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
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要发生物态变化,需
要满足以下条件:
1.温度变化:温度是物态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
同的物态。
当物质的温度超过其临界点时,物质会发生相应的物态变化。
例如,水在摄氏0度以下会凝固成冰,摄氏100度以上会沸腾成水蒸气。
2.压力变化:压力是另一个影响物态变化的因素。
增加或减少物质的压力可以
导致物质的物态发生变化。
例如,提高水的压力可以使它的沸点升高,从而延缓水的沸腾过程。
3.环境条件变化:除了温度和压力,其他环境条件的改变也可能导致物态变化。
例如,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改变可以引起溶液的沉淀。
另外,改变化学物质的酸碱性质、光照条件等也可能导致物质的物态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物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温度、压
力和环境条件都是发生物态变化的重要条件。
在了解这些条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行为,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物态变化

物态及物态变化1、物态:由于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且不同的分子做热运动的速度不同,就形成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的状态称为物态。
2.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3.物态变化的过程(简介):由于物态有三种(实际上有好几种,但在这里我们只研究三种。
其他物态如:等离子态。
),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六种(简记为:三态六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具体详解见下面说明)。
4.如何判断发生的是哪种物态变化:关键是找到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再根据定义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编辑本段过程三态六变及吸热放热情况:熔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分蒸发和沸腾):液态→气态(吸热)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注意:这里所说的“吸热”与“放热”的“热”都是指的热量,而不是指的温度、内能、热值、比热容等热力学概念。
即为“吸收热量”与“放出热量”的简称。
在物理学中,热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或“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在物理中的重要性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
图1 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如石蜡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物态及其变化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态一、物质存在的状态1.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注意:⑴不同状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特征固态物质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⑵科学家发现除了常见的固、液、气三种状态外,还有第四态-等离子态(课本P4)二、物态变化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物质由一种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说明:⑴分子:组成物质的,而且具有这种物质物理特性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⑵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分子间有间隙。
⑶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状态呢?(课本P3)注意:⑴发生物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当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加剧。
⑵判断一个变化是否属于物态变化,要紧扣概念,明确三点:①在变化过程中物质的种类不变;②在变化过程中物质是否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③形状的改变与状态变化不是一回事。
第二节温度的测量一、温度(t)1.温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意:用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可靠;相同温度的物质冷热程度相同。
2.①常用单位: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1.01×105Pa)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份为1℃。
②国际单位:开尔文,简称开,用字母K表示,它是以-273℃(-273.15℃)为零点的温标。
③关系:T=(t+273)K t=(T-273) ℃△T=△t注意:⑴物理量和单位符号的区分物理量单位摄氏温度t 摄氏度℃(常用单位)热力学温度T 开尔文K(国际单位)⑵在表示温度变化时,每1K的大小与每1℃的大小是相同的,但由于零点不同,而对同一个温度用两种不同的温标表示时,其数值不同。
二、温度计1.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
物态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实验室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会“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和容器壁;
2).会“读”:温度计的玻璃计浸没在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要与毛细管内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视线也与温度计垂直)
①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体温计使用前要向下甩几下,如果不甩,它上面就要维持一个示数,若被测物体的温度低于这个温度,则这个温度就测不出来。
二.物态变化
1.六种物态变化的概念
要求:物态变化的概念要记清.
2.各种物态变化所需的条件:
1)需要两个条件的物态变化:晶体的熔化与凝固;液体的沸腾.
①晶体熔化的条件: A.温度达到熔点 B.继续吸热
②晶体凝固的条件:A.温度达到凝固点 B.继续放热
③液体沸腾的条件:A.温度达到沸点 B.继续吸热
注意:在判断上述三种物态变化是否会发生时,就要看物质是否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若不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则上述物态变化就不会发生.
2)需要一个条件的物态变化:液化,凝华.
