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带答案)

合集下载

全国大联考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四川版)语文试卷(Word版)

全国大联考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四川版)语文试卷(Word版)

【学易大联考】2015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四川卷】语文试题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消弭.(mí)骨髓.(suǐ)汆.丸子(cuān)呱.呱坠地(guā)B.藤蔓.(wàn)哨卡.(qiǎ)喷.喷香(pēn)浩浩汤.汤(shāng)C.角.力(jué)龟.裂(jūn)发横.财(hèng)牵强.附会(qiǎng)D.牌坊.(fāng)荷.锄(hé)和.稀泥(hè)绿.林好汉(lù)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殷鉴缅怀节骨眼少安毋躁B.沟壑笑靥左支右绌刀光箭影C.亟待搏弈落不是未雨绸缪D.遨翔搪塞心力交碎老生常谈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蓝思科技成功登陆创业板后,董事长周群飞的身价已超过600亿元,成功问鼎..中国女首富。

B.经过7个多小时的奋战,最后一个着火罐的大火被扑灭,从此..,发生漏油着火事故的三个储油罐的大火全部成功扑灭。

C.目前的飞机都装有防电装置“放电刷”,只要放电刷正常工作,尽管飞机外面电闪雷鸣,乘客大可不必杞人忧天....飞机会被闪电击毁。

D.尼加拉瓜运河设想并非近年的奇思妙想,历史上诸多国际投资者曾经付诸努力,推动运河开凿,却皆出种种原故无果而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日本提出的不参加亚投行的种种理由只是一种表象,实质上还是亚洲金融主导权之争。

B.警方发现,这是一起因盗狗致人死亡的严重事件,两男子系长期流窜非法盗狗者,受害人系被弓弩上射出的麻醉针击中。

C.无论如何,村民聚众私自进入高铁站台,影响高铁正常运行,都属于危害公共安全。

对此,理应依法惩治。

D.在金牌拳王邹市明向着职业世界拳王头衔冲击的与此同时,中国重量级三位顶尖拳手也在追逐着夺取世界拳王金腰带的梦想。

第三次联考语文答案

第三次联考语文答案

第三次联考语文答案————————————————————————————————作者:————————————————————————————————日期:金榜教育·2015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判断不成立,根据原文第③段,顺应天时“客观上必须起到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作用”,但不能把两者等同;另外,“做到……社会和谐”的说法也不准确。

2.B【解析】“指出它与和谐社会本质相同”不准确,根据第③段末,它只是与和谐社会的某一个内容相符。

3.C【解析】A.根据原文,人类与大自然“彼此之间不是隔绝的”,而非“不分彼此”。

B.“从周朝到清朝都是如此,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与原文不合,如今仅仅“还有这个影子”。

D.对原因的解释,在原文中缺乏依据。

4.C【解析】存:问候、探望。

5.C【解析】C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A、代词,什么 /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

B、代词,相当于“……的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介词,对/ 动词,做、担任。

6.A【解析】龚胜“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并因此得罪皇帝”并非是在担任谏官时,而是在担任光禄大夫之时。

7.(1)(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何若”“采名”“乃”“属”各1分,句意通顺1分。

)(5分)(2)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厚恩”“无以”“义”“事”各1分,句意通顺1分。

)(5分)【参考译文】龚胜字君宾,楚国人。

少年时爱好学习精通经义,以有节操而闻名于世,担任郡吏。

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任重泉县令,因病辞官。

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推荐龚胜,哀帝在做定陶王时就已听说他的名声,于是征召他为谏大夫。

龚胜身居谏官期间,多次上书求见,陈述百姓贫苦,盗贼众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不能不担忧警醒。

2015年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题(山东卷)

2015年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题(山东卷)

2015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山东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分别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的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A)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① 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当战争和暴力屡屡击碎人们的和平梦想,如果政治精英能想想“② ”;当饥饿和贫困的阴影仍然笼罩着欠发达国家;当不断膨胀的感官欲望把环境伤害得千疮百孔……“回到孔子”至少能让现代人在踏上歧途时,听到内心“咯噔”一声。

当然,对于在现代化座标中登攀高点的中国人而言,“回到孔子”更意味着一个古老民族在价值和情感上的回归。

当越来越多的人痛心嫉首于“故乡沦陷”,(B)满心渴望从传统典籍中找到此心安处,当一个国家把建设文化强国、(C)塑造核心价值观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都表达着上至庙堂、下及万民的共同③ :中国越是在现代化道路上狂彪突进,就越需要仰望历史星空校准价值航向、补充精神给养。

