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保安变身记
希望的舞台不应只属于“北大保安”

希望的舞台不应只属于“北大保安”
王军荣
【期刊名称】《教育与职业》
【年(卷),期】2013(000)025
【摘要】保安,在我们的印象中,工资不高,文化水平不高,似乎与成功无缘,北大的保安却成为时下年轻人的"励志"偶像。
甘相伟凭着执著的奋斗精神,以北大保安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获得与北大学子并肩的机会。
【总页数】1页(P93)
【作者】王军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北大保安到北大学子
2.站着上北大:北大保安变身记
3.北大保安升学的启示——别让北大保安升学的励志太孤单
4.写作教学不应只属于语文课--谈《语文课程标准》的缺憾
5.谁说魔术只属于舞台?——谈魔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北大保安的作文素材: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关于北大保安的作文素材: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关于北大保安的作文素材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山东刘桂友赵春花 【正能量故事】 过去 20 年里,北大保安队先后有 500 多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取 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考上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有的毕业后当上了大学教 师。
有人感叹,北大保安真是卧虎藏龙。
其实,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人物名片】 站着上北大,有梦就有未来的甘相伟 甘相伟,2011 中国教育年度十大影响人物。
笔名向阳,80 后,出生于山区的农民家庭。
他原本是北京大学的保安,在做保安的日子里,他白天站岗执勤,晚 上疯狂地读书写作。
2008 年 10 月,他顺利通过成人高考, 以高出分数线 60 分的成绩考上 北京大学中文系。
2012 年 5 月,他辞去干了 5 年的北大保安工作,开始寻找新的职业。
不久,他被北京建华实验学校录用,9 月 1 日正式上班,成为学校图书馆的阅读指导老师。
2012 年 6 月,他出版了 12 万字的处女作《站着上北大》,讲述了自 己为理想奋斗的坎坷经历。
北大校长周其凤亲自为该书作序,直言他被相伟感动着。
备受关注的甘相伟还登上电视节目《鲁豫有约》,讲述自己的奋斗经 历。
人生感想 1 一个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一辈子都坚持理想,而不是一阵子。
2 决定人命运的不是机遇,而是选择。
3 人生的起点可以不一样,但终点一定是自己创造的。
4 伟大都是熬出来的,守正才能出奇。
5 在没有能力之前一定要有好的态度,有了它,你就能够获得机会。
6 命运是由命和运组成的,命是固定的先天条件,运是运动的后天努 力。
7 平时不吃苦,一辈子受苦;每天多努力,老来方给力。
学历证书最多的北大保安张国强 张国强,北京大学保安大队副大队长,拥有北京大学自考法律大专文 凭、清华大学自考法学本科文凭、中央党校经管本科文凭。
他出生在河南省汝阳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就梦想长大能够考上 大学。
【清华保安考上清华】清华保安哥励志故事

【清华保安考上清华】清华保安哥励志故事2011年8月24日,一则“清华图书馆保安‘蹭课’自学,考取山东师范大学”的消息引爆网络,农家子弟贾作胜一下为人所熟知。
“清华保安哥”贾作胜今年27岁,是山东菏泽鄄城县吉山镇贾庄村人。
贾作胜从小就爱学习,奖状贴满了家里的整整一面墙。
2004年,贾作胜第一次参加高考,因为发挥失常,只考上一所高职院校,学费高,并且还不是他喜欢的专业。
贾作胜在综合考虑了自己的情况和家庭经济条件之后,毅然决定先去打工挣钱,然后再东山再起、重回考场,再圆大学梦。
从此,贾作胜开始了颠沛流离、四处奔波的打工生涯。
先是在潍坊,每天钻进下水道,进行管道疏通,不管多苦多累,他都一声不吭。
当青岛的一些建筑工程开工,他又随工程队一起来到了青岛,一天12小时以上,干得热火朝天……一晃五年时间过去了,一天晚上躺在床上,贾作胜想起了自己的大学梦,现在该是向梦想航行的时候了!第二天,贾作胜毅然辞掉了当时干的薪酬很不错的销售工作,只身一人,来到北京。
当得知在高校当保安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后,他来到了北京市保安总公司文安分公司。
