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将召开

合集下载

第十四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将于新加坡召开

第十四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将于新加坡召开

出版物刊名: 现代教育技术
页码: 38-38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计算机教育应用;新加坡;华人;国际学术会议;教育工作者;夏威夷;香港;北京
摘要: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定于2010年6月在新加坡召开。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是一项盛大的常年国际学术会议。

过去12年来,GCCCE曾先后由广州、香港、澳门、新加坡、中坜、北京、南京、香港、夏威夷、北京、兰辛市和台北举办。


今,GCCCE已成为世界各地资讯与通信科技的教育应用领域内的华裔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学术聚会(非华裔学者也欢迎参加)。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 2014)在华东师范大学顺利召开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 2014)在华东师范大学顺利召开

作者: 华师
出版物刊名: 远程教育杂志
页码: 53-5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计算机教育应用;华东师范大学;华人学者;教师论坛;专家论坛;华东师大;教育技术;智慧学习
摘要:�本刊讯】5月26Et至30日,第十八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lobal Chinese Confereneeon Comput—ersin Education,GCCCE2014)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华东师大副校长梅兵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智能技术.智慧学习:教育技术的新景观”。

大会由主题报告、子会议、工作坊、中小学教师论坛、博士生论坛、专家论坛等部分构成。

此次大会得到了全球华人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支持,来自新加坡、美国、英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上百所高等院校、中小学以及科研机构的专家与学者参加了会议,参会人数近300人。

多家国内学术权威期刊的代表作为大会的支持媒体也参加了会议。

24-会议日程(Calendar)

24-会议日程(Calendar)
余胜泉 2. LOM规范介绍及应用的一个原型系统 清华大学
史元春 沈中南 3. 学习对象元数据相关应用工具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
杨宗凯 吴砥 4. 分布式环境下共享学习资源模型研究 浙江大学
陈德人教授 5. XML技术在远程教育资源标准化方面的应用 天津财经学院
徐荣贞教授 主题2:
奚建清 朱斌 4. 内容包装规范与应用简介及虚拟实验试验规范的设想 上海交通大学
申瑞民 申丽萍 5. 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技术规范介绍 北京大学
汪琼、吴筱萌 分组报告(12/16)(Grouping Reports 12/16)
时间
Time 分会主题
Themes 报告主题(Topics) 报告人(Reporters)
教育资源元数据--理论和实践 Jon Mason 11:00~12:00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learning Standards and carrying out in China
世界网络教育标准的发展以及与中国结合的实践探讨 Terry Hisberg 分组报告12/15(Grouping Reports 12/15)
12/16
PM
2:00

5:30 主题3:
远程教育标准应用探讨
Application Discuss 1. NGI、XML与标准 北师大:黄荣怀 2. WisdomClass--远程教育虚拟课堂 清华万博: 李小霞 3. 唯有标准,才能互联 TCL:吴士宏 4. 网络教育:关注服务和服务标准 科利华:郑永柏 5. 运用AICC规范实现LMSCore通信协议和学习管理
北大在线:沈利庆经理 主题4:

数字技术赋能中小学生国际理解能力培养

数字技术赋能中小学生国际理解能力培养

数字技术赋能中小学生国际理解能力培养作者:吴颖惠许颖峰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年第05期【摘要】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际交流冲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创设了更为便捷的交流平台,也为基础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海淀区结合中小学生国际理解能力培养目标,利用数字技术丰富了国际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和主题实践活动方式,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小学生;国际理解能力;数字技术;培养【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5-033-0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地缘政治、能源环境、全球治理等严峻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告诉我们,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着眼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1]。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数字技术让人际交流冲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也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小学生国际理解能力的培养目标与内容1.中小学生国际理解能力的培养目标国际理解思想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意在通过教育使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背景下的人与人可以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和共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与冲突,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树立“守护和平”思想屏障。

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遵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理念,使用“国际理解”这一词汇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并结合本国文化特质、国家发展需求颁布了系列政策文件,这为我国国际理解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了国际理解是促进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

由此,中小学生国际理解能力培养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宽容,培育学生的文化理解与尊重意识、交流与合作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试论职高计算机基础课中混合式教学的应用

