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指导:腹针针刺手法概述

合集下载

第12章腹针疗法

第12章腹针疗法


取穴方法
(一)取穴定线、定寸 腹部取穴时以任脉为纵轴坐标,任脉的定位方法:观察毛孔 的走向和分辨色素的沉着。 以胸骨柄、肚脐、耻骨联合上缘为标志点进行取穴。 1、上腹部的中庭穴至神阙穴为8寸。 2、下腹部的神阙穴至曲骨穴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
(二)穴位的立体层次 根据针刺的深浅,可将穴位分为天、地、人三部,浅刺,即“神龟图” 取穴,强调筋骨;中刺,即经脉分布取穴,强调经脉;深刺,即“八 廓”辩证取穴,强调脏腑。
7、上风湿外点 定位:滑肉门旁开1寸,左右各一。 主治:浅刺:对应人体的腕部,治疗腕关节炎、手关 节活动不利,麻木等腕关节周围的疾病。 8、水分 定位:脐上1寸。 功效:浅刺: 对应人体的后背部,治疗后背部的疾病。 中刺:水肿、腹胀、腹痛、腹泻、小便不利等 9、天枢 定位:脐正中旁开2寸,左右各一。 主治:浅刺:对应人体的侧腰部,治疗各种腰肌疾病。 中刺 :腹胀、腹痛、便秘、泄泻、月经不调、 痛经等。 10、大横 定位: 脐正中旁开4寸,左右各一。 主治: 中刺:腹胀、腹痛、便秘、泄泻、 心悸乏力、 焦虑不安等。 深刺:左大横主治下焦病;右大横主治肝胆 病。
三、常用针刺法
1、三角针 三角针是以主穴为顶点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形成等腰 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的针刺方法。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 膝关节痛,局部关节疼痛等。 2、三星法 三星法是以主穴为基础向上下、左右或与神阙呈放射性排列,各距主穴3-5分, 分别各刺一针,形成并行排列的针刺方向。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状呈带状或条 状的疾病,如坐骨神经痛。 3、梅花针 梅花针是以主穴为中心,上下左右各距3-5分各刺1针,共5针使针体形成梅花图 案的针刺方法。这种方法适宜于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的病人,也可在三星法 疗效不佳时采用,是治疗的强度得到增加。

腹针疗法介绍

腹针疗法介绍

19、下 风 湿 点
定位:外陵下0.5寸,外0.5寸。
功效:中刺--清热、解毒、化湿,下半身之炎症 浅刺--膝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20、下风湿下点
定位:下风湿点下0.5寸,外0.5寸。
功效:中刺--调节下肢经络 浅刺--踝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三、腹针疗法中的常用处方 『穴位』
1、天 地 针

刺--肩及肩关节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14、天

定位:神阙穴旁开2寸。 功效:中、深刺--消化系统:便秘、腹泻
生殖系统疾病
浅 刺--侧腰部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15、外

定位:阴交穴旁开2寸(天枢穴下1寸)。 功效:中、深刺--下消化系统:便秘、腹泻 生殖系统疾病 浅 刺--髋部及髋关节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16、大

定位:神阙旁开3.5寸 功效:中、深刺--益胃健脾、调理中焦
17、上 风 湿 点
定位:滑肉门上0.5寸,外0.5寸。
功效:中刺--清热、解毒、化湿,治疗上半身炎症 浅刺--肘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18、上风湿外点
定位:滑肉门外1寸。
功效:中刺--调节上肢经络 浅刺--腕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11、气

定位:气海旁开0.5寸。
功效:中、深刺--腰肌劳损、腰背酸困、下肢无力 浅 刺--第二、三腰椎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12、气

定位:关元旁开0.5寸。
功效:中、深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浅 刺--第四、五腰椎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13、滑肉门
定位:水分旁开2寸。 功效:中、深刺--上消化系统疾病
2、建

定位:神阙上3寸,任脉上(中脘下1寸)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

有任脉、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五条经脉从腹部 经过,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腹 侧,腹部不仅有阴中之阴的 任脉,还有足阳明胃经和足 少阳胆经两条阳经。因此, 在腹部不仅可以调阴,而且 可以调阳。
• 腹部正中:任脉; • 任脉旁开0.5寸:肾经; • 任脉旁开2寸:胃经; • 任脉旁开4寸:脾经; • 侧腹部:肝胆经。
腹针进针的深度及针刺手法
1、进针的深度: 腹针将进针深度分为天、地、人三部。一般病程较短或其邪在表 的病,针刺天部(即浅刺);病程虽长,未及脏腑或其邪在腠里 的病,针刺人部(即中刺);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 病,针刺地部(即深刺)。但是,在运用时也有例外,如腰部的 疼痛,虽病程短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临床应用时亦应灵活多变。
腹针的常用处方
一、天地针的组成及适应证
二、引气归元的组成及适应证 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 元4穴组成。方中中脘、下脘均属胃 脘,两穴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 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 肺气肃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 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元气, 因此,四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 之意,故名“引气归元”。《难 经· 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入 肾与肝。”故此方有治心肺、调脾 胃、补肝肾的功能。
脾胃论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常脾胃并称。 中医的脾胃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与胃,就生理和病理而言, 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 和胃的范畴。 在五行中,脾属土,土位居中央,四方兼顾,土能生化万物。 脾与胃,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脾与胃共同参与饮食的消化吸收。 《素问· 灵兰秘典论》讲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营养 物质以供全身之用。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 营养物质,可见脾胃在人体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腹针疗法,学习腹针

