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中的世界经济与秩序重建
全球化时代国际秩序的重建

2 经 济 全 球 化 在 广 度 和深 度 上 的 双 向扩 展 , 、 要求 对 国家 行 为施 以必 要 的 规 范
在广 度 上 , 界 各 国在 一 个 越 来 越 大 的 市 场 上 进 行 合 作 和 竞 争 , 济 交 往 空 前 复 杂 , 世 经 加
以政 治 和 文 化 等 因素 掺 杂 其 间 , 有 必 要 的 规 范 是 不 可想 象 的 。在 深 度 上 , 界 市 场 在 规 模 没 世
一
、
经 济 全球 化 及 其对 建 构 国 际新 秩序 的推 动 作 用 。
经 济 全 球 化 作 为 近代 工业 革命 以来 经 济 国 际 化 取 向 的 进 一 步 深 化 , 世 界 经 济 发 展 的 是 必 然 结 果 。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发 展 客 观 上 要 求 建 立 一 个 崭 新 的 能 够 适 应 时 代 要 求 , 进 国 际 和 促 平 与 发 展 并 能 更 好 地 实 现各 国 利 益 的 国 际秩 序 。 同 时 , 济 全 球 化 也 为 国 际 新 秩 序 的 构 建 经 提 供 了坚 实 的 基 础 , 新 的 国 际秩 序 的 建 立 起 着 有 力 的推 动作 用 。 对 1 经 济 全球 化 为 国际 秩 序 的重 建 创 造 了必 要 的环 境 并 提 供 基 本 的 动 力 、 在 经 济 全 球 化 时代 , 国都 把 发 展 经 济 放 在 首 要 位 置 , 家 之 间 的 经 济 联 合 愈 加 紧 密 。 各 国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长 期 健 康 发 展 要 求 各 国建 立 平 等 互 惠 的 政 治 经 济 关 系 。 旧 的 霸 权 式 和 等 级 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重新调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重新调整近百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这场战争不仅导致了无数人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它彻底颠覆了过去几个世纪以来的国际秩序。
战后,世界迫切需要重建一个新的秩序,以维护和平与稳定。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以及产生的新国际秩序。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战前,欧洲是世界舞台上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几个大国如英国、法国、德国和俄罗斯一直争夺着地缘政治利益。
战争爆发后,这一模式彻底被打破。
德国的战败和军事力量的削弱使得欧洲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转变。
同时,美国作为新兴大国,逐渐崛起,并在战争末期加入战场,为战后的和平谈判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重新思考。
战前,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并不明显,主权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几乎没有受到约束。
然而,战争的残酷性和无序性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并意识到建立一种国际法体系和国际组织的必要性。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际联盟应运而生,成为第一个旨在促进国际合作和维护国际和平的组织。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
战争期间,各国相互断绝贸易联系,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和资源的枯竭。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经济危机,各国开始探讨建立一种稳定的经济秩序。
在战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旨在促进国际贸易和财经合作,维护经济稳定。
第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战争的爆发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国际关系的本质和规律。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学说相继兴起,试图解释战争的原因和如何预防战争的发生。
这些理论为国际秩序的建立和调整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路。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产生了一系列根深蒂固的问题和矛盾,如战后边界划定、民族问题、殖民地问题等。
这些问题成为了战后秩序调整的重要议题,并且在二战爆发前一直存在,并对世界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后的世界秩序与重建

二战后的世界秩序与重建二战结束后,世界秩序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各国纷纷开始着手重建。
然而,二战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战争的破坏和失去的生命。
在战后的世界中,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
首先,二战后的世界秩序中,美国崛起为超级大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远超其他国家。
美国借助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重建,成为世界的经济引擎。
同时,美国推动建立了联合国,成为世界事务的重要决策者。
美国的崛起改变了过去欧洲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世界开始进入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秩序。
其次,二战后的世界秩序中,冷战的出现导致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
二战后,苏联崛起为美国的对手,形成了两个阵营的对立。
冷战时期,世界分为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两个超级大国在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这种对立关系对世界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国家被迫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作出选择。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二战后的世界秩序发生了新的变化。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这种单极世界秩序在一段时间内确立了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其他国家的实力逐渐增强,世界开始进入多极化的时代。
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崛起,欧盟等地区组织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多极化的趋势对二战后的世界秩序产生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此外,二战后的世界秩序中,经济全球化成为主要趋势。
战后,各国为了重建经济,纷纷采取了开放政策,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规模大幅增长。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环境破坏等,世界秩序面临着新的挑战。
最后,二战后的世界秩序中,人权和民主成为重要议题。