贾作胜将自己的情况告诉负责人张总,张总很为这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感动,特意安排他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当了一名保安。
清华图书馆藏书甚多,一本本好书,就像一个个人生导师一样,引导着贾作胜的心灵。
阅读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深深打动了贾作胜。
有一个年轻人向一位得道高僧请教怎么样才能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
高僧微笑着轻语:“很简单!六个字:此时,此地,此身。
”此时就是今天,就是当下;此身就是自己;此地就是清华大学。
梦想不灭,希望无限,贾作胜白天兢兢业业地上班执勤,晚上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看书复习,经常学到晚上12点多。
他特意在自己的小书桌前贴了一张字条,上面是自己喜欢的小说《人生》扉页上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
贾作胜通过这个小小的暗示来提醒自己珍惜时间、实现自我。
贾作胜常利用空闲时间,到教室旁听各种课程和名家讲座,以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来充实和丰盈心灵。
北大保安的励志故事

北大保安的励志故事在北京大学这座充满知识和智慧的殿堂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身穿保安制服,守护着校园的安宁。
然而,他们的故事远不止于此,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书写了一个个令人敬佩的励志篇章。
_____,一位来自农村的小伙儿,成为了北大保安队伍中的一员。
初来乍到,他被北大浓厚的学术氛围所感染,心中萌生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每天,他在完成保安工作之余,总会抽出时间在校园里漫步。
路过教室,他会忍不住驻足聆听;经过图书馆,他更是对里面丰富的藏书充满向往。
渐渐地,他不再满足于仅仅是观望和聆听,他决定要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他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利用休息时间,一点点地啃着书本。
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虚心地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
一开始,很多人对他的行为感到不解,甚至有人嘲笑他异想天开。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为了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他主动申请调整工作班次,哪怕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也毫无怨言。
他在狭小的宿舍里,给自己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学习角落,一盏台灯、几本旧书,就是他最珍贵的财富。
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在学业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他先是通过了自学考试,获得了大专文凭。
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又经过几年的拼搏,他成功考上了本科。
这一消息在北大校园里引起了轰动,大家都为他的坚持和努力所感动。
而他,只是淡淡地笑着说:“我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然而,_____的故事并不是个例。
还有_____,他同样在北大保安的岗位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_____从小就对语言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北大的工作环境中,他接触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这让他有了更多学习语言的机会。
他开始自学英语,每天早上天还没亮,他就拿着英语书在校园的角落里大声朗读。
晚上下班后,他又一头扎进单词和语法的世界里。
为了提高口语水平,他主动与外国留学生交流,哪怕一开始说得结结巴巴,也毫不气馁。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高考作文素材北大保安大学梦,刘生生英语达人

高考作文素材北大保安大学梦,刘生生英语达人