二千多年前,孔子在竹简上写下“君子和而不同,”(D)这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

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④ 。

只有每一颗星星都发光,人类文明的星空才会更加璀灿。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呼吁(yù)歧途校准(xiào)狂彪突进B.给养(gěi)座标汲取(jí)千疮百孔C.沦陷(lún)璀灿笼罩(lǒng)痛心嫉首D.膨胀(péng)登攀塑造(sù)传统典籍2.在文中①—④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A.必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平分秋色B.必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诉求各有千秋C.必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诉求各有千秋D.必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要求平分秋色3.文中A.B.C.D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步之遥》以其豪华的明星阵容和雄厚的制作班底无可厚非地成为了2014年春节档唯一一部国产“超级大片”。

广东省肇庆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肇庆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试卷类型:A肇庆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2015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统一检测题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县(市、区)、姓名、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位臵,再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涂黑.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臵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在答题区内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蛟.龙/搅.拌伛.偻/枢.纽粘.住/粘.贴B.憋.气/瞥.见缟.素/枯槁.服帖./字帖.C.妇孺./儒.生嗔.怒/缜.密泥.沙/泥.古不化D.菁.华/矜.持盐碱./箴.言度.量/审时度.势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德高望重的吴良镛院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6000名研究生作了35分钟的专题报告,92岁高龄的老先生全程站立,令人肃然起敬。

期颐之年还坚持上讲台,想必是对青年学子寄予厚望才予以谆谆教诲。

遗憾的是,先生收获的既有热烈的掌声,也有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的同学如梦一样的鼾声。

不是先生的报告曲高和寡,难引共鸣,倒是我们的部分学子文明素养是真的匮乏。

A.德高望重B.肃然起敬C.期颐D.曲高和寡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幸福城市,就是人的权利得到尊重,利益主体之间关系和谐且互相制衡,城市的资源得到有效安置,民主法治完善。

B.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

C.白云山是南粤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是广州市第一家5A级旅游景区,可以堪称南粤首屈一指的休闲旅游胜地!D.作为一年一度的政治盛会和民主参与的制度化平台,全国两会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广东省肇庆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语文试卷 扫描版含答案

广东省肇庆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语文试卷 扫描版含答案

资料概述与简介 肇庆市201届高中毕业班第次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①以:介词,因为,表原因。

用“乃”可以理解为“就”,但不通。

②者:助词,帮助定语后置。

用“也”可作语气词,但不能帮助定语后置。

③其:代词,作定语,表示“与圆泽生前的”。

用“之”也可以表示“那个”,但不如“其”好。

) 7. B 8.C (“乳”错误地理解为“哺乳、喂奶”,应该是“分娩、生产”) 9.(1)①我已经和世间俗事隔绝了,怎么可以再从京城过呢!(采分点:“以”、“岂”、句意) ②现在既然遇见了,就没有什么可逃避的了,请你用符咒帮助我快去投生吧。

(采分点:“既”、“无可逃者”、“生”、句意) (2)①二人关系十分密切,整天促膝相谈。

②圆泽体谅李源的苦衷,迁就李源。

③圆泽死后李源万分悲痛后悔,决意不再入川,再回寺潜心修行,等待十三年后的约定。

④李源信守诺言,十三年后从洛阳来到杭州赴生前之约。

⑤李源终生不违誓言,皇上封他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就任。

(答对任意三点即得满分) 10.(1)“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字意1分,放在句中描绘为“驿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亦可)该字以动衬静(以风声之大衬托出四周之冷寂亦可),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渲染怎样的氛围1分),突出了诗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1分)。

(2)乐景衬哀情。

(手法1分,写到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乐景衬哀情的任何一个皆可)用门外的喧闹之景反衬门内之凄清(1分)。

同时暗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贬谪生活又将开始,含蓄地透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怨愤之情。

(2分) 11.(1)无以为君子也无以知人也 (2)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3)镜中衰鬓已先斑千载谁堪伯仲间 (4)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12.CE (AB包含“猪栏的理想”和“非猪栏的理想” D是作者自述。

