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与市县平安应急平台建设》(石宇良)

合集下载

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
【期刊名称】《建设科技》
【年(卷),期】2015(0)17
【摘要】2015年4月9-1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和湖北省科技厅在北京召开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2012BAJ05B00)项目的课题验收会.参加会议的领导有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郭理桥副司长、姚秋实,湖北省科技厅梅莉副处长,与会专家有曾澜、蒋景瞳、王丹、何革华、杨崇俊、马林、蔡阳军、孙万增、王义明;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丁有良主任、张胜雷总工、科技处林剑远处长、综合处于晨龙处长参会.
【总页数】3页(P30-31,34)
【作者】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研究开发及规模应用示范
2.面向城市管理的地理信息数据仓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3.智慧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4.“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通过验收
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安全预警与防护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示范现场施工顺利完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急指挥平台项目建设背景

应急指挥平台项目建设背景

应急指挥平台项目建设背景1、加强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建设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公共安全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公益性事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

应急管理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是公共安全最核心的问题,随着其内涵不断深化和外延的扩展,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重要的和长远的基本事务。

日趋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带来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使我国公共安全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方面将迎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公共安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同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及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公共安全问题发生频度将大大增加,我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高发期。

是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水火灾每年都会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安全生产形式严峻,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不断发生,各种自然灾难频发,给国家经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非典”、“禽流感”更是直接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这些突发公共危机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沉重压力。

我国每年受灾害直接影响的人口达两亿多人次,仅2004年我国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00亿元人民币,超过国家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相当于我国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而国际通行标准仅为1.5%-5%。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形势还在加剧。

目前,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百万,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占中国GDP的6%。

因此,如何建立防灾减灾的应急处理体系,有效地应对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5 年7 月22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应急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华建敏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强调,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

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

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

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
蒋云良
【期刊名称】《计算机应用》
【年(卷),期】2000(020)002
【摘要】基于GENAMAP的开发实现了一个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的计算机化.讨论了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点.
【总页数】2页(P65-66)
【作者】蒋云良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计算机系,浙江,湖州,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13.331
【相关文献】
1.如何提高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J], 詹明山
2.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J], 缪冬生;潘伯鸣;孙雪梅
3.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框架体系构建 [J], 陈如波
4.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践探讨——以湖南省临武县为例 [J], 聂道许;唐建富;曹幼元;;;
5.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探讨 [J], 杨伯钢;张劲松;宣兆新;顾娟;王星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方案的通知-宁政发[2013]17号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方案的通知-宁政发[2013]17号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方案的通知正文:----------------------------------------------------------------------------------------------------------------------------------------------------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方案的通知(宁政发[2013]17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南京市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2013年1月17日南京市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国内外各大城市实现转型发展、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普遍选择。

我市作为国内较早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并制定智慧城市规划的中心城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探索实践中已有了较好的工作基础,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争取纳入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示范,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认真研究国家相关部委关于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创建申报的办法和要求,在“智慧南京”建设实践基础上,把握“智慧青奥”契机,进一步理顺工作体制,增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重点,认真组织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

到2015年,力争成为国家级智慧城市的试点示范城市,形成较为完整的智慧城市发展架构,信息化与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的发展进一步融合,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普遍应用于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相关技术创新和产业快速发展,智慧城市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二、重点工作任务(一)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

按照国家相关部委对智慧城市示范创建工作“先小后大、逐步实行”的推行思路,选择城市规划及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信息化工作基础扎实的建邺区(河西新城),先行进行试点示范申报和创建,从中积累和总结智慧城市试点示范的创建申报经验,逐步向全市推广。

城镇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方案

城镇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方案

城镇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方案一、项目概况 (3)1.项目背景 (3)2 .建设目标 (3)3 .建设内容 (4)(1)城镇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 (4)(2)安全风险感知终端设备安装部署 (4)(3)应急安全运维服务 (4)4、项目清单 (5)二、技术和服务要求 (6)一、项目概况1.项目背景近年来,随着惠安县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安全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安全隐患逐渐增多,各类灾害事故呈现出风险高、灾害大的特点。

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维护城镇安全隐患风险和压力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全工作在内的管理创新和服务优化提出了更高的期盼和要求。

2.建设目标以满足应急安全工作和队伍建设发展的新需求为出发点,坚持“政府主导、部门监管、市场运营”的建设运行模式,在惠安县全面推广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前移安全防控关卡,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常态化的安全防控体系,实现预警防控精准化、应急救援智能化,助力基层政府全局掌控下辖所有单位安全态势,提升城镇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

项目建设具体目标如下:(1)加强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能力。

通过居民住宅、物业小区、工厂企业、事业单位、商场、酒店等场所部署安全风险感知终端。

加强乡村火灾隐患整治,强化对工业园、特色小镇等乡村新兴产业消防安全管理,推进乡镇农村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隐患集中的老旧场所消防风险治理列入实事工程、民生工程,落实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

