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习题答案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习题集

第十一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一、填空题1.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是指在荷载作用之前,先对其施加的构件。
2.人为对混凝土构件施加的可以全部或部分抵消由荷载产生的,从而提高构件的。
3.根据构件截面应力状态,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可以分为和构件。
4.根据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方式,预应力混凝土可分为和。
5.根据张拉预应力钢筋的先后次序不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方法分为和。
6.当预应力钢筋被张拉到后,需要用来固定预应力钢筋。
7.先张法构件是靠将预应力钢筋的回弹力传给混凝土使其受压的,而后张法构件则是通过将预应力钢筋的回弹力传给混凝土使其受压。
8.对构件施加预压时,混凝土的实际强度不应低于。
9.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所用的预应力钢筋为钢绞线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10.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是指,其上限值与、和有关。
σ的主要措施有:11.减小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1l或。
12. 一般可采用或的措施来减少预应σ。
力筋与孔道壁之间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2l13.采用二次升温的方式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进行蒸汽养护可有效地减少 。
14.预应力筋的应力松弛引起的损失值4l σ可以取为零的条件是: 。
15.为了使预应力损失5l σ不要过大,要求混凝土法向压应力pc σ不大于 。
16. 先张法构件的第一批预应力损失I l σ包含 ,第二批预应力损失∏l σ包含 。
17. 后张法构件的第一批预应力损失I l σ包含 ,第二批预应力损失∏l σ包含 。
18.先张法构件预应力总损失的下限值为 ,后张法构件预应力总损失的下限值为 。
19.当构件中的钢筋和混凝土发生相同变形时,钢筋的应力变化量是混凝土应力变化量的 倍。
20.对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施工阶段是指 的阶段,使用阶段是指 。
21. 对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当 时混凝土受到的压应力最大。
22.在使用阶段,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中预应力钢筋的拉应力随着荷载的增大而逐渐 ,混凝土的预压应力随着荷载的增大逐渐 。
预应力工程习题与答案

预应力工程习题与答案预应力工程是一门关于如何利用预先施加的内部应力来增强和控制混凝土结构的技术。
在实际工程中,预应力工程往往需要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来解决各种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应力工程的习题,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希望通过这些习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预应力工程的核心概念和应用技术。
习题一:弹性模量计算已知钢材的弹性模量为200 GPa,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为25 GPa。
某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钢材的面积为200 mm²,混凝土的面积为2000 mm²。
求该构件的整体弹性模量。
解答一:钢材的应力为σ₁ = P/A₁ = P/200 mm²混凝土的应力为σ₂ = P/A₂ = P/2000 mm²根据钢材和混凝土之间的力平衡关系,有:σ₁ = σ₂P/200 mm² = P/2000 mm²P = 0.1P整体应力为σ = P/(A₁ + A₂) = 0.1P/(200 mm² + 2000 mm²) =0.1P/2200 mm²整体应变为ε = σ/E = (0.1P/2200 mm²)/(200 GPa) = 5P/44000 GPa·mm²整体位移为δ = εL = 5PL/44000 GPa·mm²其中,L为构件的长度。
因此,整体弹性模量为E = σ/ε = 44000 GPa·mm²/5L = 8.8 GPa/L。
