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则
文言文论语三则

文言文《论语》三则如下: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从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
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
以上三则论语分别讲述了学习的方法、态度和重要性。
第一则强调学习的乐趣和君子的态度;第二则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第三则强调
学习和思考的相互关系。
这些都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论语三则

文言文论语三则
摘要:
1.孔子的智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孔子的道德观:君子不器
3.孔子的为人处事:巧言令色,鲜矣仁!
正文:
一、孔子的智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很多关于学习和教育的智慧。
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教育观的核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知识后要及时温习,不是很快乐吗?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我们学习要勤奋刻苦,温故知新。
二、孔子的道德观:君子不器
孔子的道德观也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
其中,“君子不器”这句话,是孔子关于君子品德的一种描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不应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器物或技能,而应该全面发展,具备多方面的才能。
在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全面的知识,而不是只精通某一个领域。
三、孔子的为人处事: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在《论语》中还提出了很多关于为人处事的智慧。
其中,“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是孔子关于人际交往的一种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些擅长花言巧语和讨好他人的人,往往并不是真正的君子。
在这里,孔子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以真诚为本,而不是靠花言巧语来取悦他人。
论语三则

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曰:说,说道。
(3)学:学习。
(4)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常常;习,复习,温习。
(5)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6)说:通“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7)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8)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9)自:从。
(10)乐:快乐。
(11)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
(12)愠:生气,发怒的样子。
(13)不:表示判断。
(14)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造成误解的最大原因有两个:其一,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逐渐将古人用来表达不同意象的“学”与“习”重合等同起来;其二,朱熹的解释,强调了“习”字含有的“反复不断”的含义,误导后人以为是“重复学”就是“习”在这里的本意。
查看“习”字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个“小鸟反复试飞”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会有所偏向。
可以表达“演练、练习”的意思,如果强调需要反复多次才能达成的意思,就衍生出“熟习、熟练”的含义。
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的本意,需要依据当时古代的用语习惯和语境来领会他的真实用意。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原文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 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论语》三则

《论语》三则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三段经典的话语,它们被称为“论语三则”。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这三则经典的话语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被传颂,它们被认为是孔子的思想最精辟的表达。
第一则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彰显了君子之间应当重视和谐,而普通人之间则应当加强合作,君子要共同奋进,在和谐的基础上去寻求良好的共同发展。
君子之间要尊重彼此,尊重彼此的差异,放下骄傲,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偏颇偏激,做到平等互利。
第二则是“强调善行而不言论”。
孔子曾说,教育要以行动为主,不要以言语为主。
人们应当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在行为中要坚持正道,不要把言语扯出对立和激烈的对抗,而是要以和谐有序来展开语言以及行动,使大家能够站稳脚跟,同舟共济,共创未来。
最后一则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孔子提倡学习时要深刻理解,一定要有扎实的功夫,贯彻到心里,而不应只是当作是表面的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孔子还建议切问、研究、思考,以及深入探究,以便把握学问的本质,从而收获有用的经验。
论语三则对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以及文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启迪。
它们提出来的思想深远影响了西汉以后的许多思想家,他们把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理论当中,吸收了孔子智慧中的精髓。
当今社会,“论语三则”仍然是最有话语权的话语,它们告诉我们:和谐与友爱是人际关系基础,切记言行一致,教育的核心是行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用勤奋的努力去书写人生,这是孔子最为精炼的道理。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孔子的思想就像一把叼着明珠的双手,把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经典文化放在一起,让后人永远受益,让我们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引,创造完美的人生。
今天,我们依旧健言善行,真诚恳切,让孔子的思想成为我们行文的光芒,让孔子的道德成为我们行为的指标,并以孔子的心意来感恩和平,促进世界的文明发展,让世界的人们团结合作,共同进步,为世界和平奠基。
论语三则

