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水管网冲洗水水质变化特征与控制
城市供水管网水质变化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城市供水管网水质变化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发布时间:2021-05-14T14:33:45.797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2月第4期作者:雷英明[导读] 城市水管网的水质一旦受到污染会影响到城市正常的运作打破城市正常节奏,雷英明河北唐山海港开发区供水工程管理中心河北唐山063611摘要:城市水管网的水质一旦受到污染会影响到城市正常的运作打破城市正常节奏,所以人们需要了解城市供水系统,找出城市供水管网水质污染原因,然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城市供水管网清洁工作。
本文主要就是通过对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城市供水管网水质污染的原因方面来进行了探究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供水;水质变化;原因及解决方法引言水是大自然生命的源泉,对于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
根据我国目前饮用水的水质情况,很多城市已经向人们公开,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工作透明度,而且还维护了公民的知情权。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不断加快,科技不断创新,对城市供水管网水质处理技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在我国城市当中水资源的保护仍相对落后。
1.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1.1城市供水系统的作用城市供水系统是维持城市正常运作的重要系统。
无论是在工业上还是农业上,水资源应用都是不可缺少的。
水资源不仅可以推动整个城市的快速发展而且还是维护整个城市运作的关键。
城市供水管网将不同水源的水送到城市的每一处,确保生产、建设和居民生活都能够得到足够的水资源供应。
由于我国水资源的污染比较严重,各地区相关部门都提出了符合各种标准的水资源污染治理方案并且进行了具体实施,通过对地下城市供水管网更新管理方法,及时添加水污染处理设备,使城市水源水质的治理得到有效提高,推动了城市不断发展[1]。
1.2城市供水管网的管理及建设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市区水源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增加,所以市区供水部门在进行供水的过程中需要加大供水量。
在建设城市供水管网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整个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还需要考虑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结合现代化技术对城市的供水管网进行升级和维护。
管网水质变化规律和控制措施浅析

管网水质变化规律和控制措施浅析前言2006年12月29日。
由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2006)。
代替已使用20多年的标准GB5749-85和GB5750—85。
并且已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
新国标共有106个项目,分为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
其中42项常规指标从2007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64项非常规指标的实施项目和日期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全部指标最迟于2012年7月1日实施。
所谓“常规指标”是指能反映生活饮用水水质基本状况的水质指标。
它是一般水样均需检验的、常见的或经常被检出的、各地统一要求必须检测的项目。
“非常规指标”是指相对局限存在于某地区或者不经常被检出的指标项目。
它是不常见的、检出率比较低的、可根据当地具体条件需要而确定的检测项目。
为了有利于检测机构在生活饮用水领域检测能力的变更、扩项等工作的开展,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
1.1 新标准的变化(1)指标数的改变新标准的常规指标比旧标准增加11项,取消4项,使现有指标数由原来的35项变为42项,增加7项。
即,微生物指标,由2项增加到4项,增加了对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的要求;毒理指标,15项项数未变,但指标作了调整,取消了银、苯并(a)芘、六六六、滴滴涕4项指标,增补了溴酸盐、甲醛、亚氯酸盐、氯酸盐4项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由15项增加到17项,增加了对耗氧量、铝的要求;消毒剂指标,由l项增加到4项,增加了臭氧、一氯胺、二氧化氯的要求。
(2)标准限值的修订新标准的标准限值是以旧标准为基础,以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准则》为主要依据,基于国内的调查资料,并参考国外的研究报道和发达地区饮水标准而制定的。
新标准常规指标的标准限值与旧标准相比主要包括对原有11项指标标准限值的修订和新增的11项指标限值的规定。
城市供水规范自来水管网和水质监测要求

城市供水规范自来水管网和水质监测要求城市供水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而自来水是城市供水的主要来源。
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和质量,城市供水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和要求。
本文将对城市供水规范中关于自来水管网和水质监测的要求进行论述。
一、自来水管网的规范要求自来水管网是将净水输送到居民家庭的重要路径。
为了确保自来水的品质不受污染且供水正常,自来水管网需要遵循以下规范要求:1.管网布局合理:自来水管网应覆盖城市的各个区域,保证供水能够达到居民家庭的需求。
管网布局应合理分布,避免管网死角和供水不平衡的情况。
2.管网设计符合流体力学原理:自来水管网的设计应符合流体力学原理,保证水流的稳定和均衡。
