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呈味剂

合集下载

常见食品增味剂有哪些

常见食品增味剂有哪些

常见食品增味剂有哪些食品增味剂也可称为风味增强剂或鲜味剂。

增味剂是指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物质。

一些食品添加增味剂后,呈现鲜美滋味,增加食欲和丰富营养。

食品鲜味剂不影响酸、甜、苦、咸等4种基本味和其它呈味物质的味觉刺激, 而是增强其各自的风味特征, 从而改进食品的可口性。

增味剂是指能增强或改进食品风味的物质。

我国允许使用的氨基酸类型和核苷酸类型增味剂,有5’—鸟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辣椒油树脂等7种。

食品增味剂的使用对食品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若不科学地使用也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使用食品添加剂最重要的原则是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安全性更为重要。

衡量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有一个重要概念——每日允许摄入量(即ADI值),每天摄入这个数量的添加剂,不会有问题。

作为食品增味剂要同时具有三种呈味特性:①本身具有鲜味,而且呈味阈值较低,即使在较低浓度时也可以刺激感官而显示出鲜美的味道;增味剂主要分为有机酸类、核苷酸类和天然产物提取物等三类。

有机酸类有谷氨酸钠(味精)、氨基乙酸(又名甘氨酸)、L-丙氨酸、琥珀酸二钠,增加和赋予食品鲜味;核苷酸类有5’—鸟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等,增加和赋予食品鲜味,而且与氨基酸类鲜味物质同时使用,呈现倍增效果[1]第一代这类鲜味剂中最主要的是L一谷氨酸钠(MSG),俗称味精。

氨基酸类鲜味剂除谷氨酸钠以外,还有L一丙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及蛋氨酸等;天然L一口蘑氨酸及L一鹅膏覃氨酸的鲜度比谷氨酸钠的鲜度大5-10倍。

各种氨基酸有其独特的风味,如DL一丙氨酸增强腌制品风味,甘氨酸有虾及墨鱼味,蛋氨酸有海胆味。

第二代具有鲜味的核苷酸类有肌苷酸(IMP)、鸟苷酸(GMP)、胞苷酸(OMP)、尿苷酸(UMP)、黄苷酸(XMP)。

5’-肌苷酸在水溶液中只要有0.012%-0.025%的量存在就有呈味作用。

5’-肌苷酸钠及5’一鸟苷酸钠在可pH3以下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失去作用,但在pH4~6时非常稳定。

鲜味呈味倍数与IG用量的计算

鲜味呈味倍数与IG用量的计算

鲜味呈味倍数与I+G用量的计算黄爱华你的调味料产品在配方设计时要求的鲜味倍数是多少?你的调味料产品经最大限度稀释后,还能测试到香味和鲜味时的最大限度稀释倍数是多少?鲜味浓度的确定是配方设计的前提,也是产品定位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确定产品的鲜味浓度,才能计算I+G和味精的搭配的使用关系。

当我们了解《产品鲜味基数的测试》的方法和参照《I+G与味精搭配的鲜味呈味倍数表》,就可设计你的产品的鲜味浓度计算I+G的用量了。

以《做产品鲜味基数的测试》章节为例:复合鸡粉(精)调味料占17%味精添加量的鲜味基数为1(倍)。

通常中、高档次的复合鸡粉(精)调味料的浓度在5倍或5倍以上。

我们只要求得味精在味精和I+G的总量中的比例关系就可。

计算公式如下:UU=——u +V注:U=味精浓度(对照《I+G与味精搭配的鲜味呈味倍数表》可查)u =已知味精浓度V=未知I+G添加量设定复合鸡粉(精)调味料的浓度为5倍,查表代入公式170.96 (注:96%味精和4%I+G的鲜味浓度为5倍)= ——17+VV=0.7%即生产100公斤复合鸡粉(精)调味料的浓度为5倍时,需要添加0.7公斤的I+G。

