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下8《童年的发现》学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精选5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第一篇(2821)字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词语,理解其含义。
2、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他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方法。
懂得做事要开动脑筋,寻找最佳方法。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1、投影片2、标有不同颜色的六匹马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我国古代一个关于赛马的故事。
2、板书:15、田忌赛马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教学重点1、出示课题思考:围绕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2、生讨论3、师综合;综合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出示投影片1)a、田忌和和谁赛马?b、一共赛了几次马?c、赛马最后的结果是什么?4、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提问:田忌和齐威王一共赛了几次马?2、生答3、指名读第一次赛马的部分。
4、思考:①田忌和齐威王在比赛前做了些什么?②第一次比赛的经过怎样,结果怎样?5、生讨论,指名上台用图片演示,板书。
6、提问:a、这次比赛齐威王为什么能赢?(出示投影片2)b、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这个“强”字指什么?c、第一次比赛齐威王赢了,田忌表现怎样?d、“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假如你是田忌,你会怎样想?e、田忌失败后,想了吗?从他身上,我们想到失败了应该怎样办?7、指名答8、师过渡:田忌垂头丧气,准备离开赛马场,这时候出现了什么情况?9、指名读孙膑的话。
(出示投影片3)10、齐读孙膑的话,提问:从孙膑的话中,能看出什么?学生相互讨论后作答。
11、师过渡:面对田忌的再次挑战,齐威王说了什么?指名读句子,从齐威王的话中能看出他的表现怎样?从齐威王身上我们想到,面对胜利应该怎么办?12、指名读第二次比赛的经过和结果。
五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童年的发现

8、童年的发现3、引导交流作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用时:15分钟)1。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初读情况、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
2、小组内交流。
(1)关于生字。
利用反复强调法牢记“胚"“澄"“赋"“绞”的读音。
“胚、臂"两字,部首同是月字,但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月”的写法也不同。
(2)理解“随心所欲、天赋、绞尽脑汁、困窘”等词语的意思、3。
默读课文,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2。
形近字组词。
3。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15分钟)1。
指导学生快速读课文,引导学生考虑:“我”的发现是什么?2、设计小组探究活动:“我”是如何发现的?课件出示相关提示:(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1。
快速读课文,考虑:“我”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交流:“我”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3。
小组探究:“我”是如何发现的?(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同时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因此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4、“我"的发现是什么?5、“我”是如何发现的?求知若渴、善于探究、想象力丰富等。
)6。
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
7、全班展示读。
三、总结全文,引起考虑、(用时:5分钟)1、过渡:学了课文,您受到了什么启发?2。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
3、小结、1。
小组内交流自己受到的启发。
2、全班交流。
10、学完这篇课文,您受到了什么启发?四、拓展延伸。
(用时:5分钟)1、启发考虑:您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伙儿分享一下。
2。
引导自由交流。
1。
小组内交流生活中的发现。
2、全班交流、11。
写一写您在生活中的发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童年的发现》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学背景本单元为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八单元,主要探讨童年时期的发现与探索,帮助学生了解发现的重要性,并形成自己的探索精神。
同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的特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童年时期的探索和发现对成长的重要性;2.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和特点;3.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知识点1.童年时期的探索和发现;2.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2.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童年时期的探索和发现对成长的重要性;2.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3.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2.如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四、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法;2.问答互动法;3.小组合作学习法;4.创意表达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对童年时期的探索和发现的印象;2.引入本单元课文:《遥远的大蒜枣》。
2. 学习主体环节(1)阅读文本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遥远的大蒜枣》;2.学生根据文本,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等基本要素。
(2)分析文本1.学生在小组内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2.学生与组内成员一起探讨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创意表达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对童年时期的发现和探索,进行讲述;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人物在童年时期的情景。
3. 拓展延伸环节1.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格;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
六、教学反思1.本单元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表达能力;2.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完成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3.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16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16篇)《童年的发现》教案1设计解读:《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在九岁的时候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以及因这个发现在一次课堂中情不自禁笑出了声,被老师误解当众受到惩罚的事。
除去“胚胎发育”、“进化”等一些生物学术语的理解难点外,整个文本无论是语言还是情节都充满了童真、童趣。
从整个文本脉络和层次上来看,虽然文段较多,篇幅较长,但“童年的发现”和“因发现受到惩罚”两件事断章清晰,前后关联递进。
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集中在学习字词、理清结构和探寻“发现过程”的内涵。
其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辨,对童年发现的起因(梦境)、经过(过程)、结果(规律)等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期待在“简单”与“不简单”的感悟思辨中,让学生聚焦作者的发现过程(科学探索过程),从而敏锐地捕捉到作者童年发现的过程意义之所在。
教学目标:1、学习字词,理清文章结构,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依托重点词句的品读,在由“简单—不简单”的感悟思辨中,探寻“发现”的过程意义。
3、感受作者大胆想象、积极思考的求知精神,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引发兴趣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童年的发现》。
2、了解作者信息。
出示:费奥多罗夫:一位极富创见的思想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飞向宇宙的宇航学奠基人。
他的学问渊深,博览书史,据说他几乎知道俄国国家图书馆所有藏书的内容。
他不仅精通欧洲各主要语言,而且对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东方语言也颇有研究。
不仅如此,他对哲学、艺术都有很深的造诣,被人称为“百科全书”。
快速地默读。
交流:资料当中最让你吃惊的是什么?3、是的,就是这样一个博学多才、极富创见的人,他的童年又会有怎样独特的成长经历呢?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自由地朗读课文。
二、理清脉络,指导读法1、学习字词。
胚胎、滑翔、妨碍、祸患、驱逐、羞愧随心所欲绞尽脑汁情不自禁(1)寻索第一组词的构成特点;(2)比较品析——读悟第二组词的意思。
【精编文档】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8童年的发现学案新人教版.docx