习题二:预应力损失计算某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钢束根数为8根,每根钢束的初始预应力为1000 kN。
已知钢束的弹性模量为190 GPa,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为28 GPa。
钢束长度为10 m,构件的长度为15 m。
假设钢束的工作应力为0.7fpy,混凝土的工作应力为0.4fck。
求该构件的预应力损失。
解答二:预应力损失可以分为初始预应力损失和长期预应力损失两部分。
预应力工程习题与答案

第六章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练习题一填空题:1所谓先张法:即先,后旳施工措施。
2预留孔道旳措施有:、、。
3预应力筋旳张拉钢筋措施可分为、。
4台座按构造形式旳不一样可分为和。
5 常用旳夹具按其用途可分为和。
6 锚具进场应进行、和。
7 常用旳张拉设备有、、和以及。
8 电热法是运用钢筋旳旳原理,对通以旳强电流。
9 无黏结预应力钢筋铺放次序是:先再。
10 后张法预应力钢筋锚固后外露部分宜采用措施切割,外露部分长度不适宜不不小于预应力钢筋直径旳,且不不不小于。
二单项选择题:1预应力混凝土是在构造或构件旳()预先施加压应力而成A受压区 B受拉区 C中心线处 D中性轴处2预应力先张法施工合用于()A现场大跨度构造施工 B构件厂生产大跨度构件C构件厂生产中、小型构件 D目前构件旳组并3先张法施工时,当混凝土强度至少到达设计强度原则值旳()时,方可放张A50% B75% C85% D100%4后张法施工较先张法旳长处是()A不需要台座、不受地点限制 B 工序少C工艺简朴 D锚具可反复运用5无粘结预应力旳特点是()A需留孔道和灌浆 B张拉时摩擦阻力大C易用于多跨持续梁板 D预应力筋沿长度方向受力不均6无粘结预应力筋应()铺设A在非预应力筋安装前 B与非预应力筋安装同步C在非预应力筋安装完毕后 D按照标高位置从上向下7曲线铺设旳预应力筋应()A一端张拉 B两端分别张拉 C一端张拉后另一端补强 D两端同步张拉8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时,滑脱或断裂旳数量不应超过构造同一截面预应力筋总量旳()A1% B2% C3% D5%9.不属于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设备旳是( )A.液压千斤顶B.卷扬机C.高压油泵D.压力表10具有双作用旳千斤顶是( )A.液压千斤顶B.穿心式千斤顶C.截锚式千斤顶D.前卡式千斤顶11.台座旳重要承力构造为( )A.台面B.台墩C.钢横梁D.都是12.对台座旳台面进行验算是( )A.强度验算B.抗倾覆演算C.承载力验算D.桡度验算13.预应力后张法施工合用于()。
【练习】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作业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材料的力学性能一、填空题1、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中所用的钢筋可分为两类:有明显屈服点的钢筋和无明显屈服点的钢筋,通常分别称它们为_软钢___________和硬钢。
2、对无明显屈服点的钢筋,通常取相当于残余应变为 0.2% 时的应力作为假定的屈服点,即条件屈服强度。
3、碳素钢可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
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钢筋的强度提高、塑性降低。
在低碳钢中加入少量锰、硅、钛、铬等合金元素,变成为普通低合金钢。
4、钢筋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性能的要求主要是强度高、塑性好可焊性好、对混泥土的粘结锚固性能好。
5、钢筋和混凝土是不同的材料,两者能够共同工作是因为两者能牢固粘结在一起、线膨胀系数相近、混泥土能保护钢筋不被锈蚀6、光面钢筋的粘结力由化学胶结力、摩擦力、钢筋端部的锚固力三个部分组成。
7、钢筋在混凝土中应有足够的锚固长度,钢筋的强度越高、直径越粗、混凝土强度越低,则钢筋的锚固长度就越长。
8、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包括弹性应变和塑性应变两部分。
塑性应变部分越大,表明变形能力越大,延性越好。
9、混凝土的延性随强度等级的提高而降低。
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随着加荷速度的减小,延性有所提高,最大压应力值随加荷速度的减小而减小。
10、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混凝土收缩,则混凝土的应力减少,钢筋的应力增加。
11、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混凝土徐变,则混凝土的应力减少,钢筋的应力增加。
12、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混凝土收缩,则混凝土的应力增加,钢筋的应力减少。
二、判断题1、混凝土强度等级是由一组立方体试块抗压后的平均强度确定的。
