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组织

合集下载

热处理各个金相组

热处理各个金相组

金相特征-贝氏体金相特征-贝氏体-2
下贝氏体:是黑色针状,有一定取向,比淬火马氏体易 腐蚀,极相似于回火马氏体。 下贝氏体组织特征:针 状铁素体内沉淀有碳化物,碳化物的取向与铁素体的长 轴成55~60° 轴成55~60°。 粒状贝氏体:在低中碳合金中,特别是连续冷却时( 粒状贝氏体:在低中碳合金中,特别是连续冷却时(如正 火、热扎空冷或焊接热影响区) 火、热扎空冷或焊接热影响区)往往出现这种组织,在等 温冷却时也可能形成。其形成温度在中温转变区的较高 温度。是由铁素体和它所包围的小岛状组织所组成。岛 状组织刚形成时为富碳奥氏体,随后的转变可以有三种 情况:分解为铁素体和碳化物;发生马氏体转变;仍然 保持为富碳的奥氏体。
奥氏体与铁素体
奥氏体 -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 -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 fe中的固溶体, 仍保持γ fe的面心立方晶格。晶界比较直,呈规 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晶界比较直,呈规 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 的空隙处 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 fe中的固溶体。 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 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 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 出。
回火屈氏体-碳化物和a-相的混合物 它由马氏体在350~500℃时中温回火形成。 其组织特征是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细小的 粒状碳化物,针状形态已逐渐消失,但仍隐 约可见,碳化物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分辨, 仅观察到暗黑的组织,在电镜下才能清晰分 辨两相,可看出碳化物颗粒已明显长大。
回火索氏体
回火索氏体- 以铁素体为基体,基体 上分布着均匀碳化物颗粒。 它由马氏体在500~650℃时高温回火 形成。 其组织特征是由等轴状铁素体和细粒 状碳化物构成的复相组织,马氏体片 的痕迹已消失,渗碳体的外形已较清 晰,但在光镜下也难分辨,在电镜下 可看到的渗碳体颗粒较大。

金相组织

金相组织
6
T12钢
退火
P+Fe3CII。黑白相间的层片状基体为P。晶界上的白色网络为Fe3CII。T12为过共析钢,共析反应前,Fe3CII首先沿A晶界呈网络状析出。嗣后,随着温度的下降到共析温度,发生共析反应,剩余A全部转变为片条状P。网状Fe3CII可采用正火处理清除。
7
T12钢
退火
P+Fe3CII。用碱性苦味酸钠溶液浸蚀。Fe3C染成黑色,F仍保留白色。故黑色网络为Fe3CII,余为P。浸蚀浅,层片状P未显示呈灰白色。
37
ZGMn13
铸态
A+碳化物。白色基体为A,黑色网络为晶界,沿A晶界析出颗粒状碳化物。铸态高Mn钢沿A晶界分布的网状碳化物对铸件的机械性能及耐磨性将会产生不良影响。必须经过水韧处理,使碳化溶入A中。
38
ZGMn13
水韧处理
A.全部为A晶粒,晶粒大小不匀,有孪晶变形。铸态高Mn钢加热到1050-1100℃,使碳化物溶入基体,迅速冷却,获得单一A。具有良好的韧性,工作在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时,发挥出高耐磨性的特点。
10
过共晶生铁
铸态
Fe3CI+Ld`。由于Fe3CI首先结晶出来,结晶过程中不断成长,故呈白亮色粗大的板条状,而Ld`认为黑白相间的斑点状。
“C”曲线组织
序号
材料
状态
组织说明
11
T8
正火
S。细层片状F与Fe3C的机械混合物。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小于600X,层状分辨不清,有如天空中黑淡的云彩。只有放大到1500X以上,才能分辨其P的层片状特征。
24
45钢
1100℃水淬
过热淬水组织M粗。由于加热温度过高,A晶粒迅速长大,淬火后获得成排分布的粗大的中碳M。不同的晶粒内,平行排列的M位向是不同的。

