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二生物生态环境的稳态.docx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 必修2 第3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 必修2 第3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知识点二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问题引领]
1.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 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 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请 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否保持不变? 提示:不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在 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 (2)开始一段时间内,干扰较小时,曲线虽有波动,但是都在正常范围内波 动,这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哪种稳定性? 提示:抵抗力稳定性。 (3)当外来干扰较大时,曲线偏离了正常的作用范围,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 正常范围内,这期间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哪种稳定性? 提示:恢复力稳定性。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知识点一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问题引领]
1.请你尝试用文字、线框、箭头等,举例并简要描述负反馈调节过程。 提示:
2.下图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 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 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分析并回答 下列问题。
(1)图A和图B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哪幅图?写出图A中的食物链。 提示:图A所示的是负反馈调节。图A中的食物链是乙→甲→丙。 (2)对比图A、图B,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是无限的?生态系 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什么有关? 提示:①对比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 素的强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 统难以恢复原状。 ②决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因素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 统的成分简单→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生态系统的成分复杂→ 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精品课件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精品课件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方法归纳•拓展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反 馈调节来实现的。 (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最初发 生的那种变化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相对稳定。 (3)负反馈调节的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 化。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生态平衡的特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过程和机 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建构模型、分析实例,理解和辨析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 机理、负反馈调节的作用,培养运用科学思维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主题二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仍能保持清澈,这说明什么问 题? 提示 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当河水受到轻微污染(如淘米洗菜、洗 澡洗衣等)时,河水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 染,因此河水仍能保持清澈。由此说明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轻度干扰时,具 有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方法归纳•拓展
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实质
保持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 稳定
区别 核心 影响 因素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丰富度越大,营 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 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 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解析 春夏季,该草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一般大于输出,而秋冬季物质和能 量的输出一般大于输入,A项错误;当生态系统遇到破坏或干扰时,对抗破坏 或干扰使该草原恢复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机制,B项正确;处于生态平 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三大特征,C项正确;过 度放牧会破坏草原植被,可能影响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 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进而破坏草原生态平衡,D项正确。