N2、采用边长为100mm的非标准立方体试块做抗压试验时,其换算系数是0.95。
Y3、混凝土双向受压时强度比其单向受压时强度降低。
N4、线性徐变是指徐变与荷载持续时间之间为线性关系。
Y5、对无明显屈服点的钢筋,设计时其强度标准值取值依据是条件屈服强度。
Y6、强度与应力的概念完全一样。
N7、含碳量越高的钢筋,屈服台阶越短、伸长率越小、塑性性能越差。
(答案)预应力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习题一、填空题1. 予加应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先张法和后张法。
两法均利用张拉钢筋的回缩、施压于砼,其预应力的传递前者靠粘结力,后者靠锚具来实现。
2. 目前国内常用的锚具有下几种螺丝端杆锚具、JM-12锚具、锥形锚具、镦头锚虫、后张自锚锚具、QM型锚具等。
3. 预应力钢筋性能需满足下列要求高强度、具有一定的塑性、良好的加工性能、与砼有较好的粘结强度。
4. 预应力钢筋可分为钢筋、钢丝、钢绞线三大类。
5. 预应力砼构件对砼的性能要求是强度高、收缩徐变小、快硬早强。
6. 预应力砼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分为三级7. 张拉控制应力是指张位预应力钢筋时,张拉设备上测力仪表所示的必须达到的总张拉力除以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截面面积得出的拉应力值。
8. 先张法构件是依靠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传应力的,后张法构件是依靠其_ 两端锚具锚住预应力钢筋传递预应力的。
9. 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一般要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低于co。
当采用碳素钢丝、钢绞线、热处理钢筋作预应力筋时,混凝土的强度的等级不宜低于C40o10. 所谓先张法:即先张拉预应力钢筋,后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方法。
11. 预应力筋的张拉钢筋方法可分为:一端张拉、两端张拉o12. 根据承力结构的不同,台座构造型式有墩式台座、槽式台座。
二、简答题何谓先张法?何谓后张法?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先张法是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先张拉预应力钢筋,在台座或钢模上用夹具临时固定,然后浇筑混凝土构件,待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一般不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标准值的75%时,放松预应力。
后张法是先制作构件,在构件中预应力筋的位置预先留出相应的孔道,待构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数值后,在孔道内穿入预应力筋进行张拉,并利用锚具把张拉后的预应力筋锚固在构件的端部。
区别在于:先张法,需制作台座或钢模,在混凝土浇筑前张拉预应力筋,靠预应力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来传递预应力。
后张法,先制作混凝土构件,在构件上张拉预应力筋,通过锚具传递预应力,施工程序比先张法复杂。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习题答案

第10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10、1选择题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得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B )。
A.C20 ;B.C30 ;C.C35 ;D.C40 ;2.预应力混凝土先张法构件中,混凝土预压前第一批预应力损失应为( C )。
A、;B、;C、;D、;3.下列哪种方法可以减少预应力直线钢筋由于锚具变形与钢筋内缩引起得预应力损失( C )。
A.两次升温法;B.采用超张拉;C.增加台座长度;D.采用两端张拉;4.对于钢筋应力松弛引起得预应力得损失,下面说法错误得就是:( C )。
A.应力松弛与时间有关系;B.应力松弛与钢筋品种有关系;C.应力松弛与张拉控制应力得大小有关,张拉控制应力越大,松弛越小;D.进行超张拉可以减少,应力松弛引起得预应力损失;5.其她条件相同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得延性比普通混凝土构件得延性( C )。
A.相同;B.大些;C.小些;D.大很多;6.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使用条件下,构件截面混凝土( A )。
