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机制_发展经济学_从贫困到富裕_述评_刘培林

合集下载

发展经济学评述

发展经济学评述
· 外 国经济理论述评 ·
《经 济 学动 态 》2 0 0 0 . 4
发展经济学评述`
郭熙保
一都需 要 发 展 , 但 作为 一 门 学科 的发 展经 济学是 专 门 以发 展 中国家 即后 进 国家 的经济 发展 问题作 为研究 对 象 的。 发 展 经济学 虽然 是 研 究 发 展 中 国家 经 济问题 , 但主要 是 由发 达 国 家的 经 济学 家创立 起 来 的 。 这 些经济学家受西 方正统经 济学熏陶 , 常常把 正统 经 济 学 ( 常 被称 为 是 新古 典 经 济 学 ) 的基 本 原理 和方 法 运 用 于 发展 中 国家 的 经济发展 问题分 析 。 因此 , 有人认 为 , 发展经 济学 不是一 门独 立 的学 科 , 而只 是把 西方 经 济学 或经 济学分 支 ( 如宏观 经济学 、 微 观经济 学 、 劳动 经济学 、 国际经济 学 、 公 共财政 学等 ) 的基 本 原 理 在 不 同发 展 中 国 家 加 以 具 体 运 用 。 但是 , 尽 管发 展 经 济 学 吸 收 了西 方 正 统 经济学 的一 些基 本 原 理 和 方法 , 但 它 是 一 门 独立 的学科 , 它 有 自己 独特 的研 究对 象和研 究方 法 , 有 自己 的理论体 系。
( 3) 提倡 外 向型 发 展 战 略。 50 年代 很 多 发 展中 国家奉行 的进 口 替 代工业 化 战 略 ( 通 过 限制进 口 来加 速 国 内工业 部 门扩张 和 平衡 国际收支 ) , 由于 资 源 利用 效 率低 下 , 瓶 颈 的 制 约 , 并 没有使发展 中国家工业 发展起来 , 反 而造成 了 国际收支 恶化 , 外债沉 重 , 引发 了外 债危机 。 于是 , 这一 时期 发展 经 济 学 家 同抨 击计划 化一 样 , 也 极 力反 对 内向 型 的发 展 战 略 , 而针 锋相对地 强调 外 向型发展 战略 , 即出 口 鼓 励 的工业化 战略 。 这一 战略 的提 出是 基 于传统 的国 际 贸 易 理论 , 特别 是 比较 优 势 学 说 。 根据 这一 理论 , 发展 中 国家 出 口 初 级 产 品和劳动 密 集 型产 品 、 进 口 工业 品和 资本 密

发展经济学概论从贫困到富裕ppt课件

发展经济学概论从贫困到富裕ppt课件
24
.
讨论问题:中国奇迹?
25
.
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全球第二,大体是美国的2/5,中国 实际上只是恢复到了1913年的水平。
2010年中国人均GDP 4361美元,2011年5300美元 1913年美国第一,中国第二,中国的GDP总值大体也是美
国的2/5 预测2020—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GDP总值大体上恢复到
欠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还不及富裕国家人均收入的 1/20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90年代与50年代相比
43
.
图1:公元1 年到2001 年世界各地区的人均GDP
注释:GDP 总量按1990 年世界Geary-Khamis 元计算。其中Geary-Khamis 元 被称为世界元,是一个通过复杂计算得出的购买力平价加总指标;有助于我们进 行国家间的比较。该变量的统计定义请参见 /unsd/methods/icp/ipc7_htm.htm
资料来源:Maddison, A. (2006). The World Economy. Paris: OECD, 642
44
.
自1820 年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总产出增长了 70 倍,同期人口增长了近5 倍,人均产出因而增长了 14 倍,人均实质消费则增长了近10 倍。
基于Maddison(2006,第642页)的估算,下图1 显示了从公元1 年到2001 年世界各地区人均收入的演 化情况。
世界银行每天每人一美元的标准,那么中国的贫困人口大约在1 亿左右 . 贫困人口数量,以中国自身的贫困线标准(2009年:人均年收 入1196元)衡量,2009年中国仍有3600万贫困人口; 世界银行2009年一份报告发现,以联合国(每人日均消费1美元 /天)的标准,中国贫困人口尚有1.5亿; 世界银行标准(每人日均生活费1.25美元/天)计算,中国的贫困 人口则达到2.54亿,占中国人口中19% 。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和第二章: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高失业低就业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一)两者的联系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

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

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

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

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

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

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

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中的贫困问题

发展经济学:发展中的贫困问题

发展经济学:发展中的贫困问题内容提要贫困化是发展中国家摆脱不掉的阴影。

如今贫困化的严重危害已伴随着世界经济的突飞猛进,尽管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为缓解贫困做出了数十年的努力,但由于人口激增,相对贫困加剧,世界贫困的规模正在扩大,在贫困国家呈现出收入分配不平等,消费不足,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以及环境恶化等特征。

贫困的发生既有历史的原因如商业历史短暂、遭受殖民主义的掠夺,也有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如全球化过程中不具备竞争力。

但更主要的是内部原因,二元经济是贫困国家面临的难题,二元经济过程中偏重工业化政策造成了许多国家中人口比例最高的农村人口陷入贫困。

与此对应的财政税收体系也产生了对穷人的忽视。

人力资源的缺乏和政策力度不足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缓解贫困的策略中,经济增长是首位的,同时要配以公平收入分配政策。

推进农业现代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对缓解贫困都是很有意义的措施。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贫困绪论人类已经跨进了21 世纪。

知识经济的曙光为我们的}时代洒下了金色的荣耀。

面对人类的伟大成就,我们有理由骄傲。

然而,不能忘记,随着我们进入新世纪的,还有人类没有攻克的一个顽症一一贫困。

粗略的估计,目前全世界尚有五分之一的人口还生活在贫困状态下.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对贫困的关怀,实际上是长期以来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贫困不仅使经济整体实力难以提高,而且使经济增长难以长久地保持。

贫困还带来人口结构上的不平衡,它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可以说,贫困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

贫困产生的严重危害所谓贫困,是指一种人们缺乏满足最起码的生活需要手段的情况,即人们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

英国学者汤森认为: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各种食物。

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谓贫困的。

世界银行在2001年1月对贫困重新进行了定义,贫困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是缺少机会参与经济活动,如果机会就在那里,你不接受,那就是选择问题,和贫困无关了;第二是在一些关系到自己命运的重要决策上没有发言权;第三是容易收到经济以及其他冲击的影响,例如疾病、粮食减少、宏观经济萧条等。

发展经济学试题参考答案(B)

发展经济学试题参考答案(B)

发展经济学试题参考答案(B)一、填充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人口原理》2、创新3、形成阶段4、唯工业化论5、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应用6、三个世界,一个星球7、公平8、消费倾向规律9、索洛10、新增长理论11、农业剩余12、二元经济结构13、城乡14、现代部门15、制度创新16、政府发动的工业化17、消费品18、工业化19、优先次序20、第三二、名词解释、共5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

“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在供给方面,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在需求方面,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这两个恶性循环相互联系,很难被打破,因而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是难以改变的。

2、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理论最早是由汤普逊提出的,它试图解释19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情况。

