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资源分类

国家旅游资源分类
国家旅游资源分类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2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fundamental type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划分出的基本单位。

3.3

旅游资源单体 object of tourism resources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3.4

旅游资源调查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研究和记录。

3.5

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community factor evalu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所共同拥有的因子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价值和程度评价。

4 旅游资源分类

4.1 分类原则

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

特征划分。

4.2 分类对象

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旅游资源。

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4.3 分类结构

分为 "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3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旅游资源类型有相应的汉语拼音代

号,见表1。

表1 旅游资源分类表

5 旅游资源调查

5.1 基本要求

5.1.1 按照本标准规定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查。

5.1.2 保证成果质量,强调整个运作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尽量做到内容简洁和量化。

5.1.3 充分利用与旅游资源有关的各种资料和研究成果,完成统计、填表和编写调查文件等项工作。调查方式以收集、分析、转化、利用这些资料和研究成果为主,并逐个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包括访问、实地观察、测试、记录、绘图、摄影,必要时进行采样和室内分析。

5.1.4 旅游资源调查分为"旅游资源详查"和"旅游资源概查"二个档次,其调查方式和精度要求不同。

5.2 旅游资源详查

5.2.1 适用范围和要求

5.2.1.1 适用于了解和掌握整个区域旅游资源全面情况的旅游资源

5.2.1.2 完成全部旅游资源调查程序,包括调查准备、实地调查。5.2.1.3 要求对全部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提交全部"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5.2.2 调查准备

5.2.2.1 调查组

5.2.2.1.1 调查组成员应具备与该调查区旅游环境、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有关的专业知识,一般应吸收旅游、环境保护、地学、生物学、建筑园林、历史文化、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

5.2.2.1.2 根据本标准的要求,进行技术培训。

5.2.2.1.3 准备实地调查所需的设备如定位仪器、简易测量仪器、影像设备等。

5.2.2.1.4 准备多份"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5.2.2.2 资料收集范围

5.2.2.2.1 与旅游资源单体及其赋存环境有关的各类文字描述资料,包括地方志书、乡土教材、旅游区与旅游点介绍、规划与专题报告等。

5.2.2.2.2 与旅游资源调查区有关的各类图形资料,重点是反映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的专题地图。

5.2.2.2.3 与旅游资源调查区和旅游资源单体有关的各种照片、影像资料。

5.2.3 实地调查

5.2.3.1 程序与方法

5.2.3.1.1 确定调查区内的调查小区和调查线路

为便于运作和此后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统计、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将整个调查区分为"调查小区"。调查小区一般按行政区划分(如省级一级的调查区,可将地区一级的行政区划分为调查小区;地区一级的调查区,可将县级一级的行政区划分为调查小区;县级一级的调查区,可将乡镇一级的行政区划分为调查小区),也可按现有或规划中的旅游区域划分。

调查线路按实际要求设置,一般要求贯穿调查区内所有调查小区和主要旅游资源单体所在的地点。

5.2.3.1.2 选定调查对象

选定下述单体进行重点调查:具有旅游开发前景,有明显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单体;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表调查区形象的旅游资源单体。

对下列旅游资源单体暂时不进行调查:明显品位较低,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开发后有损于社会形象的或可能造成环境问题的;影响国计民生的;某些位于特定区域

5.2.3.1.3 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对每一调查单体分别填写一份"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见本标准附录B)。调查表各项内容填写要求如下:

①单体序号:由调查组确定的旅游资源单体顺序号码。

②单体名称:旅游资源单体的常用名称。

③ "代号"项:代号用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表示,即"表示单体所处位置的汉语拼音字母-表示单体所属类型的汉语拼音字母-表示单体在调查区内次序的阿拉伯数字"。

如果单体所处的调查区是县级和县级以上行政区,则单体代号按"国家标准行政代码(省代号2位-地区代号3位-县代号3位,参见GB/T 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代号3

位 -旅游资源单体序号2位"的方式设置,共5组13位数,每组之间用短线"-"连接。

如果单体所处的调查区是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则旅游资源单体代号按"国家标准行政代码(省代号2位-地区代号3位-县代号3位,参见GB/T 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乡镇代号(由调查组自定2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代号3位-旅游资源单体序号2位"的方式设置,共6组15位数,每组之间用短线"-"连接。

如果遇到同一单体可归入不同基本类型的情况,在确定其为某一类型的同时,可在"其他代号"后按另外的类型填写。操作时只需改动其中?quot;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代号",其他代号项目不变。

填表时,一般可省略本行政区及本行政区以上的行政代码。

④ "行政位置"项:填写单体所在地的行政归属,从高到低填写政区单位名称。

⑤ "地理位置"项:填写旅游资源单体主体部分的经纬度(精度到秒)。

⑥ "性质与特征"项:填写旅游资源单体本身个性,包括单体性质、形态、结构、组成成分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因素,以及单体生成过程、演化历史、人事影响等主要环境因素,提示如下:

1) 外观形态与结构类:旅游资源单体的整体状况、形态和突出(醒目)点;代表形象部分的细节变化;整体色彩和色彩变化、奇异华美现象,装饰艺术特色等;组成单体整体各部分的搭配关系和安排情况,构成单体主体部分的构造细节、构景要素等。