液化与凝华所需的条件都是要放热.如若不能顺利放热,则这两个物态变化就不能进行。
3)不需要条件的物态变化:蒸发与升华
注意:虽然发生蒸发与升华时都吸收了热量,但吸收热量并不是它们发生的必需条件,而是它们发生时带来的后果。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1. 物态的概念: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
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物质可以呈现不同的物态状态。
2. 物态变化的概念:当物质的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物质的物态状态也会发生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3. 物态变化的分类: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状态变化,可以分为升华、凝固、熔化、气化和凝结等不同类型的物态变化。
二、物态变化的规律1. 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温度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温度下物质的相变形式和性质都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物质的熔点、沸点和融化热、汽化热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
2. 压强对物态变化的影响:压强也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气体和液体的相变过程影响较大。
压强的增加会使气体变为液体,降低压强会使液体变为气体。
三、物态变化的重要性1. 应用价值:物态变化的过程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利用物态变化制冷、制热、净化和分离物质等。
2. 理论意义:通过研究物态变化的规律和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揭示出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性和行为。
四、常见物态变化过程1. 升华:固体直接转变为气体的过程,不经过液体状态。
常见升华的物质有干冰(二氧化碳)、氯化铵等。
2. 凝固: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是一种凝结过程的特例。
凝固时,液体变为固体,释放出一定的凝固热。
常见凝固的物质有水、冰等。
3. 熔化:固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是一种熔解过程的特例。
在熔化过程中,固体吸收一定的熔化热,转变为液体。
常见熔化的物质有冰、蜡等。
4. 气化:液体直接转变为气体的过程,不经过固体状态。
气化时,液体变为气体,吸收一定的气化热。
常见气化的物质有水、酒精等。
5. 凝结:气体转变为液体或固体的过程。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或固态水(雾凇、冰雹)等现象都是凝结过程的体现。
五、常见物质物态变化的实验及示意1. 水的物态变化实验(1)冰的熔化实验:将一块冰放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观察冰的表面逐渐出现水滴,最终冰完全融化为水的过程。
物态变化现象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现象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换成另一种物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态变化现象,因此了解物态变化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和应用等方面对物态变化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基本概念物态是指物质所处的状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是物质分子间距离较小,分子运动范围有限,分子只能作微小的振动运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态是物质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分子运动范围较大,具有一定的形状但无一定的体积。
气态是物质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几乎无相互作用力,分子运动范围很大,无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能扩散填充整个容器。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由一种物态转换成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固液相变是指固态物质转变成液态物质的过程,液气相变是指液态物质转变成气态物质的过程,固气相变是指固态物质转变成气态物质的过程。
物态变化是由于物质内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变化而发生的,是一种内部结构的改变。
而物态变化过程中,虽然物质的物态发生了改变,但物质的化学成分和质量是不发生变化的。
二、分类1. 固液相变固液相变是指固态物质转变成液态物质的过程,主要包括熔化和凝固两种过程。
熔化是指固态物质受热增加分子内能,使分子的振动增强,分子间距离增大,固体结构逐渐瓦解,最终转变成液态;凝固是指液态物质受冷使分子内能减小,分子的振动减弱,分子间距离减小,液体结构逐渐变得有序,最终转变成固态。
2. 液气相变液气相变是指液态物质转变成气态物质的过程,主要包括汽化和液化两种过程。
汽化是指液态物质受热增加分子内能,从液体中脱离出来,蒸发成气体;液化是指气态物质受冷使分子内能减小,从气体中凝聚下来,凝结成液体。
3. 固气相变固气相变是指固态物质转变成气态物质的过程,主要包括升华和凝华两种过程。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受热增加分子内能,从固体中直接脱离出来,转变成气态;凝华是指气态物质受冷使分子内能减小,直接从气体中凝聚下来,转变成固态。
分子动理论与物态变化

分子动理论与物态变化分子动理论是研究物质内部微观粒子——分子和原子在运动方式与行为规律的学说。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特定条件下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本文将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解释物态变化过程,并探讨不同物态之间的转变机制。
一、固态固态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紧密排列,具有规则的晶格结构,分子间相对稳定的物态。
在固态中,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受到晶格结构和相互作用的限制,具有较小的平均动能。
根据分子动理论,固体内部的分子或原子在极小范围内做振动运动,并且在位置上相对固定,只能在固体内限定的空间范围内运动。
固态物质的物态转变通常涉及升温或施加外力。
当固态物质被加热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增强,平均动能增大,而晶格结构受热胀冷缩效应的影响传递运动能量。
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固态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振动幅度增大,晶格结构不再稳定,物质即发生熔化转变为液态。
二、液态液态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较为自由地移动,同时保持一定的相对接近程度的物态。
在液态中,分子或原子的间距相比固态更大,能量较高,处于不断运动和碰撞的状态。
