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志病之“脏腑—气血—脑神”诊疗思维的构建
中医如何结合心理疗法治疗神志障碍

中医如何结合心理疗法治疗神志障碍神志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人的精神意识状态出现异常,表现为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紊乱或失调。
在中医理论中,神志障碍的发生与心、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有关。
中医在治疗神志障碍时,不仅注重运用中药、针灸等方法来调理身体的生理机能,还善于结合心理疗法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身心同治的效果。
中医认为,神志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心主神明,是神志活动的主宰;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则神志清晰;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脑为髓海,髓海充盈则神志正常。
当这些脏腑的功能失调时,就容易导致神志障碍的发生。
例如,心脾两虚可导致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肝郁气滞可引起情绪抑郁、烦躁易怒;肾精不足则可能出现头晕、耳鸣、智力减退等表现。
在治疗神志障碍时,中医首先会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以确定病因病机。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来调理脏腑功能,恢复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
中药治疗神志障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例如,对于心脾两虚型的神志障碍,常用归脾汤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对于肝郁气滞型,可用逍遥散来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对于肾精不足型,则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来补肾填精。
这些中药方剂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脏腑功能,从而缓解神志障碍的症状。
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在治疗神志障碍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宁心安神、醒脑开窍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神门、内关、百会、印堂等。
此外,推拿按摩也可以通过放松肌肉、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对神志障碍的治疗起到辅助作用。
然而,仅仅依靠生理治疗往往是不够的,心理疗法在神志障碍的治疗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脏腑来治疗神志失常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脏腑来治疗神志失常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神志失常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病症表现。
神志失常,简单来说,就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方面出现了异常,比如焦虑、抑郁、失眠、狂躁、神志不清等。
中医认为,神志失常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调理脏腑,可以有效地治疗神志失常,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神志状态。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同时又相互协调,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当脏腑功能失调时,就可能影响到神志。
首先来说说心。
心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君主之官”,主神明。
心的功能正常,人的神志就清晰、思维敏捷、精神饱满。
如果心的功能失调,比如心血不足,就可能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等神志失常的症状;心火旺则可能表现为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
中医调理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过补心血、清心火、安心神等。
常用的中药有酸枣仁、柏子仁、朱砂、黄连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按摩心经的穴位,如神门穴,来调节心的功能。