) 13.B(AC对文意误解D)14.①每一个人作为个人都应受到尊重,而不应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

2015年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II卷)语文试题(Word版)

2015年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II卷)语文试题(Word版)

2015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语文新课标2卷】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汲取“忠孝节义”中的正能量孔学堂郭齐勇忠的本意是敬,即尽心。

《礼记》载,孔子赞扬虞帝治天下,无私,不厚待其子,爱护老百姓如父母爱子一样,对民众有出自天性的爱心,有忠厚而利民的教诲,使民众富庶而有礼。

可见,忠指对待别人尽己之心,特别是居职任事者应尽心竭力为群众谋利益。

孔子讲“君仁臣忠”“君惠臣忠”,表明他主张的忠是与仁和惠等密切联系的双向要求,而不是“君为臣纲”的单向度要求。

我们今天倡导的忠,不是封建社会的愚忠,而是待人忠诚、忠贞不二,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忠于党和国家、人民。

孝的本意是尊重父母。

它是人从身边最近处做起的善行,因此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最起码的孝是赡养父母长辈,但孝又不仅限于赡养,而是从内心尊敬父母长辈。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离开了敬爱之心去赡养老人,那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因此,我们要用至诚的心和切实的行动去感激父母,常回家看看,多做尽孝之事。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这是孝的三原则:大孝是使双亲受人尊敬,其次不使父母的名誉受辱,最下等的是能赡养父母。

如果做子女的违法犯罪、贪污腐败,就是大不孝!孝是最基本的爱心,儒家的仁爱不限于爱亲,而是以这种天伦之乐作为生命之爱的最初体验,以此为养育人性之起点,进而推己及人,爱他人,爱天下人,即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父母都不爱的人,能去爱别人、爱陌生人?节的本意是止、操、信,指人对欲求有节制、节度,又有行为高尚的意思,如节操、品节等。

古代士人讲气节操守,强调在生死关头要有静气与定力,不随风摇摆。

节这一品德与忠、义等品德有紧密联系。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答案

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答案

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1.A2.B3.C4.B5.“明星”类员工态度主动积极,行为独立。

(4分)二、文言文阅读(18分)6.D7.A8.(1)本该纵横自如,发挥自己积聚的才德,在当世扬名。

(4分。

每小句1分,大意通顺1分)(2)临川王介甫把他的事迹刻在石上,埋藏在墓中,而我又为他的文集作序,来让它在世间流传。

(4分。

“铭之石”“藏诸幽”“序其集”“行于世”各1分)9.仲氏知命不苟屈,胸有才学;时人为他播扬。

(4分,每点2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10.(1)拟人,比喻。

(2分)点出时令,总写平原如画的特征,引出下文对春景的具体描绘。

(2分)(2)对功名的绝望,对未来的忧虑,对现实的激愤。

(6分,每点2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1)恐美人之迟暮(2)故不积跬步(3)寄蜉蝣于天地(4)江州司马青衫湿(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6)伛偻提携(7)语不惊人死不休(8)千淘万漉虽辛苦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12.把布尔津河比作餐桌,想象奇特,引发读者对布尔津河秀色的联想;由此又生发出一连串的妙喻,使河流周围的景物浑然一体。

(4分,每点2分)13.综合运用比喻和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官,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

(6分,每点2分)14.是贯串全文的情感线索;强化抒情,表达对河流的热爱和留恋。

(4分,每点2分)15.审美的眼光,怜惜的态度,平等的关系。

(6分,每点2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16.独立的判断力,智识上的胆力,对自己天真坦白的信心。

(6分,每点2分)17.倾向上割舍鉴别力而求学问,方法上把愉快的求知变为机械的堆塞,目标上以文凭来代替真正的教育。

(6分,每点2分)18.开头提出观点,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然后,论述什么是鉴别力以及怎样才具有鉴别力;最后,针对现代教育制度,谈鉴别力的必要性。

(6分,每点2分)七、作文(70分)19.参照高考阅卷标准2013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附加题答案20.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5分)21.东汉许慎(2分)22.通文字,兼通声音、训诂。

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详解版.

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详解版.

