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新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和解析)(2020.09)
2021年高三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1年高三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要想骨骼健康,就得补钙”,这已是深入人心的观念,很多人也把补钙,应该作为一生的计划,殊不知,一味地补钙并不代表可以让骨骼吸收钙、留住钙。
②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
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③在香港,旺角弥敦道27号全线恢复行车。
不过入夜后,在弥敦道附近的豉油街与西洋菜南街交界,再有大批示威者,警员到场维持秩序。
A、贯串颠扑不破聚积B、贯穿牢不可破聚积C、贯穿颠扑不破聚集D、贯串牢不可破聚集1.【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E。
【解析】贯穿:除了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之外,还指“连贯、穿过、通过”,既可用于抽象的事物,也可用于具体的事物。
贯串:一般只用于较抽象的事物。
“一生”是具体事物,所以用“贯穿”;牢不可破:牢固得不可摧毁,不可动摇.比喻异常坚固。
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损.比喻理论正确,无法驳倒推翻。
“很多道理”应用“颠扑不破”;“聚积”一般多用于具体事物,职粮食用品、钱物货物、图书杂志等。
“聚集”,侧重强调的是由分散而集合在一处,一般指人或事。
所以第三处应用“聚集”。
故选“C”。
2. 下列诗句与“疏松影落空坛静”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 分)()A. 曲径通幽芳草香B. 细草香闲小洞幽C. 锦屏春短碧纱暗D. 晚凉天净月华开2.【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此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可先分析能与“疏松”相对的词,从“词性一致”的角度分析,只有“晚凉”对不相对,故排除D两项;再看“影落”这个词性,只有“通幽”不相对,故排除A 两项;再从“平仄相对”的角度分析,“空坛静”音为“平平仄”,须对“仄仄平”,“碧纱暗”音为“仄平仄”,A项“小洞幽”为对“仄仄平”,故可排除C。
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开学联考-新高考卷 语文 (答案)

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开学摸底联考新高考卷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 D【解析】A.“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是“三低”特质,不是优势。
B.“地摊经济是最能体现人间烟火味,最能安抚凡人心的经济”,无中生有。
C.扩大范围,原文是“有些集市还成了世界著名的打卡地标”。
D由成都的事例可以推知正确。
2. B【解析】A.“‘柴米油盐酱醋茶’取代‘琴棋书画诗酒花’成为最基本的民生考量”错,原文是“琴棋书画诗酒花”固然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最基本的民生考量。
C.“响应政策号召”无中生有,“分别提供数亿元进货补贴和无息赊购”与原文不符。
D.原文是“最根本的恐怕还是要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等”。
B由“当然,放开‘地摊经济’不意味着一放了之”得知正确。
3. D【解析】梁思成先生的观点是要科学管理城市,ABC均符合,D项是说明“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如何保民生保就业”“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
4. 材料一主要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列举泰国清迈的周末集市、美国百老汇跳蚤市场等证明国际范儿与烟火气本来就是并行不悖的观点。
材料三的主要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如把“城市治理”比作“烹小鲜”,说明城市治理必须精准施策,用心用情。
(每条2分,论证方法、举例各1分)5. ①放开“地摊经济”,增强城市活力。
②“地摊经济”不能一放了之,要细化的举措,加强城市管理。
③鼓励地摊经济小店接受京东、腾讯等企业扶持措施。
④不能一哄而起,要准确定位自己的城市和发展阶段,精准施策。
(每条2分,答出3条即可)6. B.【解析】B项“用大量笔墨真实刻画了炉火熊熊燎动的画面”错,文中主要写的是抽象的“炉火”。
“再现了多个特殊的时代年轻人伴着炉火读书、辩论的场景”中”“年轻人”错,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人物并没有提及该特点。
7. C【解析】“先抑后扬”表述错,前后应该是一种对比。
8. ①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连“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都描写的相当到位,表现出一种青年的年轻和希望。
2024届百师联盟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新高考语文答案

2024届高三开学摸底联考新高考卷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B【解析】“使人们可以不劳而获,这是智能时代的优势”错,原文“智能时代的特点……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说的是特点,不是优势。