常见金相组织

常见金相组织

1 工业纯铁退火铁素体白色等轴多边形晶粒为铁素体,深色线为晶界。

2 20钢退火低碳钢平衡组织白色晶粒为铁素体,深色块状为珠光体,高倍可见珠光体中的层状结构。

3 45钢退火中碳钢平衡组织同上,但珠光体增多。

4 65钢退火高碳钢平衡组织占大部分的深色组织为珠光体,白色为铁素体。

5 T8钢退火共析钢平衡组织组织全部为层状珠光体,它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共析组织。

6 T12钢退火过共析钢平衡组织基体为层状珠光体,晶界上的白色为二次渗碳体。

7 亚共晶白口铁铸态变态莱氏体+珠光体基体为黑白相间分布的变态莱氏体,黑色树枝状为初晶奥氏体转变成的珠光体。

8 共晶白口铁铸态变态莱氏体白色为渗碳体(包括共晶渗碳体和二次渗碳体),黑色圆粒及条状为珠光体。

9 过共晶白口铁铸态变态莱氏体+渗碳体基体为黑白相间分布的变态莱氏体,白色板条状为一渗碳体10 T8钢正火索氏体索氏体是细珠光体,片层间距小11 T8钢快冷正火屈氏体屈氏体为极细珠光体,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辨其层状结构,灰白色块状、针状为淬火马氏体。

12 65Mn 等温淬火上贝氏体羽毛球为上贝氏体,基体为索氏体或淬火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13 65Mn 等温淬火下贝氏体黑色针状为下贝氏体,白色基体为淬火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14 20钢淬火低碳马氏体成束的板条状为低碳马氏体15 T12 淬火高碳马氏体深色针片状组织为马氏体,白色为残余奥氏体16 45钢淬火中碳马氏体黑色针叶状互成120度夹角的针状马氏体,其余为板条状马氏体17 T10钢球化退火球化体基体为铁素体,白色颗粒状为渗碳体。

18 T12 正火正火组织白色呈针状、细网络状分布的为渗碳体,其余为片层状珠光体。

19 15钢渗碳后退火渗碳组织表层为过共析组织(网状渗碳体+珠光体),由表向内含碳量逐渐减少,铁素体增多。

20 45钢渗硼渗硼组织表层为硼化物层(呈锯齿状)和过渡层,心部为45钢基体组织。

21 40Cr 软氮化软氮化组织表层为白亮色的氮化合物和含氮的扩散层,心部为40Cr基体组织22 高速钢铸态共晶莱氏体+屈氏体+马氏体骨骼状组织为共晶莱氏体,基体为黑色屈氏体组织,白色小块为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23高速钢淬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大颗粒为共晶碳化物,小颗粒为二次碳化物,其余为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24 高速钢淬火及回火回火马氏体+碳化物黑色基体为回火马氏体,白色颗粒状为碳化物25 高速钢退火球化珠光体白色球状为碳化物,基体为珠光体26不锈钢固溶处理奥氏体部分的奥氏体晶粒有孪晶面2720钢铸态低碳铸钢组织白色网状、针状、块状组织为铁素体,黑色部分为珠光体28 T8钢退火脱碳表层脱碳组织表层脱碳后这亚共析钢,黑色为珠光体,白色为铁素体,心部为粗片状珠光体。

金相组织照片全

金相组织照片全

1、组织成分:35钢(C-0.35%、Mn-0.8%)盘条;热处理状态:球化退火;金相组织:铁素体+颗粒状渗碳体;腐蚀剂:3%硝酸酒精浸蚀。

2:组织成分:82B(C-0.82%、Mn-0.8%、Cr-0.2%)盘条心部偏析;热处理状态:热轧态;金相组织:珠光体+网状渗碳体;腐蚀剂:3%硝酸酒精浸蚀。

3:组织成分:35CrMo(C-0.35%、Cr-0.9%、Mo-0.2%)盘条;热处理状态:热轧态;金相组织:珠光体+铁素体;腐蚀剂:3%硝酸酒精浸蚀。

4:组织成分:低碳微合金板(C-0.06%、Nb、Mo、V微量);热处理状态:热轧态;金相组织:铁素体+粒状贝氏体;腐蚀剂:3%硝酸酒精浸蚀。

5:组织成分:低碳微合金板(C-0.04%、Mo、Nb、V、Ni、Cu微量);热处理状态:热轧态;金相组织:板条贝氏体铁素体+粒状贝氏体;腐蚀剂:3%硝酸酒精浸蚀。