产品鲜味浓度的确定应是调味料行业经营管理层(技术员、师傅)必需掌握的调味料最基本的知识和指导生产必须掌握的方法。

“这是公司的商业秘密,不便告知”这是不懂装懂、故弄弦虚的回答。

就以鸡(精)粉复合调味料为例,你的产品要卖出去,你就必须告诉人家怎么用,用多少。

何来商业秘密!如果搞生产技术的连这个最起码的知识都不具备,又怎么能去指导生产呢?又怎么能生产合格的产品呢?“师傅就是这么教的,我们现在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知识要学习”!.这是调味料行业普遍存在的“师傅教徒弟”的现象。

对鲜味的无知和知之甚少是造成鸡(精)粉复合调味料无序竞争的重要因素,制约了鸡(精)粉复合调味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经几年争论和去年颁布的《鸡精调味料行业标准》的味精量化考核指标,按照这一强制性的味精量化指标生产的产品的鲜味倍数是多少?它可经多少倍数的稀析后仍有鲜味和风味?不得而知!它忽略了鸡精调味料的鲜味和风味的最起码的常识和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所以《鸡精调味料行业标准》的实施还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劣质鸡精的无序竞争。

常见调味剂配方

常见调味剂配方

常见调味剂配方介绍:调味剂是一类能增加食品的色、香、味,促进食欲,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添加剂。

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粉状类、粒状类、液状类、稀酱状类、浓酱状类及油状类。

按其味觉可分为:咸、酸、甜、辣、香、鲜、苦七种基本味为原料经配制而成的复合调味剂。

1、酸味剂:赋予食品以酸味的物质称为酸味剂。

其中醋酸、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及磷酸是我国允许使用的酸味剂,而醋酸和柠檬酸又是用途最广的两种酸味剂。

2、甜味剂:一般是指天然甜味剂,多元醇类及非营养性人工合成甜味剂。

天然甜味剂有蔗糖、饴糖、果葡萄糖酱、甜菊糖苷、甘草甜素、罗汉果及索吗啶等,人工合成非营养性甜味剂有糖精钠、阿斯巴特姆、二氢查耳酮及阿斯萨夫凡-K等,多元醇类有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及甘露糖醇等。

3、鲜味剂:它是一类可以增加食品鲜美滋味的物质,主要有氨基酸类如味精,天门冬氨酸和琥珀酸,核酸类如5'-肌苷酸和5'-鸟苷酸等。

4、食用香料和香精:它们可以使食品增加特殊的芳香味道。

香料分为天然香料与合成香料,将天然香料与人造香料适当比例调合成香料,天然香料一般成为复杂,非单一化合物,主要是植物香料,由于提取方法不同又有精油、浸膏、酊剂或将芳香植物直接磨粉而成,我国使用的有:天然康乃克油,香叶油,姜油,柠檬油,桔橙油,玫瑰花油化工产品煤焦油等原料合成,但以上物质很少单独使用,通常数种或数十种香料单体调合而成,配成各种香味的香精。

人造香精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1)酯类:如甲酯乙酯、甲酸丁酯、乙酸乙酯等。

(2)酸类:乙酸、已酸、辛酸、苯甲酸等。

(3)醇类:庚醇、辛醇、壬醇、苯乙醇等。

(4)酮类:甲基乙酮等。

(5)酚类及醚类:丁香粉等。

(6)内酯类及其他:香兰素、柠檬醛等。

5、复合调味剂:即第三代调味品。

它是由几种同味物质组成的混合物,除同味物质外还混有其他不同味的物质。

如方便面用的汤料等。

6、鸡肉味香料配方(份):脂肪642.67,食盐321.65,谷氨酸5.14,胱胺酸氢氧化物10.28,β-氨基丙酸1.28,甘氨酸5.14,维生素B1氢氧化物10.28,肌苷酸二钠和鸟苷酸二钠混合物3.34.制法:将上述配料装入热交换器中,在3250F下,加工0.5分钟,然后迅速送入第二个热交换器中,冷却到1000F,随后在混合物中加入0.13份丁酮和0.10份乙醇.7、鸡肉香精配方:蛋黄粉1.5公斤,水5.15公斤,木瓜酶7.5克,L-半胱胺酸氢氧化物44克,维生素B1氢氧化物22克,阿拉伯胶:与上述制品5:2.22的比例加入浓度为45%的阿拉伯胶。

