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中国风 重鼎

合集下载

上海博物馆大克鼎简介

上海博物馆大克鼎简介

上海博物馆大克鼎简介
上海博物馆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大克鼎是其馆藏中最为著名的文物之一。

大克鼎是春秋时期晋国所铸造的青铜器,高1.33米,重875公斤。

其造型庄重大气,纹饰繁复精美,被誉为中国青铜器艺术的巅峰之作。

大克鼎主体为圆形鼎身,四个腿座上承托着大鼎身。

鼎身上分三层,上层为鼎耳;中层为鼎面,分段装饰着人、兽、鸟等纹饰;下层为鼎底,刻有铭文记述了铸造时的情况。

大克鼎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文物之一。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高水平,更是反映了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

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里,大克鼎是最受欢迎的文物之一,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 1 -。

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作者:狡童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02期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

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39年春天出土于安阳市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鼎,是中国乃至世界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是青铜铸造史上的璀璨明珠,为“世界之最”。

该方鼎厚重典雅,气势恢宏,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关于其重量,世上流行的数字是875公斤,但据近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会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对其进行标准计量测试的结果是,该鼎实重832.84公斤。

这件世界头号大鼎系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此处距以墓室规模宏大、殉葬奴隶之多而闻名的武官村大墓西南隅约80米。

因鼎大得可以作马槽,当地村民便称之为“马槽鼎”。

鼎出土后,因其太重太大,搬运十分困难,人们便想将它锯成几块再外运,但仅锯一足后便锯不断了,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藏起来。

据说消息走漏以后,日本人曾前往搜索未果,便出价70万伪币意欲收购,但村民当时并未将此鼎挖出,而是送出另一件较小的鼎应付,大鼎总算被保留了下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鼎在1946年6月被重新挖出,只是此时已失却一耳。

大鼎出土后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

同年10月底,恰值“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庆典,当地驻军便将宝鼎作为贺寿重礼用专车运抵南京,蒋介石当即指示将大鼎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5月底至6月初,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在南京联合举办大型展览,该鼎首次公开展出,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连蒋介石也亲赴展厅观赏并在大鼎前留影纪念。

后来,国民党政府在兵败逃离大陆时拟将此鼎也运往台湾,后终因鼎身过重过大而不得不改变了这一主意。

传世国宝司母戊鼎鉴赏

传世国宝司母戊鼎鉴赏

传世国宝司母戊鼎鉴赏展开全文传世国宝司母戊鼎传世国宝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中国的鼎文化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

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

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最早的中国鼎被认为是立国重器,它是中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象征着高大、显赫、尊贵的意思。

鼎的尺寸比生活实际大的多,是由于古人认为它是神的尺寸,这也反映鼎一开始是作为一种祭祀的礼器。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的设计理念怎么写

司母戊鼎的设计理念怎么写

司母戊鼎的设计理念怎么写司母戊鼎的设计理念。

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种,它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在古代中国,青铜器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和象征,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表达。

司母戊鼎作为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之一,其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首先,司母戊鼎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生活的崇尚和追求。

鼎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礼器之一,它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司母戊鼎的设计简洁大方,线条流畅,整体造型稳重大气,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生活的崇尚和追求。

这种设计理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希望通过这种美丽的器物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其次,司母戊鼎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是非常深厚的,他们相信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生命的根基。

司母戊鼎的设计灵感很大程度上来自自然界,其造型和纹饰都融入了自然的元素,如龙纹、凤纹等。

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最后,司母戊鼎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古代中国,青铜器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司母戊鼎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其造型和纹饰都融入了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如龙纹、凤纹等。

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总之,司母戊鼎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生活、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追求。

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器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表达。

通过对司母戊鼎的设计理念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青铜鼎的宣传词

青铜鼎的宣传词

青铜鼎的宣传词
青铜鼎文化之传国重器、国家权力象征
《史记》记载闻昔大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

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

表示太帝太昊伏羲氏造了一只神鼎,表示一统,天地万物都归统于神鼎。

黄帝造了三只宝鼎,象征着天、地、人。

夏禹收集了九州的铜,铸成九只鼎,都曾经用来烹煮牲畜祭祀上帝和鬼神。

《史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

鼎既成。

代表就有铜制鼎器了。

大帝和黄帝时期,最初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和祭祀所用。

夏禹时期铸九鼎就代表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象征九州,到商周时期鼎器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礼器,甚至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后母戊鼎(后母戊大方鼎,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