2) 内在性质类:旅游资源单体的特质,如功能特性、历史文化内涵与格调、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经济背景、实际用途等。

3) 组成成分类:构成旅游资源单体的组成物质、建筑材料、原料等。

4) 成因机制与演化过程类:表现旅游资源单体发生、演化过程、演变的时序数值;生成和运行方式,如形成机制、形成年龄和初建时代、废弃时代、发现或制造时间、盛衰变化、历史演变、现代运动过程、生长情况、存在方式、展示演示及活动内容、开放时间等。

5) 规模与体量类:表现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数值如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体积、容积等;个性数值如长度、宽度、高度、深度、直径、周长、进深、面宽、海拔、高差、产值、数量、生长期等;比率关系数值如矿化度、曲度、比降、覆盖度、圆度等。

6) 环境背景类:旅游资源单体周围的境况,包括所处具体位置及外部环境如目前与其共存并成为单体不可分离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如气候、水文、生物、文物、民族等;影响单体存在与发展的外在条件,如特殊功能、雪线高度、重要战事、主要矿物质等;单体的旅游价值和社会地位、级别、知名度等。

7) 关联事物类:与旅游资源单体形成、演化、存在有密切关系的典型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等。

⑦ "旅游区域及进出条件"项:包括旅游资源单体所在地区的具体部位、进出交通、与周边旅游集散地和主要旅游区(点)之间的关系等。

⑧ "保护与开发现状"项:旅游资源单体保存现状、保护措施、开发情况等。

⑨ "共有因子评价问答"项:旅游资源单体的观赏游憩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或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和使用范围、污染状况与环境安全。

5.3 旅游资源概查

5.3.1 适用范围和要求

5.3.1.1 适用于了解和掌握特定区域或专门类型的旅游资源调查。5.3.1.2 要求对涉及到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

5.3.2 调查技术要点

5.3.2.1 参照"旅游资源详查"中的各项技术要求。

5.3.2.2 简化工作程序,如不需要成立调查组,调查人员由其参与的项目组织协调委派;资料收集限定在与专门目的所需要的范围;可以不填写或择要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等。

6 旅游资源评价

6.1 总体要求

6.1.1 按照本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6.1.2 本标准采用打分评价方法。

6.1.3 评价主要由调查组完成。

6.2 评价体系

本标准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 赋分。

本系统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

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

其中:

"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等5项评价因子。

"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等2项评价因子。

"附加值"含"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1项评价因子。

6.3 计分方法

6.3.1 基本分值

6.3.1.1 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用量值表示。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总分值为100分,其中:

"资源要素价值"为85分,分配如下:"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2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完整性"5分。

"资源影响力"为15分,其中:"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

6.3.1.2 "附加值"中"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分正分和负分。

6.3.1.3 每一评价因子分为4个档次,其因子分值相应分为4档。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见表2。

表2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6.3.2 计分与等级划分

6.3.2.1 计分

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

6.3.2.2 旅游资源评价等级指标

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

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

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

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

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

此外还有:

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

其中:

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

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

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7.2.2 《旅游资源图》的编绘

7.2.2.1 类型

--"旅游资源图",表现五级、四级、三级、二级、一级旅游资源单体。

--"优良级旅游资源图",表现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单体。

7.2.2.2 编绘程序与方法

7.2.2.2.1 准备工作底图

①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视调查区的面积大小而定,较大面积的调查区为1∶ 50000 -1∶200000,较小面积的调查区为1∶5000-1∶25000,特殊情况下为更大比例尺。

②调查区政区地图

7.2.2.2.2 在工作底图的实际位置上标注旅游资源单体(部分集合型单体可将范围绘出)。各级旅游资源使用下列图例(表3)。

表3 旅游资源图图例

7.2.2.2.3 单体符号一侧加注旅游资源单体代号或单体序号。

7.2.3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的编写

各调查区编写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基本篇目如下:

前言

第一章调查区旅游环境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第四章旅游资源评价

第五章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图:《旅游资源图》或《优良级旅游资源图》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1、丰富多样,种类齐全 2、绚丽多彩,独具特色 3、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紧密结合 4、各大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区域型的典型主题 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作用: 经济: 1、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2、拓宽货币回笼渠道,促进经济健康运行 3、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 4、带动相关经济部门或行业的发展 5、增加政府税收 6、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别 社会文化: 1、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 2、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世界和平 3、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4、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5、有助于促进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 对目的地的消极影响:经济上,有可能引起物价特别是地价的上涨 环境上,可能造成人口拥拥挤、交通堵塞,加大当地空气、噪声、水 质污染,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社会文化上:干扰当地人的生活,对当地人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留下 潜移默化的影响 旅游市场的构成要素: 1、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或供应者 2、旅游产品的使用者或消费者 3、狂热交换的旅游产品 4、价格 入境旅游市场特点:我国国际空日元市场的市场格局转为亚洲国家为主。 停留时间较长,人均天消费量较高 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旅游外汇增速快于入境旅游人次增速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1、规模大,发展潜力足 2、短程旅游比重大 3、旅游活动形式以散客为主 4、旅游消费水平低 国内旅游发展趋势:旅游消费水平还会继续提高,旅游的地域分布将向中西部扩展