根据分子动理论,在液态中,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可以自由地转换位置。
液态物质的物态转变通常涉及加热或降温等因素的改变。
当液态物质受到加热时,其分子或原子的平均动能增大,速度增大,使物质温度升高。
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或原子的速度增大,相互碰撞频率增加,相互作用减弱,分子或原子能够逃逸出液体表面,转变为气态。
三、气态气态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以高速无规则运动,并具有高度自由度的物态。
在气态中,分子或原子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分子平均间距较大,能量相对较高。
根据分子动理论,在气态中,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速度较快,碰撞频率较高,相互作用受到相对较小的限制。
气态物质的物态转变通常涉及加热或降温等因素的改变。
当气态物质受热时,分子或原子的能量增加,速度增大,系统温度升高。
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或原子的速度增大,相互碰撞频率增加,使得气态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更强,分子或原子之间的间距减小,物质逐渐转变为液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一只温度计,虽然玻璃管内径和刻度间隔都是均匀的,但标度却有些问题,经检测发现它在冰水混合物中显示为1℃,在沸水中示数为103℃。
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当示数为多少时刚好与真实温度相同?2、某同学有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但刻度是均匀的,该同学将这支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是5 ℃,将这支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读数是95 ℃(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他用这支温度计测量当时的气温读数是32 ℃,由上述可知,当时实际气温为()A.29 ℃B. 32 ℃C.30 ℃D.35.5 ℃小明家有一支温度计,把它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温度为4℃,把它插在沸水中时温度为94℃,问:(1)当读数为34℃时,实际温度为多少?(2)如果用它来测温度为64℃的热水,它的示数为多少3、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可产生一种白雾,形成艺术效果,产生白雾的原因是( )A.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成小液滴B.干冰迅速液化再蒸发形成气体C.干冰迅速升华后再液化D.白雾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4、在通常情况下,有关蒸发和沸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蒸发和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B.蒸发和沸腾只能在一定温度下进行C.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只能在一定温度下进行D.沸腾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蒸发只能在一定温度下进行5、.小昌同学在26℃的实验室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酒精中,当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变化时,将温度计取出,关于他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高于26 ℃B.先下降,后上升到26 ℃C.低于26 ℃D.等于26 ℃6、.如果把5000 g 0 ℃的水和5000 g 0 ℃的冰分别放入菜窖里,使菜窖降温,其效果是( )A.用0℃的冰好B.用0℃的水好C.都一样D.无法确定7、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到0 ℃的房间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因为冰的熔点是0 ℃,所以冰可以熔化一部分B.因为水的凝固点是0 ℃,所以水可以凝固一部分C.水不能结冰,冰也不能熔化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雾和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C.用久的灯泡钨丝变细是升华现象D.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是从冰箱里冒出的水蒸气9、用纸做成一个纸盒,里面装上水,下面用酒精灯加热,(注意酒精灯的火焰不能烧到水面以上)可以将水烧至沸腾,而纸盒却不会烧毁(水的沸点是100 ℃、纸的着火点是183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是400 ℃~50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水吸收了热量,所以纸盒不会烧毁B.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所以纸盒不会烧毁C.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的温度,所以纸盒不会烧毁D.纸的散热性好,所以纸盒不会烧毁10、用幻灯机放映幻灯片时,银幕上出现的是正常画面,但若有一只小虫正好飞落在凸透镜上,此时画面的影响为( )A.几乎没有影响B.画面上有只小虫C. 画面上有只小虫,但不清楚D.画面变得模糊11、在标准大气压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的温度达到100 ℃才能沸腾,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B.水的温度不论高低,都可以蒸发C.水的温度达到100 ℃才能汽化D.水吸收的热量越多沸点就越12、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喝开水时为了不烫嘴,往往向水面吹气,下面关于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向水面吹气可以把开水的热量带走,使水变凉B.向水面吹气加快了水的蒸发,蒸发有制冷作用,使水变凉C.向水面吹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有制冷作用,使水变凉D.吹出的气比开水的温度低,混合后使水变凉1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为0℃时,水已不存在,全部结成冰B.温度为0℃时,冰已不存在,全部化成水C.温度为0℃时,冰和水都有可能存在,但没有水蒸D.