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青霉烯与青霉烯类抗生素研究开发的进展
碳青霉烯酶进展

碳青霉烯酶的研究进展碳青霉烯类具有非常广泛的抗菌活性,因能抵抗大多数内酰胺酶的水解,故常用于产超广谱 -内酰胺酶(ESBL)和/或去阻遏 AmpC -内酰胺酶(AmpC)菌株引起严重感染的治疗但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
通常,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一是 AmpC 酶过度表达联合OMP 丢失;二是 PBP 对碳青霉烯类亲和力的改变;三是碳青霉烯酶(Carbapenemases)的产生在这些机制中,最突出的是碳青霉烯酶。
一、碳青霉烯酶的分类及有关细菌碳青霉烯酶是指能够明显水解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的一类β-2内酰胺酶 ,包括 Ambler分子分类的 A、 B、 D 3类酶。
A类为丝氨酸酶 ,其活性部位具有丝氨酸结构 ,属于 Bush分群中的第 2f亚组。
A 类碳青霉烯酶少见 ,包括阴沟肠杆菌( I M I2 1和 NMC2 A)、黏质沙雷菌中由染色体介导的 NMC2 A、 Sme2 1、 Sme2 2、 Sme2 3、I M I2 1酶 ,以及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中质粒介导的 KPC1、GES2 2酶。
这类酶都是青霉素酶 ,他们对亚胺培南的水解活性强于美罗培南 ,可以引起青霉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耐药 ,而对第 3代头孢菌素通常敏感。
三唑巴坦、克拉维酸可以抑制此类酶 ,但不被乙二胺四乙酸 ( EDT A)所抑制。
Amble分类 D类为丝氨酸酶 ,属于 Bush分群中的第 2d亚组,其活性部位具有丝氨酸结构,由blaOXA等位基因编码 ,仅见于不动杆菌。
Amble分类 B类是金属酶,属于 Bush分类 3组 ,是一种需金属离子发挥活性的β-内酰胺酶 ,由 bla I MP、 blaV I M、 blaSPM和 blaGI M编码,可被EDT A所抑制 ,染色体介导或质粒介导,存在于多种不同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中。
金属酶均可明显水解亚胺培南,能水解除单环类抗菌药物以外的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但对于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水解能力有较大差异。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孔漫
【期刊名称】《中国新药杂志》
【年(卷),期】2003(012)009
【摘要】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由于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骨架结构上的区别,具有能有效穿透细胞、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及抗菌谱广泛的特点.本文介绍巳上市或正在研究阶段的非胃肠途径给药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帕尼培南、美洛培南、比阿培南、羟丙胺培南、MK-826、S-4661、ER-35786)和可口服的
品种(CS-834,DZ-2640,OAC-983)的化学结构、抗菌活性、作用机制及耐药性方
面的情况.