试论职高计算机基础课中混合式教学的应用


应用 。 ( )计算机 混合 式教学 的定义 。所谓 的混合式教 学 ,就是在 二 学校 教育 中, 把传 统教育 方式 的优 势和社会 网络化教 育 的优 势相结
合。 换句话 说就是 , 在课堂 教育 的过程 中既要充分发 挥教师 的引导 、 启 发作用 ,还要充 分 的体现 学生作 为教育 过程 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 主 动地与 之相靠拢 。 目前 ,国际上 众多教育技 术机构 都主张 ,采用 将 这二者 相结合起 来 , 二者 的优 势相互 补充 , 使 这样 才 能获得最佳 的教育效 果 。 高校 计算机 基础 的混合式教 育 , 是对 以美 国为代表 的 发达 国家 网络化 教育模 式多年实 践经验 的研究和 改进 。 二 、高职 计算 机基 础教 学 中混合 式教 学 的形式要 求 ( )对 教师 的 教学 要求 。在 学校 教育 中 ,教师 是学 习教 育 一 过程 中 的引 导人 ,在 混合 式教 学 的课堂 上处 于主 导地 位 。在传 输 计算 机基 础 知识 的 同时 ,引导 学生 构建 完整 的知 识结 构 。在这 过 程 中 ,教师 并不 能完 全依 靠 网络来 进行 教学 ,还 要结 合传 统 的教 师讲 解 来启 发学 生 。对此 ,就 需要 发挥 传统 课堂 的优 势 , 由教 师 对 学生讲 授 计算机 的基础 课程 的主 要 知识 点 ,对 学 生理解 基础 知 识 点起 到辅 助作 用 。 此外 , 教师 还要 详细 的观 察 了解每 一个 学生 , 并根 据 实 际情况 采取 相应 的方 法进 行 教育 。 比如 ,教师在 教学 过 程 中制 作 电子课 件 ,为学 生 的 自主学 习提 供充足 的 学 习资料 。在 面 对 良莠不 齐 的 同班 学 生时 ,教师 还 要充 分考 虑到 学生 之 间的差 异 ,均 衡施 教 ,不仅 要注 重计 算机 基 础较 差 的同学 ,还 要为基 础

中国十大教育技术专家

中国十大教育技术专家

中国十大教育技术学专家:一、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二、萧树滋(河北大学)河北大学教育系教授,著名教育技术专家、新中国电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电教专家。

他以德高望重、功绩卓著驰名于电教界。

“十个…第一‟誉满神州:1、第一个被公派出国学习教育技术,攻读硕士学位;2、第一个获电教硕士学位,回国建设新中国,参加“开国大典”的电教人员;3、第一个出任新中国中央电教领导机构的官员(萧先生为负责人之一),并制作了第一批科普幻灯机;4、第一个建议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和在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5、第一个提出“电化教育”的定义和概念(新中国成立后);6、第一个编写出版电化教育课教材;7、第一个敢于在全国性权威报纸《人民日报》上争鸣有关电化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问题,使我国电教事业得以继续发展;8、第一个出版电化教育专著;9、第一个获得电教(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办学者;10、第一个终身从事电教事业并为电教事业奋斗终生的人。

