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第一节 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册 第五单元 第3讲 全球气候变

第3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最新考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体系考纲解读以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结合图表材料,考查全球或局部地区气候变化的特点、影响。
考点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变化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形的变化及人类活动。
2.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1)地质时期(经历多次大冰期)⎩⎪⎨⎪⎧冰期:气候变冷;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从高山向平原推进交替间冰期:气候变暖,冰川后退(2)人类历史时期⎩⎪⎨⎪⎧⎭⎪⎬⎪⎫15、17、19世纪比较寒冷16、18、20世纪比较温暖寒暖交替(3)气象仪器观测时期⎩⎪⎨⎪⎧⎭⎪⎬⎪⎫19世纪末↓气候增暖20世纪40年代↓气候变冷20世纪70年代↓气温回升气温波动上升[特别说明]全球气候本身有冷暖和干湿变化,但近百年来主要表现为变暖的趋势。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1.气候变暖的原因: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有关。
2.未来的预测:至2100年,全球升温约1.4~5.8°C,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导致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约0.09~0.88米。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海平面上升2. 导致自然灾害增加(1)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加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将更加干燥(2)热带气旋的强度、频率会增加。
3. 导致生态系统调整(1)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不利)⎩⎪⎨⎪⎧表现:改变植被群落结构、组成及生物量,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原因:物种易患病和遭受害虫袭击,难以适应新环境变化,生产率降低,脆弱性物 种灭绝(2)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有利):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使植物生产率有一定的提高。
4. 威胁人类健康。
(1)主要受害人口:热带、亚热带国家低收入人口。
(2)原因⎩⎪⎨⎪⎧气温升高,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全球变暖影响某些疾病传染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 病原菌滋生环境1.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2.影响(1)气候变化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2)对农业的主要影响(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应对全球变暖的具体对策1.(2013·广东文综)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

探 核 深度剖
心析
解析:第(1)题,影响交通密度的因素主要从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越发达,人口越 多,区域之间的联系越多,对交通的需求量越 大;经济越发达,区域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力量 雄厚,利用交通建设和技术条件越有保障;从 图示来看,津、京两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货 物的中转量大,交通压力大,因此该区域的交 通密度较大。
探 核 深度剖
心析
(2017·银川二中三模)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迁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 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地区有30多个 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 图甲示意高要地区八卦村落分布区,图乙(遥感图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 路和排水系统。读图,完成3~5题。
3.与西江北岸相比,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 )
A.水源丰富 B.水灾多发
C.水运便利D.ຫໍສະໝຸດ 地充足B探 核 深度剖
心析
4.根据“八卦村”排水系统的形态可以推断( )C
A.池塘位于村中心,方便蓄水
B.道路都与排水系统并行,方便出行
C.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
D.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盆地里
心析
探究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探 核 深度剖
心析
续表
探 核 深度剖
心析
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
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C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第五章 自然环境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第2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配套课件 中图版必修1

基础梳理
夏天持续高温,使人的死亡数量相对增加(zēn ③影响人类健康
增加疾病的 发病率 ,扩大疾病的传播范围
④影响海平面和海岸带:海平面 上升(s,h给àn沿gs海h地ēn区g)带来极大
的影响。
使原生态系统内的 物种(w遭ù受zh重ǒn大g)损失
⑤影响生态系统某些渔场消失,某些渔场扩大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 土地荒漠化 加剧
考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试题调研
(2011·江苏地理)下图是 1992 年和 2003 年格陵兰冰 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 2~3 题。
第二十一页,共29页。
考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试题调研
2.1992 年至 2003 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
A.地壳活动加剧
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③森林的光合作用会减少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④提高单位 GDP 能耗,会导致
能源消耗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增加。
答案(dá àn)
B
第十一页,共29页。
考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梳理
1.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影响古代文明和经济的兴衰 ①暖湿时期:古代文明和经济兴盛。 ②干冷时期:古代文明和经济衰退。 (2)影响生态环境:气候变迁引起 动植物分布(fēn的bù迁)带移。
第五页,共29页。
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化
试题调研
(2)(2013·广东文综)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
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
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 )
解析(jiě xī)
地表有冰雪覆盖时,地面反射作用强烈,吸收太阳照射
高考复习方案(全国卷地区)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5章 自