二战的暴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人权的重要性。
联合国成立后,人权和民主成为其宗旨之一。
世界各国纷纷签署了人权宣言和其他国际人权法律文件,推动了全球人权保护的进程。
[经济学]世界经济论文题目和世界经济硕士论文题目参考
![[经济学]世界经济论文题目和世界经济硕士论文题目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c0a8173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d.png)
注:本论文由网提供和整理世界经济论文题目和世界经济硕士论文题目参考1 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对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影响2 变化中的世界经济与秩序重建3 日本大地震对世界经济格局以及上海发展的影响分析4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5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应对策略6 文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第五产业”吕长庆7 世界经济持续复苏,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时不我待8 世界经济将一路向好9 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10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运用——以人教版必修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例11 “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澳门经济新增长点12 发展北京沟域经济建设魅力世界城市13 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探析14 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分析15 我们做好迎接多极世界经济的准备了吗16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2010)暨斯蒂格利茨教授学术演讲会隆重举行17 预测15年后世界经济图景18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中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9 世界经济运行态势及对我国的影响世界经济论文题目和世界经济硕士论文题目参考20 日本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影响几何21 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影响22 联合国发布报告展望世界经济形势——中印巴推动世界经济复苏23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世界经济新增长24 日本强震及核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25 要提防世界经济风云突变26 世界石材业在竞争与不稳定中发展——1995~2009年世界石材经济状况分析与评述27 世界经济28 世界经济的激烈动荡与我国对外经贸发展探讨29 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动态转换30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终结31 世界经济马晓静中国远洋航务32 《世界经济与政治》约稿启事33 媒体观察世界经济的中国视角——以央视财经频道《直击欧洲债务危机》为例注:本论文由网提供和整理世界经济论文题目和世界经济硕士论文题目参考34 中国经济开放度指数排名世界倒数第5位35 世界经济指标36 注重分析世界经济形势37 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38 中国经济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国际组织和商业机构对我国2005年经济增长的预测39 循环经济: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之路40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政治和安全格局的深层次影响41 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42 我国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四位43 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的几点分析44 休闲: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第九届世界休闲大会”论文报告综述45 制约日本成为世界大国的国内政治经济因素分析46 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纪念第37个世界环境日47 芭比娃娃与中国的故事——解读“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杨艳丽48 世界经济49 世界经济学家调查报告显示:世界经济震荡回升50 从世界经济发展中解析动态比较优势注:本论文由网提供和整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全球秩序的巨变与平衡失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全球秩序的巨变与平衡失衡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的结束标志着全球秩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此次战争给全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重塑了全球格局,还导致了战后的平衡失衡。
本文将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秩序的变革与平衡失衡。
一、政治变革与全球秩序的巨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多个国家的政权发生了重大变革。
帝国主义结构的瓦解导致了欧洲多个帝国的解体,新的国家独立出现。
例如,奥斯曼帝国的解体催生了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对全球秩序造成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同时,俄国的革命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念推向全球。
二、经济变革与全球秩序的巨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国际贸易的保护主义倾向,导致了全球经济秩序的恶化。
战争结束后,各国尝试通过经济合作来恢复战后重建。
国际经济秩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凡尔赛条约》的制定,其中规定了德国的赔偿金额以及其它经济和贸易限制。
这种对德国的限制性措施不仅导致了德国经济的崩溃,也为日后的全球经济不稳定埋下了伏笔。
三、社会变革与全球秩序的巨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引发了对全球秩序的深远影响。
战争后,妇女的地位和权利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战后期,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和就业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对于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变革。
四、平衡失衡与全球秩序的重建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试图通过设立国际组织和签署国际协定来重建全球秩序。