A.不出现拉应力;B.允许出现拉应力;C.不出现压应力;D.允许出现压应力;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当采用钢绞线、钢丝、热处理钢筋做预应力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D )。
A.C20 ;B.C30 ;C.C35 ;D.C40 ;8.《规范》规定,预应力钢筋得张拉控制应力不宜超过规定得张拉控制应力限值,且不应小于( B )。
A.;B.;C.;D.;9.预应力混凝土后张法构件中,混凝土预压前第一批预应力损失应为( A )。
A、;B、;C、;D、;10.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预应力总损失值不应小于( )。
11.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预应力总损失值不应小于( )12.预应力轴心受拉构件,加载至混凝土预应力被抵消时,此时外荷载产生得轴向力为( A )。
A.;B.;C.;D.;10、2判断题1.在浇灌混凝土之前张拉钢筋得方法称为先张法。
( ∨)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可以避免构件裂缝得过早出现。
第五章《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练习题

第五章《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预应力混凝土是在结构或构件的( B )预先施加压应力而成。
A受压区B受拉区C中心线处D中性轴处2。
预应力混凝土无论是先张法的放张或是后张法的拉张,其混凝土的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度标准值的( C )A。
30% B.50% C。
75% D。
100%3。
台座的主要承力结构为( B )A。
台面 B.台墩 C 。
钢横梁D。
都是4.对台座的台面进行验算是( C )A。
强度验算 B.抗倾覆演算 C.承载力验算D。
挠度验算5.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生产工艺方案中,宜于生产定型的中小型构件的是( D ). P196A台座法B传送带法C挤压法D机组流水法6。
二次升温养护是为了减少( D )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A。
混凝土的收缩B。
混凝土的徐变;C。
钢筋的松弛D。
温差;7.预应力筋张拉的变形是( A )。
A.弹性变形B.塑性变形C.弹塑变形D.都不是8。
预应力先张法施工适用于( C )A现场大跨度结构施工B构件厂生产大跨度构件C构件厂生产中、小型构件D现在构件的组并9.先张法施工时,当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B )时,方可放张预应力钢筋。
A50% B75% C85%D100%10.后张法施工较先张法的优点是( A )A。
不需要台座、不受地点限制 B.工序少C。
工艺简单D。
锚具可重复利用11.无粘结预应力的特点是( C )A.需留孔道和灌浆B.张拉时摩擦阻力大C.易用于多跨连续梁板D.预应力筋沿长度方向受力不均12.无粘结预应力筋应( C )铺设.A.在非预应力筋安装前B.与非预应力筋安装同时C在非预应力筋安装完成后D按照标高位置从上向下13。
曲线铺设的预应力筋应( D )A一端张拉B两端分别张拉 C.一端张拉后另一端补强D两端同时张拉14.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时,滑脱或断裂的数量不应超过结构同一截面预应力筋总量的( B )A.1%B.2% C。
3% D.5%15.不属于单根预应力粗钢筋制作工序的是( B )A。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习题答案

第10章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10.1选择题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B )。
A. C20 ;B. C30 ;C. C35 ;D. C40 ; 2.预应力混凝土先张法构件中,混凝土预压前第一批预应力损失I l σ应为( C )。
A. 21l l σσ+; B. 321l l l σσσ++ ; C. 4321l l l l σσσσ+++ ; D. 54321l l l l l σσσσσ++++;3.下列哪种方法可以减少预应力直线钢筋由于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1l σ( C )。
A. 两次升温法;B. 采用超张拉;C. 增加台座长度;D. 采用两端张拉;4.对于钢筋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的损失,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C )。
A. 应力松弛与时间有关系;B. 应力松弛与钢筋品种有关系;C. 应力松弛与张拉控制应力的大小有关,张拉控制应力越大,松弛越小;D. 进行超张拉可以减少,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5.其他条件相同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延性比普通混凝土构件的延性( C )。