加强传统村落、历史名镇、文物古建筑群等场所消防设施和用火用电隐患监测管理。

(2)提升安全生产风险感知、监测预警和响应处置能力。

以物联网、AK大数据为基础,通过建设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和安全隐患监管企业深度融合,建立智能视频监控信息化技术,强化对事故易发多发部位环节的监测预警。

3.建设内容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城镇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安全风险感知终端设备安装部署、应急安全运维服务等内容。

城市智慧应急指挥中心大数据信息化系统集成整体设计方案

城市智慧应急指挥中心大数据信息化系统集成整体设计方案

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整体解决方案智慧应急指挥中心大数据信息化整体系统集成建设方案北京XX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X月X日目录第1章项目背景 (17)第2章需求分析 (19)2.1 应急业务体系概要 (19)2.1.1 突发公共事件 (19)2.1.2 重大公共活动事件 (21)2.1.3 预案管理 (21)2.1.3.1 国家应急预案 (21)2.1.3.2 地方应急预案 (22)2.1.3.3 预案编制、管理、执行 (23)2.1.4 管理和建设模式 (23)2.1.4.1 管理模式 (23)2.1.4.2 建设模式选择 (24)2.1.4.3 XX省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模式选择 (26)2.1.5 应急工作体系及职能 (27)2.1.5.1 应急管理体系 (27)2.1.5.2 应急联动体系 (28)2.1.6 应急管理业务流程 (29)2.1.6.1 功能视角 (30)2.1.6.2 部门协作视角 (33)2.2 需求分析 (34)2.2.1 总体目标 (34)2.2.2 需求分析 (35)2.2.2.1 服务对象分析 (35)2.2.2.2 业务场景分析 (36)2.2.2.3 核心需求要点 (37)2.2.2.4 省级平台特点 (37)2.2.3 项目建设任务 (39)2.2.4 省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规划需求 (40)2.2.5 省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的可靠性需求 (42)2.2.6 系统安全性需求 (43)第3章项目设计原则 (44)3.1 政府应急指挥平台规划的各类要素 (44)3.2 项目设计依据 (46)3.3 项目设计原则 (47)3.4 项目设计范围 (49)第4章应急指挥平台总体解决方案 (52)4.1 应急指挥平台总体原则 (52)4.2 应急指挥平台概要框架 (53)4.3 应急指挥平台总体特点 (54)4.4 应急指挥场所信息化分系统 (56)4.4.1 应急指挥场所类别 (56)4.4.2 应急指挥场所功能 (56)4.4.3 应急指挥大厅建设 (57)4.4.4 应急值班室建设 (58)4.5 基础支撑分系统 (59)4.5.1 应急通信系统集成 (59)4.5.1.1 功能视角分析 (59)4.5.1.2 实施视角分析 (62)4.5.1.3 应急通信系统集成示意图 (64)4.5.1.4 通信系统技术要求 (66)4.5.2 视频会议系统 (73)4.5.2.1 视频会议建设要求 (73)4.5.2.2 视频会议选型原则 (75)4.5.2.3 视频会议标准选择 (77)4.5.2.4 视频会议集成框架 (77)4.5.2.5 集成设备考察要素 (80)4.5.3 图像接入系统 (82)4.5.3.1 图像接入需求分析 (82)4.5.3.2 图像资源接入方案 (83)4.5.3.3 图像资源分发方案 (87)4.5.3.4 图像资源上传方案 (87)4.5.3.5 省中心图像接入平台的建设 (88)4.5.4 计算机网络系统 (89)4.5.4.1 应急指挥平台网络建设总体要求 (89)4.5.4.2 计算机网络设计原则 (89)4.5.4.3 计算机网络解决方案 (91)4.5.4.4 扩展应急指挥平台承载网络广域网 (91)4.5.4.5 网络管理系统建议 (93)4.5.4.6 QoS组网建议 (97)4.6 综合应用分系统 (102)4.6.1 综合应用系统功能结构 (102)4.6.2 子系统功能描述 (104)4.6.2.1 综合业务管理 (104)4.6.2.2 指挥调度 (105)4.6.2.3 5.7监测防控 (105)4.6.2.4 预测预警 (106)4.6.2.5 智能辅助 (107)4.6.2.6 应急保障 (107)4.6.2.7 应急评估 (108)4.6.2.8 模拟演练 (108)4.6.3 综合应用系统与通信系统接口 (108)4.6.4 GIS平台与应用 (109)4.6.5 综合应用系统集成建议 (111)4.7 数据库分系统 (111)4.7.1 数据库系统 (111)4.7.2 数据库内容 (112)4.7.3 数据库建设建议 (115)4.7.4 数据库维护 (118)4.7.5 数据库安全 (119)4.8 移动应急指挥平台 (119)4.8.1 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目的 (119)4.8.2 XX省政府移动急平台建设内容 (120)4.8.3 