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要点一、重要的词语。

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坐卧不安消磨时光不可思议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胸有成竹丰富多彩二、重要的多音字。

重空着曲弹禁兴横朝铺鲜强漂角三、本单元重要的读音。

均匀空隙嫩茎叶柄隐蔽慎重选择洞穴搜索堤岸隧道耙扫钳子静谧叩开召开逐渐蛟龙触角资料四、本单元重要的近义词。

相当—颤抖隐蔽—隐藏惊奇—惊讶立刻—马上五、本单元重要的反义词。

沸腾—非常注意—关注柔弱—刚强粗糙—精致简单—复杂安静—喧闹六、词语的搭配。

蒙蒙的薄雾隆隆的响声白茫茫的水面茂盛的榕树灿烂的红霞兴奋地叫着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七、词语的分辨。

茎占宅浑敞豪扒铺逐劲古它挥蔽毫趴捕家八、课文中要求背诵的重要段落。

1、《题西林壁》前两句写了诗人从横、侧不同角度,处在远,近,高,低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

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以用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形容。

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2、《游山西村》一诗中后两句对仗工整,“山重水复”对“柳暗花明”,“疑无路”对“又一村”。

诗中描写农家淳朴热情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其中一个足字表现农家款待客人时倾其所有的盛情。

当我们感到身处绝境,忽然又看到了希望或是找到了出路,可以用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

从《游山西村》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在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希望,不论道路多么艰难,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3、背诵6课《爬山虎的脚》,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本单元学过的成语故事是胸有成竹,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文与可。

献给我可爱的学生们“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四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基础知识

四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基础知识

第二单元基础知识一、词语辨析在四年级语文的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到许多新的词语,并且需要学会辨析它们。

在第二单元的基础知识中,有一些词语的辨析尤为重要,比如“葡萄”和“葡萄牙”,“鹰”和“鹞”,“柳树”和“柳丝”等等。

这些词语看似相似,但实际上各有不同的意思和用法。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相关的语文课文,逐步领会这些词语的区别,从而丰富自己的词汇表达能力。

二、成语故事本单元中也包括了一些成语故事,比如“害群之马”、“有眼无珠”,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成语,可以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自己的修养和道德品质。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生动地向学生解释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词语拼写第二单元基础知识中还包括了一些需要学生掌握的词语拼写。

比如“茅草屋”、“石桥”、“青蛙”等等。

这些词语的拼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基础性的要求,需要他们逐个逐个地认真学习和掌握,以避免出现拼写错误。

四、字词解释第二单元基础知识还会涉及一些字词的解释,比如“花瓣”、“柳丝”等。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书本上提供的解释,对这些字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或者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字词,学生还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外阅读,丰富自己对这些字词的理解。

总结回顾通过学习第二单元的基础知识,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词汇量,了解更多的成语故事,提高自己的词语拼写能力,同时也能够对一些字词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这些都是学生接下来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他们打好语文基础的重要一步。