因其鼎腹内壁著有铭文后母戊三字而得名。

母戊是武丁妻妾妇妌的庙号。

该鼎后代为祭祀母亲而铸造。

更是目前中国发现的体积最大、分量最重的青铜礼器,也是社会知名度很高的青铜礼器,家喻户晓,蜚声中外。

该鼎于1939年,商后母戊鼎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消息被日军获悉,村民担心被日军发现,重新埋入地下,1946年6月,商后母戊鼎被重新挖出,运送南京并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商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鼎作为传国重器、国家权力的象征,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有后母戊鼎、西周大盂鼎、小盂鼎、西周大克鼎、毛公鼎等鼎器作为礼器记载当时社会文明盛况,作为文明的见证。

鼎字也被赋予引申意,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之国之重器—司母戊鼎鉴赏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之国之重器—司母戊鼎鉴赏

国之重器—司母戊鼎鉴赏鼎是我中华祖先所创制最早的一种器皿,在发展过程中由食器变成祭祀神器。

千年来,鼎一直被沿用,在不同时期它有不同的社会含义从而在中华物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铜鼎,有一个更神圣的意义,那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自夏商时代,那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我中华,自夏商时代起,就把铜鼎视为国家的宝器。

所谓"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权拥有和使用。

久而久之,宝鼎成了国家政府的象征。

在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衰弱,诸侯长期混战争霸,无非为争夺政府,取代周王而统治天下。

其是所谓"定鼎中原",就是在中原取得了天下,即立国之意。

把鼎视为国家政府的象征,是人们给鼎所赋于最神圣的社会意义。

1946年6月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司母戊鼎是青铜鼎的代表之一.司母戊鼎是商后期铸品,据考证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此鼎铸成时间约为商后期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形制雄伟,气势宏大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以范料塑模及底范,阴干后即可在其上翻制外范,鼎腹每一面由—块内嵌六块分范的整体范构成,共四块。

六块分范构成鼎腹上、下包括扉棱在内的各一组兽面纹以及两侧的兽面纹,各块分范可分别翻制再嵌入整体范中成复合范。

每一面的鼎腹和鼎足用同—块范形成,采用分范制作纹饰并且整体的铸造连接一气呵成。

司母戊鼎成形技术代表着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从中可窥视二三千年前先人高超娴熟的技艺。

司母戊鼎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

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器形厚重,装饰华美,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此时的饕餮纹已不再是简单的带状布局而是层次分明、富丽繁缛而神秘的新风格,而是占据了器皿较大的空间,向通体满花的方向发展,且向立体多层装饰发展。

网格纹青铜鼎:华夏第一鼎

网格纹青铜鼎:华夏第一鼎

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鼎是夏
朝的,已经快4000岁了!
姓名:网
籍贯:
体形:
遗址可是被很多人认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遗址呢,我是夏朝晚期出生的,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华夏第一鼎”!
虽然我的外表略显粗糙,但我的造型和花纹风格与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几乎一致,说明我们夏王朝受到了中原龙山文化的影响。

和陶鼎不一样的是,我的材质是当时十分罕见的贵重金属——青铜。

我看起来身材不算高大吧?但
在当时要用那么多青铜铸成我,可是一件相当费时费力费钱的事情。

人们铸造我时使用的是复合范铸技术,这项技术在当时是当之无愧的“高科技”,贵重的材料、高端的科技,没点儿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谁负担得起呢?统治者和贵族都喜欢用贵重金属铸造鼎,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他们造出的鼎越来越大,越来越精美,像后母戊鼎、大盂鼎、大克鼎,都是大名鼎鼎!不过它们都是我的晚辈啦!如果大家在博物馆中看到它们,记得替我向它们问好哟!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距今3800至3500年,地处洛阳盆地东部,面积大约为300万平方米,是一处规划缜密、布局严整的王国都城遗址,这里有中心区,也有一般活动区,是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东亚地区青铜时代最早的大型都城,也是夏商周王朝甚至整个古代中国核心政治制度、身份认同和文化思想的基石所在。

1988年,二里头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你们都是我的晚辈!
指在泥制的外范中放入组合成鼎形
状的泥质内芯,再将熔化了的铜灌入外
范与内芯之间的空隙中,待铜液冷却后
取出,器物就成型了。