腹针疗法,学习腹针

针剌与疗效
针剌深浅与强弱,以病
人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 为手法的客观指标。 主张“先浅后深、宁浅 勿深、宁弱勿强、见好 就收”。
留针时间
一般留针20~30分钟,
根据体质强弱、病程长 短及疾病虚实来决定。
神阙上2寸,旁开5分。
浅剌治疗颈肩结合部病
变。 深剌治疗腹中切痛、积 聚不嗜食。
神阙上1寸,旁开2寸。
浅剌治疗肩关节周围病
变。 中剌治疗癫痫、哮喘、 脑供血不足、面神经麻 痹、上肢无力等上半身 疾病。
神阙旁开2寸
中刺治疗腹部病及腰肌
劳损病。
神阙下1寸,旁开2寸。
西北
脏腑 肝、中焦 肝胆 心、小肠 脾、胃 下焦
肺、大肠
取穴 右上风湿点 右大横 中脘 左上风湿点 左大横
左下风湿点
坎 艮
水 山
北 东北
肾、膀胱 上焦
关元 右下风湿点
腹部的浅层、中层是调节全身的系统或外周
系统。 腹部的深层是调节内脏系统。
腹部的左右同名穴,在针剌(浅剌、中剌)
调节外周系统时,治疗同样疾病。 腹部的左右同名穴,在针剌(深剌)调节内 脏系统时,作用的内脏系统不同,故穴性亦 不同。
浅层→全息(定位)调节系统
中层→经络调节系统 深层→内脏调节系统
神阙——中庭:8寸
神阙——曲骨:5寸 神阙——腹外侧缘:6寸
两乳中之间:8寸
腹白线(任脉) 脐横线 胃经线 肾经线
腹部分区、划线,任脉
(中脘、下脘、气海、 关元)、肾经(商曲)、 胃经(滑肉门、天枢、 外陵)、上风湿点及外 点、下风湿点及下点。
掌握安全的深度
剌激的是存在于腹壁内

腹针疗法 (2)

腹针疗法 (2)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中医疗法,它通过在腹部针刺来调理身体,帮助治疗各种疾病。

腹针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腹针疗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其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原理腹针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腹部有许多与内脏器官相对应的穴位,称为腹部经络穴位。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操作步骤腹针疗法的操作步骤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使腹部暴露。

2.医生根据病情确定需要针刺的穴位。

3.医生用消毒棉球擦拭所选穴位,保持清洁。

4.医生用针管将针头刺入患者的腹部穴位中,刺入的深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医生旋转针头,进行刺激,刺激的时间和频率也根据病情而定。

6.刺激结束后,医生将针头轻轻拔出,用消毒棉球按住刺口处几分钟,以防止出血。

7.患者可以慢慢起身,注意保持温暖,避免受凉。

应用腹针疗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腹针疗法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示例:消化系统疾病腹针疗法对于胃肠道功能失调、消化不良、胃痛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刺激腹部的相应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胃痛等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腹针疗法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可以舒缓支气管痉挛,促进痰液排出,减轻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泌尿系统疾病腹针疗法对于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频、尿急、小便不畅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刺激腹部穴位可以调节膀胱的功能,增加膀胱的容量,改善排尿问题。

妇科疾病腹针疗法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腹部穴位,可以调节月经周期,缓解经痛,促进子宫肌瘤的吸收。

注意事项腹针疗法虽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仍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腹针疗法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进行操作,患者不应擅自进行。