人教版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一、細胞的生活的環境:1、單細胞(如草履蟲)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2、多細胞動物通過內環境作媒介進行物質交換養料O2養料O2外界環境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代謝廢物、CO2淋巴代謝廢物、CO2內環境細胞外液又稱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其中血細胞的內環境是血漿淋巴細胞的內環境是淋巴毛細血管壁的內環境是血漿、組織液毛細淋巴管的內環境是淋巴、組織液3、組織液、淋巴的成分與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4、內環境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①血漿滲透壓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含量有關;無機鹽中Na+、cl-佔優勢細胞外液滲透壓約為770kpa相當於細胞內液滲透壓;②正常人的血漿近中性,PH為7.35-7.45與HCO3-、HPO42-等離子有關;③人的體溫維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過10C).二、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1、穩態是指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內環境成分相對穩定內環境穩態溫度內環境理化性質的相對穩定酸鹼度(PH值)滲透壓①穩態的基礎是各器官系統協調一致地正常運行②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③穩態相關的系統:消化、呼吸、迴圈、排泄系統(及皮膚)④維持內環境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環境變化過於劇烈或人體自身調節能力出現障礙時內環境穩態會遭到破壞2、內環境穩態的意義: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第二章】三、神經調節:1、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神經系統細胞體神經系統的結構功能單位:神經元樹突突起神經纖維軸突神經元在靜息時電位表現為外正內負功能:傳遞神經衝動2、神經調節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分析綜合作用)(運動神經末梢+肌肉或腺體)3、興奮是指某些組織(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後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的活躍狀態的過程.4、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時,內負外正變為內正外負以電信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的傳導是雙向的;靜息時膜內為負,膜外為正(外正內負);興奮時膜內為正,膜外為負(外負內正),興奮的傳導以膜內傳導為標準.5、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突觸突觸前膜由軸突末梢膨大的突觸小體的膜①突觸的結構突觸間隙突觸後膜細胞體的膜樹突的膜②突觸小體中有突觸小泡,突觸小泡中有神經遞質,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到突觸後膜,使後膜產生興奮(或抑制)所以是單向傳遞.(突觸前膜→突觸後膜,軸突→樹突或胞體)③在突觸傳導過程中有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過程,所以比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速度慢.6、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①神經中樞位於顱腔中腦(大腦、腦幹、小腦)和脊柱椎管內的脊髓,其中大腦皮層的中樞是級中樞,可以調節以下神經中樞活動②大腦皮層除了對外部世界感知(感覺中樞在大腦皮層)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③語言文字是人類進行思維的主要工具,是人類特有的高級功能(在言語區)(S區→說,H區→聽,W區→寫,V區→看)④記憶種類包括暫態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永久記憶四、激素調節1、促胰液素是人們發現的第一種激素2、激素是由內分泌器官(內分泌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激素進行生命活動的調節稱激素調節3、血糖平衡的調節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來源:①食物中的糖類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元的分解③脂肪等非糖物質的轉化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為CO2H2O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轉化為脂肪、某些氨基酸②血糖平衡調節:由胰島A細胞(分佈在胰島週邊)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濃度由胰島B細胞(分佈在胰島內)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濃度兩者激素間是拮抗關係血糖含量升高時: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促進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轉變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時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減少來源)血糖含量降低時: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於肝臟,促進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③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維持血糖含量的穩定,它們之間存在著回饋調節.4、激素的分級調節與回饋調節.寒冷、過度緊張等刺激(促進)(促進)(抑制)(抑制)回饋調節(濃度高時)下丘腦有樞紐作用,調節過程中存在著分級調節與回饋調節5、激素調節的特點:(1)微量和高效(2)通過體液運輸(3)作用於靶器官、靶細胞.注:激素是有機分子,資訊分子,由腺體產生後,運輸到各器官和細胞,只作用於相應的靶器官和靶細胞,激素作用是間接的.6、水鹽平衡調節中樞,體溫調節中樞都在下丘腦.體溫的相對穩定,是機體產熱量和散熱量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水鹽平衡調節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7、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係:a、特點比較:比較項目神經調節體液調節作用途徑反射弧體液運輸反應速度迅速較緩慢作用範圍準確、比較局限較廣泛作用時間短暫比較長b、聯繫:二者相互協調地發揮作用(1)不少內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體液調節可以看作神經調節的一個環節;(2)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五、免疫調節1、基礎:免疫系統2、免疫系統組成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佈的場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結、扁桃體吞噬細胞免疫細胞(發揮免疫淋巴細胞T細胞作用細胞)B細胞免疫活性物質如:抗體、淋巴因數、溶菌酶.(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物質)3、免疫系統功能:防衛、監控和清除4、人體的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非特疫性免疫第二道防線:體液中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體液免疫第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細胞免疫若病原體兩道防線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線發揮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借助於血液迴圈和淋巴迴圈而組成的.5、抗原與抗體:抗原:能夠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病毒、細菌、自身組織、細胞、器官)抗體:專門抗擊相應抗原的蛋白質.(具有特異性)6、體液免疫的過程:抗原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漿細胞抗體記憶細胞(二次免疫)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強,速度更快,產生抗體的數目更多,作用更持久;b、B細胞的感應有直接感應和間接感應,沒有T細胞時也能進行部分體液免疫;c、抗體由漿細胞產生的;d、漿細胞來自於B細胞和記憶細胞.7、細胞免疫的過程:抗原吞噬細胞T細胞效應T細胞淋巴因數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作用:(二次免疫)與靶細胞結合,使靶細胞破裂(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場所)8、免疫系統疾病:免疫過強自身免疫病過敏反應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免疫過弱、愛滋病(AIDS)a、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遺傳物質是RNA;b、主要是破壞人體的T細胞,使免疫調節受抑制,並逐漸使人體的免疫系統癱瘓;c、傳播途徑:性接觸、血液、母嬰三種途徑,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濫交是傳播愛滋病的主要途徑.9、免疫學的應用:a、預防接種:接種疫苗,使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和記憶細胞(主要是得到記憶細胞);b、疾病的檢測:利用抗原、抗體發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用相應的抗體檢驗是否有抗原;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當於抗原、自身T細胞會對其進行攻擊,移植時要用免疫抑制藥物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生产者
捕食
呼吸 作用
呼吸 光合 作用 作用
无机环境
分解 作用
消费者
分解者
2、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
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 物 链 (2)碎屑食物链 的 种 (3)寄生食物链 类:
(1)捕食食物链
食物链成分:
①非生物环境 初级消费者 ③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②生产者 ①生Βιβλιοθήκη 者④分解者生产者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浮游植物

