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12降水
降水ppt课件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一、采食茶树鲜叶 中国发现与利用茶树,如从神农时代算
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本草衍
义》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尝 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见,
制成的绿茶经泼水推积发酵,茶叶 发黑,形成了黑茶。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六、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
红茶是茶鲜叶采用日晒代替杀青, 揉捻后发酵变红而形成。最早的红茶是 从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 以后扩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产。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六、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
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带产生了 乌龙茶,据说是采摘的芽叶在箩筐中 摇荡时间长了,叶缘受损变红,再经 锅炒、揉捻、烘干后,汤色橙黄,叶 片三红七绿被称为半发酵茶。
降水与农业、工业、交通、地形、河流、国防、以 及人们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干旱不仅仅使农业和林业生产受害,也给航运,发电 ,工业和生活用水带来威胁;还有可能诱发火灾、虫灾、 疾病和沙漠化等一系列次生灾害过程.如我国明朝崇祯年 间的一次大旱,从1627年~1640年共持续了14 年,使当时华北和西北地区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仅甘肃 一省就饿死人口120万.
最初利用茶叶是采食鲜叶。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二、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生煮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以茶作菜 。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 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现
在云南的基诺族仍保留了吃凉拌茶的习 俗。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二、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 槚 , 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 煮羹饮。” 《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2024年高三地理二轮专题+课件+气候----降水

二、降水
3.主要降水类型:
锋面雨
(1)成因: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 暖空气被迫“抬升”,冷却凝结而产 生的降水。 (2)特点 中纬度地区 锋面雨是我国主要的降水类型
(3)分布地区 中纬度地区 锋面雨是我国主要的降水类型
(4)锋面:冷锋、暖锋以及准静止锋。 冷锋:降雨主要在锋后,降雨范围相对较小。 如我国夏季北方的暴雨,强度大、分布集中; 北方冬春季节的冷锋天气主要以降雪为主, 伴有大风、降温。
思维导图
气压带风带 冬夏季风
大气环流
迎背风坡 地形阻挡水汽 地势高对流弱
地形 人类活动
海陆位置
内陆/沿海
降
洋流
暖流/寒流
水
量
植被
覆盖率高(低)
水文
水域广,降水多
湿岛、雨岛、水库、围湖造田、植被破坏
【降水的形成条件】
★某地降水状况分析,一思分析水汽来自哪里?二思:水汽靠什么输送?三思:怎 么降温?
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 (受东部山脉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山 地背风坡,不利降水;(势力强大的) 沿海寒流的减湿作用强。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பைடு நூலகம்
(1)简述“雪带”(降雪量明显多于 周边地区)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原因。 (8分)
主要分布在湖的东、南岸。 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 冷空气经 过湖面时,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暖湿空 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雪,出现雪带
中纬度沿海降水多,内陆少;由沿海向内陆,湿 润气流影响越来越弱
二、降水
5、降等水高的影线响因素
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 气压带: 高压带控制—干旱少雨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低压带控制—湿润多雨 风 带: 盛行西风—湿润多雨 信风和极地东风—干旱少雨
高三地理降水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降水知识点总结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地理学知识和预测天气变化至关重要。
下面是高三地理降水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降水的定义和分类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液态或固态的形式下落到地球表面的现象。
按降水粒子的形态和大小,可以分为雨、雪、冰雹和霰等。
二、降水的形成原因1. 对流降水:由于大气中温湿度差异造成的对流运动使得水汽上升,遇冷凝结成云,并在云中形成水滴或晶核,最终下落为降水。