论语三则1、君子坦荡荡,身心很阳光,体苦心是舒畅的。
解读:做人做事要有一个新的学问:理性的做事,感性的做人;做事无私也有畏,做人无私则无畏;做事敢为人先,做人甘为人后。
为什么理性的做事呢?做事要惶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做事,说不清道不明太多了。
付出了很多,人家得来全不费工夫。
但是做人没有必要,做人就是要坦坦荡荡,无私则无畏。
君子坦荡荡,做人与做事是不一样的。
所以做事敢为人先,做人甘为人后,人的境界就高了,理性的做事,感性的做人。
为人处事一句话,与理性的人处事,与感性的人交友。
过去是做事先做人,这个时代过去了。
当今的社会是做人先做事。
做事先做人,回归到做人先做事,有时候简短两句话旧可以概括,怎么样做人做事,怎么处人处世,就更简单了。
2、人生三个过程:从辛苦心也苦,因劳而累;到辛苦心更苦,不劳也累;最终辛苦心不苦,劳而不累。
解读:第一个过程,辛苦心也苦,因劳而累。
第二个过程就是辛苦心也苦,不劳都累。
人生黎明前的黑暗,人生这个过程是最难熬的,多半的优秀群体在这个过程熬不出来的。
第一个过程属于成长阶段,辛苦心也苦,因劳而累,不劳不累,这是人们比较简单。
第二个过程不简单,复杂了,成熟了,辛苦心不苦,不劳都累。
第三个过程就是辛苦心不苦,这已经熬出来了。
但是很多人熬不出来。
每个人都是从无智的简单,经过了有智的复杂,没有智慧,成长阶段还没有成熟而简单,辛苦心也不苦,不劳不累,一劳就累。
有智就复杂了,有知识、有智慧、有思想就复杂了,辛苦心更苦,不劳都累。
有智,不代表大智,真正的智慧就应该走向简单。
人生从无智的简单经过有智慧的复杂,最后走向大智的通透,就非常美了。
3、在赏识中成长,在谴责中成熟。
解读:所谓赏识,就是认知、认同。
赏识给我们阳光、雨露,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所谓谴责,就是中伤、诽谤,甚至打击、报复,谴责给我们寒风冷霜,有利于我们成熟。
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执着、争先,感恩。
要知道,小成需要苦难,大成需要灾难。
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三则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文章翻译编辑本段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2、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
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论语三则文言文翻译解释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解释:此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后要及时复习,这样既能巩固所学,又能带来快乐。
同时,孔子提倡与远方的朋友交往,体现了他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生气,这正是君子的表现。
二、《论语·里仁》原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译文: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追求的;如果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就不去追求。
贫穷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就不去忍受。
解释:此句阐述了孔子对于富贵和贫贱的态度。
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但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追求;而贫穷和卑贱则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如果这些境遇不是由于不正当的原因造成的,人们也不应该逃避。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的坚守,即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要坚守正道。
三、《论语·公冶长》原文:君子不器。
译文:君子不是器物。
解释:此句意味着君子不应该被局限于某一特定角色或才能。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广泛的才能和道德品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既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
总结:《论语》中的这三则语句,分别从学习、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这些语句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而且对于现代人的生活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学习、交友、道德修养,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方面,而《论语》中的这些语句,正是引导我们走向更好人生的重要指南。
论语三则翻译

论语三则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对话的集合,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
下面是三则论语的翻译。
1. 子曰:“倦于学,故乎,不如止;止于至善,而却行者,是薪也。
诚待而不愠,仁也。
亲亲,尊者为诲,臣事,可也。
”(《论语·为政》)孔子说:“对于学习感到疲倦的话,不如停止;停在追求最善的境界,而不去行动的人,就像是一堆木柴。
真诚地等待而不生气,这就是仁。
亲亲,亲爱的人对尊贵者的教诲,臣子对待主上的职责,都是可行的。
”这则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对学习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性。
他说如果对学习感到疲倦,不如停下来。
停下来并不意味着放弃学习,而是停在对至善的追求。
这样的人只是虚有其表,像一堆木柴。
孔子还强调了在待人处事中的仁德,要真诚地等待而不生气,并且要尊敬亲人和上级,做好自己的职责。
2. 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孔子说:“君子不是容器。
”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君子不是只顾拥有知识,而是要有能够运用知识的能力。
好像一个容器只有充满了材料才能发挥作用一样,只有充实了自己的学问和知识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而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的积累上,还应该通过实践和运用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学而》)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然有我可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选择他们行善的地方而去追随,选择他们不善的地方而去改正。
”这段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的看法。
孔子认为人们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优秀的人和有缺点的人,我们应该从优秀的人身上学习他们的长处,从不足之处改正自己的不足。
这种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改正的态度,是孔子强调的一种重要的修养和境界。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学习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道德的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2.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
3.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翻译
1.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2.先生说:“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
3.先生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