腹针的针刺手法

腹针的针刺手法
督脉
腹部正中线旁开0.5寸,调节阳经气血,为“阳 脉之海”。
3
冲脉
腹部正中线旁开2寸,统领阴阳经气血,为“血 海”。
腹针的穴位定位
中脘
脐中点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下脘
脐中点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气海
脐中点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水分
脐中点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天枢
脐中点旁开2寸。
床实践。
患者准备
患者以舒适的体位躺下,腹针施 术部位应当暴露,避免穿着过于 紧身或带金属纽扣的衣服。
物品准备
腹针,75%酒精,棉签,无菌手套 等。
腹针的施术过程
拔针
治疗结束后,轻轻拔出针,使用棉签压迫 针孔,防止出血。
定位
根据病症和辨证施针的原则,确定相应的 经脉和穴位,并进行标记。
消毒
以75%酒精对皮肤和针具进行消毒。
06
腹针的研究与发展
腹针的理论研究
腹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经络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理论基础包括络理论 、气化理论和神阙调控理论等。这些理论为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 依据。
腹针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腹针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内科、妇科、儿科等疾病。然而,对于一 些特殊病症,如急性炎症、恶性肿瘤、出血倾向等,腹针疗法并不适用。
关元
脐中点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腹针的刺法种类
浅刺法
针刺深度小于0.5寸,用于治疗神志 病、皮肤病、末梢神经炎等。
深刺法
针刺深度大于0.5寸,用于治疗内脏 病、关节病等。
补法
浅刺轻刺激,用于补养气血。
泻法
深刺重刺激,用于祛邪浊。

针灸-腹针疗法

针灸-腹针疗法

针灸—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以神阙布气学说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或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腹针痛苦小、疗效快、适应症广泛。

是微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腹针穴位同耳针、头皮针穴位一样与身体各部位均有密切联系,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上世纪60年代针灸工作者提出腹针疗法。

70年代薄智云教授在腹针的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首次提出了神阙调控系统理论,至80年代,腹针理论体系逐步形成。

腹针理论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拥有一个调控系统。

它形成于胚胎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及对机体的宏观调控。

近年来,腹部作为“第二大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有两脑,颅脑(颅中脑)和肠脑(肠神经系统),并认为两脑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如果非要拿科学说事,那么这也为神阙系统存在的客观性提供了依据。

腹针疗法既有传统针灸疗法的特点,又有自身诊治特色。

有兴趣的同学可自行查询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腹针的取穴方法以及常用处方。

一.取穴方法1.循经取穴:根据经脉的分布特点,通过选取腹部精血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

2.定位取穴:是根据腹部的“神龟生物全息影像”的特征,通过选取腹部输穴(全息点)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

3.八廓辩证取穴:是以神阙为中心,把腹部分成大致相等的八个部位,各以一个穴位为核心代表一个部位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法。

二.针具选择三.进针深度1.天部:病程较短,其邪在表。

2.人部:病程虽长,未及脏腑,邪在腠理。

3.地部:病程较长,累及脏腑,其邪在里。

四.针刺手法腹针进针后一般候气3-5分钟。

捻转法一般不超过90度,提插要慢提慢插,保持60次以内/分钟。

弱刺激为补,强刺激为泄。

一般留针半小时左右。

五.常用处方天地针:培补脾肾(中脘、关元)腹四关:通调气血、疏理经气(左右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健脾祛湿、滑利关节(左右大横)风湿点:祛风除湿、消肿化瘀(上、下风湿点)引气归原: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六.禁忌症一切不明原因的急腹症、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肿瘤且广泛转移,女性大月份孕期等。

腹针疗法是针灸的特种针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腹部针灸,刺激腹部特

腹针疗法是针灸的特种针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腹部针灸,刺激腹部特

腹针疗法是针灸的特种针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腹部针灸,刺激腹部特腹针疗法是针灸的特种针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腹部针灸,刺激腹部特定的穴位来治疗全身的疾病。

腹针疗法在治疗运动系统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尤其是针对颈肩腰腿痛的治疗效果较佳。

如颈椎病的治疗,可以针刺下脘、商曲、滑肉门、关元等穴位,通过调整腹部穴位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作用。

该疗法创伤较小,见效较快,治疗时间较短,目前在临床中广受欢迎。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该疗法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中文名腹针疗法应用学科医学适用领域范围中医适用领域范围治疗快速导航基本技术主治病症常见疗法腹针治疗时的体位禁忌症注意事项针具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Φ0.22mm、Φ0.20mm、Φ0.18mm;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基本技术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

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中庭穴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侧腹部的腋中线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三)腹针的针刺方法1、针刺手法进针时应避开神经、血管,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顺序进行针刺。

(1)进针准确度量,确定穴位后,采用套管针,快速弹入皮下。

针刺深度:浅刺—皮下;中刺—脂肪层;深刺—肌层。

(2)行针①缓慢捻转不提插1-2分钟②轻捻转慢提插1-2分钟(3)出针留针30分钟后出针,出针时按照进针顺序缓慢捻转出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腹针前首先应检查肝、脾的大小及是否触痛。

然后对准备施治的部位从上而下地进行触压、对每一个部位的肌紧张、压痛、痞块、积结都应进行仔细的甄别,了解上述症状的出现是否与治疗的疾病相关,然后进行治疗。

有时腹部的一些反应不仅能帮助明确诊断对针灸的处方进行调整。

而且对一些被忽略的疾病也能提供相当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从而使疾病的诊治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腹针施术时,应根据病人的胖瘦,脂肪的浮薄,病程的长短,病气的深浅,疾病的虚实等几个方面来选择针具的长短、进针的深浅及手法的补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