不同直径的管道应根据水流量合理配置,避免出现水压过高或过低的问题。
3.管材选用安全可靠:自来水管网的管材应选用安全可靠的材料,杜绝使用含有有毒物质的材料。
常用的自来水管材料有铸铁管、钢管、塑料管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管材。
4.管网维护及时有效:自来水管网需要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及时处理管道老化、破损或堵塞等问题。
对于老旧的管网,应及时更换或改造,确保供水的安全和可靠性。
二、水质监测的要求水质监测是城市供水的重要环节,通过监测水质可以及时了解供水的安全性和合格率。
以下是水质监测的要求:1.监测项目全面:水质监测需要对供水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监测,包括常规指标如浑浊度、余氯、PH值等,以及微量元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2.监测频率适当:水质监测的频率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可以是日常监测、定期监测或不定期监测。
对于重要水源地或关键地区,监测频率应加大,确保及时发现问题。
3.监测机构独立公正:水质监测应由独立的监测机构进行,确保监测结果公正、准确。
监测机构应具备相关的资质和技术实力,可以进行全面的水质检测和分析。
4.监测结果及时通报:水质监测结果应及时通报给相关部门和居民,做到信息公开透明。
对于存在问题的供水区域,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保障居民的用水安全。
管网水水质管理制度

管网水水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城市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和卫生,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构建良好的水供应体系,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我市设立了管网水质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和管理城市管网水质,确保供水安全,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市城市中心供水管网以及各个供水单位的配套管网系统。
管网水质管理主要包括供水源水质保护、输配水过程控制、水质监测与评估、应急管理等方面。
三、供水源水质保护1. 建立水源保护区:根据城市水源地位置和来源,设立相应的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污染源进入水源地范围,加强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水质不受影响。
2. 实施水源保护工程:对水源地周边地区进行治理,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加强土壤保护和植被恢复,减少污染源对水质的影响。
3. 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水源地进行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为下一步的治理和管理提供依据。
四、输配水过程控制1. 加强管网维护:定期对城市管网系统进行检修和清洗,清除管道内的杂物和沉积物,防止管道生锈和破裂,确保输水通畅。
2. 控制水质参数:设立水质监测点,对进出水质进行实时监测,控制水质参数在国家标准范围内,确保供水安全。
3. 建立水质跟踪体系:建立管网水质跟踪系统,追踪管网中水质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五、水质监测与评估1. 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建立城市水质监测网络,覆盖供水范围内的所有管网系统,实现全面监测。
2. 定期水质评估:定期对管网水质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管网运行控制策略,保证供水安全。
3. 实施水质常规监测:对重要的供水点和供水管网进行常规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水质问题,防止事故发生。
六、应急管理1. 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供水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处置流程,制定应对各种突发水质事件的应急措施。
2. 开展演练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应对突发水质事件的效率。
供水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

供水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供水管网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供水质量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供水质量的安全和稳定,供水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供水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关键的因素包括供水水质标准、监测手段、监测地点、监测频率以及控制措施等。
首先,针对不同的供水水质标准,设计不同的监测与控制方案。
例如,对于饮用水,严格的水质控制标准要求对水质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因此需要选用自动化的水质监测仪器,以实现准确率高、响应速度快的监测。
对于农田灌溉用水,可以适当放宽水质标准要求,采用较低成本的手动监测方式,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
其次,在监测手段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监测精度、响应速度、成本以及使用难度等因素。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类型的水质监测仪器,包括化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等。
要根据监测对象的水质特性以及监测场景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监测仪器。
