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七上课外古诗词四首

合集下载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朗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xiáng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诗意速通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笛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惹得征人们 一夜都在望乡。
走近作者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人 ,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 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 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 情 , 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 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 降城闻笛》。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 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 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 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岑参
cén shēn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g 应傍/战场/开。
诗意速通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 灾祸的风俗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 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
旁边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 (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 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 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语文七上12首古诗

语文七上12首古诗

语文七上12首古诗语文七上12首古诗有:《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1语文七上古诗12首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2.《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七年级古诗上册必背

七年级古诗上册必背

七年级古诗上册必背
七年级上册的必背古诗包括《观沧海》(曹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等。

- 《观沧海》通过描绘大海的宽阔浩荡和山岛的耸立,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壮
志和胸怀;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官的关切和忧虑,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次北固山下》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情和对家乡的
思念;
- 《天净沙·秋思》则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孤寂和忧愁。

此外,七年级上册的必背古诗还包括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杜牧的《泊秦淮》、晏殊的《浣溪沙》、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及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这些古诗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建议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以下是三条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的内容:
第一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可是出自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呀!你想想看,那潮水涨起来了,两岸之间变得无比宽阔,那风呢,又正好吹着,把那帆船直直地吹起来,就这么向前悬着,这画面多美呀!就好像你站在海边,亲眼看到了这一切一样。

比如说,你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去海边,看到那辽阔的海面和鼓起的风帆,不就跟这句诗描绘的很像嘛!
第二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哇塞,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这句诗真的太有感觉啦!那干枯的藤蔓,苍老的树木,还有黄昏时的乌鸦,这是多么凄凉的场景啊!再加上那小桥、流水和人家,又让人感觉有那么一丝温暖。

这不就像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感觉很糟糕,但又会有一些小美好出现,让我们心里暖暖的。

比如在一个很冷的冬天,你看到外面枯树枝上有只乌鸦,然后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个小房子冒着烟,是不是就有这种感觉啦!
第三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可是曹操在《观沧海》里写的呀!他说那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就好像是从这大海里出来的一样,那灿烂的星河,也好像是从这里面出来的。

哇,这是多么宏大的想象呀!就好像你站在宇宙中,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好比你晚上抬头看星空,想象着那些星星都是从一个神秘的地方冒出来的,不
就跟这句诗很像嘛!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古诗真的太有魅力啦,每一句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情感和画面!。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四首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四首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四首嘿,朋友!咱来聊聊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四首。

先来说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你能想象那半轮秋月挂在峨眉山上的画面吗?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地,这不就跟你在漆黑夜晚看到的那盏为你指路的路灯一样嘛!李白离开家乡,望着这山月江水,心里该是多么不舍啊!他难道不想多留一会儿,再看看熟悉的山水?
再看,“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在江南遇到李龟年,这得是多大的缘分呐!想想看,多年不见的老友,在这么美的风景里重逢,难道不令人激动万分?这就好比你在陌生的城市里,突然碰到了儿时的玩伴!
还有,“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在行军途中思念长安的故园,那盛开在战场边的菊花,多让人心疼啊!这不就像你远离家乡,心里惦记着家里的那棵老槐树一样吗?
最后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那悠悠的芦笛声,让所有的征人都望向故乡的方向。

这情景,难道不像你在异乡听到一首熟悉的家乡小调,瞬间就勾起了思乡之情?
我觉得这四首古诗词啊,每一首都饱含着诗人深深的情感,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大全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大全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大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大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第一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代表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写作背景:乌桓是当时东北方少数民族,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凯旋途中路过碣石山,眼前波澜壮阔的景象引发曹操万丈豪情,写下此篇抒发其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诗文解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意为: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

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东:向东,往东 ; 临:到达,登上; 以:连词,来 ;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意为:(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丰茂:茂盛;茂密;萧瑟: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意为:璀璨的日月星汉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起落的。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四首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四首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四首《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四首》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4首

7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4首

7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4首1、《观沧海》
【作者】曹操【朝代】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交代与友 人相逢的季节——暮春,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 衰的局面,还暗指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 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5、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 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 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2、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 (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 陵,杜工部等,盛唐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 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 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 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初唐诗 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 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 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 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那天夜里,我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幽
黑的峡谷隔开了你我,怀了诗人 (江行思友之情。)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无 限情思,语短情长。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 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 的作用。 答: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 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 (朋友)的思念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回乐烽: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 所,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 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 • 受降城:回乐县的别称。 • 芦管:笛子。 • 征人:戍边的将士。 • 尽:全。
•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 角度描绘了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 愁之情。 •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 景色。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种 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 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 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 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 “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 乡愁。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 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 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 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 “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 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 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 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 ③怜:可怜。 ④傍:靠近、接近。
试译诗文
•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 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 能送酒来。 •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 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创作背景
•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 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 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 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 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思考
1.重阳登高,首句为何要说“强欲”? 2.第二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3.你认为第三句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4.你能描绘出最后一句诗句表现出来的画 面吗?
• • • •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 第三句写的是声; 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末句 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用拟想中 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 不绝,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 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 与音乐美熔于一炉。
诗的意境: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 到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 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1、“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 有什么作用? 答: 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 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 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 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人物评价:
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 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 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 [yǔ] 开府,俊逸鲍参军”。唐朝文宗御封 李白的诗歌、裴旻【mín】的剑舞、张旭的 草书为“三绝”。 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 抑李。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 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1、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qiāng 】 译文:半轮秋月悄悄爬上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 映入平羌江中,与滔滔的江水一道奔流。 起句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 特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 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 的优美意境。 • 次句“影” “指月影,入”和“流”两 个动词既写出月影清江的美景,寓言月影映 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也暗点秋夜行船。在 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 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
赏析: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 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 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 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 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 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 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 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 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岑参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工 诗,长于七言歌行,代 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现存诗三百 六十首。对边塞风光, 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 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 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 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 后人多并称“高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赏析: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 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 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前两 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后二句写现 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 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 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 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 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 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 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 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 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
夜上受降城闻迪
•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 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主要抒写边地士 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 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尤工七绝;律体 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 君虞诗集》二卷。
•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由唐代诗人李益创 作的边塞诗代表作之一。诗意在抒写边防 将士之乡情。 • 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 • 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 • 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 • 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 浑成。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 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 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 间统一起来。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 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 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 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次,地名的处 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 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 “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 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 迹,妙入化工,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 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 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 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 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 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 深切感伤。 4“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2、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 译文:当年,我们在岐王府里经常见面,我也 曾在崔九的厅堂前聆听你多次唱歌。 • 前两句写昔日之盛。追忆当年相会的盛况。 • 一“宅”一“堂”再现当年繁华热闹的情景。 “寻常见”“几度闻”互文见义,有意重复, 拉长了回味的时间,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和 青春年华的美好回忆和无限眷恋之情。这两句 写的越足越盛越繁,就越能与下文写的今日之 衰形成强烈对比。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译文:如今,正值江南明媚美好的春日,(四 处飘零的)我却与你相逢于落花的时节。 • 后两句写今日之衰,由梦幻般的回忆中回 到眼前的现实。“江南好风景”衬托“落花时 节”,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又”字蕴 含很多,把往事今情隐隐追出。 • 一别数十年后,两位老朋友他乡相逢,欣喜之 情可想而知,但今非昔比,置身于“江南好风 景”之中的两位朋友,都已是幡然白首,贫病 衰朽的老者,所面对的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 节”,大有“风景不殊河山有异”之感,饱含 着对时代沧桑和人生巨变的深沉感慨。
七年级语文上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qiāng 】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