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卜算子·见也如何暮翻译赏析
《卜算子漫》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卜算子漫》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柳永的《卜算子漫》通过描写游宦异乡的客子暮秋时节登高怀人的情事,抒发了异乡客子对伊人的深切怀念和望而不见、传书无凭的凄苦情怀。
卜算子慢江枫①渐老、汀蕙②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楚客登临,正是幕秋天气,引疏砧③,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④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⑤。
尽无言,谁会⑥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⑦谁寄?【注释】①江枫:江边枫树。
②汀蕙:沙汀上的葱草。
楚客:客居楚地的人。
温庭筠《雨》诗:“楚客秋江上,萧萧故国情。
”登临,登山临水。
③疏砧:稀疏继续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④脉脉:含情不语貌。
见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注②。
⑤翠峰十二:即巫山十二峰。
《天中记》:“巫山十二峰,曰: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
”⑥谁会:谁能理解。
⑦归云:喻归思。
唐薛能《麟中寓居寄蒲中友人》诗:“边心生落日,乡思羡归云。
更在相思处,子规灯下闻。
”【白话译文】江岸的枫叶渐渐衰老,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满眼衰败的红花绿叶。
楚乡作客,登高望远,正逢这样的暮秋天气。
传来了稀疏的捣衣声,断断续续回响在残阳里。
面对这傍晚景象,我悲伤怀抱,思念远人,新愁和旧恨,接连涌起。
【创作背景】古代妇女,每逢秋季,就用磁杵捣练,制寒衣以寄在外的征夫。
所以他乡作客的人,每闻石甚声,就生旅愁。
这里也是暗喻长期漂泊,“伤怀念远”之意。
【赏析】词的上片以客观景物描写为主。
起首“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败红”是指逐渐衰败的“江枫”。
“衰翠”就是“半凋”的“汀蕙”(小洲上的蕙草),而“满目”就是整个眼睛所见。
这里,词人运用了“老”、“凋”、“败”、“衰”等词,暗示了深秋时节已到了。
以上是异乡客子所见,也描写了环境,更表现出游子的内心凄凉。
所以,词作者接着写道:“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楚客”本指楚人宋玉,他被称为千古悲秋之祖。
卜算子诗人的命运之感卜算子赏析

卜算子诗人的命运之感卜算子赏析卜算子是唐代杜牧的一首抒发人生无奈之情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诗人通过卜算子的形象,传达了他对充满变数的人生抱有深深的无奈与感慨。
卜算子本是一个占卜的人,他掌握着一种神秘的卜算术,能预测人们的命运和未来。
然而,作为卜算子的他本身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诗人以卜算子的身份,借喻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追寻自己的人生道路的艰难困顿。
诗中写道:“问之不肯言,言之不肯问”,这句话揭示了生活中人们对未来的命运的不知情,或者说是对未知的畏惧和无法掌控的感慨。
卜算子在人生的旅途中四处寻觅,希望找到一个可以解答他所有疑惑和未来的人。
他问杜十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希望通过询问别人来获得一些关于命运的答案和指引。
然而,卜算子所得到的答案却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
这种答案既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确定的结果,诗句中写道:“知君有射雉,应念得俱是,好买杨柳丝”。
杜牧通过这种写法,展示了人们在人生追求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信息通常是模糊不清、无法具体执行的,使人们感到迷茫和无助。
卜算子在追问之后感到困惑和迷茫,他不断地追问自己命运的起止和边际,希望寻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
诗中写道:“江上舟车晚,霞明灯火起”,这句诗意味深长,通过描写江上的舟车,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转瞬即逝之感。
人们常常在短暂的生命中感到困惑和焦虑,追寻生活真正的意义使人们感到渺茫和茫然。
卜算子的命运之感对于每个现实生活中的个体都存在一定的共鸣。
人们常常迷茫和困惑于社会的角色和期望之中,往往在追求物质和权利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
杜牧以卜算子为形象,展示了人们对命运的感慨与无奈,以及对未知的恐惧与追问。
他通过描写卜算子的命运之感,间接抒发了自己作为诗人的困境和内心的苦闷。
卜算子诗人的命运之感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抗争,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反思。
诗人通过卜算子这个形象,以及他的一系列追问和困惑,传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与其说卜算子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不如说它更像是杜牧自己内心的抒发和人生的寄托。
