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历史学: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历史学: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摘要】历史学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其独特功能和启示作用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历史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帮助人们理解过去,更在于指引人们面对未来。
历史学在社会中的不可或缺性与其价值体现令人深思。
历史学的大用之道不仅在于它的学术研究,更在于它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推动力量。
【关键词】关键词:历史学、重要性、现代社会、独特功能、启示作用、价值体现、教育、决策、社会发展、不可或缺1. 引言1.1 历史学的重要性历史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者和解释者,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历史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了解各种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轨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的整体面貌。
历史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下社会现象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学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
历史上的各种事件和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启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历史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从而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历史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当前的社会现象提供解释和启示,更可以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历史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历史学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历史学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十分重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学不再仅仅是一门研究古代事件的学科,而是被视为一种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在当今社会,历史学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
历史学家们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和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历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间世》:⽆⽤之⽤,⽅为⼤⽤⽂/⽉⽉正⼼正举特约作者主播/樊浩庄⼦在《⼈间世》中这样说道:“⼭⽊⾃寇也,膏⽕⾃煎也。
桂可⾷,故伐之;漆可⽤,故割之。
⼈皆知有⽤之⽤,⽽莫知⽆⽤之⽤也。
”⼭中的林⽊因为不是良⽊,反⽽能够保全,长成参天⼤树。
可见⽆⽤之⽤,有时反⽽能成⼤⽤。
庄⼦惯⽤寓⾔、⽐喻讲述道理,表⾯上说的是林⽊之事,实则讲的是⼈⽣哲理,更是在讲述⾃⼰的⼀⽣。
庄⼦⼀⽣困顿,⽣活在底层,不应楚威王之聘,⼀⽣只做过漆园吏,甚⾄沦落到贫民窟⾥以编草鞋为⽣,还因断粮去与⼈借⽶。
⼀⽣落魄,潦倒⾄此。
⽤世俗的眼光看庄⼦,⽆功⽆禄,他⾃是⽆⽤的。
但若以⼀颗道家的⼼看庄⼦,他却是⼀位真正有⽤的智者。
他所提出的“⽆⽤之⽤,⽅为⼤⽤”,不仅让他⾃⾝逍遥于世外,获得了精神的⾃由,更是给今天⾝处于浮躁社会中的我们以⽆限的精神启迪。
01⽆⽤,⽅为⼤⽤梁⽂道在《悦⼰》中说:“读⼀些⽆⽤的书,做⼀些⽆⽤的事,花⼀些⽆⽤的时间,都是为了在⼀切已知之外,保留⼀个超越⾃⼰的机会,⼈⽣中⼀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这种时刻。
”所谓“有⼼栽花花不开,⽆⼼插柳柳成荫”。
有些时候,助你成功的,反⽽是那些不起眼的“⽆⽤”之事。
乔布斯读⼤学期间,曾去旁听⼀门书法选修课,为了旁听和练习书法,每天花费⼤量的时间和精⼒。
同学们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课程对本专业⼀点⽤都没有,⽽乔布斯也没有多想,当时的他选择书法,不过是出于⾃⼰的兴趣。
没想到的是,⼗年后,乔布斯在IT业居然⽤上了书法课上的东西,开始组织⼈员做字体设计。
也因为这些字体的艺术感,让苹果的产品有了⼀⼤批铁杆粉丝。
与乔布斯类似,另⼀位商业天才马云也是有些“不务正业”。
最近马云唱京剧的视频在⽹上传疯,⽹友们调侃说:“别⼈出道是为了赚钱,马云赚钱是为了出道。
”就连马云创办的阿⾥巴巴,从上到下也都染上了这种“不务正业”的风⽓。
明明是⼀家互联⽹公司,操的⼼事⽆巨细,千奇百怪,从肝癌检测到环保种树,从母猪⽣崽到寻找太空的第⼆地球……马云曾说:“我认为'⽆⽤之⽤’才是真正的价值,所有⼈想要很快收获,就没有未来。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0130211班沈炜煜在《逍遥游》中,庄子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了,结的葫芦极大,能容五石。
可是,它的质料不坚固,用来盛水,拿起来就破了,切成两个瓢,又太浅装不了多少东西!因此,这葫芦虽然大,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我索性就把它砸破了。
”庄子听了,说:“你真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有这么大一个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漂游江河湖海,作渡江用,而只考虑盛东西呢?你还是个心眼不开窍的人啊!”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
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
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有其自身的“大用”,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或摆放的位置不同罢了。
因此,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下面我将从变通创新、节俭环保、用人、教育以及人生观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变通创新方面惠子固执地认为葫芦只能用来装水,而庄子大胆创新,打破了葫芦的常规用法,把以前只能用来盛水转变到可以作为腰舟来使用,合理地变“无用”为“有用”,化“有用”为“巧用”。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
一味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
古往今来,那些美名远扬的科学家、艺术家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是与他们自身的努力有关,更是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创新精神。