第三,确定监测地点,是确保监测精度和响应速度的关键。
一般来说,监测点应当根据供水管网的水流情况和水质分布情况进行选择,以确保监测点在水的传输过程中能够反映出水质的整体状况。
此外,监测点的布局需要注意合理、均匀、经济的原则,以保证监测效果和降低监测成本。
第四,在监测频率的确定时,需要综合考虑供水量、水质波动情况以及监测成本等因素。
一般来说,城市饮用水的监测频率应当不低于每小时一次,以保证供水质量的稳定和可靠。
而对于农业灌溉水,由于其水质变化缓慢,因此可以适当降低监测频率。
最后,在控制措施的设计中,需要根据监测结果对供水管网进行及时的调整和管理,以确保供水质量符合要求。
例如,在监测结果发现供水管网中存在污染物时,需要及时采取消毒、过滤等措施来处理污染物,以确保供水的安全和稳定。
综上所述,供水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包括监测标准、监测手段、监测地点、监测频率以及控制措施等因素。
城市供水管网水质监测与处理优化

城市供水管网水质监测与处理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日益完善,而水质的安全与稳定性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城市供水管网水质监测与处理优化是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分析问题现状和解决办法。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城市供水管网水质监测的重要性。
城市供水管网连接着各个居民区域,负责供应大量的饮用水。
然而,由于管网长期使用,管道老化、漏水、堵塞等问题可能导致水质变差。
此外,管道周边环境的污染、农药残留、水源地受到污染等也会直接影响水质。
因此,对城市供水管网的水质进行监测是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手段。
其次,我们要了解城市供水管网水质监测的方法与手段。
目前,常用的管网水质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监测和在线监测两种。
现场监测是指定期采集水样进行实验室分析,优点是准确性高,但缺点是耗费时间和人力物力。
在线监测则是通过在管道中设置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指标,具有实时性和便捷性,但需要高效的数据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
综合利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实现管网水质的全面监测。
然而,监测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进行管网水质处理的优化。
城市供水管网中,由于水源水质的差异和管网的复杂性,水质处理是确保供水安全的重要环节。
处理方案应该根据不同的水源水质和管道情况来设计。
例如,对于水源水质较差的地区,可以考虑采用加药处理的方式,在管道中加入适量的消毒剂,保证水质安全。
对于管道老化问题,可以采用管道漏水检测和整修工程,确保供水不被外界污染。
此外,优化城市供水管网还需要关注一些问题。
首先,应加强监管与管理。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水质监测的日常检查和审核工作。
其次,研发先进的水质监测技术。
应积极引入新技术,如电子鼻、传感器等,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同时,对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也应予以重视,用于优化处理方案和管网运行。
最后,我们还需培养居民的水质安全意识。
城市供水管网的水力特性分析与优化

城市供水管网的水力特性分析与优化城市供水系统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为居民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和供水服务。
城市供水管网的设计和优化对于保障居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供水管网的水力特性,并提出优化方案。
1. 城市供水管网的水力特性城市供水管网的水力特性是指管道内流体运动的基本特点,主要涉及流速、压力、流量等参数。
了解城市供水管网的水力特性对于系统运行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1.1 流速水流经过管道时,速度会受到管道直径、材料以及流量的影响。
流速越快,水流的压力损失越大,管道的使用寿命也会相应减少。
因此,合理控制流速是保证供水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1.2 压力城市供水系统中,水泵通过提高水流压力将水从水源地输送到用户处。
管道的压力分布对于保持系统正常运行和水源供应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过高或过低的压力都会导致供水系统运行不稳定或出现故障。
1.3 流量城市供水系统的流量需求与用户的用水量有关。
合理控制流量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保障供水系统的运行效率。
通过设置合理的管道直径和流量控制装置,可以实现供水系统的节水效果。
2. 城市供水管网的优化方法为了提高城市供水管网的运行效率和供水质量,需要对管网进行合理的优化。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优化方法。
2.1 管网水力模拟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水力模拟,可以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了解管网的水力特性,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水力模拟,可以优化管网的布局和管道的尺寸,提高供水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
2.2 水泵系统优化水泵是城市供水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其性能和选用对于供水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优化水泵的选择和配置,可以提高供水系统的工作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同时,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水泵的精确控制和监测,进一步优化供水系统的运行。