然而,通过《凡尔赛条约》和国际联盟等机构所建立的平衡并没有能够真正实现全球和平稳定。
对德国的赔偿安排和过于严苛的战败国对待,引发了德国的不满和复仇情绪,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此外,一战后各国对于殖民地问题的争夺也未能得到平衡,导致了战后各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这种平衡失衡的问题对于战后全球秩序的重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结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并且出现了平衡失衡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重组与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重组与变革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国际社会迎来了一场重大的变革。
在这场战争中,许多国家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而赢得胜利的国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战后,各国迫切需要重建破败的经济、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以期避免再次爆发类似的战争。
本文将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重组与变革。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联合国的建立。
作为一场国际联盟的继任者,联合国的成立标志着国际秩序的重大转变。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并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
联合国的设立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论坛,各国可以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争议,避免武装冲突的发生。
其次,战后的秩序重组体现在经济方面。
战争的摧毁导致许多国家陷入了经济困境,需要重建废墟并恢复经济发展。
为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
由于战后美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优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主导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
此外,通过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社会着力推动经济的重建与发展。
第三,国际秩序的变革还表现在领土重组方面。
在战后,欧洲的国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德国的分裂成为了战后国际秩序的一个焦点。
东德与西德的建立,以及东西德的统一,都是战后欧洲秩序调整的重要部分。
此外,战后还发生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形成,冷战期间的欧洲东西分裂局势对整个国际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国际安全架构的调整也是战后国际秩序的一部分。
战后,尤其是冷战初期,东西方阵营的对峙使国际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相继成立。
北约是西方国家的军事联盟,威慑战后苏联的扩张野心。
而华沙条约组织则是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联盟,作为对抗北约的反击。
这两个军事联盟的存在体现了国际秩序的分裂和冷战时期的紧张局势。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兴起,国际秩序再次发生着显著变化。
冷战结束后,东西方世界开始进行对话与合作,不再将彼此视为敌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全球秩序与重建的探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全球秩序与重建的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作为历史上最为毁灭性的战争之一,它不仅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财富的损失,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战争结束后,全球秩序的重建成为了各国共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本文将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秩序的变化以及各国在重建进程中的探索与尝试。
一、全球秩序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得许多传统的全球秩序和国际关系模式失去了有效性。
战后的世界面临着国际安全、领土纷争、经济复苏等重大挑战。
国家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秩序和平衡出现了混乱。
原有的国际体系已经破碎,为新的秩序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二、国际联盟的建立为了维护和平与安全,国际社会探索建立一种全球秩序的机制。
1919年,国际联盟成立,其目标是通过成员国的合作和协商解决国际争端,防止战争的爆发。
国际联盟的建立标志着国际关系的公共化和国家间的相互依赖。
然而,由于联盟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的无能为力,最终未能实现其初衷,为二战爆发埋下了伏笔。
三、《凡尔赛和约》与对德国的处理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压力。
1919年,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和限制。
然而,这种对德国的极端处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德国的国内危机和不满情绪,为纳粹党上台埋下了伏笔。
这一教训使各国意识到对失败国家的过度惩罚的负面后果,并推动了对于战后重建的重新思考。
四、经济重建与复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各国面临庞大的经济重建任务。
各国积极地寻求稳定和发展的途径,以重建经济和恢复国家实力。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采取了国家主导的经济政策,推行重工业化和国家保护主义;而另一些国家则倾向于自由市场经济和全球化。
这导致了全球各国之间的经济体系和关系的重构,为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文化与社会的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文化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战后,国际秩序出现了巨大的重塑和重新排列。
本文将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展开讨论,并分析这一时期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
一、联合国的成立及其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成为了国际社会解决争端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机构。
于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以其成员国的平等和国际合作为基础,推动国际秩序的建立和稳定。
