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离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化学分离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

化学分离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制药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化学分离技术,作为制药工业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在药物的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传统分离技术、现代分离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讨化学分离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
一、传统分离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传统分离技术主要包括晶体分离技术、蒸馏分离技术和萃取分离技术三种。
这些技术是化学分离技术的基础,在制药过程中应用广泛。
1、晶体分离技术传统晶体分离技术是制药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它广泛应用于药物纯化过程中。
晶体分离技术通过物质在溶液间的溶解度差异使得药物分离出来。
晶体分离过程对于药物的纯度和结晶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在制药企业中,通常使用真空结晶、溶剂结晶、气体分离等分离方法进行精制。
2、蒸馏分离技术传统蒸馏分离技术是制药过程中另一种重要的技术。
其原理是根据各种化学物品在蒸馏时的气相压力变化,使得物质分离出来。
蒸馏分离已被广泛应用于纯化药物、制备高纯度溶剂和纯化生物制品等方面。
现代化学制药企业常用的蒸馏技术有大气压下的蒸馏、真空蒸馏等。
3、萃取分离技术传统萃取分离技术是通过液-液(或固-液)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将药物分离出来。
萃取分离技术比晶体分离和蒸馏分离更适合于生物制品的制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药物的纯度、活性和安全性。
此外,萃取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中间体的制备和提取等方面。
二、现代分离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分离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现代分离技术主要包括液相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电泳技术和质谱技术等。
这些技术在药物的纯化和分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液相色谱技术液相色谱技术是分离和分析化合物的一种常用技术。
在近年来的制药工业领域,液相色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离和制备中。
这种技术可以将多种药物分离出来,并且能够非常精确地确定各种化合物的浓度和纯度。
此外,该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糖类和生物制品的纯化和分析方面。
现代分离技术在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中的应用

1 超 临界 C 萃 取 技 术 Oz
1 1 超临界 C 萃取 技术 的原 理与 特 点 超 临 界 . O。
பைடு நூலகம்
中的 应 用 超 临 界 C 2萃取 技术 在 中草 药分 离 研 o 究 中可用 于 提取分 离 、 离浓缩 、 除有机 溶液 和除 分 脱 去 杂质 等 , 合 于脂溶 性 、 适 高沸 点 、 敏 性成 分 的提 热 取 和分 离 , 目前 已成 功 应用 于 挥 发 油 、 物碱 、 生 内酯 类、 萜类 、 酮类 、 类及 蒽类 衍生 物 、 黄 醌 皂苷类 、 糖类 、 脂 肪 酸 、 物 固醇 等 中草 药 有 效 成 分 的萃 取 分 离 。 植 如 用 超 临界 C 。萃 取 技术 从 黄 花 蒿 中 提取 分 离 青 O 蒿素时, 提取 率可 达 9 %, 2 比传 统方 法提 高 近 2倍 ; 用 其提 取 山茱 萸 总 皂苷 时含 量 是 传 统 溶 剂 提 取 的 1 5 . 倍 ; 取夏 天无 中 的有 效 成 分延 胡 索 乙素 . ~2 0 提 提 取率 高达 8 . % 。采用 超 临 界 C 萃 取 技 术 萃 93 O。 取 大蒜 素 时 , 既保 留了大蒜 的热 敏性成 分 , 又使其 抑 菌 效果 提高 了 3 6 。用 超 临界 C 萃 取 野菊 花 ~ 倍 O。 时, 提取 的挥 发性 成分 比水 蒸 气 蒸 馏 法 结果 水 蒸 收 率 高 出 1 以上 , 定 出化学 成 分 也 多 出许 多 , O倍 鉴 而 且 有效成 分 分解破坏 的少 。此 外 , 临界 C 萃 取 超 O。 技 术还 可用 于提取 、 除中草 药 中的重 金 属离子 、 去 农 药 等微量 或 痕量物质 。
维普资讯
第2 7卷第 1 期
现代分离技术在红霉素提取中的应用

a s r in p o e s a d in e c a g to n Ertr my i xrcin a e rve d i eal Be i e ,h o g o n f d opt rc s n o x h n e meh o d i y h o cn e t to r iwe n d ti. sd s t e fr r u d o a e e
i y h o y i ta t n n Er t r m c n Ex r c i o
F n hngn C eto Z n i xa e gC age h na egQn un g
( a oa K yL br o r rvni n ot l f xl i i s r, e i 00 N t nl e ao t yf eet nadC nr po v Ds t sB in 10 8 ) i ar oP o oo E s e a e jg 1
维普资讯
第 2 1卷第 1期 20 0 7年 1月
化 工时 刊
Ch m ia n u ty Ti es e c lI d s r m
Vo121, . No. 1 J n. 2 பைடு நூலகம் a 1. 00
现 代 分 离 技 术 在 红 霉 素 提 取 中 的 应 用
速 的发展 【 。
染 , 就对能 够采 用 的分离 技术手 段造成 了严 格 的限 这
制;
③ 红霉 素发 酵液 中杂 质 的浓度相 对较高 , 中一 其 些 杂质 的性 质 和红霉 素很 相似 , 用一些 常规 的分离 技 术无 法将 它们分 离 以获得 高纯 度 的红霉素 产 品 :