《卜算子》原文赏析

《卜算子》原文赏析《卜算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展现了不肯攀高结贵的品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卜算子》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卜算子》原文赏析篇1《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原文赏析篇一: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1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
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
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2卜算子·席上送王彦猷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
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
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
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翻译在江北送你乘船归去,再若相见该是在对岸的江南,江南江北几度秋风吹过,如梦的岁月会使我们都苍老了容颜。
人就像是山头的云彩,谁也难料是聚是散,你好似一片孤云要飘向何方,我仿佛是一只离了群的大雁。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王彦猷:王之道,字彦猷,号相山居士。
江北、江南:指长江北岸、南岸地区。
朱颜换:衰老之谓。
时王之道已六十七、八岁,周氏亦当半百以上。
赏析上片直陈其事,直说别情。
“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将江北与江南对举,由别离联根到聚会。
二句所说,并非实写,而将这次别离推而广之,即将这次别离看作一般的聚散离合,而不仅仅是尔汝之间的别离。
意即:聚久必散,散了还聚,送往迎来乃人生之常事。
二句所说,似甚通达,并未将这次别离看得太重,而“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则流露出借别之情。
谓:江北江南,几度春秋,人们对于不断的迎送似已司空见惯,但人的一生经不起几次迎送。
“朱颜”在梦里更换谓岁月不饶人,只能在不断的迎送中老去。
这里所谓“朱颜”更换,不是在镜中,而是在梦里,含有“人生如梦”之意。
这是上片,既说别情,又抒发感慨。
卜算子最好的十首诗

卜算子最好的十首诗“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哇哦,‘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这词句,多深情啊!就像那长长的江水,流淌着无尽的思念。
你想想,那种思念一个人的感觉,是不是很动人呢?”“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嘿,‘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这画面,清冷又孤寂。
就好像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独自徘徊,多有氛围感啊!难道你不觉得这意境很美吗?”“陆游《卜算子·咏梅》,哇塞,‘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那梅花在恶劣的环境中独自绽放,多坚强啊!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不屈不挠,不是吗?”“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哎呀,‘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这梅花多有气魄!在严寒中依然俏丽,就像勇敢的战士,多让人敬佩啊!”“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哈哈,‘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这比喻,多巧妙啊!把山水比作人的眉眼,太有创意了。
你不觉得很有意思吗?”“严蕊《卜算子·不是爱风尘》,哇,‘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这词句里的无奈和感慨,让人动容。
就像一个人在命运面前的叹息,多有感触啊!”“朱敦儒《卜算子·旅雁向南飞》,嘿,‘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那旅雁的孤独和坚韧,让人佩服。
就像我们在人生旅途中的坚持,不是吗?”“刘克庄《卜算子·片片蝶衣轻》,哇哦,‘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这描写,多细腻啊!把花朵比作蝶衣,多形象。
难道你不想看看这样美丽的花吗?”“纳兰性德《卜算子·塞梦》,哎呀,‘塞草晚才青,日落箫笳动。
慽慽凄凄入夜分,催度星前梦。
’这氛围,多凄凉啊!就像在寒冷的夜晚,一个人孤独地思念着远方,多让人心疼啊!”“石孝友《卜算子·见也如何暮》,哇,‘见也如何暮。
《卜算子》诗词鉴赏

《卜算子》诗词鉴赏《卜算子》诗词鉴赏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代: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
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欲:想,想要。
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美好的样子。
才始:方才。