联合国通过制定国际法、维护人权、推动发展等方面的努力,为国际秩序的维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国际组织的崛起与作用除了联合国之外,战后世界还见证了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崛起,这些组织为国际秩序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立推动了战后经济重建和发展。
该组织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促进经济增长和合作的重要平台,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另一方面,北约(NATO)的建立以及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等军事同盟的形成,为战后世界的安全局势带来了新的格局。
这些组织通过提供军事保护和共同防御,维护了一定程度上的国际秩序和地区稳定。
三、超级大国的相互关系战后的国际秩序中,超级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国际秩序的塑造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作为战后世界的新兴超级大国,通过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全球影响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在国际秩序中的领导地位为文明国家间的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持,并在冷战时期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抗和竞争。
苏联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秩序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苏联的崛起导致了冷战的爆发,并在世界各地与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代理战争和政治争夺。
然而,苏联的相对衰落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结束和国际秩序的重构。
四、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挑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中,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新现象。
亚洲的几个国家,如中国、日本和韩国等,通过经济发展的迅速崛起,对现有的国际秩序提出了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化中的世界经济与秩序重建金芳(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上海200020)摘要:2007年始发于美国,而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冲击,更从本质上挑战由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地理形态及功能性关系的既有格局。
文章着重分析了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动力源从虚拟刺激转向实体支撑、世界经济的增长极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经济体、南北经济关系从单向支配转向双向依赖、美日欧大三角格局趋于瓦解、多边体制出现碎片化和停滞化倾向等五大变化特征,进而关注上述变化对未来世界经济秩序重建的三大影响,即世界经济治理结构将从非对称结构向南北共治的平衡结构过渡、南北对话形式将从传统单一渠道向多渠道过渡、世界经济秩序的改革方向将从体制内改革向新体制建设过渡。
关键词: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变化特征;秩序重建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1)06-0013-05收稿日期:2011-03-06作者简介:金芳,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11年6月(第6期,总第170期)Jun,2011(No.6,General No.170)【博导新论】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世界经济在自由市场力量引导的全球化背景下,受到三股力量的驱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其一是贸易自由化力量。
随着计划与市场分割的两大体系向市场体制为主的一体化经济转移,全球市场空前扩展、交易成本显著下降;其二是金融创新力量。
在金融自由化少有约束的背景下,信用创造工具日新月异、虚拟化经济空前膨胀;其三是生产国际化力量。
在投资自由化政策激励下,要素配置基础有效拓展,国际分工深入到国民经济内部,令生产制造和服务提供的全球化程度大幅提高。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各国政府的强力救助,尽管挽回了世界经济重蹈30年代大萧条覆辙的厄运,却使得有利于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制度环境遭受严重冲击。
危机后传统世界经济大国和新兴及后起国家间的力量消长经历较大调整;之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生产体系开始出现结构性变化;战后创立的多边贸易、多边金融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面临严重挑战,引发世界经济地理形态和功能性关系的多重变化,酝酿起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的呼声和尝试。
本文从分析危机后世界经济的五大变化入手,关注当前世界经济运行的动力所在和格局状态,并探讨其对世界经济秩序重建的方向性影响。
二、危机后世界经济的变化特征2009年第四季度以后,全球经济大衰退基本结束,经济复苏开始在全世界展开。
走出危机泥潭的世界经济,仍处在缓慢复苏的进程之中,多极增长格局日益凸显,令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力、发展关系和发展秩序发生多重变化。
1.世界经济的动力源从虚拟刺激回归实体支撑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带有虚拟刺激和信用扩张为动力特征的话,后危机时代,在更严格的金融规制、趋弱的风险偏好和传统金融巨头地位下降的背景下,回归实体经济寻求支撑已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业的膨胀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使得世界经济繁荣明显带有虚拟刺激和信用扩张为动力的特征。
2007年底,全球股票市值为62.7万亿美元,债券余额为78.9万亿美元,1000家大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达到96.4万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更高达674万亿美元。
四者合计,全球金融资产的名义价值是实体经济的16.4倍,而10年前的1998年,这个数据仅为6.2倍[1]。
危机后,在反思危机成因和消除未来隐患的双重13压力下,金融领域重回强监管环境已成共识,监管范围从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流动性到金融衍生产品的创设,乃至对冲基金的活动和金融机构薪酬体系的改革等包罗万象。
经过一年多的争论、辩驳、协调和妥协,奥巴马于2010年7月21日签署已在国会通过的《2010年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标志着对金融监管体系的全面改革;在德法等国的推动下,欧盟金融监管改革也于2010年3月份开始全面提速,欧盟接连抛出考虑建立欧洲货币基金禁止纯投机性信用违约掉期交易征收金融交易税等改革意向预示着以杠杆化、混业化和大型化为突出标志的金融业发展方式面临严格的制度束缚。
回归实体的进程在两个方向上有所推进。
一方面,各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几乎全部是投向实体领域。
