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为何流行跟风

合集下载

电视综艺节目跟风同质化思考 杨君丽

电视综艺节目跟风同质化思考 杨君丽

学年论文对电视综艺节目跟风同质化的思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年级:2010级专业:新闻学姓名:杨君丽学号:指导教师:目录摘要、关键词 (I)一、同质化形成大浪潮 (1)(一)媒介商业环境冲击 (1)(二)各种同质化风潮不断助长 (2)二、节目多山寨,缺乏原创力 (3)(一)大量引进,从欧美到日韩 (3)三、同质化的弊端 (5)(一)同质化的原因,收视率和竞争 (5)四、如何将创新应对同质化 (6)结论 (6)参考文献 (7)摘要:电视从发明到现在广泛应用经历了一个比较短的阶段,也可以说是飞速的发展,随着电视的发展,节目的样式也逐渐的多了起来,然而给大众最大娱乐的就是综艺娱乐节目。

近几年来,国内电视荧屏因为各类综艺节目的“如火如荼”,显得格外的“生机勃勃”。

然而,但是即使就在多种多样的综艺娱乐节目中又有许多的综艺节目存在同质化的现象,同类型节目多,大量引进,透露出国内电视综艺节目“拷贝”国外同类节目现象严重、同质化竞争激烈等隐忧。

深究起来,国内原创电视综艺节目缺乏、创作力量薄弱等根本性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我国的综艺娱乐节目创新不足,这就是要在本论文中提到并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同质化引进原因弊端创新一、同质化形成大浪潮(一)媒介商业环境冲击由于商业文化大潮的巨大冲击,中国电视产业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日益增大,收视需求也向多元化发展,一家电视台往往开设多个频道以播出更多的电视节目,各大卫视进入竞争时代。

但同时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各式节目而来的——电视节目同质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所谓电视文化的同质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的电视节目出现的某种程度的“互文本”现象。

形象地说,就是所谓“克隆”;通俗地说,就是“扒过来”。

所谓电视节目的同质化,是指同一类型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是营销手段等不同方面相互模仿,以至日渐趋同的现象。

电视媒介同样是一个生产商品的单位,它生产的电视节目是一种精神产品。

电视为什么喜欢跟风

电视为什么喜欢跟风

电视为什么喜欢跟风
苗棣
【期刊名称】《财经》
【年(卷),期】2001(000)007
【摘要】我们的电视台得承担起宣传教育群众,并在政治体系中充当一个环节的职责,在双重的压力下,比较稳妥的做法大概还是“上行下效”和“傻子过年看隔壁”这两种方式。

【总页数】1页(P85)
【作者】苗棣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3
【相关文献】
1.一味跟风好剧难觅——今年一季度省级卫视电视剧目之观察 [J], 张为;
2.夏普AQUOS液晶电视技术为尊获“消费者最喜欢平板电视品牌”等大奖 [J],
3.电视节目跟风现象反思 [J], 章勇
4.地方电视台节目“跟风”现象透视 [J], 王珏
5.试论电视广告片的“创意”与“跟风” [J], 徐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观察类综艺节目走俏的原因探究

观察类综艺节目走俏的原因探究

观察类综艺节目走俏的原因探究近年来,观察类综艺节目在电视和网络平台上备受瞩目,成为广大观众喜爱的节目类型之一。

究其原因,观察类综艺节目所具有的魅力和吸引力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究观察类综艺节目走俏的原因,为读者详细解析这一热门现象。

观察类综艺节目的成功在于其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当下社会,人们越来越需要借助媒体来感知世界,了解他人的生活、工作和情感。

观察类综艺节目通过真实的观察、记录和呈现,能够深刻地触动观众的内心,引发其情感共鸣。

一些真人秀节目通过展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工作状态以及情感冲突,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认同感。

观察类综艺节目的成功在于其受众群体的广泛性。

观察类综艺节目大多是基于日常生活、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观察和分析,这些内容对各个年龄阶段的观众都有一定的吸引力。

一些家庭观察类综艺节目可以吸引中年主妇和家庭主妇的关注,而一些青少年成长观察类综艺节目则能吸引青少年和年轻人的关注。

观察类综艺节目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需求,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观察类综艺节目的成功在于其以人为本的观察理念。

观察类综艺节目在呈现观察对象的也呈现出了观察者对事物和人物的关注与思考,这种纯粹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怀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观察类综艺节目在观察对象的故事性、人文性和观众情感依赖性都显得特别突出,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察理念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关怀和共鸣,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因此备受观众的喜爱。

观察类综艺节目的成功在于其对于观察对象和情感表达的真实性。

观察节目的真实性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观察类综艺节目往往通过真实的观察和记录,展现了观察对象真实的生活状态、情感状态和工作状态。