【总页数】4页(P700-703)
【作者】孔漫
【作者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 10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
【相关文献】
1.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J], 许红霞;杨少辉;邢健昆
2.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张洪涛;曹青凤;张娜;曹贤;李洪文;杨迎萍
3.新一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比阿培南临床研究进展 [J], 韦凤华;梁河;钟丽球
4.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李坚;刘哲音;宋海生
5.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吴鸿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KPC酶研究进展

SUMMARY
如果临床菌株对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R",
厄他培南≥2μg/ml〔19-21mm>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2-4μg/ml 〔16-
21mm>
应进行改良 Hodge 试验
对碳氢酶烯类抗生素敏感而Hodge 试验 〔+的菌 株,CLSI建议:报告MIC值,但不报告"S"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肠杆菌属
注解
源于肺炎克雷伯菌的暴发流行 源于产酸克雷伯菌的散在发生
大肠埃希菌
沙门菌属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
散在发生
沙雷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哥伦比亚 &波多黎各
两株肺炎克雷伯菌的RAPD分析
对上海地区分离的肺炎克 雷伯菌〔A1500和XX地 区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 〔K1做随机扩增的多态性 DNA〔 RAPD分析,证明 两株菌株不是同一克隆型
KPC酶的检测
实验室检测产KPC菌株
问题: 1> 一些菌株表现为低水平的碳氢酶烯类抗
生素耐药,甚至敏感
2> 有些自动化系统尚不能发现低水平耐药
产KPC菌株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
No. of Isolates
60 40 20 0
≤1
S*
Im ipe ne mI
R
2
4
8
16
32
>32
12%的检测MIC菌(m株g/m对l) 亚胺培南敏感
KPC, SME, 肠杆菌科
IMI, NMC, (铜绿中报道较少) GES
Class B
IMP, VIM, 铜绿假单胞菌
(金属-b-内酰胺酶) GIM, SPM 肠杆菌科细菌
碳青霉烯类药物研究进展

适
AmpC酶菌株的感染或近期有住院史,住养老院,抗
应
生素使用史
症
二线治疗 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复合制剂疗效不理 想的细菌引起的腹膜炎、肺炎、败血症等
不推荐中耳炎、慢支急性发作,外科预防、CAP
使用注意
1
不宜用于治疗轻症 感染,更不可作为 预防用药;
2
注意药物过敏反应 的发生。
3
广谱抗菌活性, 应注意菌群失调 及二重感染可能 (伪膜性肠炎)
安全性
CNS 影响小
▪肝酶异常
体外抗菌作用 ▪对 MRSA,屎肠球菌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无效
(MIC)
▪对铜绿最强、不动杆菌有效
▪对 G- 、 G+ 、厌氧菌作用等同于亚胺培南
▪耐药数据有限
临床应用 ▪下呼吸道感染
▪复杂泌尿系感染
▪重症复杂腹腔感染
用法用量(特 ▪300mg BID (日本临床研究剂量)或 500mg TID (北欧
碳青霉烯类药物研究进展
发展背景
β-内酰胺类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抗生素,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 通过破坏微生物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抑制病原微生物。然 而由于一些病原微生物能分泌β-内酰胺酶, 水解青霉素、 头孢菌素等传统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骨架结构, 致使这些 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因此, 如何解决病原微生物的耐药 性成为抗生素研发的首要问题。
临床应用
▪呼吸系统感染(多重耐药复杂的CAP) ▪外科 (cIAI, cSSSI) ▪妇产科感染
法罗培南
背景:日本研发 中国上市 美国FDA未批准 未批准理由:replidyne公司四种适应症(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慢性支 气管炎急性发作、CAP、无并发症的皮肤感染)临床有待进一步确定 特点:可口服 对厌氧菌在同属中作用最强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李坚刘哲音宋海生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26期[摘要]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然而随着碳青霉烯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细菌对其耐药性不断增加,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延缓其耐药现象的发展,本文从产生碳青霉烯酶、结合位点改变、外膜孔蛋白缺失或减少、主动外排泵过度表达、细菌生物膜系统等5个方面介绍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为进行新的药物设计与开发提供依据,同时为临床医师谨慎、合理地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碳青霉烯酶;细菌;耐药机制[中图分类号] R97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9(b)-0018-04Research