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1)

合集下载

辛弃疾词两首ppt1 人教课标版共55页

辛弃疾词两首ppt1 人教课标版共55页
辛弃疾词两首ppt1 人教课标 版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教师版)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教师版)
落日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 悲凉心情。
断鸿 喻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 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 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 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 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 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用 廉 颇 典
否 ?
: 廉 颇 老 矣
难不

酬已
之之
愤志
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 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 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义隆、佛狸祠、 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 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六、体会情感
• 同是登临,同是用问句结束, 两首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 不同的心境?
诗家评论
辛词当以《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 ----明代杨慎《词品》
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
• 3、桓温 ——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说明自己心中怕的是时光如流水般飞逝,人也会在饱 经磨难之后很快地老去。他想到岁月催人老,报国壮 志难以实现;想到自己的苦恼并没有人能够理解,就 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 深闻鹧鸪。
• 【注释】
• ⑴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 西南60里处。 ⑵郁孤台:在今赣州西北田螺 岭上。 ⑶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 处代指京师。 ⑸可怜:可惜。 ⑹愁余:使我 发愁。 ⑺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 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课件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课件

主题思想
01
本词通过描绘元宵夜的繁华景象,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 追求和向往。
02
词中通过描绘女子们的美丽和欢快,表达了作者对美和幸福 的渴望。
03
词中还表达了作者在寻找意中人过程中的焦虑和失望,以及 最终找到意中人时的惊喜和欣慰。
艺术手法
01
本词采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元宵夜的繁华和热闹的
描绘,与意中人孤单寂寞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元夕"
农历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
"蛾儿雪柳黄金缕"
形容元宵夜仕女们头上所佩戴的华美的饰物。蛾儿、雪柳 、黄金缕,皆为妇女头上饰物。
"笑语盈盈暗香去"
形容女子们笑语盈盈,带,寻找意中人,却始终找不到。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形容在不经意间回头,发现意中人就在灯火稀疏的地方。
对比手法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突显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 情。
豪放风格
作品语言豪放,意境开阔,展现了辛弃疾作为豪放派 词人的独特风格。
04 辛弃疾词的特点
豪放风格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独特,以豪放 为主,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
他的词中常以壮志凌云、气吞山 河的豪放笔调抒发情感,给人以
力量和激情。
这种豪放风格的形成,与辛弃疾 的人生经历和个性有着密切的联
提供文学借鉴
辛弃疾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 要地位,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 了丰富的借鉴和参考。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代表作品众多
辛弃疾是宋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家,他的词作数量众多,质量 上乘,是宋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艺术成就高
辛弃疾的词作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词风豪放、意境深远,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ppt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ppt

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
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当夕阳西沉,孤雁哀
鸣,赏心亭上的词人,怎不对远在北方的故乡
万分思念。怎能不将其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看
了又看,悲愤地拍打起亭子上的栏杆呢?然而,
这一切又有谁能领会精选他完整这ppt课时件 的心情呢?
24
(2)《永遇乐》:借古讽今
诗人登停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时无英雄”,并借刘义隆、廉颇的 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 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以 及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感情基调
精选完整ppt课件
高亢昂扬,悲愤激切。 感慨深沉,慷慨悲愤。
11
四、鉴赏形象(意境)
❖1、两首词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 词语,其中各有哪个动词最富表现 力?
❖2、同是写登临,词人运用了怎样 不同的方法?
情感
苦闷 急切悲愤
忧愤孤寂
精选完整ppt课件
23
❖ 总之,《水龙吟》借景抒情。上阕以江水、
远山、落日、断鸿、游子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景
象广阔而淡远的画面……词人由水写到山,由
景写到人,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
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
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
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气象阔大。由客
千古 江山 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孙权
刘裕
(英雄 风流) 精选完整p(pt课件气吞万里如虎)
25
五、赏析典故
❖ 辛词长于用典。在这两首词中,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典 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
组讨论)
❖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 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 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内容丰富, 言简意赅,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 的理解。例:

辛弃疾词两首-ppt- (1)