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特点 (120)4.8.4 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议 (123)第5章应急指挥场所设计 (125)5.1 概述 (125)5.2 设计原则 (126)5.3 设计标准 (130)5.4 设计要点 (131)5.4.1 应急指挥大厅平面布局 (131)5.4.2 应急指挥大厅功能布局 (133)5.4.3 应急指挥大厅音视频系统总体拓扑结构设计 (136)5.4.4 建声设计 (136)5.4.5 电声设计 (138)5.4.6 视频设计 (138)5.4.7 中控系统设计 (139)5.4.8 指挥大厅会议室设计装修建议 (140)5.4.9 指挥大厅会议室装修工程参考 (140)5.4.10 指挥大厅会议室类型 (140)5.4.11 指挥大厅会议室大小 (141)5.4.12 指挥大厅会议室环境 (141)5.4.13 指挥大厅会议室音响效果 (141)5.4.14 指挥大厅会议室照明 (142)5.4.15 指挥大厅会议室布局 (143)5.4.16 指挥大厅会议室布线 (144)5.5 指挥大厅详细设计 (146)5.5.1 功能定位 (146)5.5.2 大屏显示系统 (147)5.5.2.1 系统设计思路 (147)5.5.2.2 系统拓扑图 (148)5.5.3 综合布线系统 (149)5.5.3.1 需求分析 (149)5.5.3.2 设计理念 (151)5.5.3.3 设计依据 (151)5.5.3.4 设计要素 (152)5.5.3.5 总体设计 (153)5.5.3.6 综合布线系统工艺 (155)5.5.3.7 综合布线机柜及设备安装 (159)5.5.3.8 布线系统安装规范及工艺要求 (160)5.5.4 音频系统 (164)5.5.4.1 设计依据 (164)5.5.4.2 设计目标 (165)5.5.4.3 音箱的布局和选配 (166)5.5.4.4 系统优势 (169)5.5.5 会议系统 (169)5.5.5.1 需求分析 (169)5.5.5.2 设计依据 (170)5.5.5.3 数字会议系统设计 (170)5.5.6 指挥大厅智能化控制系统 (172)5.5.6.1 设计概述 (172)5.5.6.2 方案设计 (176)5.5.6.3 产品选型 (204)5.5.7 强电系统 (227)5.5.7.1 需求分析 (227)5.5.7.2 设计原则 (227)5.5.7.3 设计依据 (228)5.5.7.4 配电设计 (229)5.5.7.5 防雷接地 (230)5.5.7.6 照明 (231)5.5.8 UPS供电系统 (232)5.5.8.1 设计概述 (232)5.5.8.2 方案设计 (233)5.5.8.3 施工工艺 (246)5.5.8.4 产品选型 (254)5.5.9 装饰装修工程 (256)5.5.9.1 设计理念 (256)5.5.9.2 功能设计 (256)5.5.9.3 空间布局设计 (258)5.5.9.4 装饰装修工程建设 (261)5.5.9.5 施工工艺 (270)第6章基础支撑系统设计 (288)6.1 方案优势 (288)6.2 系统结构 (290)6.3 系统组成 (291)6.4 计算机网络系统 (293)6.4.1 需求分析 (293)6.4.2 局域网建设方案 (293)6.4.3 局域网改造方案 (294)6.4.3.1 优化方案 (294)6.4.3.2 备份网建设方案 (295)6.4.4 设备选型建议 (297)6.4.4.1 核心路由器 (297)6.4.4.2 接入路由器 (298)6.4.5 方案优势 (299)6.5 多媒体融合解决方案 (301)6.5.1 视讯、监控、语音融合通信方案 (301)6.5.1.1 需求分析 (301)6.5.1.2 视讯、监控、语音融合方案优势 (301)6.5.1.3 监控图像接入视频会议系统方案 (304)6.5.1.4 电话会议系统接入视频会议方案 (305)6.5.2 视频会议系统 (306)6.5.2.1 需求分析 (306)6.5.2.2 方案优势 (308)6.5.2.3 视频会议系统方案 (310)6.5.2.4 与上下级视频会议兼容方案 (317)6.5.3 图像接入系统 (320)6.5.3.1 需求分析 (320)6.5.3.2 图像接入系统建设方案 (321)6.5.3.3 方案优势 (327)6.5.4 应急通信系统 (329)6.5.4.1 需求分析 (329)6.5.4.2 方案优势 (331)6.5.4.3 指挥调度系统建设方案 (333)6.5.4.4 指挥调度系统IP语音建设方案 (333)6.5.4.5 指挥调度系统IP呼叫中心建设方案 (335)6.5.4.6 指挥调度系统IP调度中心建设方案 (336)6.5.4.7 指挥调度系统IP传真系统建设方案 (338)6.6 数据中心及容灾备份系统 (339)6.6.1 需求分析 (339)6.6.2 数据中心网络建设方案 (340)6.6.2.1 网络设计原则 (340)6.6.2.2 数据中心网络设计 (341)6.6.2.3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343)6.6.2.4 数据中心网络方案优势 (347)6.6.3 数据中心存储系统方案 (348)6.6.3.1 需求分析 (348)6.6.3.2 存储架构设计方案 (350)6.6.3.3 集中存储解决方案 (352)6.6.3.4 本地备份系统建设 (355)6.6.3.5 容灾系统建设 (361)6.7 安全保障系统 (365)6.7.1 需求分析 (365)6.7.2 方案优势 (367)6.7.3 安全保障系统总体框架 (370)6.7.4 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方案 (371)6.7.4.1 广域网安全建设 (371)6.7.4.2 局域网安全建设 (373)6.7.5 数据中心保护方案 (379)6.7.5.1 安全保障 (379)6.7.5.2 可用性保障 (381)6.7.5.3 安全模型 (382)6.7.5.4 推荐产品 (383)6.7.6 安全管理系统方案 (383)6.8 综合管理系统 (389)6.8.1 需求分析 (389)6.8.2 方案优势 (390)6.8.3 基于网络层面的管理 (390)6.8.3.1 省应急综合网管部署建议 (390)6.8.3.2 网络拓扑管理 (391)6.8.3.3 省应急指挥平台网络性能管理及业务质量指标统计分析 (393)6.8.4 省应急指挥平台存储管理 (396)6.8.4.1 自动发现和手工添加存储设备 (397)6.8.4.2 展示灾备中心网络拓扑 (397)6.8.4.3 灾备网络的告警管理和Syslog日志管理 (398)6.8.4.4 存储用户管理 (399)6.8.4.5 共享灾备业务流程管理 (399)6.8.4.6 共享灾备业务自动部署 (400)6.8.4.7 共享灾备业务监控 (400)6.8.4.8 灾备网络性能监控 (402)6.8.5 省应急指挥平台监控网络故障管理 (402)6.8.5.1 告警采集与显示 (403)6.8.5.2 故障处理流程 (404)6.8.5.3 告警过滤与屏蔽 (406)6.8.5.4 告警查询与统计 (407)6.8.6 省应急指挥平台综合网管安全管理 (407)6.8.7 省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用户及权限管理 (409)6.9 移动应急系统 (410)6.9.1 移动通信系统 (410)6.9.2 移动应急系统 (410)第7章综合应用软件设计 (414)第8章施工组织设计 (415)8.1 项目概述 (415)8.2 项目设计依据 (416)8.2.1 施工组织设计的指导思想 (416)8.2.2 编制范围及内容 (416)8.2.3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技术依据 (417)8.3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418)8.4 工程实施组织计划 (419)8.4.1 工程进度安排 (419)8.4.2 项目管理机构的组建 (421)8.4.2.1 项目管理层——工程项目经理部 (422)8.4.2.2 施工作业层——直接参与施工的作业班组 (422)8.4.3 施工组织机构框图 (422)8.4.3.1 公司组织机构框图 (422)8.4.3.2 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423)8.4.3.3 施工组的职责 (431)8.4.3.4 工程组织 (432)8.4.3.5 工作流程 (433)8.4.3.6 规章制度 (434)8.4.4 项目管理机制 (435)8.4.5 施工项目的高效运作机制 (435)8.4.5.1 明确项目经理部的责、权、利 (435)8.4.5.2 树企业形象,创工程精品 (436)8.4.6 保证施工项目高效运作的措施 (436)8.4.7 工程施工准备 (437)8.4.7.1 施工技术准备 (437)8.4.7.2 主要施工工具准备 (438)8.4.7.3 劳动力计划安排 (439)8.4.7.4 施工的临时设施 (439)8.4.8 材料组织与管理 (440)8.4.8.1 仓库设置 (440)8.4.8.2 设备采购、生产与入库 (440)8.4.8.3 设备器材发放进场 (441)8.5 工程质量管理及保证措施 (441)8.5.1 组织工作管理 (441)8.5.2 进度控制管理 (441)8.5.3 项目实施管理 (441)8.5.4 风险管理 (442)8.5.5 质量控制管理 (442)8.5.6 项目文档管理 (443)8.5.7 施工部署及组织管理 (444)8.5.7.1 工程总体布置 (444)8.5.7.2 施工技术准备 (444)8.5.7.3 施工准备 (445)8.5.7.4 施工项目做好与业主的配合措施 (445)8.5.7.5 施工项目做好与监理的配合措施 (446)8.5.7.6 施工项目做好与设计院的配合措施 (447)8.5.7.7 做好与土建施工单位的配合措施 (447)8.5.7.8 质量保证措施 (448)8.5.8 质量检验及不合格品的控制 (453)8.5.8.1 过程检验和试验 (453)8.5.8.2 最终检验和试验 (453)8.5.8.3 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管理 (454)8.5.8.4 不合格品的控制 (454)8.5.8.5 纠正和预防措施 (455)8.6 施工安全保护措施 (455)8.6.1 安全目标 (455)8.6.2 项目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 (456)8.6.3 安全保证计划 (458)8.6.4 安全教育措施 (459)8.6.5 特种作业人员上岗 (460)8.6.6 机器设备安全防护 (460)8.6.7 施工人员安全防护 (461)8.6.8 安全标志牌 (461)8.6.9 安全检查及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处理 (461)8.6.10 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463)8.6.10.1 现场安全生产措施 (463)8.6.10.2 消防保证措施 (464)8.6.10.3 现场保卫措施 (465)8.6.11 防火措施 (465)8.6.11.1 现场安全消防管理制度 (465)8.6.11.2 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466)8.7 文明施工与环保措施 (467)8.7.1 文明施工 (467)8.7.1.1 文明施工纲要 (467)8.7.1.2 文明施工管理机构 (467)8.7.1.3 文明施工检查措施 (468)8.7.1.4 文明施工标准 (468)8.7.1.5 保证文明施工的措施 (470)8.7.2 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471)8.7.3 环保措施 (472)8.7.3.1 噪音控制措施 (472)8.7.3.2 控制光污染措施 (472)8.7.3.3 线管保护措施 (473)8.7.4 绿色施工保证措施 (473)8.8 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473)8.8.1 进度要求 (473)8.8.2 工期要求 (474)8.8.3 施工进度控制 (474)8.8.3.1 施工进度计划 (474)8.8.3.2 施工进度安排 (474)8.8.3.3 进度计划的实施 (475)8.8.3.4 进度计划的检查与调整 (476)8.8.4 确保工期的措施 (478)8.8.4.1 进度控制原理 (478)8.8.4.2 进度计划控制 (480)8.8.4.3 进度控制程序 (480)8.8.4.4 进度计划检查 (481)8.8.4.5 工程进度协调会 (481)8.8.4.6 进度控制保证 (481)8.8.4.7 进度组织原则 (481)8.8.4.8 进度控制制度保证 (482)8.8.4.9 进度控制经验保证 (482)8.8.4.10 进度控制措施 (482)8.8.4.11 协调保证措施 (484)8.8.4.12 技术保证措施 (484)8.8.4.13 其他保证措施 (485)8.8.4.14 工期保障的主要内容 (485)8.9 施工中协调配合 (488)8.9.1 配合管理的内容 (488)8.9.1.1 项目各部分的协调配合 (488)8.9.1.2 与施工工地各安装公司之间的协调配合 (488)8.9.1.3 与土建施工单位的协调配合 (489)8.9.1.4 与业主及监理单位的协调配合 (490)8.9.2 工程配合管理 (491)8.9.2.1 与建设单位的协调配合 (491)8.9.2.2 与其他施工单位的协调配合 (491)8.9.2.3 施工前的配合协调 (492)8.9.2.4 不可预见的协调 (492)8.9.2.5 协调配合方式 (492)8.9.3 总包配合管理承诺 (493)8.9.4 分包管理承诺 (494)8.9.5 各系统施工工序之间的协调和时间表 (495)8.10 成品保护措施 (496)8.10.1 成品保护责任及管理措施 (496)8.10.2 原材料保护措施 (496)8.10.3 施工前成品保护准备工作 (497)8.10.4 安装工程主要工序成品保护措施 (497)8.10.5 成品保护措施制度 (499)8.11 施工设计方案 (501)8.11.1 综合布线系统 (501)8.11.1.1 综合布线 (501)8.11.1.2 计算机网络 (517)8.11.2 IPTV系统 (535)8.11.2.1 市场现状 (535)8.11.2.2 IPTV含义 (535)8.11.2.3 IPTV实现方式 (535)8.11.2.4 系统层次结构 (535)8.11.2.5 组网方式 (538)8.11.2.6 内容网络部署 (541)8.11.2.7 视频编码 (545)8.11.2.8 IPTV业务对承载网的要求 (547)8.11.3 多媒体发布系统 (553)8.11.3.1 系统构成 (553)8.11.3.2 系统流程图 (556)8.11.3.3 系统架构 (558)8.11.3.4 系统特点 (562)8.11.3.5 系统功能 (564)8.11.4 护理呼叫系统 (566)8.11.4.1 系统组成 (567)8.11.4.2 系统主要功能 (568)8.11.5 会议系统 (571)8.11.5.1 多功能厅环境要求 (572)8.11.5.2 声场设计 (576)8.11.5.3 施工工艺规范 (577)8.11.6 楼宇自控系统 (579)8.11.6.2 监控功能 (580)8.11.6.3 系统控制方案分析 (582)8.11.6.4 系统的开放性和集成性 (590)8.11.7 门禁系统 (592)8.11.7.1 系统概述 (595)8.11.7.2 系统优势 (596)8.11.7.3 系统组成 (599)8.11.7.4 安装方式 (599)8.11.7.5 电锁种类及安装示意 (601)8.11.8 视频监控系统 (603)8.11.8.1 系统总体框架 (603)8.11.8.2 系统详细设计方案 (604)8.11.8.3 系统主要业务功能 (607)8.11.8.4 系统可扩展高级智能业务功能 (619)8.11.8.5 解决方案特点说明 (622)8.11.9 无线对讲系统 (625)8.11.9.1 系统设计方案 (625)8.11.9.2 系统功能及特点 (628)8.11.9.3 系统优势 (630)8.11.10 智能照明系统 (633)8.11.10.1 