25。

古代青铜器鼎介绍

古代青铜器鼎介绍

古代青铜器鼎介绍青铜器鼎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下面将对古代青铜器鼎的介绍进行详细阐述。

一、青铜器鼎的起源青铜器鼎起源于中国古代新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4500年左右。

最早的古代青铜器鼎主要出现在中原地区,随后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

青铜器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勤劳劳动的结晶,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秩序的整理和规范。

二、青铜器鼎的制作工艺青铜器鼎的制作以“铸造”为主要工艺。

制作青铜器鼎的第一步是选取合适的铜矿石,经过熔炼提炼,得到纯净的铜液。

然后,将铜液倒入鼎模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再进行打磨和雕刻等工序,最终形成一件完整的青铜器鼎。

制作青铜器鼎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并经过多道复杂工序,体现了古代青铜器制作技艺的高超水平。

三、青铜器鼎的外观特点青铜器鼎的外观通常呈现出宽口、大腹、三足的特点。

鼎的口部多呈方形或圆形,腹部呈凸型或平底型,足部则呈弯曲状。

古代青铜器鼎的造型简洁、大气,线条流畅,给人以庄重、稳重的感觉。

鼎通常高大厚重,有时还会雕刻各种纹饰,如神兽、花纹等,为鼎增添了一份神秘和艺术的韵味。

四、青铜器鼎的用途和意义古代青铜器鼎在礼制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社会,鼎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宗庙和宫廷等场合。

鼎是古代君王举行大型祭祀仪式的重要器具,被视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同时,青铜器鼎也是古代贵族阶层的重要礼赐,用以显示身份和地位的高贵。

五、青铜器鼎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古代青铜器鼎不仅仅有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青铜器鼎内外铸刻着丰富的纹饰和图案,如神兽、龙纹、云纹等,这些图案是对古代人物、动植物、神话传说等元素的抽象和演绎,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青铜器鼎的发展和演变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点,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六、青铜器鼎的传承和保护青铜器鼎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应该得到特殊的保护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称霸
得益于国之利器: 孙武,伍子胥, 辟混沌,开天地,成就吴国一代霸主。 武者,有孙武无坚不克;文者,有伍子胥运筹帷幄。
总结
公司崛起: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者-制度 地利者-产品 人和者-培训,服务
以人和,汇天时,地利之力,展通天彻地之能。 以XX,合XX,XX之势,创经天纬地之业。
争霸天下 国之利器
后世称为孙子,著有《兵法13篇》即《孙子兵法》。 公元前506年冬,吴国以孙武、伍子胥为将,出兵伐楚。孙武采取“迂回奔袭、 出奇制胜”的战法,溯淮河西上,从淮河平原越过大别山,长驱深入楚境千里 ,直奔汉水, 在柏举重创楚军。接着五战五胜,一举攻陷楚国国都郢。孙武 以3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 公元前494年,助吴王灭越。 公元前482年,吴王争得霸主的地位。
/
春秋五霸——吴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励精图治、富国强兵。 公元前511年,吴国兴兵攻楚,首次击败了强大的楚国。 公元前506年,孙武和伍子胥辅佐吴王率吴军沿淮水南下 ,联合蔡国,向南攻击楚国,舍弃车马后,大军越过大别山。 在湖北麻城,吴楚大军相遇。 吴军击溃楚军。吴军进击,楚 都郢被吴军攻破。 阖闾去世后,夫差继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 公元前494年春天,夫差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大败 越军。越国成为吴国的附属国。 公元前485年,吴国联合鲁国,大败齐军。 公元前482年,吴军到达黄池,与晋、鲁等诸侯国君会盟 。吴王夫差在这次盟会上,争得霸主的地位。
争霸天下 国之利器
公元前522年,入吴,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 郭以设守备。举荐孙武为将,使吴成为强国。与孙武等制定先破强楚,继服南 越的争霸方略。 公元前512年,提出分吴军为三部轮番击楚,以疲楚军。争取与楚有矛盾的蔡 、唐两国作为吴的盟国,使楚北方门户洞开。施反间于楚,使楚不用知兵善战 的子期,而用贪鄙无能的子常为帅。 公元前506年,与孙武等佐吴王阖闾破楚。 公元前494年,与孙武等佐吴王夫差灭越。 公元前482年,吴王争得霸主的地位。 著录兵书《伍子胥》十篇。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