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斋”与“坐忘”

合集下载

庄子“心斋”“坐忘”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一)

庄子“心斋”“坐忘”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一)

庄子“心斋”“坐忘”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一)“心斋”“坐忘”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范畴,其修养历程是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主要内涵是虚静空明,终极目标是与道合一。

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观照山川万物,方能感悟山川万物之性灵。

摒除杂念、排除干扰、凝神静虑,进入虚静空明的状态,方能与山水之道相融通,达到创作的最佳境界。

庄子由“心斋”“坐忘”而臻于大道,达于化境的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题记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心斋”“坐忘”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范畴,由“心斋”“坐忘”而臻于大道,达于化境的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心斋”说,是庄子在《人间世》中借由孔子回答颜回的问话而阐发出来的:“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斋”,在中国古已有之,其形式有沐浴、不饮酒、不茹荤、不闻舞乐、不近女色等,但这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斋,属“祭祀之斋”,庄子在此提出的“心斋”,是内在深层意义上的“斋”。

从庄子的整个哲学思想来看,“心斋”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亦是体“道”的方法之一。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的本性是“虚”和“通”。

“心斋”的终极目标就是与道合一,即“道通为一”。

“心斋”的修养历程,是一个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是一个“为道日损”的过程。

心志专一(“若一志”)是“心斋”的重要基础。

于外,要放下耳目听闻对外物的执着。

耳朵、眼睛是人认识外部世界的主要器官,但当人过于依赖及使用这些器官时,往往就会被外物所蒙蔽,离本性越来越远,故曰“耳止于听”,《徐无鬼》篇中又写道:“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聪也殆。

”所以应“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即循耳目而内通。

于内,要洗去个人心中的知、欲,使心不被贪欲所蒙蔽,不被智巧所歪导,诚如《天地》篇所写:“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庄子是哪个学派?有哪些思想

庄子是哪个学派?有哪些思想

庄子是哪个学派?有哪些思想
庄子是哪个学派?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庄子是哪个学派?有哪些思想”,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庄子是哪个学派?有哪些思想
庄子属于道家学派。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主要思想见于《庄子》中。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艺术观、审美观等。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

庄子的思想
1、“道法自然”:“道”是《庄子》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

庄子的道从主体上升为一种宇宙的精神。

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2、“心斋”、“坐忘”: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

无待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来实现。

“忘”是对外物的超越,“坐忘”是对自我的超越,就是去掉“二执”的过程。

外忘于物,内忘于我。

内外俱忘,即为至境。

3、“万物齐一”:庄子主张人应突破自我形躯的局限而对万物加以整体性把握。

认为仅以经验获得的知识含有极大的片面性,人人自我执著,一副“喜怒哀乐,虑叹变热,姚供启态”纷争纠结之态。

庄子“心斋”“坐忘”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一)

庄子“心斋”“坐忘”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一)

庄子“心斋”“坐忘”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一)“心斋”“坐忘”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范畴,其修养历程是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主要内涵是虚静空明,终极目标是与道合一。

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观照山川万物,方能感悟山川万物之性灵。

摒除杂念、排除干扰、凝神静虑,进入虚静空明的状态,方能与山水之道相融通,达到创作的最佳境界。

庄子由“心斋”“坐忘”而臻于大道,达于化境的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题记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心斋”“坐忘”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范畴,由“心斋”“坐忘”而臻于大道,达于化境的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心斋”说,是庄子在《人间世》中借由孔子回答颜回的问话而阐发出来的:“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斋”,在中国古已有之,其形式有沐浴、不饮酒、不茹荤、不闻舞乐、不近女色等,但这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斋,属“祭祀之斋”,庄子在此提出的“心斋”,是内在深层意义上的“斋”。

从庄子的整个哲学思想来看,“心斋”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亦是体“道”的方法之一。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的本性是“虚”和“通”。

“心斋”的终极目标就是与道合一,即“道通为一”。

“心斋”的修养历程,是一个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是一个“为道日损”的过程。

心志专一(“若一志”)是“心斋”的重要基础。

于外,要放下耳目听闻对外物的执着。

耳朵、眼睛是人认识外部世界的主要器官,但当人过于依赖及使用这些器官时,往往就会被外物所蒙蔽,离本性越来越远,故曰“耳止于听”,《徐无鬼》篇中又写道:“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聪也殆。

