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病情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4.5.1.1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程序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一、通过对患者评估全面把握患者基本的现状和诊疗服务的需求,为制定适宜于患者的诊疗方案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对患者进行评估是科室医师、护师的职责,是重要的质量管理监控环节,为制定诊疗方案和会诊、讨论提供支持。
三、患者评估是指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对患者的生理、社会、经济状况、病情严重程度、全身状况支持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估,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四、执行评估工作的医护人员具备在本院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护士。
五、患者评估的内容见《住院病人风险评估表》,注意患者隐私保护,病人评估记录文件进入住院病历。
六、住院医生必须在8小时内完成对新入院患者的首次评估。
七、上级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治疗计划和个体需求,决定再评估的频率:对重危、抢救患者、诊断/治疗计划改变、出现药物/输血不良反应、患者是否能转院或出院,随时进行评估;对病情稳定的慢性患者至少4-5天进行评估。
患者病情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从进院开始就能够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估,医生能够做出详细科学的治疗计划,当病情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修改治疗方法,使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根据卫生部、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患者评估管理制度。
一、明确规定对患者进行评估工作由注册的职业医师和护士实施。
二、科室制定患者评估的项目、重点范围、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
三、患者评估的结果需要记录在住院病历中,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四、科室定期实施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管患者评估工作,对考核结果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保证医疗质量。
五、医师对接诊的每位患者都应进行病情评估。
重点加强急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危重病人营养评估、住院病人再评估、特殊治疗前的评估、出院前评估。
六、医师对门诊病人进行评估时要严格掌握住院标准,严格按照患者的病情作为制定下一步治疗的依据,严禁将需住院治疗的病人进行门诊观察治疗。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程序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程序一、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2.评估工具和方法:确定患者病情评估的常用工具和方法,如疼痛评估量表、意识状态评分等,使评估结果客观可比较。
3.评估人员的培训和质控:对参与患者病情评估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能够正确操作评估工具和方法,并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估。
4.评估记录和报告的存档:规定评估结果的记录和报告应当如实、准确地记录,并建立相应的存档系统,以备查阅和评估效果分析之用。
二、患者病情评估操作规范1.评估前的准备工作:评估前要明确评估目的、评估内容和评估工具,并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评估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2.评估的方法和顺序:按照规定的评估指标和标准,采用逐项、系统的方法进行评估,严格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3.评估的环境和时间:评估应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进行,避免干扰因素影响评估结果。
评估的时间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灵活安排,尽量避免落下重要的评估时间点。
4.评估结果的记录和报告:评估结果要如实、准确地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并及时报告给主治医生和相关部门,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三、患者病情评估的操作程序为了保证患者病情评估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需要制定相应的操作程序,包括以下步骤:1.工作安排和分工:明确评估工作的负责人和执行人,确保评估工作的有序进行。
2.评估前的准备:患者入院后,由第一责任护士等专人对患者进行初步病情评估,并配置相应的评估工具和材料。
3.评估的执行:按照规定的评估指标和标准,由执行人员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评估,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评估结果的记录和报告:评估结果由执行人员如实、准确地记录在患者病历中,并及时报告给主治医生和相关部门。
5.评估结果的应用和分析:评估结果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合理的应用和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6.评估后的跟踪和监测: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病情评估和监测,及时调整和改进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及流程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及流程为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工作,提高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依据国家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以及《病历书写规范细则》等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医院制定病情评估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
一、目的:保障患者从入院及全程诊疗中,能够得到医务人员客观科学的病情评估,医务人员能够依据评估结果做出及时科学的诊疗和护理计划。
二、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对患者病情评估工作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医师和护理人员实施.入院病情评估由诊疗组长、主治医师汇同主诊医师二人以上一同完成;急危重症患者,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汇同主诊医师共同完成,特殊情况下上级医师未到位时,可由在场医师一人完成,上级医师复核并签字认可.住院期间病情评估、治疗、手术效果评估可由手术医师或主诊医师一人完成;出院前评估须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参与。
三、评估的范围:医师对接诊的每位患者都应进行病情评估,包括手术前、麻醉前、急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危重病人营养评估、住院病人再评估、手术后评估、出院前评估等内容。
四、评估重点环节:1、门诊病人评估:综合评估门诊患者病情,准确掌握收住院标准,禁将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安排在门(急)诊观察。
若医生判定病人需要住院治疗患者提出拒绝,必须履行知情告知可能面临的风险,应在门诊病历中记录,并由患者或家属签字。
2、对新入院患者进行首次病情评估,主管医师应对病人全面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情轻重、急缓、营养状况等做出正确的评估,做出正确的诊断,参照疾病诊治标准,制定出经济、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3、首次上级医师查房应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并对住院医师的病情评估、诊疗方案的适宜性进行核准。