在教学中,老师需要通过讲解、例句、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学生学习语文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第二单元的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对语文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语感,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人教版 四年级上 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人教版 四年级上 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单元重点: 《蝙蝠与雷达》思考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了解蝙蝠和 雷达的关系,激发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勇于创新的 科学精神;《小电影院》在阅读时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 和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激发好奇心,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重点: (2)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本单元习作 《小小“动物园”》,习作的重点是找相似,抓住人物与动物的 外貌、性格和爱好等方面的相似性来写作。掌握抓住人物特点进 行人物描写的方法。注意用词要生动形象,比喻一定要恰当。
四、形近字 僵jiāng(僵硬) 缰jiāng(缰绳) 硬yìng(坚硬) 便 biàn(方便) 枪 qiāng(手枪) 抢qiǎng(抢劫)
探 tàn(探望) 深 shēn(深度) 曾 céng(曾经) 增 zēng(增加) 蝠 fú(蝙蝠) 辐 fú(辐射)
四、形近字 启 qǐ(启动) 居 jū(居住) 即 jí(即使) 既 jì(既然) 绳 shéng(绳子) 蝇 yíng(苍蝇)
《小电影院》写的是“我”用爸爸买来的玩具电影放映机开了 一个小电影院的故事,懂得遵守规则、讲诚信、公平对待的道理;
《蝴蝶的家》这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构思独特, 以问题和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 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要善于思考、 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和勇于创新 的科学精神。
本单元知识点
《蝙蝠和雷达》主要讲了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 揭开了蝙蝠在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 发,发明了雷达安装在飞机上,保证飞机在夜里安 全飞行的过程。教育我们要注意事物与人类之间的 关系,树立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意识。
本单元知识点
《呼风唤雨的世纪》简述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 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激发了我们爱科学、学科学和 探索科学的精神。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复习重点(考点)之第二单元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复习重点(考点)之第二单元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复习重点(考点)之第二单元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重点(考点)一、复习课文1、《题西林壁》这首诗作者抓住了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

《游山西村》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

赞扬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爬山虎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3、《蟋蟀的住宅》围绕一个新奇的题目展开,通过描写蟋蟀(洞穴)的特点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对(蟋蟀劳动成果的极大赞赏)。

4、《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讲述了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赞扬了魏格纳(善于发现、勇于求索)的科学精神。

二、背诵、默写1、背诵《爬山虎的脚》全文2、默写:《题西林壁》(宋・苏轼)《游山西村》(宋・陆游)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凤仙展奇葩,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蜡梅雪里藏。