根据这一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生活条件的变化,世界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大体经历了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三阶段。

3、自然资源租“租”在资源经济学中常表现为资源价格与边际或平均开采成本的差。

吉利斯等在他们的《发展经济学》中根据资源租产生的条件不同将其区分为三种类型:(1)稀缺租金,是指供给没有弹性的自然资源相对于需求不足而获取的收益。

(2)差异资源租金,是指由于资源品位差异或开采难易程度差别而产生的收益。

(3)垄断租金,这种资源租与自然资源储量无关,它是由自然资源的垄断性开采活动产生的。

4、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

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

“四化”同步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来自中部地区的经验证据

“四化”同步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来自中部地区的经验证据

第25卷第6期2023年 12月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25,N o .6D e c .2023文章编号:2095-5464(2023)06-0020-11收稿日期:20220926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重大课题)(2021Z D 005);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A C Y C 2021348)㊂作者简介:任志安(1965),男,安徽合肥人,教授,博士㊂ 四化 同步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来自中部地区的经验证据任志安,沈玲玲,颜 柳(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摘 要:分析了 四化 同步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机制㊂构建面板模型和空间S E M 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 四化 同步驱动了共同富裕水平提高,对邻近地区的共同富裕具有空间正向溢出效应;采用门槛效应模型和时序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存在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单门槛效应;时序异质性检验得出,十九大后 四化 同步驱动程度显著增强㊂认为针对中部地区发展现状,"四化"同步推动共同富裕的路径需加快创新㊂关 键 词: 四化 同步;共同富裕;影响机制;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F 124.7 文献标志码:A M e c h a n i s m a n d P a t h o f F o u r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s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P r o m o t i n g C o m m o n P r o s p e r i t y :E m p i r i c a lE v i d e n c eF r o mt h eC e n t r a lR e gi o n o fC h i n a R E NZ h i a n ,S H E NL i n g l i n g ,Y A N L i u (S c h o o l o fE c o n o m i c s ,A n h u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F i n a n c e a n dE c o n o m i c s ,B e n g b u23303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 m e c h a n i s m o fc o o r d i n a t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 F o u r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s i n p r o m o t i n g c o mm o n p r o s p e r i t y w a sa n a l y z e d .T h ee m pi r i c a l t e s t o f t h e p a n e lm o d e l a n d s p a t i a l S E M m o d e l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F o u r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s d r o v e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c o mm o n p r o s p e r i t y a n dh a d a p o s i t i v e s p a t i a l s p i l l o v e re f f e c to nt h ec o mm o n p r o s p e r i t y o fn e i g h b o r i n g r e g i o n s .T h e t h r e s h o l de f f e c tm o d e l a n dt e m p o r a l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a n a l y s i sw e r eu s e d ,a n d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r ew a s a s i n g l e t h r e s h o l d e f f e c t b a s e d o n t h e l e v e l o f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t e s t o f t e m p o r a l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d e g r e e o f c o o r d i n a t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F o u r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s h a d b e e n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e n h a n c e da f t e rt h e19t h N a t i o n a lC o n g r e s s .I n v i e w o ft h ec u r r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 s i t u a t i o no f t h ec e n t r a l r e g i o n ,i t i sn e c e s s a r y t oa c c e l e r a t et h e p a t ho f i n n o v a t i v e F o u r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s a n d 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 p r o m o t e c o mm o n p r o s p e r i t y.K e y w o r d s :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F o u r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s ;c o mm o n p r o s p e r i t y ;i m p a c tm e c h a n i s m ;pr a c t i c e p a t h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㊂1955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共同富裕 ,强调通过工业化与农业合作化,使农民摆脱贫困㊂改革开放以来,党要求 先富带动后富 消除两极分化,进而实现共同富裕㊂ 十四五 规划要求这一期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㊂2035年远景目标也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㊂纵观共同富裕发展历程,其重点皆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共享经济发展结果㊂在具备充分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背景下,当前必须从上述两个重点深入探究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㊂十八大报告针对国情,提出加快工业化㊁农业现代化㊁城镇化和信息化 四化 同步发展来推进共同富裕㊂自此,各地政府针对该战略进行重大分析与科学决策,皖北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江苏省加紧推进 四化 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云南省积极搭建相关发展平台,如 四化 互促产业平台㊁品牌平台和人力资源平台等㊂这些措施使我国在物质精神生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实现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㊂首先, 四化 同步处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窗口期,推动劳动力㊁资金㊁技术等资源要素充分流动并创新配置,促进地区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就业,提高全社会整体经济效率,使供给侧增长能力更强,夯实了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㊂其次, 四化 同步推动三大产业发展,为政府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支出提供帮助,有效缩小了我国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有利于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共享㊂当前实践已证明 四化 同步是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选择㊂因此,深入探究 四化 同步推动共同富裕的影响机理与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与实践价值㊂一、文献综述十八大报告提出 四化 同步战略,引起学术界对 四化 的研究热潮㊂李二超等[1]将四化 协同机理归纳总结为工业化是发展动力㊁城镇化是引领㊁信息化是灵魂㊁农业现代化是发展基础,其核心在于全面协调可持续㊂丁慧媛[2]针对沿海地区对 新四化 各要素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以明确 四化 耦合发展水平;部分学者则采用层次分析法㊁GWR ㊁热点分析法等方法对 四化 总体趋势和时空趋势展开分析[34]㊂李玉中[5]以河南省为例,深入 四化 影响因素分析,并针对薄弱环节从教育㊁科技㊁产业结构等方面统筹规划以全面提升竞争力㊂共同富裕的研究集中于科学内涵㊁演进历程㊁实现路径及水平测度等㊂罗明忠[6]认为共同富裕是起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㊂郁建兴等[7]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定义共同富裕为:通过补偿和矫正制度性因素导致的不平等,让全体人民有机会㊁有能力均等地参与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并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㊂纵观共同富裕发展历程,我国在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上聚焦于两点:其一,共同富裕与经济增长㊂国内学者指出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完善决定着共同富裕的程度,经济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必须把经济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8]㊂其二,兼顾效率与公平㊂坚持以税收㊁政府转移支付和完善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我国财富12第6期 