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学答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作业参考答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作业参考答案作业一一、填空题:1.大量 成批2.表面粗糙度 表面波度3.2360 件/年4.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5.拉伸 压缩6.mm 005.095.59-φ7.工序分散 8.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9.3121- 10.试切法 调整法 11.磨削 12.冷压 13.常值 变值二、单项选择题:1.√2.×3.×4.×5.×6.√7.√8.√9.√ 10.×三、名词解释1.机械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在加工后的几何参数(尺寸大小、几何形状、表面间的相互位置)的实际值与理论值相符合的程度。
机械加工精度包括零件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
2.六点定位原则:用合理设置的六个支承点,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使工件在夹具中的位置完全确定。
3.磨削烧伤:在磨削加工中,产生的磨削热使工件表面产生剧烈的温升,出现金相组织的转变,使得表面层金属的硬度和强度下降,产生残余应力甚至引起显微裂纹,这种现象称为磨削烧伤。
4.时间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规定每个工人完成单件合格产品或某项工作所必需的时间。
时间定额是安排生产计划、核算生产成本的重要依据,也是设计、扩建工厂或车间时计算设备和工人数量的依据。
四、计算题:1.解:(1)根据题意,可知尺寸6±0.1mm 为封闭环。
(2)尺寸链如下图所示。
尺寸链图中,尺寸L 和尺寸05.026±均为增环,尺寸006.036-为减环。
(3)封闭环基本尺寸及其上下偏差的计算:L +26+(-36)=6 L ES +0.05+0.06=0.1 L EI +(-0.05)+0=-0.1求得:01.005.016--=L mm 。
2.解:(1)基准不重合误差: 工艺基准为A,设计基准为B,两者间的尺寸公差为基准不重合误差。
分析由尺寸L 1=100±0.05, L 2=20±0.025以及AB 间距尺寸L AB 组成的尺寸链:封闭环为:L AB ,其余尺寸都为增环。
机械制造工艺学_部分课后题答案

• 4)修配装配法:适用于成批或单件小批生产,装配精度要求较高, 组成环较多的场合;
• 5)调整装配法:适用于装配精度要求高,组成环较多的场合;
• 第六章习题6-7 说明装配尺寸链中的组成环、封闭环、协调环、补偿环、和 公共环的含义、它们各有何特点?
• 解答:课本第六章各小节中的概念,自行寻找答案。 • (注:互换装配法:协调环;修配法:补偿环;)
D方案: 1) 关于对称度的定位误差:Δdw = Δjb =Td/2 =0.05 2)关于工序尺寸54的定位误差: Δdw = 0
方案比较: 1)由于C、D方案关于对称度的定位误差 >对称度公差,不能用 2) B方案:
关于工序尺寸54的定位误差: Δdw = 0.0207,只占该工序尺寸公差的15%; 关于对称度的定位误差:Δdw = 0,因此该方案可用
保证对称度——限制沿X移动和Z 转动;
c) 限制六个自由度 保证尺寸l,h,l2——限制三个移动; 保证与基准A平行度——限制绕Z转动。
保证与底面平行——限制绕X,Y转动。
d) 限制五个自由度 X Y X Y Z
保证尺寸l——限制沿X移动;
保证与左孔的平行度——限制绕X,Y 转动
保证对称度——限制沿Y移动和Z转 动;
第三章习题 3-4:定位误差计算
D 3500.025
d
80
0 0.1
H 38.500.2
Td
基准位置误差 Δjw = 2 sin
2
=0.0707
Δjb = TD/2 = 0.0125
Δdw = 0.0832 >0.2/3
• 第四章习题 4-1
