下通航水流条件计算分析,见表1。

135-139m蓄水期:2003年6月至2006年9月三峡水库按照135-139m蓄水运行,回水末端在涪陵李渡附近,本次收集了2003年三峡大坝至寸滩共9个站水位资料,见表1。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库区河流水质变化分析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库区河流水质变化分析

三峡 工 程 蓄 水前 后 库 区河 流水 质 变 化分 析
兰 峰
( 长江水利 委员会 长江上游水环境监测 中心 , 重庆 4 02 ) 00 0 摘要 : 通过对三峡库 区干支流水文断面蓄水前后 多年 水质 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 分析 了蓄 水前后库 区河流水质变
化趋势。研 究结果表 明: 三峡 库区 15i蓄水及 16m蓄水后 , 区水质指标 变化 不明显。库 区溶解 氧浓度有 3 n 5 库
面万县断面 20 02~20 0 7年 的水质 观测资 料进 行对 比分析。观 测的水 质参数包括 : 溶解 氧 ( O) 高锰酸盐 指数 ( 0 ) 五 日 D 、 cD 、 生化需 氧量 ( O 5 、 氮 ( H B D )氨 N 3一N) 总氮 ( N) 总磷 (P 、 、 T 、 T ) 铜
( )万县断面 , 大坝距 离 28 3k 属三 峡 15m蓄水 库 1 距 8 . m, 3
尾 断面 。
()清溪场断面 , 2 距大坝距离 42 5k 属三峡 15m蓄 水 7 . m, 3 背 景断面 ,5 16m蓄水库尾 断面 。
另外 , 三峡库 区在 丰水期高锰 酸盐指数浓 度明显高于枯 水
( u 、 浮物 (s等 3 C )悬 s ) O多项 。根据 水体 的功能 和水 质特征 , 分 别对氧平衡指标 、 营养盐指标和重金属 、 悬浮物指标 的分布特性
进行讨论。
1 1 氧平衡 指标变 化分析 .
氧平衡指标 主要讨论 D C D O、O 和 B D 。图 2 0‘ 为万县断面
文 献标 识 码 : A 中图 分 类 号 : 84 x 2
三峡 工程 于 19 97年 1 月 8日截 流 , 20 1 于 03年 6月 1日正 式蓄水 , 1 6月 0日蓄至 15m水位 , 3 平稳运 行 3a , 于 20 后 又 06 年 9月开始二期蓄水 , 正式蓄 至 16m水位 。蓄水 后 , 5 三峡库 区

三峡水库建库前后荆江低水水位流量关系分析

三峡水库建库前后荆江低水水位流量关系分析

枝 城 、 市站 断 面 下 切 较 大 , 水 水 位 流 量 关 系线 下移 , 流 量 级 下 水 位 降 低 ; 昌站 由 于 前 期 受 葛洲 坝 工 程 沙 低 同 宜
影 响 , 面 已基 本 稳 定 , 三峡 工 程 运 行 影 响 不 大 。 断 受 关 键 词 : 水 河段 断 面 ;水位 流 量 关 系 ;三峡 水 库 ;荆 江 河 段 低 中 图 法分 类 号 :P 3 39 文 献 标 志 码 :A
2 1 宜 昌 站 .
采用 宜 昌断 面 资料分 析 低水 ( 位 4 以下 ) 水 6m 断
面 的特征 值对 比情 况 , 表 1 由表 1可见 , 昌站 低 见 。 宜
水 断面平 均 水 深及 断 面 面 积在 2 0 0 2~2 0 0 3年 有 较 明
显 的减小 , 20 而 0 4年 汛 前 较 2 0 0 3年 增 加 较 明 显 , 后 之 每 年 的 低 水 断 面 平 均 水 深 和 断 面 面 积 变 化 较 小 , 为 因 受 葛 洲 坝 工 程 多 年 影 响 , 面 基 本 稳 定 。2 0 断 0 2~2 1 00 年 宜 昌 站 大 断 面 见 图 1 。
系偏移 等方 面 。
2 控 制 断 面 变 化 特 性
利用 20 0 2年 以 来 宜 昌 、 城 、 市 、 利 4站 大 断 枝 沙 监
面资 料 , 分别分 析 控 制 站 低 水 断 面 冲 淤汛 前 断 面 , 中 2 1 选 其 0 0年 选 用 汛 前 及汛 中两 次 断面 同时 对 比 2 1 0 0年 的断 面变化 情 况 。
第4 2卷 第 6期 2011年 3 月
文 章 编 号 : 0 1—4 7 2 1 ) 6 —0 7 —0 10 1 9( 0 1 0 05 5