任志安等: 四化 同步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来自中部地区的经验证据22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合理分配[9]㊂其三,必须创新发展机制,加快通过募集㊁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等实现第三次分配推进共同富裕[10]㊂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转向从共同富裕内涵和特征出发,以不同数量维度构建相应指标体系来量化共同富裕㊂刘培林等[11]提出二维构建方法,将总体富裕程度和发展成果共享程度两个维度纳入共同富裕指标体系,以此反映总体生产力水平和全体人民参与现代化建设水平㊂陈丽君等[12]从发展性㊁共享性㊁可持续性层面出发,使用三维构建方法构建81个指标测度共同富裕发展指数㊂同时与共同富裕有关的其他重要指标,如相对贫困线㊁基尼系数等也都被测算出来,而这些指标都为进一步研究共同富裕提供了便利㊂综合已有文献来看,尚未有文献研究 四化 整体与共同富裕二者的关系㊂但许多研究都证实 四化 各子系统对经济增长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等多方面会产生重要影响㊂城镇化充分发挥人口㊁要素的聚集效应,使乡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岗位,增加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㊂工业化㊁农业现代化能改善原有粗放式生产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13]㊂同时从内生增长视角进行分析,推进信息化的过程是加速传统工㊁农产业优化升级的催化剂,信息化发展将进一步助力全球产业经济的腾飞[14]㊂城乡通开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打开通道,能有利促进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即 四化 同步着眼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重大问题[15]㊂本文主要论证了以下内容:将 四化 同步与共同富裕纳入到同一理论研究框架中,并对其展开机理分析;构建相关指标体系,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总体回归检验㊁门槛效应检验,充分考虑其边际效益与演变趋势;针对中部地区开展空间溢出效应检验,进一步探索两者空间演变格局㊂二、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设1.影响机制基于发展经济学理论,社会生产力发展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城镇化㊁工业化带动发展;第二阶段是要求工业化㊁城镇化㊁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力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㊂ 四化 同步作为一个互动系统,有效破除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解决了地区间劳动力㊁资金㊁管理等资源要素在内的供需矛盾㊁经济活动空间限制及效率与公平未能兼顾等问题,对我国共同富裕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为:①就业㊁创业推动机制㊂首先,城镇化的集聚效应带来行业㊁市场规模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得到就业岗位,实现扩中㊁提低的社会效应[16]㊂其次,信息技术㊁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替代掉简单的劳动力需求,创造出更多更高技能水平的知识密集型岗位,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结构得以改善㊂最后,广阔的市场前景为创业开展活动奠定基础,信息获取与资金支持可得性会极大发挥知识扩散效应㊁创业示范带动效应及企业投资溢出效应,足以让潜在创业者在良好外部环境下完成创业㊁获取收益,提高了居民整体创富能力㊂②产业结构升级机制㊂ 四化 同步优化要素的空间配置结构使生产要素不断创新组合㊂尤其是信息化,其贯穿工业㊁农业和服务业发展全过程,强硬的技术支撑带来工㊁农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商品的技术结构和市场结构得到优化升级[17]㊂③区域协同创新机制㊂ 四化 同步推动本地区特定区域围绕主导产业和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㊁未来产业发展,进一步引导当地创新要素向相对密集的产业园区㊁数智平台等创新载体集聚,培育壮大了先进制造业㊁现代农业及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构筑的区域创新集群㊂这些集群通过扩散效应吸纳大量中小企业㊁广大农民参与㊁合作,极大地带动了后发地区的发展㊂尤其东西部合作推动了新成果更快捷㊁更广泛㊁更公平地惠及全国地区的人民,缩短了城乡㊁国际之间的发展差距[18]㊂④社会结构完善机制㊂一方面,弥补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短板㊂城乡居民身份界限和制度壁垒被打破,三大产业为政府税收提供充裕资本支持,对低收入群体㊁边缘化群体等重点人群的医疗㊁住房和教育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加大,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9]㊂另一方面,推动完善社会管理体制㊂推进 四化 同步,需协调社会各环节㊁各层次㊁各要素间的利益关系,由此为城市格局规划㊁农民再就业问题㊁生态环境问题㊁社会治安管理等社会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法,为共同富裕营造了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㊂结合以上机制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 1:四化 同步产生多重效应对共同富裕产生推动作用㊂2.空间溢出效应不论是产业结构效应㊁人口集聚效应,还是地区协同创新效应,都与跨区域的人口迁移㊁要素资源的转运等密切相关,它们可通过空间外溢效应向外扩散至邻近区域㊂因此 四化 同步与地区共同富裕之间极有可能存在空间上的关联,尤其伴随着交通技术㊁信息数据等渠道的日趋发达,这种空间上的关联性愈发强烈㊂一方面,相对于实施 四化 同步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地区,邻近地区会出于压力和政策激励,采取相似的措施方法来实现地区共同富裕㊂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本地 四化 同步的 示范引导作用 ,为其他地区发展提供借鉴㊂另一方面, 四化 同步战略本身带动了劳动力㊁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在维系原有社会体系的基础上更能通过信息技术渠道拓宽社会边界㊂地区之间生产联系与发展交流增加,无形中拓宽了 四化 同步的空间影响范围㊂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 2:四化 同步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作用于邻近地区的共同富裕㊂3.门槛效应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按照 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 的原则发展㊂在实现部分地区富裕后,我国步入共同富裕的路途中㊂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基础㊁发展潜力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可能实施 四化 同步建设的阻力较少,而经济欠发达地区阻力较大,因而推进 四化 同步过程中可能引起共同富裕驱动效应的动态演变㊂随着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在先富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已有经济发展基础差异不仅会显著影响本地区共同富裕的实现,还有可能反过来制约先富地区的发展[20]㊂ 四化 同步推进共同富裕的体系中必须纳入包括原有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差异性[11]120㊂因此,提出如下假设:H 3:四化 同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㊂三、实证分析与检验1.研究设计(1)模型构建㊂以共同富裕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四化同步指数为解释变量,设定计量模型l n C i t =β0+β1l n F i ,t +β2l n O i ,t +β3l n I i ,t +β4l n L i ,t +β5l n T i ,t +u i +δt +e i ,t (1)32第6期 任志安等: 四化 同步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来自中部地区的经验证据式中:i 为N 个个体,i =1,2, ,N ;t 为已知的T 个时间点,t =1,2, ,T ;C i ,t 表示共同富裕指数;F i ,t 表示四化同步指数;O i ,t ㊁I i ,t ㊁L i ,t ㊁T i ,t 分别表示对外开放程度㊁基础设施水平㊁就业市场㊁产业结构㊂β1~β5为各变量回归系数,β0为常数项,u i 表示个体固定效应,δt 为时间固定效应,e i ,t 表示随机误差项㊂(2)变量选取㊂①被解释变量㊂从共同富裕含义出发,出于省级层面数据可得性的考虑,从发展性㊁共享性㊁可持续性3个维度出发构建10个指标[7]15㊂为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㊁多指标数据重叠问题,在此使用熵值法,其中由于三大维度重要性相当,因而对三大维度均赋权1/3,计算得到的共同富裕指数记为C [12]8㊂②解释变量㊂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 四化 4个子系统包含25个指标㊂首先采用熵值法按照各个层面权重赋值相等计算单极化发展水平指数㊂效益理论与平衡理论强调,只有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同步发展时才能获得最大的综合利益时;各子系统效益的乘积表示复合效益,各子系统效益的集成加权和表示综合效益,根据式(2)㊁(3)计算指数,F ᶄ=U N G I [(I +U +N +G )/4]{}4k (2)F =C (I +U +N +G )/4(3)式中:F ᶄ为 四化 同步指数,表示 四化 耦合水平;U ㊁N ㊁G ㊁I 分别表示工业化㊁城镇化㊁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k 为调节系统,k =4㊂F 为四化 同步发展度,反映 四化 系统的发展与均衡程度[21]㊂③控制变量㊂借鉴有关文献,控制变量选取: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会产生就业效应㊁收入分配效应及技术溢出效应,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正向作用,本文选取进出口总额占G D P 的比值进行表示[22];就业市场,就业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稳住就业,居民就有了收入和消费,经济社会才能发展,选用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值;基础设施状况,尤其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㊁促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与支撑条件,以中部地区六省的公路密度(k m/万人)来反映中部地区基础设施状况;产业结构,郑万吉等[23]对产业结构优化转型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研究,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成正向关系,但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会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㊁扩大就业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采用工业增加值占G D P 比重来衡量㊂(3)数据来源㊂数据范围:2010 2020年中部六省数据㊂数据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㊁各省‘统计年鉴“等㊂对于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齐㊂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㊂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变 量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共同富裕指数0.5220.1780.8410.154 四化 同步指数0.3130.1910.8000.016基础设施水平0.1070.0300.1750.053对外开放水平34.2777.25050.20722.340就业市场55.1988.41172.96342.374产业结构41.9356.32157.40030.200 资料来源:S t a t a 15.0计算得来㊂42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5卷2.