蒙药贡布如木-7味口服液研制与质量标准

蒙药贡布如木-7味口服液研制与质量标准

蒙药贡布如木-7味口服液研制与质量标准摘要】贡布如木-7是蒙医最常用方剂之一、处方来源于内蒙古蒙成药标准(1984),具有止咳,定喘功效。

用于胸闷咳嗽,气喘,胸账痰稠等症。

【关键词】贡布如木-7 口服液质量标准【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371-01一、仪器与材料CSJ500-型系列粗碎机(山东临清药物机械厂)、XJZ-11-28型双罐热回流小型提取浓缩机组(中国.天津大明制药设备厂)、GE71000KG/hr型纯化水制备系统(上海上海爻铨环保机械工程有限公司)、SG-100型洗瓶机(上海圣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管式离心机(上海圣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SGDCK-80型口服液灌装轧盖机(上海圣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SGWB-150型口服液贴标签机(上海圣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MY-380F自动有色标示机(兴发机械)、K58小字符喷码机(北京康达电子设备有限公司)、L6-P6高效液相色谱仪(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XG1.XS-0.36普通卧式压力蒸汽FYWM—灭菌器(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Tu-1901双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二、贡布如木-7口服液的制作2.1配方:白葡萄干5400g石膏4500g红花1980g甘草3240g香附4140g肉桂1980g石榴3960g共25200g。

2.2破碎:以上七味,分别挑选,破碎成粗粉,混匀。

2.3水煎:将药煎三次,第一次水煎3小时,第二次水煎2小时,第三次水煎1小时,合并药液,浓缩成稠膏,浓缩温度控制在50-60℃。

2.4醇沉:以上稠膏酒精沉淀两次,第一次酒精沉淀12小时,酒精度控制在(85%)以上,第二次8小时,酒精度控制在(75%)以上,两次液体合并。

回收酒精、温度控制在40℃,加入适量冰糖和纯化水22300ml。

2.5分离和过滤:用离心机过4-5次,过滤机过滤3-4次,灌装轧盖,消毒即得。

第五章-食品添加剂-鲜味剂

第五章-食品添加剂-鲜味剂

四、鲜味剂鲜味剂也称呈味剂或风味增强剂,是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的物质。

它们不影响任何其他味觉、刺激,而只增强其各自的风味特征,从而改进食品的可口性。

它们对各种蔬菜、肉、禽、乳类、水产类乃至酒类都起着良好的增味作用。

L-谷氨酸钠味精是人们最常用的第一代鲜味剂,主要成分是L-谷氨酸钠。

其性状为无色至白色结晶或晶体粉末,无臭,微有甜味或咸味,有特有的肉鲜味,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和丙酮等有机溶剂。

相对密度1.65,无吸湿性。

以蛋白质组成成分或游离态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100℃下加热3h,分解率为0.3%,120℃失去结晶水,在155-160℃或长时间受热,会失水生成焦谷氨酸钠,鲜味下降。

ADI 无限制。

5΄-肌苷酸钠简称IMP,是无色结晶或白色粉末,无臭,有特异鲜鱼味,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稍有吸湿性。