”所以应“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即循耳目而内通。

于内,要洗去个人心中的知、欲,使心不被贪欲所蒙蔽,不被智巧所歪导,诚如《天地》篇所写:“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庄子讲的心斋坐忘本质是什么

庄子讲的心斋坐忘本质是什么

庄子讲的心斋坐忘本质是什么“庄子应该是文始道弟子”是我在前时期写过的一篇作文。

作文是从庄子留存于世的文章中所透露出来的蛛丝马迹信息;结合道家文始道法的内容,两者之间的重叠加以论证,得出的结论。

首先是《庄子.刻意》篇中“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己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老之所好也。

”这段话,所提到的两组行为,都是文始道法的最基本的功法。

庄子所说的“吹呴呼吸丶熊经鸟伸”,便是文始道传承干年的动静两套修身术的动作名词,由此可见,庄子就是道家文始道的传人!还有《庄子.大宗师》中“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一段话中提到的“真人之息以踵”,也是文始道法中的功效。

文始道法中有种“五心五根”观念,是传承于黄老思想的,其中的“足心”涌泉穴,就是现代众人认为是庄子所说的“踵”,其实`足心′仅是最易感觉到振动的“踵”,庄子的`踵′应该还有“手掌心”劳宫及其他!只是修行功力不到,不易感觉到而己。

其足息的感觉,在文始道法的“采气”也就是道德经中的“抟气至柔”功法的效果中,是很快就能显现的!在庄子的著作论述中,濒濒出现文始道的功法,这不能不叫人疑惑!在看《逍遥游》篇时,就曾有`北冥有鲲鹏,击水三干里,抟扶摇九万里,至南冥天池′的置疑,类似乎是文始道法的“抟气至柔”的路径!…………在我实修体悟的文始道法中,关于道法的阶段性功能的划分,在庄子的文章中也有着鲜明的介绍。

庄子的“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的写作风格,决不会以直白的语言来表达所要说的话。

庄子在《人间世》篇中,借孔子之口说出了“心斋”的内涵:“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第六章 心斋坐忘

第六章 心斋坐忘

•鱼游濠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倏shū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矣,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齐周蝶\齐梦觉\齐物我4.“齐物论”中的工夫论:心斋坐忘(1)心斋:虚•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人间世》)相对于形体的“实”,心是可以虚的,而且这应该是它的本性。

坐忘:通颜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

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大宗师》)庖丁解牛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青原惟信禅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祗是山,见水祗是水。

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五灯会元》卷17)[⑩]5.反思与争鸣•齐同平等(平等):《齐物论》庄子思想之核心•随心自在(自由):《逍遥游》闻一多言道“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庄子那样倾倒、醉心、发狂?”钱穆说,“庄周真是一位旷代的大哲人,同时也是一位绝世的大文豪。

庄子“心斋”“坐忘”所追求的审美境界

庄子“心斋”“坐忘”所追求的审美境界

庄子“心斋”“坐忘”所追求的审美境界作者:李岱容来源:《艺术大观》2019年第04期摘要:庄子认为,世间的人总是为现实所困扰,为名利所樊篱,不是自毁,便是被戮,能幸免于难,就算很不错了。

而“心斋”“坐忘”是庄子哲学追求的必要心理过程,是一种虚静超脱的心理状态,能达到顺其自然,物我两忘,其目的在于体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庄子审美境界的超功利性、物我两忘以及创作自由。

关键词:心斋;坐忘;审美境界一、超功利性——审美境界的特征庄子美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他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了解庄子的哲学是了解其美学的关键所在。

庄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他认为,达到“心斋”“坐忘”的境界,也就是高度自由的审美境界。

要达到自由的审美境界,就要超出人世的一切利害得失之上,处处顺应自然,不因为得而欢喜,也不因为失而哀伤。

即便是生死这样的大问题,也不要把它看成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一种自然变化,不为所动。

这样,人就可以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这虽然是一个人生态度问题,但从美学上看,这种人生态度恰好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它的根本特征是超功利性。

