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交流平台交流指导:本次交流的内容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掌握了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步阅读古典名著,一般有如下方法:1.抓关键词语、关键部分理解含义,弄清词义,句义也就理解了。
2.联系上下文、注意时代背景,体会言外之意。
这类句子的表面意思好懂,但更深刻的意思就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来。
3.理解大意。
有些词语的意思我们不必反复琢磨,非要找出精准的解释,只需了解大意即可。
4.从影视作品中品悟情感。
本单元我们所读过的这几个精彩的故事,都被制作成了影视作品,在闲暇时可以找到相关的影视资料进行观看,再结合课文内容,更深层次地理解某些难懂的语句所要表达的情感。
语句段运用你能猜出下面词语的大致意思吗?榜文印信驿站郎中店家客舍货郎墨客我的发现:大家一定发现了,同一样事物,在古代和现代,人们对其的说法是不一样的。
如下面表格所示:古今古今榜文告示印信公章驿站旅店郎中医生店家老板客舍酒店货郎商贩墨客文人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横线的部分,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们的意思的。
•••我联系上文来理解“请勿自误”的意思:因景阳冈有老虎伤人,所以这份告示肯定是提醒过往客商不要让自己受到伤害。
石猴进洞发现水帘洞别有洞天,心情肯定高兴,因此“喜不自胜”体现了石猴此时特别高兴的心情。
发现了这么一个大惊喜,石猴要出去告诉众猴这个消息,因此又按照进洞时的方法——闭上眼睛,蹲下身子,因此“瞑目蹲身”的意思是闭上眼睛,蹲下身子。
在石猴进洞之前,众猴表明谁能进去且身体无伤地回来,则拜其为王。
现如今,石猴提出人要讲信用,按先前所讲,众猴须拜他为王。
因此“拱伏无违”是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序齿排班”是众猴们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
下面句子描写的都是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读一读,猜猜写的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l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
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重点知识点汇总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重点知识点汇总【第5课古诗词三首】第二单元1、《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全诗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2、《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全诗意思: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怪生:怪不得(“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童言无忌。
3、《清平乐•村居》。
释题:(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
“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4、《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
)5、(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看图知道。
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
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6、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意思:大儿子,在小溪东岸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最逗人喜爱是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1课:《草原》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文章选自《内蒙风光》。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3.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4.句子理解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理解: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这句话中,作者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理解:这个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理解:这个句子运用比喻手法,把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写出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的情景。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涯,边际。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知识点(一)《郑和远航》一、多音字载:zài (满载)zǎi (一年半载)二、重点解释魁梧:身材强壮高大。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或广阔壮大声势大。
严阵以待:待,等待。
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化险为夷:夷,平坦、平安。
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
扶老携幼:携,拉着,带领。
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惊叹不已:已:终结。
因为惊异而发出的感叹久久不止。
形容感受至深。
三、填空1、课文重点介绍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2、本文是按“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写的。
3、本课是从“与各国君臣的交往”和“与百姓的交往”来写“友好交往”的。
4、本课是从“险恶的风浪”和“海盗的袭击”来说明当时的“凶险”的,写“凶险”,是为了突出郑和的镇定、英勇和智慧。
5、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6、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知识点(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多音字横hèng(飞来横祸)héng(横竖)血xuè(血溅墙头)xiě(鸡血)二、重点解释前无古人: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空前.悲愤交加: 形容悲痛和愤怒交叉在一起.三、填空1、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如何理解这句话:“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第二单元复习课件[1]ppt课件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第二单元复习课件[1]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fa2646cfc789eb162dc862.png)
• 4、少年易老学难成,_吾_将_上_下_而_求。索
• 5、路漫漫其修远兮,无_以_至_千_里__。
• 6、不积跬无步以,成_江_海_____;不积
小流,_______。
牧童 (唐)吕 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淡淡的 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 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舒适,也让 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拘无束,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 真如人间仙境的生活。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 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安然自乐生活状态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5《牧童》描绘了( 牧童晚归休息的场)景,《舟过安仁》描绘了
两小儿船头( (
一个五以)口伞的之使场家风景的,温《馨)清幸生平福活乐的画·村农面居家。》则营造了
6《冬阳·童年·骆驼队》是( 作者中国著名女作家(
自)传。)体小林说海(音
《城)南的旧序事言》,
78《《者年童祖童童 ( 年父年年 时的 的在 代园 发祖 发子 现父 现》》园(作作子者)选里俄。自(国生(的活的(萧胚留)红胎恋的))发《的自费的育呼经由奥生规兰过自多活律河,在罗,)传反夫表》映课达课了文了文儿记作描童叙者写求了对了知作童作若者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刻画了一 幅清新奇妙的乡村农家素图,表现了农 家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生活画 面,表达了词人轻松悠闲的心情和对田 园生活的欣赏。
把学习过的古诗词再回过头来,仔 细的朗读、品读。你更加能够理解、感悟 作者当时的心理、情感,相信你一定会有 不一样的感受,也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提高欣赏古诗词的方 法。
2020春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下册第二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单元知识点小结+知识点复习测试卷及答案