出境旅游的特点:1、出境旅游规模持续增长 2、因私出境旅游者比例不断增大 3、亚太地区一直是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4、出境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支出额大 出境旅游的发展趋势:出境旅游市场将会持续成长,出境旅游人次将会继续增加,而且出境旅游的人员范围和旅游目的地也将会继续扩大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旅游局最新制定)(2003) 一、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二、引言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2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fundamental type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划分出的基本单位。 3.3旅游资源单体 object of tourism resources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3.4旅游资源调查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黄山旅游资源分类表

121102002 毕冬冬 近代洋务先知郭嵩焘 清代第一位驻英法公使郭嵩焘不仅敢于考究西方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长之处。然而他的主张不容于当世,下场凄凉,非但生前被唾弃,死去9年后仍有人要开棺鞭尸。社会精英思想的火花就这样一闪即灭。 多年以来,郭嵩焘一直保持着大年初一赋诗一首以纪年的习惯。公元1883年正月初一,65岁的他看着镜中苍老容颜,心绪甚为寥落。在纪年诗中,他写道:眼前万事随云变,镜里衰颜借酒温。身世苍茫成感喟,盛衰反复与谁论? 这年距离他卸任大清国驻英、法公使已有4个年头了。自光绪五年(1879年)由伦敦黯然回国后,这位当朝二品大员一直赋闲在湖南老家。 如果不是因为造物弄人,去了一趟洋人的国家,郭嵩焘仍将被士人所尊崇。 出使英国以前,他在国内已是饱学之士,而且久经仕宦历练,并担任过巡抚、侍郎等职,“诏赏二品顶戴”。太平军兴起时,他赞助曾国藩办团练,建立湘军,人称“湘军财神”。击败太平军后,又致力于洋务,力主仿制西器、引进西学、废除科举与鼓励商办工业。在世人眼中,尽管先前的为官路上也有一些坎坷,但凭借其才学以及与朝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的深交,平步仕途、终老一生,当非逆料之事。 不过,后来的出使经历,却毁了他余生的顺境。 梦醒者的痛苦 郭嵩焘是清朝政府正式派出的第一个驻英法公使。当时的大清国里,王公大臣和名士们还停留在“闻洋人之长便怒、闻洋人之短则喜”的外交认识水平,因此把出使看作有损清名的差使。更何况清廷这次派使是为“马嘉理案”向英国道歉。他的湖南同乡为他此行感到羞耻,企图毁掉他的老宅。当时,甚至流传一首极为尖刻的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见容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但郭嵩焘认定时局正艰,不忍坐视。他总结鸦片战争以来的经验教训,认为单纯靠义愤填膺和空洞议论是无补于艰危的。如果能多一两个了解洋人情伪、谙习其利病的人,自然可以多一重应变之术。他决心做这样的明白人,到西方去学习他们的“强兵富国之术”、“尚学兴艺之方”,特别是探究“其所以通民俗而立国本者”。取西方之长,补中国之短,由器而学而政教,这说明郭嵩焘的认识的确比当时人要高一筹。 郭嵩焘到英、法等国以后,周咨详访,博览群书,见识与学问都突飞猛进。他不仅认识到西方文化也有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而且把“巴夫子”(柏拉图)、“亚夫子”(亚里士多德)等西哲与“孔夫子”、“孟夫子”等东哲相提并论,而且还特别推崇西方近代哲学与科学的发展。他说:“英人谓天文窍奥由纽登(牛顿)开之,此英国实学(科学)之源也。相距二百三四十年间,欧洲各国日趋富强,推求本源,皆学问考核之功也。” 当然,最为可贵的还是他在政体(国本)方面认识的进步。他逐渐摆脱君权至上的束缚,不仅敢于考究西方民主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长之处。他说,西洋的国政一概公之于民,而中国自秦汉以来二千余年的国政,却正好与此相反。他曾列席旁听英国下议院的辩论,也曾认真研究英国议会政治发展的历史,结果认识到:“推原其立国之本末,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巴力门议政院(Parliament)有绍持国是之议,设买阿尔(Mayor,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迭盛迭衰,而立国千余年终以不败。人才学问相继以起,而皆有以自效。此其立国之本也。” 上要议会政治,下要地方自治,这是清末立宪派在20世纪之初的政治纲领,而郭嵩焘在30年以前已经有此初步认识。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特色资源的分布情况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特色资源的分布 情况 https://www.360docs.net/doc/0211594517.html,/z/q109855565.htm 来源:问问网日期:2010年09月19日 标签 编者按:中国国土广袤,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中和辽阔的国土上,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全国委员会出版的《中国资源》一书中认为,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物种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这中国有十大资源中,中国旅游资源在全球具有明显优势,有巨大吸引力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四: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各种功能。中国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从海平面以下155米处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拨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绝对高差达9003米。中国不仅有纬向地带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即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国不论南北东西都有繁花似锦的美景,不仅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高纬度地区的避暑胜地,而且还有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以及避寒休闲度假胜地海南岛。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多姿多彩。不论是从旅游资源供给的角度还是从旅游消费的角度看,中国拥有世界旅游活动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可以开发成为适合现代旅游趋势的各种旅游产品。很少有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具有如此多样和复杂的旅游资源系统,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土辽阔,地质复杂,气候多样,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发达有关。资源种类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是中国旅游资源的一大重要特征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二—丰厚性。中国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每种资源的积淀丰厚,拥有各种规模、年代、形态、规制、品类的资源特征。不论是古代建筑、古城遗址、帝都王陵、禅林道观、园林艺术、民俗风情,还是自然山水风景、海湖河流、山川原野,都多姿多彩,不可胜数,其资源之丰厚足以位于世界各国前列。以花岗岩山景为例,既有节理发育又经风雨剥蚀塑造的,以奇峰怪石、辟天摩地而著称的黄山;也有因断层发育使巨大花岗岩体突兀凌空,以险称绝的华山;还有因花岗岩主峰特性而导致球状分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异的各种小尺度的风景地貌散见各地。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三—古老性。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流传至今的宝贵遗产构成了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资源以历史久远、文化古老、底蕴深厚而著称。古老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又吸取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数不胜数,遍及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云南开远小龙潭的古猿化石分属于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古猿化石,据测定距今有800万年历史。在众多的古人类遗存中,以元谋人历史最早(距今170万年),周口店龙骨山的古人类遗物最丰富,龙潭洞猿人化石的一具头盖骨最完整。中国旅游资源的古老性还表现在,远在数千年之前,中国的先人就开发和发明了一系列的工艺艺术、宏大建筑,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章。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安阳殷墟、咸阳秦城、京杭运河、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坑等,无不以古称胜。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四—奇特性。中国拥有数不尽的特有旅游资源。在自然奇观方面,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会,洱源的万鸟朝山的鸟吊山奇景,能发出不同音符鸣叫的峨眉弹琴蛙,每届中秋的钱塘大潮,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热爆炸泉,吉林松花江边的雾淞等。人文方面的奇景更是丰富多彩,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铜车马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已建成的兵马俑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人。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完整女尸和大量帛书,江陵凤凰山汉墓保存完好的男尸,满城陵山汉墓的金缕玉衣,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和众多古迹,徐州的汉墓,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游者回溯历史的最佳场所。

