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 七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合集下载
《芦花荡》七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 2、他的性格核心是什么? 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他
第三阶段:
细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 小组合作、探究:
方法: 由四名同学组成汇报小组: 大家找出并 标记相应的文段, 然后由一人朗读相应句子或文 段; 大家对所读句子进行分析、讨论, 一人负责 记录(本组座位上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最后 由组长阐述你们所分析概括出来的内容。
❖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 主要人物是谁?作 者是怎样对其描写?
写作背景简介
1937年7月7日, 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 沟桥制造事端。 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 亦 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 发生后, 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 “七七”事变, 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 争的开始, 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 战争……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 他们在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 错的有利地形, 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 以弱 胜强, 痛击日本侵略军, 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 风。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 月)。
用。 ❖ ◆过程与方法 ❖ 1.学生预习, 教师讲解, 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
感和使命感。 ❖ 2.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 学习他们不怕艰
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 让学生相信: 英勇的中国人民是 不可战胜的。
课堂练习:
1、给红色字体的字注音、并掌握它的字形。
寒噤(jìn ) 仄歪( zè) 竹篙( gāo) 苇塘(wěi) 黄梢(shāo) 疟子(yào) 泅着(qiú)提防(dī )(fang)舀(yǎo) 吆喝(yāo)(he ) 趴( pā) 扒(bā) 蹿(cuān) 飒( sà ) 转弯抹角(mò)
第三阶段:
细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 小组合作、探究:
方法: 由四名同学组成汇报小组: 大家找出并 标记相应的文段, 然后由一人朗读相应句子或文 段; 大家对所读句子进行分析、讨论, 一人负责 记录(本组座位上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最后 由组长阐述你们所分析概括出来的内容。
❖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 主要人物是谁?作 者是怎样对其描写?
写作背景简介
1937年7月7日, 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 沟桥制造事端。 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 亦 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 发生后, 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 “七七”事变, 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 争的开始, 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 战争……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 他们在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 错的有利地形, 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 以弱 胜强, 痛击日本侵略军, 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 风。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 月)。
用。 ❖ ◆过程与方法 ❖ 1.学生预习, 教师讲解, 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
感和使命感。 ❖ 2.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 学习他们不怕艰
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 让学生相信: 英勇的中国人民是 不可战胜的。
课堂练习:
1、给红色字体的字注音、并掌握它的字形。
寒噤(jìn ) 仄歪( zè) 竹篙( gāo) 苇塘(wěi) 黄梢(shāo) 疟子(yào) 泅着(qiú)提防(dī )(fang)舀(yǎo) 吆喝(yāo)(he ) 趴( pā) 扒(bā) 蹿(cuān) 飒( sà ) 转弯抹角(mò)
《芦花荡》ppt课件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 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 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 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 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 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 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明澈和白洋 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 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 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 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 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 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把白洋 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 烘托了出来。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夜晚, 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 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 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
的方方面面。具体说,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 油盐,保障战士们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 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他们放声 歌唱。歌声是对敌人沉重的打击。 可以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或课内外 读过的文艺作品,合理即可。
为文章分层
一(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为故事的曲
折发展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画作铺垫。 二(9~19)故事的开端:一天夜里,老头子 护送两个女孩子去芦苇塘。 三(20~54)故事的发展:大菱受伤,老头 子决定为她报仇。 四(55~63)故事的高潮和结尾:老头子痛 打日本鬼子,为大菱报仇。
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艺术上融情于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 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 在今后的作文中充分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 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 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 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 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 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 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明澈和白洋 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 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 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 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 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 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把白洋 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 烘托了出来。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夜晚, 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 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 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
的方方面面。具体说,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 油盐,保障战士们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 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他们放声 歌唱。歌声是对敌人沉重的打击。 可以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或课内外 读过的文艺作品,合理即可。
为文章分层
一(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为故事的曲
折发展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画作铺垫。 二(9~19)故事的开端:一天夜里,老头子 护送两个女孩子去芦苇塘。 三(20~54)故事的发展:大菱受伤,老头 子决定为她报仇。 四(55~63)故事的高潮和结尾:老头子痛 打日本鬼子,为大菱报仇。
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艺术上融情于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 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 在今后的作文中充分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芦花荡》ppt课件

1.自信:
如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 的能耐,一切保险。”; “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安心睡一觉吧…咱们还有大米和鱼。” “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不怕,洗一洗,多么俊的孩子啊!”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2.自尊: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任务, 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 多么叫人喜爱啊!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 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啊?这老 脸呀! “我不能送你进去了。” “我没脸见人。”
央告
尖利 能耐 月明风清 仄歪
转弯抹角
打牙跌嘴 张皇失措
资 料 卡 片
小说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 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 刻画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
日本决定“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 岛屿
新华网东京9月10日电(记者 吴谷丰)日 本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10日宣布,日本政 府已经决定由政府购买“尖阁诸岛”(即中 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中的钓鱼岛、北小 岛和南小南小岛,将这三个岛“收归国 有”。
温家宝: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绝不退让半步
中广网北京9月10日消息(记者刘乐)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10日)来到位于 北京市昌平区的外交学院新校区,出席周 恩来同志和陈毅同志铜像揭幕仪式并向师 生们发表讲话。 温家宝说,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 碎,弱国无外交。中国政府和人民比任何 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即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是铮铮 铁骨。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在主权和 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 半步。
《芦花荡》第一课时PPT课件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 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 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激情导入
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她的美丽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 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 史!