赏析:这首词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并无消极想法。
主要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生活送出祝福。
词的上片写回程的山水行程。
“水是”、“山是”两句,借景抒情,化无情为有情,启人遐想,而且运用反语,推陈出新、发想奇绝,将山水塑造成也会为离情别绪而动容的有情之物。
词人把水比作闪亮的眼睛,把山喻为青翠的蛾眉,对仗工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诗情画意的山水清景。
其中,眼波“横”而未流,表现出词人极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不愿让友人因为自己的低落而增添伤感,做到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同时,这一句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
卜算子原文及赏析优秀7篇

卜算子原文及赏析优秀7篇《卜算子》原文及赏析篇一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叶梦得〔宋代〕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
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
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
译文弯弯的新月挂在林梢,潜流的沟水在枯上中鸣响,不时望见稀疏的星星闪落在画檐上,原来是几点飞萤小巧的身影。
思归的乡情已不如往日那般深重,却依旧缠绕在心中。
新谱写了歌曲想请歌女来唱,却空对着烟郑浩渺的宽阔水面。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凤凰亭:又名薰莱亭,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三界线新城路。
暗水:潜流的沟水。
枯沼:这里指即将干涸的池上。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唐代郑嵎《津阳门》诗:“象牀尘凝罨飒被,画檐虫网颇梨碑。
”唐代李渥《秋日登越王楼献于中丞》诗:“画檐先弄朝阳色,朱槛低临众木秋。
”连环绕:连接成串的玉连环,常指难以解开的忧愁。
这里指连续往返的样子。
新声:新谱的曲子。
采菱:采菱之人,代指歌女。
水阔:宽阔的水面。
赏析该词是宋代词人叶梦得所作的一首咏怀词,与用“新月”与“暗水”对比,用“疏星”与“流二”对比,描写了眼前所见所闻的自然现象,构思极为巧妙。
坐在凤凰亭里,四周一片寂静。
仰视天空,见一弯新月慢慢升起,象高挂树梢;侧耳细听,即将干涸的弯曲的池塘,还有涓涓的流水声在暗中发出枯竭前的悲鸣。
再纵目四望:稀疏的明星不时从画檐前落下;却有几点流二在暗处闪闪发光,自由自在地随意到处飘动。
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由于是“常见”,便很少有人注意它,更没有人把它集中起来描绘、观察、思考。
“新月”是在成长、向上的,不会变成弯曲的“枯沼”,“疏星”是大而明、高而洁的,可是它落下的时候,它的亮光还不如暗处闪闪发光的二火虫。
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却饱含着人生哲理。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
”叶梦得祖籍苏州晚年闲居吴兴,据《湖州府志》载:“叶元辅居乌程,至梦得已四世。
”乌程,即吴兴也。
叶梦得居吴兴已“四世”,当然是第二故乡,他的“归意无多”这是原因之一。
李子仪《卜算子》译文及赏析

李子仪《卜算子》译文及赏析北宋李子仪《卜算子》我住长*头,君住长*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水。
*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卜算子:《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
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长*头:指长*上游。
长*尾:指长*下游。
已:完了,终结。
“只愿”二句:用顾夐《诉衷情》“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词意。
定:词中的衬字。
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亦称“添声”。
相思意:彼此相思的爱恋之情。
译文1:我住在长*之源,你住在长*之尾。
日日夜夜思念着你却总不能相见,你我同饮着一*之水。
这*水何时不再奔流?这幽恨何时能够停止?但愿你的心意与我相同,我绝不会辜负相思的情意。
译文2:我住长*上游,你住长*下游。
天天思念你而见不到你,却共饮着同一条*河水。
长*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但愿你的心同我的心一样,一定不会辜负这一番相思情意。
赏析: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
同住长*边,同饮长*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
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
语极平常,感情却深沉真挚。
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这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爱恋,给人以*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全词以长*水为抒情线索。
悠悠长*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