再看肝。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如果肝气郁结,人就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抑郁;肝郁化火,则可能变得急躁易怒。
对于肝气郁结的情况,中医会采用疏肝理气的方法,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郁金、青皮等;对于肝郁化火,则会使用清肝泻火的药物,如龙胆草、栀子等。
此外,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生气恼怒,也是调理肝气的重要方面。
脾在神志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如果脾气虚,气血生化不足,就会导致心失所养,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同时,脾失健运还可能产生痰湿,痰湿上蒙清窍,也会引起神志失常。
中医调理脾,通常会采用健脾益气、化痰祛湿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白术、茯苓、薏苡仁等,穴位按摩可以选择足三里穴。
肺主气,司呼吸。
肺气的宣降失常,也可能影响到神志。
比如,肺气郁闭,可能导致人心情压抑;肺阴虚则可能出现烦躁、干咳等症状。
调理肺气,中医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宣肺、润肺等方法,常用的中药有麻黄、杏仁、麦冬等。
什么是中医神志病学的核心理论

什么是中医神志病学的核心理论中医神志病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和治疗与神志相关的疾病。
要理解中医神志病学,关键在于把握其核心理论。
中医神志病学的核心理论首先建立在整体观念之上。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神志活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身体的其他生理功能紧密相连。
比如,心主神明,心是神志活动的主导,但肝的疏泄功能、脾的运化功能等也都对神志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如果肝失疏泄,导致气机郁滞,就可能出现情绪抑郁、烦躁易怒等神志方面的问题;脾失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心神失养,也会引发神志异常。
阴阳平衡理论在中医神志病学中也占据着关键地位。
阴阳的平衡与协调是维持人体正常神志状态的基础。
当阴阳失衡时,就容易出现神志方面的疾病。
例如,阳气过盛可能导致狂躁、失眠等症状,而阴气过盛则可能使人出现抑郁、嗜睡等问题。
阴阳的消长变化贯穿于神志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全过程。
治疗神志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的平衡,恢复其正常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理论也是中医神志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血津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足、运行通畅,津液代谢正常,神志才能保持清明。
反之,如果气血不足、气滞血瘀或者津液亏虚、痰湿内生,都可能影响神志。
比如,血虚不能养心,就会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等神志症状;痰浊蒙蔽清窍,则可能导致神志昏蒙、痴呆等。
中医还强调情志与神志的密切关系。
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但如果情志过激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损伤相应的脏腑,导致神志失常。
例如,大喜伤心,大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惊恐伤肾等。
中医神志病学在治疗神志病时,常常会考虑到患者的情志因素,通过调理情志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脏腑理论在中医神志病学中有着具体而重要的应用。
不同的脏腑具有不同的神志功能。
心主神明,主宰人的思维、意识和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脾主思,与思考、记忆等有关;肺主悲忧;肾主恐等。
中医如何运用六经理论来分析和诊治精神疾病

中医如何运用六经理论来分析和诊治精神疾病在中医的宝库中,六经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在诊治外感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精神疾病的分析和治疗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
六经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六经将人体的经络、脏腑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当这个平衡系统被打破,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包括精神疾病。
首先来看太阳经。