1、作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 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孙犁
2、作品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 作风格的一部小说散文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 放战争和建国初国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 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其中许多短 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 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 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 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芦花荡》是他的 代表作品之一。 《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 篇”。
4、简要说说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此文?(了解)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 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 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 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 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提防 央告 尖利 能耐 悠闲 仄歪 转弯抹角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 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 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激情导入
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她的美丽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 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 史!
1、作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 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孙犁
2、作品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 作风格的一部小说散文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 放战争和建国初国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 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其中许多短 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 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 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 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芦花荡》是他的 代表作品之一。 《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 篇”。
4、简要说说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此文?(了解)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 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 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 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 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提防 央告 尖利 能耐 悠闲 仄歪 转弯抹角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芦花荡》ppt课件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序幕
(1------8)
故事
(9------63) (9------24)
开端:护送
发展:受伤
高潮:愧疚 结局:复仇
(25-----34)
(35-----54) (55------63)
本文写了三个人物,主要人物是
——老头子
“老头子”的身份是 ——交通员
次要人物是
——大菱和二菱
她们的身份是 ——投奔抗日前线的青年
本文具体写了两件事: • 头一天夜里 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 • 第二天中午 凭着水上的功夫杀敌复仇。
思考讨论
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 什么性格? 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 该怎样理解?
1. “过于”有“非常”之意,老头子确实有 一套了不起的“水上的能耐”,这使他自 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 2. 另一方面,有过头的意思。大菱受伤,跟 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有一定关系。
老头子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 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 能打仗?”
写小女孩子的话是什么意图? • 这是反衬手法——用女孩的怀疑来反 衬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 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张皇失措”是什么意思? 老头子为什么“张皇失措”? •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 老头子并非真的张皇失措,是为引诱鬼子 上钩假装的。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 • • • 1、小心防备。 2、央求。 3、尖锐;锐利。 4、技能、本能。
提防
5、闲适自得。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 • • • 1、小心防备。 2、央求。 3、尖锐;锐利。 4、技能、本能。
《芦花荡》课件.ppt

找出课文中描写 景色的优美语句,仔细 体味,再仿写几句,描 绘一下你所熟悉的景 物。
如果你是二菱, 目睹老头子的英 雄行为,会有怎 样的心理活动?
教师小结:
通过我们刚才的理清情节,品味 语言,我们明白了孙犁小说最大的艺 术特色有两个:
一个是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烘托了人物形象。
另一个是简洁朴素的人物对 话,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 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明澈和白洋 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 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 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 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 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 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把白洋 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 烘托了出来。
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 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 心理,请找出并细细体味。
▪ 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
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 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 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 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9------24) (25-----34) (35-----54) (55------63)
本文写了三个人物,主要人物是 ——老头子 “老头子”的身份是 ——交通员
次要人物是
——大菱和二菱 她们的身份是
——投奔抗日前线的青年
本文具体写了两件事:
▪ 头一天夜里
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
▪ 第二天中午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
《芦花荡》ppt课件

芦花荡
孙 犁
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 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以 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 “荷花淀派”。《白洋 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 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 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 集。《芦花荡》是一部 短篇小说。
孙犁代表作 《荷花淀》 早期版本
• 即“白洋淀纪 事之一”。 • 本文是“白洋 淀纪事之二”。
(二)畅谈阅读感受
本文情节起伏,语句优美,你 一定很喜欢品读吧!请谈谈你的阅读 感受。
“我喜欢 ,因为 。”
(三)探究情节的“传奇”色彩
1、小组讨论,本文故事情节的“传奇”表 现在哪里? 2、小说是怎样来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 色彩的?
二、人物
本文写了 个人物,主要人物是
——老头子
“老头子”的身份是 ——交通员
你会读吗?