观众可以通过观察类综艺节目来感知到真实的生活,找到自己的影子,这种真实性能够让观众感觉到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产生强烈的亲和力。

观察类综艺节目的成功在于其与时代潮流的契合性。

在当下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社会环境下,观众对于观察类综艺节目的需求不断增加。

观察类综艺节目走俏的原因探究

观察类综艺节目走俏的原因探究

观察类综艺节目走俏的原因探究随着娱乐节目的不断发展,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

类综艺节目是指以明星、嘉宾为主角的娱乐节目,通常包括访谈、真人秀、选秀等形式。

这些节目已经成为电视台收视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观众和广告商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类综艺节目走俏的原因。

一、明星效应首先,类综艺节目之所以走俏,是因为明星效应的存在。

明星是流量,粉丝经济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明星的参与可以让节目更有话题性,更加吸引关注。

同时,明星也具有许多粉丝,他们会通过社交媒体、直播等形式进行宣传和交流,进一步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

二、情感共鸣其次,类综艺节目之所以走俏,是因为观众可以从中找到情感共鸣。

这些节目通常以人际关系、家庭、情感为主题,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

观众看到这些节目,会感到自己与明星、嘉宾之间有着相同的情感和生活经历,从而产生共鸣和共情。

这种情感共鸣可以让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获得情感满足。

三、互动体验另一个走俏的原因是节目中的互动体验。

许多类综艺节目都具有互动性,观众可以通过投票、评论、互动游戏等形式参与其中。

这种互动体验可以让观众更加沉浸在节目中,产生更强烈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节目的观赏价值和吸引力。

四、娱乐消费最后,类综艺节目之所以走俏,也与娱乐消费的趋势有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再局限于基本的物质需求,而是逐渐转向精神生活的追求。

观看类综艺节目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增添娱乐性和享受感,满足了人们对轻松愉悦的需求。

综上所述,类综艺节目的走俏与明星效应、情感共鸣、互动体验、娱乐消费等多种因素有关。

这些节目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轻松的娱乐方式,满足了观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而这种趋势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化和变化。

电视节目跟风现象反思

电视节目跟风现象反思
疏于 进取 的拿 来 主义 思想 便甚 嚣尘 上 ,
合 唱 ,要 听写大 家一起 大 “ 听写 ” ,将
却 使节 目内容 趋于 单一 层 次 ,造成 某 类 节 目跟 风和模 仿 越演 越烈 、毫无掩 饰 之
费 的尴尬局 面。 本来 以独创见 长的产业也跟着推 波助澜 。
在这期 间 ,或许 因为研 发经 费不 足半 途 信 息传 播 过量 ,形 成低 效重 复 、资源 浪 意 。更让 观众 不齿 的是 ,连 电视剧 这 个 近年 来 ,不仅 时政 类 节 目照 葫芦 画 《 血 色浪 漫 》 走红后 ,《 血色玫瑰 》 、《 血
能 复印机 ,既没 有 自己的特色 风格 ,又 7 0 0 0万元 大关 ,比上一 年翻 了一倍 多。 挤压 了受 众 的选择 空 间,还严重 伤害 了

仿 节 目投 资少 、见 效快 ,只要 将 国 l
些 电视 台便看 得 眼红心 跳 ,抢 着跟 风 收视率 高 的 电视 节 目稍加 改编 ,甚:
众并无 厚 非。2 0 0 5年 ,湖 南卫视 “ 超 级 女声 ”虽然 也是 模仿 大洋 彼岸 的节 目, 但对 中 国观众 而言 ,山姆大 叔毕 竟十 分
3 6
析结 构 、设 计 定位 、策 划 文案 、进行 艺 求 , 但 电视节 目的跟风模仿 、照搬抄袭 , 术 和市场的检验 ,再二度创 作直至播 出。 而废 , 或许 因为人 员的变动而突然终止 , 或许 因为 主 管领导 的个 人 爱好 而碰 壁 , 因此 避 险从 众 、巧 取 豪夺 、盲 目攀 比、
被观众所厌倦 和无 视。 1 电视节 目跟风的成因与背景
《 我型我 s HO w》也 在全 国高调 开锣 , 轰炸 , 让 以歌争宠 的节 目顿时满屏 皆是 , 模仿如果出于学习 , 本来 不足 为忌 ,

关于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

关于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

关于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背景在当今的电视节目中,越来越多的节目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

这种娱乐化的节目形式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而对于广告商和电视台来说,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娱乐化的倾向?娱乐化的节目带来了什么影响?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娱乐化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娱乐化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电视节目不再仅仅是传递信息和知识,更需要满足观众的休闲娱乐需求。