2020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总结附单元小结+单元知识点复习考试测试卷及答案第一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一、字词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二、主要问题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三、主题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2《稚子弄冰》从小孩幼稚贪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做戏”的场景,表现了儿童调皮、可爱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3、《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描写了自然景物变化和牧童的活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四、课外拓展: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内知识点整理

【日积月累】(第一单元)古诗《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二单元)名言诗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传家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偶成》*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第三单元)对联。
地满红花红满地天连碧水碧连天(回文联)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数字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叠字联)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顶针联)(第四单元)关于磨砺意志、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的成语。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艰苦卓绝百折不挠千里迢迢肝胆相照风雨无阻坚贞不屈赤胆忠心全心全意鞠躬尽瘁扶危济困赴汤蹈火冲锋陷阵程门立雪(第五单元)歇后语。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徐庶(shù)进曹营——一言不发*梁山泊的军师——无(吴)*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第七单元)关于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行动、说话情态的词语。
文质彬彬仪表堂堂虎背熊腰身强力壮神采奕奕满面春风垂头丧气目瞪口呆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点头哈腰低声细语巧舌如簧娓娓动听语重心长(第八单元)名人名言。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德国)歌德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
——(印度)泰戈尔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焦,也不要烦恼,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备课素材 第二单元 《舟过安仁》作者杨万里简介

《舟过安仁》作者杨万里简介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字廷秀。
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继而调任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县丞。
此时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勉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因此他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
生平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张浚重新起用,杨万里被荐为临安教授,以父丧未能赴任。
服丧期满,改知隆兴府奉新(今属江西)县。
在任时禁吏胥贪赃,甚得民心。
乾道六年(1170),上《千虑策》三十道,陈述关于"君道"、"国势"、"治原"、"人才"、"刑法"、"民政"等重大问题的意见,受到宰相陈俊卿、虞允文的重视,征召为国子博士。
次年,侍讲张□(张浚之子)因反对任命外戚张说而谪守袁州,杨万里抗疏挽留,又致书虞允文,劝他主持公道。
虽然张□仍被贬谪,但杨万里的言行,却受到公论的赞许。
屡迁至将作少监。
淳熙元年(1174),外出任漳州知州,不久改知常州。
淳熙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监,升任广东提点刑狱。
淳熙九年,因母丧去职。
十一年服满返杭,任吏部员外郎,升郎中。
次年,因地震应诏上书,劝告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治舰扼险",以"足国裕民"。
十三年,迁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向宰相王淮推荐朱熹、袁枢等16位人才。
后迁秘书少监。
高宗卒,万里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触怒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
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即位,杨万里被召入朝,任秘书监。
年底,金谴使来贺正旦,万里奉派为接伴使,此行途中,题咏颇多。
绍熙元年(1190),外出任江东转运副使。
这时朝议欲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他上疏反对,并拒不奉诏,因此触怒时相,改任赣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