小鱼
大鱼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 它是 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所有 生物的总和。
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一项是 ( )
D
A.草→田鼠→兔→鹿 B.蝗虫→麻雀→ 鹰→狼 C.虾→鱼→海豹→北极熊 D.绿藻→虾→鱼→鳖
食物网
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结所形成 4 3 2 1 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食蛇 物占 网有 的几 复个 杂营 程养 度级 取? 决 于 什 么?
最食 长物 的网 食中 物共 链有 是多 哪少 一条 条食 ?物 链 ?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
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 )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 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物 环境
三、食物链与食物网(营养结构)
1、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2、食物链与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类型——草原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类型——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第3章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高二生物必背知识清单(沪科选择性必修2)

第3章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高二生物必背知识清单(沪科选择性必修2)

第3章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生态系统中共同生活的物种之间还存在竞争、捕食、共生等种间关系。

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面对干扰时能通过一系列自我调节的过程,降低干扰对其的影响,维持或恢复其相对稳定的状态的调节机制。

如果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高,种群间关系越为复杂,物种间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通路越丰富,自我调节的通道也就越多样,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越容易维持其稳定状态。

项目正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调节方式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实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在受到影响后能够保持和恢复相对稳定的状态的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的这种抵抗影响、保持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当受到程度较轻的外界影响时,森林生态系统较易维持原有动态平衡的状态,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高,而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弱。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能力。

系统的恢复力随着干扰程度的加剧而降低,生态系统恢复到原状所花的时间也就会变得更长。

①相反关系: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如图所示:y是纵坐标代表抵抗力稳定性(y越大抵抗力越差,破坏越严重)。

x代表恢复力稳定性,x越大恢复的时间越长,代表破坏得越严重。

(1)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时,草原生态系统的y 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

(3)x的大小可作为恢复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x值越大,说明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TS值越大,说明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高二生物上册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doc

高二生物上册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doc

高二生物上册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物是理综考试中最简单的科目,高二学习的生物知识是高考经常考察的内容,因此必须掌握好高二生物知识点,为了帮助大家复习好高二生物知识,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二生物上册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名词: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3、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语句:1、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具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

抵抗力稳定性的本质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就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反之亦然。

4、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二生物上册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大家能够经常巩固这些生物知识点,这样才能在考试的时候轻松的运用,从而取得好成绩。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导语】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共3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概念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4、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生产者:自养生物,包括光能自养生物和化能自养生物;消费者:异养生物,能加快物质循环的速度;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误区分析:①细菌不全是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②动物不全是消费者: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③植物不全是生产者: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④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三、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的组成成分:生产者和消费者;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不占营养级。

2.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3.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能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4.物种.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的越强。

5.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动物。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补偿输入量;2、能量传递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呼吸作用,能量散失主要形式是热能。

3、能量流动的过程(2)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小于摄入的能量是因为: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而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的一部分。

(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理解课本P95页图5-8,注意算能量传递效率是用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

生态环境的稳态

生态环境的稳态

生态环境的稳态简介生态环境的稳态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段内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表现为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和协调。

生态环境的稳态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对生态环境的稳态进行深入探讨,并探讨影响生态环境稳态的因素。

生态环境的稳态概述生态环境的稳态意味着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和种群的密度相对稳定。

在稳态下,生物种群之间存在一种相对平衡的关系,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生态系统的稳态也表现为能量和物质的循环、转化的相对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条件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从而维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状态。

影响生态环境稳态的因素1. 天气和气候天气和气候是生态环境稳态的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会对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分布、数量和相互关系产生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等会破坏生态环境的稳态,导致物种灭绝、物种迁移等现象的发生,从而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2.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对生态环境的稳态产生重大影响。

自然灾害会破坏生物种群的数量和相对平衡,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和不稳定。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导致生态环境不稳态的重要因素。

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工业排放、大规模的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会破坏生态系统稳态,导致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

4. 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生态环境稳态被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来物种的引入可能扰乱原本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导致物种的竞争关系发生变化,从而破坏原有的稳态平衡。

维持生态环境稳态的措施为了维持生态环境的稳态,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 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公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公众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2. 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法律惩罚力度,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高二生物教案生态环境的稳态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二节生态环境的稳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xxx 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5.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6.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7.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8.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9.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1.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过程:
复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什么?(回答: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复习:如果我们写一个一般的食物链,就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
费者,这么写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是后一营养级以前一营养级为食的现象,后一营养级从前一营养级获得了物质和能量,物质和能量就从前一营养级流动到后一营养级。

我们现在就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提问:那么,能量是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一段,并思考这些问题。

(在同学们阅读后,分别请几位同学总结这几个问题。


讲述:生态系统流动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即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

但并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它沿着食物链流动。

提问: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或者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向什么方向?
讲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被呼吸作用分解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

简单他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

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

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提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相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