2015届高三第三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详解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60分。

凡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加试题40分,延时3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网络上大规模▲的“挖掘机哪家强?”造句热,使蓝翔技校▲。

事实上,现在“蓝翔”已经和“土豪”等词语一样,成了某种文化的象征。

“蓝翔”两个字早已不再是蓝翔技校的代名词,而逐步▲成了类似“高深莫测,咋咋呼呼”的含义。

A.爆发名声大噪演绎B.爆发名声大噪演化C.暴发声名鹊起演化D.暴发声名鹊起演绎B.爆发:比喻像弹药爆炸一样突然、迅速地发生,适用范围比较广,如巨大的声音、重大事件等的突然出现。

暴发:侧重来得突然而猛烈,适用范围较窄,多与和水相关的事物相连,如山洪、洪水等。

名声大噪: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侧重于之前有点小名气,突然因为某原因而被世人所知。

声名鹊起:一时名声很大,主要侧重于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突然因为某原因被世人所知。

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

演化:演变,变化发展。

查《现代汉语词典》,“暴发”有两重意思:(一)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

比如:暴发户,指突然发财得势的人或人家。

又例如,“他很善于走上层路线,没几年就暴发起来了。

”(二)指“突然发作”。

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例如:“河上本来有一座小桥,山洪暴发时,被冲毁了。

”“大水退走后,又暴发了一场传染病。

”再说“爆发”。

查《现代汉语词典》,“爆发”有三个义项:(一)指“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

多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

例如:“这一带的火山正处于活跃期,随时都有爆发的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带答案)江淮名校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务必用0 .5毫米的黑色水笔答题,答卷前,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考生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即可。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书指书体,即汉字。

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

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

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

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

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

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

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

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

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

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

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

“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

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

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

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

“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

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

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1.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于诗的意味。

B.“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D.“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阐释书法的意义,指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特殊土壤。

B.第②段阐明书法艺术的核心――“韵”的内涵。

韵不注重书写的技巧,更注重类似于诗的余味、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期望达到最终目的――脱俗。

C.第③段中指出书法家追求以无所为的方式达有所为的目的。

用超绝的风度才情挥洒成的书法,才能体现高雅的韵味。

D.第④段指出中国艺术自身有发展的规律,更注重精神体现。

艺术家们放浪形骸,于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C.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

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

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

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

”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

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今君忧在内。

故曰不如伐吴。

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善。

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

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

”吴王曰:善。

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

”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

如此,破越必矣。

”勾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

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

彼战不胜,王之福矣。

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

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

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

”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兵休卒以待之。

”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

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

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移其兵欲以伐鲁故:故意 B.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报:报答 C.王置齐而伐越置:安置 D.必以其兵临晋临:逼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之伐鲁过矣此乃臣效命之秋也B.而以教常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C. 君因以兵迎之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D.乃使子贡之越乃有二十八骑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

B.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程。

C.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

D.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5分)(2)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5分)阅读下面达首宋词,完成8~9题。

眼儿媚【宋】石孝友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

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

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

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8.本词上片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

(4分)9.结处三句,“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

(4分)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记分)。

(6分)甲:是日也,天朗气清① 。

② ,③ ,④ ,⑤ ,⑥ 。

(王羲之《兰亭集序》)乙: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②譬如朝露,。

(曹操《短歌行》)③ ,余独好修以为常。

(屈原《离骚》)④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⑤ ,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⑥久在樊笼里,。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最后的山 [美]弗•拉塞尔①缅因州北部的秋天,黄昏将近,天上零零落落地挂着些许浮云,一朵一朵的云影将这山区的景色装点得格外瑰丽、动人。

几个取着印第安名字的少年营地就坐落在这儿。

②当微风在清凉的黄昏里颤颤悠悠时,我每每站在一棵老橡树下,举目凝望,前方的灌木丛和沼泽地尽收眼底;再往前数哩,一座小山映入眼帘。

这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山。

光秃秃的山峰下是一个荒芜的牧场,牧场上星星点点地生长着野桧树,裸露的花岗岩点缀其间。

然而,数哩以外的这座小山却以某种魔力在吸引着我,召唤着我。

我无法移开自己的目光。

我心里明白:假期结束以前,我一定要爬上那座山――越过牧场,穿过灌木丛,绕过花岗岩,一直向前向前,直到爬上山顶。

我一定要这么干。

我说不清这是为什么,甚至也没问过自己。

③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下午,我溜出了营地,去爬我魂牵梦绕的小山。

从橡树下望去,山峰就在眼前,神秘莫测,充满诱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