第15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识导图考纲解读明确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一、全球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1)含义: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①________的气候改变。
(2)衡量指标:②________、③________、风等。
2时期时间尺度变化特点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全球气候一直处于④________变化之中,⑤________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⑥________为主历史时期近1万年以来近1万年以来,寒冷期和温暖期交替。
近5000年以来,全球气候有⑦______次较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近现代近一两百年来气温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⑧________趋势降水全球陆地降水量发生显著变化,热带、温带、寒带地区降水⑨____,亚热带地区降水减少冰川雪盖和冰川面积⑩________海洋全球平均海平面⑪________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图151探究点一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核心突破时期图示变化特点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波动变化,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历史时期(近1万年以来)1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000年以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两次较大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近现代(近一两百年来)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降水量变化显著(温带、寒带、热带降水增加,亚热带降水减少)命题探究命题点一历史时期以来的气候变化1.土壤有机碳(TOC)和氧化铁(Fe2O3)含量是反映一定气候条件下植被覆盖率和生物量的重要指标,揭示地表植被的生长状况,进而反映当时气候的干湿状况。
图152为伊犁河谷某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和氧化铁曲线变化图(虚线为平均值),反映了3710年前至今的气候变化。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第一节 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第一节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017·开封一模)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读中国传统村落在八大地区的空间分布图,完成1~2题。
1.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 C )A.北多南少 B.东多西少C.西南地区最多 D.西北地区最少2.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较小的是( A )A.距海远近 B.地形地貌C.文化习俗 D.农耕文明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我国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很多,东北地区传统村落最少,选C。
第2题,由图可知,沿海和内陆地区均有传统村落的分布,故传统村落分布与距海远近关系较小,选A。
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大巴山余脉与巫山余脉交会处。
2015年2月,我国首条“水上公路”(见下图)在该县建成。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水上公路选线的主要原因是( A )A.保护坡地生态 B.缩短线路长度C.避免侵占耕地 D.连接图中村落4.为降低建桥成本,以下自然要素对水上公路设计高度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D )A.地形 B.地质C.植被 D.水文第3题,水上公路在河流之上修建而成,避免了开山毁林,保护了坡地的生态环境。
缩短线路长度的一般方法是截弯取直,遇山开山,遇水(谷)架桥。
图中水上公路顺河而建,随河道弯曲,并没有缩短线路长度;图示山区坡度陡,并不适宜开辟梯田,故图示区域内没有耕地;据图可知,水上公路并未连接村落,选A。
第4题,由于水上公路建在河流之上,其设计高度受到河流水文状况尤其是最高水位的影响,桥面过低会被淹没进而影响通行,过高则会增加修建成本。
(2017·六安模拟)地质学上,把海水从海岸入侵陆地过程叫“海侵”,海水退出陆地的过程叫“海退”,海侵过程沉积物自下而上由碎屑岩变为碳酸盐岩,碎屑岩表现为更粗的颗粒,海退过程反之。
据此,回答5~6题。
5.上面示意图所属的过程以及虚线方框中沉积颗粒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 )A.海侵沉积颗粒变化与甲相符B.海退沉积颗粒变化与甲相符C.海侵沉积颗粒变化与乙相符D.海退沉积颗粒变化与乙相符6.引起上图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C )①地壳上升②地壳下降③冰期④间冰期A.①③ B.①④C.②④ D.②③第5题,左图表示海平面不断上升,为海侵。
2019版高考地理(北京专用)一轮课件: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张PPT)

术,节约农业用水;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等等
考点二
栏目索引
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特征 表现 举例 开发利用要求 因地制宜,发挥 分布的不 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
平衡性
域差异
地区优势
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 区域分异规律 非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 有地质规律 资源间的 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 联系性 数量的有 绝对数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 限性 用不断减少 资源的再生、更新或循环总 有一定的周期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
考点一
栏目索引
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世界平均气温呈③ 波动上升 趋势,近年来有 ④ 加快 的趋势。 世界气候变暖,除了自然原因外,更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有关:一方面大
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⑤ CO2 。另一方面毁林,造成森林吸收
CO2能力减弱。
特别提醒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整体大趋势,并不是地球上任何时
(1)节能减排: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多使用 清洁 能源;提高能源
利用效率 ,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植树种草 。
(2)保护生态:防止森林火灾;大力
(3)积极应对:科学预测,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考点一
栏目索引
1.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全球变暖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具体表现为:
考点二
栏目索引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考点二
栏目索引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原因 自然 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时间分布不均 措施 跨流域调水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小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讲 地形对聚落

1.安特卫普早期建城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宗教文化
B.商业繁荣
C.水陆交通
D.军事防御
2.安特卫普港选址斯海尔德河下游右岸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势平坦开阔 B.河流径流量大
()
C.水域条件优越 D.矿产资源丰富
3.安特卫普港成为欧洲重要的中转港的主要条件是( )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 ②平坦的冲积平原 ③广阔的经济腹地
地区 地形 规模
分布
人口
平坦 一般 多呈团聚型、棋盘式 聚居的人
北方
开阔 较大 格局
口较多
一般
南方 复杂
空间分布相对 分散
较小
聚居的人 口较少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 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 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 科学技术 等。
原因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
选线一般应按地
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
形来确定路线的
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 走向。原因:①
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 尽量节约建设成
线路选址及 开陡坡和断层、滑坡和泥石流
本;②降低技术
走向
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
难度;③工程施
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
工要安全;④降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特别提示 交通线路选线要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 通、技术、生态等因素;要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要 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山区的聚落分布
山区聚落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或分布于山 前,或沿河流发展),多呈带状。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讲

