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

合集下载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与由来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与由来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与由来在东方大地上,中华民族历经风雨生生不息,勤劳自强,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地震、雪灾、洪水、泥石流,各种灾难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历久弥坚形成了中华民族坚强、刚毅的精神品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曾发生过多次大地震,1966年邢台半月内相继发生里氏6.8级和7.2级大地震,1976年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2008年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2010年玉树发生里氏7.1级大地震,2013年雅安发生里氏7.0级大地震……灾害无情人有情,抗震救灾精神也随之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与地震灾难进行斗争的伟大进程中。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多次战胜无情的大地震,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并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召开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提炼了党和人民在对抗天灾时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

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至此,抗震救灾精神被明确了下来。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互助精神中华民族的文明从未中断,这离不开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

历史上,中华儿女无数次在民族利益面前同仇敌忧、抵御外侮,始终如一个大家庭一样团结互助,在对抗地震天灾的过程中,这种同心同德的精神也充分得到了展现。

2008年5月12日,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川蜀大地突然被一场大地震打破了平静,里氏8.0级大地震毫无征兆地自汶川向西南、西北袭来,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多省份受灾严重,一瞬间,数万人的生命被夺去,上千万人的美好家园变得暗无天日、山河哭泣。

汶川地震一发生,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领导核心又一次站了出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史诗般的伟大抗争和伟大救援。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5月起,四川将集中两个月左右时间,在全省广泛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

日前,各地各部门正在相继开展“抗震救灾精神和感恩奋进”专题教育、青春励志故事会、文化送灾区等活动。

全省人民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齐心协力,共同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

“中国梦”四川篇章:弘扬抗震救灾精神5月8日,四川省委在成都召开“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王东明出席会议并作动员讲话。

王东明指出,四川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就是要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历史性跨越。

要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与推动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而努力奋斗。

5月9日,四川省文明委召开全体会议,贯彻落实“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会议精神。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文明委副主任吴靖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吴靖平强调,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

全省各地要扎实开展“中国梦”学习教育,让人人都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和书写者;扎实开展抗震救灾精神和感恩奋进专题教育,开展对在灾区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的宣传教育活动。

同时,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做贡献。

5月10日上午,四川省文化厅召开“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会议提出,将在灾区开展“文化安民”慰问演出活动,唱响中国梦,鼓足精气神;开展全省群众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览活动,展望中国梦,展示新形象;编撰“4.20”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原创歌曲集,传递温暖与坚强,激励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斗志。

抗震救灾精神2000字

抗震救灾精神2000字

抗震救灾精神2000字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所展现出的英勇、顽强、团结和奉献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救援人员的勇敢和牺牲精神上,还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互助和无私奉献中。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中国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团结一致的精神。

地震发生后,数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火速奔赴灾区,展开救援工作。

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在废墟中寻找生命的气息。

医护人员也迅速赶往灾区,展开医疗救治工作,他们日夜奋战,挽救了无数生命。

同时,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也自发前往灾区,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和服务。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顾大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团结互助的精神。

在灾区,人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度过难关。

在废墟上,人们携手并肩,共同清理废墟,寻找生命迹象。

在安置点,人们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共同度过难熬的夜晚。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不仅体现在灾区人民身上,也体现在全国各地的人们身上。

全国各地纷纷发起捐款捐物活动,为灾区人民送去温暖和关爱。

同时,还有许多企业和个人也自发为灾区提供帮助和服务,为灾区人民排忧解难。

抗震救灾精神不仅体现在救援人员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上,还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互助和无私奉献中。

这种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动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继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所展现出的英勇、顽强、团结和奉献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动力,也是我们不断前进、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精神支柱。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种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努力奋斗!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这种精神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过去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到最近的玉树地震、雅安地震,每一次灾难降临,中国人民都能迅速团结起来,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解读

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解读

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解读2012年5月16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

这次大会是在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奋力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发展,执政为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

大会高度评价并批准了刘奇葆同志代表中共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所作的报告。

大会认为,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我省的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分析了面临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未来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部署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纲领性文件。