太阳主表,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当外邪侵袭人体,太阳经首先受累。
太阳病常见的症状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
在精神疾病方面,如果患者长期处于压力、劳累等状态,导致卫气不固,外邪侵袭太阳经,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中医治疗时,会采用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方法,如使用桂枝汤等方剂,以恢复太阳经的正常功能,从而改善精神状态。
阳明经多气多血,主燥热。
阳明病常见的症状有高热、大汗、口渴、便秘等。
在精神疾病中,如果阳明燥热内盛,可能会导致患者烦躁不安、焦虑易怒、失眠多梦等。
治疗时,常采用清热泻火、通腑泻下的方法,比如大承气汤,以清除阳明燥热,使心神安宁。
少阳经主枢机,具有调节表里内外的作用。
少阳病常见的症状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等。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如果少阳枢机不利,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大、抑郁与焦虑交替出现、思维迟缓等症状。
中医会运用和解少阳的治法,如小柴胡汤,以恢复少阳经的枢机功能,调整情绪和思维。
太阴经主运化,为后天之本。
太阴病常见的症状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等。
在精神疾病中,如果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精神萎靡、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等。
治疗时,注重健脾益气、温中化湿,如理中汤,以恢复太阴经的运化功能,充实气血,改善精神状况。
少阴经为心肾之经,主水火。
少阴病常见的症状有但欲寐、脉微细、四肢厥冷等。
在精神疾病方面,如果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可能会出现失眠、恐惧、焦虑、抑郁等症状。
试论象思维在构建精神系统疾病中医辨治新方法——五神藏辨治中的作用

试 论 象 思 维 在 构 建 精 神 系统 疾 病 中 医辨 治新 方 法—— 五神 藏 辨 治 中 的作 用 央
尹冬青 ,贾珐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 中心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研究所 , 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 院精神分裂症研究所 ,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8)
五神 藏理论 是 中 医关 于人类精 神 意识思 维 活动 的
医疗效的关键 ,因此有必要 以精神症状为主进行 中医 重 要 理 论 ,是 构建 精 神 疾病 中医 辨 治新 方 法 的核 心依 辨 证 论 治 。作 者 既往 曾就 这一 问题 展 开探 讨 ,明确 了 据 。“五神 藏 ”一 词 ,源 于 《素 问 ·六 节 藏 象 论 》,原 文 为
历史 的局 限性 ,中医学 家 在解 释 临 床疗 效 时 往 往落 于 脏腑辨证的窠臼之 中。在西医精神病学中 ,每一个精 神 系统 疾 病都 有 自己核心 的精神 症 状 ,这 一 核 心 的精
3 象 的 思维 模 式可 构 建 中医精 神 病 学 的五 神藏 理 论 模型
神症 状 是 区别 每 一精 神疾 病 的关 键 ,也 可 能 是 提高 中
的针刺干预疗效研究 ,负责人 :尹冬青。
★★ 通讯作者 :贾骇晓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 究方向 :精神 系统疾病的 中医药防治研 究。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odernization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wa] 863
中医思维之—气血、脏腑

中医思维之—气血、脏腑
人体是一个整体。
全身所有细胞都在固定的模式下扮演各自的角色,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但又相互协作完成生命体的繁衍生息。
在说人体脏腑之前一定要先说气血。
气血是人体各脏腑发挥作用的载体,气血的变化是各脏腑发挥作用的体现,而气血又是各脏腑组织细胞得以继续生命活动的条件。
无论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现在都没有把血液作为一个器官(脏腑)来对待,但它确实人体非常重要的。
中医理论建立的历史条件还不能像现在这样了解血液,并不知道现在这些知识,(血液的组成:水、血细胞、蛋白、氧、葡萄糖、各种电解质、各种代谢废物、激素等等),但他们知道气血在脉里运行,知道气血里含有水谷精微。
仔细思考你会发现所谓“腑”,都是把人体所饮,所食摄入体内且把它们的废物排除体外的作用,主要称为运化。
而“脏”都是对这些摄入的物质变成“水谷精微”的作用,并将“水谷精微”分配到全身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作用,主要称为收藏,但不论是哪个脏、腑都会对其他脏、腑产生影响。
古中医又是借助道家理论对他们进行分类(主要是五脏),结合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属性,对应为肝心脾肺肾,这种属性归类大体能反应五脏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结合脏腑的表里关系,基本阐述了六腑之间的影响关系。