实证分析(1)基准模型回归分析㊂由豪斯曼检验确定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㊂第2 6列为固定效应下各模型的回归结果,第2列未添加控制变量,第3 6列分别是逐级添加控制变量时 四化 同步对共同富裕影响的结果㊂表2 四化 同步对共同富裕影响的基准分析变量(1)(2)(3)(4)(5)l n F 0.451***(7.93)0.258***(3.91)0.228***(3.86)0.257***(4.24) 0.144**(2.56)l n O1.775***(4.42)2.032***(5.62)2.007***(5.63)1.237***(3.63)l n I 0.671***(4.08)0.702***(4.31)0.544***(3.84)l n L 1.294*(1.69)1.629**(2.50)l n T -1.430***(-4.82)R 20.5160.6380.7200.7340.813F 6.796.6515.1212.3820.19P 00000 注:***,**,*分别表示1%,5%,10%水平上显著,()中的数为t 值㊂以下各表同㊂ 由回归结果可知,四化 同步回归系数在不同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显著为正,说明 四化 同步总体处于推动共同富裕的有利范围内,与已有研究结论相符,从而验证了假设H 1㊂ 四化 同步打破了原有城乡经济活动限制,解决了地区间资源要素供需矛盾以及效率与公平未能兼顾等问题㊂ 四化 同步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扩大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数字化信息化赋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㊂三大产业发展为共同富裕积累了雄厚资金,政府税收增加,城乡区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向共同富裕迈进㊂对外开放对共同富裕存在促进作用㊂在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良性互动中,中部地区更大范围㊁更广领域㊁更深入持久的双向开放,能有效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㊁两种资源来增加社会财力,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奠定强大坚实的基础㊂基础设施建设回归系数显著为正㊂一方面,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可满足居民基础性需求,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及其服务的完善有利于降低经济活动成本,提高商品与服务的生产㊁交易㊁分配效率,从而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支撑㊂就业市场总体上对共同富裕起正向作用,就业率提高能为国民创造更多的经济产值;同时,居民通过就业获取收入,日益增加消费需求,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缩小城乡㊁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㊂产业结构水平显著为负,表明当前我国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并没有完全满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应积极促进相关行业的调整,进一步适应我国社会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㊁高级化㊂(2)空间溢出效应分析㊂借鉴以往相关研究,以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值的倒数为矩阵元素建立经济距离矩阵,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莫兰指数皆为负值,说明各省间共同富裕变量并非完全随机的状态,共同富裕水平在地区间呈高低交叉52第6期 任志安等: 四化 同步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来自中部地区的经验证据分布㊂表3共同富裕全局莫兰指数年份莫兰指数莫兰指数2010-0.1940.9042011-0.1901.568 2012-0.188**1.897 2013-0.187**1.784 2014-0.185**1.764 2015-0.183**1.898年份M o r a n s I Z值2016-0.182**1.872 2017-0.182**1.867 2018-0.181**1.799 2019-0.180**1.841 2020-0.178**1.981依次通过H a u s m a n检验㊁拉格朗日(L M)检验,结果表明L M-L a g和L M-E r r o r均在5%的水平下显著,且R o b u s tL M-L a g在5%的水平下显著而R o b u s tL M-E r r o r不显著,确定使用固定效应空间误差模型(S E M)㊂结合个体固定㊁时间固定和双固定模型分析,选取拟合优度最高的时间固定效应S E M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㊂表4空间误差模型估计结果变量个体固定模型时间固定模型双固定模型l n F0.046(1.92)0.166***(3.02)-0.069**(-2.46)l n O0.456***(3.30)0.026(0.17)0.144(0.82)l n I0.097(1.69)0.070(0.61)0.013(0.19)l n L1.140***(3.59)1.222***(3.43)1.098***(2.99)l n T-0.537***(-2.71)-1.341***(-2.64)0.067(0.35)N666666R20.2570.6120.231模型整体拟合优度R2为0.612,空间自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㊂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 四化 同步建设在区域间存在较大差距,在空间上形成了对共同富裕强烈的冲击,产生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验证了假设H2㊂ 四化 同步一方面会通过就业创业㊁产业结构㊁科技创新㊁社会管理等多重效应推动本地区实现经济㊁社会均衡发展;另一方面,会通过示范引导作用,为邻近地区提供优质㊁专业化的服务从而逐渐缩小两区域间差距,提高整体共同富裕水平㊂(3)门槛效应㊂借鉴已有文献,引入各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自然对数值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㊂进一步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 四化 同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㊂本文借助S t a t a软件,通过B o o t s t r a p(自举法)进行300次反复抽样,得到F值和P值,确定模型中存在的变量门槛值和门槛个数,结果如表5㊂表5门槛变量效果检验类型门槛值F值P值1%5%10%95%置信区间单一门槛9.449838.050.01340.57424.22618.772[9.3529,9.5169]双重门槛9.31426.940.47733.01218.68214.920[9.2804,9.3892]门槛变量为各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自然对数值表示的经济发展水平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单门槛效应检验拒绝了原假设;双门槛效应检验未通过至少10%显著性水平的检验㊂这说明 四化 同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门槛值为62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9.4498㊂进一步分析门槛变量的作用,具体的回归结果如表6㊂表6 门槛回归结果变量l n C 回归标准误差P 值l n O 0.978***(3.65)0.2680.001l n I 0.360*(3.16)0.1140.003l n L 0.774(1.48)0.5240.146l n T -1.097***(2.33)0.2370.000l n F <l 0.293***(5.85)0.0510.000l n F >l 0.121***(2.75)0.0440.008N66R 20.889 四化 同步与共同富裕并不呈现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表现为一种多阶段的线性关系㊂当经济发展水平系数小于9.4498时,四化 同步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有效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0.29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系数大于9.4498时,四化 同步系数降至0.121, 四化 同步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有效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0.121个百分点㊂说明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四化 同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共同富裕推动作用更加显著,存在益贫效应㊂其可能的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各地都在谋求发展出路, 四化 同步战略则给这些地区释放出积极信号,客观上要求不断提高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加速渗透产业间的融合,驱使三大产业结构朝合理化㊁高级化迈进;在此过程伴随着就业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人力资本结构会加速完善,在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提升,在以初次分配为重点的前期阶段, 四化 同步对共同富裕的推进作用极强㊂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共同富裕推进的着重点由原来的 做大蛋糕 转移到 做大蛋糕 与 分好蛋糕 的保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上,发展更多关注经济质量,但兼顾经济数量与经济质量的均衡并不是一朝一夕轻易做到的㊂发展难度系数增加, 四化 同步推动共同富裕的速度会放缓㊂上述结论验证了假设H 3㊂(4)时序异质性分析㊂党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㊂此后,政府出台多项支持政策,我国建设共同富裕的紧迫性加强㊂基于此,本文以2017年为分界线,将数据年份分为2010 2016年及2017 2020年两个阶段进行对比分析㊂回归结果如表7㊂表7 时序异质性检验结果变量2010 2016年2017 2020年l n F 0.103**(2.15)0.380***(3.30)l n O 3.256***(6.83)-0.373(-1.58)l n I 0.493***(3.46)0.300**(2.60)l n L 5.583***(4.71)0.108(0.40)l n T -0.492(-1.73)-1.099**(-2.69)N 6666R 20.8620.830 由表7可知,四化 同步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但各阶段系数大小不同㊂第一阶段(2010 2016年), 四化 同步回归系数较小㊂原因在于:一方面,中部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经济基础㊁资源要素等处于劣势地位,发展速度缓慢;另一方面,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矛盾下,中部地区推行 四化 同步中,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互动机制不72第6期 任志安等: 四化 同步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来自中部地区的经验证据82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够健全, 四化 未真正实现协调发展,难以合力推动共同富裕㊂第二阶段(2017 2020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进并加快实现新 四化 同步,由此各省市政府积极建立新 四化 同步进程与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互动关系,为推动共同富裕进一步指明方向㊂中部各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加紧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经验总结与战略决策㊂在良好的社会背景下, 四化 同步发展内涵和综合收益有效提升,对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也明显加强㊂3.