美作为人自由的表现,就已经超出了功利,不同于功利欲望的直接满足。

人如果处处为生活中的利害得失而担忧受怕,苦心劳力,那么人的生活就将是一连串的无穷尽的痛苦。

相反,人如果超出利害得失之上,不为它痛苦忧愁,那么人就能保持自己人格的自由,不为外物所支配,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快,这种超出了功利的愉快,正是一种审美境界的愉快。

二、物我两忘——审美境界的状态庄子的“心斋” “坐忘”具有忘怀一切的特征,也就是达到了像“道”那样自然无为的状态,他认为这种无为的状态消除了物对于人的支配,达到物与我的统一,使“万物复情”(《天地》)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大宗師》)。

因此,物我两忘就标志着进入了审美境界。

我们所熟知的庄子梦为蝴蝶的寓言,很好地说明了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庄周梦为蝴蝶,好像蝴蝶那样自由自在,欢快自得,欢欣在自然无为中,自然人化,人对象化,也就是是说在审美中主体与对象经常处在一种物我不分交融统一的状态中,主体感到自己化为了对象,同对象不可分。

庄子的心斋与坐忘:净化心灵的重要层次

庄子的心斋与坐忘:净化心灵的重要层次

庄子的心斋与坐忘:净化心灵的重要层次庄子的心斋与坐忘:净化心灵的重要层次来源:北斗成功网当我们把各种外在有形的限制排除之后,就要设法回归内在,因为一个人一生中所接触到的苦乐,都是由他的自我所造成,也是自我在感受这些苦乐的,为了回归内在,庄子提出了三个步骤:第一,要弄清楚什么叫“知”?第二,从“知”回到“心”。

“知”代表我与外在世界对立,我要去了解它。

如何去知?就要靠心的作用。

第三,提升到天人合一。

我们先要了解“知”到底是好还是坏?庄子用了一个比喻说明:南海之帝、北海之帝经常到中央之帝这里来玩,中央之帝招待他们,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很感激,心想:每个人都有七窍,可以用来观察感知,但中央之帝叫“浑沌”,浑沌就是没有七窍,那多不方便!他既然对我们这么好,我们就要感激他。

因此南北二海之帝每天替中央之帝开一个窍,开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浑沌原来是没有区分的,是一种混同唯一的状态,是和谐圆满、没有分裂的。

你一旦替他开了七窍,使他可以得到知识,一旦得到知识,他马上就丧失了“道”。

这个“道”是最重要的,你为了追求知识的话,就可能丧失了“道”。

庄子强调一个人的研究态度。

首先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举例来说,宇宙之外有没有上帝呢?这是存而不论的。

因为你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所以不要去谈。

其次是,“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你可以说,但不要去详细讨论。

譬如,天文学是什么?地理学是什么?这是六合之内的问题,你可以发表个人见解,但不须与人商议。

第三是,“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我们古代有很多圣王,他们怎么治理老百姓,你可以去商议,但是不要辩论,你一辩论,麻烦就来了。

这些都值得我们参考。

当你一步一步把知的范围限制在一个有效的情况之下,就能自我约束,不要太多不必要的知识。

否则,你知道得愈多,离“道”愈远。

“道”原来是整体,既然是整体,你就不应该把它区分。

而你在“知”的时候,一定会造成区分的效果。

庄子:心斋与坐忘,两种重要的修养方法

庄子:心斋与坐忘,两种重要的修养方法

庄子:心斋与坐忘,两种重要的修养方法心斋与坐忘“心斋” 和“坐忘” 是精神进入道境的两种修养方法,特别受到庄子研究者的关注。

“心斋”的修养工夫着重心境向内收——由耳而心,由心而气,层层内敛。

所谓“徇耳目内通”,即使耳目作用向“内通”,达到收视返听于内的效果。

而“坐忘”的修养工夫则使心境向外放——由忘仁义、忘礼乐而超越形体的拘限、智巧的束缚,层层外放,通向大道的境界。

两种修养方法之内收与外放虽异,但由工夫通向道境、由“为学”通向“为道”的进程则有相通之处。

“心斋”和“坐忘”论题的提出,由于文义奇特,不仅令人费解,也很容易给读者带来虚无化或神秘主义的误解,因而有必要分别进行解说。

“心斋”的修养方法和境界有关“心斋”的修养方法和境界,庄子是这么说的: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心斋”修养方法,在“一志”的原则下,其步骤为: “耳止”“心止”“气道”“集虚”等修炼之功,亦即聚精会神,而后官能活动渐由“心”的作用来取代,接着心的作用又由清虚之“气”来引导。