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 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由于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冰雪融水增加,注入湖
泊水量增多,湖泊面积增大,A正确;冻土面积扩大、青藏高原抬升、
湖面蒸发增加往往导致湖泊面积缩小,B、C、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2013· 广东文综 )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 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 造林( B ) 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 解析 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若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右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 面积对比图。 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 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分析
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
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017·开封一模)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读中国传统村落在八大地区的空间分布图,完成1~2题。
1.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 C )
A.北多南少 B.东多西少
C.西南地区最多 D.西北地区最少
2.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较小的是( A )
A.距海远近 B.地形地貌
C.文化习俗 D.农耕文明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我国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很多,东北地区传统村落最少,选C。
第2题,由图可知,沿海和内陆地区均有传统村落的分布,故传统村落分布与距海远近关系较小,选A。
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大巴山余脉与巫山余脉交会处。
2015年2月,我国首条“水上公路”(见下图)在该县建成。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水上公路选线的主要原因是( A )
A.保护坡地生态 B.缩短线路长度
C.避免侵占耕地 D.连接图中村落
4.为降低建桥成本,以下自然要素对水上公路设计高度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D )
A.地形 B.地质
C.植被 D.水文
第3题,水上公路在河流之上修建而成,避免了开山毁林,保护了坡地的生态环境。
缩短线路长度的一般方法是截弯取直,遇山开山,遇水(谷)架桥。
图中水上公路顺河而建,随河道弯曲,并没有缩短线路长度;图示山区坡度陡,并不适宜开辟梯田,故图示区域内没有耕地;据图可知,水上公路并未连接村落,选A。
第4题,由于水上公路建在河流之上,其设计高度受到河流水文状况尤其是最高水位的影响,桥面过低会被淹没进而影响通行,过高
则会增加修建成本。
(2017·六安模拟)地质学上,把海水从海岸入侵陆地过程叫“海侵”,海水退出陆地的过程叫“海退”,海侵过程沉积物自下而上由碎屑岩变为碳酸盐岩,碎屑岩表现为更粗的颗粒,海退过程反之。
据此,回答5~6题。
5.上面示意图所属的过程以及虚线方框中沉积颗粒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 )
A.海侵沉积颗粒变化与甲相符
B.海退沉积颗粒变化与甲相符
C.海侵沉积颗粒变化与乙相符
D.海退沉积颗粒变化与乙相符
6.引起上图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C )
①地壳上升②地壳下降③冰期④间冰期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第5题,左图表示海平面不断上升,为海侵。
海侵过程沉积物自下而上由碎屑岩变为碳酸盐岩,碎屑岩表现为更粗的颗粒,即颗粒物由下而上越来越小,与甲相符。
第6题,图中显示海平面上升,可能是地壳运动下降形成;间冰期气候变暖,极冰融化,也可导致海平面上升,选C。
(2017·绍兴模拟)读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完成7~8题。
7.下列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D )
A.冰期① B.冰期②
C.冰期③ D.冰期④
8.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③时期( D )
A.全球各地降水较多
B.山地雪线海拔较高
C.温带作物北界偏北
D.陆地总面积较大
第7题,气温最低,说明是冰川面积最广、分布纬度最低的时期,选D。
第8题,第四纪全球处于寒冷期,山地雪线偏低,北半球温带植物北界偏南,降水整体偏少,海平面偏低,大陆和岛屿的面积会增大。
(2017·广州市天河区调研)阅读某岛屿地形和景观图,完成9~10题。
9.图示景观是该岛南部特有民居,该民居最可能的朝向是( B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10.民居顺势而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C )
A.节省建筑材料 B.减少占用草地
C.防寒保暖 D.庇荫纳凉
第9题,该民居位于新西兰南岛西海岸,地处南半球西(北)风带,为避开寒冷的西风带,该处民居朝向为东南。
第10题,图示区域西侧海域有属于寒流的西风漂流,海水温度低,故图示区域西风风大且寒冷。
顺应地势修建朝向为东南的房屋,其目的是为了避开寒冷的西风带,从而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
11.(2017·湖北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隋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在长达1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翘楚中华。
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
下图为沪宁杭地区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
(1)“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
”(参见图中照片)简析该区域内众多古城形成这种聚落景观的地理原因。
该区域地势低平,水网密布,陆上交通不便;傍水而居,水运便利,用水方便。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简析隋唐以后扬州成为我国古代著名商都的区位条件。
扬州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这两条重要的古代交通线交汇点附近,交通方便,服务范围广;地处当时的全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和销售区。
(3)19世纪中期以后江浙古城纷纷衰落。
简析本区域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
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铁路和近代海运的兴起);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大机器生产代替手
工业;茶叶、丝绸、陶瓷生产技术外传及新产地的竞争)导致经济优势衰退。