三峡水库库首初期蓄水前后理化因子的比较研究

三峡水库库首初期蓄水前后理化因子的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05207220;修订日期:2005209220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 SCX22SW 211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2C B412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330140)资助作者简介:曹明(1975—),男,湖北武汉人;在职研究生。

主要从事淡水生态学研究、网络信息系统管理、GIS 生态学研究等工作。

E 2mail :caom ing @通讯作者:蔡庆华,E 2mail :qhcai @三峡水库库首初期蓄水前后理化因子的比较研究曹 明1,2 蔡庆华1 刘瑞秋1 渠晓东1,2 叶 麟1,2(11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 430072;2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要:根据2002—2004年对三峡水库库首的监测,对该水域的理化特征及其动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前后的数据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

结果显示主要理化指标空间差异不大,主要随季节变化。

部分理化指标在蓄水前后有显著差异。

其中T N 、TP 在蓄水后与蓄水前同期比较有明显降低,分别由蓄水前的周年平均值2138mg/L 、01274mg/L 下降到蓄水后的1162mg/L 、01132mg/L 。

在无机氮组成中,NO 32N 高达91125%,而NO 22N 仅占1105%,这表明调查水域有较强的自净能力。

透明度、浊度月变化很大,且呈良好的负相关,并在7—9月分别有显著降低与升高,表明本地区水土流失在降雨季节十分剧烈。

而TP 也随库区水体中悬浮物增高而显著增高,表明流失水土受磷污染严重。

但由于同时期PO 42P 反而是降低的,则说明此污染并不能有效转化为PO 42P 。

对营养状态指数(TSI M )的评价表明,尽管蓄水后库首水质污染较之蓄水前有明显降低,但仍呈中营养化水平。

与国内其他大型水库比较,结果显示TP 、NO 32N 都远远高于被比较水库。

1997-2008年三峡库区蓄水前后湖北宜昌段居民死因分析

1997-2008年三峡库区蓄水前后湖北宜昌段居民死因分析

sbe uneo dahcue hne. ec clt yss m i sltefs dahcue ijr n o o igta w s h r ao u sq ec f et a sscags i ua r t tlh r et as.nuya dp i nn t a e3drs n r o ye s i it s h t e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 1 0 0年 7月第 2 4卷 第 7期( 总第 2 5期 ) 9
19-20 年三峡库区蓄水前后湖北宜昌段居民死因分析 97 08
郑军华① ,赵 鑫② ,杨 小兵@,贺圆 圆② ,张 皓②
摘 要 目的 分 析 三 峡 库 区居 民 的 主要 死 因, 为 制 定 疾 病 防 治 策 略 提 供 科 学依 据 。 方 法 收 集 三峡 库 区监 测 点 居 民 死 因资
r e t e 2 d u rfo t e f t4 h r s o 3 d n e p r tr y t m a rp e r m h n o t e 4 h ONC US O T e i o t n ,t mo r m h r t e t r ,a d r s i oy s se h s d o p d fo te 2 d t t .C s h i s o a h L I N h e vr n n a h n e o mp u d n e e v i a f c e h e i e t ’ h at n t e r s r or a e . e r s le s o l tr w t n i me tlc a g s fr i o n i g r s r orh a e t d t e r s n s o s d e l i h e e v i r a t e ov h ud sa t i l h h 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207220;修订日期:2005209220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 SCX22SW 211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2C B412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330140)资助作者简介:曹明(1975—),男,湖北武汉人;在职研究生。

主要从事淡水生态学研究、网络信息系统管理、GIS 生态学研究等工作。

E 2mail :caom ing @通讯作者:蔡庆华,E 2mail :qhcai @三峡水库库首初期蓄水前后理化因子的比较研究曹 明1,2 蔡庆华1 刘瑞秋1 渠晓东1,2 叶 麟1,2(11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 430072;2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要:根据2002—2004年对三峡水库库首的监测,对该水域的理化特征及其动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前后的数据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