稳健性分析(1)稳健性检验㊂从检验基准结果出发,本文开展稳健性检验,具体包括:①替换被解释变量测量方法㊂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重新测算共同富裕指数并重新估计㊂②缩尾处理㊂在1%和99%分位上对变量进行缩尾处理,用缩尾后的样本数据重新估计㊂③缩短时间长度至2012 2018年进行回归㊂2012年正式提出 四化 同步,2019年年底爆发新冠疫情的这一突发事件使得 四化 同步的驱动效果可能受到影响,本文在此选择将数据时间范围缩短为2012 2018年进行回归㊂表8报告了三种方法的检验结果㊂ 四化 同步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正,验证了 四化 同步会推动共同富裕的结论㊂控制变量方面,其相关系数正负㊁大小都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从而证实前文的研究结论是相对稳健的㊂表8稳健型检验结果变量主成分分析缩尾处理缩短时间长度l n F0.918***(4.17)0.179***(3.14)0.149***(3.01)l n O6.438***(4.82)0.790**(2.39)2.544***(6.20)l n I2.318***(1.61)0.455***(3.68)0.594***(4.19)l n L1.681(0.66)0.889(1.43)3.730***(3.60)l n T-6.506***(-5.60)-1.505***(-5.81)-0.924***(-3.53)N666254R20.8910.8420.861(2)内生性处理㊂ 四化 同步与共同富裕在线性回归上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㊂因此,本文选取 四化 同步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进行2S L S回归,W u-H a u s m a n值对应P值均小于0.05,表明该模型的解释变量与扰动项相关㊂进一步进行弱工具变量检验,验证 四化 同步滞后一期是否为有效的工具变量㊂内生性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拟合优度均大于0.7,F统计量对应的p值为0.0000㊂结构方程中对内生解释变量的显著性进行名义显著性水平为5%的w a l d检验,最小特征值统计量为37.098,大于对应临界值16.38,接受 真实显著性水平 不超过10%,拒绝 弱工具变量 的假设,因而工具变量选取 四化 同步的滞后一期是合适的,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和较高的相关系数㊂在两阶段回归结果中, 四化 同步对共同富裕的回归系数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 四化 同步对共同富裕起正向推动作用㊂ 四化 同步滞后一期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0.641,即表明 四化 同步滞后一期指数每变动1个百分点,会带动共同富裕水平指数变动约0.641个百分点㊂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得到的。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张良臣耀兵城下击败之获其劲将九人良臣乃不敢复出②时帅麾下数百人跃马冲击敌众引去获其辎重粮畜以归军声大振A. 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B. 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C. 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D. 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答案】A【解析】(1)“数人”对“壮士”进行补充说明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两项“薛显”是“又败之”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故选A【答案】B【解析】(2)B项“在中国周代有公、伯、侯、子、男五爵”爵位顺序有误应为“公、侯、伯、子、男”【答案】C【解析】(3)C项“就被任命镇守北方重镇——北平一直到洪武十二年去世”分析有误根据原文“六年从徐达镇北平逾年召还八年复出镇”可知他并不是明朝建立后一直镇守北方重镇——北平【答案】(4)①张良臣在城下炫耀兵力顾时将他击败俘虏他的得力将领九人于是张良臣不敢再出来挑战②顾时率领部下数百人跃马出击敌人退去(顾时)缴获他们的军械、粮食、牲畜而归军威大振【解析】(4)①“耀兵城下” 状语后置句在“兵”后省略了“于” 应是“于城下耀兵” “劲” 得力的“复” 再次②“帅” 通“率” 率领“引去” 退去“获其辎重粮畜以归”省略了主语“顾时”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A. 上阕首句作者以祖逖自励表达立志报国的气概隐含国事堪忧的沉痛B. “依旧一新亭” 语浅而情深表达作者对东晋名士痛感国土沦丧的同情C. 上阕最后三句将嵩山三十六峰比作锋利的宝剑状山势挺拔气冲斗牛D. 这首词抒写作者欲为国效力却终被埋没的慨叹词气雄豪情绪苍凉【答案】B【解析】(1)B项诗中用典或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此处作者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借古抒怀表达自己对国土沦丧的忧伤【答案】(2)①直抒胸臆下阕前三句作者直言古来幽并之地多出武勇豪侠之士我等却鬓发斑白而一事无成既满怀自信又无比悲愤②用典“一掬钓鱼坛上泪”一句借东汉隐士严子陵的事迹表达自己既然用世无望便只好独善其身隐居屏迹的愤激之情③以景结情“风浩浩雨冥冥”营造出风雨如磐、天地迷冥的悲凉氛围烘托了词人隐逸的万不得已和忧愤悲伤【解析】(2)“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意思是“古来豪侠众多要数幽并为最可是我这个幽并人再也不能像先辈那样杀敌立功了因为我已双鬓斑白还能干什么呢等到将来封侯的时候青史上会留下谁的名字呢” 本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既满怀自信又无比悲愤的心情“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意思是“即使我像严子陵那样在钓鱼坛上垂钓也不会忘记事业未成的痛苦面对浩浩的风冥冥的雨我会泪流满面的” 其中“一掬钓鱼坛上泪”运用典故词人以严子陵自比意谓在这江山易代风雨如晦的末世自己用世无望只能选择隐逸“泪”字直抒胸臆强调词人隐逸的万不得已和忧愤悲伤“风浩浩雨冥冥” 以景结情风雨如磐天地迷冥大自然都为之悲泣表达出词人的年华空老而又壮志难酬的情感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2)面对兰花豆花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3.(3)小说对比叙写在“城里”和在“乡下”的生活状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A. 小说第二段插叙豆花在乡下经历的情形人们互相送菜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和结尾处兰花在除夕给豆花送去芹菜的情节前后照应显得叙事严谨B. 豆花和兰花原本关系很好后来她和兰花之间产生隔阂竟然到了看到兰花负重走路而选择躲避的地步小说意在说明钱是造成人情冷暖的根源C. 兰花性格直爽她对豆花说在她这里买菜绝对放心一方面固然有炫耀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从守信承诺和对比衬托来挽住豆花这位老主顾D. 小说善于用修饰语写人物的形象比如分别用“很自然地”和“手忙脚乱”修饰兰花报菜价和豆花掏钱写出兰花习以为常、豆花意外慌乱的情态【答案】B【解析】“小说意在说明钱是造成人情冷暖的根源”错意在说明环境变了身份变了行为方式变了人与人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了解会造成心灵的隔阂故选B【答案】①面对兰花对自己生活的羡慕豆花感到不安不想因自己的优裕让豆花自卑②兰花收豆花菜钱豆花一下子不适应心里不舒服③兰花老远就招呼豆花买菜豆花无法选择又不好意思砍价心里憋屈④看到兰花背个袋子走路费力豆花以疏远排斥冷漠以对不愿帮助⑤兰花除夕送菜还不要钱豆花为自己的言行而羞愧【解析】【答案】①突显人际关系和人物形象豆花和兰花在乡下互相送菜互不要钱不计得失在城里兰花一心想把菜卖给豆花爱自夸豆花则心存芥蒂②突出主题在对比中说明在城里人们的生活因牵涉交易而复杂在乡下更重视人情人际关系比较单纯给读者提供认识价值③结构全篇通过“城里”和“乡下”生活的转换对比构建全文的叙事结构【解析】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4.(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发展经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A.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同是因两者产业结构不同B. “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拉美、非洲、南亚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框架均为通过政府直接干预以发展现代化的先进产业C. 20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消除各种政府干预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建立市场经济D. 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的发展不是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只靠市场、政府退出而是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答案】D【解析】(1)D项“而是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所采取的发展和转型思路既不是结构主义所主张的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只靠市场、政府退出而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者兼而有之有机结合”可知这些国家的发展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而非“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答案】B【解析】(2)B项“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发展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发展经济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或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子学科”和第五段“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在不断变化的发展中国家在采用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时必须考虑其具体条件和适用性”可知发展经济学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且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在不断变化的【答案】D【解析】(3)D项由材料一可知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宏观上的从政府和市场两大角度出发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中国民众个体储蓄行为研究”属于微观上的研究是从个体研究出发的因此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的范畴【答案】(4)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的现代经济学的子学科【解析】(4)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下定义”的模式一般为“……是……的……” 