4、手术病人术前、术后的病情评估.5、住院病人病情发生变化时、实施危重症抢救后。
6、对应用新的诊疗技术的诊疗效果.7、病情的阶段小结。
8、出院前的病情评估,包括一般患者正常出院前一天、自动出院、出院当天。
五、评估的记录患者评估的结果需要记录在病历中,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程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程序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制定的管理规范和程序。
下面将为您介绍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的操作规范与程序。
一、操作规范1.严格依据医疗机构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流程执行患者病情评估。
2.评估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询问和沟通,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情变化。
3.在评估过程中,应使用系统和标准的评估工具,如病程记录、评分表、量表等。
4.评估时应留意患者的隐私和敬重患者的意愿,爱护患者的个人隐私。
5.评估结果应准时记录在患者的医疗记录中,并按要求上报医疗管理部门。
6.对于患者的病情评估结果,应准时向医疗团队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确保信息的精确传递。
二、程序1.提出疑似病情: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觉患者消灭疑似的病情变化时应准时提出,包括患者自觉症状的变化、生命体征的特别等等。
2.面诊评估:医护人员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面诊评估,包括询问患者疾病的进展过程、病症的具体状况等等。
3.试验室检查:依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医护人员可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试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等。
4.影像学检查:依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医护人员可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等。
5.专科评估:依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医护人员可将患者转诊到相应的专科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综合评估:依据患者的面诊评估、试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专科评估的结果,医护人员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7.病情记录:医护人员应将患者的病情评估结果记录在病历中,并按要求上报医疗管理部门。
8.沟通沟通:医护人员依据患者的病情评估结果,与医疗团队和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沟通,确保信息传递的精确性。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的操作规范与程序的制定和执行,可以使医护人员在评估患者病情时更加科学和规范,提高评估的精确性和精确性,有助于早期发觉和干预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和程序[1]教学提纲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和程序[1]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7e485a32daef5ef7bb0d3c59.png)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和程序[1]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附:住院病人风险评估表)一、通过对患者评估全面把握患者基本的现状和诊疗服务的需求,为制定适宜于患者的诊疗方案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对患者进行评估是科室医师、护师的职责,是重要的质量管理监控环节,为制定诊疗方案和会诊、讨论提供支持。
三、患者评估是指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对患者的生理、社会、经济状况、病情严重程度、全身状况支持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估,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四、执行评估工作的医护人员具备在本院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护士。
五、患者评估的内容见《住院病人风险评估表》,注意患者隐私保护,病人评估记录文件进入住院病历。
六、住院医生必须在8小时内完成对新入院患者的首次评估。
七、上级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治疗计划和个体需求,决定再评估的频率:对重危、抢救患者、诊断/治疗计划改变、出现药物/输血不良反应、患者是否能转院或出院,随时进行评估;对病情稳定的慢性患者至少4-5天进行评估。
患者病情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从进院开始就能够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估,医生能够做出详细科学的治疗计划,当病情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修改治疗方法,使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根据卫生部、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患者评估管理制度。
一、明确规定对患者进行评估工作由注册的职业医师和护士实施。
二、科室制定患者评估的项目、重点范围、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
三、患者评估的结果需要记录在住院病历中,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四、科室定期实施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管患者评估工作,对考核结果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保证医疗质量。
五、医师对接诊的每位患者都应进行病情评估。
重点加强急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危重病人营养评估、住院病人再评估、特殊治疗前的评估、出院前评估。
六、医师对门诊病人进行评估时要严格掌握住院标准,严格按照患者的病情作为制定下一步治疗的依据,严禁将需住院治疗的病人进行门诊观察治疗。
新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和程序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附:住院病人风险评估表)一、通过对患者评估全面把握患者基本的现状和诊疗服务的需求,为制定适宜于患者的诊疗方案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对患者进行评估是科室医师、护师的职责,是重要的质量管理监控环节,为制定诊疗方案和会诊、讨论提供支持。
三、患者评估是指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对患者的生理、社会、经济状况、病情严重程度、全身状况支持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估,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四、执行评估工作的医护人员具备在本院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护士。
五、患者评估的内容见《住院病人风险评估表》,注意患者隐私保护,病人评估记录文件进入住院病历。
六、住院医生必须在8小时内完成对新入院患者的首次评估。
七、上级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治疗计划和个体需求,决定再评估的频率:对重危、抢救患者、诊断/治疗计划改变、出现药物/输血不良反应、患者是否能转院或出院,随时进行评估;对病情稳定的慢性患者至少4-5天进行评估。
患者病情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从进院开始就能够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估,医生能够做出详细科学的治疗计划,当病情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修改治疗方法,使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根据卫生部、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患者评估管理制度。