2.3 管道清洗和维护城市供水管网中的管道容易受到水垢、沉淀物等污染物的积聚,降低供水质量和管道的流量。
城市管网供水系统中水质监测与处理研究

城市管网供水系统中水质监测与处理研究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供水系统的水质监测与处理变得尤为重要。
保障城市居民健康和安全的饮用水是政府的首要责任。
城市管网供水系统中水质监测与处理的研究旨在保证供水水源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持续性,以保障居民和工业用水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一、水质监测为了有效监控城市管网供水系统中的水质,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并使用先进的监测设备。
城市供水系统的水质监测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参数:监测系统应该包括对水质的常规指标监测,如悬浮物、浑浊度、pH值、溶解氧、电导率等,同时还需要监测重金属、有机物、细菌和病原体等污染物的存在。
2. 监测点位:监测点的设置应该覆盖整个供水系统的各个关键节点,包括水源地、水厂、输水管网、水库和居民用水点等。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监测频次:水质监测应该定期进行,监测频次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供水系统的复杂程度来确定。
一般来说,重要用水区域的监测频次应该更高,以确保及时发现问题。
4. 监测技术:目前,水质监测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例如,可以使用自动水质监测仪器和传感器来实时监测水质参数。
同时,还可以采用远程监控系统,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水质处理城市管网供水系统的水质处理是保障水源水质优良的关键环节。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水质处理方法:1. 净水处理:净水处理主要包括混凝、絮凝、沉淀、过滤等工艺。
这些工艺可以去除悬浮物、浑浊物、有机物和部分重金属等污染物,提高水质透明度和口感。
2. 氧化消毒:氧化消毒主要用于杀灭细菌和病原体。
常见的氧化消毒剂包括氯气、次氯酸钠、臭氧等。
在供水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适量的氧化消毒剂来确保水质的卫生安全性。
3. 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可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色素和异味物质。
建立适当的活性炭吸附工艺可以提高供水水质的口感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化规律,以期确定合理的管道冲洗时问。
万方数据
第6卷第2期
2.2.1
供水技术 2.2.2铁、锰
2012年4月
总残渣(可滤残渣和不可滤残渣)
总残渣指水或污水在一定温度下蒸发、烘干后 剩留在器皿中的物质。总残渣包括不可滤残渣和可 滤残渣。通过分析总残渣量的变化规律,可以了解
管道冲洗时,水体常出现混浊,颜色发生改变,
4Fe(OH)2+02+2H20-----一---4Fe(OH)3 J,
一 一
图1
生物膜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与时间密切
:,暑◆
夏
相关。一般情况下,将生物膜的形成分为附生基质 表面性质的调控、微生物可逆性粘附、微生物不可逆 性粘附、微群落形成、生物膜的出现、脱落和扩散5 个连续的阶段。微生物发生不可逆粘附是生物膜发 育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只有这些经受住水力冲刷的 微生物才能逐渐形成结构复杂的生物膜[J 7|。生物 膜附着在管道内壁,大多数呈暗绿色,当管道的水力 条件发生变化时,在水流的冲击作用下被整块带入 水体,从而影响水质。
to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Water删№t∥Operation
Co.,Ltd.,710082,China)
network,the variation
the main issues of water quality for water supply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quality were analyzed during the pipe cleaning period,and the reasonable pipe cleaning time was determ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riation tendency
and
unfiltered residuals
比较图2和图3可知,管道冲洗时残渣中铁、
锰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残渣量相似。在管道冲洗初 期,可滤残渣中的铁含量高于不可滤残渣中的铁含
图2
冲洗过程中总残渣量和不可滤残渣量的变化
Variations of total residuals and unfiltered residuals during washing
Ren Yin91, Shi Hongzhi2,
Wang
Fenghui2,
Wang
Xumianl
and Technology,
(1.School of Municipal&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髓’an
Xi’an 710055,China;2.Xi’an Abstract: Aimed
,
■ b
暑
mg/L。
警
∑ 咖 抽 龋 蝼
O
20
40
60 t/min
80
100
120
∑ 删 翅 馁
图3
Fig.3
O 20 40 60 t/min 80 100 120
总残渣和不可滤残渣中铁、锰含量的变化
Variations of iron
and manganese
contents
in total residuals
到稳定,此时可结束管道冲洗过程。
关键词:给水管道;锈蚀;
中图分类号:TU991.33
生物膜;
冲洗水;
水质变化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353(2012)02—0030—04
doi:10.3969/j.issn.1673—9353.2012.02.008
Control of washing water quality and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supply network