板条贝氏体铁素体低碳钢(含碳量小于0.15%)典型的贝氏体组织,由带有高位错密度的板条铁素体晶体组成,若干铁素体板条平行排列构成板条束,一个奥氏体晶粒可形成很多板条束,板条界为小角度晶界,板条束界面则为大角度晶界,鉴于其板条的特征,故称板条铁素体。

板条间可能有条状分布的MA岛。

板条F的鉴别要依靠TEM,由于低角度晶界难以显示,光镜下板条F束常成为无特征的F晶粒。

然而,经适当的深侵蚀,在光镜下仍能观察到依稀可见的板条轮廓,在扫描电镜下它的特征更为清晰。

特别是当板条间有MA小岛分布时,平行排列的板条F特征显示得更为清晰可靠,所以,根据经验在光镜下鉴别针状F是可能的。

粒状贝氏体与板条贝氏体铁素体相比形成温度稍高,组织形态稍有不同。

相同的是基体上都带有板条的轮廓,说明铁素体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依靠切变机制,此外都有弥散的岛状组织分布于铁素体基体上。

不同的是,粒状贝氏体中小岛更接近于粒状或等轴形状。

6:球铁金相图片,pixelink 130万像素数字摄像头拍摄。

金相组织必懂几个定义

金相组织必懂几个定义

金相组织必懂几个定义达编制定义:金相/金相组织晶体单晶体多晶体晶粒晶胞晶面晶界晶向金属键金相及金相组织定义所谓“相”就是合金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结构和同一原子聚集状态的均匀部分。

不同相之间有明显的界面分开。

合金的性能一般都是由组成合金的各相本身的结构性能和各相的组合情况决定的。

合金中的相结构大致可分为固溶体和化合物两大基本类型。

所谓“金相”就是金属或合金的相结构。

金相是指金属或合金的内部结构,即金属或合金的化学成分以及各种成分在合金内部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状态。

金相组织是反映金属金相的具体形态,如马氏体,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等等。

广义的金相组织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在微观状态下的混合状态以及相互作用状况。

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直接影响到机械零件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金相分析是控制机械零件内在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在提高金属制品内在质量的科研中,都离不开金相技术分析。

金相检验(或者说金相分析)是应用金相学方法检查金属材料的宏观和显微组织的工作。

金相学:狭义的金属学,也就是研究合金相图,用肉眼观察,在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帮助下,研究金属和合金的组织和相变的学科。

金属学研究成分、组织结构及其变化,以及加工和热处理工艺等对金属、合金性能的影响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狭义的金相图片是将金属试样进行切割、镶嵌、磨光、抛光、腐蚀处理后,使金属显露出它的晶粒、晶界、缺陷、夹杂等微观晶体结构,并在OM(光学显微镜)下进行显微摄像得到的图片。

它的放大倍数一般最高达到2000倍。

现在的很多金相也通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TEM(透射电子显微镜)来直接获得。

他们主要用来观察材料的位错(能看到清晰的位错线),放大倍数一般为5000到30000倍。

更精密的仪器是STM(扫描隧道显微镜),它的放大倍数可以达到原子级别,也就是纳米级,主要用来计算材料的晶粒度。

(晶粒度即晶粒的平均尺寸。

)晶体晶体即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热处理各个金相组

热处理各个金相组
3
渗碳体
• 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在液
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 (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 渗碳体呈骨骼状。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 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 共析渗碳体呈片状。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 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 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 薄片状。
10
回火马氏体
• 回火马氏体-马氏体分解得到极细的过渡 型碳化物与过饱和(含碳较低)的a-相混合 组织 它由马氏体在150~250℃时回火形成。
• 这种组织极易受腐蚀,光学显微镜下呈暗 黑色针状组织(保持淬火马氏体位向), 与下贝氏体很相似,只有在高倍电子显微 镜下才能看到极细小的碳化物质点。
11
回火索氏体- 以铁素体为基体,基体 上分布着均匀碳化物颗粒。 它由马氏体在500~650℃时高温回火 形成。 其组织特征是由等轴状铁素体和细粒 状碳化物构成的复相组织,马氏体片 的痕迹已消失,渗碳体的外形已较清 晰,但在光镜下也难分辨,在电镜下 可看到的渗碳体颗粒较大。
13
莱氏体和粒珠光体
莱氏体- 奥氏体与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呈 树枝状的奥氏体分布在渗碳体的基体上。
6
下贝氏体
下贝氏体×同上,但渗碳体在铁素体针内。过冷 奥氏体在350℃~ms的转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双 凸透镜状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并在其内分布着 单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内呈针状,针 叶不交叉,但可交接。与回火马氏体不同,马氏 体有层次之分,下贝氏体则颜色一致,下贝氏体 的碳化物质点比回火马氏体粗,易受侵蚀变黑, 回火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受侵蚀。高碳高合金 钢的碳化物分散度比低碳低合金钢高,针叶比低 碳低合金钢细。
4
珠光体