系统组成 (633)8.11.10.2 系统拓扑结构 (634)8.11.10.3 通讯传输技术 (637)8.11.10.4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638)8.12 售后服务方案 (644)8.12.1 试运行及质保 (644)8.12.1.1 试运行期责任 (644)8.12.1.2 质保期责任 (645)8.12.2 保修期外的服务方案 (645)8.12.2.2 服务期限 (645)8.12.2.3 服务内容 (646)8.12.2.4 服务响应时间 (646)8.12.2.5 不承担的服务内容 (646)8.12.2.6 双方责任 (646)8.12.2.7 服务费用 (646)8.12.3 售后服务方案 (647)8.12.3.1 售后服务内容 (647)8.12.3.2 售后服务措施 (650)8.12.3.3 备品配件支持 (650)8.12.3.4 故障响应时间 (651)8.12.3.5 应急维护措施 (651)8.12.4 售后服务承诺 (651)8.12.4.1 交货承诺 (651)8.12.4.2 安装调试承诺 (652)8.12.4.3 工程、设备验收承诺 (653)8.12.4.4 设备保修承诺 (653)8.12.4.5 技术服务承诺 (654)8.12.4.6 培训承诺 (655)8.13 培训方案 (656)8.13.1 培训总则 (656)8.13.2 培训目的 (657)8.13.3 培训方式 (657)8.13.4 培训地点 (658)8.13.5 培训课程 (658)8.13.6 培训资料 (659)8.13.7 培训考核 (659)8.13.8 培训效果评估 (659)8.14 后附表格 (662)8.14.1 附表一:拟投入本分包工程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662)8.14.2 附表二:拟配备本分包工程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668)8.14.3 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 (670)8.14.4 附表四:计划开、完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671)第1章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由于城市人口高度聚集与频繁流动,城市资源的开发与过度消耗,城市网络飞速发展与网民活跃,城市应急粗放与协同不力等,导致各类突发事件频发,这增大了城市的公共安全风险,影响总体国家安全的实现。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设方案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设方案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设方案目录一、前言 (3)1.1 编制目的 (3)1.2 编制依据 (4)1.3 术语解释 (5)二、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概述 (6)2.1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的定义 (7)2.2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的功能定位 (8)2.3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的发展趋势 (10)三、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设内容 (11)3.1 基础设施建设 (12)3.1.1 数据采集系统 (13)3.1.2 数据传输系统 (14)3.1.3 数据处理系统 (15)3.2 应用系统建设 (16)3.2.1 智能监测系统 (18)3.2.2 智能调度系统 (19)3.2.3 智能决策系统 (20)3.2.4 智能服务系统 (21)3.3 管理与运维体系建设 (22)3.3.1 组织架构 (23)3.3.2 人员配置 (25)3.3.3 运维流程 (26)3.3.4 安全保障 (28)四、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实施步骤 (30)4.1 项目立项与规划阶段 (30)4.2 项目设计与开发阶段 (31)4.3 项目测试与上线阶段 (34)4.4 项目运维与升级阶段 (35)五、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保障措施 (36)5.1 组织保障 (37)5.2 技术保障 (39)5.3 制度保障 (40)5.4 人才保障 (41)六、智慧城市运营中心评估与持续改进 (42)6.1 评估指标体系 (43)6.2 评估方法与流程 (45)6.3 评估结果与应用 (46)6.4 持续改进机制 (47)七、结语 (48)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承担着整合各类城市资源、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公共服务、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重要任务。