另外,“不劳而获”有点言过其实。
2.B【解析】“最重要的措施”错,只是多项举措中的一项。
3.C【解析】A项是解决贫困地区就业问题,不能体现“人工智能+教育”的特点。
B项“为每位视障学生量身定制了阅读终端产品”,而原文是“不是个例,不是定制化,不是只能在这个学校用”。
D项是海岛教育。
4.答案示例:优点:为教育变革创新注入强劲动能,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可以变革教育生态。
让教师教得更好,让学生学得更好,让学校管理更加精准。
缺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数字鸿沟”可能将部分学生排除在智能教育之外,数据收集、使用、分析等环节存在安全隐患,相关公共政策制定较为滞后。
(评分参考:根据要求从文中提取信息并概括,优点2分,缺点2分,共4分。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5.答案示例:①预习阶段:利用人工智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新知识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实现预习的可视化,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
②课堂上:利用大数据虚拟技术进行场景化教学,将抽象概念情境化,自动整合教学内容,弥补知识结构陈旧的弊病,让语文教学变得更简单、更生动有趣。
③作业布置:利用人工智能检索语文知识难点,对症出题,自动调整作业种类、数量、难度,着眼学生思维模糊点,精选练习,实现个性化辅导,提高效率。
④作业批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解决学生在语法、拼写、句子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作文批改,通过比对分析,可以有效地指出改进措施。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
学生能根据材料提出三个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人工智能的教学方法,或者针对语文课某一教学环节写出三个利用人工智能的教学方法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6.D【解析】A“每年都会收到父亲充满神秘感的飞机模型作为礼物”错,不是“每年”,而且文中只提到第十九架飞机模型“充满了神秘感”。
百师联盟新高考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百师联盟新高考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如果以《人民文学》扬起“非虚构写作”旗帜为起点,“非虚构写作”已走过10年的文学历程。
无论概念界定、外延厘析,还是创作实践、批评研究,当下的“非虚构写作”都略显混乱。
那么,“非虚构”应如何“写作”?首先,应摆正“非虚构”与“写作”的主次关系。
“非虚构写作”鼓励作家深入现实,以亲历性、反思性与在场性姿态直视虚构文学面临的困境,打破传统文学秩序,使我们从个人到社会、从现实到历史、从微小到宏大等各种关切和经验在文学书写中得以呈现。
可见,文学书写是内核与目的,而“非虚构”仅是手段或路径。
其次,应凸显“写作”与虚构、想象间的应然关系。
“非虚构写作”在根底上仍体现为一种文学创作,无论其表现出怎样的具体现实的真实,这种真实都应是文学的真实。
而这恰是在立足于“非虚构”的现实事件基础上,并通过虚构、想象等艺术手法超越这种基础后呈现的。
即作为文学的“非虚构写作”与虚构、想象之间并不对立,而是共同创造出了丰富的文学世界。
“非虚构写作”在文学真实的呈现上不仅不反虚构,反而需借助虚构与想象来深化真实。
因为虚构是对真实生活的高度提炼,是艺术想象的产物。
想象是依凭记忆对大脑储存的材料进行加工而产生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只要不是漫无边际不合逻辑的杜撰、编造与无根无由不合情理的空想、幻想,其对文学真实的呈现都是有益和必要的。
虚构与想象可使现实的琐碎、芜杂精细化,条理化,抽象的情感、意志与体验形象化,具象化,从而渲染情感,强化主题,呈现文学的真实性。
遗憾的是,从“非虚构写作”的创作实践看,大多创作主体停留于记录者、观察者层面,使作品徘徊在“反”虚构层次。
因排斥虚构与想象而将其与“非虚构”对立,致使这些“非虚构”文本无法与新闻写作、口述实录和社会调查等类型的“非虚构写作”区别开来,虽说最大限度地呈现了真实,但却丧失了鲜活的艺术意蕴与美学张力。
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开学联考-新高考卷 语文 (试卷)

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让每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交融,让微
百师联盟 2021 届高三开学摸底联考 新高考卷 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8 页)
观的民愿汇入宏观的民生,才能让每个人在城市中体会到更多的归属感,在人间烟火中拥有 属于自己的 “ 小确幸 ”。
(摘编自《“地摊经济 ” 让城市更有活力》) 材料二
没有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很多人支个小摊、打开私家车后备厢就能卖货;失败风险低, 船小好调头,从业者即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商品价格低,能让居民拥有更多选择, 享受更多实惠。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城市要有便利的设施、靓丽的外表,更要有寒冬里的庇护、 黑夜中的光亮。“琴棋书画诗酒花”固然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最基本的民生考量。 特别是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各地都在狠抓“六稳”“六保”落 实,更不应让一些管理方面的顾虑拖累“保民生”的步伐。