旅游资源分类

·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分类第二章旅游资源的分类 学习目的 要求掌握旅游资源分类的概念、目的及其意义;分类原则、依据及方法;能够进行区域旅游资源分类,井了解几种常见的旅游资源分类方案。 基本内容 ●分类概述 概念、意义;分类原则、依据、方法。 ●两分法分类方案 大类、基本类型、类型,分类依据。 ●其他分类方案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中的分类、接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按照旅游动机分类,按旅游资源增长情况分类、接旅游资源价值和管理范围分类、按利用现状分类,按照旅游资源特性及旅游活动性质分类。 第一节分类概述 一、分类及其目的意义 (一)分类的概念 通常所谓分类,是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它是根据分类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的一种逻辑方法。它是以比较为基础的,通过比较识别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其共同点归并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这就是分类。 旅游资源的分类,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归并或划分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类别的工作过程。在所划分出的每一种类别(类型)中,其属性上彼此有相似之处,不同类别(类型)之间则存在着一定差异。例如根据成因可把旅游资源区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别,其所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均为天然赋存的,自然界形成的,而所有的人文旅游资源均是人为作用下形成的,两者之间的成因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别,根据各自内部的差异还要进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类型,从而形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类别系统。 (二)分类的意义及目的 科学的分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旅游资源的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分类可以使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化、系统化,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科学研究提供方便。五花的旅游资源各有特点,通过比较,认识、归纳及划分,所形成的不同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关于旅游资源有关资料的存取系统(即信息系统).为人们从整体上或局部(分门别类)认识旅游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区域性旅游资源分类系统的建立,又可为区域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不进行旅游资源的分类,杂乱无章的旅游资源个体就难于被人们认识和利用,就会陷人烟云迷雾之中。因此旅游资源分类是研究、认识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次,旅游资源的分类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加深对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过程。分类总是通过分析大量旅游资源属性的共性或差异性,分出不同级别的从属关系及其联系.通过不断补充新的资料,提出新的分类系统,或通过不同地区、不同要求的旅游资源分类,都可以从不同侧面加深对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甚至发现、总结出某些新的规律性认识,从而促进有关理论水平的提高。因此旅游资源分类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旅游资源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分类系统的建立、补充,加深对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第一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1、我国古代最早的区域旅游地理专著是————。 2、我国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其中又以————、————和————合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8%。 3、————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峡谷。 4、五岳是指————、————、————、————和————。 5、四大佛教名山是指————、————、————和————。 6、四大道教名山是指————、————、————和————。 7、————作为重要的构景要素之一,有“风景的血脉”之美誉。 8、我国五大淡水湖是————、————、————、————和————。 9、世界最高的大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是————。 10、我国古代的五大名泉是————、————、————、————和————。 11、我国三大河湖名瀑是————、————和————。 12、————是我国最著名的雾凇奇景。 13、————、————和————被誉为世界三大“活化石”。 14、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是————、————和————。 15、————、————和————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三处古建筑群。 16、————、————、————和————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亭”;————、————和————是我国古代的“江南三大名楼”。 “三大名锦”是————、17、我国的“四大名绣”是————、————、————和————; ————和————。 二、名词解释: 1、旅游地理学: 2、旅游资源: 3、生性旅游资源: 4、萌变性旅游资源: 5、主题公园: 三、简答题: 1、在旅游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方法值得采用? 2、旅游资源有哪些分类? 3、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试分析对比江南园林与北方园林的基本特征和旅游功能。 5、如何认识和处理好我国自然保护区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