然后分析所给的材料从材料中找到有关“发展经济学”的内容筛选出关键信息找到属概念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模式进行答题即可如材料一第一段中提到“发展经济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或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子学科” 由此可知发展经济学的属概念是现代经济学它产生的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得到“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现代经济学的子学科” 再将材料二第三段“毫无疑问贫困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大问题”作为修饰语或种差填入上面的句式适当调整语序即可得到发展经济学的简要定义【答案】(5)首先概括介绍了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及研究目的然后结合实例阐述了发展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的主流观点及其历史局限性最后提出发展经济学的本土化(反思和重构)问题【解析】(5)材料一首段先介绍发展经济学的产生时间及其背景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发展经济学这一子学科接着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以时间为界论述了发展经济学的两个阶段结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必须依靠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弊病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以发展现代化大产业” 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加大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并介绍了两种观点的局限性结构主义只靠政府忽略市场新自由主义只靠市场政府退出最后第六自然段进行总结指出“必须注重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5.(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5.(3)下列语录中不符合材料中关于质疑论述的一项是()5.(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质疑的意义5.(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述思路A. 追求读者与作者心领神会、情投意合的“共鸣”效果是所有阅读教学所推崇的B. 共鸣与冲突是阅读的两种状态是阅读的最终结果两者有着积极与消极之分C. 读者价值观念的更新与认知结构的升级依靠于对自己阅读中共鸣与冲突的反思D. 阅读的价值在于促进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这一切建立在主观理解的基础之上【答案】C【解析】(1)A项“是所有阅读教学所推崇的”错误文章中说的是“一是读者与作者心领神会情投意合可谓之‘共鸣’ 二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隔情意相违则谓之‘冲突’ 传统的阅读教学更推崇前者”B项“是阅读的最终结果两者有着积极与消极之分”错误并非最终结果也无积极与消极之分D项“建立在主观理解的基础之上”错误应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尊重、理解与批判的基础之上故选C【答案】C【解析】(2)C项“作者的心理操控比读者的先入为主更易产生特定意义上的思维惯性”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对二者进行比较【答案】D【解析】(3)D项强调的是学习的重要性而非质疑的重要性【答案】(4)①更新价值观念的升级认知结构凸显阅读的价值与意义②澄清文本实现文本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双重掘进达成阅读目的的理解、超越③深化思考和认识继承民族忧患意识有着不可代替的现实意义④更好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取得更加卓著的文化成果【解析】(4)从材料一“共鸣与冲突并非阅读的终结更非阅读的目的本身并不能带来价值观念的更新与认知结构的升级能达成此结果的是对共鸣与冲突的反思”可总结出“更新价值观念的升级认知结构凸显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从“在质疑与探究中我们才能澄清文本认识自我实现文本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双重掘进这样作为阅读目的的理解、超越才能达成”可以总结出“澄清文本实现文本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双重掘进达成阅读目的的理解、超越” 从材料二中“注重政治变迁中的史实批判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性格传统的民族而忧患的意义就表现为对天、人、古、今的认识与思考在认识与思考中中国早期的独立记史行为又是最可宝贵的传统”可总结出“深化思考和认识继承民族忧患意识有着不可代替的现实意义” 从“注重文化交流中的视野开放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开放融合胸襟的民族而开放融合的标志就是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比较与吸收”可总结出“更好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取得更加卓著的文化成果”【答案】(5)①首先从“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这个话题提出质疑与探究在阅读中具有重要作用②接着辩证分析了“共鸣与冲突” 通过举例论证强调了质疑与探究的必要性③最后从方法层面指出摆脱思维惯性才能进行质疑与探究重申意义【解析】(5)材料一第一到三段首先从在阅读状态中“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写起简单论述“共鸣”与“冲突”的关系后引出了质疑与探究在阅读中具有重要作用接着四到五段作者举了林冲的例子辩证分析了“共鸣与冲突” 作者通过对比林冲与武松、鲁智深的不同来论证质疑与探究的必要性最后最后一段从方法层面指出摆脱思维惯性才能进行质疑与探究重申意义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1)为图1的图片新闻拟一个标题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12个字标题6.(2)简要评价图2的创意创意【答案】(1)【示例】收官北斗组网全球/长空利箭网遍全球【解析】(1)①本题考查学生给新闻拟写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的拟写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要求标题中包含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能说明问题的信息一般来说拟写标题可以从时间、地点、新闻主体、事件、原因、结果等方面把握有时也要考虑新闻主体的特点、属性等另外注意不要超过规定字数图1下方的字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 通过所给的这些文字考生可以提取以下信息第一新闻主体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简称“北斗” 结果是“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收官再依据“全球卫星导航”与“组网卫星” 可知新闻主体的特征是“网遍全球”或“组网全球” 明确这些信息之后考生再结合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12个字” 作答此题答案示例收官北斗组网全球该答案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既点明了新闻主体“北斗” 又写出了事件的结果“收官” 还写出了新闻主体的特征“组网全球” 非常完美②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评价图标创意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考生能够清晰地掌握图标的组成内容并对内容代表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图标创意进行正确评价图2 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圆形圆形内部蕴含着太极阴阳鱼图形和长柄勺状的司南图形最上和最下分别标有中英文标识在深蓝色的太极阴阳鱼图形内画有北斗七星司南图形下面有网络化地球图案明确图标的这些组成部分后考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对图2的创意进行评价北斗图标采用圆形构型因为古人讲究天圆地方、团团圆圆圆形更直观地象征了“圆满” 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图标中太极阴阳鱼与圆形共同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一目了然北斗七星是自远古时起人们用来辨识方位的依据司南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导航装置两者结合既彰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也寓意着卫星导航系统星地一体同时还蕴含着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 网络化地球喻指北斗系统将为全球网络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服务上下的中英文文字说明中国北斗将持续参与国际卫星导航事务推进多系统兼容共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根据世界民众需求推动北斗海外应用它象征着我国的北斗系统开放兼容、服务全球的愿景【答案】(2)【示例】①北斗图标采用圆形构型直观地象征了“圆满” ②图标中太极阴阳鱼共同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一目了然北斗系统志在建设一个实现全球范围的定位导航系统③图标中的北斗七星蕴含着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 ④司南古代辨别方向的仪器彰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和北斗七星一起象征着卫星导航系统星地一体古今结合映刻着浓重的中国色彩和民族骄傲感⑤网络化地球喻指北斗系统将为全球网络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服务●上下的中英文文字则形象生动体现了北斗系统开放兼容、服务全球的愿景【解析】7.(1)文段中画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7.(2)下列各项没有使用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中包含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7.(3)文中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因类型并把修改好的正确句子写出来A. 方寸之间B. 雕虫小技C. 炉火纯青D. 履行【答案】D【解析】(1)D项应该为“践行” ①意思不同履行执行、实践执行对他人的承诺并行动践行实践用实际行动去做某些事②侧重点不同履行仅强调完成的结果践行着重完成过程的艰辛行动包含艰难完成的意味【答案】B【解析】(2)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A项使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B项使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D项使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B【答案】(3)病因类型搭配不当修改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解析】(3)画线句子中“高树”与“价值原色”动宾不搭配“展现”与“市场风尚”动宾不搭配“擦亮”与“时代精神”动宾不搭配应修改为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我国是否面临“中等收入陷阱”?