金相组织判定依据

金相组织判定依据

金相组织判定依据金相组织是指金属材料在显微镜下的显微结构。

通过对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材料的性质、组织特征以及可能的缺陷和损伤。

金相组织判定依据是指根据金相组织的特征和变化来判断材料的性质和质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金相组织判定依据,包括晶粒尺寸、晶体形貌、晶界特征、相组成和显微硬度等方面。

1. 晶粒尺寸晶粒尺寸是金相组织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晶粒尺寸的大小和分布对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显微镜观察金相组织中晶粒的尺寸和分布情况,可以判断材料的晶粒长大程度、晶粒形貌和晶粒界面的特征。

一般来说,晶粒尺寸较大且均匀分布的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

2. 晶体形貌晶体形貌是金相组织中晶粒的外部形态特征。

不同材料的晶体形貌各不相同,常见的晶体形貌有等轴晶、柱状晶、板状晶等。

晶体形貌的不同反映了材料的凝固过程和热处理过程中的晶粒生长方式。

通过金相组织观察,可以判断材料的晶体形貌,进而推测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性能。

3. 晶界特征晶界是相邻晶粒之间的界面,是金相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晶界的形状、取向和分布对材料的性能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晶界的特征,可以判断晶界的密度、取向和形状,从而推测材料的晶界强度、晶界迁移和晶界蠕变等性能。

4. 相组成相是指材料中具有相同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区域。

金相组织中的相分布和相组成对材料的性能和用途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金相组织观察和分析,可以判断材料中的相类型、相含量和相分布情况,进而推测材料的相变行为、相变温度和相变速率等性质。

5. 显微硬度显微硬度是指材料在显微尺度下的硬度性能。

金相组织中不同晶粒和相之间的硬度差异可以通过显微硬度测试来评估。

显微硬度测试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硬度印痕的形貌和尺寸,从而判断材料的显微硬度分布和显微硬度差异。

显微硬度的差异反映了材料的组织均匀性和力学性能。

金相组织判定依据包括晶粒尺寸、晶体形貌、晶界特征、相组成和显微硬度等方面。

(完整版)常见金相组织

(完整版)常见金相组织

5-7、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 200×
魏氏组织 200×
珠光体+网状及针状铁素体,呈魏氏组织形态。 魏氏组织是指由晶界向内生长的针状铁素体或渗碳
体。魏氏组织铁素体一般在过热组织及焊接热影响区较 常见。
谢谢!
一般灰铸铁在共晶转变时,液相即与奥氏体又与石墨 接触,所以石墨呈片状生成。加镁铸铁在共晶转变时, 它只与奥氏体接触,在石墨周围形成奥氏体外壳,当铸 件凝固后碳是通过周围的奥氏体外壳向石墨堆集,使石 墨均匀生长成球状。
球墨铸铁中常见的石墨形态有球状、团状、开花、蠕 虫、枝晶等几类,最具代表性的形态是球状。
组织为珠光体+灰色条状石墨
2-2、可锻铸铁 可锻铸铁是一定成分的白口坯件,经过故态石墨化+
高温退火处理,使共晶渗碳体分解,形成团絮状石墨的 一种铸铁。
所谓“可锻”,仅说明它有一定的韧性和塑性,并不 等于
说它可以锻造。 按生产工艺不同,可锻铸铁通常分为白心可锻铸铁、
黑心可锻铸铁及珠光体可锻铸铁三类。 与直接从铁液中析出的石墨相比较,可锻铸铁的石墨
常见金相组织
1、铁碳平衡组织 2、铸铁组织 3、马氏体 4、贝氏体 5、其它金相组织
第一节 铁碳平衡组织
1、工业纯铁(含碳≤0.0218%) 2、亚共析钢(含碳0.218%~0.77%) 3、共析钢(含碳0.77%,T8钢) 4、过共析钢(含碳0.77%~2.11%) 5、白口铸铁(含碳2.11%~6.69%)
较松散,其间填充着未及撤离的金属基体。 常见的石墨形状为团絮状、絮状、团球状、聚虫状和
枝晶状等。
2-2、可锻铸铁
可锻铸铁 100×
可锻铸铁 200×
左图:铁素体基体+团絮状石墨 右图:珠光体基体+团絮状石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相组织
开放分类:机械机械工程
请用一段简单的话描述该词条,马上添加摘要。