• 4-1 车床导轨在垂直面平面内及水平平内的直线度对车削圆轴类 零件的加工误差有什么影响,影响程度有什么不同?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试指出习题图-1(a ),(b ),(c )的表面A,B 的设计基准是哪些表面?解:a )表面A 的设计基准是D 的轴线表面B 的设计基准是表面Cb )表面A 的设计基准是表面C ,D表面B 的设计基准是A 的轴线,Dc )表面A 的设计基准是表面C 的轴线,D 的下母线 表面B 的设计基准是表面C 的轴线2.试指出习题图-2(a ),(b ),(c ),(d )的工序基准和工序尺寸及加工要求。
(a )本工序是加工槽,工序基准:左端面, 中轴线,以及下母线工序尺寸:0.1015+,00.120-,槽宽6±0.2加工要求:槽两侧面关于轴线A 的对称度为0.1(b )本工序是加工两侧面,工序基准:大端圆柱中轴线,大、小端圆柱相接处的凸肩面 工序尺寸:10±0.1,00.28-加工要求:加工的两侧面满足尺寸20±0.1要求(C )本工序是加工孔,工序基准:A 的轴线工序尺寸0.1030+Φ加工要求:加工面对A 轴线的径向跳动为0.1.(d )本工序是加工孔,工序基准:中轴线B ,平面A ,孔B 左端面工序尺寸20±0.04,0.108+Φ 加工要求:孔中心线与平面A 的垂直度为0.06,孔对B 中心轴线的对称度为0.13.试计算习题图-3所示尺寸链,其中0A 为封闭环,i A 为组成环。
习题图-3(a ) 0503020A =-=00(0)0EsA =--=0(0.2)(0.1)0.3EiA =---=-故000EsA EiA A =00.320-(b) 030504040A =+-= 0(0.1)0(0.05)0.15EsA =++--==0(0.2)(0.1)00.3EiA =-+--=-故000.150.3040EsA EiA A +-=(c ) 20=A-40 A=600=EsA-0 EsA=0-0.2=EsA-(+0.2) EiA=0故其为0060(d ) 78=62+44+18-A A=46+0.4=0+0.15+0.1-EiA EiA=-0.15-0.35=0+(-0.1)+(-0.1)-EsA EsA=+0.15故0150.1546EsA EiA A +-=4.习题图-2(a ),(b ),(c ),(d )为工序简图,定位时应限制工件的哪几个自由度?最好选择哪几个表面作为定位基准?解:a )应至少限制工件五个自由度,工件绕自身轴线转动自由度可以不限制。
完整版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1-11B一定加工图示待加工表直应限制的自由度数a)限制五个自由度XYZ X Y保证尺寸I—限制沿X移动;绕X转动保证尺寸8―制沿Z移动;保证孔轴线通过外圆轴线平血——限制沿Y移动保证孔轴线与展面垂直——限制绕Y 转动。
b)六个自由度都必须限制保证尺寸1—限制沿Y移动;保证尺寸h——限制沿Z移动; 保证槽底与轴线平行——限制绕X・Y转动保证对称度一限制沿X移动和Z转动;c)限制六个自由度保证尺寸I, h. 1:—限制三个移动; 保证与基准A平行度一限制绕Z转动。
保证与底面平行一制绕X. Y转动。
d)限制五个自由度x Y x Y Z 保证尺寸1——限制沿X移动;保证与左孔的平行度一限制绕X. 丫转动保证对称度一限制沿Y移动和Z 转动;>ji2T2%a )总体分析法:三爪卡盘+同定后顶尖——限制XYZYZ分件分析法:前顶尖限制 —— XYZ :浮动后顶尖- -限制XY两者一起限制五个白rti 度,无过定位,欠定位c )弹性夹头限制I •件四个自山度:YZ Y Z(而后顶尖限制弹性夹头五个口由度:x YZ Y Z无过定位,欠定位第一章1-12®分件分析法:三爪1<盘Y 才P1定后顶尖 ----- Y Zd)內者起限制」」•个口山度X Y Z Y 7. 无过定位,欠定位总体分析法:而后岡锥销—— 分件分析法:丽圆锥销限制浮动后圆锥销 限制— YY ZYZ—— YXYZ两者一起限制五个自由度 XYZ Y Z 无过定位,欠定位b>b )前后顶尖总体分析法:前后顶尖 XY ZY Z•r/娥怦71啊:曰td握汽AZ / Z A ,分体分析:底⑥三个支承钉+限制三个自由度:Z Y X后血两个支承钉,限®:x Z棱形销限制:Y共限倒六个自由度,无过定位.无各定位・E)三个短v形块無限制六个自由度X YZ Y Z X- 分体分析:前后两块组合限制:X z X Z* 右侧V形块限剧Y;与前肓¥形块组合限制:Y无过定位卄无欠足位3- 1在车床上用两顶尖装夹工件车削细长轴时,岀现图3 - 80a、b、c所示误差是什么原因,别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少或消除?b)使用中心架或跟刀架,提高工件的刚度,比如改为反向进给,使工件由轴向受压变为轴答: a)误差原因:1)由于细长轴工件的刚性差,在加工过程中因受力变形而使加工岀的工件呈两端细中间粗的鼓形。