今年22岁的刘生生来自陕西榆林的一个小村子,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
在广州做过小买卖,赔得身无分文;在北京当过建筑工人,还险些在一次工程事故中丧命。
刘生生的梦想,是当一名管理者。
英语,成为刘生生通往梦想的钥匙。
上学期间,刘生生的英语成绩并不好,为了寻找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刘生生来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当保安。
“《新概念英语》已经学到第三册,《哈佛商业评论》是我最爱看的杂志!”说起英语,刘生生的脸上难掩兴奋。
即使是休息的时候,他手中还总攥着一本翻烂了的《新概念英语》。
每天上班,刘生生的兜里都装着几张小纸片,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英文单词。
工作不忙的时候,他就拿出小纸片记单词。
晚上回到宿舍后,他就戴上耳机听英语。
刘生生说,他喜欢大声地甚至疯狂地念英语,可有时候也会引来讥讽的笑声,更有不解和不屑。
“很多人说学了也没用,还不如多睡会儿。
”然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小伙子的大学梦。
如今,刘生生已经辞去了北外保安的工作,回到家乡复读。
“明年就要参加高考了,我希望能上北外,因为它是全中国最好的学英语的地方。
”刘生生这样描述自己的未来蓝图。
一名高校保安与一名瑞典留学生美女,他们的人生会有何交集?近日,广东中山大学保安哥杨顺用自己的努力,谱写了一段浪漫的童话爱情。
他在中大工作做保安期间,邂逅了来中大留学的瑞典姑娘晓梦,两人坠入爱河,近日在瑞典完婚。
如今,已经获得瑞典居留签证的杨顺,正在瑞典学校学习瑞典语。
高考。
北大保安大学梦,刘生生英语达人_600字

北大保安大学梦,刘生生英语达人_600字
今年22岁的刘生生来自陕西榆林的一个小村子,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
在广州做过小买卖,赔得身无分文;在北京当过建筑工人,还险些在一次工程事故中丧命。
刘生生的梦想,是当一名管理者。
英语,成为刘生生通往梦想的钥匙。
上学期间,刘生生的英语成绩并不好,为了寻找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刘生生来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当保安。
《新概念英语》已经学到第三册,《哈佛商业评论》是我最爱看的杂志!说起英语,刘生生的脸上难掩兴奋。
即使是休息的时候,他手中还总攥着一本翻烂了的《新概念英语》。
每天上班,刘生生的兜里都装着几张小纸片,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英文单词。
工作不忙的时候,他就拿出小纸片记单词。
晚上回到宿舍后,他就戴上耳机听英语。
刘生生说,他喜欢大声地甚至疯狂地念英语,可有时候也会引来讥讽的笑声,更有不解和不屑。
很多人说学了也没用,还不如多睡会儿。
然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小伙子的大学梦。
如今,刘生生已经辞去了北外保安的工作,回到家乡复读。
明年就要参加高考了,我希望能上北外,因为它是全中国最好的学英语的地方。
刘生生这样描述自己的未来蓝图。
一名高校保安与一名瑞典留学生美女,他们的人生会有何交集?近日,广东中山大学保安哥杨顺用自己的努力,谱写了一段浪漫的童话爱情。
他在中大工作做保安期间,邂逅了来中大留学的瑞典姑娘晓梦,两人坠入爱河,近日在瑞典完婚。
如今,已经获得瑞典居留签证的杨顺,。
从北大保安到北大学子

从北大保安到北大学子
杜鑫
【期刊名称】《乡村科技》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作为一个小人物,能在北大工作和学习,我是幸福的。
”回忆起自己5年的北大保安生涯,甘相伟嘴角微微扬起,好像又陶醉在未名湖畔那迷人的风景中。
由于不想耽误工作,甘相伟与记者见面的时间约在了晚上9点半。
他的朴实与单纯,让人难以想象他已近而立之年。
“现在虽然辞职了,但是我真的有点舍不得。
”他看着记者,似乎在寻找着一些认同。
【总页数】1页(P42-42)
【作者】杜鑫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我是怎样考上北大的》——教育报记者与21名北大学子对话实录 [J],
2.北大保安升学的启示——别让北大保安升学的励志太孤单 [J], 郭文婧;
3.北大学子生涯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评《青春岁月在北大》 [J], 林鸿复;
4.“寒门学子”何以圆梦北大清华?——从七百余名农村考生圆梦北大谈起 [J], 刘尧;
5.甘相伟:从保安到北大学子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校门保安”到“大学讲台” 甘相伟的蜕变之路