“唯道集虚”,“道”只能集于清虚之气中,也就是说道集于清虚之气所弥漫的心境中。

这清虚而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心斋”的关键在于精神专一,透过静定功夫,引导清虚之气会聚于空明灵觉之心。

后人将庄子传“道”的“心斋”方法应用到气功的锻炼上。

从哲学观点来看“心斋”这段话,道、气、心三个重要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值得探讨。

而“唯道集虚”这个命题,不仅隐含着“道”具象化为“气”,并且在老庄文献中首次出现道心合一的思想观念。

同时我们从“心斋”这段话中,很容易联想到战国时代南北道家诸多观点的相通之处。

“心斋”修养方法,最紧要的是心神专注,其进程只简要地这么提示:“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这些乍读起来有些玄虚,其实它们是可以被经验或体验到的,那就是从耳目官能的感知作用,到心的统辖功能,而后到气的运行,循序而进,层层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敞 开 自我 ,包 蕴 天 下 。 这 颗 心 斋 之 心 是 体 道 的 精 神 主 体 , 时 , 审 美 活 动 中 , 也 是 一 颗 平 同 在 它 实之心 , “ 术精 神的主体 ” 是 艺 。⑤
( )坐 忘 ” 二 “
也 就 是 仅 以感 官 、知 觉 是 无 法 体 会 大 道 的 。 因
官 ‘ ’ 外 物 进 行 思 考 , 是 靠用 ‘ ’ 感 心 对 而 气 去 应 。” ②这 里 的 “ ” 的 其 实 是 心 灵 本 身 , 体 气 指 是 道 的 精 神 主 体 , “ ” 比 拟 词 。正 如 徐 复 观 是 心 的
是通过 否定的方式 , 心灵进入 虚静的状 态 , 使 只
过 “ 斋 ” 过 程 变 成 虚 空 澄 明 、 净 旷 达 的 虚 心 的 纯
静 之 心 。庄 子 指 出 , 心 斋 ” 的 要 义 就 是 专 心 一 “
为 至 美 的 大 道 。 它 使 心 灵 呈 现 出开 放 的 状 态 , 本身 毫无杂 念 , 可 容纳 万物 。“ ” 本质存 却 道 的
理论视野 2 1 0 文艺评论 } 3 0 0・6 2
仲 尼 蹴 然 日 :何 谓 坐 忘 ? ” “
而不 失 己” 。这 是 “ 忘 ” “ 形 ” 第 一 个 层 坐 中 离 的
次。
颜 回 日 :堕肢 体 , 聪 慧 , “ 黜 离形 去 知 ,
同 于 大 通 . 谓 坐忘 。 ” 此
吴铁柱 丁 媛
I“ 斋 " 坐忘" 不 开 各 种 欲 望 的驱
( )心 斋 ” 一 “
使 , 有 物 累 、 情 累 、 待 的 。 若 想 摆 脱 这 种 是 有 有 不 自由 的 状 态 , 有 以虚 静 之 心 去 体 道 , 悟 只 体 道 就 是 体 悟 美 , 道 过 程 与 审 美 过 程 是 有 同 一 体 性 的 , 时 也 是 艺 术 家 游 走 于 艺 术 创 作 时 的 精 同
能 。” ③
日 : 可矣 , 未 也 。” “ 犹
他 日, 见 , : 回 益 矣 。 ” 复 日 “
日 :何 谓 也 。” “ 日 : 回 忘 仁 义 也 。” “
在 “ 之 以气 ” 状 态 下 。 灵 彻 底 开 放 , 听 的 心 从 而 容 纳 一 切 东 西 。 “ 也 者 , 而 待 物 者 也 ” 就 气 虚 , 是 “ 而 后 发 , 而 后 动 , 得 已 而 后 起 ” 意 感 追 不 的