《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库及答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习题及答案一填充题1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机械加工中的三大问题即(a),(b),(c)。
答案:加工质量、生产率、经济性。
2 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包括(a),(b),(c),(d)等四个方面。
答案:机床、夹具、工件、刀具。
3 工艺过程划分加工阶段的原因是:(a),(b),(c),(d)。
答案:提高加工质量、合理利用机床、安排热处理工序、及早发现毛坯缺陷。
4 在机械制造中,通常将生产方式划分为(a),(b),(c)三种类型。
答案:单件小批、中批、大批大量生产。
5 确定毛坯加工余量的方法有三种即(a),(b),(c)。
大批量生产用(d)。
答案:计算法、查表法、经验估计法、计算法。
6 根据作用的不同,基准通常可分为(a)和(b)两大类,定位基准属于(c)。
答案:设计基准、工艺基准、工艺基准。
7 为了保证加工质量,安排机加工顺序的原则是(a),(b),(c),(d)。
答案:先面后孔、先粗后精、先主后次、先基面后其它。
8 选择定位粗基准要考虑(1)使各加工面都有一定的和比较均匀的(a);(2)保证加工面与非加工面的(b)。
答案:加工余量、相互位置精度。
9 零件的加工精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a),(b),(c)。
答案:尺寸精度、几何形状精度、表面相互位置精度10 零件表层的机械物理性质包括(a ),(b),(c)。
答案:表面冷硬、表层残余应力、表层金相组织11 刀具磨损属于(a )误差,可以通过计算后输入(b )来补偿。
答案:变值系统误差、等值异号的误差12 零件的表面质量包括(a),(b),(c)、(d)。
答案:表面粗糙度及波度、表面冷硬、表层残余应力、表层金相组织13 工艺系统的振动分为两大类即(a)与(b),其中振幅随切削用量而变的是(c)。
答案:强迫振动、自激振动、自激振动14 切削加工后,引起表面残余应力的主要原因有(a),(b),(c)。
答案:塑性变形、温度变化、金相组织变化15 精密机床加工精度零件为了减少热变形,加工前应具备两条:(a),(b )。
机械制造工艺学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加工套类零件的定位基准是( D ).A。
端面 B.外圆 C.内孔 D.外圆或内孔2。
磨刀、调刀、切屑、加油属于单位时间哪部分.( C )A.基本B.辅助C.服务D。
休息3。
车床主轴轴颈和锥孔的同轴度要求很高,常采用(B )来保证。
A。
基准重合B。
互为基准C。
自为基础 D.基准统一4。
平键连接中,传递转矩是依靠键与键槽的(C )。
A。
上、下平面B。
两端面C。
两侧面D。
两侧面与底面5. 常用的光整加工的方法中只能减少表面粗糙度的是(C ).A.研磨B。
高光洁度磨削 C.超精加工 D.珩磨6. 轴类零件加工时最常用的定位基准是( C )。
A。
端面 B.外圆面C。
中心孔D。
端面和外圆面7。
轴类零件定位用的顶尖孔是属于(A ).A。
精基准 B.粗基准 C.互为基准D。
自为基准8。
定位消除的自由度少于六个,但满足加工精度要求的定位称为(B ).A。
完全定位 B.不完全定位 C.过定位D。
欠定位9. 试指出下列刀具中,哪些刀具的制造误差不会直接影响加工精度(B )。
A。
齿轮滚刀B。
外圆车刀 C.成形铣刀D。
键槽铣刀10. 车削时,车刀刀尖运动轨迹若平行于工件轴线,则不为(C )。
A。
车外圆B。
车螺纹C。
车圆锥面D。
车孔二、判断题(判断对错并改正。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1。