结果显示主要理化指标空间差异不大,主要随季节变化。

部分理化指标在蓄水前后有显著差异。

其中T N 、TP 在蓄水后与蓄水前同期比较有明显降低,分别由蓄水前的周年平均值2138mg/L 、01274mg/L 下降到蓄水后的1162mg/L 、01132mg/L 。

在无机氮组成中,NO 32N 高达91125%,而NO 22N 仅占1105%,这表明调查水域有较强的自净能力。

透明度、浊度月变化很大,且呈良好的负相关,并在7—9月分别有显著降低与升高,表明本地区水土流失在降雨季节十分剧烈。

而TP 也随库区水体中悬浮物增高而显著增高,表明流失水土受磷污染严重。

但由于同时期PO 42P 反而是降低的,则说明此污染并不能有效转化为PO 42P 。

对营养状态指数(TSI M )的评价表明,尽管蓄水后库首水质污染较之蓄水前有明显降低,但仍呈中营养化水平。

与国内其他大型水库比较,结果显示TP 、NO 32N 都远远高于被比较水库。

关键词:三峡水库;初期蓄水;理化因子;富营养化中图分类号:Q17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207(2006)0120012208 对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的研究始于1999年对香溪河流域考察,现研究范围扩大到从茅坪到巴东的三峡水库湖北部分的长江干流,以及香溪河、袁水河、童庄河、青干河、神农溪等五个支流。

为了研究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对水库库首区水生态系统的影响,2003年6月前,按江中心点与近岸点布置采样点的原则,在库区从茅坪到归州平均每8km 处的五个横断面设置了10个采样点,2003年7月在原基础上增至14个采样点。

调查对象包括:(1)水体理化指标:水体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水深、水温、透明度、pH 值、电导率、T DS 等;(2)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叶绿素a ;(3)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与分布、密度和生物量;(4)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分布、功能摄食类群、现存量。

本文仅对三峡水库库首水域中的理化因子进行分析研究。

1 研究方法111 采样点的设置 三峡水库坝前作为监测的第一个横断面,蓄水后按江中,近北岸、近南岸设置3个采样点,命名为SX01、SX01L 、SX01R 。

从SX01向上游方向大约每8km 设置一组采样点,除了长江第三组采样点所在江道过于狭窄只设了2个采样点外,其他四组均按江中和左、右岸设置3个采样点。

其中,SX04(L 、R )位于香溪河与长江交汇处,SX05(L 、R )于归州,见图1。

蓄水前采样点设置为江中、岸边各一,江中采样点蓄水前后保持一致,蓄水前岸边采样点仅作参考。

112 监测指标 主要项目有:水深、水温、塞氏透明度(S D ,以下简称透明度)、浊度(Turb )、电导率(C ond )、pH 、总溶解固体(T DS )、总氮(T N )、硝酸盐氮(NO 32N )、氨氮(NH 42N )、亚硝酸盐氮(NO 22N )、总磷(TP )、正磷酸盐(PO 42P )、碱度(Alk )、总硬度(H D ,以第30卷第1期水生生物学报V ol.30,N o.12006年1月ACT A HY DROBI O LOG IC A SI NIC AJan.,2006下简称硬度)、氯离子(Cl -)、二氧化硅(SiO 22Si )、化学耗氧量(C OD )、叶绿素a (Chl.a )。

图1 采样点设置图Fig.1 Sam pling sites113 监测方法 除水温、电导率、浊度、pH 、T DS 、透明度为现场测定外,其他指标均由采取混合水样带回室内处理。

混合水样标准为离表层015m 、5m 、10m 水样的均匀混合。

水温用温度计法测定;透明度用塞氏盘法;浊度用H ACH Fau 浊度法;电导率用H ACH 电导率法;pH 用H ACH pH 法;T DS 用H ACH T DS 法;T N 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 B/T 11894289);NO 32N 用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G B/T 7480287);NH 42N 用钠氏试剂分光光度法;NO 22N 用分光光度法(G B/T 7493287);TP 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 B/T 11893289);PO 42P 用磷钼篮比色法(G B/T 853821995);碱度用酸碱指示剂滴定法;硬度用E DT A 测定法;Cl -1用硝酸银滴定法(G B/T 11896289);SiO 22Si 用硅钼篮自动比色法;C OD 用重铬酸盐法(G B/T 11914289);Chl.a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3]。