我国是否面临“中等收入陷阱”?

我国是否面临“中等收入陷阱”?2011年09月09日09:56 来源:新华网在原始积累完成之后,爆发式增长的时期也就历史性地结束了,经济社会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

在新的历史阶段,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主要不是靠解放旧制度压抑的潜能,而是靠科学技术和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创新。

经济增长逐步从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这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的事情。

■主持人吕红星■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培林博士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福垣教授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竹立家刘福垣刘培林“中等收入陷阱”是所有国家的宿命?中国经济时报:自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突破3000美元起,国内就陆陆续续出现了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提醒。

进入2011年以来,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这种讨论越来越多。

而前一段,美国前副国务卿、现任世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有关中国应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文章,更把国内的这种讨论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中国是否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刘福垣:我认为在目前的中国,还没有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目前是处于我称之为的“现代化陷阱”之中。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只是人们对现代化陷阱的一种错觉。

而现代化陷阱是指一些国家经济总量或平均占有量短期内的高速增长,但社会分配严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经济严重依赖出口而不是内需。

反观我国目前,正好处于这样一个阶段。

所以我认为我国目前不是什么即将进入中等收入陷阱,本来就在现代化陷阱之中,不过是现在脚下的水更深了,可以摸得着的石头越来越少了而已。

一个国家是否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不能简单地以货币表现的收入水平为根据,应该考察大多数劳动力的再生产状态。

