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课时作业(12)(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课时作业(71)(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15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某某期末调研)鸦片战争后,中西方贸易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中国出产的茶叶、瓷器等出口量增长迅速;棉布、纱线等出口量减少明显,“苏松布市,削减大半”。
与此同时,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是( )A.西方因无法生产茶叶和瓷器导致此类商品出口量增加B.中西方经济互补性强是造成中国出口增减不同的原因C.棉纺品出口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耕织分离D.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此现象的根源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的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地,故选D项。
A、B两项表述错误。
鸦片战争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导致自然经济的耕织分离,故排除C项。
答案:D2.(2015·某某师大附中月考)矛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这段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B.农民阶级的愚昧落后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经济的瓦解,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遭到巨大冲击而不断萎缩。
答案:A3.(2015·某某学业考试)某某被开放为通商口岸以前,产自江浙和某某的棉布十分畅销,但自从开埠通商后,“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土产棉布质量的下降B.交通运输的不便C.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D.洋布洋纱的冲击解析:本题考查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题干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江浙一带传统手工业产品滞销,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设立通商口岸后,英法等国的价廉物美的西方工业品的冲击,故选D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课时作业(69)(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13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晋中模拟)马克思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马克思反对皇权主义B.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C.小农人数众多却互不来往D.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解析:依据材料信息“要别人来代表他们”“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可以看出,与小农经济相适应,必须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其上层建筑。
A、B、C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D2.(2015·上海八校调研)《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水平D.劳力短缺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历史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说明了人们终生劳动,才能勉强维持饱暖,故C项正确。
A项指男耕女织,反映了材料的表象,未能说明小农生产经营模式长期存在的原因;材料未涉及社会制度和劳力短缺,排除B、D项。
答案:C3.(2015·江西吉安一中期中考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A.大量荒地的开垦B.铁犁牛耕的出现C.水利工程的兴修D.青铜器的制造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故答案为B项。
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课时作业(23)(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综合创新作业(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在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有皇帝家仆的性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时期取消丞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
这一变化过程体现的古代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势是( )A.公天下意识不断加强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家天下”意识不断强化D.皇帝治理国家的能力不断下降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家国同治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整个封建时代皇权不断强化,而官僚机构只是皇帝旨意的执行机构,据此及材料可知C项正确。
A项与题意相反,错误;中央集权的强化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故B项与题意无关;家族式统治并不能说明皇帝治理国家能力的不断下降,故D项错误。
答案:C2.“随着商业和(罗马)帝国的发展,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
因为万民法( ) A.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的专横和特权B.内容侧重于急需的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C.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法原则D.能较好地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结合所学知识,A项是《十二铜表法》的作用,B项是公民法的作用,C项是自然法的作用,故选D。
答案:D3.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的时期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解析: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都没有实现民族的独立,排除A、B两项;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调动各阶级抗日的积极性,并没有消除社会各阶级的社会差别,排除C项。
故选D项。
答案:D4.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课时作业(48)(含解析)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课时作业(48)(含解析) 考纲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4·山东文综)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本题考查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题干材料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其主要意义在于打破了原来“学在官府”的局面,即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项为正确答案。
宗法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没有冲击瓦解宗法分封制,故B项错误。
周王室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政治基础是宗法分封制,孔子的教育思想既没有冲击井田制,也没有动摇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礼”为主要内容,含有反对当时诸侯争霸的内涵,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2·海南单科)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好礼”“好义”“好信”,并没有反映“民本”和法治,故A项和C项错误。
材料内容并未涉及“礼治”,故无法体现“礼治为先”,D项错误。
礼、义、信都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
答案:B3.(2012·山东文综)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中“注重实践”“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和轻视商人与学者等信息可知,该学派否定贵族政治,主张法治,重农抑商,注重实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课时作业(53)(含解析)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课时作业(53)(含解析)考纲考点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2014·浙江文综)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②亚里士多德③朱熹④李贽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东西方思想家的主张。
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有“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等,与题干主张不相符,故排除①。
亚里士多德从“中道”思想出发,倡导理性,提出了“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朱熹从儒家伦理道德出发,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李贽则从反对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故选D项。
答案:D2.(2014·江苏单科)“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
”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鄙视贫穷B.认为财富即道德C.揶揄上帝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解析:“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说明人文主义者追求财富;“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说明人文主义者反对清贫,故D项正确。
A项错在“鄙视”;B项材料没有提及;C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3.(2013·广东文综)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
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
这里的“艺术家”是(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当时欧洲既有教会资助艺术,又有富有阶级资助艺术。