本方案旨在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设方案,以期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将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和完善方案内容,确保智慧城市运营中心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善。

《智慧城市与市县平安应急平台建设》(石宇良)

《智慧城市与市县平安应急平台建设》(石宇良)

发展趋势
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于 2004年 8月15日投入运行, 设在市公安局办公指挥 大楼内。总计办公用房 面 积 约 3500 平 方 米,由 指挥区、办公区组成。 指挥大厅面积768平方米, 里面预留了所有应急联 动单位的指挥席。
系统解决了上海市各个领域(包括:公安、消防、交通、卫 生、水务、环境保护、民防、安全生产、市政、防汛、电力、 地震、通信、航空、港务、铁路、油气、海事、海上救助等) 中突发事件的报警受理,实现同步采集现场信息、迅速提供 处理预案、即时通知相关处置部门、进行警力调度和实施紧 急救助。
发展趋势
柳州市应急指挥系统 属于协同模式,它将 市区多个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的指挥中心 和执行机构通过网络 组合在一起,按照规 定的流程,分工协作、 联合指挥、联合行动。
该柳州市应急指挥系统是由市信息办建立统一的交换平台, 各专业部门建立应急中心,报警电话通过交换平台直接分 流到各专业部门建立的应急中心。
4
国家2020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指标
5
智慧城市建设6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6
新一代信息通信聚划算技术发展趋势
宽带和全球导航定位授时系统构建的泛在网使 网络无所不在
物联网的应用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衔接 与融合正在开辟广泛的应用领域
《引自杜平副主任在IDC“智慧城市”试点会议上
分散
服务
自助 设施、环境、服务
市县级应急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
1、应急预案体系尚不健全 重点企事业单位、街(乡镇)、社区(村)的预案 编制工作刚刚启动,已制定预案的修订工作艰巨, 亟待完善。 预案对主管领导、主责单位、协作单位应履行的职 责、分级应对举措等规定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增强 可操作性。 预案演练缺乏统一规划、指导、监督和评估机制, 演练实战针对性不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订各类应急预案
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二)整合和完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加强基础信息建设
建立信息分析、预警系统 建立有效的应急指挥技术支撑体系 优化有线及无线政务网 开展信息安全建设
(三)建设应急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
依托智基础 设施,统一开发部署的应急信息管理与辅 助决策系统,供全市应急指挥各部门在日 常和应急状态下,对各项应急管理工作提 供全过程综合服务。
分散
服务
自助 设施、环境、服务
市县级应急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
1、应急预案体系尚不健全 重点企事业单位、街(乡镇)、社区(村)的预案 编制工作刚刚启动,已制定预案的修订工作艰巨, 亟待完善。 预案对主管领导、主责单位、协作单位应履行的职 责、分级应对举措等规定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增强 可操作性。 预案演练缺乏统一规划、指导、监督和评估机制, 演练实战针对性不强。
4
国家2020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指标
5
智慧城市建设6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6
新一代信息通信聚划算技术发展趋势
宽带和全球导航定位授时系统构建的泛在网使 网络无所不在
物联网的应用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衔接 与融合正在开辟广泛的应用领域
《引自杜平副主任在IDC“智慧城市”试点会议上
发展趋势
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是我国第一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 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初步实现了“统一 接警、资源共享、统一处警、快速反应、联合行动”。
报告提纲
发展态势 市县级应急平台建设思路
总体定位
市县级 平台
总体定位
市县级 平台
城市应急体系
平战结合的城市应急需求框架
发展趋势
柳州市应急指挥系统 属于协同模式,它将 市区多个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的指挥中心 和执行机构通过网络 组合在一起,按照规 定的流程,分工协作、 联合指挥、联合行动。
该柳州市应急指挥系统是由市信息办建立统一的交换平台, 各专业部门建立应急中心,报警电话通过交换平台直接分 流到各专业部门建立的应急中心。
发展趋势
日本东京都防灾中心成立于 1991 年,位于东京都政府办公 大楼内,是全区综合防灾行动 指挥部。 其机构包括:“灾害对策本 部”,由东京都知事和消防、 警察等单位领导组成;“防灾 中心联络室”,负责与各类灾 害预防、救助部门联络;“通 信室”,负责保障各种通信系 统;“指挥情报室”收集各类 灾害情报,传达本部减灾决策 指令;“夜间防灾联络室”, 负责夜间和休息日值班警戒任 务。
建设内容
主要包括图像信息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其中图像信息系 统的建设可以整合现有的视频监控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三)综合应用系统建设
建设目标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实现对各业务部门的统一指挥, 集中调度各单位的应急资源,满足预测预警、信息报送、 事件处置、辅助决策、资源管理和善后评估的科学化分 析、决策及指挥等要求。 。
多源多尺度,特别是高分辨率遥感、遥测及其三维实 景技术为城市应急管理与服务提供了新的手段
北斗无线城市公用数据蜂窝网
室内外一体化位置服务平台
发展趋势
美国在 1979 年就成立了联邦应急管理署( FEMA ), 9.11 事 件后,专门成立了国土安全部,同时各大城市也都加快了反 恐和应对危机机制与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在美国,应急中 心己遍及每一个州市,在处理包括洪水、暴乱、火灾、爆炸、 地震等重大事件和事故中发挥巨大作用。 美国芝加哥城市应急联动中心于1995年投入使用,总投资为 2.17 亿美元。芝加哥市应急指挥中心大楼内有 1048 人, 24 小时接警,每天2万个以上报警电话。