三、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四、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五、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中小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小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小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小学教育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SPOC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模式探索基于ARCS模型视角.《中国电化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2期.柳春艳.[2].如何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美国中小学教育考察报告.《教育科学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3期.李善良.[3].中小学教育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微.《民族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4期.张学敏.王爱青.[4].英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林间学校模式解读.《外国中小学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期.曾琳.[5].影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的调查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6期.王春蕾.刘美凤.[6].日伪统治时期北平的中小学教育.《北京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2期.陈兆肆.[7].美国中小学整合性STEM教学实践的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6年5期.杨亚平.陈晨.[8].《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年组稿重点及投稿须知.《外国中小学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期.《外国中小学教育》编辑部.[9].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实现相关指导原则的提出. 《中国电化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8期.王春蕾.刘美凤.[10].《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年组稿重点及投稿须知.《外国中小学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2期.《外国中小学教育》编辑部.二、中小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游戏软件的比较分析研究.被引次数:30作者:程君青.教育技术学浙江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2].“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有关中小学教育的研究——基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19952010)的分析.作者:方恒妃.教育经济与管理浙江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3].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特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闭俏丽.教育学原理西南大学2013(学位年度)[4].基于DEA的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成本效益评价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王艾艾.教育技术学浙江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5].篆刻艺术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以浙江杭州、绍兴两地中小学为例.作者:娄庆云.美术学杭州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6].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李娜.教育东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7].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作者:袁智伟.教育管理辽宁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8].中小学教育网信息安全问题研究与对策.作者:沈华.计算机技术上海交通大学2013(学位年度)[9].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被引次数:35作者:刘素芹.教育技术学上海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10].新加坡中小学教育分流政策内容分析.被引次数:2作者:王丽.比较教育学西北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小学教育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Internetinteachers'professionalpracticeoutsidetheclassroom:Exa miningsupportiveandmanagementuses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JulioMenesesSergiFabreguesDavidRodriguezGomezGeorgetaIon《Computers&edu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3[2]Addressingtheattitudinalgaptowardsimprovingtheenvironment:acas estudyfromaprimaryschoolinSlovenia. RebekaLukmanRodrigoLozanoTamaraVambergerMajdaKrajnc 《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Jun.[3]TheuseofcomputersinBrazilia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A.A.FidalgoNetoA.J.C.TornaghiR.M.S.MeirellesF.F.BercotL.L.XavierM.F.A .CastroL.A.Alves《Computers&edu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93[4]Newtechnologies,newdifferences.Genderandethnicdifferencesinpup ils'useofICTinprimaryandsecondaryeducation. MoniqueVolmanEdithvanEckIrmaHeemskerkElsKuiper《Computers&edu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51[5]"Craftsandtechnology"and"technicaleducation"inAustria. JosefSeiter《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anddesignedu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94[6]IntroducingPocketPcsInSchools:AttitudesAndBeliefsInTheFirstYea r.WanNgHowardNicholas《Computers&edu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92[7]PrimaryandsecondaryeducationreformshouldbethetoppriorityforInd ia.Chatterjee,Jayanta《CurrentScience:AFortnightlyJournalofResearch》,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4[8]CarbonstocksinprimaryandsecondarytropicalforestsinSingapore.. NgoKangMinTurner,B.L.MullerLandau,H.C.Davies,rjavaara,M.Hassan, N.F.N.Lum,S.《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9]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andsafemethodwithmagneticgrap hitizedcarbonblackandprimarysecondaryamineasadsorbentanditsapplicatio ninpesticideresidueanalysis.Zheng,H.B.Zhao,Q.Mo,J.Z.Huang,Y.Q.Luo,Y.B.Yu,Q.W.Feng,Y.Q.《Journalofchromatography,A:Includingelectrophoresisandotherseparatio nmethod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0]PrimaryandrepetitivesecondarysomaticembryogenesisinRosahybrid a'Samantha'.Bao,YingLiu,GuofengShi,XuepingXing,WenNing,GuoguiLiu,JuanBao,Manzhu 《PlantCell,TissueandOrganCultur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3四、中小学教育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论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袁立志,2009第九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2]基于“互联网+电视机+机顶盒+机顶盒”模式实现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探讨.周本汉,2009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3]昌平区中学“利用教育技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研究及推广项目”研究报告.,2009北京市区县科研人员第二届(2009)学术年会[4]中小学教育类期刊的数字化探索.张炯,2008《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第20次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研讨会[5]台湾佛教中小学教育概述及其校园建筑比较分析.郭书胜,2007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6]宏观因素对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影响.王春蕾.刘美凤,2006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7]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线研究有关中小学教育的行动研究的元分析.陈红兵,2012第四届国际教育研讨会[8]《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赵国栋.李龙,2005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5年年会[9]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中小学教育.孙旭培.孙茗,2004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暨2004年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10]未来网络教育的研究——未来网络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方法. 王建委.刘利娜,2003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InnovationCooperation