而富有阶级资助的艺术家创作的重点是能够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肖像画,这些作品体现了对现实中“人”的关注,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课时作业(40)(含解析)

考纲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派重视易服的原因。
改制往往会涉及方方面面,但很难说易服更易推行,故A项错误。
题干并没有提及易服是为了外交的需要,或改变中国人的世界形象,因此C项错误。
身着长袍马褂的人不一定就是守旧势力,故D项表述错误。
从材料可看出,维新派主张“易服”是为了“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需要,因此是为了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2.(2014·北京文综)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③照明手段④饮食方式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题干要求的是“最能反映社会生活变革”。
墙上画作的风格仍是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作;人物发型由蓄发到短发,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照明手段为电灯,这采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饮食方式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由此可知,②③最能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革,B项正确。
答案:B3.(2014·浙江文综)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清初剃发蓄辫是满族入主中原,打击汉族民族意识的行为,而民国初年男子剪辫则是辛亥革命反清斗争的重要标志,两者都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故选B项。
正确选项应全面反映材料信息,A、D两项都只能反映乙图,不能说明甲图,故错误;清初男子剃发蓄辫无法证明清王朝的强大,因为一个王朝的强大与否,是由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故C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 科技与文学艺术》第一讲课时提升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岳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
孔子的下列主X,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A.“为政以德”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解析】选D。
D项中的“礼”,指的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从材料看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而孔子依然坚持恢复西周的礼制,说明其是周朝的“捍卫者”,故D项正确;A项中的“为政以德”、B项中的忠恕之道以及C项中的“因民之利”都体现出重民思想,在当时以及后世具有积极的影响,与维护周制不符合,故A、B、C项错误。
2.(2015·某某三市一模)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
这反映了孔子( )A.主X政治改良B.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C.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D.主X复古倒退【解析】选A。
根据材料“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可知,商周两朝都对前代的制度进行了改革,由此可知,孔子主X政治改良,故选A。
B、C、D都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加固训练】(2014·东城期末)“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A.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B.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解析】选A。
材料“王道既微,诸侯力政”说明当时分封制遭破坏,诸侯争雄,结合所学可知为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九家之术,蜂出并作”表明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社会文化背景正是礼崩乐坏,思想多元,故A项正确;黄老学说被尊崇一般在朝代建立之初,故B项错误;儒释道并存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错误;拜金逐利盛行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应该是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后,故D项错误。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课时作业(49)(含解析)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课时作业(49)(含解析) 考纲考点一宋明理学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即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为善,但是私欲容易蒙蔽人的本性,所以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才能克服私欲,回归人的本性,由此可知B、C两项错误。
A项只提到人性本善,不全面,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2.(2014·广东文综)《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问题。
B项孔子权威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项也不正确。
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3.(2014·大纲文综)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与理学的关系。
重血缘、重宗法、以家庭为本位、以孝悌为基础的宗法观念与程朱理学倡导的“三纲五常”是一脉相承的,因此,C项正确。
宗法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无法解释修家谱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A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课时作业(12)(含解析)1.(2015·江西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
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材料二(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其复身(免除赋税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
据此并结合上问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梭伦改革并没有重新分配土地,而是鼓励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材料二反映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两者所产生的影响抓住政治体制的要求分析归纳。
第(2)问,雅典是海洋文明,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依据教材知识归纳自然地理环境;两者改革都成功并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两者对农业的态度的不同,说明改革应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
答案:(1)政策不同:商鞅变法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奖励耕织,抑制商业与商人(重农抑商);梭伦改革让失地农民转行从事其他行业;鼓励发展工商业。
影响: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使秦国开始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地理因素:雅典近海多山,缺少耕地,地中海气候不利于农耕而有利于海外贸易;秦国位于黄河中游、汉中平原上,温带季风气候,适宜农业发展。
认识:改革必须立足国情,符合客观实际(因时因地),才能取得成功。
2.(2015·深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
终于,他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他为雅典人制定出一套以中庸为其基本原则的法律,而中庸正是古希腊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龙《人类的故事》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产生了
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梭伦改革的中庸特点。
答案:(1)社会状况:平民因债务奴隶制而处境悲惨。
改变:颁布“解负令”。
影响:解除了雅典公民中平民最沉重的负担,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限制土地兼并,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巩固了城邦体制,为民主政治奠基。
(2)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特权。
3.(2015·南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材料二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
答案:(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
(2)事实:“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作者持否定态度。
评价: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发展了生产力,是历史的进步。
4.(2015·太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
其他如奖
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
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
——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
(2)运用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
解析:第(1)问,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归纳,但须注意回答角度是“独创性措施”,不要把商鞅变法所有内容都答上;第(2)问,首先提炼材料的观点,然后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商鞅变法,不以后人的观点苛求商鞅变法,即从商鞅生活的时代的状况回答其变法的作用。
答案:(1)实行连坐法,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奖励耕织,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抑制商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2)从生产力方面看,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为后来统一奠定基础;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变革了生产关系,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