teemo e sp rt n tc n lge a i u sd. h s d m e a i h oo sW ds se a o e i s c
现代生物分离技术

现代生物分离技术生物分离技术是生物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科研技术,主要利用生物体中分子间所存在的电性、磁性、电荷、大小、形状等特性,从而通过各种不同的分离技术来获得所需的分子。
现代生物分离技术可以分为物理分离技术和化学分离技术两大类,其中物理分离技术包括了色谱分离、电泳分离、离心分离、过滤分离等各种技术,而化学分离则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或结构差异来实现生物分子的分离。
本文将对现代常用的生物分离技术进行详细说明,讨论其原理、特点及应用。
一、色谱分离技术色谱分离技术是基于质量、分子量、分子大小、溶解性、极性或疏水性等特性,将混合物中的物质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分离技术。
色谱分离技术是现代分离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各种固定相(如气相、液相、固体等)与流动相(如气体、液体、超临界流体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生物物质的分离。
主要包括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层析、亲和层析等。
色谱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复杂的生物分子的分离和纯化,如对蛋白质、多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纯化。
二、电泳分离技术电泳分离技术是利用电场作用力将荷电粒子(如DNA、蛋白质等)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分离技术。
其原理是将混合物置于电场中,根据电荷的性质,荷电粒子在电场中产生运动,并在电极上沉淀。
电泳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分离和定量。
三、离心分离技术离心分离技术是根据生物分子的密度、大小、形状等物理特性将生物分子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分离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作用,将混合液中的生物分子产生沉降差异,最终通过离心分离技术将生物分子分离出来。
离心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细胞分离、蛋白质纯化、细胞器组分分离、病毒富集等方面。
四、过滤分离技术过滤分离技术是利用精密的过滤器或膜将混合物中的生物分子分离出来的一种分离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过滤膜的孔径选择性来实现分离,对于小的分子可以通过膜的小孔径,而大分子由于尺寸过大而不能穿过膜孔。
SELEX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在医学中的应用分析

SELEX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在医学中的应用分析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ege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 SELEX)是一种能获取与靶分子高选择、高亲和力结合的寡核苷酸的筛选技术,制备出的产物被称为适配体(aptam-ersDlers)。
适配体安全、无毒,具备特殊的三维结构,确保了其可与靶分子高特异性的结合,并可进一步改变靶分子的生物活性和生命进程。
适配体最大优势是没有免疫原性,并且分子量小、可化学合成、稳定性强、易于修饰和标记,与传统化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近年来在传统SEL-EX技术基础上,各类衍生SELEX技术也被不断发展和完善,被广泛应用在生命科学研究、生物医药等领域,特别是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已有几种适配体诊断技术和适配体药物进入到了临床试验或临床应用阶段。
1 SELEX技术简介1. 1筛选过程SELEX技术依据分子生物学的原理,首先人工构建一个随机寡核苷酸文库,随机核苷酸序列的长度为20-40bp左右,所包含的不同种立体构象,几乎可以涵盖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种类的靶分子。
将靶标物质与随机文库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混合,形成文库洋巴标复合物,把未结合的核酸洗脱掉,富集与靶物质结合的核酸分子,以后者为模板进行PC R扩增,得到的产物经分离纯化后,作为进行下一轮筛选的模板。
如此反复,通过多轮(8-15轮)筛选,与靶标不结合或亲和性弱的核酸分子被充分去除,而与靶分子亲和性强的核酸分子被分离出来,同时其纯度随着筛选轮数的增加而增加。
最后筛选到的文库要经过克隆测序和特异性修饰,经过这些步骤后,所获得的特异识别靶分子的核酸才是适配体。
1.2优势和特点1)亲和力高、特异性强。
适配体与靶标之间,凭借彼此互补的三维结构,相互作用后形成牢固稳定的复合物,其解离常数通常能达到pmol/L-nmol/L的水平,并且能分辨出靶标结构上细微的差别。
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检验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人们对中药疗效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对中药的质量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关注。
中药的成分复杂多样,传统的质量检验方法往往效率低下,无法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性。
因此,现代分析技术的引入对中药检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本文将深入分析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检验中的应用要点,希望提高技术应用效果,保障检验精准性与效率。