竹篙 gāo
蹿 cuān
寒噤
jì n
舀水 yǎo
飒飒 sà
仄歪 zè
转弯抹角 mò
吆喝 he
张皇失措 huáng
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
本文是什么文体?
• 小说。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 • 抗日时期 白洋淀
小说的三要素
人 物 情 节
环 境
一、情节
(一)自读课文,复述课文。
注意: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 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的活动进 行,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 故事内容的框架。 请用一个词来形容本文的故事情节!
三、环境描写赏析
找出课文中描写 景色的优美语句,仔细 体味,再仿写几句,描 绘一下你所熟悉的景 物。
如果你是二菱, 目睹老头子的英 雄行为,会有怎 样的心理活动?
教师小结:
通过我们刚才的理清情节,品味 语言,我们明白了孙犁小说最大的艺 术特色有两个:
孙 犁
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 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以 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 “荷花淀派”。《白洋 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 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 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 集。《芦花荡》是一部 短篇小说。
孙犁代表作 《荷花淀》 早期版本
• 即“白洋淀纪 事之一”。 • 本文是“白洋 淀纪事之二”。
(二)畅谈阅读感受
本文情节起伏,语句优美,你 一定很喜欢品读吧!请谈谈你的阅读 感受。
“我喜欢 ,因为 。”
(三)探究情节的“传奇”色彩
1、小组讨论,本文故事情节的“传奇”表 现在哪里? 2、小说是怎样来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 色彩的?
二、人物
本文写了 个人物,主要人物是
——老头子
“老头子”的身份是 ——交通员
你会读吗?
竹篙 gāo
蹿 cuān
寒噤
jì n
舀水 yǎo
飒飒 sà
仄歪 zè
转弯抹角 mò
吆喝 he
张皇失措 huáng
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
本文是什么文体?
• 小说。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 • 抗日时期 白洋淀
小说的三要素
人 物 情 节
环 境
一、情节
(一)自读课文,复述课文。
注意: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 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的活动进 行,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 故事内容的框架。 请用一个词来形容本文的故事情节!
三、环境描写赏析
找出课文中描写 景色的优美语句,仔细 体味,再仿写几句,描 绘一下你所熟悉的景 物。
如果你是二菱, 目睹老头子的英 雄行为,会有怎 样的心理活动?
教师小结:
通过我们刚才的理清情节,品味 语言,我们明白了孙犁小说最大的艺 术特色有两个:
《芦花荡》ppt课件

ຫໍສະໝຸດ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序幕
(1------8)
故事
(9------63) (9------19)
开端:护送
发展:受伤
(20-----54) (35-----54)
高潮和结局:复仇
1、请概括出本小说中的三要素。
环境 老 人物 头 子 社会环境险恶;自然环境充满 诗情画意。 性格特征:过于自信和自尊。 外貌特征: 干瘦却特别有精神, 眼光尖利明亮。 夜里护送;孩子受伤。 第二天,智斗日寇,报仇血恨。
芦花荡
孙犁
写作背景简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 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 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 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 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著 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 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 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本文写于抗 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 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明澈和白洋 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 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 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 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 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 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把白洋 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 烘托了出来。
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 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以 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 “荷花淀派”。《白洋 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 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 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 集。《芦花荡》是一部 短篇小说。
(1------8)
故事
(9------63) (9------19)
开端:护送
发展:受伤
(20-----54) (35-----54)
高潮和结局:复仇
1、请概括出本小说中的三要素。
环境 老 人物 头 子 社会环境险恶;自然环境充满 诗情画意。 性格特征:过于自信和自尊。 外貌特征: 干瘦却特别有精神, 眼光尖利明亮。 夜里护送;孩子受伤。 第二天,智斗日寇,报仇血恨。
芦花荡
孙犁
写作背景简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 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 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 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 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著 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 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 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本文写于抗 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 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明澈和白洋 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 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 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 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 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 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把白洋 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 烘托了出来。