当然现在看来有些牵强,但足以意会。
以后的时间里,在慢慢梳理各脏、腑的作用。
石学敏针刺调神思想

石学敏针刺调神思想时间:2017-09-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俞晓旸针以治神为首务,效以神应为保证”,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从神的生理、病理、治疗上剖析了针刺调神的内涵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强调调神在针刺治疗中的运用。
他勤求古训,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以“脑神”立论,以科学严谨之态度,总结临床经验,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其针刺调神的学术思想体系。
现将这一思想体系阐述如下。
脑为元神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也提出“头者……百神所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强调“脑为元神之府”。
石学敏指出,脑主神明与心主神志是并存的,但是脑所主之神是广义的神,它包括机体的外在生命活动和内在精神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
心主神志指狭义的神,是广义神的一部分,是在心主血脉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脑是人体耗氧量最多的地方,它对血液的要求非常多,所以脑功能的正常发挥与心把血液推动到脑密切相关。
《灵枢·营卫生会》曰:“血者,神气也。
”《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石学敏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指出,血是精神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心血虚,常出现惊悸、失眠、多梦等症状,甚至出现烦躁、恍惚、昏迷等神志失常改变,从而说明血与精神、神志、情志活动密切相关。
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所言:“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因此,可以说心通过主血脉来完成其主神志的功能,而人体一切精神、思维、记忆、神志、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都受脑神的统配,心神功能的发挥,归属于脑主神明的功能之中。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素问·保命全形论》有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可见治神是针刺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具体而言,在针刺治疗前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做到“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外内相得,可玩往来”;施朮时情绪稳定,精神专一,做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患者也需配合医者提前摆好体位,平静心情,医患配合,达到“病者之精神治,则思虑蠲,气血定,使之信针不疑,信医不惑,则取效必宏,事半功倍”。
中医如何运用养生智慧预防和治疗脑病

中医如何运用养生智慧预防和治疗脑病脑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中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中医在预防和治疗脑病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这些方法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养生智慧,强调人体自身的调节和平衡。
中医认为,脑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密切相关。
气血不足、脏腑失调、经络阻滞都可能导致脑部功能失常,从而引发各种脑病。
因此,中医预防和治疗脑病的重点在于调理气血、平衡脏腑、疏通经络。
在气血方面,中医强调“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血充盈、运行通畅是脑部正常功能的基础。
为了保持气血的充足和流畅,中医提倡合理的饮食。
饮食应当均衡,多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如五谷杂粮、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等。
同时,要避免过度饮酒、吸烟以及食用辛辣油腻之物,这些不良习惯容易损伤气血。
中医还重视情志对气血的影响。
长期的情绪波动,如愤怒、焦虑、抑郁等,会导致气血紊乱。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心态平和对于预防脑病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旅游等方式来舒缓压力,调节情绪。