关键词:现代分析技术;中药检验;应用要点前言: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检验中的应用能够提高中药的质量鉴定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保障中药的质量安全,同时也可以加快中药研究和开发的进程。
因此,在中药检验领域应积极推广和运用现代分析技术。
1.质量控制方法现代分析技术可以用于中药原材料的检验,中药材作为中药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常用的分析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可以用于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定量分析,如黄酮类、生物碱类等。
气相色谱则常用于中药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通过对中药材的定量分析,可以确保药材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从而保证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现代分析技术可以用于中药生产过程的监控,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多个关键环节,如药材的提取、浓缩、干燥等。
这些环节中的每一个都对最终制剂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监控这些环节中的关键参数,如温度、时间、压力等,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常用的监控方法包括红外光谱和质谱。
红外光谱可以用于分析中药制剂中特定的功能基团,从而判断是否经过正确的工艺处理。
质谱则可以用于检测制剂中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物,如重金属等。
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可以有效地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
中药成品是指最终制成的中药制剂,如颗粒剂、胶囊剂等。
这些制剂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质量不稳定。
通过对中药成品进行定量分析[1],可以了解其成分和含量,从而评估制剂的质量。
通过对成品中活性成分的定量分析,可以判断制剂是否符合相关要求,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
现代生化产品分离技术的分类及应用举例

现代生化产品分离技术的分类及应用举例现代生化产品分离技术的类型及其应用举例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注意到了下游拆分技术对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重要性,拆分技术的滞后可以轻微制约生物技术的发展。
国内外纷纷强化对生物拆分技术的研究力量,加设研究机构和加强资金投入,一些公司和生产企业也在生物拆分技术领域进行竞争。
生化拆分技术就是生物技术产品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同意了生物技术的发展。
同意了产品的质量的好坏,成本的多寡,竞争力的大小。
其种类多样,技术日趋明朗化。
在生产和生活中获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生化产品、分离技术、细胞破碎技术、沉淀分离技术、层析拆分技术、电泳分离技术、离心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正文:对于由自然界天然分解成的或由人工经微生物菌体蒸煮、动植物细胞培养及酶反应等各种生物工业生产过程赢得的生物原料,经拆分、提纯并精制其中目的成分,并最终并使其沦为产品的技术称作生化拆分技术,现在的生物拆分工程技术已广为应用于医药、蒸煮、食品、轻工等领域的产品拆分及提纯。
另外,环境工程中污水的净化与有效成分的废旧,也常用生物拆分技术。
一、现代生化产品分离技术的类型1、传统拆分技术的提升和健全蒸馏、蒸发、过滤、离心、结晶和离子交换等传统技术由于应用面广且相对明朗,对它们的提升和健全将可以促进小范围的技术进步。
比如,80年代酒精差压(多效)酿造技术工业应用领域的顺利,大幅度降低了成品酒精的能耗,为进一步提高酒精质量奠定了技术基础;融合蒸气喷气热泵的四效甚至七效冷却技术大幅度节能环保并为废水处理技术作出了贡献,也推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和生物工业的融合;各种新型高效率的过滤器机械和Vergt机械的问世,也从一个侧面促进生物工业向更大规模方向发展。
结晶理论和色谱法技术的新进展,提升了产品的收率、质量和生产效率。
可见,适合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传统技术经过改造提高后,适应面会更宽,效率会更高,仍然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
现代中药分离技术及应用

现代中药分离技术及应用现代中药分离技术及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分离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现代中药分离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保留中药的药理活性,提高中药的疗效,并满足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需求。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现代中药分离技术及其应用:1. 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的机械与化学效应来加速固体与液体间的物质转移和质量传递的技术。
它具有提取效率高、提取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点。
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草药的提取过程中,可以提高中药的药效活性,减少所需的提取时间,节省能源。
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进行物质的分离与回收的技术。
超临界流体具有溶解能力大、温和操作条件、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草药中极性和热敏性成分的提取,可以提高中药的提取率和纯度。
3. 液相色谱技术:液相色谱技术是一种利用液体作为流动相的分离技术。