“两个加快”有力保证了各项事业取得重大发展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浓墨重彩地概括总结了“两个加快”谱写崛起危难的恢宏篇章。

这是对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四川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发展战略的充分肯定、发展成就的全面展示、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

“两个加快”的重大决策,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省委化危为机的胆略卓识和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

过去五年,四川走过极为特殊而艰难的不平凡历程,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灾害的严重冲击,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藏区维稳等重大事件的严峻考验。

为改变“三个最大”的基本省情,省委作出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部署,针对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特殊形势,省委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又作出了“两个加快”的重大决策,一手抓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两个加快”重大决策的超常推进,有力保证了全省各项事业取得重大发展。

学习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纪念汶川地震主题课件PPT

学习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纪念汶川地震主题课件PPT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抢救了 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 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让民族精神又一次提升。
• 余震再袭,被迫撤离的消防战士跪地哭喊“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 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奔向灾区; • 低垂的国旗下,悲痛中的人民爆发出“汶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呐喊……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处处可见时代造就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 、法制观念……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第一位是救人”,“一线希望,百倍努力”…… • 从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到举国动员的灾后重建,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始终体现着中国对 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抢救人的生命、维护人民利益成为执政党的最大政治。
勠力同心 锐意进取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 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前进道路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领导人周围,勠力同心、锐意进取,我们就 一定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不管让他们做什么,回答始终都是一个字:‘好!’”一位灾区的团委书记如此评价。 “我们是能担当的一代,是值得信赖的一代。”一位从灾区归来的青年志愿者这样表示。
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生长起来的一代人,人们曾经认为他们一帆风顺,扛不住风浪。 然而在抗震救灾中,他们英勇地站到祖国的前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一个多月前,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山崩地裂,江河痉挛,物毁人亡。

一个多月来,中国抗震救灾震惊世界:全民奋战,万众一心,发奋图强。

汶川作证:声势浩大的抗震救灾实践,砥砺了五千年不卑不亢的炎黄后代的铮铮铁骨,熔铸了中华民族震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铸造了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不朽丰碑!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召开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重申,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应付行进道路上的各样困难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中心价值系统,推进科学发展、促使社会和睦,争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成功,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万众一心,不畏艰险、不卑不亢,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表记中华文明史也能够说是一部与天灾人祸的抗争史。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遭遇过多次大的自然灾祸。

从 1966 年的邢台抗震救灾到1976 年唐山抗震救灾,从1987 年大兴安岭扑救丛林大火到1998 年三江抗洪抢险,从 2003 年抗击“非典”到今年初迎战冰雪,一次次自然灾害的严重考验,一场场人间真情的集中倾注,凝固了中国人民弥足宝贵的精神财产,确定了我们今日战胜特大地震灾祸的意志力基石。

汶川特大地震睁开的声势浩大的救灾践,吐出非常的人大,迸出生所罕的民族真情,照射出世瞩目的中国力量,出新期中民族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

以人本,生命至上。

“世全部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的” 。

当灾突然降,党中央、国院坚决决议,急命令,主只有一个:“第一位是救人”,“救人是重中之重” ,“一希望,百倍努力” !旋即,国之重器,云集灾区;国之精,挽救斯民。

截止 6 月 13 日,各路营救大累挽救和移1403671 人,各政府投入抗震救灾金537.61元,接收国内外各界捐款物455.78元,运救灾篷105.15 万,运渡布置房24.51 万套。

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一、背景资料1、“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2008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

震后不到3小时,温总理在赶往灾区的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

亲自到灾区看望受灾群众并作重要讲话,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2、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学习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一大批坚强勇敢的少年英雄和感到中国的模范人物。

2008年6月27日,“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英雄少年》在中央电视台举行。

林浩等20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马小凤等30名“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受到表彰奖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晚会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把他们的先进事迹作为生动的思想品德教材,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颁奖晚会在全体获奖少年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中落下帷幕。