指金属组织中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能相同的组成,其中包括固溶体、金属化合物及纯物质。

有色金属中的金相组织
金属内部结构
金属平均晶粒度
【001】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GB 6394-2002
【010】铸造铝铜合金晶粒度测定…GB 10852-89
【019】珠光体平均晶粒度测定…GB 6394-2002
【062】金属的平均晶粒度评级…ASTM E112
金属内部结构
【074】黑白相面积及晶粒度评级…BW 2003-01
【149】彩色试样图像平均晶粒度测定…GB 6394-2002
金相组织,用金相方法观察到的金属及合金的内部组织。

显微组织
金相即金相学,就是研究金属或合金内部结构的科学。

不仅如此,它还研究当外界条件或内在因素改变时,对金属或合金内部结构的影响。

所谓外部条件就是指温度、加工变形、浇注情况等。

所谓内在因素主要指金属或合金的化学成分。

金相组织是反映金属金相的具体形态,如马氏体,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等等。

奥氏体
1.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的空隙处。

铁素体
2.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

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3.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
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

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

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4.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

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 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5.上贝氏体-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

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8od铁素体板条,并在各板条间分布着沿板条长轴方向排列的碳化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

若是高碳高合金钢,看不清针状羽毛;中碳中合金钢,针状羽毛较清楚;低碳低合金钢,羽毛很清楚,针粗。

转变时先在晶界处形成上贝氏体,往晶内长大,不穿晶。

6.下贝氏体-同上,但渗碳体在铁素体针内。

过冷奥氏体在350℃~ms的转变产物。

其典型形态是双凸透镜状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并在其内分布着单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内呈针状,针叶不交叉,但可交接。

与回火马氏体不同,马氏体有层次之分,下贝氏体则颜色一致,下贝氏体的碳化物质点比回火马氏体粗,易受侵蚀变黑,回火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受侵蚀。

高碳高合金钢的碳化物分散度比低碳低合金钢高,针叶比低碳低合金钢细。

7.粒状贝氏体-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内分布着众多小岛的复相组织。

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的转变产物。

刚形成时是由条状铁素体合并而成的块状铁素体和小岛状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全部保留成为残余奥氏体;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珠光体或贝氏体);最可能部分转变为马氏体,部分保留下来而形成两相混合物,称为m-a组织。

8.无碳化物贝氏体-板条状铁素体单相组成的组织,也称为铁素体贝氏体。

形成温度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

板条铁素体之间为富碳奥氏体,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也有类似上面的转变。

无碳化物贝氏体一般出现在低碳钢中,在硅、铝含量高的钢中也容易形成。

9.马氏体-碳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板条马氏体:在低、中碳钢及不锈钢中形成,由许多相互平行的板条组成一个板条束,一个奥氏体晶粒可转变成几个板条束(通常3到5个)。

片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常见于高、中碳钢及高Ni的Fe-Ni合金中,针叶中有一条缝线将马氏体分为两半,由于方位不同可呈针状或块状,针与针呈120°角排列,高碳马氏体的针叶晶界清楚,细针状马氏体呈布纹状,称为隐晶马氏体。

二次马氏体-secondary-martensite--工件回火冷却过程中残留的奥氏体发生转变形成
的马氏体。

10.回火马氏体-马氏体分解得到极细的过渡型碳化物与过饱和(含碳较低)的a-相混合组织它由马氏体在150~250℃时回火形成。

这种组织极易受腐蚀,光学显微镜下呈暗黑色针状组织(保持淬火马氏体位向),与下贝氏体很相似,只有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极细小的碳化物质点。