三、比较组词莫(莫非)腊(腊月)浑(浑身)疑(疑心)占(占据)模(模仿)蜡(蜡烛)混(混乱)凝(凝视)战(战士)铺(铺开)匀(匀称)叠(重叠)触(触犯)逐(逐渐)捕(捕捉)勺(勺子)桑(桑树)解(解决)遂(遂心)蛟(蛟龙)宅(宅门)蔽(隐蔽)弃(抛弃)毫(挥毫)- 1 -姣(姣好)宇(宇宙)敝(凋敝)异(异乡)豪(豪放)择(选择)址(地址)掘(挖掘)倾(倾听)扒(扒开)泽(恩泽)扯(拉扯)崛(崛起)顷(顷刻)趴(趴下)抛(抛球)振(振动)浩(浩荡)召(召开)枉(冤枉)拗(执拗)震(地震)诰(诰命)招(招手)汪(水汪汪)搜(搜集)均(均匀)馊(馊主意)钧(千钧一发)四、多音字bā(扒开) pū(铺路) mó(消磨) chóng(重新) kòng(空白) 扒铺磨重空pá(扒手) pù(店铺) mò(磨坊) zhòng(重要) kòng(空虚)五、填空1、填入合适的动词(插上)翅膀(引起)震动(抛出)泥土(寻找)证据(打消)念头(叩开)大门(耙扫)门口(耐着)性子(消磨)时光(搜索)巢穴(伸出)细丝(挖掘)住宅(搬)土块(巴住)墙(漾起)波纹(选择)住址(触着)墙(捉)蟋蟀(贴在)墙上(占)地方(踏)地(扒)土(爬)上去(画)海岸线2、填入合适的修饰词(1)(宽敞)的洞(临时)的隐蔽所(舒服)的住宅(崭新)的奇想(光滑)的墙壁(伟大)的工程(平坦)的门口(重要)的发现(倾斜)的隧道(温和)的阳光(柔软)的工具(简单)的工具(洁白宁静)的病房(静谧舒适)的病房(2)(不可思议)的吻合(仔细)端详(均匀)铺开(慎重)地选择(轻微)地摆动(呆呆)地出神六、近义词舒服――舒适均匀――平均逐渐――逐步牢固――坚固慎重――谨慎挖掘――发掘柔弱――脆弱平坦――平整- 2 -豪放――豪爽静谧――宁静考察――考证鼓舞――激励七、反义词新鲜――陈旧舒服――难受弯曲――笔直牢固――薄弱慎重――草率柔弱――坚强隐蔽――公开平坦――坎坷静谧――吵闹无聊――有趣崭新――陈旧豪放――婉约八、量词一(阵)风一(层)薄雾一(墙)叶子一(丛)草一(根)细丝一(条)隧道一(种)巧合一(根)茎九、拓展描写性格的词语乐天达观聪明伶俐雷厉风行优柔寡断一(座)山一(个)钟头一(块)大陆一(堵)水墙沉默寡言自高自大自命不凡正气凛然 - 3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单元复习要点一、词语听写按照家庭恐怕丰满等待身份虚弱雷达灵巧苍蝇推进模仿驾驶员世纪科学技术愿望探索奥秘联系紧密日益豌豆以为玻璃靠近暖和植物愉快的确曾经光彩实际研究幻想横七竖八无线电波形容日益二、正音字合适.(shì)恐.怕(kǒng)耐.心(nài)工程.(chéng)超.人(chāo)探索.(suǒ)玻.璃(bō)愉.快(yú)围绕.(rào)奥.秘(ào)质.量(zhì)善.良(shàn)曾.经(céng)立即.(jí)绳.子(shéng)证.明(zhèng)驾驶.(shǐ)世纪.(jì)三、形近字组词宛部(豌)豆(婉)约安部(按)照方(案)舌部合(适)说(话)仓部手(枪)(抢)手皮部(玻)璃(波)纹离部玻(璃)(漓)江部(探)索(深)思俞部(愉)快(榆)树尧部环(绕)(浇)水文部(蚊)子花(纹)黾部(绳)子苍(蝇)正部(证)书(征)求九部研(究)(仇)恨加部(驾)驶(茄)子奂部交(换)呼(唤)支部(技)术(伎)俩乙部回(忆)文(艺)(亿)万部(即)使(既)然四、多音字组词曾é(曾经)(曾孙)雀è(麻雀)(家雀儿)五、近义词舒适——舒服预感——预料揭晓——公布相称——相配安静——安详健康——健壮躲避——躲藏震撼——震动喧嚷——喧闹香甜——甘甜改变——转变依赖——依靠改善——改进依然——仍然的确——确实成就——成果六、反义词舒适——难受明亮——黑暗僵硬——柔软丰满——干瘪虚弱——健壮愉快——痛苦低沉——高亢震撼——平静秘密——公开经常——偶尔美丽——丑陋依赖——独立方便——麻烦幻想——现实继续——中断出乎意料——意料之中七、四字成语呼风唤雨出乎意料腾云驾雾八、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动词(小小)的顶楼(穷苦)的女人(寒冷)的冬天(漫长)的冬夜(温暖)的阳光(五彩缤纷)的田野(晴朗)的夜空(美好)的生活(漆黑)的夜里(银色)的雨幕九、特殊词语ABB式:暖洋洋慢吞吞静悄悄黑压压AABB式:歪歪斜斜高高兴兴十、量词一(个)豆荚一(个)口袋一(粒)豆子一(朵)花一(个)囚犯一(片)树叶一(架)飞机一(根)电线一(次)实验十一、精彩文句1.设问句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五课《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 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二、解释词句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不知道庐山的真样子,是因为自己在山里面,只能看到一部分。

2.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不要笑农民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总能用足够的东西招待客人。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走过了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以为没有路,在前面看到一簇簇花,一棵棵树,就知道前面又有村子了。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没希望了,忽然有了新的转机。