脏腑的平衡对于脑病的预防和治疗也有着重要意义。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
因此,保养肾气是预防脑病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食用一些补肾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核桃等,来滋养肾气。
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以免损伤肾气。
心主神明,心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状态和思维能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养心安神。
此外,避免过度操心、保持心情愉悦,也有利于心的正常功能。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如果肝气郁结,容易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影响脑部功能。
因此,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肝气郁结。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来促进肝气的疏泄。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正常,才能保证气血的充足。
饮食要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要注意腹部保暖,以防脾胃受寒。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疏通经络有助于气血的运行和脑部的滋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注 重 整 体 观 念 , 与 志 都 是 脏 腑 功 能 的产 物 , 志 活 动 以气 血 为 物质 基 础 , 血 乃 由脏 腑 所 化 生 , 神 神 气 脏 腑 功 能 又 受 气 血 阴 阳 的影 响 , 循 这 样 的 观念 , 以从 “ 腑 一 气 血一 脑 神 ” 论 入 手 , 探讨 中 医 神 遵 可 脏 理 来 志 病 的发 生 机制 及诊 疗 思 维 模 式 , 期 为 神 志 病 “ 血 为 纲 , 络 脏 腑 , 在 调 节 脑 神 ” 诊 疗 思 维 提 以 气 联 旨 的 供 理 论 依 据 。 构 建 中 医神 志 病 学 理 论 体 系 奠 定 基 础 。 为
致 人 体认 知 、 感 、 为 和 意 志 等 神 志 活 动 障 碍 的 情 行
一
类疾 病 , 即凡 以神 志异 常 为表 现 的病 证 皆 可纳 入
神 志 病 的范 畴 , 有 神 志 异 常 导 致 疾 病 , 有 因疾 既 又
病 而 表现 出异 常 的神志 变化 。
神 的产生 由有 形 之 精 所 化 , 即先 天 之 精 及后 天 水谷 之精 的共 同作 用 。神 由先 天 父 母 之 精 产 生后 , 更 有 赖 于后 天 水 谷 之 精 及 其 所 化 生 的 气 血 津 液 的
调而 使神 有所 藏 的基 础 。 同时 , 脏 之 间 的密 切 联 五 系, 是靠 气 机来 维 持 的 。可 见 , 血 为 “ 志”的核 气 神 心物 质基 础 。外 感 、 内伤 、 食 、 志 等 诸 多 因素 皆 饮 情 通过 影 响人体 之气 与 血 功 能 , 致 气 血 活 动异 常 而 导 引发 各种 神 志 病 ; 血 运 行 失 常 , 导 致 痰 、 、 气 易 瘀 火
等病 理产 物 出现 , 常 与 气 血 病 理 相 搏 结 , 痰 瘀 且 如 互结 、 气交 阻 、 热 相 兼 、 火 夹 杂 等 , 而 使 疾 痰 瘀 痰 从 病痼 结 或反 复发 作 。可 见 , 与血 在 神 志 病 的诊 疗 气 思 维 中具有 核心 地位 。
神志 病是 指 在 情 志 、 食 等 各 种 病 因 作 用 下 , 饮 人 体脏 腑 阴 阳失 调 、 血逆 乱 , 气 引起 脑 神 功 能失 常 ,
神 志病 之 “ 腑一 气 血一 脑 神 " 疗 思 维 的构 建 脏 诊
赵 永 厚 赵 玉萍 于明 ,
【 要 】 随着社会环境 及人类疾 病谱的改变 , 志病 的发病率 及其社会 危害 日益凸显 。建构 中 摘 神
医神志病学理论体 系是当前发展 中医神志病学术体 系及挖掘 中医药防治优势首要解决 的问题 。中医
神 志 的活动 是 以气 血 作 为 物 质基 础 的 , 而气 血 即化 生 于 胃。对 人 体 而 言 , 谷 入 胃 , 过 胃气 的 水 经
作用 , 游溢 出 水 谷 精 微 。其 中一 部 分 经 脾 之 运 化 , 上 注肺 脉 , 而化 为气 血 。所 化生 之 气 血 上 注 于 心而 藏神 , 于 肝 而 藏 魂 , 于 肺 而 藏 魄 , 于 脾 而 藏 藏 养 奉
“ 藏血 , 舍 魂 … … 脾 藏 营 , 舍 意 …… 心 藏 脉 , 肝 血 营
脉舍 神 …… 肺 藏 气 , 舍 魄 … … 肾 藏 精 , 舍 志 ” 气 精 。
五脏 , 而言之 , 能 各 异 , 自建 立 一 个 功 能 活 动 分 功 各
系统 ; 而 言 之 , 是 一 个 整 体 , 人 体 之 主 宰 、 合 则 为 人 体 功 能活 动 系统之 核心 , 主藏 “ 精神 血 气 魂 魄 ” 。五 脏 功 能协 调 、 机 运 行 正 常 , 能 保 证 正 常 的生 命 气 才