而充满娱乐性的节目形式恰好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其次,对于广告商和电视台来说,娱乐化的节目形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各电视台争相推出娱乐化的节目,以吸引更多的广告商和赞助商。

这样一来,广告费用和赞助费用也随之增加,为电视台带来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娱乐化的影响然而,娱乐化的节目形式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娱乐化的倾向会降低电视节目的信息量和知识性。

为了迎合观众的娱乐需求,节目制作者会更加注重节目的娱乐价值,而忽视节目的知识性和信息量,使得观众很难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其次,娱乐化的节目形式也可能引发一些消极和不健康的行为。

例如,在某些真人秀节目中,选手为了争取更高的收视率,可能会出现讲大话、耍小聪明、玩暧昧等不健康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会被观众误解为是一种应有的表现,从而引起不良影响。

对待娱乐化的态度对于娱乐化的节目形式,我们应该保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

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抵制娱乐化,否则可能会落入一种极端的境地。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盲目追求娱乐化,忽略节目的知识性和信息量,否则可能会让观众受益匪浅。

那么,应该如何对待娱乐化的节目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相关监管对于某些娱乐化的节目,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

例如,针对某些真人秀节目中的暴力和低俗内容,需要对其进行限制和规范,以减少不良影响。

增加节目的知识性和信息量娱乐化和知识性并不相互冲突,我们可以在娱乐化的基础上,增加节目的知识性和信息量,以满足观众的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也能为观众提供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电视媒体的“跟风”潮流

电视媒体的“跟风”潮流

电视媒体的“跟风”潮流作者:范缤月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5期摘要:随着“魔术热”的兴起,电视媒体又进入“魔术时代”。

电视媒体的“跟风潮流”何时能够平息,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电视媒体跟风魔术【中图分类号】I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5-0174-1近期看到这样一篇报道,标题为“内地电视台集体跟风进入魔术时代”,“据《北京日报》报道,台湾魔术师刘谦在今年央视春晚上凭借8分钟的近景魔术迅速走红,安徽卫视、湖南卫视、东南卫视不惜花巨资打造魔术综艺节目。

内地荧屏在春晚后集体进入了”魔术时代。

看看各卫视的节目安排变可以看到,湖南卫视每周日19:35播出《金牌魔术团》,特色:以选手参赛的模式进行,由刘谦和三位专业评委对每位参与者进行指导、点评。

安徽卫视每周五21:30播出《星光魔范生》,特色:邀请国际顶级魔术大师和大牌明星加盟。

东南卫视5月2日起每周六20:20播出《全民大魔竞》,特色:以平民魔术为主,邀请明星加盟,并将在多个城市中选拔魔术师。

就甚至连中国电视界的“老大哥”央视也也要加入这场“魔术大战”,宣布从5月1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推出首档魔术节目《魔法奇迹》,于每周六、日21:43至21:53播出。

节目采用播出季方式,本季持续至7月,节目将以近景魔术表演为主要展现方式,以主持人、嘉宾和观众的互动全景展示魔术世界。

看到这些不禁使我们深思,为什么内地电视媒体流行“跟风”?当发掘到一个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大家就会一哄而上。

电视媒体的这种“跟风”潮流从近几年的访谈热,选秀潮、真人秀、麦霸潮这诸多的例子中就可初见端倪。

自从凤凰卫视2002年推出王牌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受到不同阶层观众的喜爱,各大电视台陆续推出了《大家》、《名人面对面》、《可凡倾听》、《超级访问》、《静距离》、《天下女人》、《背后的故事》、《咏乐汇》等访谈节目, 其它访谈节目大概有几十上百个,其中就不乏许多滥竽充数之辈。