液相色谱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凝胶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等。
液相色谱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选择性强、对样品量要求低等优点。
液相色谱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草药中成分的鉴定和含量测定,可以快速准确地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4. 气相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是一种利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分离技术。
气相色谱具有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操作简单等特点。
气相色谱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草药中挥发性成分和气味成分的分析,可以对中药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和鉴别,对研究中药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5. 高速离心技术:高速离心技术是一种利用离心力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的技术。
高速离心技术具有分离速度快、获取高纯度产物等优点。
高速离心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的纯化和提取,可以获得高纯度的中药有效成分。
现代中药分离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中药的药理活性和疗效,还可以对中药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分离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摘要:分离技术中的纯化和分离在临床医学和中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膜分离技术、场流分离、萃取法等技术为例说明分离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关键词:分离技术医学应用
随着世界人口的大幅增加,疾病种类的多样化,使得患病人数也大幅度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每年全球患病总死亡人数5800万,其中3500万人死于慢性病,仅在中国每年死于慢性病的人数就高达750万人。
有鉴于此,医学领域的发展也成为重中之重。
现代分离技术近年在医学上得到了较多的应用,比如利用超滤技术分离浓缩生物活性物质,从生物中提取药物;采用静态顶空分析方法测定药品中的有机溶剂的含量;利用分子蒸馏技术提取维生素等等。
本文主要从溶剂萃取法提取红霉素,场流分离蛋白质的应用,膜分离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三个方面介绍分离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发展•
一、用溶剂萃取法提取红霉素
红霉素是弱碱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强、效率高、毒性低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红霉素衍生物的广泛使用及新剂型的开发,使得红霉素原料用量大幅度增加。
因此,分离提取红
霉素的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红霉素的分离提纯具有以下特点:
1、红霉素的性质不很稳定,容易被污染,
2、目标产物浓度低。
杂质的浓度相对较高,且一些杂质和红霉素性质相似,常规技术无法分离;
3、红霉素往往直接作为医药用品,需要符合特殊的质量和安全要求。
上述特点决定了红霉索分离提纯工艺的复杂性及重要性,同时也对研究开发适用于红霉素分离提纯的新方法、新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阐述一下溶液萃取法(主要有化学反应萃取、固定床溶剂萃取法、超临界萃取等)提取红霉素在工业上的应用。
化学反应萃取法
在化学反应萃取过程中,红霉素分子与萃取剂发生配合,生成中性溶剂;配合物。
2000年,
李洲等研究了一个萃取红霉素的中性配合体系:以高脂肪醇做萃取剂,煤油为稀释剂,提取红霉
素的方法,现场试验和结果表明该方法平均收率78 .62%,稍优于现有生产指标,而且新萃取体系的溶剂损失大幅度降低,节约了生产成本,可供工业生产试用。
固定床溶剂萃取法
2001年,曹正芳等采用固定床溶剂萃取法从发酵液中提取红霉素,研究了溶液的pH值、操作温度、发酵液流速以及洗脱液流速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用此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克服乳化,减少红霉素和溶剂的损失。
同样也取得了理想效果。
以上总结了近年来在溶剂萃取法中出现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
这些方法具有非常诱人的前景,但目前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也存在一些不足,提炼成本高,耗用溶媒多,收率和产品的效价不
高;决定了他们还难以应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二、场流分离蛋白质的应用
蛋白质混合物能否被区别开,是根据混合物的聚合程度、尺寸、电荷、密度、形状及生物活力。
蛋白质纯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浊点萃取法、置换色谱法、亲和层析法等。
但是蛋白质的分离常常
需要保护蛋白质的天然特性,很少有分离技术能满足这个要求,而场流分离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
场流分离作为一种新的分离技术,最早是由Giddings博士川在1966年提出来的。
场流分离是一种家族式的分离技术,具有分离迅速准确、直接进样、不需要专门的样品预处理步骤、不使用固定相、应用范围广、分离时间短等特点。
场流分离技术在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最早的报道是在1972 年,如电场流分离、流场流分离、沉降场流分离等,下面将分别讨论。
电场流分离技术