铰孔可以提高孔的尺寸精度、减小孔表面粗糙度,还可以对原孔的偏斜进行修正.(错)正确答案:做不到对原孔的偏斜进行修正。
12。
所有零件在制定工艺过程时都应划分加工阶段.( 错)正确答案:看具体情况而定。
13. 钻出的孔一般应经扩孔或半精镗等半精加工,才能进行铰孔.(对)14. 拉孔前工件须先制出预制孔。
(对)15。
不完全定位消除的自由度少于六个,没有满足加工精度要求。
(错)正确答案:满足加工精度要求。
16。
同种磨料制成的各种砂轮,其硬度相同。
( 错)正确答案: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后答案

3-1 在车床上用两顶尖装夹工件车削细长轴时,出现图3-80a、b、c所示误差是什么原因,分别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少或消除?答:a) 误差原因:1)由于细长轴工件的刚性差,在加工过程中因受力变形而使加工出的工件呈两端细中间粗的鼓形。
随着切削力作用点位置变化,在两端,工件刚度最大,变形最小,切去的金属层厚;中间工件刚度最小,变形最大,切去的金属层薄。
2)误差复映减小误差的措施:使用中心架或跟刀架,提高工件的刚度,比如改为反向进给,使工件由轴向受压变为轴向受拉。
b) 误差原因:1)机床的刚性较差。
随着切削力作用点位置变化,在两端,机床变形较大,切去的金属层薄;中间机床变形较小,切去的金属层厚。
因此因工件受力变形而使加工出的工件呈两端粗、中间细的鞍形。
2)误差复映减小误差的措施:1)提高机床部件的刚度,减小载荷及其变化2)减小误差复映系数或减小毛坯形状误差c) 误差原因:1)机床导轨与主轴不平行2)主轴回转误差中的倾角摆动3)尾座偏移(前后顶尖连线与导轨扭曲)减小误差的措施: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和刀具几何参数,并给以充分冷却和润滑,以减少切削热。
提高导轨副的导向精度。
3-2 试分析在转塔车床上将车刀垂直安装加工外圆时,影响直径误差的因素中,导轨在垂直面内和水平面内的弯曲,哪个影响大?与卧式车床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解:D:工件直径;ΔDy,ΔDz工件直径误差;Δy:导轨在水平面内的弯曲;Δz:导轨在垂直面内的弯曲;车刀垂直安装时误差的敏感方向在垂直方向。
因此导轨在垂直面内的弯曲对工件直径误差的影响较大车刀垂直安装:z方向为误差敏感方向在卧式车床中:y方向为误差敏感方向。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后练习部分答案

1.1什么叫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工艺规程?答案:生产过程:是指从原材料变为成品的劳动过程的总和。
工艺过程:是在生产过程中凡属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性能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
工艺规程:是在具体生产条件下,将最合理的或较合理的工艺过程,用文字按规定的表格形式写成的工艺文件。
1.3结合具体实例,说明什么是基准、设计基准、工艺基准、工序基准、定位基准、测量基准、装配基准。
答案:基准:是指用以确定生产对象几何要素间的几何关系所依据的点、线、面。
设计基准:是指在零件图上标注设计尺寸所采用的基准。
工艺基准:是指在零件的工艺过程中所采用的基准。
工序基准:在工序图中,用以确定本工序被加工表面加工后的尺寸、形状、位置所采用的基准。
定位基准:在加工时,用以确定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正确位置所采用的基准。
测量基准:在加工中或加工后,用以测量工件形状、位置和尺寸误差所采用的基准。
装配基准:在装配时,用以确定零件或部件在产品上相对位置所采用的基准。
1.6什么是六点定位原理?什么是完全定位与不完全定位?什么是欠定位与过定位?各举例说明。
答案:六点定位原理:在夹具中采用合理布置的6个定位支承点与工件的定位基准相接触,来限制工件的6个自由度。
完全定位:工件的6个自由度全部被限制而在夹具中占有完全确定的唯一位置。