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 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以 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 “荷花淀派”。《白洋 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 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 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 集。《芦花荡》是一部 短篇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以来, 有以散文为主的文集 《秀露集》、 《澹定集》、《耕堂杂 录》、《尺泽集》、 《远道集》、《老 荒集》、《陋巷集》、《无为集》等出 版。 1992年又有8册《孙犁文集》出版。
其中《白洋淀纪事》是他最富盛名和 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 合集。
《白洋淀纪事》这部小说散文集, 它主要反 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国期, 冀中平 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 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 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其中许多短篇, 深刻地 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 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芦花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芦花 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
背景 简介
1937年7月7日, 日本侵略军在河 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 中国守军 奋起抵抗的作战。 亦称“七七”抗 战、“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 发生后, 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 日本侵略军。 “七七”事变, 标 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 始, 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 日民族战争……
次要人物是
——大菱和二菱
她们的身份是
——投奔抗日前线的青年
故事情节: 本文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具体写了两件事:
❖ 头一天夜里 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
❖ 第二天中午 凭着水上的功夫杀敌复仇。
请用最简洁的语 言讲讲这位老人 的 故事。
故事梗概
讲清: 时间、 地点、人物、事情 的起因、经过、结 果
表现了中国人民是 英雄机智、不可征 服的
老英雄 少年姐妹
抗日队伍 芦花荡
全民动员 草木皆兵
课文小结:
孙犁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有两个:
1、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烘托了人物形象。
2、富有特点的人物对话, 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课外延伸
1、根据课后练习二补写出第二天二菱 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2、小说中,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 然而, “每到傍晚, 苇塘里的歌声 还是那么响”, 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 怎样的联想和想像? 请用一段文字描 述苇塘里的部队生活。 3、结合课后练习三, 仿写小说中景 物描写的句子, 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速读课文, 结合 文章的具体描写(语言、 外貌、行为、心理)分 析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试分析人物的形象
•想一想 说一说:
我认为( )处描写属于
( )描写, 突出了老头子
(
)的特点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 自信和自尊”
“过于”一指“非常”, 二有“过头” 的意思……(他的全部功过, 都由这一 点生发出来)所以, 本句话既有非常自 尊自信的意思, 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 分的意思。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抗日的热情, 老当益壮的气慨。 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过于自信与自尊。 4、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环境描写一般作用:
交代背景, 衬托人物、 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思考: 环境描写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充满战斗的 渲染环境气氛, 景美 诗情画意美 烘托人物的精
一(1~8)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
情 节 结 构
境, 介绍了老头子的基本情况 (生
活环境、外貌、性格特点等) ;
——为下文作铺垫
二(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
小说的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
情 1、(9~19) 开端
节
——护送
结 2、(20~54)发展
构
——受伤
3、(55~63)高潮和结局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
积累 字词
文体知识:
人物
外貌、语言 动作、心理
揭
开端
示
小说三要素 情节
发展 高潮
现 实
结局
生
环 整体感知
阅读小说从三要素入手
人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
物 形
一对可爱勇敢的英雄姐妹
象 一群可恶愚蠢的鬼子兵
主要人物是:
——老头子 “老头子”的身份是 ——交通员
——复仇
小说的典型环境:
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 渲染气氛。
自然环境: 芦花荡
说说: 这是一片-----------的芦花荡
社会环境: 抗日战争
初读课文, 然后请用“我喜 欢————, 因为———— ——”这样的句式说话。
例如: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 因为 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品味赏析:
孙犁
花开时节又是一番景象, 鹅绒绒的芦花, 搔首弄姿, 扭捏作态, 掀起层层絮潮, 引来 队队鹭鸶, 双双野鸭。 于是整个芦苇海中, 充满了生气, 撞击出诗的韵律, 叩击着人们的 心扉。
古往今来, 白洋淀不仅以她的美丽 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 更令 人广为传颂的, 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 革命历史!
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 他们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 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 有利地形, 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 以弱胜强, 痛击日本侵略军, 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
作者 简介
孙犁(1913-- 2002)原名孙树勋。 河北 省安平县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1944年在延安发表小说《荷花淀》等作品, 受到广泛赞扬, 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 风格的作家。
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 被 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 铁笔”。
语言风格:
细腻优美, 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作品很多主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三集)、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人美 蕴含爱
神境界, 加
国深情
强抒情的韵味。
环境 险恶、诗情画意
人老
性格特征: 过于自信和自尊。
物 头 外貌特征: 干瘦却特别有
子 精神, 眼光尖利明亮。
情
夜里护送; 孩子受伤。
节
第二天, 智斗日寇, 报仇血
恨。
总结
小组讨论: 这个故事的传奇 色彩表现在什么 地方?
这个故事的传 奇色彩表现在
老英雄身上。
课文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传奇色彩的?