2 结果与讨论主要理化指标分析结果月平均值如下,见表1。

表1 主要理化指标月平均值动态表T ab.1 M onthly averages of the major physicochem ical indices月份678910111212345T N 蓄水前114431132118318821042109118021611135314311902127(mg/L )蓄水后1218521960199117101921143018211821150116711541173 蓄水后23117321041106110711401126113111531132112911653126TP 蓄水前011501480149016601210114011501220113010601120105(mg/L )蓄水后1010401390129014001080111010901080117011201090106蓄水后2011001200112011601050107010701080111010801110109pH 蓄水前81218108813081378132812581468134812881228119蓄水后1811181298119813181168112810781108127814971758117蓄水后27193812281227125—715481188131————Chl.a 蓄水前————————————(mg/m 3)蓄水后1—11293150211401530148017101995199713731975126蓄水后2613221031141017001851112018201690171417461470182COD 蓄水前—3100——413831622170319531423126—3168(mg/L )蓄水后1213141004136410321271188—31603146218521684141蓄水后23197314631353174219821653195—2148218831343155S D 蓄水前316———————————(cm )蓄水后179195413591641198116152190204234115168179蓄水后260104414451344159811181267354374347287188 3蓄水前为2002年6月—2003年5月,蓄水后1为2003年6月—2004年5月,蓄水后2为2004年6月—2005年5月。

211 水深、水温蓄水前水流过大,无法测量水深,各采样点平均水位64m ,蓄水后水位135m ,2003年11月后上升至139m 。

蓄水后对各采样点测量水深,则岸边采样点水深一般为20—50m ,江中水深一般为80—100m 。

水温随季节变化,各采样点之间差异不大,周年1期曹 明等:三峡水库库首初期蓄水前后理化因子的比较研究13变化范围为1015—2716℃,平均温度1814℃。

蓄水后多次按逐米的原则测量水温,从近岸采样点的水面到水底以及江中的水面到水深50m 处,水温下降幅度不大,下降速度相近,无明显跳跃点。

表明水库中水流的影响并未下降到足以形成温跃层的水平。

212 透明度(S D )、浊度(Turb )2003年6月蓄水前,采样点处江面流速较大,除了2002年6月外其他月份均无法准确测量。

从蓄水后开始常规监测透明度,测量数值空间差异不大(各采样点之间比较),主要随时间变化(与汛期有关),变化范围13—440cm 。

2003年6月蓄水后至9月,透明度呈下降趋势,10月开始上升,至2月份达到最高值。

2003年蓄水后6月、11月份各采样点透明度平均值与2002年6月平均值4cm 以及1998年11月长江中上游江段透明度平均值19157cm [4]比较则可以看出蓄水后水库透明度有明显升高(表1)。

可以看出,2004年10月份后枯水期(11月—次年4月)库首透明度较之2003年同期水平进一步升高(t 检验—平均值成对二样本比较,下同,P =01003507)。

本研究调查中浊度空间差异不大,主要随时间变化,呈夏秋两季高,冬春两季低的特点,蓄水前后均是9月份达到最大值,然后10月开始下降,到2月份达到最低点。

蓄水前后同期比较则蓄水后有明显降低(P =01015),表明蓄水后由于库区沉积作用加强的影响,水体中悬浮物较蓄水前明显减少(图2)。

图2 蓄水前后浊度月平均值比较F ig.2 C om paris on o f m onthly turbidity averages be fore and a fter im pounding—■—蓄水前—△—蓄水后1□蓄水后2以蓄水后的浊度数据对透明度作回归分析,则浊度与透明度的倒数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F =2281195)。

因透明度最大值与浊度最小值均出现在9月,说明水质变浑浊是受夏秋降雨季大量泥沙等悬浮物随地表径流汇入三峡库区水体以及库区水生生物旺盛繁殖的影响。

213 电导率(C ond )、总溶解固体(T DS )电导率空间差异不大,随时间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