A. 相同;B. 大些;C. 小些;D. 大很多;6.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使用条件下,构件截面混凝土( A )。
A. 不出现拉应力;B. 允许出现拉应力;C. 不出现压应力;D. 允许出现压应力; 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当采用钢绞线、钢丝、热处理钢筋做预应力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D )。
A. C20 ;B. C30 ;C. C35 ;D. C40 ; 8.《规范》规定,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不宜超过规定的张拉控制应力限值,且不应小于( B )。
A .ptk f 3.0; B .ptk f 4.0; C .ptk f 5.0; D .ptk f 6.0;9.预应力混凝土后张法构件中,混凝土预压前第一批预应力损失I l σ应为( A )。
A. 21l l σσ+; B. 321l l l σσσ++ ; C. 4321l l l l σσσσ+++ ; D. 54321l l l l l σσσσσ++++;10.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预应力总损失值不应小于( 2/100mm N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9 N / mm 2 33808
σcq-σpcII=10.89-11.54=-0.65N/mm2<0
满足要求
六、施工阶段验算
(1)施工阶段混凝土压应力验算
σ cc =
σ con A p
An
=
1359 × 296.1 ' = 13.60 N / mm 2 < 0.8 f ck = 0.8 × 26.8 = 21.44 N / mm 2 30364
σ pc
总损失: σ l = σ lI + σ l 4 + σ l 5 = 88.88 + 68.36 + 104.84 = 262.08 N / mm 2 > 80 N / mm 2 (5)计算截面的有效预应力
σ pcII =
(σcon − σ l ) Ap − σ l 5 As (1395 − 262.08) × 296.1 − 104.84 × 452 = = 9.49 N / mm 2 An 30364
l0=11.65m ln=11.35m
① 内力设计值 均匀荷载设计值 p=1.2gk+1.4qk=1.2×15+1.4×3.6=23.04kN/m 1 1 跨中弯矩设计值 M = pl 02 = × 23.04 × 11.65 2 = 390.88kN − m 8 8 1 1 支座剪力设计值 V = pl n = × 23.04 × 11.35 = 130.75 N 2 2 ②内力标准值和准永久值
fc=19.1N/mm2 fck=26.8N/mm2 Ec=3.25×104N/mm2 fpy’=410N/mm2 Ep=2.05×105N/mm2
预应力钢筋:
fptk=1570N/mm2 fpy=1110N/mm2
二、截面几何特性
Ap’=9×19.63=177mm2 Ap=21×19.63=421mm2 Ep Ec
βl =
Ab = 3.08 Al
不满足要求。
Fl=1.2σconAp=1.2×1395×296.1=495671N=495.7kN 1.35βcβlfcAln=1.35×1.0×3.08×19.1×3318=263.5kN<Fl
(3)构件端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间接钢筋采用 4 片 HPB235 级(fy=210N/mm2) ,焊接方格网片,间距 s=50mm。
净截面面积: An = 200 × 150 − A孔 + (α E − 1) As
1 = 200 × 150 − π × 50 2 + (6.15 − 1) × 452 = 30364mm 2 4
换算截面面积: A0 = 200 × 150 + (α p − 1) A p + (α E − 1) As
0i
αp =
=
2.05 × 10 5 = 6.31 3.25 × 10 4
y0
∑S =
A0
48.34 × 10 6 = = 422mm 114628
' y0 = 800 − 422 = 378mm
I 0 = ∑ A0i y i2 + ∑ I i = 8.99 × 10 9 + 1.23 × 10 9 = 10.22 × 10 9 mm 4
σ l 4 = 0 .2 (
σ con
f ptk
− 0.575)σ con
= 0.2(0.75 − 0.575) × 1395 = 68.36 N / mm 2
(4)收缩徐变损失σl5
ρ=
As + A p 2 An
=
452 + 296.1 = 0.0123 2 × 30364
第一批损失:σlI=σl1+σl2=54.17+34.71=88.88N/mm2
总预应力损失
σ I = σ lI + σ lII = 93 + 176.46 = 269.46 N / mm 2 > 100 N / mm 2 σ ' I = σ 'lI +σ 'lII = 93 + 116.68 = 209.68 N / mm 2 > 100 N / mm 2