非常态
需 求
紧 急
应急 指挥
处置
功 能
非 紧 急
机 构
市长
集中
突发重大紧急 决策处置 重大非紧急 决策处置
监督
市主管领导
城 市 市级政府机构 运 行
多部门综合处置 常态 制定行业规则 保证良性竞争 需要他人帮助 但需价值交换 个人躯体需要 无价值交换
协调 管理
网 格 化
区级政府机构 公共服务企业 个人、家庭
2015智慧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讨会
智慧城市与市县级平战结合 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石宇良
博士、教授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 学术委员 北京工业大学信息与服务工程系 主 任 2015年4月 北京
报告提纲
发展态势 市县级应急平台建设思路
城镇化加速使城市应急问题日益突出
经济社会发展各种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结构不平衡、城乡 发展不平衡、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不协调、 与新兴工业化不协调;公共服务不均衡-社会 矛盾激发阀值降低…。 自然灾害与城市病叠加: 地震、洪涝、地质灾害与交通拥堵、 交通拥堵
建设内容
通信系统建设包括有线调度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两类, 其中有线调度系统包括交换机、呼叫分配、电话调度 等模块。无线通信系统建设内容主要有无线调度系统、 移动通信系统等。
(二)视频图像系统建设
建设目标
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视频监控系统,满足视频会议和指挥 调度功能需要,为各个应急联动单位提供基于视频会议方 式的协同工作环境以及为各种接警联动提供直接的横向会 议及录音服务等功能。
发展趋势
德国建成“危机预防信息系统”,即deNIS系统,它 的主要任务即是支持灾难管理者的工作 ,相应的 deNIS系统只对一些授权的使用群体开放,主要是联 邦政府的内务部门和灾难控制部门的运作中心。 deNIS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巨灾管理的相关信息都能在 一个交互式态势图中用标记的形式显示出来,这是 地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除了所有地理信息系统普 遍具备的放大、缩小、地图搜索功能、在观察区域 显示相关地形信息的可能性(例如标注街道、森林、 湖泊、高地)以及文本信息之外,系统还具备特别 为危机管理服务的特殊功能。
(四)做好风险分析和应急资源普查
做好风险调查、隐患分析工作
做好应急资源的普查
(五)全面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通过整合组建市级应急抢险救援队伍
全面加强各专业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 设 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 加强志愿者应急队伍建设
(一)通信系统建设
建设目标
建设完善的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确保通信联络的畅通, 同时作为应急指挥集中的通信平台,提高通信及信息 交流、共享的效率。
(三)建设目标
4、四级网络:建设市-区(县)-街道(乡镇) -社区(农村)四级信息网络。 5、五个统一:规划部署、信息利用、指挥协调、 物资调配、新闻发布统一的机制。
(三)建设目标
——具体目标
应急指挥机构更加完善 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应急指挥机制更加健全
(一)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市县级应急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
2、信息技术支撑体系总体薄弱
应急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信息标准不统一,缺乏统一 的城市基础数据库和物资储备数据库。 安全生产、生命线工程、公共卫生、动物疫情等领域信息 建设水平较低,基层信息网络薄弱。大部分专项指挥部和 区县尚未建立应急指挥平台。 预测预警能力薄弱,缺乏统一的突发公共事件预测信息网 络,专业部门的数字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预警 信息的获取、报送、分析、发布和响应机制有待建立。 移动卫星通讯设备,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检验等特种大 型设备,以及全市域的备用通讯网络设施、GPS车辆监控 调度管理系统等高端技术装备不足。
发展趋势
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于 2004年 8月15日投入运行, 设在市公安局办公指挥 大楼内。总计办公用房 面 积 约 3500 平 方 米,由 指挥区、办公区组成。 指挥大厅面积768平方米, 里面预留了所有应急联 动单位的指挥席。
系统解决了上海市各个领域(包括:公安、消防、交通、卫 生、水务、环境保护、民防、安全生产、市政、防汛、电力、 地震、通信、航空、港务、铁路、油气、海事、海上救助等) 中突发事件的报警受理,实现同步采集现场信息、迅速提供 处理预案、即时通知相关处置部门、进行警力调度和实施紧 急救助。
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垃圾、人地矛盾、
能源紧张叠加…
水 体 污 染 严 重
中国人口自然密度分布(黑河-腾冲人口地理界线)
3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有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中,明确“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 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 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 益诉求。” 国务院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中,要求推进智慧城市建 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 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 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 增强城市要害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 障能力。”
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
北京的城市应急指挥系统采用代理模式,由政府 牵头,统一接听各自指挥、反馈与监督。这种模 式与欧盟模式相近,适于特定情形,建设难度小。 通过整合分散在各委办局的信息、通信、物资等 应急资源,建设起依托图像监控、无线通信、有 线通信、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综合保障“五大”技 术系统的市应急指挥平台,初步具备了对社会面 的监控、现场图像的无线传输、视频资源整合、 无线通信指挥调度、有线通信集中指挥调度和各 类信息资源共享等六大功能。
市县级应急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
4、应急队伍亟待加强
应急队伍建设水平与城市发展需求差距较大。应急抢险救援 队伍的布局不够合理,一些行业专业处置队伍的人员配备、 技术装备、现场处置能力等都亟待改善和提高,政府与企业 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的关系亟待理顺,形成统一、高效的专业 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任务艰巨。 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非常缺乏,掌握应急管理业务知识和各种 现代化指挥工具,熟悉处置突发事件工作流程,具备较高应 急指挥决策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较少。 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亟待加强。应急管理培训 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