对酸碱盐和热均稳定,可被动植物组织中的磷酸酯酶分解而失去鲜味。

是核苷酸类型的鲜味剂,与谷氨酸钠有协同作用。

ADI不需特殊规定。

5’-鸟苷酸钠又名鸟苷磷酸二钠,呈鲜菇鲜味。

分子式:C10H12N5Na2O8P·7H2O;分子量:533.1。

是无色或白色结晶或白色粉末。

通常含7个分子结晶水。

无臭,有类似香菇的鲜味,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吸湿性较强。

加热至240℃变味褐色,至250-251 ℃分解。

在通常的食品加工条件下,对酸、碱、盐和热均稳定。

是核苷酸类型鲜味剂,与味精有协同作用。

ADI不需要特殊规定。

五、甜味剂甜味剂是以赋予食品甜味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剂。

1、甜味剂的分类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两类。

天然甜味剂又分为糖与糖的衍生物、非糖天然甜味剂两类。

人工合成甜味剂是一些具有甜味的化学物质,甜度一般比蔗糖高数十倍至数百倍,但营养价值低。

常用化学合成甜味剂: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2、一些常用和新型甜味剂介绍(1)糖精(邻磺酰苯甲酰亚胺):非营养型合成甜味剂,甜度为蔗糖的400~700倍,即使溶解在1万倍的水溶液中仍有甜味,甜味接近蔗糖,但若浓度稍大时会带有苦味,限制用。

第七章 食品呈味剂

第七章 食品呈味剂

• 咸味是百味之王,咸味是很多风味的平台 • 食盐的阈值:0.2%比砂糖小,比各种酸和苦味物质 大
• 食盐的最适浓度:0.8%~1.1% • 咸味的表现及食盐的用量受到食品中糖、酸的存在以及食 品的用途和保质期有关 • 食盐的添加方法和顺序对于风味的形成有影响
• 咸味与其它味的关系: • 甜味可以冲减咸味 • 少量的酸味可以增强咸味 • 鲜味对咸味的表现有影响 • 低浓度下咸味可以抑制苦味 • 酸味可以促进咸味
Hale Waihona Puke • 3)形状和进食环境 • 动物肢体的形状 • 美观的形态促进人的 食欲 • 进食环境: • 符合人的消费习惯 • 优雅、整洁、气氛热 烈
• 6、味觉的化学特性 • 味觉、嗅觉,是最基本的方面,也是进行调味的 主要内容。 • 味感受体:味蕾和自由神经末梢 • 味觉神经:舌前对甜味敏感、舌尖和边缘对咸味 敏感、靠腮的两边对酸味最敏感 • 唾液:味感物质必须通过水作为介质才可以被味 蕾和味觉神经感受,唾液成为一种天然的溶剂。 唾液的分泌量受食物种类的影响。
• 2.2非营养型: • 包括糖精钠、甜蜜素等,其相对甜度均远高于 蔗糖。也称为高甜度低热值甜味剂,也分天然与 合成两类。其主要优势在于提供经济的甜度,因 而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 但是其稳定性、味感均低于营养型甜味剂,其 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因此,食品安全中甜味剂 的问题主要是这一类非营养型甜味剂的问题。
2、酸味剂与其它调味剂的 相互作用: (1)酸味剂与甜味剂之间 有消杀现象,两者易互 相抵消。所以食品加工 中需要控制一定的糖酸 比。 (2)酸味一般与苦味、咸 味无消杀现象。 (3)酸味剂与涩味物质混 合,会使酸味增强。但 一般这样的搭配产生不 太愉悦的风味。
3、酸味剂在使用时必须掌握的正确 用量和方法: (1)改善食品的风味,调整糖酸比; (2)产品酸味的调整; (3)杀菌防腐;