只有所谓的“创新性人才”,才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为社会、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样地,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也必定离不开创新。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典故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典故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庄子·逍遥游》,描述了一个关于木匠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梁惠王的国君,他派人去找李广,要他制作一把千里镜。
李广制作了一把大镜,但并不是梁惠王所想的千里镜,而是一把看不见的无用之物。
梁惠王很生气,但李广解释说:“这是有用的无用之物。
”后来,梁惠王派人去找孙膑,要他制作一把梁上君子。
孙膑也做了一个看不见的无用之物,但他也解释说:“这是有用的无用之物。
”梁惠王听后心生疑惑,便去问庄子。
庄子告诉梁惠王,这些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是有用的,因为它们可以让人们思考,启发人们的智慧。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无用的事物,实际上可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价值,启发人们的思考和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道理,有些看似无用的知识、技能或者事物,可能在某个时刻或某个方面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发现事物的价值,以及不断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无用之用 方为大用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者:余文镜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1年第02期原创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2年12月10日,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式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并在晚宴中致辞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的伟大用处。
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王安忆在复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说,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
庄子也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处处讲究实用的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之事、之物,却有其自身的“大用”。
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你对“无用”有怎样的理解?要求: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限制性与开放性并存的材料作文题。
一、限制性1.写作情境限制。
题目设置的情境是古今中外四位名人的观点,这些观点指向“有用”和“无用”两个维度。
而且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含有辩证的思想:莫言和庄子的话明白而直接,“看似无用,实则有用”;乔布斯和王安忆的话含蓄而优雅,但也道出了“无用”之用的独特魅力。
因此,考生要围绕“有用”和“无用”的关系,辩证地分析“无用之用”,如此才符合写作的要求。
2.写作任务限制。
“你对‘无用’有怎样的理解”,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把侧重点放在对“无用”的阐释上。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要求考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联系自我认知,谈论“无用”与“有用”的辩证关系;明辨生活中“许多看似‘无用’之事、之物,却有其自身的‘大用’”的道理,特别要注意“生活中”这三个字的限制。
3.价值判断的限制。
“在处处讲究实用的生活中”,一些人偏爱做“有用”之事,这种实用主义思想不应该成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追求。
材料通过展示多位名人的观点引领考生关注那些不带目的的“无用”之事,引领他们思考如何成就“大用”,从而对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了明确的限制。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者:毛世英来源:《人力资源》2014年第01期“无为而有为”,以无用做大用,这是道家一贯倡导的人生哲学。
庄子在《人间世》中讲述的“栎社树”寓言,就生动展现了这种哲学思想。
从人才观视角品味这一寓言,我们仍可从中领悟到益于人才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启示。
庄子的寓言是这样说的:从前有个姓石的木匠到了齐国的曲辕,看见一棵被人当作神社的栎树,树冠大到可遮蔽数千头牛,树干足有十丈粗,树梢高临山巅,离地面80尺方才分枝,用它造船可造十余条。
前来观赏的人潮如同赶集一般,但木匠对此却不屑一顾,独自前行,徒弟追上前去问道:“弟子自跟随先生以来,还从未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但师傅却不屑多看一眼,这是为什么呢?”木匠回答说:“算了,没啥说的!这是一棵没有用处的散木。
用它造船船会沉,用它做棺朽烂得快,用它做器具毁坏得快,用它做屋门会流脂液而开裂,用它做梁柱会遭虫蛀。
这是一棵不可取材的树。
正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能如此长寿。
”到晚上石木匠梦见这棵栎树跟他说:“你拿我跟什么相比呢?与木纹细密的树木相比吗?山楂、梨、橘、柚等果类,果熟了就被打落,落下了还要受辱,大枝被撅断、小枝被拉弯。
正因为它们有用而受到了伤害,不能享尽天年而中途夭折。
凡物无不如此。
我寻求做无用的树木已经很久了,几次差点死,庆幸如今得到了,这种无用正是我的大用啊。
假使我有用,能够长得如此高大吗……”庄子借栎树之口表述了“无用之用”的思想,历史上对此观点历来有争议,相对于主张积极入世,以拯救天下、建功立业为己任的儒家思想来说,它明显表现出不思进取、消极遁世的倾向,因而有人认为它是只顾自己利益、不尽社会责任的混世主义、滑头主义等。
其实庄子这一思想在更深层次上可看作是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而且中国历史上有儒道互补的说法,无为而有为的道家思想同样为很多积极入世、经世济民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和奉行。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过:儒家是从正面阐释人生的道理,而道家则是从反面讲的,正面说的往往容易变成教条式的告诫,容易使人产生抵触情绪,而反面说的意义深刻,更具有启发性的作用。
历史学: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历史学: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历史学是一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学科。
在很多人看来,历史学似乎是一个过时的学科,没有实际的用处,只是在研究过去的事件和人物。
历史学在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导未来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历史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历史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