2. 锋面降水:当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时,空气上升时会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3. 层云降水:透过冷却或蒸发冷却,造成云层的凝结和降水。
4. 地形降水:山脉等地形障碍使得气流上升,产生云层和降水。
三、降水的分布规律1. 季风降水:常见于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地区,是由于季节性气压系统变化引起的,冬季旱、夏季雨。
2. 西风带降水:常见于中纬度地区,受到西风带和温带气旋的影响,本身气候变化多,降水形式不一。
3. 热带雨林降水:主要位于赤道附近的洲际热带地区,年降水量较高,分布均匀。
4. 内陆地区降水:由于缺乏湿润的水汽补充,内陆地区降水量较少,多为干旱地区。
四、降水对环境的影响1. 润湿作用:降水使得土壤湿润,维持植被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2. 侵蚀作用:强降水会引发洪水,在流经地表时拖带大量泥沙,造成土壤侵蚀。
3. 形成地貌:降水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塑造了地球各种地貌和地形特征。
4. 供水资源:降水是自然界的主要淡水资源,对于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至关重要。
五、全球降水格局的变化1. El Niño现象:热带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导致热带降水移动至东太平洋,影响全球降水格局。
2. 全球变暖:气候变暖导致水汽含量增加,降水增加的地区可能更多,而干旱地区可能更加干燥。
总结: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降水的形成原因、分类、分布规律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对于我们理解天气变化、预测气候趋势和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高中地理《降水》专题课

四、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低压带控制,多上升气流,多雨;
高压带控制,多下沉气流,少雨。
风带:西风带(向岸风)控制,降水多;
信风带(离岸风)控制,降水少
季风环流:夏季风控制,降水多;冬季风控制,降水少。
世界年降水量丰富的地区
世界年降水量缺乏的地区
三、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空间分布
图册P32
1)从赤道到两极,年降水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3)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温带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从沿海向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学道P19
回归线大陆东岸降 水多,中部、西岸 降水少
秋季节 D.华北平原的降水量集中于夏、
秋季节
表l 我国不同地区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2)表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比例最小的地点是 南。昌 根 据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8分) (3)表中,夏季降水量最少的地点是 乌鲁,木原齐因是 距。海远,水汽少 (4)分析五台山年降水量高于郑州年降水量的原因。(3分)
空气中水汽含量与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 温度愈高,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愈强。 当温度降低时,空气能容纳的水汽量下降,空气则易达到过过 饱和状态,多余水汽凝结,成云致雨。
练习
黄山云雾多出现在雨过天晴或日出前后,为什么?
雨过天晴时,空气中水汽充足,遇山地抬升作用, 水汽上升冷却凝结成云雾。
日出前后,地面辐射降温,气温低,水汽易凝结成 云雾。
例:右图是我国新 疆年等降水量线分 布状况图,试分析 A地降水量大于B 地的原因。
答案:A地处于伊犁河谷的天山迎风坡;B地则位于地形 封闭的吐鲁番盆地,因此A地降水大于B地。
2020年高考地理小专题复习之十二 降水

二、降水类型 1. 对流雨
湿热空气强烈受热膨胀上升 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
赤道附近,中纬度大陆夏季午后
2. 地形雨 湿热空气受地形阻挡上升 强度较大,时间较长
山地迎风坡
雨影区
3. 锋面雨 冷暖气团相遇,暖空气被抬升 历时长,范围广,强度小 (台风雨): 低纬度大陆东部沿海
第二是含湿量,它表示每千克干空气所含有的水蒸 气量,单位是千克/千克·干空气;
第三是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 下的饱和绝对湿度的比值
定义
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的绝对湿度与同温 度下的饱和绝对湿度的比值,得数是一个 百分比。
也就是指某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与同 温度下饱和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之比, 这个比值用百分数表示。例如,某机房平常 所说的湿度为60%,即指相对湿度而言。
地形迎风坡
地形背风坡
迎岸风
离岸风
暖流沿岸
寒流沿岸
夏季风影响
冬季风影响
赤道地区
两极地区
沿海地区
内陆地区
(2017、4)(1)图中A城市冬夏季节的气温特征是____
;
该城市降水季节变化较大的主要成因是
。(2分)
第26题图1
第26题图2
冬季温暖,夏季炎热(1分)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 控制降水少,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多(1分)
【答案】A 【解析】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受夏季 东南季风影响。由西山地形剖面图可以看出,甲 位于山地东南,地处夏季风迎风坡,降水量最大, 乙、丙、丁均处于夏季风背风坡,且距海岸距离 依次增加,因此降水依次减少。