食品添加剂:增味剂

食品添加剂:增味剂

或吃法不当也会对某些人产生不快感或身体不适。
这主要是由于谷氨酸的摄入量超过了肠道的转化能力,
致使血液中谷氨酸含量升高所导致。 谷氨酸的两个羧基有很强的螯合作用,可能会限制必 需的微量元素如Ca2+、Mg2+离子的利用。
用途、用量
[用途、用量]
谷氨酸还可以防腐,对豆制品、曲酒的香味也有增强作用,与咸、 酸、苦有消杀作用,谷氨酸钠在一般的烹调、加工条件下相当稳定,对 PH值低的食品可稍有变化,最好在加热后期或食用前加入。
注意事项
在动植物组织中广泛存在的磷酸酯酶能将核苷酸分解,分解产
物失去鲜味,所以不能将核苷酸直接加入生鲜的动植物原料中。
由于这些酶类对热不稳定,一般在80℃就被破坏,所以,使用 核苷酸时先将生鲜食品原料、酱油等发酵产品预热至 85℃,再加入。
尽量安排在整个食品加工的最后。
(二)GMP
(二)鸟苷酸钠(GMP)
熔点为195℃,但加热至120℃时开始逐渐失去结晶水,150℃时完全 失去结晶水,210℃时生成焦谷氨酸,270℃左右时分解。
[稳定性]
不论是谷氨酸还是味精,无吸湿性,对光稳定。水溶液加热也
比较稳定。 PH<5时加热,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焦谷氨酸,呈味力也下 降,鲜味消失,对人体有致癌性作用。 在中性条件下加热则不易变化。5%水溶液的PH值为6.7~7.2。 谷氨酸钠具有强烈的肉类鲜味,特别是在微酸性溶液中味道更 佳。其鲜味阈值为0.014%。
1.0~12
1.0~5.0 1.0~1.5
调味品
酱油 曲香酒
3.0~4.0
3.0~6.0 0.054
二、核苷酸类
二、核苷酸类增味剂
包括5′—肌苷酸二钠和5′—鸟苷酸二钠。