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方案,如美国为修正过去10年里,国内对工厂和设备的私人投资下降到不足国内生产总值的10%,出台“新产业革命战略”、日本为结束“失去的10年”,出台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战略”;新兴经济体则强化了内需导向型的产业和区域发展规划,如中国密集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及产业振兴计划。
另一方面,回归实体的指向基本确立,低碳技术、绿色发展成为典型特征。
随着降低能耗和减排温室气体成为国际社会迫切应对的严峻挑战,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如生命科学产业,农业食品产业,新材料,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源以及环境产品等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投资的主导方向,这些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安排、转移和分工将陆续展开。
2.世界经济的增长极从发达经济体转向新兴经济体尽管世界经济增长极的变化早在21世纪初已有所萌芽,2000年以来,发达国家年均增长幅度仅为2.52%,而发展中国家则为6.36%,大大超越世界平均水平。
但复苏中的两大特征预示着“金砖四国”和7国集团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重要性在这场危机中发生着更为引人注目的变化。
首先是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引领全球复苏(参见图1)。
全球复苏2009年第二季度始于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很快传播到其它新兴市场和亚太地区的发达经济体,由巴西带头,大部分拉丁美洲的经济复苏随后也表现出相当大的力量。
美国的复苏始于2009年第四季度,但由于欧洲一些国家深陷财政赤字危机,整个发达经济体直到2010年仍摇摆不定。
新兴经济体,特别是新兴亚洲对全球经济复苏及后续增长的引擎作用得到普遍认同。
世行报告认为东亚太平洋地区经济增速将居全球首位,预计2010年增长8.7%,2011年增长7.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新近出版的《金融与发展》中预测,5年内亚洲经济规模(包括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将再增50%,其占世界产值之比将达1/3[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全球发展展望———转变中的财富》中宣称,世界经济重心从发达国家转向东南国家,从OECD国家转向新兴国家这一进程已经持续了10年,但其结果刚刚开始为发达世界所真实感知,金融危机正加速世界经济重心的长期结构变化。
2000年,31个发达成员国GDP的全球占比为60%,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萎缩至43%。
2030年,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GDP的全球占比将达到60%。
[3]图1全球GDP的增长资料来源:IM F,World Economic Outlook,August2010.其次是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2000-2008年间,“金砖四国”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从16%提高到30%,其中,2007年全球45%的增长来自于“金砖四国”,而发达世界的G7国贡献度却由1990年的70%下降到40%;2007年,中国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所有其他单一国家,甚至整个欧盟。
2007-2008年,“新钻11国”①的贡献也由1%增长到11%。
[4]更为重要的是贡献率提高还伴随着增长方式的变化,2009年,在美、欧、日市场的消费能力因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和贸易信贷市场仍面临紧缩压力而难以回复的前提下,新兴经济体依靠自身需求,支撑了增长,并令发达国家企业的赢利和银行利润多来源于新兴经济体。
2008年,美国标普500强公司平均45%的收入来自于海外新兴经济体;日本制造业30家最主要公司2009年第二季度的分区域会计核算结果显示,来自亚洲等新兴国家的营业收益达到了上一季度的19倍。
3.南北经济关系从单向支配转为双向依赖二战后以来世界经济中的南北经济关系呈现两大阶段性特征,其一是持续到80年代前的“中心-外围”结构②,生产和出口工业制造品的中心国家(发达国家)对原材料提供者的外围国家(发展中国家)拥有①即Next-11,由高盛公司继“金砖四国”后提出的又一概念,其成员国包括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韩国、土耳其和越南,这些国家的发展潜力仅次于“金砖四国”。
②依附论者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首先被资本主义生产技术渗透的一部分是“中心”,在生产、技术、组织等方面处于落后地位的这一部分则是“外围”。
前者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组成,是生产结构同质性(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贯穿于整个经济体系)和多样性(生产覆盖了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在内的广泛领域)的“中心”;后者则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生产结构异质性(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的经济与使用现代技术,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同时存在)和专业化(专业化于提供生产资源,而对工业制成品和服务的需求则主要靠进口)的“外围”。
由中心-外围构成的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不平等性。
14绝对的优势地位,七国集团(G7)成为与此种经济关系相对应的世界经济治理主体;其二是国际分工深化和生产非一体化格局中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和组织技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居于支配地位①。
因而,危机前,南北经济基本呈现发达的“北方”对发展中的“南方”的领导和支配关系。
危机后,南北经济关系中的两大变化值得关注。
其一是“北方”国家转向“南方”寻求贸易出路使得南北经济出现了反向依赖的新特征。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10年前4个月,美国出口额较2009年同期的5020亿美元上升了17%,增加约860亿美元,新兴市场的率先复苏,特别是具有内需增长式的复苏倾向对美国扩大出口意义重大。
在美国出口扩张中,对欧元区出口增长为14%,而对新兴亚洲的出口增长却为19%,中国市场因此被美国财长盖特纳视为“出口宝地”。
同样,2010年头5个月,德国对华出口增长55%,约相当于欧元区出口增速的六倍,对华出口增长成为德国制造商实现复苏的主要动力。
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公布了名为“未来市场”的研究报告,称未来经济增长率最高的10国分别是越南、墨西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克兰、印尼、新加坡、波兰、南非、阿根廷以及沙特阿拉伯,对这些市场的投资升温很可能成为国际贸易扩展的新流向。
日本则提出了开拓新贸易目的地和从赚美元向赚人民币转移的政策主张。
其二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异质性和分化趋势进一步加大,南南市场实质性兴起,并部分取代了原有的南北联系。
200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5]。
据印度商工部统计,2008-2009财年,印中贸易额达360亿美元,同比增长7%,而同期印美贸易额为340亿美元,同比下降7.5%;2009年,印中贸易额突破500亿美元,增幅接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