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人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错误和成功,从而汲取经验教训,指导未来的发展。
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时,人们可以看到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破坏和伤害,从而更好地珍惜和维护和平。
通过了解历史,人们可以避免重蹈覆辙,更好地规划和发展未来。
历史学在人民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了解历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了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在学习中国历史时,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了解历史,人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社会的变化。
历史学在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世界。
通过研究历史事件,人们可以学会辨别真假,分析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通过学习历史,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实生活。
历史学在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历史,人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在学习古代文明的历史时,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代文明的遗产。
通过了解历史,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使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
历史学虽然看似无用,但实际上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导未来的发展;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在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无用,方为大用,趣说车轮法则

无用,方为大用,趣说车轮法则世界上最贵的东西,往往都是"无用"的。
有用之物是水,无用之物是源;有用之物是雨,无用之物是云;有用之物是枝,无用之物是根。
一般人往往只眼盯有用之物,真正的聪明人才懂得无用之物的奥秘。
你过得不好,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你活得太"有用"。
无用,方为大用,趣说车轮法则0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老子用比喻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了"中空无用有大用"的道理。
古代造车,车轮至关重要,车毂的中心支点是一个小圆孔,由此向外周延,共有30根支柱辐辏,外包一个大圆圈,便构成一个内外圆圈的大车轮。
对这种以30根辐辏合而构成的车轮来讲,没有哪一根支柱算是车轮载力的重点,因为30根平均使力,根根都发挥了特定的功能而完成转轮的使命,无所谓哪一根更重要。
可是它的中心,却是空无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
正是因为圆孔中空无物,才能够承载多方力量,轮转无穷。
这就是无用之用的大用,无为而无不为的要妙。
透过车轮的自然法则,人们便可以了解修身成就的要诀,即中空无物,任运于有无之间,虚怀无物,合众辅而成大力。
无用,方为大用,趣说车轮法则02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陶器,用来盛放东西。
我们使用的是空的部分,这个空的地方用来装饭,装菜,装水,都可以。
"当其无,有器之用。
"无用是大用,杯子是空的,才能装水喝。
中空就是"无",我们用的就是这个"无"。
房子就是水泥壳子,里面是空的,所以才可以住人。
我们用的也是这个"无",这个"空"。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似无用,却是有大材,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真正的大用看似无用,实则是抱愚藏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作者:高佩瑜
来源:《高考金刊·理科版》2019年第12期
20世纪初,有个人对北京大学的洪业教授说:“‘历史’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立死’,是一种要死的学问。
”
类似的看法直到今天仍然很普遍,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历史学是非常边缘化的,和金融、医学这些实用性学科相比,似乎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不密切。
从高考填志愿时就可窥见一斑:历史专业的学生,大多没把历史当作第一志愿,还有些人是从其他专业调剂来的。
那么,历史学真的像大家所以为的那样,是一门无用的专业吗?
长久以来,史学研究一直在人类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学习历史可以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感受过往的苦难和欢歌,审视干百年的坎坷与辉煌。
从一片甲骨可以发现一个古国的存在,由一块碑文可以澄清一场战争的真相……
历史学是一门以人类历史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主要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生、发展过程。
以我们学校为例,基础课会涉及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专业课有史学史、中国历史地理、历史文选等等,还有各种专题史、断代史和地区国别史等选修课。
如果热爱历史,学习这个专业可以很轻松。
历史学不同于理工科专业,没有题海战术,学习历史一半靠上课,一半靠课后的阅读。
选择了历史学以后,大学四年都会与浩瀚的史料交织在一起。
上课时教授们会讲述很多教科书里没有的真实事件,课后没有成堆的习题,但会有各种历史书等待你翻阅。
你会了解甲骨文是如何演变成现在的文字,会发现原来文言文里没有标点符号,还可以看到清朝皇帝的奏折……如果你热衷于倾听历史故事,渴望探寻历史真相,想看最真实的史料,那么历史学专业一定对你胃口。
对于历史系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改掉应试教育背景下死记硬背、被动学习的习惯,要利用好各类图书资源和数据库资源,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想学好历史学,必须加强搜集、解读信息以及写作的能力,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找到对问题有用的材料,然后对文献作出解读,再用准确的语言将分析思考的成果表达出来。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如今的我们还希望能有“一技傍身”。
历史学不仅是一门立身的学问,同样也可以作为谋生的技能。
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策划、咨询、研究、管理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大多会选择在学校、文博、科研单位、党政机关、新闻出版部门等领域就业。
近年来,影视、动漫、游戏产业中的历史元素逐渐增多,策划、编剧类职位也开始成为历史学毕业生的流行选择。
另外,“故宫热”现象推动了博物馆的发展,除了讲解、策展之类的传统工作,我们还可以从事文创产品开发等新兴职业。
历史有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沟通了过去、現在和未来。
我们一生中有若干年要在大学度过,能在这一过程中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对话,将是一次值得珍视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