一、明确规定对患者进行评估工作由注册的职业医师和护士实施。
二、科室制定患者评估的项目、重点范围、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
三、患者评估的结果需要记录在住院病历中,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四、科室定期实施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管患者评估工作,对考核结果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保证医疗质量。
五、医师对接诊的每位患者都应进行病情评估。
重点加强急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危重病人营养评估、住院病人再评估、特殊治疗前的评估、出院前评估。
六、医师对门诊病人进行评估时要严格掌握住院标准,严格按照患者的病情作为制定下一步治疗的依据,严禁将需住院治疗的病人进行门诊观察治疗。
新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和程序[1]【精选文档】
![新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和程序[1]【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e6727e3fad6195f302ba694.png)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附:住院病人风险评估表)一、通过对患者评估全面把握患者基本的现状和诊疗服务的需求,为制定适宜于患者的诊疗方案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对患者进行评估是科室医师、护师的职责,是重要的质量管理监控环节,为制定诊疗方案和会诊、讨论提供支持。
三、患者评估是指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对患者的生理、社会、经济状况、病情严重程度、全身状况支持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估,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四、执行评估工作的医护人员具备在本院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护士。
五、患者评估的内容见《住院病人风险评估表》,注意患者隐私保护,病人评估记录文件进入住院病历。
六、住院医生必须在8小时内完成对新入院患者的首次评估。
七、上级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治疗计划和个体需求,决定再评估的频率:对重危、抢救患者、诊断/治疗计划改变、出现药物/输血不良反应、患者是否能转院或出院,随时进行评估;对病情稳定的慢性患者至少4-5天进行评估。
患者病情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从进院开始就能够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估,医生能够做出详细科学的治疗计划,当病情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修改治疗方法,使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根据卫生部、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患者评估管理制度。
一、明确规定对患者进行评估工作由注册的职业医师和护士实施。
二、科室制定患者评估的项目、重点范围、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
三、患者评估的结果需要记录在住院病历中,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四、科室定期实施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管患者评估工作,对考核结果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保证医疗质量。
五、医师对接诊的每位患者都应进行病情评估.重点加强急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危重病人营养评估、住院病人再评估、特殊治疗前的评估、出院前评估。
六、医师对门诊病人进行评估时要严格掌握住院标准,严格按照患者的病情作为制定下一步治疗的依据,严禁将需住院治疗的病人进行门诊观察治疗。
医疗质量管理目录4511具体评估检查内容

医疗质量管理目录4511具体评估检查内容4.5.14.5.1.1由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病情评估/诊断。
C1、有对患者病情评估治理制度、操作规范与程序,至少包括:患者病情评估的重点范畴、评估人及资质、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等。
〔1〕病情评估治理制度〔2〕操作规范、标准与程序2、实施评估的医务人员具备法定资质。
〔1〕全院具有法定评估资质医护人员名册〔2〕资质证明(执业资格证)3、有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病情评估的相关培训。
〔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6〕医务人员考核合格证〔7〕学习心得B1、患者病情评估的结果为诊疗方案提供依据和支持。
〔抽查患者病情评估报告,评判对患者诊疗的支持与参考价值〕(1)提供案例2、主管部门对上述工作履行监管职责。
〔提供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督促整改的评判报告。
〕〔1〕检查记录〔2〕评判报告A连续改进评估质量,为患者提供同质化服务。
〔提供案例,说明医院在不断推出改进病情评估工作的措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同质化的服务。
〕4.5.24.5.2.1按照医院现行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
A1、有适用的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用于指导医师的诊疗活动。
〔1〕提供临床诊疗相关制度〔2〕疾病诊疗规范〔3〕临床诊疗指南〔4〕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的行为。
〔1〕相关制度3、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与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6〕医务人员考核资料〔7〕学习心得B主管部门履行监督职责,评判重点病种参照本标准第七章所列的〝住院重点疾病〞以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重点病种。
〔依据«广东省住院病例(案)医疗质量评定标准»评定,病例质量评定结果,I、II级〕〔1〕住院重点疾病监测数据报告A1、重点病种质量操纵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陶县人民医院
患者病情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
急诊、住院、手术、重症治疗、麻醉、输血全程、全面要求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现就我院“患者病情评估”工作做如下规定:重点范围:医师对接诊的每位患者都应进行病情评估。
评估包括:住院病人病情评估、营养评估、住院病人住院期间再评估、手术后评估、出院前评估。
重点加强手术前、麻醉前、急危重患者、高龄患者的病情评估。
患者评估的项目:包括入院病情评估、营养状况评估、心理状态评估、治疗、手术效果评估、出院前情况评估、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等。
评估标准与内容:《患者病情判断和评分表》。
时限要求:普通住院患者入院72小时内完成入院病情评估、营养状况评估;急危重症患者立即评估;住院超过一周病员,第8日进行住院病人再次评估;手术后患者48小时内手术后评估;出院患者完成出院前评估。
记录文件格式:门诊患者评估,直接记录评估方式及结论于门诊病历当中;住院患者评估,设计有专用表格的评估项目,采用专用表格;无专用表格的,在病程记录中记录,格式如下:
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入院病情评估由诊疗组长、主治医师汇同主诊医师二人以上一同完成;急危重症患者,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汇同主诊医师共同完成,特殊情况下上级医师未到位时,可由在场医师一人完成,上级医师复核并签字认可。
住院期间病情评估、治疗、手术效果评估可由手术医师或主诊医师一人完成;出院前评估须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参与。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执行情况考核:科室日常督促,定期考核患者病情评估工作;职能部门每半年实施检查、考核、评价,对考核结果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保证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