《童年的发现》学案一、学习目标1.我能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理解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知识链接哥白尼:在古代,人们由于眼界狭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限的,太阳、月亮和众星都围绕地球运行。
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根据30年的天文观察和推算,认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在每时每刻地环绕太阳运转。
但那时欧洲的封建教会不支持这样的观点,不然就会遭到教会审判异端教徒的法庭的迫害。
所以,哥白尼直到临死前,才把“太阳中心说”的著作发表。
四、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天赋困窘五、读课文,思考:1.课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2.“我”发现了什么?说一说是怎样发现的?六、课堂探究(一)你觉得文中哪些字难写难记,把这些字写下来,提醒一下大家吧!(二)合作交流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说说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1)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2)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品读以下句子:A“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B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C 菜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最新版-《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5篇】

《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5篇】《童年的发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
2.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方法导学法。
质疑探究法、体验法。
教学准备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教学设计: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定稿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定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发现”的含义,并培养其对周围事物的发现和观察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观察、体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
2.运用想象力,描述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
3.学会团队合作,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和交流。
三、教学准备1.课文《童年的发现》2.课堂小组分组情况表3.问题讨论卡片4.课堂展示板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发现?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第二步: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中内容,重点掌握生字词。
3.学生分组互相讨论:童年时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是如何发现的?第三步:小组合作1.学生根据教师分发的问题讨论卡片,组成小组展开讨论。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第四步:展示与总结1.各小组代表就讨论结果展开分享。
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本课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小组合作写一篇关于“童年的发现”的文章,展示在展示板上。
2.搜集周围的自然材料,写出一段描述。
六、教学反思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预期?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如何?团队协作和讨论能力有何提高?3.其他可以改进的地方或需要注意的事项。
以上是本课《童年的发现》的定稿教案,希會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范文(通用8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范文(通用8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篇1训练思路1、读写结合:读写结合,以读促练。
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祖父的园子》中作者在童年时期无忧无虑,她的童年多彩多姿,令人向往;《童年的发现》在作者童年时代有什么样的发现。
再引入到学生的童年生活有哪些值得回忆的童年趣事。
引导启发学生收集素材,扩展思路,选择材料等,为习作做好准备。
2、从说到写:让学生出示照片或相册,勾起对自己类似经历的回忆,充分讲述自己的趣事。
互相启发,进一步开阔思路,这样既能激发兴趣,又能产生赶快写下来的欲望。
3、鼓励表达,激励创新学生经过合作交流,把事情的说出来,接着指导学生列写作提纲,尊重学生意愿,以学生自己确定的中心选择材料,把写的方法放开,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尽量把事情的“有趣”写出来,即有童真童趣,又能从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中激发创新精神的火花。
在教学中,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本次作文中发现进步,和编辑作品集《童真集》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成功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1、回忆本单元课文,触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2、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围绕话题流畅记叙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段。
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愿意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分享习作的快乐。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实施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学完《童年的发现》后,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用心去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如,可以这样说: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的发现》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理解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知识链接
哥白尼:在古代,人们由于眼界狭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限的,太阳、月亮和众星都围绕地球运行。
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根据30年的天文观察和推算,认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在每时每刻地环绕太阳运转。
但那时欧洲的封建教会不支持这样的观点,不然就会遭到教会审判异端教徒的法庭的迫害。
所以,哥白尼直到临死前,才把“太阳中心说”的著作发表。
四、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随心所欲
运转自如
绞尽脑汁
天赋
困窘
五、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2.“我”发现了什么?说一说是怎样发现的?
六、课堂探究
(一)你觉得文中哪些字难写难记,把这些字写下来,提醒一下大家吧!
(二)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说说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1)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2)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品读以下句子:
A“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
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B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C 菜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D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E “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3.品读: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能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七、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