3、2008年10月8日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

4、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三个历史之最:中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大、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5、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灾后重建的要求: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要进一步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大力支持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从气壮山河的生死大救援,到艰 苦卓绝的百万步,中国奋力前行。3 年过去,灾后恢 复重建取得了辉煌成就,充分体现了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丰富发 展 ,是 党 和 人 民 极 为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在新形势下,我们应立足新的时 代条件,着眼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事业的实践,更好地弘扬伟大抗震 救灾精神。
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基础。
要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贯彻到党 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伟大 抗震救灾精神既是党的先进性在特定 历史条件下的重要体现,也从坚持马 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奋斗目标、 理想追求、思想路线、革命精神和工作 作风等方面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思 想资源。应紧密结合党坚持科学执 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实践,围绕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 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 课题,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贯穿于党 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努力 保持和不断发展党的先进性。
要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升华为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 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当代中国展示 科学价值的内在要求。更好地弘扬伟 大抗震救灾精神,一个重大的现实课 题就是把这种精神升华为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应联系 灾后恢复重建的生动实践,联系中国 共产党成立 90 年来的光辉历程,联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把加 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教育与加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唱 响 共 产 党 好 、社 会 主 义 好 、改 革 开 放 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 旋律,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唯一正确道路,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2013年5月12日四川日报头版)今天,是“5〃12”汶川特大地震5周年纪念日。

震后满目疮痍的废墟,如今万象更新,欣欣向荣。

今天,是“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第23天。

抗震救灾抢险救援已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过渡安臵和灾后恢复重建正全力高效推进。

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深切缅怀在汶川特大地震和芦山强烈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从汶川到芦山,短短5年间,四川遭受两次大地震袭击,给人民带来巨大伤痛、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从汶川到芦山,同样的山河破碎、生命殆危,同样的自强坚韧、万众一心。

四川人民穿越灾难,砥砺前行。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援下,四川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不被困难所压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正奋力夺取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全面展示坚强四川、奋进四川、安全四川、繁荣四川、美丽四川的良好形象,奋力谱写伟大“中国梦”的四川篇章。

从汶川到芦山,历经磨难的四川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坚强领导核心;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支撑、推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抗震救灾的旗臶,是激励人民崛起危难、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

千磨万击还坚韧,此时此刻,我们怀着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充满穿越灾难、共克时艰、共筑梦想的必胜信心。

从汶川到芦山,历经磨难的四川人民,最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此时此刻,我们怀着感恩之心,诚挚地向所有在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中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干警,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和志愿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支援和参与我省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兄弟省区市、各族各界,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一)从汶川到芦山,5年极不寻常的历程,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给予我们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胜利,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必胜信心5年间两次抗御巨灾,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党中央带领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力和执行力充分彰显。

多难兴邦,多难砺党。

从中南海到龙门山麓、青衣江畔,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科学高效的统一指挥、周密有序的统一部署,引领抗震救灾有力有序高效推进,引领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全面胜利。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铸就应对巨灾的中流砥柱。

抗震救灾的生动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高超领导水平和强大执政能力的先进政党,始终是人民的主心骨、顶梁柱。

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员力和凝聚力充分彰显。

疾风劲草,烈火真金。

从中央到四川,从震中到后方,全国一盘棋,人力、物力、财力、智力、领导力等各种资源在大范围内快速集结、有效调配。

子弟兵筑起钢铁长城,医务人员点亮生命之光,对口援建助力重生步伐,社会各界架起援助桥梁……抗震救灾的生动实践雄辩地证明,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就了规模空前的社会动员、力量集结、精神凝聚,为夺取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汶川到芦山,中国再一次彰显了应对巨灾的中国力量,中华民族再一次迸发出应对巨灾的中国精神。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人民军队好”的心声响彻灾区、激荡巴蜀。

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胜利,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我们充满必胜信心。

(二)从汶川到芦山,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以贯之,党的执政能力经受住重大考验并不断提升,四川穿越灾难、昂首前行灾难是特殊大考,检验发展理念,检验执政能力。