第二章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

第三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 2、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特征; 3、熟悉各类中国旅游资源类型及典型代表。 重点难点:1、中国旅游资源的特征; 2、中国旅游资源类型及典型代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欣赏图片和视频、参观景点 课时安排:8-10学时 第一节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 一、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疆域 (二)多样的地貌形态和地势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样分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三)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四)物种丰富,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二、中国的人文地理环境 (一)历史文化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历史上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 (二)中华民族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大多是炎黄子孙,具有共同的文化渊源。 三、中国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 (一)多样性 (二)地域性

(三)季节性 (四)古老性 (五)独特性 第二节中国自然旅游资源 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一)地质景观 1.典型地质构造遗迹 2.典型地层剖面 3.生物化石 4.岩石与矿物 5.地震遗迹 (二)地貌景观 1.花岗岩地貌景观 主峰突出、山岩陡峭险峻、气势宏伟,多奇峰、悬崖、深壑、怪石、石柱林立、雄伟壮观。我国花岗岩山地的分布:我国的花岗岩山地主要发育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著名的花岗石风景名山有:黄山、华山、泰山、九华山、天柱山、衡山、崂山、千山、普陀山、天台山、莫干山、三清山等。 典型代表:黄山(视频)。 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河南) 2、岩溶(喀斯特)地貌景观 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各种地貌,如石芽、石林、溶洞、地下河等,往往奇峰林立。我国喀斯特地貌广布于全国南北。其中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地区有大面积连片分布。这里,气候炎热、降水丰富,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风光区。 典型代表: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3、丹霞地貌景观 特点:形态上以顶平、身陡、麓缓、山形奇特、赤壁丹崖为其显著特征。 分布:我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广泛,著名的丹霞地貌有广东的丹霞山和金鸡岭,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引言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旅游规划通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fundamental type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划分出的基本单位。 旅游资源单体 object of tourism resources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旅游资源调查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研究和记录。 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 community factor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所共同拥有的因子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价值和程度评价。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第一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第一节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特征 一、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 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其本身的发展极度为迅速,而为旅游业提供理论指导的旅游科学目前还不成熟,在旅游学术界,由于对旅游中的核心概念—旅游资源存在着泛化的理解,因此直到目前为止,对旅游资源的概念尚未形成全面统一的认识。 以下几种说法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郭来喜:“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保继刚:“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科院地理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黄辉实(1985):“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 还有学者认为,旅游资源是能够诱发旅游动机和实施旅游行为的诸多因素的总合。它不仅是作为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也包括旅游者和各种能传达旅游地相关信息的事与物。 分析上述各种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它们各自的出发点和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就资源的基本属性而言,大体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次,旅游资源具有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吸引性。 再次,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 最后,旅游资源不管是以单体或复合体的形式存在,都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是绝对不能移动的。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我们可以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2006-07-13 13:51:36来源:[大中小][打印] ICS 03.2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Classification,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2003-02-24 发布2003-05-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引言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旅游规划通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 主题:中国丰富多样的旅游景观与文化特色。 摘要:中国国土广袤,山川锦绣,自然绚丽,景观多姿,位置适中,形胜优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习俗迥异,土产丰饶,工艺绝伦,风味佳肴,名扬海外。由于中国旅游资源的无比丰厚及其巨大魅力,中国旅游业起步虽较晚,但在兴旺发达的世界旅游业中,却有雄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旅游,丰富多样,美丽奇特,历史文化。 正文: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多种功能。以地貌景观而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整体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且我国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再以旅游气候资源为例,中国不仅有纬向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国南北既有四时如春的繁花似锦的美景,又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和高纬地区的避暑胜地,还有银装玉雕的冰雪世界,以及可避寒趋暖的海南岛。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绚丽多姿。 著名的五岳(恒山、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是中国山景的代表。许多奇异的山石以鸟兽物象喻景,加上绘声绘色的神话传说,使许多山石更富神秘色彩。如承德的磬锤峰、武夷山的玉女峰、桂林象鼻山、雁荡合掌峰、黄山莲花峰等属中尺度的造型山景。小尺度乃至微尺度的山景,如厦门万石园笑石,普陀双龟听法石,东山岛风动石,黄山梦笔生花,路南石林中的象踞食台、凤凰灵仪、孔雀梳翅等。 中国江河如织,从涓涓细流的山涧到坦荡宽阔的大江皆有。在众多的河景中,尤以桂林—阳朔间神奇的漓江和雄伟磅礴的长江三峡为佼佼者。饱含诗情画意的富春江,恰赛人间仙乡的九寨沟,咆哮奔腾的黄河峡谷,潺潺流水隽永幽雅的北京西山樱桃沟,均系别具情趣以水景为主体的不同尺度的旅游资源。中国拥有大小湖泊2万多个,尤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驰名于世。许多湖泊因其风光明媚而具有疗养与旅游价值。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与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太湖与五百里滇池,美如碧玉的洱海,天山天池、赛里木湖和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湖,到京都侧畔的昆明湖,都是著名旅游胜地。中国现有的海滨旅游胜地有大连、北戴河、烟台、青岛、普陀、厦门、深圳、澎湖、崖县,目前正在开发与待开发的尚有辽宁金县、兴城,河北昌黎、抚宁,山东海阳,江苏连云港,福建湄州岛、崇武,广东大鹏湾、珠江口,广西北海等。其中有避暑胜地,也有难得的避寒胜地。 中国具有世界上特有的奇花异木,珍禽贵兽。珍稀特有动物资源,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褐马鸡、黑颈鹤、黄腹角雉以及扬子鳄等,均为中国特有种。银杏、银杉、金钱松、台湾杉、白豆杉皆珍稀孑遗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中,中国占世界总科数的53%,其中不乏古老类群和特有种,如珙桐、香果树、昆栏树、连香树、鹅掌楸、水青树等。 一些动植物的栖息繁衍区, 如黑龙江扎龙鹤乡, 江苏与青海鸟岛,福建鸳鸯溪,云南大理蝴蝶泉,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有动植物生命摇篮之称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以景色奇秀而新辟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及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11-12学年第2学期旅游地理期末论文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姓名:张灌郁 学号:A12110324 班级:旅游管理1102班 任课教师:李绍刚 1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一、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3) 1.1旅游地理区的概念与特点 (3) 1.2旅游地理区划的概念及类型 (3) 1.3旅游地理区划的目的及意义 (4) 1.4旅游地理区划的原则 (4) 二、中国旅游区划经典案例 (5) 2.1中国旅游资源区划 (5) 2.2中国大陆地区旅游季节气候区划 (5) 2.3中国旅游文化区划 (5) 2.4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5) 三、我国旅游区划方案 (6) (一)华北—华夏文化—古都古迹名胜旅游区 (6) (二)华中—荆楚文化—湖山峡谷旅游区 (6) (三)华东—吴越文化—江南山水园林旅游区 (7) (四)华南—岭南文化—亚热带、热带山水景观旅游区 (7) (五)东北—关东文化—林海雪原、火山景观旅游区 (7) (六)西南—民族风情—奇山秀水、高山峡谷旅游区 (8) (七)西北—丝路文化—干旱荒漠、绿洲旅游区 (8) (八)内蒙—蒙文化—塞外草原风光旅游区 (9) (九)青藏—藏文化—高原寒旱草原、冰雪旅游区 (9) (十)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岛、海湾现代风貌旅游区 (9) 四、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附录:我国旅游区划方案 (11) 2