第五章呈味剂

第五章呈味剂

一、常用的增味剂
1、氨基酸类增味剂:谷氨酸钠(味精)、天门冬酰 胺酸钠; 2、核苷酸类增味剂:肌苷酸、核糖苷酸、鸟苷酸、 胞苷酸、鸟苷酸等及其钠、钾、钙等盐类; 代表性产品有: 鸟苷酸二钠(GMP):香菇风味,针对蔬菜类 肌苷酸二钠(IMP):鲜鱼风味,针对肉质类 呈味核苷酸二钠(I+G):荤素一体,使诸味协调 3、有机酸类增味剂:琥珀酸二钠
二、增味剂的使用 1、合理使用增味剂 (1)溶解性 (2)热稳定性 (3)pH稳定性 (4)化学稳定性
2、增味剂的配合使用 (1)增味剂与食盐的配合使用; (2)增味剂与其他氨基酸配合使用; (3)核苷酸类增味剂的配合使用; (4)增味剂与其他有机酸配合使用; (5)氨基酸类增味剂与核苷酸类增味剂配合使用;
• 3.甜叶菊苷 • 俗称甜菊糖 • 基本性能:甜度100~300,风味接近蔗糖,味清凉甘甜, 持久性长。 • 应用缺点:甘草味和后苦味,一般只能取代30%的蔗糖。 • 安全性:一度因为发现对实验动物有致癌和影响生殖功能 的可能,而受到限制。 • 使用建议:作为无热量食品的甜味剂,兼有降低血糖、促 进代谢、治疗胃酸过多等作用;常作为甘草苷或蔗糖的增 甜剂。并往往与柠檬酸钠并用,以改进甜味。主要用于苦 味、碳酸饮料、腌渍制品。
• • • • • • • • • • • •
举例: 1.牛肉方便面调料 水解植物蛋白粉44.7% 牛肉提取物4.4 牛脂肪提取物3.3 酵母抽提物4.4 食盐20.1 白糖13.1 洋葱粉7.2 芹菜粉1.3 辣椒粉0.06 焦糖粉1.4
• 鸡精:
• • • • • • • 鸡粉10%~30% 盐 50%~70% 味精10%~20% 砂糖或葡萄糖10%~25% I+G 0.5%~1% 酵母精 香辛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可作螯合剂 螯合镍、铬、铜、硒等金属离子,有助于防止变 色、腐败、营养素的损失等。因此酸味剂可作为 抗氧化剂、防腐剂、还原性漂白剂的增效剂。 5.可作酥松剂 酸味剂遇碳酸盐能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酸味剂 的性质决定了膨松剂的反应速度。 6.酸味剂具有还原性 在水果、蔬菜制品中作护色剂,在肉类中可作为 护色助剂。
酸味是新陈代谢加速的反应,甜味是补充 热量的反映,苦味一般是有害物质危害的 反映,鲜味是蛋白质营养源的反映。
第二节 酸度调节剂
一、酸味剂概述
食品酸味剂是以食品赋予食品酸味为主要目的的 食品添加剂。 酸味是味蕾受到H+刺激的一种感觉。 酸味剂的阈值与pH的关系:无机酸的酸味阈值在 pH3.4~3.5之间,有机酸的酸味阈值在pH3.7~ 4.9之间。
3.酒石酸
(一)概述 酒石酸(tartaric acid),即,2,3-二羟基丁二酸,分子式: C4H6O6 ,相对分子量:150.09。 L-酒石酸, D-酒石酸, DL-酒石酸和中酒石酸四种结构,作为酸味剂的是L-酒石 酸, D-酒石酸。 (二) 性状 味觉阈值0.0025% 易溶于水、乙醇、甲醇,难溶于乙醚、氯仿,稍有吸湿性。 0.3%水溶液的PH为2.4。 是葡萄的特征酸,酸味比柠檬酸强,为柠檬酸的1.2-1.3倍, 有涩感,酸味爽口。
(4)、酸度调节剂有一定刺激性,能引起消化功能疾病
第三节 食品甜味剂
一、概述
定义
赋予食品以甜味感的物质,称谓甜味剂。
甜度高、用量少、热值低,有些不参与代谢过程。 功能分类代码,19;CNS:19.001~020 20种(96、07未变化)
甜菊糖 甘草提取物
类别与常用的甜味剂
天 然 甜 味 剂
甜味剂
人工合成甜味剂
糖精、糖精钠 甜味素(阿巴斯甜) 甜蜜素 安赛蜜 三氯蔗糖
甜味剂在食品中的作用? (a)改善口感; (b)调节和增强风味; (c)掩蔽不良风味。
甜味是甜味剂分子刺激味蕾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物理、化 学和生理过程,是易被人们接受且最感兴趣的一种基本味。 甜味剂甜味的高低称为甜度。甜度不能绝对地用物理或化 学方法来测定,只能凭人们的味觉来判断。 为了比较甜味剂的甜度,一般选择蔗糖作为标准,其他甜 味剂的甜度是与它比较而得出的相对甜度。
酸味剂、甜味剂和增味剂
食品添加剂

酸 甜 苦 鲜 咸 辣 涩 独立的味道,在味觉神经中有独立 的传递路线,因而是主要的调味剂 物理性的刺激作用,不作为独立的 基本味道。辣的感受是由于刺激触 觉神经引起的痛觉
合理利用这些基本知识和人 们的心理状态,可充分发挥 各种调味剂的作用,制造出 味道可口诱人的食品
(三)使用 很少单独使用 多与柠檬酸、苹果酸复配使用,用量0.1%0.2%,最适合添加到葡萄汁及其制品。
4.苹果酸
(一)概述 又名羟甲基丁二酸,分子式C4H6O5,相对分子质 量134.9,有L-苹果酸,D-苹果酸,DL-苹果酸三 种结构。天然的苹果酸是L-型的。 (二)性状 不含结晶水,易溶于水,有刺激性酸味,有吸湿 性,味觉阈值0.003% 1%水溶液的PH值为2.40 酸味比柠檬酸强,略带刺激性,稍有苦味,呈味 缓慢。
加入适量的酸度调节剂来调整糖酸比,就能使
食品的风味显著改善,而且会使被掩蔽的风味 满意地再现,使产品更加适口。
在糖果生产中可用于蔗糖的转化
遇碳酸盐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见第营养作用 酸味剂给人以爽快、刺激的感觉,具有增强食欲 的作用,有助于钙等矿物质营养的吸收。 2.可用于调节食品体系的酸碱性 a.调整pH,使产品取得最佳性状和韧度; b.有利于提高酸型防腐剂的防腐效果。 3.可作为香味辅助剂 酒石酸可以辅助葡萄的香味,磷酸可以辅助可乐 饮料的香味,苹果酸可以辅助许多水果和果酱的 香味。
二、常见的酸度调节剂(有机、无机)
1、柠檬酸Citric Acid
概 述
柠檬酸,3-羟基-3-羧基戊二酸 分子式C6H8O7· 2O H
CNS:01.101