progress of resistance mechanisms of carbapenem antibioticsLI Jian1 LIU Zhe-yin2 SONG Hai-sheng31.Department of Pharmacy,the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Shenyang 110002,China;2.Department of Legal Inspection,Shenyang Food Supervision and Law Enforcement Detachment,Shenyang 110013,China;3.Department of Pharmacy,the Fourth Hospital of Shenyang City,Shenyang 110031,China[Abstract] Carbapenems are a class of β-lactam antibiotics with a broad spectrum and the strongest of antibacterial activity in currently clinic.However,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carbapenems in the clinical, the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is increasing,which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fection.To delay the development of drug resistance,this text researched five aspects about the mechanisms of carbapenem resistant,which are as follows: the production of carbapenemases,altered binding site,the loss or reduce of outer membrane protein,overexpression of efflux pump system,bacterial biofilm system in this article.To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ians to use the drug carefully and reasonably.[Key words] Carbapenem antibiotics;Carbapenemasese;Bacterium;Resistance mechanism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一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头孢菌素类不存在交叉耐药性,对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仍有活性。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现状和发展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现状和发展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全身抗感染药物的一个重要品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该类抗生素已进入成熟期,新型抗生素研发主要方向为解决抗生素耐药问题。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上世纪80年代始研制出的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由于其临床应用耐药性明显优于青霉素类、头孢类等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同时兼具抗菌谱广、抗菌性强等特点,因而在世界抗生素市场异军突起。
标签: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现状;发展一、概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的一组新型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结构与青霉素类抗生素的青霉环相似,区别在于碳替代噻唑环上的硫原子,同时有不饱和双键存在于C2和C3之间,而且第6位的羟乙基侧链是反式构象。
这些结构使得其在β-内酰胺酶存在时的具有高稳定性,具有非常广谱的抗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好氧和厌氧菌类的活性。
广谱、快速、强效、稳定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其在控制耐药菌、产酶菌感染以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的治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三代头孢菌素治疗无效的重度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或各种产酶(包括大多数产超广谱酶)菌引起的感染,或在重度感染的“降阶梯治疗”中作为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
[1]二、研发现状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品种的开发逐步趋于饱和,新型抗菌药物开发成本越来越高,周期延长,投资风险大。
从第一款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品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从研发到上市历经6年,而此后比阿培南的开发到上市则长达14年,目前已上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品的研发周期平均7年以上,活跃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发现和开发的公司集中在美国和日本,且数量屈指可数。