从汶川到芦山,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以贯之,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强化,体现为决不放弃、永不放弃的执着与行动,落实为快速的反应机制、高效的组织体系、有序的资源配臵、有力的统筹推进。

当前,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已经进入过渡安臵和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地震灾区的特殊环境,使恢复重建的任务异常艰巨、困难更加明显。

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基本取向,迎难而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重建家园,责任如山。

受灾不是放慢发展的理由,灾区要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

无论是灾区科学重建、发展振兴,还是全省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都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不动摇。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救灾,生命重于一切;重建,民生高于一切;发展,一切为了人民。

要深入访民声、探民意、解民困、问民计、保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科学重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解决灾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带领灾区群众共建共享,重建美好家园。

我们要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化危为机、跨越提升。

灾后恢复重建紧扣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突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兼顾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政府与市场,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与“两化”互动、“四化”同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走出科学重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之路。

要统筹兼顾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两手抓”,实现“双胜利”。

灾难从来阻挡不了社会发展的脚步,艰险也阻挡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汶川灾区已经脱胎换骨实现涅槃,芦山灾区也必将穿越灾难走向新生!(三)从汶川到芦山,四川人民在空前的精神洗礼中,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增添新的内涵、注入新的活力,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灾难砥砺品格,灾难浇筑风骨。

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既是我们战胜灾难、重整河山、重建家园的过程,也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升华道德情操、提振精神力量的过程。

这一历程,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大真大善大美,也折射出四川人民坚强坚韧坚定的优秀品格和崛起危难、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从汶川到芦山,1800多个日日夜夜,经受两次大地震的严峻考验,经历冰雪灾害、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多重叠加,坚强不屈的四川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惊天动地的艰辛奋斗,在四川发展史上写下风云激荡、气势磅礴的英雄史诗,倾力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新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与生动展示。

这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与四川人民的精神气质血脉相通。

世人从中看到了思想觉悟、观念视野、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提升的四川人,看到了由精神文明的提升所托举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家园。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四川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蕴含四川人民迎难而上、负重自强的基调,彰显四川人民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风尚,体现四川人民化危为机、奋发有为的魄力,刻画四川人民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品格,展示四川人民感恩奋进、苦干实干的情怀。

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在生与死的考验中铸就的一座崇高的精神丰碑,必须倍加珍惜,大力弘扬。

当前,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英雄精神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服务人民、崇尚理性的实际行动。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必将成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强大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四)从汶川到芦山,波澜壮阔的实践赋予我们深刻的启示:一切为了人民,紧紧团结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一定能凝聚起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中国力量“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建家园”……从“5?12”到“4?20”,从汶川到芦山,灾区人民发自肺腑打出的标语,彰显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倒下的是废墟,站起来的是坚强不屈、大写的人。

回望与灾区人民风雨同行的日日夜夜,无论是抢险救援、过渡安臵,还是灾后恢复重建,党委政府始终与灾区人民心连心。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只有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方能拧成一往无前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从汶川到芦山,推进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过程;就是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发挥出来的过程;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过程。

这种力量,来自最广泛的团结。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喊响万众一心、共渡难关,团结就是力量。

5年间,四川先后经历的两次大地震,给灾区带来了巨大伤痛和重大损失。

同时,我们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复杂、突出,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还存在一些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高效推进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的同时,更加积极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加妥善地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如是,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才有最深厚的民心、民意、民智、民力基础,才能一路攻关夺隘、无往不胜。

(五)从汶川到芦山,在极其特殊、极其严峻的考验中,我们穿越灾难,共克时艰,共筑梦想,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从战胜“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到抗击“4?20”芦山强烈地震首战告捷,四川经受了极其特殊、极其严峻的考验。

但是,四川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四川发展的根基没有动摇。

推动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没有削弱,而且不断增强。

我们要把“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统一到四川历经两次重大灾难,更需团结一致、砥砺奋进的思想认识上来;统一到欠发达是四川基本省情,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上来;统一到四川发展不平衡,需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部署上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