枸橼酸有无水和单水物2种,有强酸味。 溶点153℃(无水)和135℃(单水)。 水合物在干燥空气中易风化,无水物在潮湿空气中可吸湿。 易溶于水、乙醇,也可溶于乙醚。 1%水溶液的pH值为2.31, pK1=3.14, pK2=4.77,pK3=6.39。 酸味柔和、爽快,入口即可达到最高酸感,但后味延续时间较 短。 与枸橼酸钠复合使用,可缓和它的酸感锐利,酸味更好。
三、酸度调节剂的合理使用
1.影响酸味的因素 酸度调节剂的阴离子 与其他调味剂的相互作用 糖酸比 短链脂肪酸 (2-12个碳) 原材料的酸含量
2.使用注意事项
(1)、根据添加对象确定不同酸味特征酸味调节剂
酸度调节剂通过阴离子影响食品风味,一般有机酸具有爽快的酸 味,而无机酸的酸味不很适口,如前所述的盐酸、磷酸具有苦涩味, 会使食品风味变劣。
酸味
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食品pH值在5~6.5,一般无酸味感觉,如果pH 值小于3时,则酸味感较强
品名 pH 柠檬 2.2~2.4 苹果 2.9~3.3 橘子 3.0~3.4 樱桃 3.2~4.1 葡萄 3.5~4.5 胡萝卜 4.9~5.2 菠菜 5.1~5.7 食醋 2.4~3.4 面粉 6.0~6.5 牛乳 6.4~6.8
使 用
使 范
用 围
酸度调节剂、酸味剂、螯合剂及抗氧化增效剂,在各类食品中按
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清凉饮料0.13%~0.3%;
果汁、果冻、果酱、冷饮、糖果约0.1%-1%。
注意事项
要注意配料时的添加顺序,应在防腐剂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糖 精钠等溶液之后添加,以防止形成难溶于水的山梨酸及苯甲酸、糖精 的结晶。
无机酸
有机酸
pH
3.0 4.0 5.0
无机酸和有机酸的酸感阈值范围
在同一的pH下,有机酸比无机酸的酸感强。 但酸味感的时间长短并不与pH成正比。解离速率慢的有机酸酸味感 维持时间久,而解离速率快的无机酸酸味会很快消失
酸味特征 1.氢离子浓度
酸味的强弱不能单用pH值来表示。弱酸所具有的未解离的氢离子(与 pH值无关)与酸味也有关系。
酸度调节剂与涩味物质或收敛性物质(如单宁)混合,会使酸味
增强。
食品酸味剂的特点?
柠檬酸、抗坏血酸和葡萄糖酸等的酸味带 爽快感;苹果酸的酸味带苦味;酒石酸和 乳酸的酸味伴有涩味;醋酸的酸味带有刺 激性臭味;谷氨酸的酸味带有鲜味。
酸味与甜味易相互抵消,与苦味、咸味、 辣味难于抵消,与苦味或收敛性物质(丹 宁)混合,则能使酸味增强。
广泛应用于调香
酸中得味
柠檬酸的酸味可以掩蔽或减少某些异味;
酒石酸可以辅助葡萄的香味; 磷酸可辅助可乐饮料香味; 苹果酸可辅助许多水果和果酱的香味。 酸度调节剂能平衡风味、修饰蔗糖或甜味剂的 甜味。未加酸度调节剂的糖果、果酱、果汁、 饮料等味道平淡,甜味也很单调。
控制体系的酸碱性 护 色 及 助 剂 防 腐 抗氧化剂的增效 水解与缓冲作用 复合膨松剂的成分
(三)使用 与人工合成的甜味剂使用,作为软饮料的风 味固定剂 作为天然果汁的色泽保护剂等
5.冰醋酸
(一)概述 是指浓度在98%以上的醋酸,分子式C2H4O2, 相对分子质量60.05,无色透明液体。 (二)性状 无限溶于水、乙醇、乙醚等 是食醋的特征酸 (三)使用 稀释成醋酸后使用,主要用于酸味的强化
(三)使用
范 围
做酸味剂,乳酸酸味柔和,且有较强杀菌作用。 做酸味剂,乳酸酸味柔和,且有较强杀菌作用。 最大参考用量为130mg/kg。 最大参考用量为130mg/kg。 可增加食品的美味,同时有很强的防腐保存功能。 在软饮料中最大使用量为34mg/kg; 在冷饮中最大使用量为66mg/kg 糖果、糕点 糖果、糕点 巧 克 力 巧 克 力 饮料、果冻 冰 淇 淋
[味感特征]
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酸味、敏锐度和呈味速度:
柠 檬 酸 、 V c L - 苹 果 酸 令人愉快的、兼有清凉感的酸味,但味觉消失迅速 酸味柔和,具后酸味,可提供柔和的风味