7
习题 10.3
一、内力计算
σ pcI =
(σ con − σ lI ) A p An
=
(1395 − 88.88) × 296.1 = 12.74 N / mm 2 30364
由于
σ pcI
f
' cu
=
12.74 = 0.32 < 0.5 40
35 + 280 ×
σ l5 =
12.74 ′ f cu 40 = 104.84 N / mm 2 = 1 + 15 ρ 1 + 15 × 0.0123 35 + 280 ×
A、在荷载的标准组合下
均布荷载标准值 pk=gk+qk=15+3.6=18.6kN/m 1 1 跨中弯矩标准值 M k = p k l 02 = × 18.6 × 11.65 2 = 315.55kN − m 8 8 1 1 支座剪力标准值 Vk = p k l n = × 18.6 × 11.35 = 105.56 N 2 2 B、在荷载的准永久组合下 均布荷载准永久值 pq=gk+ψqk=15+0.5×3.6=16.8kN/m 1 1 跨中弯矩准永久值 M q = p q l 02 = × 16.8 × 11.65 2 = 285.02kN − m 8 8 二、计算使用阶段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五、裂缝控制验算
(1)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 Nk=NGk+NQk=280+110=390kN
σ ck =
N k 390 × 10 3 = = 11.54 N / mm 2 A0 33808
σck-σpcII=9.49-11.54=-1.6N/mm2<ftk
满足要求
(2)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下 Nk=NGk+ψqNQk=280+0.8×110=368kN
177 = 0.0015 114628
σ pc I
=
45 + 280 ×
σ ' pc I
′ f cu
σ l5 =
1 + 15ρ
2.16 30 = 63.68 N / mm 2 = 1 + 15 × 0.0015 45 + 280 ×
σ lII = σ l 4 × 50% + σ l 3 = 53 + 123.46 = 176.46 N / mm 2 σ 'lI = σ 'l 4 ×50% + σ 'l 3 = 53 + 63.68 = 116.68 N / mm 2
3
n1=4
l1=170mm
n2=4
l2=170mm
Acor=170×170=289mm2<Ab=5000mm2
βcor =
Acon = Al
28900 = 2.34 5281
间接钢筋对混凝土约束和折减系数α=1.0
查表,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βc=1.0
Fl=495671N=0.9(βcβlfc+2αρvβcorfy)Aln
二、使用阶段承载力计算
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N=1.2NGk+1.4NQk=1.2×280+1.4×110=490kN 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N=1.35NGk+1.4ψcNQk=1.2×280+1.4×0.7×110=485.8kN 取轴向拉力设计值:N=490kN
Ap = N − f y As f py = 490 × 10 3 − 300 × 452 = 268.5mm 2 1320
= 200 × 150 + (6.15 − 1) × 452 + (6.0 − 1) × 296.1 = 33808mm 2
1
四、预应力损失计算
(1)锚具变形损失σl1 OVM 锚具 a=5mm a 5 σ l1 = E p = × 1.95 × 10 5 = 54.17 N / mm 2 l 18000 (2) 摩擦损失σl2 查表 κ=0.0014 µ=0.55 θ=0 1 1 σ l 2 = σ con (1 − κx + µθ ) = 1395(1 − 0.0014×18 ) = 34.71N / mm 2 e e (3)松弛损失σl4
Ii/mm4
1 × 360 × 80 3 12 2 × 150 × 80 3 36 1 × 60 × 620 3 12 2 × 110 × 50 3 36
(800 − 160) +
100+310
2 × 80 3
8.32×106 15.25×106 0.64×106 1.40×106 0.73×106 0.11×106 48.34×106
完成第一批预应力损失
σ lI = σ l 3 + σ l 4 × 50% = 40 + 53 = 93N / mm 2 σ 'lI = σ 'l 3 +σ 'l 4 ×50% = 40 + 53 = 93N / mm 2
Np 0 I = (σ con − σ lI ) Ap + (σ ' con −σ ' lI ) A' p = (1177.5 − 93) × 412 + (1177.5 − 93) × 177 = 638771N = 638.8kN yp=422-50=372mm yp’=378-20=358mm
60×620
1 × 220 × 50 2
12
1 ( 422 − 100) − × 5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