谱仪检测心J。
生物膜是指细菌粘附于接触表面,分泌多糖基 质、纤维蛋白、脂质蛋白等,将其自身包绕其中而形 成的大量细菌聚集膜样物。目前普遍认为,生物膜 是除管道腐蚀之外,影响管道供水水质的另一个主 要原因。通常生物膜是随管道腐蚀瘤一起出现的, 主要存在于管道顶部,而腐蚀瘤分布不均,主要出现 在管道底部。同时生物膜的存在为微生物的繁殖提 供了条件,从而加速腐蚀瘤的生成。对生物膜组成 成分的分析显示,微生物是生物膜的主体,故生物膜 中的水分和有机物含量都比较高;在生物膜形成阶 段,氧化锰细菌活动频繁,导致生物膜中的锰含量较 高;C1一、SO;一、S卜、AI(OH),和zn(OH)2也会被检 出,且对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都有很强的吸附作
并伴有轻微的铁腥味,因此有必要对水中的铁、锰含 量进行检测。冲洗过程中总残渣及不可滤残渣中的 铁、锰含量变化见图3。可以看出,残渣中的主要成 分是铁,其最高含量达到10.83
j
I
冲洗水中悬浮性杂质的含量及变化情况,再结合浊 度值,能更准确地判断管道的冲洗终点。 仔细观察所取水样,发现水体中存在黑色的悬 浮小颗粒,将各时段所取的A、B水样充分摇匀后, 测定水中的总残渣量和不可滤残渣量,可滤残渣量 即为二者之间的差值,结果如图2所示。
contents
of iron and manganese
were
similar with
aU
kinds
of
residuals.Total
residuals,unfiltered residuals,filterable
residuals,iron and manganese
to
contents
were not reduced with the washing time.Each index was reduced
采样点位于供水管网末梢的A、B两处,管道直 径为DN400,冲洗水流速为1.5 m/s。每隔20 取样测定,直至冲洗结束。
1.2分析方法
浊度:采用HACH 2100AN型便携式浊度仪测 定;总残渣量和不可滤残渣量:采用103—105 oc烘
干恒重法测定;铁和锰:采用Avanta PM原子吸收光
2.1.2管壁上的生物膜
的。
min时降到最低值;但是随着冲洗时间的延长,各
此外,A、B两点的水样在管道冲洗40 min左右 时,总残渣量、不可滤残渣量及可滤残渣量均降到最 低值,说明此时水中的悬浮物含量较少,相应的浊度 也较低,水质状况好转。但是,随着冲洗时间的延
长,总残渣量、不可滤残渣量及可滤残渣量开始升
类残渣中的铁含量又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并 在80 min后逐渐达到稳定,此时可作为管道的冲洗
以及出厂水水质是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 通常出现水质问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老化管道密 集区、供水管网末端区、供水分界线及联络管处, 水司相关部门会定期地对这些区域的管道进行冲 洗,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当对供水管道进行 冲洗时,水力条件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故这一时段 更易引起水质二次污染。笔者对管道冲洗水采样
用‘61。
2结果与分析
2.1
供水管网存在的主要水质问题
2.1.1供水管道锈蚀 目前,我国大部分供水管道采用铸铁管,敷设时 间较长,管道内部容易发生腐蚀,最常见的是电化学 腐蚀,化学反应方程如下:
Fe一2e+20H一===-2Fe(OH)2 J,
生成的氢氧化铁沉淀附着在管道内壁,在适宜 的pH条件下沉淀会随着时间积累,最终形成凸起 的呈红褐色的腐蚀瘤,具体形态见图1。
・30・
万方数据
2012年4月
任瑛,等:城市供水管网冲洗水水质变化特征与控制
第6卷第2期
检测,分析了管道冲洗过程中水质的变化特征,并 确定了合理的管道冲洗时间。
件发生较大变化,如冲洗管道时流速加大,长期用水
量较小或是供水压力突然发生变化时,就会出现水 质混浊、色度超标及出现异味等情况,其主要原因
1试验方法
可滤残渣量及可滤残渣量并非随冲洗时间持续下 降。分析其原因,冲洗前期主要是管道中原先存在 的死水中的悬浮物及附着在松软沉积物表面的杂质 首先被冲洗水带人到水体中,故此阶段水质随冲洗 时间逐渐变好,浊度降低;但是随着冲洗时间的延 长,管道内壁上的松散沉积物在水流的不断冲击下, 逐渐被带人到水中,浊度出现先升高而后又下降的 趋势,并最终趋于稳定,此时可结束管道冲洗过程。
1.1
采样
是,水力条件的改变使附着在管壁上松散的腐蚀物 质剥脱,连同其中的微生物一并被带入到水体中,导 致水质变差。Carriere等研究表明,冲洗沉淀物中主 要含有铁的锈蚀产物、有机物质及硅铝化合物,含量 分别是38%一72%,14%一24%和7%~16%,沉积 物中细菌总数大约是1
010 CFU/g¨1。 min
at
stable stage after 80 rain.and the pipe
this time.
corrosion;
water supply pipes;
biofilm;
washing
water;
water quality variation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供水管网的 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供水水质问题变 得更加凸显。在出厂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 生标准》(GB 5749--2006)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前提下,水由供 水管道输送到用户时,水质却常常出现问题,主要 原因是水在管道输送过程中受到二次污染。有研 究表明,管道材质、管网二次供水设施、管网布置
2.2
供水管壁上的腐蚀瘤形态
0f砌妇supply pipe wall 经试验测定,腐蚀瘤主要是由铁、钙、锰、硅、
Tul弛re]es form
晦1
磷、镁、铝和硫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铜和镉。采用 发射光谱分析显示,从水泥砂浆衬里的铁管中刮除 的腐蚀瘤有9.87%的成分是铁∞J。同时,腐蚀瘤的 存在也为其他微生物及细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场 所。研究表明,腐蚀瘤上存在着大量的球状菌、杆状 菌、丝状菌和藻类,其中丝状铁细菌的数量最多,该 细菌是一种自养细菌,依靠铁和氧来繁殖,可进一步 加剧管道的腐蚀程度口‘4]。 在水力条件稳定的情况下,管壁上的腐蚀物质 不会对供水水质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若水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