3、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应该用那句诗句来形容?(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四、悟理:1.《题西林壁》这首诗是(宋朝苏轼)写的,这首诗不仅对庐山( 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 景象的赞美,而且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是(宋)朝( 陆游 ) 写的 , 该诗生动地描绘了( 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 ,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 ( 农村生活的喜爱的真挚感情。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知识点:第二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知识点:第二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知识点:第二单元导读: 5.《古诗两首》字与词【我会写】莫[mò](莫名)(莫非)(切莫)(莫如)(后悔莫及)腊[là](腊肉)(腊味)(岁腊)(寒腊)(寒冬腊月)浑[hún](浑浊)(浑厚)(雄浑)(搅浑)(浑然一体)疑[yí](疑问)(怀疑)(疑惑)(置疑)(疑神疑鬼)【我会认】豚[tún](河豚)(豚鼠)多音字重[chónɡ](重叠)(重逢)[zhònɡ](举重)(重伤)运用:那位举重(zhònɡ)运动员重(chónɡ)新出场了。

横[hénɡ](横竖)(横梁)[hènɡ](蛮横)(横财)运用:那个横(hénɡ)行霸道的人很蛮横(hènɡ)。

辨字组词莫(莫名)腊(腊月)浑(浑浊)寞(寂寞)蜡(蜡烛)辉(光辉)疑(怀疑)凝(凝结)近义词远——遥丰——足低——矮重——复面目——面貌只——仅浑——浊题——写反义词横——竖高——低真——假此——彼明——暗笑——哭浑——清同——异探索学习莫,莫名其妙,难以描述其中的奥妙,形容非常奇特,后也用来形容有的人语言、行为使人无法理解。

语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四八回:“大家看见,莫名其妙,只得把他退回去。

”同义词:稀里糊涂。

资料链接庐山也称匡山,在江西省背部,耸立于鄱阳湖畔、长江之滨。

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

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教你一招阅读好方法怎样更好地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想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语文题时,不断思考,反复计算,却一直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

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题西林壁知识点《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题西林壁》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复习资料世界上的事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要你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发现大自然的奥秘,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训练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

生字聚宝盆一、生字读得准。

腊là浑hún豚tún均jūn匀yún茎jīnɡ柄bǐnɡ蛟jiāo宅zhái蔽bì弃qì慎shân择zã穴xuã搜sōu谧mì振zhân枉wǎnɡ浩hào资zī召zhào源yuán二、多音字不可轻。

空隙(kònɡ)──太空(kōnɡ)差(chà)不多──差距(chā)重叠(chónɡ)──沉重(zhònɡ)匀称(chân)──称呼(chēnɡ)铺平(pū)──药铺(pù)触着墙(zháo)──着陆(zhuó)假说(jiǎ)──寒假(jià)藏身(cánɡ)──藏族(zànɡ)三、难字用心写。

“虎”字是半包围结构,前四画的顺序是竖、横、横钩、撇;“逐”字是半包围结构,最后写走之旁“之”;“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画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蔽”字左下部分的笔顺是先写上边的点、撇,再写下边的竖、横折钩,然后写中间的一竖和里面的撇、点。

“搜”字的右上部分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倾”“抛”的书写要注意间架结构的安排。

四、形近字细分辨。

莫(莫非)──漠(沙漠)腊(腊月)──蜡(蜡烛)浑(浑身)──辉(光辉)缘(缘故)──逐(逐渐)铺(铺路)──捕(捕捉)柄(把柄)──病(病人)蔽(隐蔽)──敝(敝人)遇(相遇)──偶(偶数)择(选择)──泽(光泽)址(地址)──扯(扯皮)掘(挖掘)──倔(倔强)搜(搜查)──嫂(大嫂)倾(倾斜)──顷(顷刻)扒(扒土)──叭(喇叭)振(振动)──震(地震)词语万花筒一、词语会理解。

均匀: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隐蔽:借助别的东西遮盖掩藏。

骤雨:下得又大有急的雨。

慎重:谨慎,认真。

起源:事物发生的根本。

随遇而安:能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不可思议: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枉费心机:白白的浪费心思。