益智类电视节目风行的主要原因

益智类电视节目风行的主要原因

节 目将游 戏娱 乐 和传 播知识 融 为 了一 体 。
二、 益智 类 电视节 目兴起 的原 因剖析 ( ) 智类 电视 节 目兴起 的社会 文化 语境 一 益
( ) 二 益智 类 电视 节 目受 到媒介 改 革的影 响 9 O年代 初 以来 , 随 着 社 会 的 市 场 化 转 型 、 伴 文 化形 态 由精英 文 化 向大 众 文化 转 型 , 国 的 电 我
层 面 的形 成却 有着特定 的社会 原 因 。社 会给予 大
放 电视 业 的附加产 品 以及节 目市 场 , 少在 电视 至 节 目的生产 环 节 , 许 多种 投 资 经 营方 式 ( 括 允 包 跨 国的投 资 经 营 ) 。2 资本 总是 朝 着最 有 利 可 ” lj 图 的地方 流动 , 国外 传 媒 巨 头都 拥 有雄 厚 的资 金
摘 要: 电视 传 媒 是 当前 最 引人 关 注 的 文化 载 体 , 益 智 类 电视 节 目” 词 也 以越 来越 高的 频 率 出现 , 为 “ 一 成
电视 传 媒 领 域 非 常 流 行 的 话 题 。 本 文 从 益 智 类 电视 节 目的概 念 界 定谈 起 , 而从 社 会 文化 语 境 、 介 改 革 进 媒 和 受 众 的 “ 用与 满足 ” 使 角度 对 益 智 类 电 视 节 目的 兴 起 原 因进 行 剖 析 , 而 印证 益 智 类 电视 节 目确 实 发 挥 从 了 电视 的优 势 , 满足 了受 众 的 需 求 , 的存 在 是 适 时 的 、 理 的 这 样 一 个 必然 。 它 合 关 键 词 : 智 类 电视 节 目 ; 因剖 析 ; 求 益 原 需 中 图分 类 号 : 2 G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篇 号 :0 824 (0 9 0 -0 30 10 -4 1 20 )50 7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事政治:近日有消息称,广电总局规定每家卫视每年新引进的国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1档,而全国卫视的歌唱类节目最多保留4档。

全国卫视的歌唱类节目最多保留4档,也符合优胜劣汰的电视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规律,让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优质电视节目不仅保留下来,还要发扬光大,让那些粗制滥造的、经不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检验的节目淘汰掉,这是电视去伪存真和去粗取精的优化工程,更是对观众的尊重。

规定每家卫视每年新引进的国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1档,也就是想从根本上鼓励自主创新,研发有自主版权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原创性电视节目,鼓励好节目的输出,而不是动辄喜欢从国外输入节目。

以期达到用丰富多彩的中小制作的节目丰富电视屏幕,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电视精神食粮,减少和杜绝雷同节目和盲目跟风的歪风,形成全社会鼓励创新,避免抄袭的良好电视风气。

但即使有这样的规定,要力戒雷同和跟风节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从最近电视节目的风向就可见一斑。

歌唱类节目日益式微,选秀节目扎堆的现状引得业内外一片“歌唱至死”的慨叹,但汉字类节目却另辟蹊径,率先杀出重围,赢得了广泛受众。

央视《汉字听写大会》开播后,收视率相当不错,成为“低成本高产出”的代表。

很多观众表示,看过这档节目,觉得自己就是个“文盲”。

而另一档汉字类节目,河南卫视《汉字英雄》也已经落幕,播出时同样收获了大量好评。

在这两档节目里,青少年“学霸”表现出超群的实力,让很多成年人自愧弗如。

没有明星参与助阵,中学生没有话题可炒,汉字节目的成功依托其浓浓的“文化味儿”,证明“阳春白雪”的节目照样能赢得收视,也为综艺节目辟出一个新方向。

受到汉字节目良好收视率的诱惑,不仅湖南卫视准备制作类似的汉字节目,其他一些电视台也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要唱歌大家一起大合唱,要听写大家一起大合“听”,即使是汉字节目,即使是文化节目,也怕跟风和雷同。

最近,引自韩国MBC电视台大热的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风生水起,好评如潮,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但是,仿佛是商量好了一样,同时出现在荧屏上的亲子节目还有青海卫视引进日本亲子节目《第一次任务》的版权,邀名嘴何炅和众多星爸星妈一起打造草根宝宝成长秀《老爸老妈看我的》;陕西卫视《好爸爸坏爸爸》也不甘示弱,同时播出;而为了对抗《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在《人生第一次》刚收官之际,马上将于最近推出另一亲子节目《星星知我心》,加上已有的《饭没了秀》,“小萌娃”真人秀节目至少有6档之多,这还不包括暗中觊觎亲子节目的电视台,一窝蜂和扎堆播出已成定势,争夺明星和星二代资源不可避免。

歌唱类节目跟风还罢了,在限娱令下,汉字类、亲子类、征婚类、达人类等后起的节目同样摆脱不了跟风的俗套和恶习。

看来要实现电视节目的百花齐放,仅有“节俭令”和“新限娱令”还不够,综艺节目创意贫乏的障碍需要从更深层次来寻找和解决问题。

与其说国内综艺节目不缺明星,最缺乏的是持续创新的能力和高水平的制作经验,倒还不如说是缺乏电视人的职业担当和使命。

仅仅将电视事
业当成一碗饭吃,而不是用创新来实现自己的电视抱负,随波逐流,急功近利。

为了短期的收视率和广告效益,什么都喜欢拿来主义,动辄跟风抄袭,如此下
去,“中国好节目”的路必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