所谓中等收入阶段,是大多数劳动力都能够维持可持续扩大再生产的发展阶段。

按中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是丰衣足食、年年有余、没有后顾之忧的生存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书又一个特点 , 也是该书的主要创新之处 , 在于提出了市场 、 国家和 社区三位一体的新的分析框架 , 关注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 用 。 这无疑为扩充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和理论框架提供了有益思路 。 作者 的社区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
第一 , 社区与市场是高度互补的 。作者认为 , 尽管新古典主义者和结构 主义者在政府和市场关系上争论不休 , 但不论两派观点多么对立 , 都认为社 区与市场是相互排斥的 、 相互竞争的 , 然而事实上它们是高度互补的 。 如果 一个社会具有繁荣的社区和公民组织 , 人际之间关系和谐 , 诚实可信 , 那么
二 、 主要特点与创新
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绩效相差悬殊 。 先是日本和韩国 、 中国 台湾 、 中国香港 、 新加坡的快速经济增长和发展 ;之后是印尼 、 菲律宾 、 泰 国和马来西亚的快速追赶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 , 中国内地 、 印度 、 越南 等加入了快速增长和发展的行列 。 但是 , 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却绩效平平 , 苏 联和东欧国家甚至在转轨过程中经历了严重的衰退 。 伴随着这个时期的经济
第3期
刘培林 、 谭永生 :发展的机制
9 7 5
研究投资是加速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 , 并不是充分条件 。 鉴于此 , 作者进一 步指出 , 要把创造的机会有效地开发出来 , 必须具备制度上的前提 , 通过制 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最大的便利 。 这样作者就得出了后发优势带来的 潜在机会的利用程度 , 取决于制度创新的能力 , 后起国要在引进技术的基础 上实现高工业增长率必须建立适宜制度的观点 。
神门善久 (Yoshihisa Godo)博士是明治学院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 日本国 立政策研究院客座副教授 , 国际发展高级研究基金的客座研究员 , 目前在耶 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做访问研究 。
2005 年初 , 速水佑次郎和神门善久合作 , 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发 展经济学 ———从贫困到富裕》 第三版 (H ayami and Godo , 2005)。该著作前 两版是速水佑次郎教授独立地以同一书名出版日文版之后 , 翻译为英文出版 的 , 而第三版则从一开始就用英文写成 , 直接出版英文版 。2003 年 , 该著作 的英文第二版由李周教授翻译 、 蔡昉教授和张车伟博士校核 、 林毅夫教授做 序 , 翻译为中文版 , 并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国内读者对该著作 的基本内容有一定了解 。 第三版 和前两版相比 , 有一些显著 的不同 。 第一 , 新版将原版截止为 1995 年的数据更新为 2000 年甚至更近年份的数据 。第二 , 增加了有关 Pigo u 定理和农地制度选择理论的附录 。 第三 , 最重要的是 , 伴 随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把减贫直接作为发展的目标 , 新版著作也对发展援 助理念由 “华盛顿共识” 向 “后华盛顿共识” 的转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笔 者有幸先睹速水教授和神门博士的最新版 《发展经济学 ———从贫困到富裕》 , 愿意把研读该书的一些心得和读者共享 。
* 刘培林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 ;谭永生 , 首都经济贸易 大学劳动经济学 院 。 通讯作者及地 址 :刘 培林 , 北京朝内大街 225 号 350 室 , 100010 ;电话 :65237920 ;E-mail :d rclpl @sohu .com 。 本文是作 者个人 观点 , 不代表所在机构的观点 。
该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 :认真地对待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 该书把马克思 在 《资本论》 中概括的资本主 义经济运行特征 , 加以形式 化 (S ty li zation), 并纳入该书对经济增长的分析主题当中 , 把主要以资本积累推动的经济增长 称之为马克思型的增长 。 作者认为 , 马克思理论体系对经济增长的逻辑推论 和发达国家早期发展阶段的经济史是吻合的 。 在西方经济学家撰写的发展经 济学著作中 , 像速水教授和神门博士这样把马克思经济理论纳入分析范围的 比较鲜见 。
974
经 济 学 (季 刊)
第5卷
一 、 主要内容介绍
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主要议 题 , 速水教授和神门博士的 《发展经济学 ———从贫困到富裕》 一书探讨的正 是这样一个重大问题 。二战以来 , 以日本以及亚洲 “四小龙” 为代表的新兴 工业化国家 (地区)经 济发展迅速 , 实现或者基本 实现了工业化 ;而非洲 、 拉美和苏联 、 东欧等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 社会动荡 。该书力图寻找这些 重大经验现象背后的原因 , 并致力于回答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否从贫困走向富 裕 , 如何从贫困走向富裕的问题 。
该书主要从人口增长 、 自然资源限制 、 资本积累 、 技术进步 、 收入分配 、 贫穷以及环境问题等方面 , 阐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 并使用比较制度 分析方法对不同地区 、 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及文化传统情形下的 、 由资源禀 赋和技术变化引起的制度进化类型进行了比较研究 。 通过对日本 、 东亚经济 发展经验的剖析 , 阐述了发展的机制潜在于表面的落后之中 , 如果这种机制 被适当地开发出来 , 赶超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
与吉利斯等合著的 《发展经济学》 (Gillis , et al , 1996)、 托达罗的 《第三 世界经济发展》 (T odaro , 1997)、 瑟沃的 《增长与发展》 (T hirw all , 2003)、 瑞安的 《发展经济学》 (Ray , 1998)等比较流行的发展经济学著作相比 , 本 书的主要特点是放弃了对经济发展的面面俱到的一般性分析 , 主题比较集中 、 明确 。除了第一章介绍全书的基本理论框架 、 第二章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绩效 进行比较之外 , 其余的各章可以说一环扣一环 。 笔者研读该书时一个明显的 感受是 :在阅读前面 一章时想到的问题 , 在后面 的章节中作者给出了解答 。 这使得该书成为一本紧凑的 、 逻辑严密的发展经济学专著 。
该书主要内容有如下四个方面 : 1 .技术引进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该书通过对日本与美国 、 韩国与拉美国家的时间序列资料对比分析发现 :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绩效的差异与自然资源禀赋没有多少关系 , 也就是说自 然资源禀赋并不是支持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经济增长要用物质资本 、 人力 资本投资以及技术创新来解释 。 针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能否跳过依赖资本集中和积聚的经济增长类 型 (马克思型的增长)而进入依赖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类型 (库兹涅茨型的 增长)的问题 , 该书通过分析日本 、 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 , 以及随后东南亚 和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形 , 对此问题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同时 , 作者 认为一个国家工业化的起步时间越晚 , 别国所积累的可供借用的技术就越多 , 它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比先行国更快 ;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沿着 由发达国家积累的科学和工程知识扩展的创新可能性边界 , 采用适合它们资 源禀赋的新技术 , 就能在成本节约方面获得巨大利益 。 2 .制度创新对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作用 基于上述 , 作者进一步认为 , 后起国家利用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实现高经 济增长率 , 仅仅是一个潜在的机会 。 这个机会并不是绝对的 , 把这个机会变 为现实是有条件的 。 作者认为 , 政府投资于科学研究和教育 , 推进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 , 固然是加速工业化 、 转变为库兹涅茨意义上的现代增长模式的重要条件 , 但 是 , 有些国家在教育和研究方面大量投资却没有获得成功 , 这说明科学教育
3 .经济发展中市场 、 国家和社区的三位一体 作者超脱了国家和市场两分法的传统发展经济学分析框架 , 认为经济发 展是个复杂过程 , 不仅涉及数量扩张而且包括制度 、 组织和文化等非数量因 素的变化 , 如果把视野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 、 某一个分析思路上 , 不论发掘 得多么精深 , 都是不充分的 。该书中作者提出了市场 、 国家和社区三位一体 的新的分析框架 。 作者指出 , 如果信息是充分的 , 市场上没有交易成本 , 只要做到市场与 政府的适宜结合就可以了 。然而在现实中 , 信息是不充分 、 不对称的 , 在发 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 这就造成了普遍的市场和政府失败 。 从理论上讲 , 市场 失败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强制实行合同来纠正 , 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交易规模 普遍较小 , 履行正式法庭程序的司法成本又很高 , 通常超过了调解争端的预 期收入 , 客观上就需要利用社区来纠正市场和政府失败以支持现代经济的发 展 。 因此 , 作者指出 ,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系 , 不能只是市场和国家的结合 , 而应该是包括社区这种凭借紧密人际关系和相互信任而引导成员自愿合作的 组织在内的三种组织形式的密切结合 。 4 .其他问题 除上述问题外 , 本书还论述了收入分配差距 、 贫困 、 环境以及农业等问 题 。 这里不一一赘述 。特别值得介绍的是作者对环境问题的分析 。 作者认为 ,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主要是由贫困造成的 , 而技术和制度的变化滞后与资 源禀赋的变化又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 因此 , 对发展中国家来 说 , 只要有效地应用发达国家所积累的技术和技能 , 就能将工业化和城市化 引起的污染控制在比发达国家过去低得多的水平上 。 此外 , 由于当前环境污 染的影响并非局限于某个地区 ,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开展国际 合作 。
976
经 济 学 (季 刊)
第5卷
史 , 发展经济学也经历了兴起 、 相对沉寂和再度兴起的发展历程 , 但并没有 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框架 。
在笔者看来 , 发展经济学最值得总结和分析的是两类经验 :成功者为什 么成功 ;失败者为什么失败 。 速水教授和神门博士的这本著作尽管也有多处 涉及失败者为什么失败的问题 , 但主要侧重于总结日本的经验 , 属于分析和 总结成功者为什么成功的一类 。1 而对成功者如日本的解释 , 自然是身处其中 的经济学家才有入木三分的深刻和独到的认识 。 正如速水教授所说的那样 , 当他 20 世纪 40 年代到美国留学时 , 不敢想象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日本人均收 入水平能达到美国的一半 , 但是在不到两代人的时间内 , 日本的人均收入水 平超过了美国 。 速水教授的日本经历和其国际视野 , 决定了这本书具有不同 于其他发展经济学教科书的特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