旅游区划的原则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前言 中国地域辽阔、起源古老、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多元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及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时空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中国旅游资源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异。中国旅游地里区划已有很多方案,但迄今为止还尚未进行正式的旅游区划。本文仅是笔者个人提出的中国旅游区划方案,如有偏颇之处尽请谅解。 一、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1.1旅游地理区的概念与特点 旅游地理区简称旅游区,是在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旅游单元,是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风景名胜地域综合体。它是在旅游景观即自然风景发生的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景观形成的人文地理基础上具有相对一致性和共同联系,并以旅游城市为中心和旅游接待设施为主要标志,以广泛的内外旅游经济联系为纽带的开放型地域旅游综合体,是属于风景区之上的高层次、主系统的大尺度风景名胜地域。 从旅游地理区的概念出发,一般而言,旅游地理区具有如下特征: ①系统性。旅游地理区在职能上和地域上都是完整的,具有已配套的社会功能,其中首要的是恢复和增强旅游者的健康、体力、能力和精力,满足其精神与物质的要求。 ②地域性。旅游地理区以一定地域空间为载体,每一个旅游区内都包含有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至少有一个完善的旅游中心或旅游组织基地及发达的旅游交通网络联系内外,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开放系统。 ③层次性。旅游地理区有不同功能类型和不同等级层次之分,各个层次结构的旅游地理区有机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区系统。这一特性使旅游区划和旅游地理区的分级分等研究与管理成为可能。 旅游区具有组织区域旅游活动的机构、设施和功能,加入了人为干预作用,是一个有预定目的、可控的复合系统,从而有利于从整体上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最优管理和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区的功能,实现综合最优化效果。 1.2旅游地理区划的概念及类型 旅游地理区划是人们根据不同目的,依照不同要求和指标,对一定地域的旅游资源与环境进行地理区划划分。一般将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类似,与邻区有显著地地域差异,而区内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较为密切的地区划分为一个旅游地理区。旅游地理区划所划分出的旅 3

旅游资源分类

附录 附录1.旅游资源分类表 301

302

附录2.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303

计分与等级划分 1、计分 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 2、旅游资源评价等级指标 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 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 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 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 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 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 此外还有: 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 其中: 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 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 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304