InnovationCooperation

Innovation & Cooperation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二零一一年年刊Chinese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Business 2011 Year Book出版: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主编:李大西执行编辑: 赖蔡东、陈峰、潘逸航P r e s e n t e d b y:C h i n e s e A s s o c i a t i o n f o r S c i e n c e a n d B u s i n e s sC h i e f E d i t o r:D a x i L iE d i t o r: Caidong Lai, Feng Chen, Yihang PanTo bridge science with business; To Bridge China with the world为科技与工商搭桥、为中国与世界搭桥1目录序:创新与合作的一年 3成思危: 中国从世界金融危机中学到的教训 1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恩格尔与成思危的对话 22 孙国祥总领事在中美创新与合作峰会上的致辞 25杰瑞•赫廷:技术开创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27约翰•艾伦、庞阳、郭胜北、史蒂芬•张:金融创新和人民币国际化 34卡尔•科斯特、罗纳德•蓝斯登、邓勋明,潘建翔:中美共赢的创新合作模式 42大卫•穆尼奥斯:全球经济中的中国:价值链的提升 44邓文中、马佐平、鲁格罗•桑蒂利、罗伯特•阿尔法诺、王兆凯专家主题讲演 45 李大西:纳斯达克敲钟仪式讲话 47萨思力、卡琳•麦金内尔、陈小敏、黄伟庆、哈里•埃德尔森:美国上市还是中国上市?50贺信选登 51主要媒体报道收录 55 特别鸣谢 65TolearnmoreaboutChineseAssociationforScience&Business,pleasevisit:****************************************更多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信息,请登陆:,或电邮至:************** 2TABLE OF CONTENTSPreface: The year of Innovation & Cooperation 3Cheng Siwei: The Lessons China Learned from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11Dialogue between Prof. Robert Engle and Mr. Cheng Siwei 22Remarks by Ambassador Sun Guoxiang at the US-China Innovation & Cooperation Conference 27Jerry Hultin: Technology Ushers in a New Golden Age 27John Allen, Yang Pang, Shengbei Guo and, Stephen Chang: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34Karl Koster, Jianxiang Pan, Xunming Deng and, Ronald N. Langston: China-US Win-win Cooperation Model of Innovation 42David Munoz: China in the Global Economy: Moving up the Value Chain 44Man-Chung Tang, T.P. Ma, Ruggero M. Santilli, Robert Alfano and, Jaw-kai Wang:Scientists and Experts Speeches Series45Daxi Li: Speech at the NASDAQ Closing Bell Ceremony 47Selig D. Sacks, Karin McKinnell, Xiaomin Chen, Weiqing Huang and, Harry Edelson: IPO in the U.S. or China?50Selected Congratulation letters 51Media Coverage 55Acknowledgement 65To bridge science with business; To Bridge China with the world为科技与工商搭桥、为中国与世界搭桥3序:创新与合作的一年李大西博士2011年对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是推动创新与合作的一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2月/上
DISTANCEEDUCATIONINCHINA
在英、日两国,这种以实际需要为主要取向、以提高自身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成人高等教育,在入学形式、选课制度上已有体现。

它们开放性的入学、选课制度,使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随时进入相应成人高等教育机构选修课程。

这种开放式的办学模式,有助于淡化成人高考的职能和唯学历教育的追求偏向,突出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便利性和普及性。

在我国,成人高考一直是进入高等教育的门槛。

这一“门槛”的设置,无形中强化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历性,使人们感觉到,不参加考试,就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现实情况也是如此,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为了获取学历。

这一思维怪圈的形成,拒绝了那些想学东西,而不想、或不方便参加成人高考的人们,从而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或使现有成人高等教育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因此,学习英、日开放式入学的管理制度,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效益,应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主攻方向。

3.根据市场导向设置专业,以技能为取向聘任
教师
专业设置的市场化是英、日成人高等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种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借鉴。

在我国,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较强的“普教化”倾向,缺乏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专业设置僵化、封闭。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仍是绝大多数成人追求的主要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保持一致,反映在职业的选择上,要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所引发
的专业结构的变化保持一致。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需求主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

因此,专业的设置只有与市场需求相协调,方可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体目标实现的统一。

以技能为取向聘任教师,应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议题。

成人教育突出的实效性特征,极力要求技能型的教师加盟到现有师资队伍中来。

在日本,企业的专家、能手受聘为高校教师已很普遍,且很经常。

这不仅能够与高校专职教师理论较强的优势互为补充,还能最大限度地缩短学员从学校到实际工作单位的“不应期”。

技能型教师在我国甚是缺乏,这一方面受绝对数量较少的影响,另一方面,现有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

建立开放、多元的师资队伍建设体制,不拘一格吸收社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充实成人教育队伍,形成优质资源共享的良性运行机制,应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思考的主要问题。

责任编辑云晓
[参考文献]
[1]李远芳.英国成人教育的特色[J].成人高教学刊,2002,(5)[2]曾超.日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国际人才交流,2003,(7)[3]张新.英国成人高等教育与开放大学[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0)
[4]高建宁等.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3,(8)
收稿日期:2005-05-08
作者简介:李中国,副所长,教授,山东临沂师范学院教育科
学研究所(276005)。

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将召开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lobalChineseConferenceofComputersinEducation,简称GCCCE))是计算机教育应用领域中一年一度的国际会议,由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主办。

自1997年起,GCCCE先后于广州、香港、澳门、新加坡、台湾、北京、夏威夷等地举办了九届。

至今,G
CCCE已发展成为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工作者共同切磋与探讨信息技术研究前沿与发展动态的主要学术会议。

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2006)由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承办,将于2006年6月2
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

本届大会的主题为“深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主要采用特邀演讲、大会报告、专题分会报告和专题导习等四种学术交流形式,为参会代表提供宝贵机会,以分享有关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目前,大会论文征集工作正在进行之中,鼓励详细描述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的长篇论文。

论文投稿截止日期为2006年3月15日。

详细情况参见会议网站:http://gccce2006.org。

・消息・
远教广角
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