从“校门保安”到“大学讲台”甘相伟的蜕变之路不稀奇的出身甘相伟的出身跟中国的很多80后青年一样,生于农村,家庭贫困,当地教育资源匮乏,试图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实这样的出身和想法本没有什么稀奇的。
但媒体为了收视率在报道一个励志偶像的时候,总喜欢把偶像成功之前或贫困或曲折的故事拿来与现在做对比,并无限放大。
甘相伟就曾受到地方卫视的邀请,希望他配合做这种访谈节目,但他拒绝了:“没必要这样对比,我觉得意义不大,反而会让别人对农村的印象更加不好。
再者,我只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并不觉得我是成功人士。
”梦想?甘相伟的梦想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跟大多数十年寒窗苦读的学生一样――上北大。
特别的是,很多人只是嘴上说,心中有,但最终都放弃了,而甘相伟却用他的执着和坚持实现了这个梦想。
为上北大先当保安“我一直都有一个文学梦。
小时候喜欢看书,喜欢写作,我是文科出身,我知道我自己的爱好在哪,兴趣在哪,我是能做出判断的。
” 2007年夏天,甘相伟第一次来到北大校园,正在未名湖边闲逛的他,在一座教学楼中看到一位保安手捧书籍,认真静读。
“保安不去看门,却在读书?”甘相伟带着一肚子的疑问打破沙锅问到底。
得知北大鼓励保安读书,爱学习一直是北大保安的风气,甚至有些保安考上名牌大学之后,甘相伟心里怦怦直跳,并流露出想应聘北大保安的想法。
在第二天的面试中,在谈及想在北大当保安的理由时,甘相伟说,第一,是先求生存再求发展;第二,来学习知识、增长见识。
就这样甘相伟面试成功,顺利当上了北大的一名保安。
“我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知识的宝库里,我开始溜进课堂蹭课,听名师讲座,泡图书馆。
”2008年,甘相伟参加了当年的成人高考,以高出分数线60分的成绩成为北大成教中文系的本科生。
从此,甘相伟开始半工半读。
一边当保安,一边上课,他开始“站着上北大”。
“我们施行三班倒,早中晚三个班一个班8小时,一个星期一调,我如果上早班,我中午、下午、晚上都有时间。
有时候和上课有冲突,我就和同事们调一下,我请他吃个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保安变身记
作者:王晶晶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2年第09期
甘相伟坐在教室第二排,努力忍住让自己不要笑出声来。
这是北京大学基础采访写作的最后一堂课,教授徐泓正给这些大二的学生布置一份“接地气”的期末作业——写写校园里熟悉的陌生人,比如宿舍楼长、卖水果的小贩或者修车师傅。
突然后方传来一个男子的声音:“我想写周其凤校长给他作序的那个保安。
”
甘相伟一愣,但并没有回头,等同学发言结束,才举起手:“徐老师,我就是那个保安。
”
教室里发出一片“啊”的惊叹声,掌声随即响起。
由于教室里有好几个学院的学生同时上课,谁也没有特别注意过这个穿着条纹体恤衫、总是坐在前三排的大男孩。
“甘相伟给了本课最大的惊喜与总结。
”徐泓说。
实际上,这个清瘦的同学已经30岁了,他已经在校园里“潜伏”了近5年。
他用站岗的间隙,旁听了法学院、中文系、社会学系以及心理学系的课程,而且总有办法坐在教室前三排中间的那个位置。
3年前,他通过成人高考,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并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10万余字的书,连北大校长周其凤都应邀为他作序。
一
2007年9月,甘相伟和3000多名新生一同走进北大校园。
他的身份是个在西门站岗的保安。
用他自己的话说,保安只是一个跳板,他要“借”个身份上北大。
最初,这个小保安感到很沮丧。
因为连要求校外人员出示证件这种例行的工作也会碰钉子,“哎呀,你不就是个保安吗,还查什么证件呀”。
很多次,看到擦身而过的学生,他都忍不住埋怨自己“当时怎么没有一步考进来” 。
当年高考失利后,他上了大专,后来当过教材推销员、小公司的法律顾问、农民工子弟小学的语文老师。
他还会有些不服气地问:“我为什么不可以走进课堂?”
换下保安服,背上单肩书包,甘相伟忐忑地走进教室。
他第一次旁听只敢坐靠后的位置,生怕老师点名时会注意到这个一直没有举手的人,更害怕同学知道后会盯着他看个不停。
当然,那堂课到最后也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坐在旁边的同学甚至还把他当做中文系的学生,问他“最近在看谁的作品”。
“鲁迅的散文集《野草》。
”他回答。
后来,他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去教室里抢占前三排的位置。
有时为了听课,还要和同事换班。
他随身带着小纸条,记下别人提到的书籍;为了买书,他可以一连吃好几天的方便面;可以不顾别人投来的怪异目光,在岗亭里读康德。
连给学生指路时,他都不忘打听:“你是哪个系的?你们系哪些老师讲的课好?”