1. 下列对材料一 “ 地摊经济 ” 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地摊经济的 “ 三低 ” 特质,让其具有了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等独特 优势。 B. 地摊经济如寒冬里的庇护、黑夜中的光亮,是最能体现人间烟火味,最能安抚凡人心 的经济。 C. 世界各地都有地摊经济,因其体现得是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因此成了著名的打卡 “ 地 标 ”。 D. 不应让管理顾虑拖累 “ 保民生 ”,事实证明,有序放开地摊经济不仅可以保障就业, 还有助于复工。
2021届全国百师联盟新高考模拟试卷(二十)语文试题

2021届全国百师联盟新高考模拟试卷(二十)语文★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8、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9、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
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1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作为摸底考试,市东中学的考卷并没有着重在知识积累方面,而是提升了对能力的要求。
下文即依题型顺序,对这份摸底试题进行逐一拆解。
一、现代文阅读:对细节信息做精准把握,对整体信息做全面梳理。
这份摸底考卷也如高考上海卷的,现代文阅读分为社科文和散文两个部分。
本卷的社科文阅读由一道填空题、两道单选题和三道简答题组成,保持高考上海卷的传统。
而且,三道问答题的安排也按照老规矩:两道“要点概括题”,一道“解释作用题”都是对全文各部分的大意做出梳理。
散文阅读主观题共有五道题,四种题型:要点概括、解释作用、语句理解和表达技巧。
这五道主观题重在考查对细节信息的处理,无论是突出西栅的特点,找寻照应句还是分析句子的语言,都需要考生运用自己的阅读能力,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难度并不大。
二、古诗文默写:文体合理,多考名句。
本卷的八个小题分别选自黄庭坚《水调歌头》、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陶渊明《饮酒》、李清照《声声慢》、《孔子集语》、韩愈《师说》、马致远《远浦归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文体安排合理,两道散文,两道诗,三道词,一道曲,四者的记忆难度逐级降低,而宋词所占比例最大;②名句比例较大,八道题中有六道是名句;③全部来自高中教材,没有初中教材的内容;④没有难字、易混字和通假字。
以上四个特点,使得该题难度非常低。
三、古诗词阅读:题型独特,重在技巧。
古诗词阅读题突破了传统的命题方式,采用了一首词和一首诗的比较赏析,考查的重点放在形式方面。
在形式方面,15题填空题考查了诗歌的体裁;16题选择题中AB选项考了诗歌的情感主旨,属于内容方面,而CD选项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需要考生了解诗歌的抒情方式。
而问答题要求考生从词中分析情景关系来答题,也是要求考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对情感主旨和意境的理解,同时也要明确情与景的关系。
四、文言文阅读:选材上不拘泥传统,难度上大幅降低。
百师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在工作过程中,应将脱贫与教育工作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一系列的计划行事与教育模式等,提升民族贫困地区人们的文化、科学以及思想水平。只有全面提升相关区域人口的综合素养,才能达到良好的扶贫工作目的,形成思想方面的内生动力。在此过程中,应重视民族贫困地区人口思想方面的转变,引导其充分地研究与探究环境资源特色内容与优势情况,正确开展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使得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从根本上走出贫困现状。在我国精准扶贫的事业中,教育工作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已经将其列入到扶贫体系中,并创建了相应的扶贫工作模式、全新的工作体系,有助于提升整体扶贫工作效果以及水平。
D.鼓励教师到片区从教,师资培养计划进一步向片 区倾斜,合理配备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人员。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根据上述材料,写一份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申请书大概需要几项内容?
【答案】1. B 2. C 3. B
4.①首先对“教育扶贫”的概念进行了解释;②其次分析教育扶贫的现状:分析教育扶贫的方式及所取得的成效。③最后指出教育扶贫的不足之处:农村地区教育规模缩小,师资不足。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只要将教育搞上去,摆脱落后面貌,实现脱贫就指日可待”错误,“只要……就”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一“通过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本,改善农村整体贫困面貌,实现脱贫”中,教育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