醋 酸 和 丁 酸
较强刺激味,有强化食欲的功能
较强葡萄、柠檬风味,比柠檬酸感强10% ;较弱涩
味。

琥 磷
同一浓度比较不同酸的酸味强度,其顺序为:
盐酸>硝酸>硫酸>蚁酸>醋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酪酸。
酸味的阈值,是指味觉器官能尝出酸味的最低强度
── 浓度表达,柠檬酸刺激阈值:25~80ppm。 ── pH值表达,无机酸酸味阈值pH值3.4~3.5,有机酸3.7~4.9。
而对缓冲溶液来说,即便是离子浓度更低也可感觉到酸味
6、磷酸
通常以含量为85%左右的商品出售。其酸味度比 柠檬酸大2.3~2.5倍,有强烈的收敛和涩味,多 用于可乐型饮料。 一般认为磷酸风味不如有机酸好,在一般食品中 应用的很少,但是磷酸是传统可乐饮料的酸味剂, 有人说,“没有磷酸,就没有可乐”,磷酸是构 成可乐风味不可缺少的风味促进剂。
在方便食品中,常使用磷酸盐提高制品的保水性、 吸油性等;磷酸还可以用作螯合剂、抗氧化剂、 抗氧化增效剂和pH调节剂及增香剂。
2.温度
酸味与甜味、咸味及苦味相比,受温度的影响最小 酸以外的各种味觉在常温与0℃时的阈值相比,各种味觉变钝。 例如:
盐酸奎宁的苦味约减少97%; 食盐的咸味减少80% ; 蔗糖的甜味减少75% ; 而柠檬酸的酸味则仅减少17%。
3.其他味觉
甜味与酸味易互相抵消。 酸味与苦味、咸味一般无消杀现象。
它的无水物多用于粉末制品,酸度强,用量均可比单水物少10%。
2、乳酸(Lactic Acid)
(一)概述
α-羟基丙酸,相对分子质量90.08
CNS:17.102
(二)性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