辛弃疾词两首-ppt- (1)
15
2 、借广阔的题材,抒发壮志 难酬、报国无路的愤慨。
16
这类题材中,经常见到对主和派奸佞小人 的愤慨和谴责,如《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 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 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 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 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 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 柳断肠处。
• 34~42 岁。任职滁州、江 西、湖北、湖南等地。治 商业、平暴动、练新军, 颇有政绩。
11
(三)退居上饶
(1182-1203)
• 42~63岁,退居江西 上饶铅山的带湖、瓢 泉。这是心情最为矛 盾的时期。
12
(四)晚年出山又遭谗退 (1203-1207)
• 64岁被韩侂胄起用, 任镇江知府。开禧元 年(1205)七月, 回到瓢泉。韩侂胄仓 促北伐,大败而归。
24
1、词人要寻的人是谁? 2、词人是在何时何地去寻找的?
元宵节
灯会上
3、词人如何描写元夕景象的?
形容花灯之多像 千树花开似的
灯。一解作 满天的烟火。
华丽的马车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夜晚的东风将花灯吹动得如千树花开,焰火像满天星斗被风吹落, 纷乱如雨。华丽的马车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
还经得起几回风雨,春天又将匆匆归去。爱惜春 天我常怕花开得过早,何况此时已落红无数。春天 啊,请暂且留步,难道没听说,连天的芳草已阻断 你的归路?真让人恨啊春天就这样默默无语,看来 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梁画栋间的蛛网,为留住春天 整天沾染飞絮。 长门宫阿娇盼望重被召幸,约定了佳期却一再 延误。都只因太美丽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买了司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ppt课件1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ppt课件1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 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 “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 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 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 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 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 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 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 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辛词和苏词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 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 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 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 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 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 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 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 辛词的一大特色。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
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 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 扬之感。(不过,以上只是指其词 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写作背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 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 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 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 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美 芹 悲 黍 冀 南 宋
莫 随 鸿 雁 南 飞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添加文档副标题
辛弃疾词两首
汇报人:
目 录
壹贰叁肆伍陆
添加 目录标题
辛弃疾的 简介
词两首的 创作背景
词两首的 内容解析
词两首的 艺术特色
词两首的 影响与评 价
第一章
单击此处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的生平
出生时间:1140年
出生地:山东济南
主要成就:南宋著名词人,被誉为“词 中之龙”
他的词风豪放, 意境深远,对后 世的词风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辛弃疾的词中充 满了爱国情怀, 对后世的爱国主 义精神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
辛弃疾的词中充 满了对现实的批 判和对理想的追 求,对后世的文 学创作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
后人的评价
辛弃疾的词被誉为“词中之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辛弃疾的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也有婉约细腻 辛弃疾的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辛弃疾的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词中之圣”
辛弃疾的词作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影响,被誉为“词中之龙”
辛弃疾的创作风格
婉约派:以婉约、细腻、抒 情为主要特点
豪放派:以豪放、激昂、奔 放为主要特点
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现实, 反映人民疾苦
浪漫主义:想象丰富,情感 真挚,富有浪漫色彩
第三章
词两首的创作背 景
《 青 玉 案 ·元 夕 》 的 创 作 背 景
词意解析: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国家危难的忧虑和对抗金事业的渴望,同时也表达 了对陈同甫的敬佩和期望。
艺术特色:这首词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深沉。
历史影响: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壮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PPT (1)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PPT (1)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 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哪些意象?这些意 象有何深意?
• ★ 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
国势衰颓。

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落日”
“断鸿”
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 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月色皎洁,稻花飘香,农村的夏夜是优美 的;月光惊动了鸟鹊,清风惊醒了鸣蝉, 农村夏夜是宁静的;一片片蛙声是在诉说 丰收景象,夏夜的气氛又是热闹的、欢乐 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鹊声、 蝉声、蛙声衬托夏夜的静谧。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 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它表现了词人怎样 的心情?
苏辛词比较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 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 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比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念奴 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 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景色: 江天、山 上片: 景、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 会、登
寓情于景 直接抒情
问题探讨:
2、下片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现 了词人哪些“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体会词人的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登临意”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应为“溪头路转,忽见社林边旧的茅店”。 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 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 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 喜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6)余立侍左右,________,俯身倾耳以请。(宋濂《送东阳 马生序》)
【解析】
本题考查较难记忆的或有易混字和难写字的古
诗文名句。(1)“颠”字易错。(2)“凝”字易错。(3)“忆”字易 错。(4)“烽”字易错。(5)“惶恐”“滩”易错。(6)“援”“质 理”易错。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 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 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 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 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的想象, 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 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 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高 考 导 航
(2013年高考福建卷)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狗吠深巷中,________。 一)》) (2)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3)________?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 北固亭怀古》)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回头 . 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 照顾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拜访 . (2)顾 未有路 ④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 . 耳 只是 ⑤赢得仓皇北顾 . 看
①四十三年,望 中犹记 远看 .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 阴历十五 (3)望 焉 相对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 . ④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盼望 . 。 希望 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
辛弃疾的词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飞动,纵横激 烈,沉郁顿挫,豪迈非凡。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 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 《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大量 用典,风格多样,并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善于熔铸 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 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 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答案】 待成追忆 (1)鸡鸣桑树颠 (2)烟光凝而暮山紫 (3)此情可
(4)烽火扬州路
(5)惶恐滩头说惶恐
(6)援疑质理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A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意,结合具 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 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辛弃疾以词名世,其诗文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另外有 奏疏《美芹十论》《九议》。词集名《稼轩长短句》。
5.了解背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篇。辛 弃疾原来在北方抗金,后因起义军失败,而渡江南下,南下之 后,南宋小朝廷不仅不予重用,相反对他诸多猜忌,但他仍怀 着满腔热切的希望,写了《美芹十论》上奏皇帝,结果奉行投 降主义路线的南宋朝廷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宋史本传》) 为理由,而不予理睬,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经尽 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 给皇帝了。
揾 (wè n) 榭 (xiè ) 鲈 鱼堪脍 (lúkuà i) . . . . 胥 (xū) 祠 (cí ) 颇 (pō) . . .
2.一词多义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疆界 (1)封②而五人者亦得以加其土封 . 坟堆、土堆 ③封狼居胥 打胜仗筑土坛以祭天地 .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 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 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 “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 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糅 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 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 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 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 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 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 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3.词类活用 (1)遥岑远目 . (名词活用作动词 (2)赢得仓皇北 顾 . 4.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 人。南宋词人。一生都在致力于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大业。 其词现存620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 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 辛”。 (名词作状语 目:看,望。) 北:向北边。)
第二单元
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
经 典 晨 读
课 前 预 习 方法警示探究
高 考 导 航
课 堂 互 动
学 习 目 标
课后强化作业
经典晨读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赏析】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 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 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 案。
学 习 目 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2.分析辛词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用典的深刻用 意。 3.体悟作者在《水龙吟》中表达出的郁闷无奈的思想感 情,学习他深沉真挚的爱国热情。理解作者在《永遇乐》中所 表达的爱国之心和老当益壮的战斗之志。
课 前 预 习
1.读准字音 遥岑 (cé n) . 玉簪 (zān) . 螺髻 (jì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