一次,他在西门执勤时遇到教育学院的教授鲍威,下班后就赶紧发了一条短信过去:“鲍老师您好!我是西门保安甘相伟,很高兴认识您!请问您的课是什么时间?在哪个教室?我很想去听。
”
他知道哪些课有口碑,也知道从哪些秘密渠道获得课程表。
对于老师的名字,他如数家珍。
好几次,他在西门认出那些没带车证的知名教授,利用自己保安的小小权力把他们放进去。
“比如著名的医改专家李玲,你知道吗?”他不放心地跟记者确认,“就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个老师,给国家领导人讲过课的……还有汤一介,你知道他吗?我一看,马上让他进去了。
如果换其他的保安可能就要为难人家。
”
他很少提及工作的辛酸,更愿意回忆在校门口私放曾子墨、在校园里遇到国家领导人的经历。
他甚至觉得,在校园里给胡锦涛主席站岗的那次,主席还曾向他点头致意。
这让他感到很有成就感。
可一旦走进教室,他就不愿意暴露保安这个身份。
一次,在社会学系旁听时,老师让大家分组讨论农民工群体的教育问题。
甘相伟第二个发言。
他说,北大校园里的后勤人员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民工的缩影,应该让他们好好接受教育,融入燕园。
可他并没有说自己就是一名后勤人员。
二
2008年,甘相伟考上北京大学为后勤人员开设的平民学校,保安队有近500人,每年只有20个名额。
年底,他又通过成人高考,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
他也有了学生证,不用再去求学生帮他领免费的演出票,甚至还有同事问他借学生证,去买半价的电影票。
他觉得自己终于融入北大,这让他感到自豪。
这个励志的故事经《人民日报》报道后,甘相伟成了校园里小有名气的人。
他随身带着自己印的名片。
正面是北京大学的校徽,“甘相伟”的旁边印着“教育顾问”几个小字,背面写着他的服务项目:成人英语、书目推荐、心理咨询、人生设计……
保安队里有一个安徽的高考落榜生打来电话:“甘哥,我是看到你的故事来北大做保安的。
”
他成了保安队里“最牛的人”,连假条和报告,都有人求他来写。
那些也在自考的同事看见他就喜欢问一句:“今天有没有讲座啊?”“今天去哪里看书呀?”他还给自考法律专业的同事推荐贺卫方的讲座,告诉对方“这个人挺有名”。
“你知道贺卫方吗?”他突然转过头问记者。
“你怎么知道他的?”
那时,他已经不避讳自己的身份,有时还主动和班上的同学提及,可以用自己小小的职权,把他们的车放进校园来。
只是周围的人想不通,他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当保安。
曾有同学想给他介绍对象,对方女生“啊——”地叫了一声,“一个保安?”
有人也劝过他:“相伟,你也到了成家的年龄,应该找个工资高点的工作。
”可他听了只是笑了笑,“算了吧,我还得在这儿待几年。
”
三
在未名湖畔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突然机警地把椅子上自己那本书扣了过来。
“别被别人看到,别人老是盯着瞅,不好。
”游客一个接一个从旁边经过,他神秘兮兮地压低了声音。
这本名为《站着上北大》的书,是他5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所写的随笔集。
他觉得出书很简单,只要字数够、内容吸引人就可以。
不曾想找到的第一家出版社就委婉地拒绝了他,理由很简单:有一个人也从农村来,后来还去了哈佛大学,他的经历都还没出版呢。
他又给其他出版社打了十多个电话,对方的拒绝更加直接:“现在哪有不花钱出书的。
”
2011年11月底,甘相伟给北大校长周其凤写了封电子邮件:“我是一个从湖北农村来的孩子,一个小人物,看到和蔼可亲的周校长,我感到非常亲切……这本书要出版了,我诚恳地邀请周校长帮我写一篇推荐序或者一句话,可以吗?”
几天后,甘相伟拿到那篇打印在A4纸上的序言。
他来来回回看了十几遍,都快把这1000字背下来了。
没过多久,接受他投稿的一家出版公司有了回音。
拿到样书的那一天,甘相伟给身在湖北的母亲和上海的姐姐分别打电话。
他还记得,那时候家里穷,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姐姐中专毕业就出去打工了。
小学时,家里连11元的学费都交不起,妈妈只能给他5元,他又急又气,大哭大闹。
那时,他连城市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他一度认为这个世界只有山村和田地。
不过向记者说起童年的困苦,他也不忘引用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样的话来解释。
就像他总结自己的成功时,也会“掉书袋”似地说:“阿基米德也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
就在他的书出版前几天,甘相伟辞去了保安队的工作,他觉得是该做新打算的时候了。
但是,他还是习惯到北大校园里自习、读书,习惯把媒体采访约在湖光潋滟的未名湖畔。
经过北大校门时,认识他的老同事打趣着跟他说:“看到你上电视啦,好厉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