日 : 可 矣 , 未也 。 ” “ 犹 他 日, 见 , : 回 益 矣 。 ” 复 日 “
日 :何 谓 也 ? ” “
思 。通 过 “ 斋 ” 人 的精 神 主 体 变 得 虚 静 , 于 心 , 由 “ 道集 虚” 唯 ,所 以 只有 在 虚 静 的状 态 下 ,才 能
日 : 回 坐 忘 矣 。” “
在 方 式 是 “ 无 ” 它 超 越 了 时 空 , 为 永 恒 的 虚 , 成 无 限 , 让 万 物 在 其 中 自我 充 盈 , 并 自我 满 足 。同 样 , 悟 至 道 的心 灵 也 是 虚 静 的 , 却 在 虚 静 中 体 但
志 , 用 耳去 听而用 心去 体会 ; 用心 去体 会 , 不 不
而要 用 气 去 感 应 。在 这 里 , 子 首 先 指 出 , 神 庄 心
专 一 的 首 要 条 件 是 闭 目塞 听 。 如 果 像 平 时 那
样 , 仅 “ 之 以耳 ” 则 就 只 能 觉 察 到 具 体 的 仅 听 ,
声 音 , 无 法 领 略 到 宇 宙 的 声 音 , 灵 的声 音 , 而 神
篇: 颜 回 日 :吾 无 以进 矣 , 问其 方 。 ” “ 敢
人们获得 自由, 是物理生命 的无牵无 绊 , 不 而 是 精 神 的 自 由 , 的 自由 。 因此 , 道 的 主 体 心 体 是 人 的 心 灵 。人 的 心 灵 想 要 变 得 纯 朴 自然 , 接
近 于 大 道 , 到 无 待 、 己 的状 态 , 进 入 到 超 达 无 并 越 时 空 、 越 生 死 , 我 两 忘 的 审 美 境 界 , 有 超 物 唯
神 状 态 。人 类 只有 通 过 体 道 、 美 、 过 艺 术 才 审 通 能 摆 脱 欲 望 的诱 惑 , 色 的 牵 累 , 而 臻 达 自 声 从
在 庄 子 看 来 , 道 的 主体 是 人 的 精 神 , 者 体 或 是 人 的 心 灵 。人 的 心 灵 并 非 在 任 何 状 态 下 都 可 以体 悟 “ ” 。在 庄 子 那 里 , 将 心 灵 分 为 “ 道 的 他 成 心 ” “ 静 之 心 ” 种 。“ 心 ” 词 , 自《 与 虚 两 成 一 出 齐
通 过 “ 斋 ” 的心 灵 由充 满 着 杂 念 与 主 观 心 人
情 感 , 斥 着 欲 念 与 渴 望 的 “ 心 ” 变 成 一 颗 充 成 ,
虚 怀 若 谷 ,清 净 无 尘 的 虚 静 之 心 ,一 颗 体 道 之 心 , 就 是 一 位 艺 术 家 的 创 作 之 心 , 位 鉴 赏 者 也 一
通 过 心 斋 、 忘 的 体 悟 过 程 。 落 实 到 现 实 中 就 坐 是 在 艺 术 创 作 和 鉴 赏 活 动 中 , 自 己 的 心 灵 获 使
得 陶 冶 , 情 获得 舒 展 。 性
2 文艺评论・ e teada r i 2 1 ・6 { 论 野 2} lru n rcts i ar t ti m i c 0 O0 理 视
是 精 神 摆 脱 牵 累 获 得 自 由 的 桥 梁 , 术 之 境 就 艺 是 自 由之 境 。
“ 心 ” 解 释 成 为 : 域 情 滞 著 ,执 一 家 之 偏 见 成 “ 者 , 之 ‘ 心 …。 可 见 , 成 心 ” 指 蕴 涵 着是 谓 成 “ 是 是 非 非 ,主 观 偏 见 之 心 。 它 需 要 经 过 洗 涤 、 净 化 , 可变 为“ 静之 心 ” “ 静之 心 ” 庄 子 方 虚 。 虚 在 看 来 , 是 一 颗 体 道 之 心 , 颗 任 情 逍 遥 的 审 就 一 美 之心 , 颗感受艺 术灵韵 的鲜活之 心 。 一 心灵 的净 化 主要是 通 过 “ 斋 ”使 内心世 心 , 界极 度 宁 静 和谐 。“ 斋 ” 词 出 自《 间世 》 心 一 人
