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1识9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附加题基础梳理讲义

附加题第一课时附加题基础梳理(复习课)“饽饽状元”李蟠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
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
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
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
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
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
”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
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
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
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
与他同榜的探花作诗一首调侃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
仪容如绛勃,刀笔似萧何。
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
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自此,李蟠“饽饽状元”的雅号便传遍士林。
(1)探花作的那一首调侃诗,介绍了李蟠哪些情况或性格特征?(2)李蟠中了状元,本来可能引起非议,但由于是康熙钦点,非议又不得而起。
你对此有何评价?答案(1)介绍了李蟠的声望高、仪容俊、文笔好、坚忍苦学等情况或性格特征。
(2)看法一:康熙选拔人才,不仅看殿试成绩,还兼顾人的意志品格,值得肯定。
看法二:李蟠考试拖延时间,使考试产生了不公平的现象,他不应该获得状元。
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卷附加题一、阅读材料,完成1~4题。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
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_琰_之_流_离_必_在_父_死_之_后_董_卓_既_诛_伯_喈_乃_遇_祸。
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
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3处)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