基于研发实力和投资回收期的考虑,目前国内市场均以药品仿制为主,同时由于这类抗生素的母核较难生产,目前国内涉足的企业寥寥,截至2013年7月,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已换证的碳青霉烯和青霉烯类抗生素生产企业仅4家,较2005年的4家增加了8家。
碳青霉烯类(培南类)抗生素

1主要品种国内已经上市的品种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法罗培南,,。
[开发上市时间及开发公司]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商品名:泰能)是美国默沙东公司在1979年研制成功。
2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克倍宁)是日本三共株式会社研制的品种,1994年3月上市。
2002年在中国上市。
3 是由日本住友制药公司与英国I-CI 制药公司开发,1994年在意大利上市。
1999年进入我国市场,是国家医保乙类用药。
4 厄他培南是美国默沙东公司开发的新型长效注射用培南类,商品名:怡万之。
2005年进入我国市场。
5 比阿培南是由Wyeth-lederle实验室研发的新型碳青霉烯类,于2002年11月在上市。
2008年先声药业在首家上市,商品名:安信,是国家医保乙类用药。
2作用特点抗菌活性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及多重耐药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耐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对本品耐药。
亚胺培南在浓度8mg?L-1时,可抑制90%以上的主要致病菌。
美洛培南对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亚胺培南弱2-4倍,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同样耐药;但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16倍,对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4倍。
帕尼培南对G+菌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或略强,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则逊于亚胺培南。
稳定性碳青霉烯类对质粒介导的超广谱(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染色体及质粒介导的(AmpC酶)均具有高度稳定性。
但可被金属β-内酰胺酶水解灭活,造成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
结合蛋白PBP是细菌上特殊的蛋白分子,也是β-内酰胺抗生素作用靶位,碳青霉烯类与PBP 结合紧密而显示出很强的杀菌活性。
亚胺培南与PBP结合,尤其是PBP2的亲和力强,阻碍的合成,可使细菌迅速肿胀,溶解,其作用很少受接种菌量、PH值(5.5-8.5)的影响。
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Apr 32(8)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治疗的研究进展吴鸿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检验科,天津300450)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 鄄obacteriaceaeWU Hong-bin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Peking University Binhai Hospital,Tianjin 300450,China )Abstract :Enterobacteriaceae are facultative anaerobic or obligate aerobic gram -negative bacilli and coccobacillusthat widely exist in human and in the intestine of most warm-blooded animals,and most of them are normal flora.A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pathogenic bacteria,Enterobacteriaceae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when the immunity of host decreases,which not only causes external acquired infection,but also iatrogenic infection inside the hospital.Carbapenems are β-lactam antibiotics with broadantibacterial spectrum and strong antibacterial property,and is thus often used as the final drug therapy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drug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illus infection.However,the unscientific usage and dosage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in recent years has given rise toa large number of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the drug resistance rate ofwhich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Keywords :Enterobacteriaceae ;Drug resistance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Resistance mechanism;Ther ⁃影响,其不同形状大小会对患者治疗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青霉烯与青霉烯类抗生素研究开发的进展热度15已有236 次阅读2011-8-2 16:58-碳青霉烯与青霉烯类抗生素研究开发的进展自1929年发现青霉素至今,已半个多世纪,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二十余年来相继发现一些主核结构不同于传统的青霉烷与头孢烯的抗生素,如氧青霉烷、青霉烯、碳青霉烯、氧头孢烯、碳头孢烯、单环β-内酰胺等类化合物,为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中碳青霉烯与青霉烯类的抗菌性能更具特色,优异品种不断涌现,已成为化疗药物中不可忽视的一支新生力量。
1碳青霉烯类抗生素1976年发现链霉素菌(strptomyces cattleya)产生的硫霉素(thienamycin),是第一个碳青霉烯,迅速发现多种链霉菌产生此类化合物。
根据5,6位的立体化学,分为顺、反两类。
5,6-反式碳青霉烯有:硫霉素、N-乙酰硫霉素、N-乙酰去氢硫霉素、差向硫霉素C、asparenomycin A. B. C、DOA-6129、MM-22381、NS-5、PS-5~8等。
5,6-顺式碳青霉烯有:差向硫霉素A. B. E. F、复酸霉素A. B. C(pluracidomycin A. B. C)、毯霉素A. B(carpetimycin A. B)、olivanic acid(MM-4550)等。
这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需氧菌与厌氧菌都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并且有抑制作用。
但化合物本身很不稳定,极易分解失活。
其中活性强的硫霉素经化学修饰,改进了稳定性,其脒基衍生物亚胺培南于1987年用于临床,是当前评价最高的抗菌药物之一。
90年代陆续开始临床应用的还有培尼培南与美洛培南,百阿培南已完成临床评价。
还有10余种正在研究开发中。
1.1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主要特征1.1.1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需氧菌、厌氧菌均有抗菌作用,是抗菌谱最广的一类抗生素;1.1.2对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菌的作用点是青霉素结合蛋白-2(PBP-2)与PBP-3,对革兰阳性菌为PBP-1与PBP-2,对绿脓杆菌外膜通透力强;1.1.3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MBC)近似;1.1.4对革兰阴性菌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PAE);1.1.5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稳定,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亦稳定;1.1.6有的品种可被肾脱氢肽酶Ⅰ(DHP-Ⅰ)分解;1.1.7有的品种可与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结合,有一定中枢神经毒性。
1.2临床应用与已完成临床评价的碳青霉烯1.2.1亚胺培南(imipenem,MK-0787,Merck)可被肾DHP分解,故用其与DHP-Ⅰ西司他丁(cilastatin,MK-0791)1:1的制剂。
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临床分离菌株的MIC90(μg/ml):金葡菌0.1,肠球菌1.56,大肠杆菌0.2,肺炎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弗氏枸橼酸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0.39、流感杆菌与脆弱拟杆菌0.78,普通变形杆菌,绿脓杆菌3.13。
药代动力学性能见表1。
1987例各科感染的临床有效率为80.9%,其中肺炎、肺脓肿为82.6%,支气管炎与慢性呼吸器二重感染76.8%,膀胱炎80.2%,肾盂肾炎82.9%,子宫内感染89.2%,腹膜炎77.9%,败血症与心内膜炎60.8%,胆囊炎与胆管炎90.6%。
细菌清除率:葡萄球菌为84.3%,链球菌(包括肠球菌)87.6%,大肠杆菌91.5%,克雷伯菌属90.4%,沙雷菌属77.5%,变形杆菌81.0%,绿脓杆菌56.5%。
在统计的2 619例中不良反应出现率为4.4%;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药疹。
临床检验值异常发生率:嗜酸粒细胞增多2.69%,血小板增多1.08%,GPT上升5.5%,GOT上升5.33%,AKP上升1.84%。
成人剂量每6~12 h静脉点滴0.25~1 g。
大剂量时,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肾功能损害或其他癫痫诱因的患者可引发癫痫。
1.2.2帕尼培南(penipepenem,CS-976,三共)与亚胺培南一样,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需氧菌与厌氧菌都有强力的抗菌作用,对金葡菌与MRSA的MIC80为1.56与25 μg/ml,比亚胺培南强,对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弗氏枸橼酸杆菌、阴沟肠杆菌、粘质沙雷菌、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流感杆菌、类杆菌为0.20~1.56 μg/ml,与亚胺培南相同,对绿脓杆菌为12.5 μg/ml,不如亚胺培南。
对各种细菌产生的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与头孢呋辛酶(cefuroximase)非常稳定,对肾DHP亦高度稳定。
药代动力学性质见表1。