坐卧不安:坐着、睡着都觉得不舒服,形容心里着急。

二、近义词是朋友。

均匀──匀称空隙──间隙牢固──坚固隐蔽──隐藏慎重──谨慎简朴──朴素宽敞──宽阔搜索──搜查选择──挑选柔弱──弱小静谧──寂静豪放──豪爽鼓舞──鼓励休想──妄想消磨──荒废三、反义词是对手。

弯曲──笔直牢固──松散舒服──难受隐蔽──公开干燥──潮湿粗糙──光滑平坦──坎坷复杂──简单慎重──草率崭新──陈旧静谧──喧闹宁静——喧闹句段品味吧一、注意关联词语。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借助关联词,直接点明了蟋蟀出名的原因。

2.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借助关联词,证实了蟋蟀的住址排水优良,这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3.蟋蟀钻到土地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的摆动。

──借助关联词,既写出了蟋蟀会工作会休息,又看出作者观察细致。

4.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借助两组关联词,讲述一连串的推理,充分说明巴西和非洲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这句话了解即可)二、佳句品其味。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这包含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村人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4.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绿得新鲜,看着舒服,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如同一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5.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

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

6.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有些太夸张了,然而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

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7.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

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这句话了解即可)8.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

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这句话了解即可)三、修辞一点通。

1.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巧用了比喻和拟人,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

这种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2.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作者巧用设问激发了读者的兴趣,突出表现了蟋蟀的工具是那么柔弱,可劳动成果令人惊叹与佩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啊!3.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

采用比喻和比照手法,为引出下文打下基础。

(这句话了解即可)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与“柳暗”,“水复”与“花明”,“疑无路”与“又一村”相对应,构成了工整的对偶,具有独特的韵律节奏美。

不仅如此,写景之中还蕴含着哲理──陷入困境不要灰心丧气,看似无望,忽然又可能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5.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巧用比较手法,突出了蟋蟀的与众不同:一般的昆虫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

问题巧解决:1、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答:因为爬山虎每片叶子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都有脚,每个脚都拉着茎和叶子往上爬,又因为叶子本身就有重量,叶尖因为重力的作用都会向下。

2、为什么“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答:叶子为了充分吸收阳光,所以均匀而不重叠地生长,可见爬山虎是多么“聪明”的植物呀!3、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答:蟋蟀不肯随遇而安主要表现在:(1)与其他昆虫不同,它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有温和的阳光。

(2)它不用现成的洞穴,它舒服的住宅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4、为什么它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答:伟大的工程主要表现在:(1)蟋蟀的住宅向阳、隐蔽、能排水、大小适宜,从住所简朴、清洁、干燥、卫生等能看出蟋蟀修建住宅的精心,让我们感受到它身上似乎有一种聪明才智。

(2)蟋蟀用来修建这座住宅的工具是那样柔弱,只是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

从明显的反差中,我们体会到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是一个奇迹,所以是“伟大的工程”。

篇章风味馆一、背诵苏轼的《题西林壁》、陆游的《游山西村》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全文和一首花名歌谣二、了解全组各篇课文的思想内容。

《题西林壁》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来谈游山的感受,揭示人生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进行客观冷静的观察分析。

《游山西村》一诗,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为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赞扬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爬山虎的脚》一课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课文激起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也让知道了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

《蟋蟀的住宅》课文开头点明,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接着拿蟋蟀与其它昆虫作比较,说明蟋蟀的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而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挖掘”;随后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结构、特点、屋内布置;作者从住宅的特点想到挖掘的工具,形成“伟大的工程”与“柔弱的工具”的极大反差,不由得产生惊讶和敬佩之情。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课讲述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赞扬了魏格纳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文学常识馆:1.《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2.《游山西村》作者:陆游,南宋著名诗人,是我国古代诗人中创作数量最丰富的一个,今存尊9000余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