电场流分离技术在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最早的报道出现在1972 年, Caldwell等就电场流分离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用其成功地实现了蛋白质的分离。
电场流分离技术是根据微粒或者大分子表面电荷的差异来完成的,电场流分离的优点是,在一次流动中,能检测到阴阳离子的种类;没有不利的加热装置;使用流动相增强分离效果等。
流场流分离技术
流场流分离蛋白质的能力最早在1977 年出现,这种技术过去常用于测定小麦蛋白中不同来源的完整蛋白质特性和冠状动脉病人的酶突变体为脂蛋白的筛查。
后来,这种技术常用于不同起源的蛋白质特性研究,尤其适合超大规模蛋白质和蛋白质混合物的分离。
在蛋白质分析方面,2008 年非对称流场流被应用于研究pH对猪胃蛋白质聚合物纯化的影响川。
此外,流场流技术在蛋白质治疗学控制、含淀粉的蛋白质特性的描述、蛋白质组学的前期分离等方面尤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望场流分离在天然的条件下进行蛋白质分离,所以分离后并不改变蛋白质的原始构象,这是其他分离技术所不能媲美的。
电场流分离技术、流场流分离技术、沉降场流分离技术已经成功地用于分离蛋白质,而且流场流分离技术正逐步走向成熟。
流场流技术在蛋白质治疗学控制、蛋白质特性的描述、蛋白质组学的前期分离等方面尤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场流分离蛋白质技术目前主要发展方向是与微细加工技术相结合,并使其小型化、微型化、集成化。
在分离流道的优化设计方面和微流体控制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研究开发中的应用膜分离技术是依据物质分子尺度的大小,借助膜的选择渗透作用,在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的推动作用下对混合物中双组分或多组分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从而达到分离提纯和浓缩的目的。
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常温操作,适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离、浓缩和纯化;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无二次污染;能耗低;操作方便,易于自动化。
因此,膜分离技术是现代分离技术中一种效益较高的分离手段,在分离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膜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备中药注射液目前中药注射液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出现了许多的不良反应。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制剂时除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成分外,还必须尽可能地除去杂质,如鞣质、蛋白质、树脂等大分子物质及许多微粒,它们一般不具药效作用,但影响产品的质量,采用切割分子量较小的超滤膜可以代替沉淀法实现对它的精制,例如切割分子量为几千或者 1 万的超滤膜可以滤除鞣质色素和小分子量蛋白质等成分,超滤注射液,能显著地提高针剂的澄明度并除去热原。
2. 制备中药口服液中药口服液由于使用方便疗效好,故在中药保健品开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但传统的工艺采用水提醇沉法,不仅流程长,所得产品黏度大,还含有大量亚微粒微粒和絮状物等杂质故成品静置后易产生沉淀,影响产品外观,对产品的销售带来不利影响。
将口服液用截留分子量为7000 的膜进行超滤后,产品质量大为改观,不仅澄明度有所提高,口服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也有增加,药液稳定性也好。
3、中药提取液的纯化江苏康缘药业应用微滤和超滤膜分离技术精制桂枝茯苓胶囊,使活性成分苷类酚类等在常温环境下实现物质分离,有效脱除杂质、又不引起成分变化,无二次污染于涛等使用超滤技术对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产品进行精制,超滤后产品中黄酮质量分数由 5.9%提高到了33.9%。
结果表明,通过超滤,基本可以去除提取液中的淀粉蛋白质黏液质树脂等大分子物质,同时更有效地
保留有效成分。
展望膜分离技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纯化方面的应用研究也才刚刚起步,与传统分离方法相比较,存在着独特的优势,表现出极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绝大多数研究开发工作尚处于试验阶段,少数进入中试阶段,而实际应用的例子则更少一些工艺和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如在中药提取分离中如何既能有效去除杂质,又尽可能减少有效成分损失是研究的方向虽然有以上问题的存在,但总的来说,膜分离技术在中药提取的应用愈来愈广,有理由相信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膜分离技术将日益成熟,必将在我国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正芳;乐清华红霉素固定床溶剂萃取法提取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1(08)
2、李武德.李洲.宋喜芳红霉素协同萃取新工艺研究[期刊论文]-河南化工2009,26(2)
3、陆健,周楠迪,史锋蛋白质纯化技术及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张晓楠,郭立安•超滤在蛋白质纯化中的应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9, 20(2)
5、尹海燕左春柽场流分离蛋白质技术研究进展现代化工2013 年01 期
6、张文英,施南华,杨昌红,等.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备中的应用进展. 云南化工,2003,30(6)
7、任建新.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8、黄伟文,梁芸,邵霞.超滤法制备中药注射液的质量研究[J]. 水处理技术,1988,14(2):87
9、李利新李锦王玉明张丽媛李遇伯现代分离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快速分离制备研究中的应用中南
药学201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