兔肾毒性试验表明该药的肾毒性低于头孢噻啶与亚胺培南,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安全性,伍用有机离子转运抑制剂—N-苯甲酰基-β-丙氨酸(betamiprone),此酰氨基酸能抑制肾毒性发生部位—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β-内酰胺,可明显减轻肾毒性。
1 352例临床试验有效率为81.1%;呼吸系统感染82.4%,尿路感染74.2%,外科皮肤软组织感染82.6%,妇产科感染96.2%,细菌清除率单独感染为87.6%,其中革兰阳性菌为87.6%,阴性菌73.8%,厌氧菌100%,混合感染为79.1%,金葡菌为82.5%,粪链球菌92.7%,大肠杆菌100%,流感杆菌96.4%,绿脓杆菌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84.6%。
1 440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主要为消化道症状与药疹。
临床检验值异常率12.7%,主要为嗜酸粒细胞增多,GOT和GPT上升。
推荐剂量为1 g/d,分2~3次给药。
1.2.3美洛培南(meropenem,SM-7387,住友制药)是第一个带有1β-甲基的碳青霉烯。
对DHP稳定,并减低了肾毒性与中枢神经毒性,不需合用DHP-Ⅰ与肾解毒剂,可单独使用,为注射剂。
抗菌谱、抗菌活性均与亚胺培南相似,对革兰阴性菌尤其是绿脓杆菌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2.2~3.5 h,头孢他定为0.2~0.7 h)。
对各种细菌(嗜麦芽黄单胞菌除外)产生的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并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药代动力学性质见表1。
内科治疗各种感染567例,有效率为86.2%(其中肺炎60%,慢性呼吸系统感染76%),细菌清除率为79.0%(其中金葡菌66.7%,绿脓杆菌46.7%)。
泌尿(323例)、外科(228例)、妇产(92例)、眼科(17例)、耳鼻喉(125例)、牙科与口腔外科(48例)、皮肤与软组织感染(42例)的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依次为78.0%(81.3%)、85.1%(76.9%)、91.4%(84.8%)、88.9%(100%)、87.2%(82.9%)、83.3%(68.2%)、95.2%(94.7%)。
1543例中出现不良反应28例(1.8%),主要为消化道症状与药疹。
常用剂量为0.5~1 g/d,分2~3次给药。
1.2.4百阿培南(biapenem,L-627,日本Lederle)是不需合用DHP-Ⅰ与肾解毒剂的注射用甲基碳青霉烯。
抗菌谱广,抗革兰阳性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似,对金葡萄与粪链球菌稍低于亚胺培南。
抗革兰阴性菌的活性与亚胺培南相同或更强,抗厌氧菌的活性亦与亚胺培南相同。
对嗜麦芽黄单胞菌产生的部分羟亚胺头孢菌素酶(oxyiminocephalosporase)以外的β-内酰酶都高度稳定,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1。
治疗1 255例各种感染,临床有效率为87.7%,细菌清除率为85.6%,其中革兰阳性菌为88.8%,阴性菌86.2%,厌氧菌90.0%,混合感染为81.8%。
在统计的1 344例中,不良反应有29例(2.2%),主要为消化道症状(1.3%)与过敏症状(1%),未出现中枢神经症状。
临床检验值异常者占10.7%,其中嗜酸粒细胞增多2.3%,GOT上升4.1%,ALT上升5.7%。
采用双盲法比较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本药(300 mg×2/d)与亚胺培南(500 mg×2/d)的疗效与副作用均无明显差异。
1.3当前主要研究动向与研究开发中的新品种当前主要研究动向是在保持对肾脱氢肽酶稳定的前提下:①增强抗绿脓杆菌活性、抗MRSA活性和提高对肠球菌的杀菌作用;②延长t1/2;③减弱中枢神经毒性;④降低成本,减轻病者负担。
值得关注的研究开发中的品种如下:1.3.1增强抗绿脓杆菌活性DX-8739(第一制药)、BO-2502A(万有制药)抗绿脓杆菌作用比亚胺培南强4~16倍,是美洛培南的2~4倍,S-4661(盐野羲)对亚胺培南与美洛培南无亲和力的PBP-2’有一定亲和力,在绿脓杆菌感染模型上的防御效果优于后二者,已完成Ⅰ期临床试验,t1/2为1 h。
BMS-181139(Bristol-Myers-Squibb)在1位上引入了碱性基团,可通过鲍林蛋白以外的通道透过绿脓杆菌膜,故对亚胺培南耐药的绿脓杆菌亦有效。
ER-35785(Essi)在2位上连有吡咯烷基-羟甲基-吡咯烷硫基,对绿脓杆菌的MIC90为3.13 μg/ml,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性绿脓杆菌在6.25μg/ml以下亦可抑制。
1.3.2增强抗MRSA的活性BO-3482(万有)抗MRSA活性与万古霉素相同,L-695256(Merck)对MRSA的MIC90达2μg/ml,但两者抗绿脓杆菌活性均弱。
FR-21818(藤泽)对MRSA、流感杆菌有较强作用,抗绿脓杆菌作用甚微。
1.3.3改善体内动态BO-2727(万有)的t1/2延长到1.5 h,L-749354(Merck)的t1/2为4.9 h,可一日给药一次。
1.3.4发展口服品种CS-834(三共)、DZ-2640(第一制药)、sanfetrinem hexetil(Glaxo)、GV-118819(Glaxo)都是酯型前药,口服吸收好,在体内迅速被酯酶水解成原药而发挥作用。
sanfetrinem hexetil与GV-118819为三环性碳青霉烯,其原药GV-104326对多种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的活性与亚胺培南相同,抗变形杆菌、流感杆菌活性明显高于亚胺培南,但抗绿脓杆菌活性较弱。
1.3.5探索具有双重作用的碳青霉烯Ro-25-0993(Roche)是碳青霉烯与DNA旋转酶抑制剂环丙沙星相连而成的新化合物,对革兰阳性菌(包括MRSA)、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脆弱类杆菌都有很强抗菌活性。
2青霉烯类抗生素1975年哈佛大学著名化学家Woodward根据青霉素与头孢菌素融合,向青霉素骨架中引入双键,以增大β-内酰胺环反应性,从而提高抗菌活性的设想,设计合成了青霉烯。
初期的化合物如6-苯氧乙酰氨基青霉烯酸等因反应性高,极不稳定,与预期相反,未显示出良好的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