1、年近六十, 老当益壮, 神 出鬼没, 无数
传 次通过封锁线, 奇 保证部队的供给 色 和战斗力, 就 彩 是因为他, 敌
人的阴谋总不能 得2、逞手。无寸铁, 只一人就把十几 个鬼子打得落花 流水。
1、强烈的反差来渲染。
2、重点写英雄的行为 (以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 不写其所以然。 )
其中《白洋淀纪事》是他最富盛名和 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 合集。
《白洋淀纪事》这部小说散文集, 它主要反 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国期, 冀中平 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 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 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其中许多短篇, 深刻地 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 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芦花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芦花 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
背景 简介
1937年7月7日, 日本侵略军在河 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 中国守军 奋起抵抗的作战。 亦称“七七”抗 战、“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 发生后, 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 日本侵略军。 “七七”事变, 标 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 始, 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 日民族战争……
次要人物是
——大菱和二菱
她们的身份是
——投奔抗日前线的青年
故事情节: 本文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具体写了两件事:
❖ 头一天夜里 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
❖ 第二天中午 凭着水上的功夫杀敌复仇。
请用最简洁的语 言讲讲这位老人 的 故事。
故事梗概
讲清: 时间、 地点、人物、事情 的起因、经过、结 果
表现了中国人民是 英雄机智、不可征 服的
老英雄 少年姐妹
抗日队伍 芦花荡
全民动员 草木皆兵
课文小结:
孙犁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有两个:
1、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烘托了人物形象。
2、富有特点的人物对话, 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课外延伸
1、根据课后练习二补写出第二天二菱 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2、小说中,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 然而, “每到傍晚, 苇塘里的歌声 还是那么响”, 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 怎样的联想和想像? 请用一段文字描 述苇塘里的部队生活。 3、结合课后练习三, 仿写小说中景 物描写的句子, 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速读课文, 结合 文章的具体描写(语言、 外貌、行为、心理)分 析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试分析人物的形象
•想一想 说一说:
我认为( )处描写属于
( )描写, 突出了老头子
(
)的特点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 自信和自尊”
“过于”一指“非常”, 二有“过头” 的意思……(他的全部功过, 都由这一 点生发出来)所以, 本句话既有非常自 尊自信的意思, 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 分的意思。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抗日的热情, 老当益壮的气慨。 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过于自信与自尊。 4、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环境描写一般作用:
交代背景, 衬托人物、 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思考: 环境描写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充满战斗的 渲染环境气氛, 景美 诗情画意美 烘托人物的精
一(1~8)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
情 节 结 构
境, 介绍了老头子的基本情况 (生
活环境、外貌、性格特点等) ;
——为下文作铺垫
二(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
小说的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
情 1、(9~19) 开端
节
——护送
结 2、(20~54)发展
构
——受伤
3、(55~63)高潮和结局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
积累 字词
文体知识:
人物
外貌、语言 动作、心理
揭
开端
示
小说三要素 情节
发展 高潮
现 实
结局
生
环 整体感知
阅读小说从三要素入手
人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
物 形
一对可爱勇敢的英雄姐妹
象 一群可恶愚蠢的鬼子兵
主要人物是:
——老头子 “老头子”的身份是 ——交通员
——复仇
小说的典型环境:
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 渲染气氛。
自然环境: 芦花荡
说说: 这是一片-----------的芦花荡
社会环境: 抗日战争
初读课文, 然后请用“我喜 欢————, 因为———— ——”这样的句式说话。
例如: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 因为 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品味赏析:
孙犁
花开时节又是一番景象, 鹅绒绒的芦花, 搔首弄姿, 扭捏作态, 掀起层层絮潮, 引来 队队鹭鸶, 双双野鸭。 于是整个芦苇海中, 充满了生气, 撞击出诗的韵律, 叩击着人们的 心扉。
古往今来, 白洋淀不仅以她的美丽 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 更令 人广为传颂的, 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 革命历史!
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 他们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 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 有利地形, 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 以弱胜强, 痛击日本侵略军, 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
作者 简介
孙犁(1913-- 2002)原名孙树勋。 河北 省安平县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1944年在延安发表小说《荷花淀》等作品, 受到广泛赞扬, 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 风格的作家。
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 被 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 铁笔”。
语言风格:
细腻优美, 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作品很多主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三集)、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人美 蕴含爱
神境界, 加
国深情
强抒情的韵味。
环境 险恶、诗情画意
人老
性格特征: 过于自信和自尊。
物 头 外貌特征: 干瘦却特别有
子 精神, 眼光尖利明亮。
情
夜里护送; 孩子受伤。
节
第二天, 智斗日寇, 报仇血
恨。
总结
小组讨论: 这个故事的传奇 色彩表现在什么 地方?
这个故事的传 奇色彩表现在
老英雄身上。
课文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传奇色彩的?
1、年近六十, 老当益壮, 神 出鬼没, 无数
传 次通过封锁线, 奇 保证部队的供给 色 和战斗力, 就 彩 是因为他, 敌
人的阴谋总不能 得2、逞手。无寸铁, 只一人就把十几 个鬼子打得落花 流水。
1、强烈的反差来渲染。
2、重点写英雄的行为 (以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 不写其所以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