同主持 人 的 神 志 活 动 的 功 能 。 心 主 血 脉 , 神 之 为 舍 ; 主藏 血 , 魂 之 居 。说 明 “ ” “ ” 是 以 肝 为 神 与 魂 皆 血 为舍 、 为居 。 肝藏血 , 。 精 , 血 有 赖 于 肾精 的 滋养 , 肾藏 肝 肾精 亦 不断 得 到肝 血所 化 之精 的填 充 , 血 之 间 是 互 相 精
系为神 志 病 的针 灸 治 疗 提 供 了有 力 的理 论 依 据 与
临证 指 导 。
3 为神 志病 病 理产 物辨 治 提供 了治 疗原 则 : 、 . 痰 火 、 等病 理产 物 的存 在是 神 志病 痼 疾 难 愈 和 反 复 瘀
发 作 的宿 根 , 往往 是 神 志病 发 作 期 的 常 见致 病 因 且 素 。临证 组 方 时要 注 意 病 邪 的 兼 挟 , 痰 瘀 互 结 、 如
故脏 腑 的特性 在 于 气 机 的升 降 出入 。五脏 藏 神 , 即
功 能而 引 起 神 志 活 动 的 异 常 , 发 神 志 疾 病 。可 引
见 , 过气 血 这 一 核 心 环 节 , 以将 神 志 与 脏 腑 相 通 可 紧密联 系 , 成 神 志 病 系 统 的 、 面 的 临 床 诊 疗 思 形 全 维。这一思维对 于神志病 的临床辨证 、 治疗原则 、 治疗 方 法 、 方用 药 及 针 灸 取 穴等 方 面 皆有 重要 的 组 指 导作 用 , 可启 发临 床 治疗 神 志病 证 的新 思 路 与方 法 , 一步 丰富 和完善 中医学神 志理 论 。 进
之火 的温 煦始 能将 水 谷 化 为 气 血 ; 胃为 心发 挥 藏神
的生 理 功能 提供 所 需 之 物 质 基 础 , 得 以从 胃所 供 心 之气 血 的 营养 , 挥 其 主血 、 神 志 的 功 能 。可 见 , 发 主 心神 的活 动 一 刻 也 离 不 开 胃所 化 生 之 气 血 。心 与 胃以络 相通 , 以血 为用 , 主神 , 为根 , 心 血 胃为本 。 心 与脑 : 医 理 论 认 为 “ 主 神 明 ” 脑 为元 神 中 心 “
意 , 于 肾而 藏 志 。可 见 , 脏 之 所 以 有 五 神 志 的 资 五
功 能活 动 是 以 胃所 化 生 之 气 血 为 前 提 的 。而 胃腑 及 五脏 功 能 异 常 亦 会 通 过 影 响气 与 血 的正 常 生 理
础 。人 的生命 现 象 是脏 腑 组 织 功 能 活 动 的 反 映 , 而 脏腑 的生 理功 能 主要 是 升 降 出入 的气 机 运 动 过程 ,
功 能活 动 。经 脉 作 为 通 行 气 血 、 通 表 里 、 通 上 沟 贯 下 、 系脏腑 骨 节 的 组 织 , 是 血 与 气 机 之所 在 , 联 正 即 为 藏神 之处 。概 而 言 之 , 脉 构 成 了心 主神 明与 五 经 脏 藏神 , 配 人 体 行 为 活 动 的 物 质 基 础 的 载 体 , 支 即
2 为针 灸在 神 志病 治疗 中的作用 发 挥 提供 了理 . 论基 础 : 血 是 主 要 行 于 经 脉 之 中 的 , 血 行 于 脉 气 气
中, 濡润 温 煦 滋 养 周 身 , 皮 肤 、 肉 、 骨 和 脏 腑 凡 肌 筋 等一 切组 织 器 官 , 赖 其 以供 给 营 养 , 能 维 持 其 均 才
多端 , 腑 病 变 关 系 复 杂 , 者 用 一 般 的诊 治 思 路 脏 医
和方 法难 以把握 其 病 变 实 质 与 脏 腑 关 系 。因 此 , 需
抓辨 证 之本 , 神 志 病 整 体 气 血 认 识 的 基 础 上 , 在 明
确神 志 病 中脏腑 最 主 要 的病 理 关 系 , 到 主要 矛 盾 找 而治 之 。例 如 :
治 疗神 志病 重 在调 理 志 病 证 的 根 本 原 则 。治 疗 的思 想 重 在
一
身之 整体 , 是把 握 治疗 神 志病 证 重 调 节 气 血思 这
・
3 4‘ 5
世 界 中西 医结合 杂 志 2 1 第 7卷 第 4期 0 2年
世界中 结 西医 合杂志2l年 卷 期 W r J r l |ead rlt ln W sr i [2 第7 第4 】 。 on 。 ngt at aa ee !c 1 u a f tre T  ̄i d t! i竺 1 l { i m
:!:: : !! !
・
:
:
思 路 与 方 法 ・
瘀 热相 兼 、 气 郁 结 、 火 交 结 等 。如 由 于 痰 为 津 痰 痰 熬 , 行瘀 滞 , 血 同 源 , 用 药 常 宜 痰 瘀 同 治 , 血 津 故 除 痰泄 浊 , 活血 化 瘀 , 脉 者 血 之 府 , 血 即 治 心 , 且 活 以
之腑 ” 心 与脑 在肝 、 、 、 的机 制 下体 现 出 了共 , 肾 血 髓
w。i or 。 t rf rdin1 n s m dc e 2 1 v。 . N。. r Jun 1 fne ae Tai。 a adwet Mein 0 2 1 7, 4 d a I g d t e i
,
想 的本质 所 在 。 1 为神 志病 复杂 的脏 腑 辨证 关 系提 供 了临证 辨 . 析思 路 : 临证 中 , 志 病 病 证 缠 绵 , 证 繁 杂 , 化 神 兼 变
活动 及神 志活 动 。因此 , 机便 是 实 现 五 脏 功 能 协 气
二 、脏 腑一 气血一 脑 神 ” 疗 思维 在 神 志 病 理 “ 诊
论 体 系 中的意义
作者单位 :. 1黑龙江神志 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0 3 ;. 5 0 6 2 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 中医神志病证 治规律 重点研 究室 , 黑龙 江 哈尔滨 10 3 3 50 6;. 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中医神志病 重点 学科 , 黑龙 江 哈尔滨 10 3 506 通 讯 作 者 : 玉萍 ,ma :hoh7 @ 】6 cm 赵 E i zay7 7 2 o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