不完全定位:没有全部限制工件的6个自由度,但也能满足加工要求的定位。
欠定位:根据加工要求,工件必须限制的自由度没有达到全部限制的定位。
过定位:工件在夹具中定位时,若几个定位支承重复限制同一个或几个自由度。
(举例在课本page12、13)。
1.10何谓零件、套件、组件和部件?何谓套装、组装、部装、总装和装配?答案:零件:是组成机器的最小单元,它是由整块金属或其它材料构成的。
套件:是在一个零件上,装上一个或若干个零件构成的。
它是最小的装配单元。
组件:是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套件而构成的。
部件:是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组件、套件和零件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 在图示的加工工件中,试分别确定应限制的自由度。
答:a)应限制x 、y 、 z 、x 、y
5个自由度。
底面1限制了z
、x
、y
,(用支承钉或平板)
外圆2限制了x
、y ,(用扁V 形铁,自动定心)
(b) 应限制全部6个自由度
槽1(用短圆销)限制y
,平面2(用支承钉)
限制y
,外圆面3(用厚
V 形铁)限制x 、z 、x 、z
(c) 限制所有6个自由度
平面1限制(三个支承钉或平板)z 、x 、y
平面2限制(用支承条)x 、z
, 平面3限制(一个支承钉)y。
(d) 应限制全部6个自由度。
面1限制(用支承板)z 、x 、y
, 孔2限制(用短圆销)x 、y
,
外圆弧3限制(用扁V 形铁,x 可移动的)z。
1-10 根据六点定位原理,分析各图示定位 方案,并判断各定位元件分别限制了哪些 自由度?
答: (a)左端卡盘限制z 、y
,右端尾顶尖 限制x 、y 、z
,共限制5个自由度; (b)左端顶尖限制x 、y 、 z
,右端滑动 顶尖限制y
、z
,共限制5个自由度; (c)心轴+开口弹性套限制y
、 z 、y 、z
4个自由度;
(d)左端圆锥销限制x 、y 、 z
,右端滑 动圆锥销限制y
、z
,共限制5个自由度;
(e)左侧两个短V 形块限制x 、y 、x 、y 4个自由度,右侧一个短V 形块限制z
、z
2个自由度,共限制6个自由度,完全定位;
(f) 底面两块长支撑板限制 z 、x 、y ,侧面下端两个支撑钉限制x 、z
,侧面上端菱形销限制y
,共限制6个自由度,完全定位。
6-3图2—96a 所示套筒零件上铣键槽,要保证尺寸5400.14-mm 及对称度。
现有三种定位方案,分别如图b 、c 、d 所示。
试计算三种不同定位方案的定位误差,并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已知内孔与外圆的同轴度误差不大于0.02mm)。
答:方案(b):对尺寸014.054 ,
]1sin451
[21.0]12
sin
1[2T 0d 不重合位定0.0207
对槽对称度,0
方案(c) 对尺寸014.054 ,不重合位定
指定边接触(上母线),位 =01.0)03.002.0(2
1e )T T (2
1
D 心轴,式中D T 为零件内孔公差,e 为心轴与内孔的最小间隙。
不重合 =d T 21=1.02
1
不重合位定 =0.085
对槽对称度, 不重合位 0
方案(d) 对尺寸014.054 ,不重合位定 =0+0=0
对槽对称度, 不重合位 0+d T 21=1.02
1 =0.0501.03/03.0 方案(b)最优。
在图1—97所示工件中,L l =700.0250.050- mm ,L 2=6000.025- mm ,L 3=200.150 mm ,L 3不便直接测量,试重新给出测量尺寸,并标注该测量尺寸的公差。
答:作尺寸链图, L 3为封闭环,L x 、L 2为增环,L 1为减环。
列表解:
解得Lx=10
.0030 (测量尺寸)。
4-16图4-76所示小轴的部分工艺过程为:车外圆至¢30.500.1-mm ,铣键槽深度为H TH 0 ,热处理,磨外圆至¢300.0360.015 mm 。
设磨后外圆与车后外圆的同轴度公差为¢0.05mm ,求保证键槽深度为40.20 mm 的铣槽深度H TH 0 。
答:画尺寸链图,L 0为封闭环, H 、L 2为增环,L 1、L 同为减环。
列表解:
铣槽尺寸H=107.00175.025.4 =4.26750895.00