物 论 》 , 物 论 之 所 以 自我 中 心 , 发 无 数 主 篇 一 引 观 是 是 非 j 的 争 论 , 生 武 断 的 态 度 与 排 它 的 } 产 现 象 。 根 究 底 是 由于 成 心 作 祟 。 ①; 玄 英 将 归 ” 成
由 的 彼 岸 , 艺 术 的世 界 中遨 游 。 体 道 与 审 美 在
“ 之 以气 ” 听 。这 是 因为 , 心 失 去 了清 净 ,充 满 “ 了 杂 念 , 以 要 养 心 , ‘ 养 ’通 过 ‘ 养 ’ 所 即 心 , 心 , 使 心 灵 恢 复 到 ‘ ’ 状 态 。 若 达 到 ‘ ’不 能 虚 的 虚 , 凭 外 部 感 官 对 外 物 进 行 观察 ,也 不 能 靠 内部 器
的 除 了具 体 的 事 物 ,还 有 宇 宙 的 真 相 ,还 有 作
在 这里 , 子 借 仲尼之 口说 出了 “ 斋 ” 庄 心 的
要 义 。 “ 斋 ” 是 心 灵 的 斋 戒 , 将 那 由 陈 旧 心 就 即
的体 验 和 认 识 形 成 的 局 限 的 、 固 的 “ 心 ” 凝 成 通
伸 尼 日 : 斋 , 将 语 若 !有 心 而 为 之 , “ 吾
在 心 灵 中 呈 现 至 道 ,这 种 无 限 开 放 的 心 灵 之 “ ” 是 心 灵 通 过 “ 斋 ” 化 的结 果 。 虚 就 心 净
其 易 邪 ? 易 之 者 , 天 不 宜 。” 皋 颜 回 日 : 回 之 家 贫 ,唯 不 饮 酒 不 茹 荤 “
此 不 应 以 感 官 接 物 , 应 “ 之 以 心 ” 这 里 的 而 听 。 “ ” 的是形 而下 的心 , 庄 子所 谓 的“ 台 ” 心 指 即 灵
“ 府 ” 而 非 体 悟 大 道 的精 神 主 体 , 是 心 灵 本 灵 , 不 身 ,所 获 得 的 只不 过 是 与 具 体 事 物 相 一 致 的 知
“ 形” 离 的第 二 个 层 次 是 “ 年 ” 忘 。 “ 年忘 义 , 于无 竞 , 寓诸 无 竞 ”《 忘 振 故 (齐
物 论 》) 。
仲 尼 日 : 则无好 也 ,化 则无 常也 。 “同
而 果 其 贤乎 !丘 也 请 从 而 后 也 。 ”
“ 忘 ” 字 面 上 理 解 , 端 坐 而 无 思 量 的 坐 从 是 意 思 。在 这 里 , 坐 忘 ” 一 个 递 进 的 过 程 , 颜 “ 是 是 回 通 过 不 断 的 执 著 修 养 , 越 了 几 个 层 次 才 达 跨 到 的 境 界 。 在 达 到 “ 忘 ” 境 界 之 前 , 先 经 坐 的 要 过 “ 礼 乐 ” “ 仁 义 ” 个 阶段 。 礼 乐 有 外 在 忘 、忘 两 的 形 式 、 程 , 古 代 指 导 和 规 范 世 俗 社 会 人 仪 是 际 关 系 的 手 段 , 时 也 能 愉 悦 身 心 , 足 感 官 同 满 的 快 适 。仁 义 是 道 德 伦 常 的 思 想 理 念 , 礼 乐 是 的 精 神 内核 , 次 高 于 礼 乐 。 因 此 , 掉 礼 乐 和 层 忘 仁 义 , 实 是 忘 记 了知 识 、 其 自我 意 识 , 就 是 超 也
识 ,因 此 , 听 之 以 心 ” 也 未 达 到 极 致 ,所 以要 “
“ 斋 ” 要 体 道 者 “ 之 以 气 ” 从 而 切 断 心 需 听 ,
了感 官 于 外 物 的联 系 ,偏 重 于强 调 否 定 感 性 认 识, 以保 持 内心 的 和谐 与 宁 静 。 紧 接 着 , 子 提 庄 出“ 忘 ” 概 念 。“ 忘 ” “ 斋 ” 类 似 , 坐 的 坐 与 心 相 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