附录3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一、世界自然遗产 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三江并流 二、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 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颐和园 天坛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莫高窟 秦始皇陵与秦兵马俑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 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青城山—都江堰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 庐山 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 丽江古城 大足石刻 明清皇家陵寝(湖北明显陵、河北清东陵、清西陵、北京明 十三陵、江苏明孝陵、辽宁 盛京三陵)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武当山古建筑群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 三、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四、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 (截至2005年12月) 305

中国旅游资源填空题

第一模块基础知识 项目一解读中国旅游地理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目的 能力目标:掌握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方法 活动一中国旅游地理的主要内容 一、的研究 研究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分类、观赏、保护与开发等 二、的研究 研究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客源流向的时空分布和发展预测等 三、的研究 研究旅游业发展道路与发展战略,游览区的规划,旅游路线的设计与旅游交通等 四、的研究 研究旅游信息的作用、传播及旅游信息库的建立,旅游地图的特点、分类、作用等 五、的研究 研究各旅游区的地理环境概况、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主要游览地及旅游路线等 补充: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将整个人类旅游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旅游的主体: 旅游的客体: 主体与客体联系的纽带: 活动二中国旅游地理的实用价值 一、 1、能够帮助旅游从业者及管理者充分的认识、开发、利用及保护旅游资源,掌握客流规律,有效地控制旅游 业发展规模并进行合理的建设布局,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掌握一定的中国旅游地理知识成为每个旅游业从业人员必不可缺的职业素质,成为旅游教育不可或缺的 课程 二、 旅游者出游之前能够根据自身的喜好与所具备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旅游目的地,并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旅游计 划,提高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对旅游资源的鉴赏能力,增加旅游收获。 课堂活动:说一说自助外出旅游的时候,会做哪些前期准备? 讨论结果: 活动三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方法 一、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及旅游特色,一定是具备本地有、它地无,或本地强、它地弱的条件和特点二、 三、 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综合分析,找出起作用最大的主导因素 四、法 并进行调查研究是地理学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五、法 可以获得中国旅游地理相关方面逼真、多方位的信息资料 课堂活动:为了学好中国旅游地理,谈谈你最有感触的学习方法 讨论结果:

中国旅游资源

。第一模块基础知识 项目一解读中国旅游地理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目的 能力目标:掌握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 活动一中国旅游地理的主要内容 一、旅游资源的研究 研究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分类、观赏、保护与开发等 1、旅游资源的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 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 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的观赏:⑴做好观赏前的准备⑵把握好观赏时机⑶选择好观赏位置⑷安 排好观赏节奏⑸留意特殊的观赏姿态 4、旅游环境问题:⑴旅游地污染严重⑵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⑶旅游地超额接待游客 ⑷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地整体环境不协调 5、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⑴特色性原则⑵市场原则⑶经济原则⑷多样性原则 ⑸因地制宜原则⑹保护原则 二、旅游者的研究 研究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客源流向的时空分布和发展预测等 三、旅游业的研究 研究旅游业发展道路与发展战略,游览区的规划,旅游路线的设计与旅游交通等 四、旅游信息与地图的研究 研究旅游信息的作用、传播及旅游信息库的建立,旅游地图的特点、分类、作用等 五、旅游区划的研究 研究各旅游区的地理环境概况、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主要游览地及旅游路线等 补充: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将整个人类旅游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旅游的主体:旅游者及其活动 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 主体与客体联系的纽带:旅游业 活动二中国旅游地理的实用价值 一、促进旅游事业健康发展 1、能够帮助旅游从业者及管理者充分的认识、开发、利用及保护旅游资源,掌握 客流规律,有效地控制旅游业发展规模并进行合理的建设布局,提高旅游业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掌握一定的中国旅游地理知识成为每个旅游业从业人员必不可缺的职业素质, 成为旅游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课程 二、是旅游者出游的得力参谋 旅游者出游之前能够根据自身的喜好与所具备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旅游目的地,并

中国旅游地理论文

中国旅游地理资源开发与保护 学院: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专业及班级:10工业工程一班 姓名:雷利明 学号:22 摘要: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修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 此外,我们也知道,中国国土广袤,山川锦绣,自然绚丽,景观多姿,位置适中,形胜优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习俗迥异,土产丰饶,工艺绝伦,风味佳肴,名扬海外。由于中国旅游资源的无比丰厚及其巨大魅力,中国旅游业起步虽较晚,但在兴旺发达的世界旅游业中,却有雄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关键词:旅游地理矛盾开发保护突出特色 正文: 关于中国旅游地理资源,我们首先得知道: 一、旅游与环保之间的矛盾 既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是可行的,随着大量游人的涌入,必然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即旅游与环保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游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保护区带来的破坏。如游人过量所造成的三废污染,拆木损花,狩猎禽兽等,都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黑龙江省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近几年游人大增,有的人为取盆景石,随意砸坏熔岩,使台地上有的地段变得百孔千疮。 2.在保护区修建宾馆等服务设施,由于工程大,占地面积也大,必然要破坏周围一些景物。保护区内修建道路,需要大量土石方,也将破坏道路两侧的植被,而且公路一开,曲径通幽的野趣会变成车辆来往的闹市景象,失去游览观赏环境。目前, 这种现象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已经出现,在岳烨幽谷中修建宾馆和停车场,砍伐了大片岳烨林;在修建冰场到天文峰公路的过程中,破坏了大片苔原景观,致使有的地段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表