三、降水特征的描述 年降水量大小,降水季节变化
3、描述K城的降水特征。
【答案】K城降水较多(年降水量超过1000mm); (2分)降水季节变化明显,呈双峰型(3~5月及 9~11月降水较多)。
初中地理《主要降水类型》试讲逐字稿

初中地理《主要降水类型》试讲逐字稿试讲要求:(1)讲清楚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类型;(2)试讲中要有师生互动;(3)试讲时间十分钟,恰当板书。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6号考生,我抽到的试讲篇目是《主要降水类型》,现在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提到小说《三国演义》,大家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并不陌生。
诸葛亮在其戎马生涯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战术奇迹,其中火攻更是用得神乎其神,从一开始的火烧博望坡、再到火烧赤壁及火烧藤甲兵,但是在上方谷战役中,诸葛亮的拿手好戏火攻却失灵了,最终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主要的降水类型》,去揭开是什么样的“天理”导致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失败?现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例,来说说什么是降水?啊,同学们都笑了,说下雨就是降水,但是老师要提醒大家,在地理学科中,降水不仅仅指降雨,还包括雪、冰雹等,即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那么在明确了降水的概念后,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想一想怎样才能形成降水呢?好,请最后排手举的最高的同学来说说,哦,他能从生活中归纳地理知识,他说下雪的时候很冷,所以降水的条件应该包括气温的下降。
的确气温是形成降水的条件之一,那你还能想到其他的么?哦,好的,没关系,请坐。
那请同学们再想想,寒冷的冬季并不是天天都降雪呀,那是为什么呢?对了,同学们想得很快,因为很多时候并没有大量的水汽,所以形不成降雪,当然了同学们也别忘了,除了水汽之外还需要能凝结降水的物质,即凝结核。
所以我们总结起来就是形成降水的条件包括两个,一是丰富的水汽和凝结核,二是气温下降到能凝结成降水。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降水的条件之后,再来思考,这两个条件在有机搭配的过程中会形成怎样的降水类型?先来回顾一下大家在小学阶段学到的《科学》知识,当物体受热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对的,物体受热会膨胀。
那么空气同样如此,近地面的空气受热之后会膨胀上升,那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对了,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回答了气温会下降,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降水,而我们会发现这种降水是因为空气产生了垂直方向上的对流运动,我们把它称为对流雨。
高中地理——降水(优秀公开课)

降水的变化规律: ①降水的时间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降水量的变化规律:
①降水量时间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 冬季多雨型、全年湿润型
全年多雨型—赤道附近(南北纬10°以内)热带雨林气候区 全年少雨型—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夏季多雨型—南北纬30°—40°大陆东岸(热带草原和季风气候) 冬季多雨型—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 全年湿润型—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降水集中在夏/冬季、降水均匀、季节变化大/小、年际变化大/ 小、雨季长短等等。 ③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X多X少(递变趋势)、区域降水差异大小(空间变率)、极值的 分布
影响降水的因素
(1)大气环流 (气压带、风带、季风)
气压带: 低压带气流上升,多雨; 高压带气流下沉,少雨。 风带: 西风带多雨, 信风带、东风带少雨 季风:夏季风多雨,冬季风少雨
一般而言,大陆性较强的气候降水季节变化>海洋性较强的气候;
季风的不稳定性使季风气候区降水年际变化大。
降水的变化规律:
②降水的空间变化:纬度分布、海陆分布、极值分布等方面描述
世界降水带:两个多雨带、两个少雨带。
北
南
60
30
0
30
60
北半球
赤道
极 温副
赤
地 带热
少
多
带 少
道 多
雨 雨雨
雨
带 带带
带
南半球
雨影区
②地形雨
湿热空气强烈受热膨胀上升 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 赤道地区、我国夏季午后
降水

(一)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
2、两极地区降水 多 少
。
。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东岸降水 多 ,大陆西岸 少 。 4、在中纬度地带, 沿海地区 多 , 内陆地区
少
。
(二)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降水量(毫米) (世界各地各月雨量分布图)
1、哪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 2、哪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少?少到什么程度? 3、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大约 多少毫米? 4、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 5、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大致在 多少毫米左右?