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这阕词是模拟一个年轻女子的口吻而作的,可以听见女子的深情相思,也可以感受到对于分离的了然于心:我住在长*的上游,你却住在长*的下游,隔着如此漫浩的距离啊,我的不能收束的情意,就这样汤汤如*水般,向你淌流而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卜算子·见也如何暮翻译赏析
《卜算子·见也如何暮》作者为宋朝诗人石孝友。
其古诗全文如下:见也如何暮。
别也如何遽。
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
去也如何去。
住也如何住。
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前言】《卜算子·见也如何暮》是南宋石孝友的词作。
词上片是总写相见、相别、后会无凭,把过去现在将来概括一尽,下片全力以赴写临别,突出最使离人难以为怀的一瞬,使全曲终于高潮。
【注释】①上片的“如何”:犹言“为何”。
②暮:迟;晚③遽:急,仓猝。
④难凭据:无把握,无确期。
⑤下片的‘如何’:犹言怎样⑥难分付:宋人口语,犹言不好办。
【翻译】相见为何太晚,而离别又为何如此匆匆。
是离别难相见也难,再见无确期。
离去该怎样离去,留下又该怎样留下。
是留下难离去也难,此时怎么办。
【赏析】众所周知,离别是中国文学史上万古常青的一大主题。
虽自《诗·邶风·燕燕》以来,描写离别伤思的上乘之作不止万千,但读这首《卜算子》,却仍觉清新俊逸,令人百看不厌。
“见也如何暮。
”起句即叹相见恨晚。
着一“也”字,如闻叹惋之声。
如何,犹言为何。
相见为何太晚,主人公是个中人,见也如何暮,其故自知,知而故叹,此正无理而妙。
从此一声发自肺腑的叹恨,已足见其情意之重,相爱之挚矣。
但亦见得其心情之枨触。
相见太晚的原因是“别也如何遽。
”又是一声长叹:相别又为何太匆忙,原来,主人公眼下正当离别。
此句中如何,亦作为何解。
叹恨为
何仓促相别,则两人忘形尔汝,竟不觉光阴荏苒,转眼就要相别之情景,可不言而喻。
上句是言过去,此句正言现在。
“别也应难见也难”,则是把过去之相见、现在之相别一笔挽合,并且暗示着将来难以重逢。
相见则喜,相别则悲,其情本异。
相见时难,相别亦难,此情则又相同。
两用难字,挽合甚好,语意精辟。
不过,相别之难,只缘两情之难舍难分,相见之难,则为的是人事错迕之不利。
两用难字,意蕴不同,耐人寻味。
见也难之见字,一语双关,亦须体味。
见,既指初见,也指重见,观上下文可知。
初见诚为不易——“见也如何暮”。
重见更为艰难——“后会无凭据”。
后会无凭,关合起句“见也如何暮”,及上句“见也难”之语,可知此一爱情实有其终难如愿以偿的一番苦衷隐痛。
主人公情好如此,而终难如愿以偿,其原因不在主观而在客观方面,也可想而知。
事实上,虽说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可是毕竟是此事古难全呵。
上片叹恨相见何晚,是言过去,又叹相别何遽,是言现在,再叹后会无凭,则是言将来。
在此一片叹惋声中,已道尽此一爱情过去现在未来之全部矣。
且看词人他下片如何写。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写行人临去时心下犹豫。
此处的“如何”,犹言怎样,与上片用法不同。
行人去也,可是又去不得了、不舍得走,可是要“住”,即留下不去,情势所迫,又不能够,正是“住也应难去也难”。
此句与上片同位句句法相同,亦是挽合之笔。
句中两用难字,意蕴相同。
而“别也应难见也难”之两用难字,则所指不同。
此皆须细心体味。
写临别之情,此已至其极。
然而,结句仍写此情,加倍写之,笔力始终不懈。
“此际难分付。
”此
际正谓当下临别之际。
分付训发落,宋人口语。
难分付,犹言不好办。
多情自古伤离别,而临别之际最伤心。
此时此刻,唯有徒唤奈何而已。
词情在高潮,戛然而止,余音却在绕梁,三日不绝。
此词在艺术上富于创新。
其构思、结构、语言、声情皆可称道。
先论其构思。
一般离别之作,皆借助情景交炼,描写离别场景,刻画人物形象,以烘托、渲染离情。
此词却跳出常态,另辟蹊径,既不描写景象,也不刻画人物形象,而是直凑单微,托出离人心态。
如此则人物情景种种,读者皆可于言外想象得之。
此词以“见”、“别”、“去”、“住”四字为纲领,反复回吟聚短离长、欲留不得的怅惘。
前后上下仅更动一两字,拙中见巧,确是言情妙品。
可知诗文不必求花描,情之所至,口边语亦自佳。
用白描手法抒情,也是此词最大特色。
所谓白描,即用笔单纯简练,不加烘托渲染。
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指不着笔墨于人物形象情景场面,而读者尽可得之于体味联想。
在中国文
学中,意内言外含蓄之美,并非限于比兴写景,也可见诸赋笔抒情,此词即是一证。
次论其结构。
《卜算子》词调上下片句拍匀称一致,此词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营造其抒情结构。
上下片句法完全一样,全幅结构结态便具有对仗严谨之美。
但上片是总写相见、相别、后会无凭,把过去现在将来概括一尽,下片则全力以赴写临别,突出最使离人难以为怀的一瞬,使全曲终于高潮,便又在整齐对应中显出变化灵活之妙。
再论其语言。
此词语言纯然口语,明白如话,读上来便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尤其词中四用如何,五用难字,八用也字,兼以分付结尾,真是将情人临别伤心惶惑无可奈何万般难堪之情,
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谓极词家以白话为词之能事。
最后论其声情。
《卜算子》词调由六句五言、两句七言构成,七言句用平声字为句脚,五言句皆用仄声字叶韵。
此词上下片两七言句皆用难字为句脚,全词用去声字叶韵。
八用也字,四用如何,及四用难字,皆用在上下片同位句同一位置。
这样,整齐的句拍,高亮的韵调,复沓的字声,便构合成一部声情协调又饶拗怒、凄楚激越而又回环往复的乐章,于其所表现的缠绵悱恻依依不舍之离情,实为一最佳声情载体。
此词能在众多的离别佳作中别具一格,显出魅力,确有其艺术独创之奥妙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