基本类型调查表 类型代号:43-010-005-FAC-01 序号:CS-YLQ-002 麓山寺 10名 称 20 行政隶属430104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山腰 30位 置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山腰 50普查小 区 照片说明 岳麓山古 岳麓寺 拍照时间 2012.01.04 拍照人 柯鹏程 60 类型描述(200字)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万寿禅寺,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山腰,寺院总面积为8428平方米,海拔295米。由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于西晋武麓山寺正门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南省佛教协会驻地。 麓山寺坐落在岳麓山的古树丛中,是湖南省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现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该寺创建1700多年来,曾六度毁于战火。1944年毁于日军,今仅存山门和藏经阁。殿堂现已修复,殿内千手观音庄严慈祥。现在寺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山门作牌楼式,额书“古麓山寺”,藏经阁又名观音阁,阁前有古罗汉松二株,传为六朝所植,又名六朝松,成为麓山寺悠久历史的活见证。 。 70 特征数据 71 面积8428平方米76 72 海拔295米77 73 历史1700多年78 74 始建于公元268年79 75 80 环境背景(160字) 麓山寺坐落在岳麓山的古树丛中,是湖南省最古老的寺庙之一。该寺左临清风峡,右饮白鹤泉,前瞰赫曦丹枫、长岛湘流,后倚禹碑风云、深壑林海。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现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麓山寺门为牌楼式,正中之上镌“古麓山寺”四字,门楼两侧镌著名的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准确地概括了麓山寺的历史地位。入麓山寺大门后可见放生池,前进为弥勒殿,佛台上供弥勒佛像。弥勒殿左有钟楼,右为鼓楼。中进为大雄宝殿,即正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顶,殿内佛台供奉释迦牟尼佛三身佛像,庄重至极,殿左是五观堂和客堂,殿右是讲经堂。后进为观音阁,又叫藏经阁,阁前坪有两株罗汉松,称“六朝松”。 90 保护与开发现状(120字)

旅游资源区划

旅游区划的应用 旅游区划就是旅游业地域结构体系之区域分异,他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正确揭示客观存在的不同等级的旅游地理环境及旅游资源有着重要意义,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1、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实地考察综合分析,找出比较合理的旅游区界线。2、确定个旅游区的性质、特征和低位,指出今后发展的方向。3、分析确定区内各旅游经济中心等。其原则有1、考虑区位原则2、考虑协调管理因素3、考虑旅游资源类型4、考虑完整性原则【1】 一、两种中国旅游区划方案的介绍: 1、旅游地理区划 以郭来喜为主要代表,按照旅游带、旅游省、旅游区这三个层次结构来划分中国的旅游区。 旅游带:一级旅游区,跨省、市、自治区的旅游地域组织,依据相似性原则 旅游省:二级旅游区,以现有省、市、自治区行政区划为基础,适应我国现行旅游管理体制,依据保持行政区域完整性原则 旅游区:三级旅游区,可以是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大城市,也可以由几个旅游城市共同组成。依据资源近似性、运输便捷性、管理方便性原则 依据上述原则,作者将全国划分为9个大旅游带: 一级旅游区(旅游带)二级旅游区(旅游省) 京华古今风貌旅游带北京、天津、河北 白山黑水北国风光旅游带黑龙江、吉林、辽宁 丝路寻踪民族风情旅游带宁夏、新疆、内蒙古、甘肃 华夏文明访古旅游带陕西、河南、山西、山东, 西南奇山秀水民族风情旅游带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 荆楚文化湖山景观旅游带湖北、湖南、江西 吴越文化江南水乡风光旅游带上海、江苏、安徽、浙江 岭南文化南亚热带-热带风光旅游带福建、广东、海南. 世界屋脊猎奇探险旅游带西藏、青海

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具体上看: 【2】 2、而教材作者吴国清等人拟按三个层次即一级旅游区(旅游大区)、二级旅游区(旅游亚区)、三级旅游区(旅游区)来划分中国的旅游区。 旅游大区:一级旅游区,从地理区位、旅游资源、区域来发等角度出发,考虑旅游区位相近、保持行政区完整性等原则。它是跨越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旅游地域组织。 旅游亚区:二级旅游区,与各省级行政区域一致,即与现有的省级辖区范围相同。 旅游区:三级旅游区,依据旅游资源的近似性、依托中心城市、运输便捷性和管理方便性等,以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景区为中心划分。旅游区是旅游区划体系中最基层的旅游地域单元,可以依托一个旅游中心城市,也可以是几个旅游城市的联合体,由方便的交通相联系 这样划分的各个旅游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每个旅游区都应有足够分量的旅游资源,有较扎实的经济基础和相应的接待能力。2、每个旅游区至少要有一座或几座旅游中心城市。3、旅游区的空间格局可以呈面状,也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