九月南撤到南部沿海地区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 1、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 1、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夏 季 风 的 进 退
华北、东北
东部地区 雨带推移
7、8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 6月 南部沿海地区 5月 10月 9月
开始迟 北方 结束早 雨季 雨季短
(二)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降水量(毫米)
按照世界各地降水量各月(或各季)的分配情况,一般可分为:
1、全年多雨型(新加坡) 2、夏季多雨型(中国北京) 3、常年湿润型(英国伦敦) 4、冬季多雨型(意大利罗马) 5、全年少雨型(埃及开罗)
五、影响降水的因素
1、大气环流 2、海陆位置 3、地形 4、洋流
(一)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 1、气压带、风带 90°N
极地高气 压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watering
Outline of Presentation
• Introduction • Applications • Design • Examples
Introduction
Purposes for Dewatering
For construction excavations or permanent structures that are below the water table and are not waterproof or are waterproof but are not designed to resist the hydrostatic pressure Permanent dewatering systems are far less commonly used than temporary or construction dewatering systems
Actual velocity of flow
v va n
Rate (quantity) of flow
h q kiA k A L
Typical Permeability of Soils
Soil or rock formation Gravel Clean sand Clean sand and gravel mixtures Medium to coarse sand Very fine to fine sand Silty sand Homogeneous clays Shale Sandstone Limestone Fractured rocks Range of k (cm/s) 1-5 10-3 - 10-2 10-3 - 10-1 10-2 - 10-1 10-4 - 10-3 10-5 - 10-2 10-9 - 10-7 10-11 - 10-7 10-8 - 10-4 10-7 - 10-4 10-6 - 10-2
Army TM 5-818-5
Grout Curtain or Cutoff Trench around An Excavation
Army TM 5-818-5
Design
Design Input Parameters
Most important input parameters for selecting and designing a dewatering system: - the height of the groundwater above the base of the excavation -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ground surrounding the excavation
(Durham Geo Slope Indicator)
Compaction Permeameter
uses standard 4 in and 6 in compaction molds for falling or constant head permeability tests
(Durham Geo Slope Indicator)
Army TM 5-818-5
Constant Head Test
h
L
Soil Q A
QL k hAt
Falling Head Test
a At t=t1 h1 dh At t=t2
h2
Soil
L Valve
aL h1 k ln At h2
A
Laboratory Test Methods
Rigid Wall Permeameter
Shelby Tube Permeameter
Device designed to use a 6-in section of a standard 3-in diameter Shelby tube Ideal for testing loose sands and other materials
Coefficient of Horizontal permeability of Soil (kh) x10-4 cm/sec
Permeability vs. Effective Grain Size
Note: kh based on field pumping tests Effective Grain Size (D10) of Soil, mm
Applicability of Dewatering Systems
Army TM 5-818-5
Applications
Permanent Groundwater Control System
Army TM 5-818-5
Deep Wells with Auxiliary Vacuum System
Flexible vs. Rigid Wall
• In rigid walled permeameters – Simpler apparatus – Leakage along side-wall possible, especially if sample shrinks – May use double ring equipment to discount side-wall leakage • In flexible walled permeameters (triaxial cells) – No side leakage – Effective stress (hence k) varies
Double ring permeameter introduced to measure k without including sidewall leakage which would lead to high estimates of k
Double Ring Permeameter
A standard 4 in compaction mold A stainless steel sleeve in the base divides the sample into two equal portions, allowing measurement of the permeant flow from the center and perimeter of the sample concurrently Flow is monitored with two 5 ml pipettes
Rigid Wall Permeameter
10.16 cm Top cap Flow Porous stone Edge Flow (discarded) Flow
11.64 cm Bottom cap Flow Compaction mould Compacted soil Porous stone
Common Dewatering Methods
Sumps, trenches, and pumps Well points Deep wells with submersible pumps
Sumps, Trenches, and Pumps
Handle minor amount of water inflow The height of groundwater above the excavation bottom is relatively small (5ft or less) The surrounding soil is relatively impermeable (such as clayey soil)
Depth of Required Groundwater Lowering
The water level should be lowered to about 2 to 5 ft below the base of the excavation
2 to 5ft
Methods for Permeability
Army TM 5-818-5
Buoyancy Effects on Underground Structure
Xanthakos et al. (1994)
Recharge Groundwater to Prevent Settlement
Army TM 5-818-5
Sand Drains for Dewateriulas Laboratory permeability tests Accuracy Borehole packer tests Cost Field pump tests
Darcy’s Law
Average velocity of flow
h v ki k L
Wet Excavations
Sump pumps are frequently used to remove surface water and a small infiltration of groundwater Sumps and connecting interceptor ditches should be located well outside the footing area and below the bottom of footing so the groundwater is not allowed to disturb the foundation bearing surface In granular soils, it is important that fine particles no be carried away by pumping. The sump(s) may be lined with a filter material to prevent or minimize loss of f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