温度为0℃时,冰、水和水蒸气都有可能存在14、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会,镜面又变得清晰,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物态变化情况是()A、先汽化后液化B、先液化后汽化C、只有液化D、只有汽化15、关于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只有达到100℃才能沸腾B、水在80℃也能沸腾C、沸腾的水温一定大于不沸腾的水温D、要想提高沸点就要提高压强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气体打火机内的气体是用降低温度的办法使之液化贮存在打火机里的B、气体打火机内的气体是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之液化贮存在打火机里的C、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100℃的水烫伤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放出大量热D、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100℃的水烫伤重,是因为水要变成蒸汽需要吸热17、如图(2)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熔化图像,由此图像可以判断()A、甲、丙是晶体,乙是非晶体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C、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18、图1是某物质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该图象反映的可能是()A. 海波的凝固过程B.蜡的凝固过程C. 海波的熔化过程D.蜡的熔化过程19、摄氏度的水和0摄氏度的冰的冷热程度是相同的,但手摸起来感到冰比水冷,这时因为()熔化(因为熔化要吸热20、用手拿刚出笼的馒头。
若先在手上沾些冷水,就不会感到很烫,这是由于(水汽化吸热)的缘故21、小孔成像是由于。
22、光的反射有________ 和_______两种,无论哪种反射都要遵守________。
2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到主光轴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______ ,______到光心的距离叫做______ ,一个透镜有两个______。
24、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13.(1)使用温度计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2)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要使温度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25、小明用两个相同的铁锅来煮鸡蛋,两锅中分别倒入同样多的水和个数一样的鸡蛋。
甲锅中的水烧开后,用急火来煮;乙锅中的水烧开后,用文火来煮,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煮熟。
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甲种方法比乙种方法省燃料,又省时间B.乙种方法比甲种方法省燃料,但省时间C.甲种方法比乙种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D.乙种方法比甲种方法省燃料,这两种方法所用的时间相近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6、.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如果在看见闪电后15s才听到雷声,则打雷处离你有多远?27、物体放出热量它的温度()A不一定降低B一定不降低C一定降低D一定不变1.、50℃2、C 3、D 4、C 5、B 6、B 7、C 8、D 9、A 10、A 11、B 12、A 13、D 14、B 15、BD 16、BC 17、A 18、A 2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2、漫反射,镜面反射,光的反射定律23、.焦点,焦点,焦距, 焦点25、D 26、5100m第一章测量长度:长度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等量程测量工具:刻度尺分度线零刻度线测量方法: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一端,尺的位置与被测物平行,视线正对刻度线并垂直尺面,记录时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减小误差: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3.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秒s(主单位)测量时间:时间单位时h 分min 毫秒ms 微秒μm 纳秒ns等测量工具:钟表1.3特殊测量:累积法:测量纸的厚度以直代曲法:测量曲线的长度第二章2.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形式:波传播:固体条件:介质液体(真空不能传声)气体:340m/s接受:人耳结构听不到声的情况:1.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2.离声源太元3.无介质音调:高低←频率(声源每秒振动次数,单位:赫兹Hz)2.2~2.3乐音的三要素:响度:强弱←振幅(分贝dB计量声音强弱)/离声源远近音色←材料、结构、发声方式弦乐器的音调:当弦粗细、张紧程度相同,弦越长音调越低;当弦粗细、长短相同,弦拉得越紧音调越高;当弦长短、张紧程度相同,弦越细音调越高;人发出声波的频率范围85~1100Hz 人“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20~20000Hz物理学:无规律振动噪音定义: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超声作用:传递信息;具有能力。
次声: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消声方法吸声隔声减少噪声在声源处途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第三章3.1光的定义:光是一种电磁波,平时看到的是“可见光”,能引起人的视觉的电磁波。
光的作用:让我们看见物体;带来温暖;植物光合作用……人能看见物体的条件:是光源或能反射光;光能进入人的眼睛。
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
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光的传播: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光的现象: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3.2光的反射的定义: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两角相等。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3.4光的折射的定义:光由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3.3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平面镜成像特点: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像距=物距;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与镜面。
光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像点。
凸面镜:会聚光球面镜凹面镜:发散光3.5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透镜中心。
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会聚;凹透镜:发散3.6凸透镜成像规律u > 2f 缩小实像倒立 f < v <2f 照相机u = 2f 等大实像倒立v = 2ff < u <2f 放大实像倒立v > 2f 幻灯机u = f 不成像u < f 放大虚像正立v > u 放大镜3.7眼睛:正常眼、近视眼(像在视网膜前,凹透镜纠正)、远视眼(像在视网膜后,凸透镜纠正)显微镜:物镜(f<u<2f)目镜(u<f)望远镜:物镜(u>2f)目镜(u<f)3.8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