4-17一批小轴其部分工艺过程为:车外圆至¢20.600.04-mm ,渗碳淬火,磨外圆至¢20
00.02
-mm 。
试计算保证淬火层深度为0.7
~1.0mm 的渗碳工序渗入深度t 。
答:画尺寸链图,L 0为封闭环, t 、L 2为增环,L 1为减环。
列表解:
铣槽尺寸t=28
.001.00.1
2-16车削一批轴的外圆,其尺寸为ф25±0.05mm ,已知此工序的加工误差分布曲线是正态分布,其标准差σ=0.025mm ,曲线的顶峰位置偏于公差带中值的左侧。
试求零件的合格率,废品率。
工艺系统经过怎样的调整可使废品率降低? 答:补充:曲线顶峰位置偏于公差带中值的左侧0.003mm. 计算1667.0025
.0610
.06
T C p , 工艺能力不足,产生不合格品。
合格率:%1.952
1
z z F F
调整尺寸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减少背吃刀量:0.003/2=0.0015mm
合格率:0.4772*2=95.44%
2-21在车床上加工一批工件的孔,经测量实际尺寸小于要求的尺寸而必须返修的工件数占22.4%,大于要求的尺寸而不能返修的工件数占1.4%,若孔的直径公差T=0.2mm ,整批工件尺寸服从正态分布,试确定该工序的标准差σ,并判断车刀的调整误差是多少?
答:转化为合格率
%4.15.01 z F 查表z 1=2.2 %4.225.02 z F 查表z 2=0.74
合格率:1-0.224-0.014=77.46% 画分布图
2
.074.02
.2212
2
11
T x x z x z x
解得 068.005.015.021 x x 让尺寸分布中心与尺寸公差带中心重合,车刀调整误差为0.05/2=0.025mm (偏大方向调) z 1’=
47.1068
.01
.0 43.0)(1 z F 合格率:0.43*2=0.86=86% 5-14减速机中某轴上零件的尺寸为A1=40mm ,A2=36mm ,A3=4mm ,要求装配后齿轮轴
向间隙,A0=00.25
0.10 mm ,结构如图5-47所示。
试用极值法和统计法分别确定A1、A2、
A3的公差及其分布位置。
答:A0为封闭环,A1增环,A2、A3减环 (1) 极值法
T0=0.15mm ,T0/3=0.05mm ,选易加工A3为协调环
分配公差取T1=0.07mm ,T2=0.06mm ,(按尺寸和加工难易)T3=T0-T1-T2=0.02mm
A1为内尺寸、A2为外尺寸,A1按基孔制,A2按基轴制:A1=40mm 07
0.0 ,A2=36mm 006.0
mm 035.01 ,mm 03.02 ,mm 175.02
10
.025.00
上偏差mm 02021110T ES 1.0..21333
下偏差mm 20202
1
110T EI 1.0..21333
A3=4mm 21
.01.0
列表法解:
故:A3=4mm 21.01.0
(1) 大数法(统计法) 基本尺寸校核同上。
计算平均公差:mm 0931503T T 0q av .0/./ , 选难加工A1为协调环,分配公差T2=0.10mm, T3=0.03mm
A2、A3均为外尺寸,A2=36mm 01.0 A3=4mm 0030.
mm 50.02 ,mm 1530.0 ,mm 175.02
10
.025.00
计算10mm 003010150T T T T 2
222322201....
上偏差mm 16005110T ES 111..0.21
下偏差mm 06050110T EI 111.0..2
1
A1=40mm 160060.. , A2=36mm 01.0 , A3=4mm 0
030.
3、如图所示为一主轴部件,为保证弹性挡圈能顺利装入,要求保持轴向间隙A 0=0+0.42
+0.05mm 。
已知A 1=33mm ,A 2=36mm ,A 3=3mm ,试计算确定各组成零件尺寸的上、下偏差。
解:T 1=0.1mm, (1分)T 2=0.2mm, (1分)T 3=0.07mm (1分)
A 1=3300.1 mm (1分) A 2=360.200
mm (1分) 0.42=0.20-(EI 3-0.10) (1分) EI 3= -0.12mm (1分) 0.05=0-(ES 3+0) (1分) ES 3=-0.05mm (1分)
A 3=30.050.12 mm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