11.回火屈氏体-碳化物和a-相的混合物。

它由马氏体在350~500℃时中温回火形成。

其组织特征是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细小的粒状碳化物,针状形态已逐渐消失,但仍隐约可见,碳化物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分辨,仅观察到暗黑的组织,在电镜下才能清晰分辨两相,可看出碳化物颗粒已明显长大。

12.回火索氏体-以铁素体为基体,基体上分布着均匀碳化物颗粒。

它由马氏体在500~650℃时高温回火形成。

其组织特征是由等轴状铁素体和细粒状碳化物构成的复相组织,马氏体片的痕迹已消失,渗碳体的外形已较清晰,但在光镜下也难分辨,在电镜下可看到的渗碳体颗粒较大,可看出碳化物颗粒已明显长大。

13.莱氏体-奥氏体与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

呈树枝状的奥氏体分布在渗碳体的基体上。

14.粒状珠光体-由铁素体和粒状碳化物组成。

它是经球化退火或马氏体在650℃~a1温度范围内回火形成。

其特征是碳化物成颗粒状分布在铁素体上。

15.魏氏组织-如果奥氏体晶粒比较粗大,冷却速度又比较适宜,先共析相有可能呈针状(片状)形态与片状珠光体混合存在,称为魏氏组织。

亚共析钢中魏氏组织的铁素体的形态有片状、羽毛状或三角形,粗大铁素体呈平行或三角形分布。

它出现在奥氏体晶界,同时向晶内生长。

过共析钢中魏氏组织渗碳体的形态有针状或杆状,它出现在奥氏体晶粒的内部。

金相组织---铁碳合金
一、基本概念
1、铁碳合金:碳钢和铸铁的统称,都是以铁和碳为基本组元的合金
2、碳钢:含碳量为0.0218%~2.11%的铁碳合金
工业纯铁:含碳量小于0.0218%
共析钢:含碳量0.77%
亚共析钢:含碳量0.0218%~0.77%
过共析钢:含碳量0.77%~2.11%
3、铸铁:含碳量大于2.11%的铁碳合金
共晶白口铁含碳量4.3%
亚共晶白口铁含碳量2.11%~4.3%
过共晶白口铁含碳量4.3%~6.69%
4、铁碳合金相图:研究铁碳合金的工具,是研究碳钢和铸铁成分、温度、组织和性能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也是制定各种热加工工艺的依据。

注:由于含碳量大于Fe3C的含碳量(6.69%)时,合金太脆,无实用价值,因此所讨论的铁碳合金相图实际上是Fe-Fe3C
二、组元
1、纯铁:纯铁指的是室温下的α-Fe,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好。

2、碳:碳是非金属元素,自然界存在的游离的碳有金刚石和石墨,它们是同素异构体。

3、碳在铁碳合金中的存在形式有三种:
●C与Fe形成金属化合物,即渗碳体;
●C以游离态的石墨存在于合金中。

●C溶于Fe的不同晶格中形成固溶体;
20号钢金相组织图谱
20号钢金相组织图谱
A. 铁素体:C溶于α-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体心立方晶格,用符号“F”或“α”表示,铁素体是一种强度和硬度低,而塑性和韧性好的相,铁素体在室温下可稳定存在。

B. 奥氏体:C溶于γ-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面心立方晶格,用符号“A”或“γ”表示,奥氏体强度低、塑性好,钢材的热加工都在奥氏体相区进行,奥氏体在高温下可稳定存在。

C. C与Fe形成金属化合物:即渗碳体Fe3C,Fe与C组成的金属化合物,Fe与C
组成的金属化合物,含碳量为6.69%。

以“Fe3C”或“Cm”符号表示,渗碳体的熔点为1227℃,硬度很高(HB=800)而脆,塑性几乎等于零。

渗碳体在钢和铸铁中,一般呈片状、网状或球状存在。

它的形状和分布对钢的性能影响很大,是铁碳合金的重要强化相。

碳在a-Fe中溶解度很低,所以常温下碳以渗碳体或石墨的形式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